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魏书 > 列传·卷三十一

列传·卷三十一

  严棱 毛修之 唐和 刘休宾 房法寿
  严棱,冯翊临晋人。遇乱避地河南,刘裕以为广威将军、陈留太守,戍仓垣。 泰常中,山阳公奚斤南讨,军至颍川,棱率文武五百人诣斤降,驿送棱朝太宗于冀 州。嘉其诚款,拜平远将军,赐爵郃阳侯,假荆州刺史。随驾南讨,还为上客。及 世祖践阼,以棱归化之功,除中山太守,有清廉之称。年九十,卒于家。
  子雅玉,袭爵。真君中,诏雅玉副长安镇将元兰率众一万,迎汉川附化之民, 入自斜谷,至甘亭。刘义隆梁州刺史王玄载遣将拒嶮,路不得通,班师。太和二年, 太仓令。五年,出为平南将军、东衮州刺史、假冯翊公。卒,子昙袭爵。
  毛修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也。父瑾,司马德宗梁秦二州刺史。刘裕之擒挑 泓,留子义真镇长安,以修之为司马。及赫连屈丐破义真于青泥,修之被俘,遂没 统万。世祖平赫连昌,获修之。神中,以修之领吴兵讨蠕蠕大檀,以功拜吴兵将 军,领步兵校尉。后从世祖征平凉有功,迁散骑常侍、侍前将军、光禄大夫。修之 能为南人饮食,手自煎调,多所适意。世祖亲待之,进太官尚书,赐爵南郡公,加 冠军将军,常在太官,主进御膳。
  从讨和龙,别破三堡,赐奴婢、牛羊。是时,诸军攻城,宿卫之士多在战陈, 行宫人少。云中镇将朱修之,刘义隆故将也,时从在军,欲率吴兵谋为大逆,因入 和龙,冀浮海南归。以告修之,修之不听,乃止。是日无修之,大变几作。朱修之 遂亡奔冯文通。又以修之收三堡功多,迁特进、抚军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位次 崔浩之下。
  浩以其中国旧门,虽学不博洽,而犹涉猎书传。每推重之,与共论说。言次, 遂及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廷之言,微而 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修之曰;“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 亮门下书佐,被挞百下,故其论武俟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浩乃与论曰: “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案其迹也,不为负之,非挟恨之矣。何以云然? 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 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僭号 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 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嶮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 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 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 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 知难而退者乎?”修之谓浩言为然。
  太延二年,为外都大官。卒,谥曰恭公。
  修之在南有四子,唯子法仁入国。高宗初,为金部尚书,袭爵。后转殿中尚书, 加散骑常侍。法仁言声壮大,至于军旅田狩,唱呼处分,振于山谷。和平六年卒。 赠征东大将军、南郡王,谥曰威。
  长子猛虎,太安中,为东宫主书,转中舍人,又迁中散大夫。初袭爵,为散骑 常侍。皇兴中,蠕蠕犯塞,从显祖讨之,有勇决之称。太和初卒。赠豫州刺史,谥 曰康公。
  子泰宝,袭爵。征虏长史。例降为侯。卒,子乾佑袭。
  朱修之者,刘义隆司徒从事中郎。守滑台,安颉围之。其母在家,乳汁忽出。 母号恸告家人曰,我年老,非复有乳汁之时,今忽如此,兒必殁矣。”果以其日为 颉所擒。世祖善其固守,授以内职,以宗室女妻之。而佞巧轻薄,为人士所贱。为 云中镇将。及入冯文通,文通送之江南。
