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北史 > 列传·卷六十一

列传·卷六十一

  梁士彦 元谐 虞庆则 元胄 达奚长儒 贺娄子干兄诠 史万岁刘方冯 昱 王 杨武通 陈永贵 房兆 杜彦 周摇 独孤楷弟盛 乞伏慧 张威 和洪 阴寿子世师 骨仪 杨义臣
  梁士彦,字相如,安定乌氏人也。少任侠,好读兵书,颇涉经史。周武帝将平东夏,闻其勇决,自扶风郡守除为九曲镇将,进位上开府,封建威县公,齐人甚惮之。后以熊州刺史从武帝拔晋州,进位大将军,除晋州刺史。及帝还后,齐后主亲攻围之,楼堞皆尽,短兵相接。士彦慷慨自若,谓将士曰:“死在今日,吾为尔先!”于是勇烈齐奋,呼声动地,无不一当百。齐师少却。乃令妻妾及军人子女,昼夜修城,三日而就。武帝六军亦至,齐师围解。士彦见帝,持帝须泣,帝亦为之流涕。时帝欲班师,士彦叩马谏。帝从之,执其手曰:“朕有晋州,为平齐之基,宜善守之。”及齐平,封郕国公,位上柱国、雍州主簿。宣帝即位,除徐州总管。与乌丸轨禽陈将吴明彻、裴忌于吕梁,略定淮南地。
  隋文帝作相,转亳州总管。尉迟迥反,为行军总管,及韦孝宽击之,令家僮梁默等为前锋,士彦继之,所当皆破。及迥平,除相州刺史。深见忌,徵还京师。闲居无事,恃功怀怨,与宇文忻、刘昉等谋反。将率僮仆候上享庙之际以发机。复欲于蒲州起事,略取河北,捉黎阳关,塞河阳路,劫调布为牟甲,募盗贼为战士。其甥裴通知而奏之。帝未发其事,授晋州刺史,欲观其志。士彦欣然谓昉等曰:“天也!”又请仪同薛摩兒为长史,帝从之。后与公卿朝谒,帝令执士彦、忻、昉等于行间,诘之状,犹不伏,捕薛摩兒至对之。摩兒具论始末云:“第二子刚垂泣苦谏,第三子叔谐曰:‘作猛兽须成斑。’”士彦失色,顾曰:“汝杀我!”于是伏诛,时年七十二。有子五人。
  操字孟德,位上开府、义乡县公,早卒。
  刚字永固,位大将军、通政县公、泾州刺史。以谏父获免,徙瓜州。叔谐坐士彦诛。
  梁默者,士彦之苍头也,骁武绝人。士彦每从征伐,常与默陷阵。仕周,位开府。开皇末,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征突厥,进位大将军。又从平杨谅,授柱国。大业五年,从炀帝征吐谷浑,力战死之。赠光禄大夫。
  元谐,河南洛阳人也,家世贵盛。谐性豪侠,有气调。少与隋文帝同受业于国子,甚相友爱。后以军功,累迁大将军。及帝为相,引致左右。谐谓帝曰:“公无党,譬如水间一堵墙,大危矣。公其勉之!”及帝受禅,顾谐笑曰:“水间墙竟何如也?”进位上大将军,封乐安郡公。奉诏参修律令。
  时吐谷浑将定城王钟利旁率骑度河,连结党项。谐率兵出鄯州,趣青海,邀其归路。相遇于丰利山,谐击走之,又破其太子可博汗。其名王十七人、公侯十三人,各率其所部来降。诏授上柱国,别封一子县公。谐拜宁州刺史,颇有威惠。然性刚愎,好排诋,不能取媚于左右。尝言于上曰:“臣一心事主,不曲取人意。”上曰:“宜终此言。”后以公事免。
  时上柱国王谊有功于国,与谐俱无位任,每相往来。胡僧告谐、谊谋反,帝按其事,无状,慰谕释之。未几,谊诛,谐渐被疏忌。然以龙潜之旧,每预朝请,恩礼无亏。及平陈,百僚大宴,谐进曰:“陛下威德远被,臣前请突厥可汗为候正,陈叔宝为令史,今可用臣言。帝曰:“朕平陈国,本以除逆,非欲夸诞。公之所奏,殊非朕心。突厥不知山川,何能警候?叔宝昏醉,宁堪驱使?”谐默然而退。
  后数岁,有人告谐与从父弟上开府滂、临泽侯田鸾、上仪同祁绪等谋反。帝令按其事。有司奏:“谐谋令祁绪勒党项兵,既继巴蜀。时广平王雄、左仆射高颎二人用事,谐欲谮去之,云:‘左执法星动已四年矣,状一奏,高颎必死。’又言:‘太白犯月,光芒相照,主杀大臣,雄必当之。’谐与滂尝同谒帝,私谓滂曰:‘我是主人,殿上者贼也。’因令滂望气,滂曰:‘彼云似蹲狗走鹿,不如我辈有福德云。’”帝大怒,谐、滂、鸾、绪并伏诛,籍没其家。
  虞庆则,京兆栎阳人也,本姓鱼。其先仕赫连氏,遂家灵武,世为北边豪杰。父祥,周灵武太守。庆则幼雄毅,性俶傥,身长八尺,有胆智,善鲜卑语,身被重铠,带两鞬,左右驰射,本州豪侠皆敬惮之。初以射猎为事,中更折节读书,常慕傅介子、班仲升之为人。仕周,为中外府外兵参军事,袭爵沁源县公。越王盛讨平稽胡,将班师,内史下大夫高颎与盛谋,须文武干略者镇遏之,表请庆则,于是拜石州总管。甚有威惠,稽胡慕义归者八千余户。
  开皇元年,历位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封彭城郡公,营新都总监。二年,突厥入寇,庆则为元帅讨之。部分失所,士卒多寒冻,堕指者千余人。偏将达奚长儒率骑兵二千人别道邀贼,为虏所围,庆则按营不救。由是长儒孤军独战,死者十八九。上弗之责也。寻迁尚书右仆射。后突厥主摄图将内附,请一重臣充使,诏庆则往。摄图恃强,庆则责以往事,摄图不服。其介长孙晟又说谕之,摄图及弟叶护皆拜受诏,因称臣朝贡,请永为籓附。初,庆则出使,帝敕曰:“我欲存立突厥,彼送公马,但取五三疋。”摄图见庆则,赠马千疋,又以女妻之。帝以庆则功高,皆无所问。授上柱国,封鲁国公,食任城县千户,以彭城公回授第二子义。
  平陈后,帝幸晋王第,置酒会群臣。高颎等奉觞上寿。帝曰:“高颎平江南,虞庆则平突厥,可谓茂功矣。”杨素曰:“皆由至尊威德所被。”庆则曰:“杨素前出兵武牢、硖石,若非至尊威德,亦无克理。”遂互相长短。御史欲弹之,帝曰:“今日计功为乐,并不须劾。”帝观群臣宴射,庆则进曰:“臣蒙赉酒,令尽乐,御史在侧,恐醉被弹。”帝赐御史酒,遣之出。庆则奉觞上寿,极欢。帝谓诸公曰:“饮此酒,愿我与公等子孙常如今日,世守富贵。”九年,转为右卫大将军,寻改为右武候大将军。
