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旧唐书 > 列传·卷一百四十

列传·卷一百四十

  文苑上
  ○孔绍安 子祯 孙若思
  袁朗 弟承序 利贞 孙谊 贺德仁 庾 抱 蔡允恭 郑世翼 谢偃 崔信明 张蕴古 刘胤之 弟子延祐 兄子藏器 张昌龄 崔行功 孟利贞 董思恭 元思敬 徐齐聃 杜易简 从祖弟审言
  卢照邻 杨炯 王勃 兄勮 勔
  骆宾王 邓玄挺
  臣观前代秉笔论文者多矣。莫不宪章《谟》、《诰》,祖述《诗》、《骚》; 远宗毛、郑之训论,近鄙班、扬之述作。谓“采采苤諲”,独高比兴之源;“湛湛 江枫”,长擅咏歌之体。殊不知世代有文质,风俗有淳醨;学识有浅深,才性有工 拙。昔仲尼演三代之《易》,删诸国之《诗》,非求胜于昔贤,要取名于今代。实 以淳朴之时伤质,民俗之语不经,故饰以文言,考之弦诵。然后致远不泥,永代作 程,即知是古非今,未为通论。夫执鉴写形,持衡品物,非伯乐不能分驽骥之状, 非延陵不能别《雅》、《郑》之音。若空混吹竽之人,即异闻《韶》之叹。近代唯 沈隐俟斟酌《二南》,剖陈三变;摅云、渊之抑郁,振潘、陆之风徽。俾律吕和谐, 宫商辑洽,不独子建总建安之霸,客兒擅江左之雄。爰及我朝,挺生贤俊,文皇帝 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门罗吐凤之才,人擅握蛇之价。靡不发言为论, 下笔成文,足以纬俗经邦,岂止雕章缛句。韵谐金奏,词炳丹青,故贞观之风,同 乎三代。高宗、天后,尤重详延;天子赋横汾之诗,臣下继柏梁之奏;巍巍济济, 辉烁古今。如燕、许之润色王言,吴、陆之铺扬鸿业,元稹、刘贲之对策,王维、 杜甫之雕虫,并非肄业使然,自是天机秀绝。若隋珠色泽,无假淬磨,孔玑翠羽, 自成华彩,置之文苑,实焕缃图。其间爵位崇高,别为之传。今采孔绍安已下,为 《文苑》三篇,凯怀才憔悴之徒,千古见知于作者。
  孔绍安,越州山阴人,陈吏部尚书奂之子。少与兄绍新,俱以文词知名。十三, 陈亡入隋,徙居京兆鄠县。闭门读书,诵古文集数十万言,外兄虞世南叹异之。绍 新尝谓世南曰:“本朝沦陷,分从湮灭,但见此弟,窃谓家族不亡矣!”时有词人 孙万寿,与绍安笃忘年之好,时人称为孙、孔。绍安大业末为监察御史。时高祖为 隋讨贼于河东,诏绍安监高祖之军,深见接遇。及高祖受禅,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 高祖见之甚悦,拜内史舍人,赐宅一区、良马两匹、钱米绢布等。时夏侯端亦尝为 御史,监高祖军,先绍安归朝,授秘书监。绍安因侍宴,应诏咏《石榴诗》曰: “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时人称之。寻诏撰《梁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 卷。
  子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 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 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 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祯累 迁绛州刺史,封武昌县子。卒,谥曰温。
  子季诩,早知名,官至左补阙。
  绍安孙若思。
  若思孤,母褚氏亲自教训,遂以学行知名。年少时,有人赍褚遂良书迹数卷以 遗若思,唯受其一卷。其人曰:“此书当今所重,价比黄金,何不总取?”若思曰: “若价比金宝,此为多矣!”更截去半以还之。明经举,累迁库部郎中。若思常谓 人曰:“仕至郎中足矣!”至是持一石止水,置于座右,以示有止足之意。寻迁给 事中。
