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新唐书 > 列传·卷九十

列传·卷九十

  三郑高权崔
  郑余庆,字居业,郑州荥阳人,三世皆显宦。余庆少善属文,擢进士第。严震 帅山南西道,奏置幕府。贞元初,还朝,擢库部郎中,为翰林学士,以工部侍郎知 吏部选。浮屠法凑以罪为民诉阙下,诏御史中丞宇文邈、刑部侍郎张彧、大理卿郑 云达为三司,与功德判官诸葛述参按。述,故史也,余庆劾述猥贱,不宜与三司杂 治,时韪其言。
  贞元十四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每奏对,多傅经义。素善度支 使于,凡所陈,必左右之,坐事贬;又岁旱饥,朝廷议赈禁卫十军,为中书史漏言。 叠二忤,故贬郴州司马。
  顺宗以尚书左丞召,会宪宗立,即其官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主书滑涣与 宦人刘光琦相倚为奸,每宰相议,为光琦沮变者,令涣往请必得,由是四方赀饷奔 委之,弟泳至官刺史。杜佑、郑絪执政,颇姑息,而佑常行辈待,不名也。至余庆 议事,涣傲然指画诸宰相前,余庆叱去。未几,罢为太子宾客。后涣以赃败,帝浸 闻叱去事,善之。改国子祭酒,累迁吏部尚书。
  医工崔环者,自淮南小将除黄州司马,余庆执奏:“诸道散将无功受五品正员, 开徼幸路,不可。”权者不悦,改太子少傅,兼判太常卿事。自硃泚乱,都辇数惊, 太常肄乐禁用鼓,余庆以时久平,奏复旧制。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入拜太子少师, 请老,不许。
  时数赦,官多泛阶;又帝亲郊,陪祠者授三品、五品,不计考;使府宾吏,以 军功借赐硃紫率十八;近臣谢、郎官出使,多所赐与;每朝会,硃紫满廷而少衣绿 者。品服太滥,人不以为贵,帝亦恶之,始诏余庆条奏惩革。迁尚书左仆射。仆射 比非其人,及余庆以宿德进,公论浩然归重。帝患典制不伦,谓余庆淹该前载,乃 诏为详定使,俾参裁订正。余庆引韩愈、李程为副,崔郾、陈佩、杨嗣复、庾敬休 为判官,凡损增仪矩,号称详衷。
  俄拜凤翔尹,节度凤翔。复为太子少师,封荥阳郡公,兼判国子祭酒事。建言: “兵兴以来,学校废,诸生离散。今天下承平,臣愿率文吏月俸百取一,以资完葺。” 诏可。穆宗立,加检校司徒。卒,年七十五,赠太保,谥曰贞。帝以其贫,特给一 月奉料为赗禭。
  余庆少砥砺,行己完洁。仕四朝,其禄悉赒所亲,或济人急,而自奉粗狭。至 官府,乃开肆广大,常语人曰:“禄不及亲友而侈仆妾者,吾鄙之。”大抵中外姻 嫁,其礼献皆亲阅之。后生内谒,必引见,谆谆教以经义,务成就儒学。自至德后, 方镇除拜,必遣内使持幢节就第,至则多馈金帛,且以媚天子,唯恐不厚,故一使 者纳至数百万缗。宪宗每命余庆,必诫使曰:“是家贫,不可妄求取。”议者或诋 其沽激,余庆不屑也。奏议类用古言,如“仰给县官”、“马万蹄”,有司不晓何 等语,人訾其不适时。与从父絪家昭国坊,絪第在南,余庆第在北,世谓“南郑相”、 “北郑相”云。子澣。澣本名涵,避文宗故名,改焉。第进士,累迁右补阙。敢言, 无所讳,宪宗谓余庆曰:“涵,卿令子而朕直臣也,可更相贺。”迁起居舍人、考 功员外郎。时刺史或迫吏下纪功爱,涵请责观察使以杜其欺。余庆为仆射,避除国 子博士、史馆脩撰。
  文宗立,入翰林为侍讲学士。帝使稡撷经史为《要录》,爱其博而精,试举诸 条擿问之,随即酬析,无留答,因赐金紫服。累进尚书左丞,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始,余庆在兴元创学庐,澣嗣完之,养生徒,风化大行。以户部尚书召,未拜,卒。 年六十四,赠尚书右仆射,谥曰宣。
  四子,处诲、从谠尤知名。
  处诲,字廷美,文辞秀拔。仕历刑部侍郎、浙东观察、宣武节度使,卒。先是,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处诲谓未详,更撰《明皇杂录》,为时盛传。