  唐和,字稚起,晋昌冥安人也。父繇,以凉土丧乱,民无所归,推陇西李皓于 敦煌,以宁一州。李氏为沮渠蒙逊所灭,和与兄契携外甥李宝避难伊吾,招集民众 二千馀家,臣于蠕蠕。蠕蠕以契为伊吾王。
  经二十年,和与契遣使来降,为蠕蠕所逼,遂拥部落至于高昌。蠕蠕遣部帅阿 若率骑讨和。至白力城,和率骑五百先攻高昌,契与阿若战殁。和收馀众,奔前部 王国。时沮渠安周屯横截城,和攻拔之,斩安周兄子树,又克高宁、白力二城,斩 其戍主。遣使表状,世祖嘉其诚款,屡赐和。和后与前部王车伊洛击破安周,斩首 三百。
  世祖遣成周公万度归讨焉耆,诏和与伊洛率所领赴度归。和奉诏。会度归喻下 柳驴以东六城,因共击波居罗城,拔之。后同征龟慈,度归令和镇焉耆。时柳驴戍 主乙真伽率诸胡将据城而叛,和领轻骑一百匹入其城,擒乙真伽,斩之。由是诸胡 款附。西域克平,和有力也。
  正平元年,和诣阙,世祖优宠之,待以上客。高宗以和归诚先朝,拜镇南将军、 酒泉公。太安中,出为济州刺史,甚有称绩。徵为内都大官,评决狱讼,不加捶楚, 察疑获实者甚多,世以是称之。皇兴中卒,年六十七。赠征西大将军、太常卿、酒 泉王,谥曰宣。
  子钦,字孟直。中书学生,袭爵。太和中,拜镇南将军、长安镇副将,转陕州 刺史,将军如故。后降爵为侯。二十年卒。
  子景宣,袭爵。历并州城阳王徽后军府长史,加中坚将军,迁东郡太守。普泰 中卒。赠抚军将军、秦州刺史。
  景宣弟季弼,武定中,沧州别驾。
  契子玄达,性果毅,有父风。与叔父和归阙,俱为上客。拜安西将军、晋昌公。 显祖时,出为华州刺史,将军如故。杏城民盖平定聚众为逆,显祖遣给事杨钟葵击 平定,不克而还。诏玄达讨平之。杏城民成赤李又聚党,自号为王,逼掠郡县,残 害百姓。玄达率骑二百,邀其狭路,击破之。叛民曹平原复聚为乱,玄达追击,悉 平之。延兴三年,有罪免官。太和十六年降爵为侯,卒。子崇,字继祖,袭爵。盛 乐太守。
  崇弟兴业,定阳、阐熙二郡太守。
  刘休宾,字处干,本平原人。祖昶,从慕容德度河,家于北海之都昌县。父奉 伯,刘裕时,北海太守。休宾少好学,有文才,兄弟六人,乘民、延和等皆有时誉。
  休宾为刘彧虎贲中郎将,稍迁幽州刺史,镇梁邹。及慕容白曜军至升城,遣人 说之,令降,休宾不从。刘彧龙骧将军崔灵延、行勃海郡房灵建等数十家皆入梁邹, 同举休宾为征虏、衮州。会刘彧遣使授休宾辅国将军、衮州刺史。休宾妻,崔邪利 女也,生一男,字文晔。崔氏先归宁在鲁郡,邪利之降也,文晔母子遂与俱入国。 至是,白曜表请崔与文晔。既至,白曜以报休宾,又于北海执延和妻子,送至梁邹, 巡视城下。休宾答白曜,许历城降,当即归顺,密遣兼主簿尹文达向历城,观国军 形势。
  文达诣白曜,诈言闻王临境,故来祗侯。私谓白曜曰;“刘休宾父子兄弟,累 郡连州,今若识运知机,束手归化,不审明王加何赏叙?”白曜曰:“休宾仕南, 爵宠如此,今若不劳兵甲望风自降者,非直处卿富贵,兼还其妇兒。休宾纵令不畏 攻围,岂不怜其妻子也!今在升城,卿自往见。”文达乃至升城,见休宾妻子。文 晔攀援文达,哭泣号咷,以爪发为信。文达回还,复经白曜,誓约而去。白曜曰: “卿是休宾耳目腹心,亲见其妻子,又知我众旅少多。善共量议,自求多福。”文 达还见休宾,出其妻兒爪发,兼宣白曜所言及国军形势,谓休宾曰:“升城已败, 历城非朝则夕,公可早图之。”休宾抚爪发泣涕曰:“妻子幽隔,谁不愍乎?吾荷 南朝厚恩,受寄边任,今顾妻子而降,于臣节足乎!”然而密与其兄子闻慰议为降 计。闻慰曰:“此故当文达诳诈耳。年常抄掠,岂有多军也?但可抚强兵,勤肃卫。 方城狭嶮,何为便生忧怯,示人以弱也?”
  休宾又谓文达曰:“卿勿惮危苦,更为吾作一返,善观形势。”于是遣文达偷 道而出,令与白曜为期,克日许送降款。文达既至,白曜喜曰:“非直休宾父子荷 荣,城内贤豪,亦随人补授。卿便即为梁邹城主。”以酒灌地,启告山河曰;“若 负休宾,使我三国覆没!”初,白曜之表取休宾妻子也,显祖以道固即叛,诏授休 宾持节,平南将军、翼州刺史平原公。至是付文达诏策。文达还,谓休宾曰:“白 曜信誓如此,公可早为决计,恐攻逼之后,降悔无由。”休宾于是告兄子闻慰曰; “事势可知,汝早作降书。”闻慰沉疑,固执不作,遂差本契。
  高白曜寻遣著作佐郎许赤虎夜至梁邹南门下,告城上人曰;“汝语刘休宾,何 由遣文达频造仆射,许送降文,归诚大化,何得无信,违期不来!”于是门人唱告, 城内悉知,遂相维持,欲降不得,皆云:“刘休宾父子,欲以我城内人易荣位也。” 寻被攻逼,经冬至春。历城降,白曜遣道固子景业与文晔至城下。休宾知道固降, 乃出请命。白曜送休宾及宿有名望者十馀人,俱入代都为客。及立平齐郡,乃以梁 邹民为怀宁县,休宾为县令。延同二年卒。