  中宗即位,敬晖、桓彦范等知国政,以若思多识故事,所有改革大事及疑议, 多访于若思。再转礼部侍郎,出卫州刺史。先是,诸州别驾,皆以宗室为之,不为 刺史致敬,由是多行不法。若思至州,举奏别驾李道钦犯状,请加鞫讯。乃诏别驾 于刺史致礼,自若思始也。俄以清白称,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绢百匹。历汝州刺史、 太子右谕德,封梁郡公。开元十七年卒,谥曰惠。
  袁朗,雍州长安人,陈尚书左仆射枢之子。其先自陈郡仕江左,世为冠族,陈 亡徙关中。
  朗勤学,好属文。在陈,释褐秘书郎,甚为尚书令江总所重。尝制千字诗,当 时以为盛作。陈后主闻而召入禁中,使为《月赋》,朗染翰立成。后主曰:“观此 赋,谢希逸不能独美于前矣!”又使为《芝草》、《嘉莲》二颂,深见优赏。历太 子洗马、德教殿学士,迁秘书丞。陈亡,仕隋为尚书仪曹郎。武德初,授齐王文学、 祠部郎中,封汝南县男,再转给事中。贞观初卒官。太宗为之废朝一日,谓高士廉 曰:“袁朗在任虽近,然其性谨厚,特使人伤惜。”因敕给其丧事,并存问妻子。 有文集十四卷。
  从父弟承序,陈尚书仆射宪之子。武德中,齐王元吉闻其名,召为学士。府废, 累转建昌令。在任清静,士吏怀之。高宗在籓,太宗选学行之士为其僚属,谓中书 侍郎岑文本曰:“梁、陈名臣,有谁可称?复有子弟堪招引否?”文本因言:“隋 师入陈,百司奔散,莫有留者,唯袁宪独在其主之傍。王世充将受隋禅,群僚表请 劝进,宪子给事中承家托疾,独不署名。此父子足称忠烈。承家弟承序,清贞雅操, 实继先风。”由是召守晋王友,仍令侍读,加授弘文馆学士。未几,卒。
  朗从祖弟利贞,陈中书令敬之孙也。高宗时为太常博士、周王侍读。永隆二年, 王立为皇太子,百官上礼。高宗将会百官及命妇于宣政殿,并设九部伎及散乐。利 贞上疏谏曰:“臣以前殿正寝,非命妇宴会之地;象阙路门,非倡优进御之所。望 诏命妇会于别殿,九部伎从东西门入,散乐一色,伏望停省。若于三殿别所,自可 备极恩私。微臣庸蔽,不闲典则,忝预礼司,轻陈狂瞽。”帝纳其言,即令移于麟 德殿。至会日,酒酣,帝使中书侍郎薛元超谓利贞曰:“卿门承忠鲠,能抗疏直言, 不加厚赐,何以奖劝!”赐物百段。俄迁祠部员外郎,卒。中宗即位,以侍读恩, 追赠秘书少监。
  朗十三代祖汉司徒滂,滂生魏国郎中、御史大夫涣,涣生晋尚书准,准生东晋 右将军、豫章太守冲,冲生司徒从事中郎耽,耽生琅邪内史质,质生丹阳尹、宋公 长史豹,豹生宋吴郡太守洵,累代有高名重位,前史有传。五代叔祖宋太尉淑,高 祖父左仆射、雍州刺史顗,高祖司空察,皆死国难。曾祖梁中书监、司空、穆公昂, 仕齐为吴兴太守,及梁高祖禅齐,久辞朝命。父枢,叔父宪,仕陈,皆为陈仆射。 叔祖敬,中书令。及陈亡,宪冒难扶护后主。朗自以中外人物,为海内冠族,虽琅 邪王氏继有台鼎,而历朝自为佐命,鄙之不以为伍。
  朗孙谊,又虞世南外孙。神功中,为苏州刺史。尝因视事,司马、清河张沛通 谒,沛即侍中文瓘之子。谊揖之曰:“司马何事?”沛曰:“此州得一长史,是陇 西李亶,天下甲门。”谊曰:“司马何言之失!门户须历代人贤,名节风教,为衣 冠顾瞩,始可称举,老夫是也!夫山东人尚于婚媾,求于禄利;作时柱石,见危授 命,则旷代无人。何可说之,以为门户!”沛怀惭而退。时人以为口实。
  贺德仁,越州山阴人也。父朗,陈散骑常侍。德仁少与从兄基俱事国子祭酒周 弘正,咸以词学见称。时人语曰:“学行可师贺德基,文质彬彬贺德仁。”德仁兄 弟八人,时人方之荀氏。陈鄱阳王伯山为会稽太守,改其所居甘滂里为高阳里。德 仁事陈,至吴兴王友。
  入隋,仆射杨素荐之,授豫章王府记室参军。王以师资礼之,恩遇甚厚。及炀 帝即位,豫章王改封齐王,又授齐王府属。及齐王获谴,府僚皆被诛责,唯德仁以 忠谨免罪,出补河东郡司法。素与隐太子善,及高祖平京师,隐太子封陇西公,用 德仁为陇西公友。寻迁太子中舍人,以衰老不习吏事,转太子洗马。时萧德言亦为 洗马,陈子良为右卫率府长史,皆为东宫学士。贞观初,德仁转赵王友。无几,卒, 年七十余。有文集二十卷。
