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旧唐书 > 列传·卷四十一

列传·卷四十一

  ○桓彦范 敬晖 崔玄暐 张柬之 袁恕己
  桓彦范,润州曲阿人也。祖法嗣,雍王府谘议参军、弘文馆学士。彦范慷慨俊 爽,少以门廕调补右翊卫。圣历初,累除司卫寺主簿。纳言狄仁杰特相礼异,尝谓 曰:“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寻擢授监察御史。
  长安三年,历迁御史中丞。四年,转司刑少卿。时司仆卿张昌宗坐遣术人李弘 泰占己有天分,御史中丞宋璟请收付制狱,穷理其罪,则天不许。彦范上疏曰:
  昌宗无德无才,谬承恩宠,自宜粉骨碎肌,以答殊造,岂得苞藏祸心,有此占 相?陛下以簪履恩久,不忍加刑;昌宗以逆乱罪多,自招其咎。此是皇天降怒,非 唯陛下故诛。违天不祥,乞陛下裁择。原其本奏,以防事败。事败即言奏讫,不败 则候时为逆。此乃奸臣诡计,疑惑圣心,今果遂其所谋,陛下何忍不察?若昌宗无 此占相,奏后不合更与弘泰往还,尚令修福,复拟禳厄,此则期于必遂,元无悔心。 纵虽奏闻,情实难恕,此而可舍,谁其可刑?况经两度事彰,天恩并垂舍宥,昌宗 自为得计,人亦以为应运,即不劳兵甲,天下皆从,万方讥之,以为陛下纵成其乱 也。君在,臣图天分,是为逆臣,不诛,社稷亡矣。伏请付鸾台凤阁三司考竟其罪。
  疏奏不报。时又内史李峤等奏称:“往属革命之时,人多逆节,鞫讯决断,刑 狱至严,刻薄之吏,恣行酷法。其周兴、丘勣、来俊臣所劾破家者,并请雪免。” 彦范又奏请自文明元年以后得罪人,除扬、豫、博三州及诸谋逆魁首,一切赦之。 表疏前后十奏,辞旨激切,至是方见允纳。彦范凡所奏议,若逢人主诘责,则辞色 无惧,争之愈厉。又尝谓所亲曰:“今既躬为大理,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诡辞, 以求苟免。”
  是岁冬,则天不豫。张易之与弟昌宗入阁侍疾,潜图逆乱。凤阁侍郎张柬之与 桓彦范及中台右丞敬晖等建策将诛之。柬之遽引彦范及晖并为左右羽林将军,委以 禁兵,共图其事。时皇太子每于北门起居,彦范与晖因得谒见,密陈其计,太子从 之。神龙元年正月,彦范与敬晖及左羽林将军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杨元琰、 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率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五百余人讨易之、昌宗于宫中,令李湛、 李多祚就东宫迎皇太子。兵至玄武门,彦范等奉太子斩关而入,兵士大噪。时则天 在迎仙宫之集仙殿。斩易之、昌宗于廓下,并就第斩其兄汴州刺史昌期、司礼少卿 同休,并枭首于天津桥南。士庶见者,莫不欢叫相贺,或脔割其肉,一夕都尽。明 日,太子即位,彦范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拜纳言,赐勋上柱国,封谯郡公,赐实 封五百户。又改为侍中,从新令也。
  彦范尝表论时政数条,其大略曰:“昔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后妃 者人伦之本,理乱之端也。故皇、英降而虞道兴,任、姒归而姬宗盛。桀奔南巢, 祸阶妹喜,鲁桓灭国,惑以齐媛。伏见陛下每临朝听政,皇后必施帷幔坐于殿上, 预闻政事。臣愚历选列辟,详求往代,帝王有与妇人谋及政者,莫不破国亡身,倾 辀继路。且以阴乘阳,违天也,以妇凌夫,违人也。违天不祥,违人不义。由是古 人譬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预于 国政也。伏愿陛下览古人之言,察古人之意,上以社稷为重,下以苍生在念。宜令 皇后无往正殿干预外朝,专在中宫,聿修阴教,则坤仪式固,鼎命惟永。”
  又曰:“臣闻京师喧喧,道路籍籍,皆云胡僧慧范矫托佛教,诡惑后妃,故得 出入禁闱,挠乱时政。陛下又轻骑微行,数幸其室,上下媟黩,有亏尊严。臣抑尝 闻兴化致理,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弃恶。故孔子曰:‘执左道以乱政者杀, 假鬼神以危人者杀。’今慧范之罪,不殊于此也。若不急诛,必生变乱。除恶务本, 去邪勿疑,实愿天聪,早加裁贬。”疏奏不纳。时有墨敕授方术人郑普思秘书监, 叶净能国子祭酒,彦范苦言其不可。帝曰:“既要用之,无容便止。”彦范又对曰: “陛下自龙飞宝位,遽下制云:‘军国政化,皆依贞观故事。’昔贞观中尝以魏徵、 虞世南、颜师古为秘书监,孔颖达为国子祭酒。至如普思等是方伎庸流,岂足以比 踪前烈?臣恐物议谓陛下官不择才,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惟陛下少加慎择。”帝竟 不纳。
  时韦皇后既干朝政,德静郡王武三思又居中用事,以则天为彦范等所废,常深 愤怨,又虑彦范等渐除武氏,乃先事图之。皇后韦氏既雅为帝所信宠,言无不从, 三思又私通于韦氏,乃日夕谗毁彦范等。帝竟用三思计,进封彦范为扶阳郡王、敬 晖为平阳郡五、张柬之为汉阳郡五、崔玄暐为博陵郡王、袁恕己为南阳郡王,并加 特进,令罢知政事。彦范仍赐姓韦氏,令与皇后同属籍,仍赐杂彩、锦绣、金银、 鞍马等。虽外示优崇,而实夺其权也。易州刺史赵履温者,即彦范之妻兄也。彦范 诛易之后,奏言先与履温共谋其事,于是召拜司农少卿。履温德之,乃以二婢遗彦 范。及彦范罢知政事,履温又协夺其婢,大为时论所讥。寻出为洺州刺史,转濠州 刺史。

