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南史 > 列传·卷十五

列传·卷十五

  刘穆之 徐羡之 傅亮 檀道济
  及武帝克京城,从何无忌求府主簿,无忌进穆之。帝曰: “吾亦识之。”即驰召焉。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声,晨出陌头, 属与信会,直视不言者久之,反室坏布裳爲裤往见帝,帝谓曰: “我始举大义,须一军吏甚急,谁堪其选 ?”穆之曰:“无 见踰者。”帝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 从平建邺,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遂动见谘询。 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家,负势陵纵;重以司马 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 盈旬日,风俗顿改。
  迁尚书祠部郎,复爲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领堂邑太 守。以平桓玄功,封西华县五等子。及扬州刺史王谧薨,帝次 应入辅。刘毅等不欲帝入,议以中领军谢混爲扬州,或欲令帝 于丹徒领州,以内事付仆射孟昶。遣尚书右丞皮沈以二议谘帝。 沈先与穆之言,穆之僞如厕,即密疏白帝,言沈语不可从。帝 既见沈,且令出外,呼穆之问焉。穆之曰:“公今日岂得居谦, 遂爲守蕃将邪?刘、孟诸公俱起布衣,共立大义,事乃一时相 推,非宿定臣主分也。力敌势均,终相吞咀。扬州根本所系, 不可假人。前授王谧,事出权道,今若复他授,便应受制于人。 一失权柄,无由可得。公功高勋重,不可直置疑畏,便可入朝 共尽同异。公至京邑,彼必不敢越公更授馀人。”帝从其言, 由是入辅。
  从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刘毅等疾之,每从容言 其权重,帝愈信仗之。穆之外所闻见,大小必白,虽闾里言谑, 皆一二以闻。帝每得人间委密消息以示聪明,皆由穆之。又爱 宾游,坐客恒满,布林目以爲视听,故朝野同异,穆之莫不必 知。虽亲昵短长,皆陈奏无隐。人或讥之,穆之曰:“我蒙公 恩,义无隐讳,此张辽所以告关羽欲叛也。”
  帝举止施爲,穆之皆下节度,帝书素拙,穆之曰:“此虽 小事,然宣布四远,愿公小复留意。”帝既不能留意,又禀分 有在,穆之乃曰:“公但纵笔爲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 有所包,其势亦美。”帝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穆之凡所荐达,不纳不止。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 善,然不举不善。”穆之与朱龄石并便尺牍,尝于武帝坐与龄 石并答书,自旦至日中,穆之得百函,龄石得八十函,而穆之 应对无废。
  迁中军、太尉司马,加丹阳尹。帝西讨刘毅,以诸葛长人 监留府,疑其难独任,留穆之辅之。加建威将军,置佐吏,配 给实力。长人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屏人谓穆之曰:“悠 悠之言,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泝流远 伐,以老母弱子委节下,若一豪不尽,岂容若此。”长人意乃 小安,穆之亦厚爲之备。长人谓所亲曰:“贫贱常思富贵,富 贵必践危机。今日思爲丹徒布衣,不可得也。”帝还,长人伏 诛。进前将军。
