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二百零五

列传·卷二百零五

  ◎忠义一
  ○康保裔 马遂 董元亨 曹觐(孔宗旦 赵师旦)苏缄 秦传序 詹良臣(江仲明)李若水 刘韐 傅察 杨震(父宗闵) 张克戩 张确 朱昭 史抗孙益
  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况其他哉!艺祖首褒韩通,次表卫融,足示意向。厥后西北疆场之臣,勇于死敌,往往无惧。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搢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匡直辅翼之功,盖非一日之积也。
  奉诏修三史,集儒臣议凡例,前代忠义之士,咸得直书而无讳焉。然死节、死事,宜有别矣: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若胜负不常,陷身俘获,或慷慨就死,或审义自裁,斯为次矣;若苍黄遇难,霣命乱兵,虽疑伤勇,终异苟免,况于国破家亡,主辱臣死,功虽无成,志有足尚者乎!若夫世变沦胥,毁迹冥遁,能以贞厉保厥初心,抑又其次欤!至于布衣危言,婴鳞触讳,志在卫国,遑恤厥躬,及夫乡曲之英,方外之杰,贾勇蹈义,厥死惟钧。以类附从,定为等差,作《忠义传》。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后唐长兴中,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为龙捷指挥使,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为东班押班,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明年,攻河东之广阳,获千余人。开宝中,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累迁日骑都虞候,转龙卫指挥使,领登州刺史。端拱初,授淄州团练使,徙定州、天雄军驻泊部署。寻知代州,移深州,又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就加侍卫马军都虞候,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俄领彰国军节度,出为并代都部署,徙知天雄军,并代列状请留,诏褒之,复为高阳关都部署。
  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
  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明为内园副使,幼子继宗为西头供奉官,孙惟一为将作监主簿。继英等奉告命,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有母年八十四,遣使劳问,赐白金五十两,封为陈国太夫人,其妻已亡,亦追封河东郡夫人。
  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谢,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继英仕至左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严于驭军,厚于抚宗族,其卒也,家无余财。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惟张凝以高阳关路铃辖领先锋,李重贵以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重贵仕至知郑州,领播州防御使,改左羽林军大将军致仕。凝加殿前都虞候,卒,赠彰德军节度使。