  十七年,岭南人李世贤据州反,议欲讨之。诸将二三请行,皆不许。帝顾谓庆则曰:“位居宰相,爵为上公,国家有贼,遂无行意,何也?”庆则拜谢恐惧,帝乃遣焉。为桂州道行军总管,以妇弟赵什柱为随府长史。什柱与庆则爱妾通,恐事彰,乃宣言:“庆则不欲此行。”帝闻之。先是,朝臣出征,帝皆宴别,礼赐遣之。庆则南讨辞帝,帝色不悦,庆则由是怏怏不得志。暨平世贤还,归桂镇,观眺山川形势,曰:“此诚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遂使什柱驰诣京奏事,观帝颜色。什柱至京,因告庆则谋反。帝按验之,于是伏诛。拜什柱为大将军。
  庆则子孝仁,幼豪侠任气,拜仪同,领晋王亲信。坐父事除名。炀帝嗣位,以籓邸之旧,授候卫长史,兼领金谷监,监禁苑。有巧思,颇称旨。大业九年,伐辽,迁都水丞,充使监运,颇有功。然性奢华,以骆驼负函盛水养鱼而自给。后或告其为不轨,遂见诛。
  元胄,河南洛阳人,魏昭成帝之六代孙也。祖顺,魏濮阳王。父雄,武陵王。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齐王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数从征伐。官至大将军。隋文帝初被召入,将受顾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恆宿卧内。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
  周赵王招谋害帝,帝不之知,乃将酒肴诣其宅。赵王引帝入寝室,左右不得从,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赵王令其二子进瓜,因将刺帝。及酒酣,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剌瓜,连啖帝,将为不利。胄进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赵王呵之曰:“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叱之使却。胄瞋目愤气,扣刀入卫。赵王问其姓名,胄以实对。赵王曰:“汝非昔事齐王者乎?诚壮士也!”因赐之酒,曰:“吾岂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赵王伪吐,将入后閤,胄恐其为变,扶令上座,如此者再三。赵王称喉干,命胄就厨取饮,胄不动。会滕王逌后至,帝降阶迎之,胄耳语劝帝速去。帝犹不悟,曰:“彼无兵马,复何能为?”胄曰:“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邪?”复入坐。胄闻屋后有被甲声,遽请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帝下床,趣而去。赵王将追帝,胄以身蔽户,王不得出。帝及门,胄自后而至。赵王恨不时发,弹指出血。及诛赵王,赏赐不可胜计。
  帝受禅,封武陵郡公,拜左卫将军。寻迁右卫大将军。帝从容曰:“保护朕躬,成此基业,元胄功也。”历豫、亳、淅三州刺史。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徵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隆。尝正月十五日,帝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驰诏召之。及见,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也。”赐宴极欢。晋王广每致礼焉。房陵王之废也,胄预其谋。帝正穷东宫事,左卫大将军元旻苦谏,杨素乃谮之。帝大怒,执旻于仗。胄时当下直,不去,因奏曰:“臣向不下直者,为防元旻耳。”复以此言激怒帝,帝遂诛旻。
  蜀王秀之得罪,胄坐与交通,除名。炀帝即位,不得调。时慈州刺史上官政坐事徙岭南,将军丘和亦以罪废。胄与和有旧,因数从之游,酒酣,谓和曰:“上官政诚壮士也,今徙岭表,得无大事乎?”因自拊腹曰:“若是公者,不徒然矣!”和明日奏之,胄竟坐死。于是徵政为骁骑将军。拜和代州刺史。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也。祖俟,魏定州刺史。父庆,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长儒少怀节操,胆烈过人。十五,袭爵乐安公。为周文帝引为亲信,以质直恭朴,授子都督。数有战功。天和中,除渭南郡守,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从武帝平齐,迁上开府,进爵成安郡公,别封一子县公。宣政元年,除左将军勇猛中大夫。后与乌丸轨围陈将吴明彻于吕梁,陈援军至,轨令长儒拒之。长儒取车轮数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连毂相次以待之。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纵奇兵大破之,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寻授行军总管,北巡沙塞,卒与虏遇,大破之。文帝作相,王谦举兵于蜀,沙氐杨永安扇动利、兴、武、文、沙、龙等穴州以应谦,诏长儒击破之。谦二子自京师逃归其父,长儒并捕斩之。文帝受禅,进位上大将军,封蕲郡公。