  文晔,有志尚,综览群书,轻财重义。太和中,坐从兄闻慰南叛,与二弟文颢、 季友被徙北边,高祖特听还代。
  高宗曾幸方山,文晔大言于路侧曰:“求见圣明,申宣久屈。”高祖遣尚书李 冲宣诏问曰:“卿欲何言,听卿面自申尽。”于是引见。文晔对曰:“臣之陋族, 出自平原,往因燕乱,流离河表,居齐以来,八、九十载。真君十一年,世祖太武 皇帝巡江之日,时年二岁,随外祖鲁郡太守崔邪利于邹山归国。邪利蒙赐四品,除 广宁太守。以臣年小,不及齿录。至天安之初,皇威远被,臣亡父休宾,刘氏持节、 衮州刺史,戍梁邹。时慕容白曜以臣父居全齐之要,水陆道冲,青冀二城,往来要 路,三城岳峙,并拒王师。白曜知臣母子先在代京,表请臣母子慰劳。臣即被先帝 诏,遣乘传诣军,又赐亡父官爵。白曜遣右司马卢河内等送臣母子至邹。臣既见亡 父,备申皇泽。云:‘吾蒙本朝宠遇,捍御籓屏,尊卑百口,并在二城。吾若先降, 百口必被诛灭,既不固诚于本朝,又令尊卑涂炭,岂堪为人臣以奉大魏乎?汝且申 吾意白仆射,降意已判,平历城,即率士众送款军前。’既克历城,白曜遣赤虎送 臣并崔道固子景业等向梁邹。亡父既见赤虎之信,仰感圣朝远遣妻子,又知天命有 归,拥众一万,以城降款。乘驿赴台,蒙为客例。臣私衅深重,亡父以延兴二年孤 背明世,血诚微心,未获申展。如臣等比,并蒙荣爵,为在事孤抑,以人废勋。” 高祖曰;“卿诉父赏而卿父无勋。历城齐之西关,归命请顺。梁邹小戍,岂能获全? 何足以为功也?”文哗对曰;“诚如圣旨,愚臣所见,犹有未申。何者?昔乐毅破 齐七十馀城,唯有即墨独在,此岂非根亡而条立?且夫降顺之人,验之古今,未有 不由危逼者。故黄权无路归款,列地封侯。且薛安都、毕众敬危急投命,并受茅土 之爵。论古则如彼,语今则如此,明明之世,不及比流。窃惟梁邹严固,地据中齐, 粟支十载,控弦数千万,方之升城,不可同日而语。升城犹能抗兵累旬,伤杀甚众, 若臣亡父固守孤城,则非一朝可克。”高祖曰:“历城既陷,梁邹便是掌中,何烦 兵力?”对曰:“若如圣旨,白曜便应穷兵极意,取胜俯仰,何为上假赤虎之信, 下炫知变之民?”高祖曰:“卿父此勋,本自至少,以卿才地,岂假殷勤?”对曰: “臣尪愚六蔽,文武无施,响绝九拜,闻天无日,遭逢圣运,万死犹生。但臣窃见 徐衮是贼籓要,徐衮既降,诸诚皆应国有。而东徐州刺史张谠所戍团城,领二郡而 已。徐衮降后,犹闭门拒命,授以方岳,始乃归降。父子二人,并蒙侯爵。论功比 勤,不先臣父。”高祖曰:“卿引张谠,谠事小异。”对曰;“臣未识异状。”高 祖曰:“张谠始来送款,终不差信。卿父进非先觉,退又拒守,何得不异?”对曰: “张谠父子,始有归顺之名,后有闭门之罪,以功补过,免罪为幸。臣又见崔僧祐 母弟,随其叔父道固在历城。僧祐遥闻王威远及,恐母弟沦亡,督率乡闾来欲救援。 既至郁洲,历城已没,束手归诚,救母弟之命。圣朝嘉其附化,赏以三品。亡父之 诚,岂后僧祐?”高祖曰:“僧祐身居东海,去留任意,来则有位,去则他人,是 故赏之。卿父被围孤城,已是己物,所以不赏。”对曰:“亡父据城归国,至公也; 僧祐意计而来,为私也。为私蒙赏,至公不酬,臣未见其可。”高祖笑而不言。
  比部尚书陆叡叱文晔曰:“假令先朝谬赏僧祐,岂可谬相赏也!”文晔曰: “先帝中代圣主,与日月等曜,比隆尧舜,宰相则十乱五臣,今言谬赏,岂不仰诬 先朝乎?”尚书高闾曰:“卿谓母弟与妻子何者为重?”文晔曰:“母弟为重。” 闾曰:“卿知母弟为重,朝廷赏僧祐是也。卿父为妻子而来,事何相反?”对曰: “僧祐若无母弟,来归以不?”闾曰:“不来。”文晔曰:“若僧祐赴母弟之难, 此是其私。而亡父本为大丈夫,立身处世,岂可顾妻子而亏高节也!昔乐羊食子, 有顾以不?亡父本心,实不垂顾,所以归化者,自知商周不敌,天命有所归。”高 祖谓文晔曰:“卿之所诉,颇亦有途。赏从重,罚从轻,寻敕酬叙。”文晔泣曰: “臣愚顿理极,再见无期,陛下既垂慈泽,愿敕有司,特赐矜理。”高祖曰:“王 者无戏,何待勤。”既而赐文晔爵都昌子,深见待遇。拜协律中郎,改授羽林监。 世宗世,除高阳太守。延昌中卒。赠平远将军、光州刺史,谥曰贞。
  子元,袭。拜员外郎、襄威将军、青州别驾。卒。
  文颢,性仁孝笃厚。徐州安丰王府骑兵参军。

译文