  帝西伐司马休之,中军将军道怜知留任,而事无大小,一 决穆之。迁尚书右仆射,领选,将军、尹如故。帝北伐,留世 子爲中军将军、监太尉留府。转穆之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
  军司,将军、尹、领选如故,甲仗五十人入殿,入居东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宾客辐 凑,求诉百端,内外谘禀,盈阶满室。目览词讼,手答笺书, 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又言谈赏笑,弥 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手自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 籍。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爲十人馔,未尝独餐。每至食时, 客止十人以还,帐下依常下食,以此爲常。尝白帝曰:“穆之 家本贫贱,赡生多阙,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 微爲过丰,此外无一豪负公。”
  义熙十三年卒。帝在长安,本欲顿驾关中,经略赵、魏, 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以根本虚,乃驰还彭城。以司马徐羡 之代管留台,而朝廷大事常决于穆之者,并悉北谘。穆之前军 府文武二万人,以三千配羡之建威府,馀悉配世子中军府。追 赠穆之开府仪同三司。帝又表天子曰:“臣闻崇贤旌善,王教 所先,念功简劳,义深追远。故司勋执策,在勤必记,德之休 明,没而弥着。故尚书左仆射、前将军臣穆之,爰自布衣,协 佐义始,内竭谋猷,外勤庶政,密勿军国,心力俱尽。及登庸 朝右,尹司京畿,敷赞百揆,翼新大猷。顷戎车远役,居中作 捍,抚宁之勋,实洽朝野,识量局致,栋干之器也。方宣赞盛 化,缉隆圣世,忠绩未究,远迩悼心。皇恩褒述,班同三事, 荣哀既备,宠灵已泰。臣伏思寻,自义熙草创,艰患未弭,外 虞既殷,内难亦荐,时屯世故,靡有宁岁。臣以寡乏,负荷国 重,实赖穆之匡翼之益。岂唯谠言嘉谋,溢于人听,若乃忠规 密谟,潜虑帷幕,造膝诡辞,莫见其际。事隔于皇朝,功隐于 视听者,不可胜纪。所以陈力一纪,遂克有成,出征入辅,幸 不辱命。微夫人之左右,未有宁济其事者矣。履谦居寡,守之 弥固,每议及封爵,辄深自抑绝。所以勋高当年,而茅土弗及, 抚事永念,胡宁可昧。谓宜加赠正司,追甄土宇。俾忠贞之烈, 不泯于身后,大赉所及,永旌于善人。臣契阔屯夷,旋观终始, 金兰之分,义深情感,是以献其乃怀,布之朝听。”于是重赠 侍中、司徒,封南昌县侯。
  及帝受禅,每叹忆之,曰:“穆之不死,当助我理天下。 可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光禄大夫范泰对曰:“圣主 在上,英彦满朝,穆之虽功着艰难,未容便关兴毁。”帝笑曰: “卿不闻骥騄乎,贵日致千里耳。”帝后复曰:“穆之死,人 轻易我。”其见思如此。以佐命元勋,追封南康郡公,諡曰 文宣。
  穆之少时,家贫诞节,嗜酒食,不修拘检。好往妻兄家乞 食,多见辱,不以爲耻。其妻江嗣女,甚明识,每禁不令往江 氏。后有庆会,属令勿来。穆之犹往,食毕求槟榔。江氏兄弟 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妻复截发市肴 馔,爲其兄弟以饷穆之,自此不对穆之梳沐。及穆之爲丹阳尹, 将召妻兄弟,妻泣而稽颡以致谢。穆之曰:“本不匿怨,无所 致忧。”及至醉饱,穆之乃令厨人以金柈贮槟榔一斛以进之。 元嘉二十五年,车驾幸江甯,经穆之墓,诏致祭墓所。