  德仁弟子纪、敳,亦以博学知名。高宗时,纪官至太子洗马,修《五礼》。敳 至率更令,兼太子侍读。兄弟并为崇贤馆学士,学者荣之。
  庾抱,润州江宁人也,其先自颍川徙家焉。祖众,陈御史中丞。父超,南平王 记室。抱开皇中为延州参军事。后累岁,调吏部。尚书牛弘知其有学术,给笔札令 自序。援翰便就,弘甚奇之。后补元德太子学士,礼赐甚优。会皇孙载诞,太子宴 宾客,抱于坐中献《嫡皇孙颂》,深被嗟赏。后为越巂主簿,称病不行。义宁中, 隐太子弘引为陇西公府记室。时军国多务,公府文檄皆出于抱。寻转太子舍人,未 几,卒。有集十卷。
  蔡允恭,荆州江陵人也。祖点,梁尚书仪曹郎。父大业,后梁左民尚书。允恭 有风彩,善缀文。仕隋历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雅善吟咏。炀帝属词赋,多令讽诵 之。尝遣教宫女,允恭深以为耻,因称气疾,不时应召。炀帝又许授以内史舍人, 更令入内教宫人,允恭固辞不就,以是稍被疏绝。江都之难,允恭从宇文化及西上, 没于窦建德。及平东夏,太宗引为秦府参军,兼文学馆学士。贞观初,除太子洗马。 寻致仕,卒于家。有集十卷,又撰《后梁春秋》十卷。
  郑世翼,郑州荥阳人也,世为著姓。祖敬德,周仪同大将军。父机,司武中士。 世翼弱冠有盛名。武德中,历万年丞、扬州录事参军。数以言辞忤物,称为轻薄。 时崔信明自谓文章独步,多所凌轹;世翼遇诸江中,谓之曰:“尝闻‘枫落吴江冷。’” 信明欣然示百余篇。世翼览之未终,曰:“所见不如所闻。”投之于江,信明不能 对,拥楫而去。世翼贞观中坐怨谤,配流巂州,卒。文集多遗失,撰《交游传》, 颇行于时。
  谢偃,卫县人也,本姓直勒氏。祖孝政,北齐散骑常侍,改姓谢氏。偃仕隋为 散从正员郎。贞观初,应诏对策及第,历高陵主簿。十一年,驾幸东都,谷、洛泛 溢洛阳宫,诏求直谏之士。偃上封事,极言得失。太宗称善,引为弘文馆直学士, 拜魏王府功曹。偃尝为《尘》、《影》二赋,甚工。太宗闻而诏见,自制赋序,言 “区宇乂安,功德茂盛”。令其为赋,偃奉诏撰成,名曰《述圣赋》,赐采数十匹。 偃又献《惟皇诫德赋》以申讽,曰:
  臣闻理忘乱,安忘危,逸忘劳,得忘失。此四者,人君莫不皆然。是以夏桀以 瑶台璇室为丽,而不悟鸣条南巢之祸;殷辛以象箸玉杯为华,而不知牧野白旗之败。 故当其盛也,谓四海为己力;及其衰焉,乃匹夫之不制。当其信也,谓天下为无危; 及其疑也,则顾盼皆仇敌。是知必有其德,则诚结戎夷,化行荒裔。苟失其度,则 变生骨肉,衅起腹心矣!是以为人主者,不可忘初。处殿堂,则思前主之所以亡; 朝万国,则思今己之所以贵;巡府库,则思今己之所以得;视功臣,则思其为己之 始;见名将,则思其用力之初。苟弗忘旧,则人无易心,何患乎天下之不化!故旦 行之则为尧、舜,暮失之则为桀、纣,岂异人哉!其词曰:
  周坟籍以迁观,总宇宙而一窥;结绳往而莫纪,书契崇而可知。惟皇王之迭代, 信步骤之恆规,莫不虑失者常得,怀安者必危。是以战战怵怵,日慎一日,守约守 俭,去奢去逸。外无荒禽,内无荒色,唯贤是授,唯人斯恤。则三皇不足六,五帝 不足十。若夫恃圣骄力,狠戾倔强,忠良是弃,谄佞斯奖。构崇台以造天,穿深池 以绝壤。厚赋重敛,积宝藏镪;无罪加刑,有功不赏。则夏桀可二,殷辛易两。在 危所恃,居安勿忘。功臣无逐,故人无放。放故者亡,逐功者丧。四海岌岌,九土 漫漫,覆之甚易,存之实难。是以一人有悦,万国同欢;一人失所,兆庶俱残。喜 则隆冬可热,怒则盛夏成寒;一动而八表乱,一言而天下安。举君过者曰忠,述主 美者为佞,苟承颜以顺旨,必蔽视而称圣。故使曲者乱直,邪者疑正;改华服以就 胡,变雅音而入郑;虽往古之轨躅,亦当今之龟镜。崔嵬龙殿,赫奕凤门,苞四海 以称主,冠天下而独尊。既兄日而姊月,亦父乾而母坤。视则金翠溢目,听则丝竹 盈耳。信赏罚之在躬,实荣辱之由己;语义皇而易匹,言尧、舜之可拟。骄志自此 而生,侈心因兹而起。常惧覆而惧亡,必思足而思止;勿忘潜龙之初,当怀布衣之 始。在位称宝,居器曰神,钟鼓庭设,玉帛阶陈。得必有兆,失必有因;一替一立, 或周或秦。既承前代,当思后人。唯德可以久,天道无常亲。