  从谠,字正求。及进士第,补校书郎,迁累左补阙。令狐綯、魏扶皆澣门生, 数进誉之,迁中书舍人。咸通中,为吏部侍郎,铨次明允。出为河东节度使,徙宣 武,以善最闻。改岭南东道节度。先是,林邑蛮内侵,召天下兵进援,会庞勋乱, 不复遣,而北兵寡弱。从谠募土豪,署其酋右职,为约束,使相捍御,交、广晏然。
  僖宗立,召为刑部尚书。久之,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门下侍郎。沙陀都督 李国昌间边多虞,入据振武、云朔等州,南略太谷。河东节度使康传圭遣大将伊钊、 张彦球、苏弘轸引兵拒之,战数负,传圭斩轸以徇。彦球所部反,攻传圭,杀之, 劫府库为乱。朝廷以为忧,帝欲大臣临制,乃拜从谠检校司徒,以宰相秩复为河东 节度,兼行营招讨使,诏自择参佐。从谠即表长安令王调自副,兵部员外郎刘崇龟、 司勋员外郎赵崇为节度观察府判官,前进士刘崇鲁推官,左拾遗李渥掌书记,长安 尉崔泽支使,皆一时选。京师士人比太原为小朝廷,言得才多也。时承军乱,剽夺 日旁午。从谠既视事,奸无庾情,乃推捕反贼,诛其首恶。以彦球本善意,且才可 任,释不问,而付以兵,旷无余猜,故得其死力。渠凶宿狡不敢发,发又辄得,士 皆寒毛惕伏。
  会黄巢犯京师,帝驻梁、汉,诏从谠发部兵属北面招讨副使诸葛爽入讨。从谠 团士五千,遣将论安从爽。而李克用谓太原可乘,以沙陀兵奄入其地,壁汾东,释 言讨贼,须索繁仍。从谠以饩醪犒军,克用隃谓曰:“我且引而南,欲与公面约。” 从谠登城,开勉感概,使立功报天子厚恩,克用辞穷,再拜去。然阴纵其下肆掠, 以撼人心。从谠追安,使与将王蟾、高弁等踵击,亦会振武契苾通至,与沙陀战, 沙陀大败引还。即遣安等屯北百井,安擅还,从谠合诸将,命持安出,斩之鞠场。 中和二年,朝廷赦沙陀,使击贼自赎,兵不敢道太原,繇岚、石并河而南,独克用 从数百骑过辞城下,从谠以名马器币归之。明年,贼平,诏克用代领河东。克用使 来曰:“方省亲雁门,愿公徐行。”从谠即日以监军周从寓知兵马留后,掌书记刘 崇鲁知观察留后,敕克用至,按籍效之,乃行。
  黄头军以粮少劫其赀,从谠间走绛州,方道梗不通,数月,召拜司空,复秉政, 进太傅兼侍中。从帝至兴元,以疾乞骸骨,拜太子太保,还第,卒。谥文忠。
  从谠进止有礼法,性不矜满,沈毅有谋。在汴时,以处晦殁于镇,讫代,不奏 乐牙中。识陆扆于后生,数称誉之,扆后位宰相。张彦球者,拳挚善断,累破虏有 功,奏为行军司马,后署金吾将军。初,盗流中原,沙陀强悍,而卒收其用者,盖 从谠为太原重也。时郑畋以宰相镇凤翔,移檄讨贼,两人以忠义相提衡,贼尤惮之, 号“二郑”云。
  郑珣瑜,字元伯,郑州荥泽人。少孤,值天宝乱,退耕陆浑山,以养母,不干 州里。转运使刘晏奏补宁陵、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 历中,以讽谏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评事,调阳翟丞,以拔萃为万年尉。崔祐甫为相, 擢左补阙,出为泾原帅府判官。入拜侍御史、刑部员外郎,以母丧解。讫丧,迁吏 部。贞元初,诏择十省郎治畿、赤,珣瑜检校本官兼奉先令。明年,进饶州刺史。 入为谏议大夫,四迁吏部侍郎。
  为河南尹。未入境,会德宗生日,尹当献马,吏欲前取印,白珣瑜视事,且内 贽。珣瑜徐曰:“未到官而遽事献,礼欤?”不听。性严重少言,未尝以私托人, 而人亦不敢谒以私。既至河南,清静惠下,贱敛贵发以便民。方是时,韩全义将兵 伐蔡,河南主馈运,珣瑜密储之阳翟,以给官军,百姓不知僦运劳。凡迎送敕使, 皆在常处,吏密识其马,进退不数步差也。全义与监军别檄有所取,非诏约者,珣 瑜辄挂壁不酬。至军罢,凡数百封。有谏者曰:“军须期会为急,公可不报?”珣 瑜曰:“武士统戎,多恃以取求。苟以为罪,尹宜坐之,终不为万人产沴也。”故 下无怨讟。时谓治河南比张延赏,而重厚坚正过之。