  长子虑之嗣,卒。子邕嗣。先是郡县爲封国者,内史、相 并于国主称臣,去任便止。孝建中始革此制爲下官致敬。河东 王歆之尝爲南康相,素轻邕。后歆之与邕俱豫元会并坐,邕嗜 酒,谓歆之曰:“卿昔见臣,今能见劝一杯酒不?”歆之因斅 孙皓歌答曰:“昔爲汝作臣,今与汝比肩,既不劝汝酒,亦不 愿汝年。”邕性嗜食疮痂,以爲味似鳆鱼。尝诣孟灵休,灵休 先患灸疮,痂落在床,邕取食之。灵休大惊,痂未落者,悉褫 取饴邕。邕去,灵休与何勖书曰:“刘邕向顾见噉,遂举体流 血。”南康国吏二百许人,不问有罪无罪,递与鞭,疮痂常以 给膳。
  邕卒,子肜嗣,坐刀斫妻夺爵,以弟彪绍。齐建元初,降 封南康县侯、虎贲中郎将。坐庙墓不修,削爵爲羽林监。又坐 与亡弟母杨别居,杨死不殡葬,崇圣寺尼慧首剃头爲尼,以五 百钱爲买棺,以泥洹舆送葬,爲有司奏,事寝不出。
  穆之中子式之字延叔,爲宣城、淮南二郡太守,犯赃货, 扬州刺史王弘遣从事检校之。式之召从事谓曰:“还白使君, 刘式之于国粗有微分,偷数百万钱何有,况不偷邪。”从事还 白弘,由此得停。从征关洛有功,封德阳县五等侯。卒,諡曰 恭。
  子瑀字茂琳,始兴王浚爲南徐州,以瑀爲别驾。瑀性陵物 护前,时浚征北府行参军吴郡顾迈轻薄有才能,浚待之厚。瑀 乃折节事迈,迈以瑀与之款尽,浚所言密事,悉以语瑀。瑀与 迈共进射堂下,忽顾左右索单衣帻,迈问其故,瑀曰:“公以 家人待卿,言无不尽,卿外宣泄。我是公吏,何得不啓白之。” 浚大怒,啓文帝徙迈广州。
  瑀性使气尚人,后爲御史中丞,甚得志 。弹萧惠开云 : “非才非望,非勋非德。”弹王僧达云:“荫藉高华,人品冗 末。”朝士莫不畏其笔端。
  转右卫将军。年位本在何偃前,孝武初,偃爲吏部尚书, 瑀图侍中不得。与偃同从郊祀,时偃乘车在前,瑀策驷居后, 相去数十步,瑀蹋马及之,谓偃曰:“君辔何疾 ?”偃曰 : “牛骏驭精,所以疾耳。”偃曰:“君马何迟?”曰“骐骥罗于 羁绊,所以居后”。偃曰:“何不着鞭使致千里?”答曰:“一 蹙自造青云,何至与驽马争路。”然甚不得意,谓所亲曰 : “人仕宦,不出当入,不入当出,安能长居户限上?”因求益 州。及行,甚不得意,至江陵,与顔竣书曰:“朱修之三世叛 兵,一日居荆州,青油幕下,作谢宣明面目见向,使斋帅以长 刀引吾下席,于吾何有,政恐匈奴轻汉耳。”坐夺人妻爲妾免 官。
  后爲吴兴太守,侍中何偃尝案之云:“参伍时望。”瑀大 怒曰:“我于时望何参伍之有。”遂与偃绝。族叔秀之爲丹阳, 瑀又与亲故书曰:“吾家黑面阿秀遂居刘安衆处,朝廷不爲多 士。” 其年疽发背,何偃亦发背癕。瑀疾已笃,闻偃亡,欢跃叫 呼,于是亦卒。諡曰刚。
  祥字显征,式之孙也。父敳,太宰从事中郎。祥少好文学, 性韵刚疏,轻言肆行,不避高下。齐建元中,爲正员郎。司徒 褚彦回入朝,以腰扇鄣日,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 面见人,扇障何益。”彦回曰:“寒士不逊。”祥曰:“不能 杀袁、刘,安得免寒士。”
  永明初,撰宋书,讥斥禅代,尚书令王俭密以啓闻,上衔 而不问。爲临川王骠骑从事中郎。祥兄整爲广州,卒官,祥就 整妻求还资,事闻朝廷。又于朝士多所贬忽。王奂爲尚书仆射, 祥与奂子融同载,行至中堂,见路人驱驴,祥曰:“驴,汝好 爲之,如汝人才,皆已令仆。”着连珠十五首,以寄其怀。其 讥议者云:“希世之宝,违时必贱,伟俗之器,无圣则沦。是 以明玉黜于楚岫,章甫穷于越人。”有以祥连珠啓上,上令御 史中丞任遐奏其过恶,付廷尉。上别遣敕祥曰:“我当原卿性 命,令卿万里思愆。卿若能改革,当令卿得还。”乃徙广州。 不得意,终日纵酒,少时卒。
  秀之字道宝,穆之从父兄子也。祖爽,山阴令。父仲道, 余姚令。秀之少孤贫,十岁时与诸儿戏前渚,忽有大蛇来,势 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衆并异之。东海何承天雅 相知器,以女妻之。兄钦之爲朱龄石右军参军,随龄石败没, 秀之哀戚不欢宴者十年。
