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新唐书 > 列传·卷五十三

列传·卷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
  苏珦,雍州蓝田人。中明经第,调鄠尉。时李义琰为雍州长史,鄠多讼,日至 长史府,恦裁决明办,自是无诉者。义琰异之,顾听事曰:“此公坐也,恨吾齿晚, 不及见。”
  垂拱初,为监察御史。武后杀韩、鲁诸王,付珦密牒按讯,珦推之无状。或言 珦助韩、鲁者,后诘之,挺议无所挠,后不悦曰:“卿,大雅士,此狱不足诿卿。” 即诏监军河西。五迁右司郎中。御史王弘义附来俊臣为酷,世畏疾,莫敢触其锋。 会督伐材于虢,笞督过程,人多死,珦按奏,弘义坐免。迁给事中,进左肃政台御 史大夫。后营大像白司马坂,糜用亿计,珦上疏切谏,见纳。
  中宗将斩韦月将,珦执据时令不可以大戮,忤三思意,改右台,俄出为岐州刺 史。复为右台大夫。会节愍太子败,诏株索支党。时睿宗居籓,为狱辞牵逮,珦密 启保辩,亦会宰相开陈,帝感悟,多所含贷。擢户部尚书,封河内郡公。以检校太 子詹事致仕。卒,年八十一,赠兗州都督,谥曰文。
  子晋,数岁知为文,作《八卦论》,吏部侍郎房颍叔、秘书少监王绍宗叹曰: “后来之王粲也。举进士及大礼科,皆上第。先天中,为中书舍人。玄宗监国,所 下制命,多晋及贾曾稿。屡献谠言,天子嘉允。出为泗州刺史,以珦老,请解职奉 养。珦卒,历户部侍郎,袭爵,迁吏部。时宋璟兼尚书事,晋与齐浣更典二都选, 既糊名校判,而晋独事赏拔,当时誉之。及裴光庭知尚书,有过官被却者,就籍以 硃点头而已。晋因榜选院曰“门下点头者更拟”,光庭以为侮己,出晋汝州刺史。 迁魏州,终太子左庶子。
  始,晋与洛人张循之、仲之兄弟善,而二人以学显。循之上书忤武后,见杀。 仲之神龙中谋去武三思,为宋之愻等所发,死,晋厚抚其子渐,为营婚宦。晋卒, 渐丧之若诸父云。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弱冠以明经第,调隆州参军事。属邑豪蒲氏骜肆不法, 州檄思贞按之,擿其奸赃万计,卒论死,部人称庆,刻石叹颂。迁明堂令,以善政 闻。擢殿中少监,检校洛州刺史。会契丹孙万荣乱,朔方震惊,思贞循抚境内,独 无扰。武后玺书褒慰。
  长安中,迁秋官侍郎,忤张昌宗意,出为定州刺史。召授司府少卿。时卿侯知 一亦厉威严,吏为语曰:“不畏侯卿杖,祗畏尹卿笔。”加银青光禄大夫。其家坎 地,获古戟十二,俄而门树戟,时人异焉。
  神龙初,擢大理卿。雍人韦月将告武三思大逆,中宗命斩之,思贞以方发生月, 固奏不可,乃决杖,流岭南。三思讽所司加法杀之,复固争,御中大夫李承嘉助三 思,而以他事劾思贞,不得谒。思贞谓承嘉曰“公为天子执法,乃擅威福,慢宪度, 谀附奸臣图不轨,今将除忠良以自恣邪?”承嘉惭怒,劾思贞,为青州刺史。或问 曰:“公敏行,何与承嘉辩?”答曰:“石非能言者,而或有言。承嘉恃权而侮吾, 义不辱,亦不知言何从而至。”治州有绩,蚕至岁四熟,黜陟使路敬潜至部,叹曰: “是非善政致祥乎!”表言之。
  睿宗立,召授将作大匠,封天水郡公。仆射窦怀贞护作金仙、玉真观,广调夫 匠,思贞数有损节。怀贞让之,答曰:“公,辅臣也,不能宣赞王化,而土木是兴, 以媚上害下,又听小人谮以廷辱士,今不可事公矣。”乃拂衣去,阖门待罪。帝知 之,特诏令视事。怀贞诛,拜御史大夫,累迁工部尚书。请致仕,许之。开元四年 卒,年七十七,赠黄门监,谥曰简。思贞前后为刺史十三郡,其政皆以清最闻。
  毕构,字隆择,河南偃师人。六岁能为文。及冠,擢进士第,补金水尉,迁九 陇主簿。居亲丧,毁棘甚,已除,犹屏处丘园。武后召为左拾遗。神龙初,迁中书 舍人。敬晖等表诸武不宜为王,构当读表,抗声析句,左右皆晓知。三思疾之,出 为润州刺史,政有惠爱。徙卫、同、陕三州,迁益州府长史。
  景龙末,召为左御史大夫。会平诸韦,治其党,衣冠多坐,构详比重轻,皆得 其情。时李杰为河南尹,与构皆一时选,世谓“毕李”。封魏县男。复为益州长史, 按察剑南,振弊柅私,号为清严。睿宗嘉构脩罝独行,有古人风,其治术又为诸使 最,乃赐玺书、袍带。再迁吏部尚书,并遥领益州长史,徙广州都督。
  玄宗立,授河南尹,进户部尚书。久之,移疾,帝手疏医方赐之。当时以户部 为凶官,遽改太子詹事,冀其愈。会卒,赠黄门监,谥曰景。