  毛修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父毛瑾,任司马德宗的梁、秦二州刺史。刘裕擒获姚泓之后,留子刘义真镇守长安,任毛修之为司马。等到赫连屈丐在青泥击败刘义真,毛修之被俘,便居住在统万。世祖平定赫连昌,获得毛 修之,神修年间,命毛修之统领吴兵讨伐蠕蠕大檀,因功拜授吴兵将军,领步兵校尉。后来因跟从世祖征讨平凉有功,迁任散骑常侍、前将军、光禄大夫。毛 修之善于烹调南方人的食品,亲手调制,味道纯正。世祖对他很好,毛修之进官太官尚书,赐爵南郡公,加授冠军将军,常在太官,主持进奉皇帝膳食。
  毛 修之跟从皇驾讨伐和龙,修之别破三堡,皇帝赐给奴婢、牛羊。当时,诸军攻城,禁卫将士多在战阵,行宫人手稀少。云中镇将朱..之,是刘义隆过去的将领,当时跟从在军,欲率领吴兵行刺世祖,因入和龙,企图渡海南归。告诉毛 修之,修之不听,只好作罢。当时如没有毛修之,大变即会发生了。朱..之便逃奔冯文通。皇帝又因毛修之收复三堡功劳居多,迁特进、抚军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位置处在崔浩之下。
  崔浩因为他是中原名门旧族,虽然学识不甚渊博,而犹涉猎书传,每每推重毛 修之,与他共同论说。讨论时,谈到陈寿《三国志》作者有古代良史风范,其所著述,文义典正,都是扬于王廷的文字,虽微却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还没有超过陈寿的。毛 修之说:“我过去在蜀地,听长老说,陈寿曾任诸葛亮门下书佐,被诸葛鞭挞百下,所以他论诸葛武侯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崔浩于是与他论说道:“承祚评述诸葛亮的时候,是有故意过美之誉,按查诸葛亮的行迹,不是不相符,不是夹带私恨。为什么这样说呢?诸葛亮任刘备的丞相,正当九州鼎沸之际,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合欢,却不能与曹氏争夺天下,舍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据守穷困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这是下策了。诸葛亮可与赵他为偶,而拿他与管仲、萧何相比,不也是言过其实?说陈寿贬抑诸葛亮并未失实。况且诸葛亮既然据有蜀地,依山势险固,不达时宜,不量势力。严威酷法,控制蜀人;矜才负能,意气矫举。想以边夷之众与上国抗衡。出兵陇右,再攻祁山,又攻陈仓,疏漏迟缓失去时机,大败而返;后入秦川,不再攻城,要求野战。魏兵知其意图,闭垒坚守,以不战使诸葛服。诸葛智穷势尽之后,郁愤攻心,发病而死。由此说来,哪能与古代善战将帅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做法相比呢?”修之附和崔浩的说法。
  太延二年(436),毛 修之为外都大官。去世时,谥称恭公。
  刘休宾,字处干,本来是平原人。祖父刘昶,随从慕容德渡过黄河,家居于北海的都昌县。父亲刘奉伯,刘裕时任北海太守。刘休宾年少时喜爱读书,颇有文才,兄弟六人,刘乘民、刘延和等在当时都颇有声誉。
  刘休宾任刘..的虎贲中郎将,不久迁任幽州刺史,镇守梁邹。及至慕容白曜率领大军到达升城的时候,派人游说刘休宾,令其归降,刘休宾不肯答应。刘..的龙骧将军崔灵延、代理渤海郡守房灵建等数十家都来到梁邹,共同推举刘休宾为征虏将军、兖州刺史。刚好刘..派遣使者前来授予刘休宾为辅国将军、兖州刺史。刘休宾之妻,是崔邪利的女儿,生了一个儿子,字文晔。崔氏原先就已回到鲁郡省亲,崔邪利降魏以后,刘文晔母子就同他一道来到魏国。到这时,慕容白曜写信请崔氏与刘文晔前来,他们母子到来之后,慕容白曜就把这个消息告知刘休宾,又在北海扣押了刘延和的妻儿,把他们送到梁邹,在城下来回走动让刘休宾看见。刘休宾回答慕容白曜,许诺如果历城投降,他就立即归顺,又秘密派兼主簿尹文达去历城,观察魏军的形势。