  开皇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并弟叶护及籓那可汗寇掠而南,诏以长儒为行军总管击之。遇于周槃,众寡不敌,军中大惧,长儒慷慨,神色愈烈。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骨见,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疮,通中者二,其战士死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陇,既逢长儒,兵皆力战,虏意大沮,明日,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文帝下诏褒美,授上柱国,余勋回授一子。其战亡将士,皆赠官三转,子孙袭之。历宁、鄜二州刺史,母忧去职。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起为夏州总管,匈奴惮之,不敢窥塞。以病免。又除襄州总管,转兰州。文帝遣凉州总管独孤罗、原州总管元褒、灵州总管贺若谊等发卒备胡,皆受长儒节度。长儒率众出祁连山北,西至蒲类海,无虏而还。转荆州总管,帝谓曰:“江陵国之南门,今以委卿,朕无虑也。”卒官。谥曰威。
  子皓,大业中,位太仆少卿。
  贺娄子干,字万寿,本代人也。随魏氏南迁,世居关右。祖道成,魏侍中、太子太傅。父景贤,右卫大将军。子干少以骁武知名。仕周,累迁少司水,以勤劳封思安县子。大象中,除秦州刺史,进爵为伯。及尉迟迥为乱,子干从韦孝宽讨之。遇贼围怀州,子干与宇文述等击破之。文帝大悦,手书慰勉。其后每战先登。及破鄴城,与崔弘度逐迥至楼上。进位上开府,封武川县公,以思安县伯别封子皎。
  开皇元年,进爵钜鹿郡公。其年,吐谷浑寇凉州,子干以行军总管从上柱国元谐击之,功最,优诏褒美,即令子干镇凉州。其年,突厥寇兰州,子干拒之,至可洛峐山,与贼相遇。贼众甚盛,子干阻川为营,贼军不得水数日,人马甚弊,从击,大破之。于是册授上大将军,征授营新都副监,寻拜工部尚书。其年,突厥复犯塞,以行军总管从窦荣定击之。子干别路破贼,文帝嘉之,遣优诏劳免之。子干请入朝,诏令驰驿奉见。吐谷浑复寇边,命子干讨之。入掠其国,二旬而还。
  文帝以陇西频被寇掠,甚患之。又彼俗不设村坞,敕子干勒人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子干上书曰:“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但陇右之人,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人虽散居,必无所虑。”帝从之。
  帝以子干习边事,授榆关总管,迁云州刺史,甚为虏所惮。后数年,突厥雍虞闾遣使请降,并献羊马。诏以子干为行军总管,出西北道应接之。还,拜云州总管,以突厥所献马百匹、羊千口以赐之,乃下书曰:“自公守北门,风尘不警。突厥所献,还以赐公。”母忧去职。朝廷以榆关重镇,寻起视事。卒官。文帝伤惜久之。赠怀、魏等四州剌史,谥曰怀。子善柱嗣。
  子干兄诠,亦有才器。位银青光禄大夫、郑纯深等三州刺史、北地太守、东安郡公。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也。父静,周沧州刺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健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年十五,逢周、齐战于芒山,万岁从父在军,旗鼓正相望,万岁令左右趣装急去。俄而周兵大败,其父由是奇之。及平齐之役,其父战没,万岁以忠臣子,拜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太平县公。
  尉迟迥之乱,万岁从梁士彦击之。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万岁谓士彦请射行中第三者。射之,应弦而落,三军莫不悦服。及与迥军遇,每战先登。鄴城之阵,官军稍却,万岁乃驰马奋击,杀数十人,众亦齐力,官军复振。迥平,以功拜上大将军。
  开皇初,大将军尔硃勣以谋反伏诛,万岁颇关涉,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其戍主甚骁武,每单骑深入突厥中,辄大克获,突厥莫敢当。其人深自矜负,数骂辱万岁。万岁患之,自言亦有武用。戍主试令骑射,笑曰:“小人定可。”万岁因请弓马,复掠突厥中,大得六畜而归。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辄入突厥数百里,名詟北夷。窦荣定之击突厥,万岁诣辕门请自效。荣定素闻其名,见而大悦。因遣人谓突厥,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荣定遣万岁出应之,万岁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大惊,遂引军去。由是拜上仪同,领车骑将军。平陈之役,以功加上开府。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万岁自东阳别道而进,逾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余战,转斗千里,寂无声问者十旬,远近皆以万岁为没。万岁乃置书竹筒中,浮之水。汲者得之,以言于素。大悦,上其事。文帝叹嗟。还,拜左领军将军。