译文

  齐澣,字洗心,是定州义丰人。少年时就很聪颖。十四岁时去见到特进李峤,李峤称赞他有王佐之才。
  中宗在武后称帝时又成为庐陵王。
  那时,齐澣曾上言请稍抑制各武姓人的权势,将太子迎回东宫,武后不做回答。
  及至太子回京,武后召齐澣在同明殿宴饮,对齐澣说:“我母子能和好如初,你出了不少力。我不会亏待你。”齐澣以母亲年老不能远离为理由向武后辞谢,得了赏赐后回家。圣历初年,考中进士,因特别优秀,调任蒲州司法参军。有父子两人被牵连都判了死罪,齐澣说:“枝条都砍了,树根也就枯死了,怎么可以父子都判死呢?”建议宽恕父亲。太守不听,齐澣反复争论,终于赦免了父亲。景云初年,姚崇取他为监察御史。齐澣每有检举,常常风教在先,当时称之为善职。睿宗将祭祠太庙,刑部尚书裴谈代理太尉,先去告庙。齐澣上奏:“祭告宗庙,孝享之事,应该头至地稽首而拜,是为了对神明表示恭敬。而裴谈轻率不恭。”同时揭发裴谈“:昏庸污浊,挟邪而欺上。神龙年中,依附武三思,陷害敬晖,抄没敬晖的家以获取进身。其妻外有情夫。有告神时怠慢,事主不忠,治家不严三种罪状,不可不绳之以法。”裴谈因此下降为汾州刺史。
  开元初年,姚崇恢复宰相职位,用齐澣为给事中、中书舍人。他若撰文有所论驳或草拟诰诏,都要援引古法古义,朝廷大政都要问问他,当时称他为“解事舍人”。齐澣多次暗示姚崇年老了应该退位。那时,宋瞡在广州,于是劝姚崇推荐宋瞡接替自己,姚崇照他的话做了。宋瞡为宰相,有一天问齐澣:“我不敢自比房玄龄、杜如晦,但比近来的几位如何?”
  齐澣回答“:比不上。”宋瞡问原因。齐澣说“:前些时近郊有三百户,尚且觉得困窘。现在不到一百户了,由此就可以得知。”马怀素等人来编次四库书,上表推荐齐澣任副职,乃改任秘书少监。
  出京任汴州刺史,汴州是交通要道,车船齐集,事情很多,以前的刺史好几任都不称职,只有倪若水与齐澣以清廉果毅闻名,吏民都称颂。玄宗封禅泰山时,历经汴州、宋州、许州,车骑有好几万,王公、嫔妃、公主、四夷君长的马、骆驼也有好几万。休息进餐时绵延几十里。齐澣建设长棚,帘幕相互连接。每次奉上食物要几千车,齐澣亲自奉进膳食。皇帝认为他知礼,很高兴,因而留下三天,赐帛二千匹。齐澣因为从淮到徐城一段湍流险急,乃凿渠十八里,汇入青水,漕运因此便利。
  中书令张说选择丞宰,以王丘为左丞,齐澣为右丞。李元..、杜暹执政时,表荐宋瞡为吏部尚书,齐澣及苏晋为侍郎,当时称之为“台选”。齐澣曾奏事,皇帝指着政事堂说:“这地方除了你,谁还有资格在里面?”
  那时,开府王毛仲甚为得宠,与龙武将军葛福顺相互婚嫁。王毛仲有什么奏请,没有不得到允许的。齐澣找机会奏说“:葛福顺主管兵马,与王毛仲结为姻亲。小人得宠多了就会生奸心,不做预防,会有后患的。高力士为人细心,严谨有礼,可以用作禁中的驱使者。心腹所能委托的,不一定是王毛仲。”又说:“君如果不能守秘将会失去臣子,臣不能守秘将会失身送命,希望陛下秘守今天的谈话。”皇帝接纳他的建议,且慰抚他说:“你只管放心出去,我会慢慢设法的。”正逢大理丞麻察犯了事,贬为兴州别驾,齐澣去与他饯别,提到对皇帝的劝谏。麻察一向奸诈狡猾,即刻将此事上告。皇帝大怒,把齐澣召到殿中,对他说“:你前时担心我不能保密,而你反而去告诉麻察,这是怎么说?何况麻察轻率无德,是常去太平门的人,你难道不知道吗?”齐澣摘下官帽谢罪,被贬为高州良德丞,麻察再贬为皇化尉,其党羽齐敷、郭禀都遭流放。