  时李百药工为五言诗,而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焉。十七年,府废,出 为湘潭令,卒。文集十卷。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后魏七兵尚书光伯曾孙也。祖縚,北海郡守。信明以 五月五日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头,身形甚小,五色毕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 声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五月为火,火为《离》,《离》 为文彩。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色,奋翼而鸣。此兒必文藻焕烂,声名播于 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高。”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乡人高孝基有知人 之鉴,每谓人曰:“崔信明才学富赡,虽名冠一时,但恨其位不达耳!”
  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欲引用之。信明族弟敬素为建德鸿胪卿,说 信明曰:“隋主无道,天下鼎沸,衣冠礼乐,扫地无余。兄遁迹下僚,不被收用, 豫让所以不报范中行,只以众人遇我者也。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之心,士女襁负 而至者,不可称数。此时不立功立事,岂是见几而作者乎?”信明曰:“昔申胥海 畔渔者,尚能固其节;吾终不能屈身伪主,求斗筲之职。”遂逾城而遁,隐于太行 山。贞观六年,应诏举,授兴世丞。迁秦川令,卒。
  信明颇蹇傲自伐,常赋诗吟啸,自谓过于李百药,时人多不许之。又矜其门族, 轻侮四海士望,由是为世所讥。

译文

  孔绍安,越州山阴人,南朝陈时吏部尚书孔奂的儿子。少年时和哥哥孔绍新俱以文章知名。十三岁时,陈朝灭亡入隋朝,迁居京..县。绍安闭门读书,能背诵古文典集几十万字,表兄弟虞世南感叹称异。绍新曾对世南说:“本朝灭亡,分当朝没,只是看看我这个弟弟,私下以为家族不会灭亡了。”当时有个擅长文辞的孙万寿,与绍安友情笃厚为忘年之交,被当时的人并称为孙、孔。绍安大业末(618)为监察御史,那时唐高祖还在河东为隋朝讨伐贼寇,诏命绍安监督高祖的军队,很得接纳遇合。到高祖受禅即位时,绍安从洛阳隐秘地前去投奔。高祖见他来很高兴,授予他内史舍人官职,赐给住宅一处、良马两匹,还有钱米绢布等物。当时夏侯端也曾做御史,监高祖的军队,先于绍安归顺唐朝,授官秘书监。绍安曾在一次陪侍皇帝的酒宴上应诏命吟咏《石榴诗》道:“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得到当时人的称赞。不久诏命撰写《梁史》,书未撰成而先逝。有文集五卷。
  儿子孔祯,唐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任州刺史,不遵守法令制度,孔祯常常进行规谏,李明说:“我是皇上的弟弟,哪里就会有失于为王呢!”孔祯说:“恩宠是不能依赖的,大王不奉行国法,恐怕今日的荣誉地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淮南王刘长的事吗?”李明听后不高兴。李明身边有人欺凌虐待老百姓,孔祯就把这些人抓起来杖打而死。李明后来果然获罪判刑,被贬谪到黔中(今湖南沅陵西),曾对人说:“我愧悔没有听孔长史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孔祯后升任绛州刺史,封爵武昌县子。死后谥号为温。