  先是,南宁夷爨玩降,拜昆州刺史,既而复叛。遂以万岁为行军总管击之。入蜻蛉川,经弄冻,次小勃弄、大勃弄,至于南中。贼前后屯据要害,万岁皆击破之。行数百里,见诸葛亮纪功碑,铭其背曰:“万岁后,胜我者过此。”万岁令左右倒其碑而进。度西二河,入渠滥川,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诸夷大惧,遣使请降,献明珠径寸。于是勒石颂美隋德。万岁请将爨玩入朝,诏许之。爨玩阴有二心,不欲诣阙,因赂万岁金宝,万岁乃舍玩而还。蜀王在益州,知其受赂,遣使将索之。万岁闻而悉以所得金宝沉之于江,索无所获。以功进柱国。晋王广甚钦敬之,待以交友之礼。上知为晋王所善,令万岁督晋王府军事。明年,爨玩复反。蜀王秀奏万岁受赂纵贼,致生边患。上令穷之,事皆验,罪当死。上数之,万岁曰:“臣留玩者,恐其州有变,留以镇抚。臣还至泸水,诏书方到,由是不将入朝,实不受赂。”上以万岁心有欺隐,大怒,顾有司曰:“将斩之。”万岁惧而服罪,顿首请命。左仆射高颎、左卫大将军元旻等进曰:“史万岁雄略过人,每行兵用师之处,未尝不身先士卒,虽古名将未能过也。”上意稍解,于是除名。岁余,复官爵。寻拜河州刺史,复领行军总管以备胡。
  开皇末,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上令晋王及杨素出灵武道,汉王谅与万岁出马邑道。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至大斤山,遇虏。达头遣使问曰:“隋将为谁?”候骑曰:“史万岁也。”突厥复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骑曰:“是也。”达头闻而引去。万岁驰追百余里乃及,击大破之,逐北入碛数百里,虏遁逃而还。杨素害其功,谮万岁云:“突厥本降,初不为寇。”遂寝其功。万岁数抗表陈状,上未之悟。会上从仁寿宫初还京师,废皇太子,穷东宫党与。上问万岁所在,万岁实在朝堂,杨素见上方怒,因曰:“万岁谒东宫矣。”以激怒上。上谓信然,令召万岁。时所将士卒在朝堂称冤者数百人,万岁谓曰:“吾今日为汝极言于上。”及见上,言将士有功。为朝廷所抑,词气愤厉,忤上。上大怒,命左右Ξ杀之。既而追悔不及,因下诏罪状之。万岁死之日,天下士庶闻者,识与不识,无不冤惜。
  万岁为将,不修营伍,令士卒各随所安,无警夜之备,虏亦不敢犯。临阵对敌,应变无方,号为良将。子怀义嗣。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性刚决,有胆气。仁周,承御上士,以战功拜上仪同。隋文帝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迟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文帝受禅,进爵为公。开皇三年,从卫王爽破突厥于白道,进位大将军。后历甘、瓜二州刺史。仁寿中,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略,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法令严肃,然仁而爱士。长史、度支侍郎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论者多之,称为良将。至都隆岭,遇贼,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破之。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乃降,送于京师。其有桀黠恐为乱者,皆斩之。寻授驩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驩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方亲率大将军张愻、司马李纲舟师趣北境。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方击走之。师次阇梨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既度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疮,却蹂其阵,贼奔栅,因攻破之。于是济区栗,进至大缘江,所击皆破。经马援铜柱,南行八日,至其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获其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卒,帝甚伤惜之,下诏褒美,赠上柱国、卢国公。子通仁嗣。
  开皇中,有冯昱、王、杨武通、陈永贵、房兆,俱为边将,名显当时。
  并不知何许人。昱多权略,有武艺。文帝初为丞相,以行军总管与王谊、李威等讨平叛蛮,拜柱国。开皇初,又以行军总管屯乙弗泊备胡,每战常大克捷。骁通善谢,每以行军总管屯兵江北以御陈,为陈人所惮。伐陈之役,及高智慧反,攻讨皆有殊绩。位柱国、白水郡公。
  武通,弘农华阴人,性果烈,善驰射。数以行军总管讨西南夷,以功封白水郡公,拜左武卫将军。时党项羌屡为边患,朝廷以其有威名,使镇边,历岷、兰二州总管。复与周法尚讨嘉州叛獠,法尚军初不利,武通为贼断归路。于是束马悬车,出贼不意,频战破之。贼知其孤军无援,倾部落而至。武通转斗数百里,为贼所拒,四面路绝。武通轻骑挑战,坠马,为贼所执,杀而啖之。

译文

  虞庆则,京兆栎阳人,原来姓鱼。其先祖仕于夏赫连氏,就在灵武安下了家,世代都是北部边境的豪门大族。父祥,周朝时任灵武太守。
  虞庆则自幼雄武刚毅,风流倜傥,身高八尺,有勇有谋,擅长说鲜卑语,身穿沉重的铠甲,佩带两个箭囊,左右开弓,驰驱奔腾,本州的豪侠对他又敬又怕。当初以打猎为生,中间又改变志向,弃武习文,刻苦读书,一直敬慕傅介子、班仲升这样的立功异域的人物。出仕周朝,任中外府兵参军事,袭封沁源县公的爵位。越王宇文盛平定稽胡之地,将要班师回朝的时候,内史下大夫高赹和宇文盛商议,必须留下一个文武全才的人镇守,上表请用虞庆则,于是升任虞庆则为石州总管。虞庆则非常有威势恩惠,稽胡之人仰慕虞庆则有义气而归顺的,多达八千余户。