译文

  权德舆,字载之。父名皋。德舆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哀哭跪拜一如成人。
  不到二十岁,他的文章就受到读书人的称赞了。韩泗任河南黜陟使,召权德舆为自己幕府。后又跟随江西观察使李兼,在他府中任判官。杜佑、裴胄交相推荐他。德宗听说他的才能,召他任太常博士,改为左补阙。
  贞元八年(792),关东、淮南、浙西州县发大水,冲坏了房屋,淹死了好些人。
  权德舆向皇帝建议“:江、淮一带的田地,若有一次好收成就能够支援好几道的食用,所以天下大计,一向仰仗东南。现在两个季度淫雨不止,农田无法耕种,离乡求生的日渐增多。最好能在群臣中挑选能明察全局且有胆识权宜处理的人,去持节抚慰,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免其租赋,与当地连帅守长研究赈济办法。赋税从百姓中征来,现时不如藏在百姓手中更为有利。”皇帝于是派奚陟等四人巡察慰抚。裴延龄因善于奉迎而进官,管理财政。德舆上疏斥责说“:裴延龄将常赋中计划支出未用尽的作为羡利进奉,以夸耀自己的功劳;用官钱收购一般杂物,又卖出取利,称之为‘别贮羡钱’,以此欺骗皇上;边军粮饷匮乏,他不运粮过去,以致招来边祸,此非小事。陛下怀疑以上均为流言,可就新利为由召延龄来,查核其收支明细;另选朝臣去查核边域费用开支情况。如果传言的事确实,则邦国的要务,不可交给不正派的人。”奏疏送上去,没有下文。
  权德舆升任起居舍人。兼掌制诰之事,升为中书舍人。当时,皇帝亲理政务,十分重视除拜官职,凡有任命,必定亲自批示下发。起初,权德舆掌管制诰事,徐岱为给事中,高郢为舍人。几年后,徐岱死,高郢调任礼部,权德舆一人担负了中书、门下两省之事,忙得几十天才能回一次家。于是上书皇帝:“中书、门下左右两省,承旨拟制天子诰命,奉行详覆,各有所司。旧制,分部治事共有十人,以备相互监督检查。一般来说,若事有所壅闭,官吏有了干违法之事的机会,四方之士如得知这种情况,会认为朝中缺乏任事之人。政要部门不宜长期空缺。”皇帝说:“我不是不知道你的辛苦,但想觅一个像你一样的人,还没找到啊。”很久以后,权德舆主管礼部贡举、实授侍郎。三年来,甄选评量极为仔细,他所选拔的人相继都任公卿、宰相。取明经不限名额由此始。
  贞元十九年(803),天大旱,权德舆即此上书陈政事:“陛下净心精简膳食,同情怜悯百姓,到宗庙向祖先报告求助,再向天地祝祷,请求赐福。凡有可祈求之物,定致敬礼;一个士人有所请,定要详听其言,这样,关心他人之心可称完善。臣听说,消化天灾的,定要修善其政;感召人心的,定要广施惠泽。祥和之气洽比,自然会有祥瑞的应和。王城内外,大部分都成了荒地,转徙逃荒的人,不少都死于道路。担心到种麦时,无种可下。最好诏令各地根据情况留下所需之种子,到时贷给百姓。今年的租赋以及过去的欠债,一律均免除。即使不免,也没理由收取。不如先做出决定,百姓就会感恩皇上。以前十四年(798)夏天的旱灾,官吏催促常年的租赋,以致发生县令被百姓殴打侮辱的事,不可不引以为戒。”权德舆又说“:漕运本是为关中需要而设。假如改将东都以西诸道的仓储都运入京师,再督促江、淮所缴纳的备足常数,然后估量太仓留一年的食用,多出来的全都卖给百姓,那时价不会涨得太高而储蓄的人愿意卖出来了。”又说“:大历年间,一个缣值钱四千,如今只八百钱。税收仍与过去一样,百姓实际缴纳的则是以前的五倍。四方之官热中于上献,结果是为国家聚怨。又广求军车器械等物,而兵籍中不少虚额,多方剥取。
  虽有心计巧法,能贾功利,但其做法有如割股肉塞口福,使大家都陷入困顿。”又说“:近年来遭绌官外放的,自以为不可能再磨灭以前的过错,以致自暴自弃;冬荐官过了三年都未授具体官职,以致衣食皆尽,溘然而逝,这也是使人穷困的一个方面。近来陛下为被绌放的洗宽恕罪,有的起用为二千石。其他与之相类的人则相互勉励,知道复官有望。就此推而广之,可使人人自我约束。”他的这些建议,皇帝很多都采用了。
  宪宗元和初年,曾任兵部侍郎,因牵连获罪,降为太子宾客,不久又回任前官。那时,泽潞的卢从史虚诈而又傲岸,渐渐不受制约,他的父亲卢虔死于京师。
  成德的王承宗父亲死了,上书请求承袭父职。权德舆入谏,他认为:“如想改变山东形势,先要选好昭义的将帅。卢从史从军校选拔上来,傲慢不遵法令。现在可以就其父丧期,另选守臣把他替下来。成德父死子袭已成习俗,该慢慢地制约他们。可以同意成德的要求,而昭义的要求则不可应允。”皇帝不听。及至王承宗叛变,卢从史设诡计阻挠王师,费时而无功。权德舆再次请求赦免王承宗,贬徙卢从史。后来的事都如他所预料。