  祯子孔季诩,早年知名,官做到左补阙。
  绍安有个孙子叫孔若思。若思从小丧父,母亲褚氏亲予教育训导,于是以学识品行知名。年少时,有人带了褚遂良的几卷书法遗墨送给他,他只接受了其中一卷。这人说:“此种书法为今日人们所看重,价比黄金,为什么不全部收下?”若思说:“如果是价比黄金的话,我收下的就已经很多了!”又取出一半送还来人。考中明经科,后升任库部郎中。若思曾对人说:“官做到郎中就足够了。”从此将一石止水放置在座位右边,以表示止足不前的意思。不久转任给事中。中宗即位,敬晖、桓彦范等人主持国政,因为若思了解很多旧日典章制度,所以凡有改革大事及疑惑难决的问题,多来向若思进行咨询。后又转任礼部侍郎,出京任卫州刺史。在此之前,各州的别驾官职都用宗室的人担任,他们都不对刺史表示敬意,因此多做不法的事。若思到达卫州后,上奏别驾李道钦犯法的状书,请求加以审讯。于是诏命别驾对刺史行礼表敬,这点是从若思开始的。不久以廉洁方正著称,加官银青光禄大夫,赐绢绸一百匹。历任汝州刺史、太子右谕德,封爵梁郡公。开元十七年(729)去世,谥号为惠。
  贺德仁,越州山阴人。父亲贺朗,为南朝陈时散骑常侍。德仁少年时与堂兄贺德基一同侍奉国子祭酒周弘正,都以词章学问被称赏,当时人说道:“学问操行可师法贺德基,词采华茂文质炳焕则数贺德仁。”德仁兄弟八人,当时人将他们比作荀氏“八龙”。陈朝鄱阳王陈伯山为会稽郡太守,把他们所居住的甘滂里改名为高阳里。德仁奉事陈朝,官职做到吴兴王友。入隋朝,经仆射杨素举荐,授官豫章王府记室参军。豫章王对他持待师之礼,恩惠知遇很深厚。及至炀帝即位,豫章王改封为齐王,又授官齐王府属。到齐王获罪时,王府臣僚都受到惩罚,惟独德仁因忠诚谨慎免罪,出京补任河东郡司法官。德仁一向与隐太子友善,到唐高祖平定京师后,隐太子封爵陇西公,便用德仁为陇西公友。不久迁任太子中舍人,因衰老不习惯任官之事,转任太子洗马。当时萧德言也是洗马,陈子良为右卫率府长史,都是东宫学士。贞观初(627),德仁转任赵王友。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余岁。有文集二十卷。
  德仁弟弟的儿子贺纪、贺詔,也以博学知名。高宗时,贺纪官职做到太子洗马,修撰《五礼》,贺詔官至率更令,兼太子侍读。兄弟俩皆为崇贤馆学士,治学者引以为荣。
  郑世翼,郑州荥阳县人,世代为望族。祖父郑敬德,为北周仪同大将军。父亲郑机,曾任司武中士。世翼二十岁即有盛名,武德年间,历任万年县丞、扬州录事参军。多次因言辞忤逆与人不和,被人称为轻薄。当时崔信明自以为文章独步天下,多轻视侮辱他人。一次世翼在船行长江之中时遇到信明,对他说:“曾闻君‘枫落吴江冷’的诗句。”信明欣然把自己百余篇诗稿给世翼看。世翼还未将诗稿翻阅完就说:“所见不如所闻。”随后把诗稿投入江中。信明无言以对,握楫划船离去。世翼于贞观年间因怨恨指斥而获罪,被流放..州而死。世翼文集大多遗失,撰有《交游传》,颇流传于当时。
  崔信明,青州益都县人,后魏七兵尚书崔光伯曾孙。祖父崔纟舀,北海郡太守。信明五月五日太阳正当午时出生,有几只体形很小,五色生辉的奇异小雀,停歇在庭院里的树枝上,扇动羽翼齐声鸣啭,鸣声清亮宛转。隋朝太史令史良出使到青州,正遇上这件事便预言道:“五月为火,火正像离卦,离则是光明有文彩。日在正中,是文辞兴盛炳焕。又有五色小雀,振翅鸣啼。这个小孩将来一定是文章辞藻灿烂夺目,名声传扬于天下。五色雀体形既然很小,俸禄官位大约不高。”待信明长大后,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同乡人高孝基有知人之明,常常对人说:“崔信明才华学问富赡,虽名声冠绝一时,只是怅恨他地位不显达!”