  马遂,开封人。初隶龙卫军,补散直,改三班奉职,为北京指使。闻王则叛,中夜叱咤,晨起诣留守贾昌朝请击贼。昌朝因使持榜入贝州招降,则盛服见之,遂谕以祸福,辄不答。遂将杀则,而无兵仗自随。时张得一在侧,欲其助己,目得一,得一不动。遂奋起,投杯抵则,扼其喉,驱之流血,而左右卒无助之者。贼党攒刃聚噪至,断一臂,犹詈则曰:"妖贼,恨不斩汝万段!"贼缚遂厅事前,支解之。则仓猝被驱骇,伤病数日乃起。
  事闻,仁宗叹息久之,赠宫苑使,封其妻为旌忠县君,赐冠帔,官其子五人。后得杀遂者骁捷卒石庆,使其子剖心而祭之。
  董元亨,深州束鹿人。累官至国子博士,通判贝州。王则据城叛,是日冬至,元亨方与州将张得一朝谒天庆观,夜漏未尽,变起仓猝,众莫知所为。元亨促马驰还,坐厅事,贼党十余人擐甲露刃,排闼而入,左右皆奔溃。贼胁元亨曰:"大王遣我来索军资库钥。"元亨据案叱之曰:"大王谁也,妖贼乃敢弄兵乎!我有死耳,钥不可得也。"贼将郝用继来,索愈急,曰:"库帑,今日大王所有也,可不上钥乎!"元亨厉声张目骂贼,用遂杀之,贼争入,携钥而去。事闻,仁宗曰:"守法之臣也。"赠太常少卿,录其子孙三人。贼平,获郝用,斩以祭元亨。
  曹觐,字仲宾,曹修礼子也。叔修古卒,无子,天章阁待制杜杞为言于朝,授觐建州司户参军,为修古后。皇祐中,以太子中舍知封州。侬智高叛,攻陷邕管,趋广州。行至封州,州人未尝知兵,士卒才百人,不任战斗,又无城隍以守,或劝觐遁去,觐正色叱之曰:"吾守臣也,有死而已,敢言避贼者斩。"麾都监陈晔引兵迎击贼,封川令率乡丁、弓手继进。贼众数百倍,晔兵败走,乡丁亦溃。觐率从卒决战不胜,被执。贼戒勿杀,捽使拜,且诱之曰:"从我,得美官,付汝兵柄,以女妻汝。"觐不肯拜,且詈曰:"人臣惟北面拜天子,我岂从尔苟生邪!速杀我,幸矣。"贼犹惜不杀,徙置舟中,觐不食者两日,探怀中印章授其从卒曰:"我且死,若求间道以此上官。"贼知其无降意,害之。至死诟贼声不绝,投尸江中,时年三十五。事闻,赠太常少卿,录其子四人,妻刘避贼死于林峒,追封彭城郡君,加赐冠帔。又赠修古尚书工部侍郎,封修古妻陈颍川郡君。
  当智高之反,乘岭南无备,州县吏往往望风窜匿,故贼所向辄下,独觐与孔宗旦、赵师旦能以死守。后田瑜安抚广南,乃为觐立庙封州。
  孔宗旦,鲁人,为邕州司户参军。侬智高未反时,州有白气出庭中,江水溢,宗旦以为兵象,度智高必反,以书告知州陈珙,珙不听。后智高破横州,即载其亲往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无为俱死也。"既而州破被执,贼欲任以事,宗旦叱贼,且大骂,遂被害。始,宗旦官京东,与李师道、徐程、尚同等四人为监司耳目,号为"四瞠",人多恶之,其后立节如此。知袁州祖无择以其事闻,赠太子中允。

译文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父志忠,后唐长兴年中,征讨王都时因战斗死亡。父亲再遇,为龙捷指挥使,随从宋太祖征伐李筠,又死于兵事。保裔在后周时屡立战功,为东班押班,等到康再遇阵亡,皇帝诏令以保裔代替父亲的职务,跟从石守信攻破泽州。第二年,攻打河东的广阳,俘获一千多人。开宝年中,又跟从诸将在石岭关攻破契丹,累迁日骑都虞候,转官龙卫指挥使,领登州刺史。端拱年初,授官淄州团练使,移定州、天雄军驻泊部署。不久为代州知州,移知深州,又移高阳关副都部署,随即加官侍卫马军都虞候,管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皇帝位,把他召回京城,因为他的母亲年老殷切盼望侍养,赐给上尊酒茶米。不久管领彰国军节度,出任并代都部署,移知天雄军,并代开列状文请求挽留他,皇帝下诏褒奖他,再次任高阳关都部署。
  契丹军队大举进入宋境,诸将与契丹战于河间,保裔选调精锐部队赴战,适逢天晚,相约早晨联合战斗。将近天明,契丹把他们重重包围,左右之人劝他换掉衣服突围出去,保裔说:“面临危难不能苟且求免。”于是与契丹决战。两天之中,杀伤甚众,踩踏尘土有二尺深,兵尽矢绝,援兵不到,于是阵亡。