  尹文达去见慕容白曜,诈称听说王亲来境内,因而前来恭候。尹文达私下里对慕容白曜说:“刘休宾父子兄弟,领辖许多州郡,如果他现在识时务知时机,就会束手归附魏国,不知你这位贤明之王对他们如何叙位加赏?”慕容白曜说道:“刘休宾出任南朝,得到如此的官位与宠信,如今假若不劳兵动甲,望风而降的话,不但能升官富贵,还要送回他的妻儿。刘休宾纵令不怕我军围攻他的梁邹城,难道就不怜惜他的妻儿吗!他的妻儿现在就在升城,你可以亲自去见他们。”尹文达于是到了升城,见到了刘休宾的妻儿。刘文晔趴在尹文达身上,号啕痛哭,剪下自己的指甲和头发作为信物交给尹文达。尹文达返回时,又经过慕容白曜屯驻之地,同他订立誓约而去。慕容白曜对他说:“你是刘休宾的耳目心腹,亲自见到了他的妻子,又了解我军部队有多少,你回去后同他好好商议,自求多福。”尹文达返回后去见刘休宾,拿出他妻儿的指甲和头发,并告知慕容白曜所说的魏军形势,对刘休宾说:“升城已经失败,历城早晚也会被攻破,你要早早谋划归降的事。”刘休宾抚摸着妻儿的指甲头发流泪说:“妻儿阻隔在异地,谁能不怜惜悲悯呢?我蒙受南朝的厚恩,受托于边境重任,如果因顾惜妻子儿女而去投降,这难道是为臣者的节义吗!”然而他又秘密同他哥哥之子刘闻慰商议投降之计。刘闻慰说:“这事可能是尹文达有意诳骗欺诈。魏国多年来侵犯抄掠,难道还有这么多的军队吗?我们只能安抚强兵,严加防卫,小城地势险要可以固守,为什么要心生忧怯,在敌人面前表现虚弱呢。”
  刘休宾又对尹文达说:“你不要害怕危险和劳苦,再为我往返一次,好好观察对方的形势。”于是派尹文达偷偷从小路出城,令他与慕容白曜约好日期,许诺届时前往归降。尹文达到来之后,慕容白曜大喜道:“不但刘休宾父子可以蒙受恩荣,梁邹城内的贤者豪士,也能够因人而授任官职。你就作为梁邹城的戍主。”慕容白曜以酒洒地,面对山河盟誓说:“我若有负于刘休宾,就叫我三军覆没!”起初,慕容白曜上表取要刘休宾妻儿的时候,显祖由于崔道固已经叛降,诏令授予刘休宾为持节、平南将军、冀州刺史、平原公。到了这时,慕容白曜就把皇帝的诏策交付给尹文达。尹文达回到梁邹,对刘休宾说:“慕容白曜信誓旦旦,你可以趁早作出决断,恐怕等到他攻下城池,后悔就来不及了。”刘休宾于是告诉他的兄子刘闻慰说:“事情的势态已经知道了,你快些写好降书。”刘闻慰沉默疑虑,固执而不肯写,于是就未具写文书条款。
  慕容白曜不久就派著作佐郎许赤虎晚上去到梁邹城南门下,告诉城楼上的人说:“你去对刘休宾说,为什么派尹文达一再来造访慕容仆射,答应送交降书,归诚于我魏国,竟然言而无信,违期不来!”于是门上的人大声向城内传告,城中人全都知道了,就互相维系保持,想要投降也办不到,人们都说:“刘休宾父子两人,要把我们城内的人去交换荣显的地位。”不久梁邹城受到围逼,经过一冬一春。直到历城投降以后,慕容白曜派崔道固之子崔景业与刘文晔一起去到城下。刘休宾知道崔道固已经投降,便出城请命归降。慕容白曜遣送刘休宾和城中素有名望的十余人,全都到代都作为门客。直到朝廷设立平齐郡,就把梁邹之民置为怀宁县,以刘休宾为县令。刘休宾死于延兴二年(472)。
  刘文晔,为人很有志向节操,综览群书,轻财重义。太和年间,刘文晔因其从兄刘闻慰反叛到南朝而连坐获罪,与两个弟弟刘文颢、刘季友被贬徙到北方边地,高祖特许让他回到代都。
  高祖曾驾幸方山,刘文晔在路旁大声叫道:“请求朝见圣上,申说我长期的冤屈。”高祖派尚书李冲宣诏问刘文晔说:“你有什么话要说,可听你当面尽情申述。”于是皇帝接见刘文晔。刘文晔申述说:“臣的俗陋的家族,原籍在平原,往日由于慕容氏之乱,流离到黄河以外,定居在齐地以来,已有八九十年。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世祖太武皇帝巡视长江的时候,我才只两岁,跟随外祖父鲁郡太守崔邪利在邹山归属魏国。崔邪利蒙朝廷赐给四品官职,任命为广宁太守。由于臣年龄尚小,没有被授官。到天安初年(466),皇威远被南方,臣亡父刘休宾,是刘宋的持节、兖州刺史,戍守梁邹。当时慕容白曜因我父亲身居全齐险要之地,水陆交通的要冲,青冀二城,往来要道,三城鼎峙,共同抗拒王师。慕容白曜得知臣母子原先住在代京,就上表请求让我母子前去安慰父亲。臣立即奉先帝诏令,乘坐驿车去到军中,先帝又赐给亡父官爵。慕容白曜派右司马卢河内等人送我母子到梁邹。臣见到亡父之后,详细申说先帝皇恩。他说:‘我蒙受本朝宠遇,捍卫守御在边境之地,家中老幼百口人,都在这两座城中。我倘若一人先降,家中百口必定遭到诛灭,既不能守诚于本朝,又使家中老幼受到诛杀,难道能忍为人臣以侍奉大魏吗?你可以把我的意思转告慕容仆射,投降大魏的主意已定,等到平定历城之后,立即带领士众到军前归诚。’历城被攻克之后,慕容白曜派许赤虎送我和崔道固之子崔景业等到梁邹。亡父见到许赤虎带去的信,深深感激圣朝远送妻儿,又知道天命注定要归附,就带领一万部下,以其城诚心归降。后臣父乘驿车到达代都,按惯例作为门客。臣个人罪孽深重,亡父于延兴二年(468)与世长辞,一片至诚之心,未能得到申展。像我这样的情况的人,都蒙受荣爵,只有我独独受到压抑,功勋授予大概是因人而异。”高祖说:“你诉求父亲的赏赐,但你父亲并无功勋。历城是齐地西边的关隘,归附朝命而请求降顺。梁邹是个小的戍城,怎么能得以保全?