  宋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元嘉中,再爲建康令,政绩有 声。孝武镇襄阳,以爲抚军录事参军、襄阳令。襄阳有六门堰, 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孝武遣秀之修复,雍部由 是大丰。
  后除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加都督。汉川饥馑,秀 之躬自俭约。先是汉川悉以绢爲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利之。 二十七年,大举北侵,遣辅国将军杨文德、巴西梓潼二郡 太守刘弘宗受秀之节度,震荡汧陇。
  元凶弑逆,秀之即日起兵,求赴襄阳,司空南谯王义宣不 许。事甯,迁益州刺史,折留奉禄二百八十万付梁州镇库,此 外萧然。梁、益丰富,前后刺史莫不大营聚畜,多者致万金。 所携宾僚并都下贫子,出爲郡县,皆以苟得自资。秀之爲政整 肃,远近悦焉。

译文

  ○刘穆之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人,东莞莒县人,世代住在京口。开始做琅笽府主簿,曾经梦见和宋武帝在海里泛舟遇到大风,惊慌地俯视船下,见到有两条白龙保护着船。随后到了一座山下,山峰秀丽高耸,心里十分高兴。
  后来武帝攻克了京城,向何无忌征求一名府主簿,何无忌推荐刘穆之。武帝说:“我也认识他。”于是派人驰马去召他。当时刘穆之听到京城有叫声,早晨走到路边,正好与派来的使者相会,穆之直直地看着,久久没有说话,然后返回房中,毁掉布裙做成裤子,前去见武帝,武帝对他说:“我刚刚开创正义的大业,急迫地需要一位军吏,谁是合适的人选?”刘穆之说:“没有能超过我的。”武帝笑着说:“卿如果能屈尊就任,我的事业就成功了。”于是就在座位上受聘。跟随平定建邺,各项大事的处理,都是很快确定,全是刘穆之的建树,于是便经常受到武帝的咨询。刘穆之也竭尽忠诚,没有什么遗漏。
  当时晋朝的法制松弛,禁令不能实行,大族豪家,依势横行;更加上司马元显政令谬误,桓玄律条繁密。刘穆之根据实际研讨对策,随着地方特点加以矫正,不满十天,风俗顿改。
  调任尚书祠部郎,又重任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兼堂邑太守。因为平定桓玄的功劳,封西华县五等子。等扬州刺史王谧死后,武帝按次序应该入朝辅政。刘毅等人不想让武帝入辅。提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刺史,有人想让武帝在丹徒领州,把朝内的事交给孟昶。派尚书右丞皮沈拿这两种提议去问武帝。皮沈先对刘穆之说了,刘穆之假装上厕所,便秘密地写信告诉了武帝,说皮沈的话不可听从。武帝见了皮沈后,让他暂且出去,叫来刘穆之询问。刘穆之说:“您今天怎么还能谦虚,以致变成守卫藩镇的军将呢?刘、孟诸公都是由平民起家,共同创立大业,事情都是一时互相推戴,并不是命中注定的君臣名分。势均力敌,最终要互相吞并。扬州关系着国家的根本,不可以送给别人。先前授给王谧,事情是出于机变的考虑,现在如果再授给别人,便要受制于别人。一旦失去权柄,便没有机会再得到了。您功劳高勋业重,不可以只是令人怀疑畏惧,应该是入朝共同弄清同异。您到了京城,他们必定不敢越过您另外授给别人。”武帝听从了他的话,由此便入朝辅政。
  从广固回来抵抗卢循,他常常在军幕中策划。刘毅等人很妒忌他,常常很从容地说他的权力过重,武帝则越发信赖和倚仗他。刘穆之在外面的所见所闻,大小事情一定要报告,即使是街巷中的言谈谑笑,也都挑出一两个来说给他听。武帝常常说起社会上曲折秘密的消息来显示耳目灵通,都是从刘穆之那里来的。他又喜欢与宾客交游,客人总是满座,他安排耳目进行观察和听取,所以朝野间的人事关系,刘穆之无不知晓。即使是亲密朋友的长短之处,他都上奏给武帝,无所保留。有人因此讥笑他,刘穆之说:“我受了主公恩惠,为了大义无所隐晦,这也就是张辽所以要告关羽想叛逃的原因。”