  很久以后,齐澣调为索卢丞、郴州长史、濠州常州二州的刺史。又迁到润州,州的北面是瓜步沙尾,有六十里迂回曲折处,船很多在那里倾覆。齐澣改变漕路,由京口埭,治理伊娄渠,直达扬子江,就再也没有翻船的事发生了,还节约了运费几十万。另设立伊娄埭,官征其税入;又招回流亡在外的人五百户,设置明州安顿他们。于是又调齐澣任汴州刺史。
  齐澣中年失势,心中惆怅而懈怠,自律放松,倚仗了高力士的帮助,才得任两道采访使,努力兴利使天子中意,又搜集财货送给高力士做酬谢。娶了刘戒的女儿为妾,不理睬妻子。李林甫厌恶其丑行,想排挤掉他。正好,他的幕府受贿被告发,案情牵连到齐澣。皇帝怜恤齐澣年老,诏令放他回归乡里。天宝初年,又招为太子少詹事,留司东都。严挺之也被李林甫排挤废官,与齐澣家居,每日来往。李林甫怕他们有什么,又用齐澣为平阳太守,把他们两人分开。齐澣复为官,以黄老之说以清静简政治理。死时年七十二岁。肃宗时,查检被李林甫陷害的人,都昭雪褒奖,所以追赠齐澣为礼部尚书。
  齐澣曾经称赞陈希烈、宋遥、苗晋卿、韦述等人有才。这些人后来都甚显赫。
  

新唐书浏览月榜 新唐书全文 >

  1. 列传·卷二十二
  2. 表·卷二
  3. 列传·卷六十
  4. 志·卷十五
  5. 志·卷二十七
  6. 表·卷八
  7. 列传·卷七十九
  8. 列传·卷四十九
  9. 列传·卷一百一十五
  10. 列传·卷五十四

新唐书最受喜欢章节 新唐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五十
  2. 列传·卷一百四十九
  3. 列传·卷一百四十八
  4. 列传·卷一百四十七
  5. 列传·卷一百四十六
  6. 列传·卷一百四十五
  7. 列传·卷一百四十四
  8. 列传·卷一百四十三
  9. 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10.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11. 列传·卷一百四十
  12. 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13. 列传·卷一百三十八
  14. 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15. 列传·卷一百三十六

猜你喜欢的新唐书故事 新唐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