你父据梁邹归诚,有多大的功劳。”刘文晔回答说:“诚如圣上意旨,但愚臣的看法,还没有申述明由。为什么呢?古时乐毅攻破齐国七十余城,仅有即墨独存,这难道不是根亡而枝立吗?而且降顺的人,考察古今之事,没有不是由于情况危机而被迫如此的。所以黄权走投无路而归降,得以列地封侯。薛安都、毕众敬在危急之时而投命,都接受了茅土之爵。论古就如彼,说今则如此,我处于明明之世,却不及于他们。我私下考虑梁邹城池严固,地势居于中齐,城中粮食可吃十年,弓箭数千万,比之于升城,不可同日而语。升城尚且能固守数十天,杀伤甚众,假若臣亡父固守梁邹孤城,那就不是一朝可以攻克的。”高祖说:“历城已经攻陷,梁邹便在手掌之中,何须烦劳兵力。”刘文晔说:“如果像圣上所说,慕容白曜就应当穷兵极意,攻城取胜于俯仰之间,为什么还要上派许赤虎传信,下靠知变的城中之民?”高祖说:“你父亲这种功劳,本来就很少,就凭你的才气能力,难道还要倚仗对父亲的深情。”刘文晔说:“臣愚劣无知,文武都不能施展,纵使呼叫之声遍及原野,也没有被朝廷听到的时日,幸赖遭逢圣明的气运,历万死而犹能生存。但臣私下得见徐兖是贼寇的边境要地,徐兖二州归降以后,各边戍尽为魏国所有。而东徐州刺史张谠所戍守的团城,仅只包括两个郡而已。徐兖二州归降后,张谠仍旧闭门拒降,朝廷授予他刺史之职,他才来归附。他父子二人,都蒙受封为侯爵。论功比勤,他都不强于我的父亲。”高祖说:“你引出张谠这个人,张谠的事与你父亲略有差异。”刘文晔说:“臣不知道差异在什么地方。”高祖说:“张谠一开始就来表示归降的诚意,最终也没有失去信用。你的父亲在前不是早已觉悟,在后又据城拒守,怎么能说没有差异?”刘文晔回答说:“张谠父子,开始有归顺投诚之名,后来却有闭门拒守之罪,以功补过,免予治罪就是幸运了。臣又见崔僧..的母亲和弟弟,跟随他的叔父崔道固在历城。崔僧..老远听说魏军王威已至历城,恐怕母弟二人城陷身亡,就督率乡里之众要来救援。他到达郁洲的时候,历城已经被攻克,只得束手归诚,以救母弟之命。圣朝嘉奖他前来归顺,赏给他三品之职。臣亡父的诚心,难道比崔僧..还有不及的吗?”高祖说:“崔僧..身居东海,去留都任凭他自己的本意,来则有他的职位,去则为他人之臣,由于这个缘故才奖赏他。你的父亲被围困在一座孤城,该城已是属我所有,所以对他不予封赏。”刘文晔说:“亡父据城归附魏国,这是最大的公;崔僧..怀着自己的主意而来,这是为一己之私。为私的人受赏,至公之人得不到酬报,臣看不出其中正确之处。”高祖听了笑而不言。
  比部尚书陆睿叱责刘文晔说:“即使是先朝错误地奖赏了崔僧..,难道现在可以又错误地奖赏于你吗!”刘文晔说道:“先帝是大魏中代的圣主,与日月同辉,和尧舜并重,又有善于治理国家的宰相,现在你说先帝是错误的赏赐,难道不是对先朝的诬蔑吗?”尚书高闾说:“你认为母弟与妻儿谁更为重要?”刘文晔说:“母弟为重要。”高闾说:“你既然知道母弟更为重要,那么朝廷赏赐崔僧..就是对的。你的父亲是为妻儿而来,事情不是相反的吗?”刘文晔说:“崔僧..如果没有母亲弟弟,他会前来归降吗?”高闾说:“当然不会来。”刘文晔说:“像崔僧..前往解救母弟之难,这是他的私心。而亡父本是大丈夫,立身处世,难道能为了顾惜妻儿而有损于高尚的节操吗!古时乐羊食子,他有所顾惜吗?亡父的本心,其实不是为顾惜妻儿,他之所以归附朝廷的原因,是自知商不能敌周,天命有所归属。”高祖对刘文晔说:“你所申诉的事,也颇有道理。奖赏应当从重,处罚应当从轻,不久我将会敕令对你酬功叙官。”刘文晔流泪说:“臣愚钝至极,恐怕再无机会见到圣上,陛下已经给予我仁慈和恩泽,希望能敕令有关部门,特别赐予我朝廷恩禄。”高祖说:“王者无戏言,不必如此殷勤急切。”不久,赐予刘文晔爵位为都昌子,他受到朝廷很好的待遇。后授任他为协律中郎,改授羽林监。世宗即位后,刘文晔任高阳太守。延昌年间,刘文晔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平远将军、光州刺史,定谥号为贞。
  房法寿,小名乌头,清河绎幕人。房法寿幼年时父亲去世,年轻时喜爱射猎,轻率而勇敢,聚结群小而进行偷盗。他的从叔房元庆、房范镇等都因房法寿犯事而被州群有司深加责罚,日长月久,宗族的人对他都感到忧惧。房法寿二十岁时,州里召他为主簿。后来由于母亲年迈,他就不再在州郡任事。经常偷杀别人的猪和牛,以此来供养他的老母。房法寿身边聚集许多年轻力壮的人,常常有上百人。