  武帝的举止作为,刘穆之都私下进行规劝,武帝的书法一向很差,刘穆之说:“这虽然是件小事,但却会传布得很远,希望您再稍加注意。”武帝还是不能留意,他又有责任提醒,刘穆之就说:“您只管放开笔写大字,一个字一尺见方也不要紧。大就包含了各个方面,笔势也美观。”武帝听从了,一张纸不过写六七个字就满了。
  刘穆之凡是自己所荐举的人,不纳用便不罢休。他常常说:“我虽然比不上荀令君的举荐必是善才,但是却可以不荐不善之才。”刘穆之和朱龄石都善于写作书信,曾经在武帝那里和朱龄石一齐写答复信,从早晨到中午,刘穆之写了一百封,朱龄石写了八十封,而刘穆之的应对没有废品。
  后来升迁为中军、太尉司马,担任丹阳尹。武帝向西方去讨伐刘毅,让诸葛长人监管留府,怀疑他难以独自担当,留下刘穆之辅助他。担任建威将军,设置辅佐官吏,配备给实力。诸葛长人果然有异谋,而犹豫不能起事,便回避开别人对刘穆之说:“流言纷纭,说太尉和我不和,怎么会有这样的议论?”刘穆之说:“太尉溯江远征,把老母弱子委托给将军,如果有一点不信任,哪里能会这样?”诸葛长人心里才稍微安定一些,刘穆之也充分加以防备。诸葛长人对他所亲近的人说:“贫贱常常想要富贵,富贵必定遇到危机。今天再想做丹徒的百姓,已经无法实现了。”武帝回来,诸葛长人被处死。刘穆之晋升为前将军。
  武帝西进讨伐司马休之,中军将军刘道怜担当留任,而事无大小,都由刘穆之决定。他升迁为尚书右仆射,兼管选拔人才,将军、丹阳尹的职务仍旧不变。武帝北伐,留下世子为中军将军、监太尉留府。调刘穆之担任左仆射、兼任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将军、丹阳尹、主管选举依旧保留,可以带卫士五十人进殿,进入东城居住。
  刘穆之对内总理朝政,对外供应军队需求,决断如流,事情毫无阻塞。宾客聚集,求诉极多,朝内外的咨询禀报,台阶房内人都站满。眼看讼词,手答来信,耳听诉说,口作应酬,不相混淆,都能做好。又言谈欢笑,整天到晚,不曾疲倦困苦。刚有点闲暇,又动手写书,翻看文章,校订古籍。他性格奢侈豪华,吃饭必须十分丰盛,早晨就要做十个人的饭,不曾一个人单独吃。每到吃饭的时候,客人如果只在十人以内,帐中仍然依照平时做饭,以此为平常。他曾对武帝说:“穆之家本来贫贱,养生的东西大多缺乏,任职以来,虽然常常注意节约,而每天所需用的东西,稍微有些过于丰盛,此外没有丝毫辜负您的地方。”
  义熙十三年(417)去世。武帝住在长安,本来打算驻扎在关中,经营赵、魏一带,闻讯以后,十分惊讶和悲痛,哀痛惋惜了好几天。因为身体虚弱,便回到了彭城。让司马徐羡之代管留台,而常常由刘穆之决定的朝廷大事,全都向北府咨询,刘穆之的前军府有文武二万人,以三千人配给徐羡之的建威府,其余的都配给世子的中军府。追赠刘穆之开府仪同三司。武帝又上表给天子说:“臣听说崇扬贤人、旌表善者,是王者教化的首要事情,怀念功劳,对不忘忠良意义深远。所以司勋执掌档案,勤苦者必有记录,道德美善旺盛,人死后更加显明。所以尚书左仆射、前将军大臣刘穆之,起自平民家庭,辅佐大业开创,对内竭尽谋划,对外勤于政务,为了国家勤勉努力,精神体力都已用尽。后来进入朝廷工作,主管京城近郊,百业广兴,革新大计。不久前大军远征,刘穆之留守捍卫,安抚之功,造福朝野,他的见识度量,确是栋梁之材。正当宣扬盛化,发展圣世,忠义功绩,未能完成,不幸逝世,远近痛悼。皇恩给予嘉奖,丧仪等同三公,哀荣具备,英灵安祥。臣心中寻思,自从义熙年间草创大业,艰难未消,外患既多,内忧相继,时事混乱,不得安宁。臣下德才贫乏,身负国家重任,实在是靠穆之辅助的功益。不仅是正直的言论、良好的谋略不断提供,而且忠诚的规劝、机密的筹划暗中达成,私下的拉拢、诡诈的言词从不参与。未曾报告朝廷的事迹,群众尚不知道的功劳,不可胜数。因此我努力十二年,有所成就,外出征讨入朝辅政,有幸不辱使命。如果没有身边人士的协助,是不可能顺利完成任务的。谦虚工作,不讲条件,恪尽职守,每当议论到封赏爵位,就自己坚决拒绝。因此当年功勋很大,而王侯未封,他的事迹永远让人怀念,怎么可以掩藏?想来应该加封官爵,追赐土地。使忠臣的功业,不会在身后泯灭,重赏的影响,永远地鼓励善人。臣对他的聚合离散、艰难顺利,全部了解,密友分别,情义深厚,所以呈献自己的情怀,使朝廷得以听到。”于是重赠刘穆之为侍中、司徒,封为南昌县侯。