译文

  敬晖,绛州太平人。二十岁,参加明经科考试而中举。圣历初年(698),敬晖任卫州刺史。当时河北出现突厥的强盗,到了秋收季节还修城不止。敬晖到任就对大家说“:固若金汤的城墙并不是粮食,哪里有放弃收获而修城郭的?”下令停止修城放老百姓回乡收获,由此吏人都歌颂他。后升任夏官侍郎,又出任泰州刺史。大足元年(701),调任洛州刺史。武则天去长安,令敬晖任副留守,在职以清廉能干著闻,得到皇上加奖,赐五彩绸百段。长安三年(703),拜中台右丞,加银青光禄大夫。
  神龙元年(705),调任羽林将军。因为诛张易之、张昌宗有功,加金紫光禄大夫的荣誉职衔,拜侍中,赐爵平阳郡公,食邑实封五百户。不久晋封齐国公。武则天去世,遗旨加实封满七百户。敬晖等上章论奏,唐室中兴,武姓诸王都应降爵,于是均由王降为公。武三思更加恼怒,于是怂恿中宗明尊敬晖等为郡王,实免除宰相之职。并赐铁券,恕十死,只初一、十五上朝。
  当初,敬晖与桓彦范等诛张易之兄弟,洛州长史薛季昶对敬晖说:“二凶虽除,产和禄二人还存在,应趁兵势诛武三思之辈,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晖与张柬之屡次言其不可,故其事不行。薛季昶叹道:“我们不知死在什么地方了。”后,武三思偷偷进宫与韦氏勾结,实际上行使宰相职事,改变国政,造成天下的大患,当时人们议论把责任归咎于敬晖。敬晖等既已失去权柄,受制于武三思,敬晖悔不当初,常拍床嗟叹,有时弹指出血。张柬之叹道:“主上过去为英王时,一向勇烈,我们留下武三思之辈,本想自能诛除。今大势已去,明白了又有何办法呢?”
  武三思也深恨敬晖等,挑拨曾被敬晖废黜的许州司功参军的郑忄音上表陈述敬晖的罪状。中宗下诏:“则天大圣皇后,过去因为忧劳身体不好,致使凶狠小人弄权。敬晖等兴甲兵,铲除妖孽,朕记得他们的功劳,很是尊重,而敬晖自谓功高一时,就想权倾四海,擅作威福,轻视践踏国章,背道弃义,没有谁比他更厉害的。然而朕看在他们的功绩上,赐他郡王之重爵,以特进的荣誉奖赐。不料欲海难填,既失大权,多怀怨恨。于是与王同皎暗中窥探内禁,互相勾结,更想掌兵权再次颠覆朝政。朕看到帝业刚创,力求少用刑狱,所以久为容忍,未能把他的行为暴露于公众。自从王同皎伏法,分裂朝廷的阴谋更加暴露,倘若再行姑息,又怎么能惩罚背叛。按其反叛之罪,本应严诛,但念昔日功劳,还加宽宥,给予降职,贬到外州,敬晖可任崖州司马。..”敬晖到崖州,竟被周利贞所杀。睿宗即位,追复官爵,赠敬晖泰州都督,谥号肃愍。
  崔玄暐,博陵安平人。父崔行谨,曾为胡苏县令。崔玄暐,本名晔,因字的下体华为武则天祖父的名,于是改为玄暐。少年时代学习就很好,为叔父秘书监崔行功所器重。龙朔年中(662),参加明经科考试中举,任库部员外郎,他的母亲卢氏曾训诫他说“:我见姨兄屯田郎中辛玄驭说‘:儿子做了官,有人来说再不会贫穷了,这的确是喜事;但听到他钱财充足,轻裘马肥,这又是担忧的事。’我很重视这句话,认为这是很实在的看法。近来看见亲表中做官的,多将钱物来交给父母,父母只知喜,竟不问此物从何而来。如果定是俸禄中所用之剩余,这也确实是大好事;如果是非理所得,这与盗贼又有什么区别呢?纵容子女这样,这就是大错,难道不有愧于心吗?孟母不受赠送的鲜鱼,大概就是为的这一点吧!你现在食俸禄,荣幸已多,如果不能忠正清廉,怎么好意思立足于天地?孔子说:‘虽每天杀三牲养父母,仍然不能算孝。’又说‘:父母担忧的是子女的毛病。’这些话特别提醒人要修身洁己,不要辜负了我的这番心意。”崔玄暐遵奉母亲的教导,做官以清谨见称。不久,崔玄暐授天官郎中,又升迁观阁舍人。