  大业年间任尧城县令,窦建德自立为帝,想召引任用他。信明的族弟崔敬素为建德的鸿胪卿,劝说信明道:“隋朝君主暴虐无道,天下民怨沸腾,文明礼教,扫地以尽。兄长隐居沉沦下位,不被收录任用,豫让所以不报答范氏中行氏,那是因为他们只以对待一般人态度来对待豫让。夏王窦建德英明勇武,有并吞天下的雄心,男女老少投奔他的人不可胜数。此时不立功立事,哪里是见机而行的人呢!”信明说:“从前申包胥是个海边打鱼的人,尚且能坚守其节操,我终究不能屈身奉事伪主,以求低微的职位。”便翻城墙逃跑,隐居在太行山中。贞观六年(632)应举中试,授官兴世县丞。转任秦川县令,后去世。
  信明非常傲慢自夸,常常赋诗吟咏,自认为超过李百药,当时人多不予承认。又自负其门第家族,轻蔑侮辱天下士人望族,因此被世人所讥嘲。儿子崔冬日,则天帝时任黄门侍郎,被酷吏所杀害。
  崔行功,恒州井陉县人,北齐巨鹿郡太守崔伯让的曾孙,从博陵县迁家到此处。行功年轻时好学不倦,中书侍郎唐俭爱慕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唐俭前后征战讨伐,所有的文书表章,都是行功所写的文字。高宗时,升任吏部郎中。因善于陈述奏进,曾兼通事舍人、内供奉。因事获罪贬为游安县令,不久征召为司文郎中。当时朝廷的诏令文书,多是行功及兰台侍郎李怀俨的文词。
  在此之前,太宗命秘书监魏征撰写四部群书,准备收藏于皇室仓库时,另外添加了二十个人校对文字,一百人进行抄写。魏征改任职务之后,又命令虞世南、颜师古等人继续完成这件事,而直到高宗初年,其编撰之功仍未告成。显庆年间,罢免了那些校对文字以及抄写御书的人,而任命善长书法的人进行缮抄,计值酬劳,选择散官随即校对文字。这之后又下诏命东台侍郎赵仁本、东台舍人张文馞以及行功、怀俨等人相继担任核查的工作,还设置详正学士进行校勘和整理,行功便专门分管帝王的集子。转任兰台侍郎。咸亨年间,官名恢复旧称,改为秘书少监。上元元年(760),逝世于任上。有文集六十卷。哥哥的儿子崔玄日韦,另外有传。
  行功前后参与撰写了《晋书》及《文思博要》等书籍。同时的还有孟利贞、董思恭、元思敬等人,都以文章词采知名。
  杜易简,襄州襄阳人,北周硖州刺史杜叔田比的曾孙。九岁就能写文章,待长大后,学问广博有盛名,表兄中书令岑文本很推许尊重他。进士及第,后转任殿中侍御史。咸亨年间(670~674),任考功员外郎。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李敬玄相互不和,易简与吏部员外郎贾言忠迎合裴行俭的意旨,上封事陈述李敬玄的罪状。高宗厌恶他们结为朋党,将易简贬为开州司马,不久去世。易简很善于撰写文章,著有《御史台杂注》五卷、文集二十卷,流传于当时。易简堂弟杜审言。
  审言,进士科中举,初任隰城县尉。擅长做五言诗,工于书札,有才能,富有名声。然而他恃才傲物,很被当时人所嫉恨。乾封年间,苏味道任天官侍郎,审言参与选官,试判完毕,审言对人说:“苏味道必死无疑。”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苏味道看见我的判文,自然就会羞死!”又曾对人说:“我的文章,可以让屈原、宋玉做我的属官;我的书法墨迹,应得到王羲之北面称臣。”他就是如此的傲慢夸诞。
  后转任洛阳县丞。因事获罪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又与本州同僚不和,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一道罗织审言的罪状,把审言关进了监狱,准备借事端杀了他。随即季重等人在州府中酣宴,审言的儿子杜并这时刚刚十三岁,怀中藏着利刃前来刺杀他们。季重受伤死去,杜并也被季重身边的人杀害。季重临死说道:“我不知道审言有这样的孝子,郭若讷害我到这种地步。”审言也因此事被免去官职。他回到东都,亲自写文章祭祀杜并。士人亲友都哀悼杜并孝顺刚烈,苏廷页为他做墓志,刘允济为他写祭文。后来武则天召见审言,准备加以提拔进用,问他道:“你喜欢吗?”审言蹈舞以表敬谢恩,遵诏命作《欢喜诗》,很被称许赞赏,拜官著作佐郎。不久迁任膳部员外郎。神龙初(705),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而获罪,流放岭南。不久被召授官国子监主簿,兼修文馆直学士。六十多岁去世。有文集十卷。次子名杜闲。杜闲有儿子杜甫,另外有传。