  后来武帝接受了禅让,常常叹息并怀念他,说:“穆之不死,一定会帮助我治理天下。真的是‘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光禄大夫范泰回答说:“圣主在上,精英满朝,刘穆之虽然建立功勋十分艰难,但是未必便与兴衰有关。”武帝笑着说:“你没听说过骥马录这两种骏马吗,它的可贵就在于可以日行千里。”武帝后来又说:“穆之死了,人们会把我看轻的。”他竟是如此地思念他。因为是辅佐接受帝位的元勋,追封为南康郡公,谥号为文宣。
  刘穆之年少的时候,家里贫穷而不肯节俭,喜欢酒食,不加约束。他好往妻子的哥哥那里去讨饭吃,多次受到羞辱,却不以为耻。他的妻子是江嗣的女儿,十分明达识理,常常禁止他不让往江氏家去。后来有庆贺宴会,嘱咐他不要过来。刘穆之还是前往,吃过饭后又要槟榔。江氏兄弟戏弄他说:“槟榔消食,而您却常常饥饿,怎么忽然需要这种东西呢?”他的妻子又割下头发买来酒和菜肴,让她的兄弟来招待刘穆之,从此不再对刘穆之梳洗打扮。后来刘穆之担任了丹阳尹,将要把妻子的兄弟招来,妻子哭着以头触地跪拜致谢。刘穆之说:“本来就没有怀恨,用不着忧虑。”等他们吃饱喝醉,刘穆之就让厨师用金盘子盛了一斛槟榔送给他们。
  元嘉二十五年,皇上的车驾视察江宁,经过刘穆之的墓,诏令在他的墓前进行祭祀。
  ○檀道济
  檀道济,是高平金乡县人,世代居住在京口。少年时成为孤儿,守丧礼仪齐备,事奉哥哥姐姐以谦和恭谨见称。宋武帝树立义旗,道济与兄长檀韶、檀祗等随从平定京城,一同在武帝建武将军府中参谋军事。逐渐升迁为太尉参军,被封为作唐县男。
  义熙十二年(416),武帝北伐,檀道济为前锋,所到之处望风降服。径直开进洛阳,一些人认为所抓获的俘虏应该全部杀掉,以作为京城的一大壮观。檀道济说:“讨伐罪人,慰抚民众,正在今天。”把俘虏全部释放送走。由此中原人感戴欢悦,归附的人十分众多。长安平定后,任命他为琅笽内史。
  宋武帝承受天命,由于他辅佐登基的功劳,改封为永修县公,位居丹阳尹、护军将军。武帝生病,给他配备了仪仗二十人。后来出京担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徐羡之等人谋划废立皇帝,婉言劝说檀道济入朝,告诉他说将要废黜庐陵王刘义真,檀道济屡次述说不可以这样做,到底没有被采纳。即将废黜皇帝的那天夜里,檀道济到了领军府,在谢晦那里住宿,谢晦惶恐喘息不能入睡。而檀道济倒下便睡熟了,谢晦由此对他十分佩服。
  文帝即位,配给他乐队一部,晋封为武陵郡公。他坚持推辞。檀道济平时与王弘要好,当时王弘受皇帝知遇正深,檀道济更加拉拢攀附,经常连通徐羡之等人,王弘也非常依靠他。皇帝将要诛杀徐羡之等人,召见檀道济,想让他率兵西讨。王华说:“不能这样。”皇上说:“道济是跟从别人的,过去都不是他出的主意,慰抚而任用他,一定用不着担心。”檀道济来到的第二天,皇上杀死了徐羡之、傅亮。随后派檀道济和中领军到彦之为前驱进行西伐,皇上向檀道济询问策略。回答说:“我过去与谢晦一同随从北征,入关的策略若是十条,谢晦所出的就要占其中的九条。他的才能谋略精明干练,几乎难以敌对;然而不曾孤军决胜,打仗恐怕不是他的优长。我熟悉谢晦的智谋,谢晦熟悉我的勇气。现在奉了皇上的命令外出征讨,必定是不待列阵就把他捉住。”当时谢晦本以为檀道济会与徐羡之一同被杀,忽然听说率军杀来,于是不战自溃。事情平定后,改任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元嘉八年(431),到彦之侵入魏国,已经平定了黄河以南,后来又丧失了它。檀道济担任征讨军队的总指挥,向北攻占地盘,转战到了济水上,魏军强盛,于是攻克了滑台。檀道济当时与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大多数战胜,进军到历城,因为运输物资用尽而返回。当时投降魏国的人详细说明粮食已经吃光,因此士卒忧虑恐惧,都没有了坚强的斗志。檀道济趁夜间喊报时辰,聚量沙土,用所余下的少量米撒在上面。到了早晨,魏军认为储备的粮食有余,所以不再追赶,以为投降的人是胡说,斩首抵罪。