  开皇元年(581),历任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封爵彭城郡公,营新都总监。二年,突厥人侵犯边境,虞庆则奉命挂帅征讨突厥。部分军队失去了营地,士卒多受寒冷冻伤,冻掉手指脚趾的有一千多人。偏将达奚长儒率两千多名骑兵开辟另一条战线与敌作战,被敌兵包围,虞庆则按兵不动,不出兵救援。长儒因此孤军奋战,战死者十有八九。皇上并没有责怪他。很快,升任尚书右仆射。
  后来,突厥人的首领摄图准备归附隋朝,请求派一重要大臣充当使者,赴突厥商议,诏令虞庆则赴突厥。摄图自恃强大,虞庆则则以以往之事责备摄图,摄图很不服气。充当双方谈判联络人的长孙晟又劝说他们,摄图和其弟叶护才都拜服,接受朝廷诏书,于是自称臣子,向隋朝进奉贡品,请求永远做隋朝的属国。当初,虞庆则出使突厥时,文帝敕令他说“:我想保留突厥这个部落,如果和谈成功,他们送给你马匹,只接受三五匹,有那个意思就行了。”摄图见到虞庆则,赠给他骏马一千匹,并把女儿嫁给虞庆则为妻。文帝因虞庆则出使功高,这些事连问就不曾过问。授虞庆则上柱国之职,封为鲁国公,食禄任城县千户,把彭城郡公之爵转授给虞庆则的第二子虞义。
  平定陈国之后,文帝临幸晋王杨广府第,摆设宴席,大会群臣。高赹等人举杯为文帝祝寿。文帝说:“高赹平定江南,虞庆则平定突厥,可以说是功勋卓著了。”杨素说“:这都是皇上天威宏德普照的结果。”虞庆则说:“杨素以前出兵武牢、硖石两地,若不是靠着皇上的天威宏德,也决无战胜的道理。”于是就互相说长道短,攻忤不止。御史欲弹劾他们,帝说“:今日论功行赏,共为宴乐,不必弹劾。”文帝观看文武百官饮宴作乐,虞庆则进言道:“臣承蒙皇上赐酒,令畅饮尽欢,御史在一旁,臣恐怕喝醉酒后被弹劾。”文帝赐给御史酒,让御史出外自饮,以免众人忌惮。虞庆则捧着酒杯为文帝祝寿,特别欢快。文帝对众人说:“大家都饮下这杯酒,希望我与诸公的子子孙孙,能经常像今天这样,世世代代永享富贵。”开皇九年,虞庆则转任右卫大将军,不久又改任右武侯大将军。
  开皇十七年,岭南人李世贤占据州县,扯旗造反,朝廷商议起兵征讨。有几个将官请求率兵征讨,文帝都没有答应。文帝回头对虞庆则说:“公位居宰相,爵位为上公,如今国家出现了叛贼,公竟然没有领兵前去征讨的意思,为什么呢?”虞庆则听到文帝这样问,心中害怕,拜谢请行。文帝于是就命虞庆则领兵征讨。虞庆则任桂州道行军总管,以妻弟赵什柱为随府长史。赵什柱和虞庆则的爱妾私通,害怕事情暴露,就散布谣言说“:虞庆则这一次根本就不想去。”文帝听到了这种谣言。当初,朝中大臣领兵出征,文帝皆设宴送别,赏赐礼物。虞庆则领兵南征,向文帝辞行,文帝面有不悦之色,虞庆则因此而怏怏不乐。平定李世贤后,还归桂镇,远眺山川形势,说:“此处确实险要坚固,粮食又十分充足。若有合适的人把守,是不可能攻下来的。”派遣什柱飞驰京师,奏闻平贼之事,观察一下文帝喜怒,什柱到了京师,借机诬告虞庆则阴谋造反。文帝派人审查核实,虞庆则于是被诛杀。升任赵什柱为大将军。
  虞庆则的儿子虞孝仁,自幼豪爽侠义,慷慨任气,官拜仪同,是晋王杨广的亲信。因受父亲谋反事牵连被免官。隋炀帝继位,虞孝仁因是炀帝的老部下,授任候卫长史之职,兼任金谷监,主管禁苑。构思巧妙,颇得炀帝的欢心。大业九年(613),征伐辽东,虞孝仁改任都水丞,以朝廷使者的身份监运,多有功劳。然而,生性奢侈浮华,用骆驼驮负装满水的容器,养鱼自供食用。后来,有人告他图谋不轨,于是被诛杀。
  元胄,河南洛阳人,魏昭成帝第六代孙。祖父元顺,魏时封濮阳王。父元雄,授爵武陵王。
  元胄少年时英勇果断,精通多种武艺,容貌英俊,颇有威严,凛然不可侵犯。周齐王宇文宪见元胄威武健壮,就把他招至身边。元胄多次随从齐王征伐,官至大将军。隋文帝初被召入宫中,在将要受命托孤之际,先召元胄入府,接着又命陶澄入府,都被用作心腹,经常夜宿隋文帝卧房内,保护隋文帝。到隋文帝任丞相的时候,元胄一直掌管禁军,又引荐弟弟元威一起入宫侍卫。
  周赵王宇文招阴谋杀害隋文帝,隋文帝不知道这件事,竟然带着美酒菜肴到赵王府与赵王宴饮。赵王领着文帝入寝室,手下的人不能跟着进去,只有杨弘与元胄兄弟坐在门口旁边守护。赵王命令他的两个儿子献瓜,借机刺杀文帝。酒喝到兴起处,赵王想从中生事,用佩带的刀子切开瓜,接连让文帝吃,准备相机行剌。元胄进去道:“丞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赵王斥责他道:“我和丞相叙话,你要干什么!”叱令元胄退下。元胄怒目圆睁,非常气愤,按刀入内护卫。赵王问他的姓名,元胄如实回答。赵王说:“你不是昔日侍奉齐王的那个人吗?真是一位壮士!”于是就赐给元胄酒,说:“我岂能会有恶意?你为何这样猜疑警觉!”赵王假装呕吐,想要进入后阁房,元胄恐怕他要生变故,扶赵王上座。这种情况出现了多次。赵王假称喉咙干喝,命元胄到厨房去取水,元胄不动。碰巧滕王宇文荄后到,文帝出门迎接,元胄附在文帝耳边,劝文帝迅速离去。文帝还不明白,问“:他没有兵马又能干些什么呢?”元胄说“:兵马都是他家的东西,一旦先下手,大事就不好了。我不害怕死,可死了有什么用呢?”又入内坐下。元胄听到屋后有穿戴盔甲的声音,急忙请求道:“相府的事情很急,公怎么能够这样呢?”于是就扶文帝下床,急忙离去。赵王准备追杀文帝,元胄用身体挡住门口,赵王出门不得。文帝回到相府门口时,元胄也从后面赶到了。赵王悔恨当时没有发难,弹指弹出血来。等到赵王被诛杀,文帝赏赐给元胄的物品不计其数。