  其时宰相裴耹有病,权德舆从太常卿委任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王锷由河中入朝,求兼任宰相,李藩认为不可以,权德舆也奏言:“平章事一职不是逐步升迁可得。方镇而兼任宰相者,定要大忠有大功者,此外强悍不听制约的,不得已而给予以羁勒。现在王锷无功,又不是姑息之时。若一开此例,以后就无以禁止了。”皇帝乃作罢。
  董溪、于皋..以运粮使之便盗取军需,判流放岭南,皇帝后悔判得太轻,诏令中使在半路上杀了他们。权德舆劝止说“:董溪等人趁山东用兵之时,吞没军库财物,虽死也不足偿责。陛下若认为流放太轻,应该责备臣等的错误,审定明确其罪责,公开颁发诏书,与公众共同鄙弃他们。这样就能使人人警惕。臣知道已然之事不再诤谏,不过将来也许会有类似之事,因此须有司再予评论报请,使能罚一儆百,人人甘心。”皇帝十分同意。
  皇帝曾向权德舆询问为政宽严哪一种该先行。权德舆回答:“唐家继隋而兴,隋时苛虐,就该以仁厚为主。太宗皇帝曾见到《明堂针灸图》,得知人五脏皆近背,若针灸有误,会致人死命,因而禁止鞭背之刑。列圣所遵行的,都是崇尚德教。
  所以天宝年大盗虽曾横行一时,但都不久即遭夷灭。都是因为本朝的教化,感人至深的缘故。”皇帝说“:的确如你所说的一样。”
  权德舆善于论辩,常能将古今之事详加剖析,陈述本末利害,用来启发或警惕皇帝。他身为辅政的宰相,为人宽和不追求自己的名声。李吉甫再次执政,皇帝又自己决定用李绛参与研究大政方针。这时,皇帝求治心切,不论大小事都交与宰相。李吉甫、李绛容不得不同意见,常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权德舆乃极谨慎不敢有所轻重。皇帝又因他缄默不言,有亏相职而罢相,以检校吏部尚书之职留守东都,晋爵扶风郡公。那时,于由页因儿子杀了人,自己把自己囚禁起来,他的亲戚没一个再敢上他的门,朝廷中也没人为他说情的。权德舆在离京前对皇帝说“:于由页的罪既然蒙恩宽恕不再追究,应该写一宽恕诏赐他。”皇帝说:“不错,你提醒了我的疏忽。”又任权德舆为太常卿,调任刑部尚书。
  起先,皇帝曾诏令许孟容、蒋耣汇集刊印格敕,书辑成后,进送皇帝审阅,后来留在禁中不下发。权德舆请求将书稿发出来,他与侍郎刘伯刍复核研究。最后选定三十篇奏上。后来,权德舆又被委任检校吏部尚书,出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两年后,因病请求还乡,死在返乡路上,年六十岁。追赠尚书左仆射,赐谥为“文”。
  权德舆三岁时就懂得四声之变,四岁就能赋诗。他潜心研究经术,无不融汇贯通。从他开始学习,一直到老,没有一天不读书。他曾写文章论述汉亡的原因,西汉因张禹、东汉因胡广,大旨对世有补。德舆的文章达练精密。当时公卿侯王中功德卓越的人,都有所铭记,大约有十之七八。他居家或处世,从不矫饰,但自有一种蕴藉风流,令人仰慕。贞元、元和年间,成为缙绅士子的表率。
  

新唐书浏览月榜 新唐书全文 >

  1. 列传·卷二十二
  2. 表·卷二
  3. 列传·卷六十
  4. 志·卷十五
  5. 志·卷二十七
  6. 表·卷八
  7. 列传·卷七十九
  8. 列传·卷四十九
  9. 列传·卷一百一十五
  10. 列传·卷五十四

新唐书最受喜欢章节 新唐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五十
  2. 列传·卷一百四十九
  3. 列传·卷一百四十八
  4. 列传·卷一百四十七
  5. 列传·卷一百四十六
  6. 列传·卷一百四十五
  7. 列传·卷一百四十四
  8. 列传·卷一百四十三
  9. 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10.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11. 列传·卷一百四十
  12. 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13. 列传·卷一百三十八
  14. 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15. 列传·卷一百三十六

猜你喜欢的新唐书故事 新唐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