  长安元年(701),越级升天官侍郎,他每处事严正不移,严于律己,杜绝来拜见拉关系的人,很为执政者所忌恨。又调任文昌左丞。经过一个多月,武则天说“:自卿改职以来,选司大有罪过。有的人接受令史之职就设斋自庆,这是欲望太盛成为贪婪。卿今要恢复旧职。”崔玄暐又任天官侍郎,并赏赐绸七十段。长安三年(703),崔玄暐拜鸾台侍郎,代理宰相,兼太子左庶子。长安四年(704),迁任凤阁侍郎,加荣誉职银青光禄大夫,继续主持政事。在此之前,来俊臣、周兴等诬陷善良人,达到自己升官封爵的目的,被诬陷而造成没收家中所有人财的达数百家。崔玄暐坚持陈述他们的冤屈,武则天才感悟,才得到赦免。
  武则天末年,宋王景检举张昌宗谋图不轨,崔玄暐也多次直言,武则天才令法司审理他们的罪行。崔玄暐的弟弟崔升当时任司刑少卿,又请求判他们的重罪。他们俩兄弟均如此坚守正道。这时,武则天患病,宰相经常累月得不到召见。等到病好,崔玄暐又奏道“: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完全可以亲侍汤药,宫禁很重要,愿不要让异姓出入。”武则天说:“深领卿的厚意。”不久,因参与诛张易之兄弟有功,升任中书令,封博陵郡公。中宗欲授方术之士郑普思为秘书监,崔玄暐恳切地提反对意见,但未被采纳。不久,晋爵为王,赐实封四百户,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管正都督事务。其后,多次被贬,授白州司马,在赴任途中死去。建中初年(780),赠太子太师。
  崔玄暐与其弟崔升很是友爱,诸子弟孤贫的,大多亲自抚育教养,当时很为人赞扬。崔升,官至尚书左丞。崔玄暐少年时善于诗赋,晚年认为这不是自己专长,就不再写诗赋,一心一意读经籍,著述自己的看法,所撰写的书有《行己要范》十卷,《友义传》十卷,《义士传》十五卷,训注《文馆辞策》二十卷。
  

旧唐书浏览月榜 旧唐书全文 >

  1. 列传·卷一百零九
  2. 列传·卷一百二十四
  3. 列传·卷八十三
  4. 本纪·卷十八
  5. 志·卷十一
  6. 列传·卷七十一
  7. 列传·卷五十五
  8. 志·卷二十
  9. 本纪·卷十
  10. 本纪·卷十四

旧唐书最受喜欢章节 旧唐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五十
  2. 列传·卷一百四十九
  3. 列传·卷一百四十八
  4. 列传·卷一百四十七
  5. 列传·卷一百四十六
  6. 列传·卷一百四十五
  7. 列传·卷一百四十四
  8. 列传·卷一百四十三
  9. 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10.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11. 列传·卷一百四十
  12. 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13. 列传·卷一百三十八
  14. 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15. 列传·卷一百三十六

猜你喜欢的旧唐书故事 旧唐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