  文帝受禅即位,封元胄为武陵郡公,任左卫将军,很快又升任右卫大将军。文帝曾很平静地说:“保护朕体,成就这份基业,都是元胄的功劳。”元胄历任豫州、亳州、淅州三州刺史。这时,突厥人屡屡侵犯边境,朝廷认为元胄平日很有威名,任命元胄为灵州总管,北部的夷族非常害怕他。应征入朝,任右卫大将军,深得文帝宠信。有一年正月十五日,文帝与亲近的大臣登高游览,当时元胄值班已毕,已经回府,文帝快速传递诏书,召元胄陪驾。见到元胄后,文帝对他说:“公与外人登高,不如到朕身边来,与朕一起登高。”亲赐宴席,极尽欢乐。晋王杨广常常送礼物给他。房陵王杨勇的太子之位被废,元胄参与了谋划。文帝正在追究东宫太子的事情时,左卫大将军元..苦苦劝谏,杨素却谗毁元..。文帝大怒,在仪卫中把元..抓了起来。元胄当时已经下班,却没有离开,就上奏说:“臣往日不下班,就是为了防备元..。”元胄又用这些话激怒文帝,文帝于是诛杀元..。
  蜀王杨秀获罪,元胄因与之有交往而受到连累,除去名籍,炀帝即位,元胄仍不得调用。这时,慈州刺史上官政因事受牵连,徙于岭南,将军丘和也因罪被废黜。元胄与丘和是旧交,因此多次和丘和一起游乐,酒酣耳热之时,元胄对丘和说“:上官政真是一位壮士,如今徙居岭南,该不会举大事吧?”于是,自己抚摸着肚子说“如果是你的话,就不会白白地被贬到那里去了!”丘和次日将元胄的话奏知炀帝,元胄竟然坐罪受死。炀帝于是征上官政入朝为骁骑将军,升任丘和为代州刺史。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祖达奚俟,魏时任定州刺史。父达奚庆,曾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达奚长儒少年时就有气节德行,胆气勇烈过人。十五岁那年,袭父爵为安乐公。被周文帝用为心腹亲信,因诚实耿直,恭谦朴素,授其子为都督之职。战功卓著。周武帝天和年间,升任渭南郡太守,官居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跟随周武帝平定齐国,晋升为上开府,晋爵位为成安郡公,另封其一子为县公。周武帝宣政元年(578),任左将军勇猛中大夫。
  后来,与乌丸轨一起把陈国将领吴明彻围困在吕梁,陈国援军赶至增援,乌丸轨令达奚长儒领兵阻击。达奚长儒令士兵把数百只车轮,系上大石块,沉到清水河中,然后将战车依次摆开,迎击陈国援军。陈国援军的船只被沉在水中的车轮阻住不能前进,达奚长儒突出奇兵大败陈国军队,生俘吴明彻,因军功晋升为大将军。很快授任行军总管之职,巡视北方边疆沙漠要塞,突然与敌军相遭遇,大破敌军。
  隋文帝任丞相,王谦在蜀地起兵叛乱,沙氏杨永安煽动利州、兴州、武州、文州、沙州、龙州等六州响应王谦,朝廷诏令达奚长儒率兵征讨,大败王谦。王谦的两个儿子从京城逃归西蜀,协助其父,亦被达奚长儒捕获斩首。文帝受禅即位,达奚长儒晋升为上大将军。封爵蕲郡公。
  开皇二年(582),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和弟弟叶护以及藩那可汗一起,率兵向南方侵犯,文帝诏令达奚长儒为行军总管,赴北方边境打击突厥兵。与突厥兵在周..这个地方遭遇,寡不敌众,士卒都很恐惧,达奚长儒慷慨激昂,神色更为壮烈。达奚长儒所部受到突厥军队的冲击,冲散后又重新聚集,边打边走,转战三日,各种兵器全部用尽,士兵就用一双拳头与敌人拼搏。双手被敌人兵器击伤,骨头都暴露出来。杀伤敌人以万数计,敌军的士气受到震慑,于是就撤军返回。达奚长儒身上五处受伤,其中有两枪是从中间穿透,士兵亦十有八九战死。突厥兵本来是想到秦、陇二州大肆掳掠一番,遇到达奚长儒的阻击,士卒皆拼死力战,突厥兵死伤甚多,十分沮丧。次日,打扫战场,焚烧死尸,恸哭而去。文帝颁诏嘉奖参战将士,授达奚长儒上柱国之职。其余的功勋转授给达奚长儒的一个儿子。其余阵亡将士,都追赠官位,可转授三代,由子孙承袭。
  达奚长儒历任宁州、..州二州刺史,为母亲守丧而离职。达奚长儒性情十分孝顺,母丧之后,五天滴水未进,哀毁憔悴,超过礼法限定,差一点死了。文帝闻知,赞叹不已。守丧期满,重新起用为夏州总管。匈奴人忌惮达奚长儒,不敢骚扰滋事,惊动边塞。因病免职。病愈后,又任襄州总管,转任兰州。文帝命令凉州总管独孤罗、原州总管元褒、灵州总管贺若谊等发兵防备胡人南侵,三人都听从达奚长儒的节制调度。达奚长儒率领大军出祁连山北,西行至蒲类海,没有见到胡虏,于是班师而还。转任荆州总管,文帝对达奚长儒说“:江陵是我大隋的南大门,如今把它交给你,朕就没有什么顾虑了。”达奚长儒死于官任。谥号为威。
  儿子达奚詗,炀帝大业年间,官至太仆少卿。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父史静,周朝时任沧州刺史。
  史万岁少年时就英俊威武,擅长骑马射箭,骁勇刚健,迅捷如飞。喜爱阅读兵书战略,又精通占卜天气。十五岁时,逢周、齐二国在芒山开战,史万岁跟随父亲在军中,两军对阵,旗鼓相望,还没交兵打仗的时候,史万岁让旁边的人赶快脱下军服,迅速逃跑。过了不大一会,周国的军队果然大败,他的父亲因此而把他看作是一个奇异的人物。在平定齐国的战役中,史万岁的父亲阵亡,史万岁因是忠臣之子,拜任开府仪同三司,袭父爵为太平县公。
  尉迟迥发动叛乱,史万岁跟随梁士彦率兵征讨。大军行至冯翊时,史万岁见天空中有群雁飞来,对梁士彦说要射雁行中的第三只。史万岁开弓射之,那只大雁应声而落,三军将士无不欢悦叹服。及与尉迟迥的军队交战,每一次战斗,史万岁都是身先士卒。邺城之战时,官军稍稍后退,史万岁就驰马向前,奋勇杀战,连杀几十个敌人,众人也齐心协力,奋勇向前,官军的士气又振奋起来。平定尉迟迥之后,史万岁因功拜任上大将军。