  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十余岁就学于曹宪、王义方,听他们讲授《三苍》、《尔雅》以及经史书籍。博学善于写文章。开始出仕授官邓王府典谶。邓王很爱重他,曾对众官员说:“他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后任新都县尉,因染上风疾而辞去官职,住在太白山中,以服药为事。后来病情加重,迁居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具茨山,做《释疾文》、《五悲》等诗文,颇有骚人风调,很被文士们推重。照邻病势沉重残废后,不能忍受病痛折磨,曾与亲人握手告别,而后自投颍水而死,当时年仅四十岁。有文集二十卷。
  哥哥卢光乘,也有名于当时,长寿年间(692~694)为陇州刺史。
  杨炯,华阴人。伯祖杨虔威,武德年间官职做到右卫将军。杨炯年幼时就聪明博学,善于写文章。应童子科举中试,称为神童,拜官校书郎,为崇文馆学士。仪凤年间(676~679),太常博士苏知己上表,对公卿以下的礼服,请求另立制度文饰。诏命有关官吏详加讨论,炯曾上表进献其不同主张。苏知己的请求竟因此表而作罢。
  杨炯不久转任詹事司直。武则天执政之初,因堂弟神让造反牵累获罪,贬为梓州司法参军。任职期满,铨选授官盈川县令。如意元年(692)七月十五日,宫内拿出盂兰盆,分别送给佛寺,武则天亲临洛阳城南门,与百官观看盂兰盆会。杨炯进献《盂兰盆赋》,词采颇为雅致清丽。杨炯上任,处理政务颇残酷,百姓官吏稍不如意,就被鞭打至死。他所居住的官署宅第,许多进士家的亭台楼阁,他都要一一为写匾额,题上美好的名称,大为远近人士所哂笑。不久死于任上。中宗即位,因为旧日幕僚的关系追赠著作郎。有文集三十卷。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天下人称作王杨卢骆,也号称“四杰”。杨炯听说后,对人说:“我愧在卢前,而耻居王后。”当时谈论这事的人,也以为如此。此后崔融、李峤、张说都看重四杰的文章。崔融说:“王勃宏阔俊逸,有超绝尘俗的意韵,本来就不是寻常之辈可以比拟的。杨炯与照邻还可以企及,杨盈川的话是可信的。”张说说:“杨盈川的文思有如悬河注水,滔滔不绝,取之不尽,既比卢为优,也不比王差。‘耻居王后’的话,的确可信;‘愧在卢前’,则是自谦之词。”
  开元年间,张说做集贤大学士十多年,常常与学士徐坚谈论近代文士,对他们的丧亡感到悲伤。徐坚说:“李赵公、崔文公的文章技艺,擅长一时,他们之中谁更好?”张说说道:“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的诗文,有如良金美玉,无论用在何处都好。富嘉谟的诗文,好比孤峰耸立于陡峭的崖岸,乌云翻滚,震雷齐发,的确让人敬畏,然若用于朝廷中,就太吓人了。阎朝隐的诗文,有如丽服靓妆,燕赵歌舞,让观看的人忘了疲劳;如与《风》、《雅》相比,那就是罪人了。”徐坚问后来擅长文辞者的优劣,张说说:“韩休的诗文,如肉汁美酒,雅致而有规范,然而滋味较少。许景文的诗文,似女子丰腴滑泽的肌肤,虽禾农艳华美得可爱,却很少风骨。张九龄的诗文,如轻盈柔薄的素绢,确实有利于社会功用,只是润饰稍差一点。王翰的诗文,有如琼杯玉盏,虽灿然晶莹值得珍爱,却有很多瑕玷。”徐坚同意张说的看法。
  杨炯伯祖杨虔威的儿子杨德干,高宗末年历任泽州、齐州、汴州、相州四州刺史,治理政事有威严之称,州人为此传说:“宁食三斗蒜,不逢杨德干。”德干有儿子名神让,天授初(690)与徐敬业一道于扬州谋反,父子二人被处死刑。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王通,隋代曾任蜀郡司户书佐,大业末年,弃官归隐,以著书讲学为业。曾依照《春秋》体例,撰写起自《春秋》所止年代,经秦汉直到后魏时期的纪年体史书,叫作《元经》。又按照《孔子家语》、扬雄《法言》旧例,阐述王通与门徒的主客问答言论,称为《中说》。两书都被儒生所称赞。义宁元年(617)去世,门生薛收等人互相商议起谥号为文中子。王通有两个儿子:王福畴、王福郊。
  王勃六岁就会写文章,文思通达无碍,情词英迈出众,与哥哥王面力、王腜才思文采相当。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株树。”王勃还不到二十岁,就应幽素科举而中试。乾封初(666),赴皇帝殿庭进奉《宸游东岳颂》。当时东都洛阳建造乾元殿,他又进奉《乾元殿颂》。沛王李贤听到他的名声,招请他为沛王府修撰,很得爱重。当时诸位王爷斗鸡赌博,各有胜负,王勃写了一篇游戏文字:《檄英王鸡文》。高宗看了后,发怒道:“写这样的文章分明是加剧众王相互间的构陷。”当天就赶走了王勃,不让他再进沛王府。好长时间以后,才补授虢州参军官职。王勃恃才傲物,被同僚所忌恨。有个官府的奴隶曹达犯了罪,王勃把他藏了起来,后又怕事情泄露,便杀了曹达以塞口。此事终于败露,本应判死刑,恰逢大赦,便被除名而免于一死。当时王勃的父亲王福畴为雍州司户参军,受王勃牵累,贬官交趾县令。上元二年(675),王勃到交趾去看望父亲,路经长江,写了一篇《采莲赋》以抒写情意,文辞很美。在渡南海时,王勃落海溺水而死,当时年仅二十八岁。