  房法寿的母亲去世一年多以后,正逢沈文秀、崔道固起兵响应刘子勋。明僧詗、刘乘民起兵响应刘..,攻讨沈文秀。房法寿也与清河太守王玄邈一道在西屯起兵,合攻崔道固。王玄邈以房法寿为司马,屡次打败崔道固的军队,历城守军十分惧怕他。房法寿被授任为绥边将军、魏郡太守。刘子勋死后,崔道固、沈文秀全都又归附于刘..,双方才停止了兵战。崔道固害怕他煽惑扰乱百姓,就急切地要把他遣送到别处。但房法寿表面上装做准备行装而内心里不肯走。
  正好房法寿的堂弟房崇古在升城,被慕容白曜所打败,母亲和妻子被拘押在慕容白曜的军队里。房崇吉逃出回到他的旧居。房法寿与房崇吉年龄和志向都略为相似,但亲缘关系则是共祖父的兄弟。房崇吉由于母亲妻子被慕容白曜军俘获,就托请房法寿替他设法相救。房法寿既不想到南边去,恨崔道固对自己逼迫,又从情理上怜惜房崇吉母妻。当时崔道固以兼治中房灵宾督清河、广川郡事,戍守盘阳。房法寿就与房崇吉暗中策划袭击房灵宾,攻占了盘阳。接着归降于慕容白曜去赎取房崇吉的母亲妻子。慕容白曜派将军长孙观等人从大山南侧过马耳关而赶赴盘阳,送回了房崇吉的母妻。起初,崔道固派兵围攻盘阳,房法寿等人在城中拒守二十多天,长孙观领兵赶来,崔道固军才逃散。长孙观的军队进入城中,表请朝廷诏令房法寿为平远将军,与韩骐马..对为冀州刺史,督运租粮。朝廷任房法寿的叔伯兄弟房灵民为清河太守,房思顺为济南太守,房灵恍为平原太守,房伯怜为广川太守,房叔玉为高阳太守,房叔玉之兄房伯玉为河间太守,房伯玉的堂弟房思安为乐陵太守。房恩安之弟房幼安为高密太守,以安抚他们初来归附之心。
  及至历城、梁邹归降之后,房法寿、房崇吉等人与崔道固、刘休宾一同到达京师。朝廷以房法寿为上客,房崇吉为次客,崔道固、刘休宾为下客。房法寿所享受的供给,仅次于薛安都等人。后来凭功劳赐给房法寿爵位为壮武侯,加授为龙骧将军,并赐给他田宅、奴婢。房法寿生性好酒,乐于施舍,他的亲戚故旧宾客全都与他同饥饱,因此他的酒坛里常常不丰足。毕众敬等人都同他友好往来。太和年间房法寿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定谥号为敬侯。
  房伯玉,因其弟房叔玉叛逃到南朝而连坐获罪,被贬徙于北方边地。后来房伯玉也南叛,任萧鸾的南阳太守。高祖率军南伐,攻占了宛城的外城,令舍人公孙延景向房伯玉宣诏说:“天无二日,地无两王,因此我亲自总领六军,荡平、统一四海,宛城是个小小的戍镇,难道足以抗拒王威?你应深刻三思,想要封侯受土,事在俯仰之间。”房伯玉回答道:“外臣蒙受本国深厚的恩泽,奉任守卫边境,我要尽为臣之道,不敢听您之意。我惟愿皇上銮舆远涉边地,不至于劳力损神。”高祖又派使者对他说:“我亲自率领大军,远征江、沔,这个小小戍城,怎能让王师徘徊不前。但凡我的戎车所经之地,即使是如同纤介的小地也要消灭它,你应当量力三思,自求多福。况且你早年蒙受萧赜异常的眷爱,难道就不曾感怀恩宠,报之以尘露之微。萧鸾胡说他入朝继承萧道成,却大肆诛剪,使萧赜之子一个也没有留下。你不能建忠于前君,却要立节于逆贼,这是你的一大罪过。又连年挫伤我朝一部分军队,这是你的第二大罪过。现在我銮驾亲征,要使南方降服于中国,你不肯面缚归降,得罪于我的军队,这是你的第三大罪过。你所守的戍城,多则一年,中则百日,少则三旬,被荡平的命运岂会长远。你应当好好思虑此事,以免后悔不及。”房伯玉回答道:“我往日曾蒙武帝和悦相待之恩,忝侍其左右,这种优厚的待遇,夙夜都不曾忘怀。但继承他的人失去德行,民望另有归附。如今主上登基,继承先王大业,不但符合万民之深望,实际上秉持武皇之遗敕。所以我勤勤恳恳,不敢有所失误。在过去,北军深入我地,侵扰边境百姓,我就勉励将士,以拯救苍生。这是边戍守将的通常之事,陛下不能予以责备。”
  及至宛城被克,房伯玉面缚而降。高祖接见房伯玉及其参佐二百人,诏令房伯玉说:“我秉承天命统驭天下,正要统一中国,你区区一个小戍,胆敢抗拒六军,你所犯下的罪责,理应不予赦免。”房伯玉回答说:“臣既是小人,完全受人驱使,只因家中有百口之人在南边,以致抗拒皇帝的谋略,罪该万死。”高祖说:“凡是立忠守节的人,都应当有其去处。如果侍奉悖逆之君,死守迷乱之节,这是古人都不做的。你却为舒适要侍奉逆贼萧鸾,自己招来那样的罪过!”房伯玉回答说:“臣生性愚痴觉悟太晚,罪当万斩,如今遭逢陛下,希望能赐给一条生路。”高祖说:“凡人只有两条路:识时务者得福,违背时势者受祸。劳我王师,经年累月,这样算作归降,那么什么人才是有罪呢!况且我在先前就派舍人公孙延景在城西对你说过:‘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你回答说:‘我在此不在彼。’天道悠远,变化无方,你难道知道今天在此不在彼吗?”房伯玉无话可说,只有乞求赏命而已。高祖由于房思安多次替房伯玉流泪请求,所以对他特予宥免。