  隋文帝开皇初年,大将军..朱责力因阴谋造反罪被杀,史万岁与这个案件有牵连,被除去名籍,发配到敦煌戍所为戍边士卒。那个戍所的头领非常骁勇英武,常常单枪匹马深入到突厥人阵中,大获全胜,突厥人没有人敢于阻挡。那个头领非常矜持自负,多次辱骂史万岁。史万岁对这个人很头痛,就自己对人说他也有武艺。戍所的头领令史万岁骑马射箭,以试一试他的本领,笑着说“你小子若行的话,我才肯信你。”史万岁于是就请备弓箭骏马,再次掠入突厥人中,获得了许多牛羊之类,安然返回。戍所的头领这才开始对史万岁好一些,常常和史万岁一起,进入突厥境内几百里,名震北方夷族。窦荣定进击突厥,史万岁来到辕门,自请效力。窦荣定平日听说过史万岁的名字,见史万岁主动来请求效力,十分高兴。于是派人对突厥人说,愿意双方各派一名壮士比武决定胜负。突厥人答应了,就派一骑来挑战。窦荣定派史万岁出马应战,史万岁驱马向前,斩突厥骑士之首而还。突厥人大惊失色,就领兵退去。史万岁因此而拜上仪同之职,兼领车骑将军。平定陈国的战役后,史万岁又因功加授上开府。
  高智慧等人在江南发动叛乱,史万岁以行军总管之职跟随杨素前往征讨。史万岁从东阳的另一条道路进军,翻山越岭,渡海涉涧,攻陷的蛮夷溪洞,不可胜数。前前后后七百多次战斗,转战逾千里,在长达一百天里,寂寞无声,音讯皆无,远近之人都认为史万岁已经阵亡了。史万岁就把书信放在竹筒中,投入水里,让竹筒顺流而下。提水的人得到竹筒,把史万岁的消息告诉杨素。杨素非常高兴,把史万岁的战功上奏给文帝。文帝感慨不已。平乱回京,授史万岁左领军将军之职。
  在这之前,南宁夷首领爨玩投降隋朝,授昆州刺史之职,接着又反叛朝廷。朝廷就任命史万岁为行军总管,率兵征讨。进入蜻蛉川,经过弄冻,又行经小勃弄、大勃弄,来到南中。贼兵前后屯据的许多要害,史万岁都一一攻破了。行程几百里,见到诸葛亮的纪功碑,碑后刻道“:万岁之后,胜过我的人从此经过。”史万岁令手下的人推倒石碑,驱兵前进。渡过西二河,进入渠滥川,行程千余里,击破爨玩所部三十余部。众夷十分恐惧,派遣使者请求投降,献上的明珠直径有一寸那么大。于是,刻石颂扬隋朝的功德,史万岁请求将爨玩带回朝中,诏令准许。爨玩阴谋有二心,不想到朝廷面君,于是就用金银珠宝贿赂史万岁,史万岁就放了爨玩,班师回朝。蜀王在益州,知道了史万岁受贿的消息,准备派人去索取。史万岁听到这个消息,把得到的金银财宝都沉到了江中,蜀王的使者索求时一无所获。史万岁因功晋位柱国。晋王杨广非常钦敬史万岁,以朋友之礼对待之。文帝知道史万岁受到晋王的亲善,就令史万岁督理晋王府军事。
  平定南宁夷回京的第二年,爨玩又一次反叛。蜀王杨秀上奏史万岁收受贿赂,放走贼人,致使边境又生战乱。文帝命令追究此事,皆确凿无误,依罪应当斩首。文帝责备史万岁,史万岁说:“臣留下爨玩,没有把他带回京师,是害怕那个州发生变故,留他镇守安抚。臣班师到泸水,诏书才到,因此没有把他带回京师,实在没有接受贿赂。”文帝认为他是存心欺骗隐瞒,非常愤怒,对有司说“:拉出去斩了。”史万岁害怕了,就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磕头请求饶命。左仆射高赹、右卫大将军元..等人上前求情说“史万岁雄武胆略过人,每一次行兵打仗的时候,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即使是古时候的名将,也未能胜过他。”文帝稍平愤怒,于是将史万岁除去名籍。过了一年多,才恢复他的官职爵位。不久,授任河州刺史,兼领行军总管,以防备胡人。
  开皇末年,突厥首领达头可汗率兵侵犯边塞,文帝命令晋王杨广和杨素兵出灵武道,汉王杨谅和史万岁兵出马邑道,迎击突厥军。史万岁率领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人出塞,来到大斤山,与突厥军相遇。达头派遣使者问道“:隋军将领是谁?”隋军巡逻侦察的骑兵答道“:是史万岁。”使者又问“:该不是敦煌那个戍边的士卒吧?”巡罗侦察的骑兵答道“:正是。”达头听说史万岁又来了,就带兵逃跑了。史万岁挥兵追击,追了一百多里才追上,大败突厥军,向北追击,深入沙漠几百里,突厥军逃跑回去。杨素妒嫉史万岁的功劳,谗陷史万岁说“:突厥人本来是要投降的,当初不是来侵犯。”就把史万岁的功劳压下了。史万岁多次上表陈述事情原委,文帝对这件事仍没有省悟。适逢文帝从仁寿宫刚回到京师,废黜皇太子,追究东宫太子的党羽。文帝问史万岁在什么地方,史万岁实际上是在朝堂,杨素见文帝正在恼怒之时,于是就说:“史万岁谒东宫太子去了。”用以激怒文帝。文帝认为杨素说的是实情,令召史万岁入宫。这时,史万岁手下的士卒数百人来到朝堂鸣屈喊冤,史万岁对他们说:“我今天为你们尽力向皇上说明。”见到文帝后,史万岁说将士有功,受到了朝廷的压抑,言词激愤,神色严厉,顶撞了文帝。文帝大怒,令手下的人把史万岁从高处扔下摔死。接着却追悔莫及,于是就下诏宣布史万岁的罪状。史万岁死的那天,天下的士族百姓,不论与史万岁认识还是不认识,没有一个人不为他的死感到冤屈和痛惜的。
  史万岁身为将领,不修建营房,让士卒各自随遇而安,夜里也不放出士卒警戒,以防备敌人,即使这样,敌人也不敢进犯。临阵对敌,变化万端,令人难以测度,都说他是良将。子史怀义继承爵位。
  刘方,京兆长安人。性情刚直果决,有英雄气慨。出仕周朝,任承御上士,因战功授予上仪同之职。隋文帝任周朝丞相,刘方跟随韦孝宽在相州打败尉迟迥,因功加授开府之职,赐爵河阴县侯。文帝受禅,刘方晋爵位为公。开皇三年(583),跟随卫王杨爽在白道大破突厥军,晋位为大将军。后来历任甘州、瓜州二州刺史。
  隋文帝仁寿年间,交州俚地人李佛子造反,占据了越王的故城。左仆射杨素言称刘方有将帅才略,文帝于是命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领二十七营兵马,进剿李佛子。刘方虽然法令严肃,但是却能以仁爱之心对待士卒。长史、度支侍郎敬德亮跟随大军到尹州,病得很厉害,不能继续前进,刘方就把他留到尹州客馆。分别的时候,刘方为敬德亮病情严重感到悲伤,痛哭流涕,声音哽咽,上路时仍很悲痛。当时很多人议论这件事,都认为刘方爱惜部属,称他是良将。大军行至都隆岭,与贼兵相遇,刘方命令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率兵大破之。驱兵前进,与李佛子相距很近时,先令人去向李佛子说明福祸厉害,李佛子于是就投降了,被押送到京师。其他一些狡黠不驯之徒,因恐他们再次作乱,都给杀掉了。