  王腜,二十岁中进士,后任太子典膳丞。长寿年间,被提拔为凤阁舍人。当时寿春王李成器、衡阳王李成义等五位王爷正要去封地做藩王,同一年予以册封。主管官吏撰写礼仪制度,忘了写到册书上。等到百官列于朝廷,才发现有缺于礼节,宰相相顾失色。王腜立即召集五个文书,吩咐他们各自执笔,由他口授,分头往册书上写,一会儿全部写毕,词采典雅富赡,人们都极为叹服。不久加官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王腜很看重权势,交结行为不端的人。万岁通天二年(696),綦连耀谋反事败露,王腜因与连耀友善而获罪,连弟弟王面力一起被处死刑。
  面力官职做到泾州刺史。神龙初(705),有诏命为已死的王腜、王面力恢复官位。
  王福畴,武则天朝因儿子而显贵,后转任泽州长史,死于任上。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主持铨选之事,有知人之明,见过王腜与苏味道,就对人说:“王子、苏子也当执掌铨选官员的重任。”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四人,认为一定会显贵。裴行俭说:“士人的致远,先须具备见识度量,而后才是写作方面的学问。王勃等人虽有文才,而心性浮躁浅露,哪有能享爵禄的气度!杨子沉静,当能做到令长,其余能得到善终就是幸事。”后来的情形果然如他所说。
  王勃写文章超迈迅捷,下笔则成,尤其喜好著述,撰有《周易发挥》五卷以及《次论》等几部书,王勃死后,多半都遗失了。有文集三十卷。王勃聪明机敏过人,对于推算天文历法的学问尤为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说唐朝美好的国运长达千年,不会承继北周、隋朝的短寿。其论述主旨为:“以土德称王的朝代,传五十代享国一千年;以金德称王的,传四十九代享国九百年;以水德称王的,传二十代享国六百年;以木德称王的,传三十代享国八百年;以火德称王的,传二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天地间的定期,符合历法的数目。从黄帝到汉代,一起是五运的真命天子。五行已历遍,复归于土运,唐代以德承此运是适宜的。魏、晋直到北周、隋朝,都不是正统,是五行的灾害不祥之气所致,因此不能继承。”大致如此。
  骆宾王,婺州义乌人。青少年时便善于写作诗文,尤以五言诗为妙,曾作《帝京篇》,当时被称为绝唱。然而他潦倒落魄品行不端,喜欢与赌徒交游。高宗末年,任长安主簿。因贪赃犯法,被贬谪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志,便弃官而去。文明年中(684),与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敬业军队中的各种文书,都是骆宾王所写。敬业失败后,被处死刑,文章大多散失。武则天向来看重骆宾王的文章,曾派人搜求他的作品。有个兖州人郄云卿辑成十卷,盛传于当时。
  

旧唐书浏览月榜 旧唐书全文 >

  1. 列传·卷一百零九
  2. 列传·卷一百二十四
  3. 列传·卷八十三
  4. 本纪·卷十八
  5. 志·卷十一
  6. 列传·卷七十一
  7. 列传·卷五十五
  8. 志·卷二十
  9. 本纪·卷十
  10. 本纪·卷十四

旧唐书最受喜欢章节 旧唐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五十
  2. 列传·卷一百四十九
  3. 列传·卷一百四十八
  4. 列传·卷一百四十七
  5. 列传·卷一百四十六
  6. 列传·卷一百四十五
  7. 列传·卷一百四十四
  8. 列传·卷一百四十三
  9. 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10.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11. 列传·卷一百四十
  12. 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13. 列传·卷一百三十八
  14. 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15. 列传·卷一百三十六

猜你喜欢的旧唐书故事 旧唐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