  房伯玉在南朝的时候,曾把他的妾杨氏放逐出家为尼姑。他到了魏国以后,就让她还俗,对她又十分宠爱。这件事被有司上奏朝廷,高祖听任他这样做。世宗即位以后,授予房伯玉长史之职,兼游击将军,后出任为冯翊相,死于官任上。
  景先,字光胄。幼小孤贫,无钱从师受学,他的母亲自己教他《毛诗》、《曲礼》。十二岁半,向母亲请求说:“怎么可以让兄当雇工以供景先呢?我要求自求衣食,然后就学。”母亲怜其幼小,不答应。房景先苦苦请求,就依了,于是得到一件羊皮袄,房景先欣然自足。他白天打柴做活,晚上诵读经史,勤奋好学,大通六艺。太和年间,依惯例得以还乡,郡府征为功曹。州中举其为秀才,正逢州将卒,房景先不得对策。起官为太学博士。当时的太常刘芳、侍中崔光都是当代儒宗,赞叹房景先的学识渊博,崔光于是奏荐他为兼著作佐郎,修撰国史。不久除任司徒祭酒、员外郎。侍中穆绍又启奏荐房景先撰写《世宗起居注》。累迁为步兵校尉、领尚书郎、齐州中正,每任一职都有才当其官的称誉。
  房景先沉敏方正,侍奉兄长恭敬谨细出入家门都向兄第禀报,早晚参省,侧立移时,兄也正襟危坐,两人相敬如对宾客。兄长曾经卧病在床,房景先在一旁侍奉汤药、衣冠不解,形容憔悴。亲友见后无不哀怜。
  神龟元年(518),萧衍的龙骧将军田申能据东阳城内附,帝派房景先为行台,征发二荆州兵马声援他,房景先在军中遇病还朝。这一年在家里去世,时年四十三岁。朝廷赠他为使持节、冠军将军、洛州刺史,谥称文景。房景先生前撰《五经疑问》一百多篇,其言精当,今流行于世,原文很多,现略举其中有关世教的文字:
  “问王者受命,木火相生曰:金、木、水、火、土五精交相感应,秉受灵气者兴盛。金德方隆,祥发华渚;水运告昌,瑶光启祚。人道承天,天理应实,承受、凋谢既已彰明,玄冥命祚相合如契。相生之义,相递不违。至如汤武革命,任用杀伐,水火为次,遵而不改。既然事乖代终,而数同纳麓。逆顺且殊,祯运宜异,而兆征不差,有疑符应。
  “问禹以鲧配天,舜不受命说:明明上天,下土是冒。道高的负..四方,神积的郊原斯主。所以循天,不能私其子;尊尧,不敢尊其父。鲧既然罪行彰于山川,受极于羽裔,化质与鱼兽为群。铭精不能上乘冥尾,而厚尊配于国阳,当升烟之大礼。假如存之身边,便乱祭礼大典。如此降上帝为罪鬼之位,奏夹钟为介虫之乐,奉天的道教,不也沦落了吗?
  “问汤尊稷废柱曰:神积道存,异世同尊;列山被享,绵延前代。成汤革命承天,当愆阳之运,他不思理数之有时,黜之功于百世。且毕、冥二宿感应,风雨出现异兆,尊崇播种繁殖的神灵,而邀滂润之祥,这升废之道,不也谬妄吗?如柱不应举荐,虞夏就应失在前面;如以岁久应迁,百神可计日而代。我求之二三,并未穷究过去的道理。
  “问汤克桀,欲迁夏社为不可;武王灭纣,以亳社为亡国之诫说:神无定方,惟人为主,道协无为,依从天地,弃德不崇,百灵更祀。周武承天,礼存全秩,升崇后稷以当四圭之尊,贬土祗隔牲币之享。就如言之,稷秉掌灵威,诚该追配合适的位置,社非商神,孝合尔考之过失,殷商一朝的教训,岂止在此?
  “问《易》著革命之爻,而没有揖让之象说:玄黄剖断分别,人道为尊上,含灵贮化,所以义始元首。因此飞龙启征、大人乃就。等到理运相推,帝图异序。虞宾以为善终顺守,有惭未尽,不显揖让卦象,而著往日之美。哪能示百姓为贻这样的谋划,训万世而开安思之策?求之反哀,未识理恕。”
  符玺郎王神贵作书回答,名叫《辨疑》,合成十卷,也值一看。前废帝时书奏上。皇帝亲自执卷,与神贵二人往复诘答,帝称其用心良苦,特别除授神贵的儿子王鸿彦为奉朝请一职。
  景先子房延..,武定末年(550),为太子家令。
  

魏书浏览月榜 魏书全文 >

  1. 列传·卷八十三
  2. 列传·卷五十
  3. 帝纪·卷六
  4. 列传·卷六十二
  5. 帝纪·卷四
  6. 列传·卷八十
  7. 列传·卷四十七
  8. 列传·卷九
  9. 列传·卷四十八
  10. 列传·卷四

魏书最受喜欢章节 魏书全部章节 >

  1. 志·卷二十
  2. 志·卷十九
  3. 志·卷十八
  4. 志·卷十七
  5. 志·卷十六
  6. 志·卷十五
  7. 志·卷十四
  8. 志·卷十三
  9. 志·卷十二
  10. 志·卷十一
  11. 志·卷十
  12. 志·卷九
  13. 志·卷八
  14. 志·卷七
  15. 志·卷六

猜你喜欢的魏书故事 魏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