  不久,授刘方..州道行军总管之职,任命尚书右丞李纲为行军司马,治理林邑之地。刘方命令钦州刺史宁长真、..州刺史李晕和上府秦雄率步兵和骑兵从越常出发,刘方亲自率领大将军张訹、司马李纲乘船率水师赶赴林邑北部边境。大业元年(605)正月,大军抵达海口。林邑王梵志派兵把守险要,刘方率军攻击,守兵逃走。大军到达..梨江,贼兵依据南岸设立栅栏,阻止大军渡江,刘方令人沿江到处插满旗帜,擂击战鼓,贼兵因恐惧而溃逃。渡江之后,追击三十里,贼兵骑着大象,从四面八方杀来。刘方令人用弓弩射象,大象中箭,负疼狂奔,反而扰乱了贼兵的阵脚,贼兵向栅栏逃走,大军就乘胜攻破敌军兵寨。于是,刘方率大军渡过区栗,进军至大缘江,沿途贼兵皆被击溃。经过汉马援所立铜柱,往南又行八日,到达林邑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而逃向大海,大军缴获林邑国庙主金人,玷污其宫室,刻石记述南征的功劳,班师还朝。士卒长途跋涉,因脚肿而死的人十个中就有四五个。刘方在回师的途中,患重病而死。文帝非常哀痛惋惜,颁布诏书褒奖刘方,追赠刘方为上柱国、卢国公。子刘通仁继承爵位。
  杨义臣,代人,原姓尉迟。其父尉迟崇,出仕周朝,为仪同大将军,率兵镇守恒山。当时,隋文帝任定州总管,尉迟崇见文帝相貌非同常人,经常主动与之结交,文帝同他非常友好。文帝任丞相时,尉迟迥起兵叛乱,尉迟崇因与尉迟迥有宗族关系,就自我囚禁,派遣使者赴朝请罪。文帝致书安慰尉迟崇,讲明利害,令尉迟崇立即驰赴京师,经常把他带在身边。隋文帝开皇初年,封尉迟崇为秦兴公。过了一年多,尉迟崇跟随达奚长儒赴周..打击突厥军,奋力杀敌,战死于军中。追赠为将军、豫州刺史,由杨义臣继承其父尉迟崇的官爵。
  当时,杨义臣尚年幼,寄养在家中,未到弱冠的年龄,就奉诏象千牛卫一样,宿卫宫中数年,赏赐非常丰厚。文帝曾经言及恩人故旧,看着杨义臣嗟叹很久,于是下诏赐义臣姓杨,编入皇亲名籍,成为文帝的从孙。时间不久,拜任陕州刺史。义臣性情谨慎忠厚,擅长骑马射箭,有将领之才。后来,突厥头领达可汗率兵侵犯边塞,杨义臣以行军总管的身份领兵出白道,大破突厥军。第二年,突厥人又侵犯边境,杨义臣领兵追击,追至大斤山,与突厥军相遇。这时,太平公史万岁也领兵追至,史、杨合兵,大败突厥军。史万岁受到杨素的陷害,杨义臣的功劳竟然也不予记录。
  炀帝即位,汉王杨谅造反。当时,代州总管李景被杨谅的部将乔钟葵围困,杨义臣当时任朔州总管,奉诏往救李景。钟葵见杨义臣的兵少,就率领所部军兵一起迎击。钟葵手下的亚将王拔骁勇善战,善用丈八长槊,箭射却射不中他,经常带着几个骑兵冲锋陷阵。杨义臣把他视为大患,招募能够敌挡王拔的人。车骑将军杨思恩请命阻挡王拔。杨义臣见杨思恩气貌雄伟,看了他一眼说:“是个壮士!”赐给他酒喝。杨思恩望见王拔站立阵后,扔酒杯于地,纵马而去。战了两个回合,杨思恩没能取胜,跟随他去的骑兵退了回来,杨思恩被王拔杀死于阵上。王拔乘胜追击,杨义臣的军队败逃十多里。杨义臣用重金赎回杨思恩的尸首,哭得十分悲痛,三军将士没有不痛哭流涕的,跟随杨思恩上阵的骑士都被腰斩。杨义臣以为自己的兵力不足,就把军中的牛驴驱赶到山谷间,以收出其不意的效果。杨义臣在午后申时再次与钟葵交战,双方军队刚刚交锋,杨义臣命令驱使牛驴的士卒迅速前进。一时间战鼓齐鸣,尘烟蔽日,钟葵的军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认为是伏兵天降,于是就纷纷溃逃,杨义臣驱兵追击,大破钟葵兵。杨义臣因功晋位上大将军,逐步升任至太仆卿。
  随大军征讨吐谷浑,受命驻军琵琶峡,南北连营八十里,南与元寿的军队相接,北连段文振的军队,一起在覆袁川围攻吐谷浑首领。又随大军征伐辽东,率军直指肃慎道。到鸭绿水,与乙支文德交战,每次都是充当先锋,一天打了七个胜仗。后来因各路军马都战败,竟然连坐免官。很快又官复原职。第二年,以副将的身份,与大将军宇文述一起攻取平壤。行至鸭绿水,适逢杨玄感作乱,进犯扶风、安定,杨义臣奉诏率兵平定叛乱。不久,又跟随文帝再次征讨辽东,晋升为左光禄大夫。
  这时,渤海高士达、清河张金称聚集在一次,为害地方,攻陷郡县。炀帝派遣将军段达征讨,未能平定,诏令杨义臣率辽东兵回师,攻击叛贼,大败高士达军,将张金称斩首。又收伏降兵,进入豆子..,讨伐乱贼格谦,生俘格谦,呈书奏知炀帝。炀帝害怕杨义臣的威名,急令杨义臣回朝,盗贼因此又兴盛起来。杨义臣因军功晋位为光禄大夫,不久又升任礼部尚书。死于官任。
  

北史浏览月榜 北史全文 >

  1. 列传·卷二十
  2. 列传·卷二十六
  3. 列传·卷二
  4. 列传·卷四十九
  5. 列传·卷六十一
  6. 列传·卷三十五
  7. 列传·卷六十四
  8. 本记·卷十二
  9. 列传·卷二十八
  10. 列传·卷十七

北史最受喜欢章节 北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八十八
  2. 列传·卷八十七
  3. 列传·卷八十六
  4. 列传·卷八十五
  5. 列传·卷八十四
  6. 列传·卷八十三
  7. 列传·卷八十二
  8. 列传·卷八十一
  9. 列传·卷八十
  10. 列传·卷七十九
  11. 列传·卷七十八
  12. 列传·卷七十七
  13. 列传·卷七十六
  14. 列传·卷七十五
  15. 列传·卷七十四

猜你喜欢的北史故事 北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