  当时檀道济兵少力弱,军中十分恐惧。檀道济就命令军士全都披挂盔甲,外穿白衣服,坐着车子慢慢地出去到外面走动。魏军恐怕有埋伏,不敢逼近,于是他便回来了。檀道济虽然没有平定黄河以南地区,但是保全了军队安然返回,雄武的名声大振。魏军对他十分害怕,画他的像用来祛除恶鬼。归来以后,晋升为司空,镇守襄阳。
  道济立功于前朝,威名很大,左右的心腹都身经百战,他的各个儿子又都很有才气,因而朝廷对他心存畏惧和怀疑。当时也有人这样看他,说:“怎么能知道他不是司马仲达呢?”
  宋文帝卧病多年,多次遇到危险,领军刘湛贪图执掌朝政,恐怕檀道济有不同说法,又彭城王刘义康也害怕皇帝去世,檀道济不再可以控制。元嘉十二年(435),皇上病重,正遇上魏军南伐,召檀道济入朝。他的妻子向氏说:“功勋高于世人,这是道家的忌讳,现在无事而相召见,该是灾祸到了。”等赶到那里,皇上已经痊愈。十三年春,即将派他返回原镇,走到水边还没出发,有一群好似鹪鹩的鸟聚集在船上悲哀地鸣叫。正遇上皇帝疾病发作,刘义康伪造诏书召檀道济入宫,说是为他饯行,将他抓住交给廷尉,他和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中檀尊等八人一齐被杀。当时的人们唱道:“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死的那天,建邺地震,有白毛生长。又杀死了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都是檀道济的心腹。
  檀道济被捕之后,十分愤怒,气势极盛,目光如同火炬,顷刻间拿酒来喝了一斛。然后脱下头巾扔在地下,说:“竟然毁掉你们的万里长城!”魏国人听了这个消息,都说“檀道济已经死去,吴地的小辈们不值得再害怕了。”从此连年南下攻伐,有饮马长江的志向。
  文帝问殷景仁说:“谁可以继承道济?”回答说:“道济是因为屡建战功,所以才树立起威名,其余的人只是没有被任用罢了。”文帝说:“并不是这样的,过去有李广在朝中,匈奴不敢向南侵犯,而后继者又有几人呢?”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军到达瓜步,文帝登上石头城远望,脸色非常忧愁。慨叹道:“如果有道济在世,那会弄到这种地步!”
  

南史浏览月榜 南史全文 >

  1. 列传·卷二十五
  2. 列传·卷二十九
  3. 列传·卷四十五
  4. 列传·卷三十八
  5. 列传·卷四十七
  6. 本纪·卷五
  7. 列传·卷二十
  8. 列传·卷二十一
  9. 列传·卷三十
  10. 列传·卷三十六

南史最受喜欢章节 南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八十
  2. 列传·卷七十九
  3. 列传·卷七十八
  4. 列传·卷七十七
  5. 列传·卷七十六
  6. 列传·卷七十五
  7. 列传·卷七十四
  8. 列传·卷七十三
  9. 列传·卷七十二
  10. 列传·卷七十一
  11. 列传·卷七十
  12. 列传·卷六十九
  13. 列传·卷六十八
  14. 列传·卷六十七
  15. 列传·卷六十六

猜你喜欢的南史故事 南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