  当时皇帝驻扎在大名,听到这一消息感到震惊哀悼,停止上朝两天,赠给他侍中的官职,以他的儿子继英任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任洛苑使,继明任内园副使,幼子继宗任西头供奉官,孙子惟一任将作监主簿。继英等奉告命,辞谢说:“我父亲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加罪于他的子孙已是幸运了,我等反而承蒙非常的恩惠!”因而悲伤痛哭仆在地上不能起来。皇帝哀痛怜悯地说“:你父亲为王事而死,赠封加赏的典礼,应当隆厚。”皇帝回头对左右大臣说:“保裔的祖父、父亲都死在战场上,他又战亡,世代有忠节之气,很值得嘉许。”保裔有母亲年纪八十四岁,皇帝派遣使者慰问,赐给银子五十两,册封为陈国太夫人,保裔的妻子已经去世,也追封为河东郡夫人。
  保裔谨慎厚道喜好礼节,喜欢宾客,善于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没有不中的。曾经手握三十枝箭,拉满弓射出去,箭头与箭羽一支支相连接而坠落,人们都佩服他的高超技艺。屡经战阵,身上遭受七十处创伤。借贷公钱数十万犒劳军队,死后,他所亲近的吏属卖掉用具和供玩耍的东西来偿还,皇帝知道这事,于是再给以优厚的赏赐。
  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原名若冰。他以上舍生登第,调任元城县尉、平阳府司录。参加学官考试获第一名,任济南教授,被命为太学博士。蔡京晚年恢复相位,儿子蔡绦用事专权,李邦彦愤愤不平,打算以病辞谢离开朝廷。若水则说“:大臣以道德事奉君主,不可以就此停止,为什么不取决皇帝面前,使去留的大义,显露于天下呢?难道可默默托病而退去,使天下有尸位素餐的讥讽吗?”又说“:积弊已经很久,要求得治理是很难。建议裁损费用而国家用度不丰裕,减省科赋徭役而百姓财力还是困乏,权贵谦退而越是骄横,仕流泛滥而不能澄清。正应当置驿求贤,解榻待士,采纳他们的小小长处和远见卓识,以振兴治理之功。”共十多条,都很切中时病,李邦彦不高兴。
  靖康元年(1126),李若水任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去,按照以前旧例,皇帝应当挂服举哀,李若水说“:高俅以幸臣的身份逾越等级跻身显位,败坏军政,致使金人长驱直入,他的罪恶应当与童贯等同。他得以保全脑袋而死,尚且应当追削官秩,表示被大家忘记;但官吏们循常习故,打算加以繁琐的礼仪,这不是可以用来平息公议的办法。”奏章一再呈上,才使朝廷停止了这种做法。
  钦宗将要派遣使臣到金国去,讨论用赋税收入赎回三镇,诏令推举可堪出使重任的人,李若水名列选人之中。皇帝召见了他,赐给他今名,迁任著作佐郎。作为使臣,李若水在云中会见了粘罕。刚返归朝廷,金兵已经南下,又以徽猷阁学士的身份,辅佐冯氵解前往金国。方停留在中牟,守御黄河的军队互相惊慌以为金兵来了,左右侍臣商议从小路离开,冯氵解问若水:“怎么办?”若水回答说“:戍兵害怕敌人而溃散,怎么能仿效他们,今天恰好以死报国。”下令敢讲退却者斩首,这样大家才安定下来。
  已经出行,累次上奏章,说和议必定不可以成功,应当告诫严加守备。到怀州,遇上金国馆伴使萧庆,把他挟持一起回朝。到京城门口,把萧庆拘留在冲虚观,只令萧庆、冯氵解进去。既而双方所议多不合,粘罕加紧攻打京城,李若水入朝见皇帝,告诉这一情况,皇帝命令何..前行。何..还朝,说他们二人想与太上皇徽宗相见,皇帝说:“我应当前往。”第二天皇帝临幸金兵军营,过了二夜才归。提拔若水任礼部尚书,李若水坚决辞谢。皇帝说“:学士与尚书同班,何必辞谢。”李若水不停地请求,改任吏部侍郎。
  靖康二年(1127),金人再次邀请皇帝出郊,皇帝很有难色,李若水认为不要有其他顾虑,随从前行。金人中途改变主意,逼迫钦宗换下皇袍,李若水抱住痛哭,骂金人是狗辈。金人把他拖出去,击坏他的脸,因气结倒在地上,众人都散去,留下铁骑数十人看守。粘罕下令说:“一定使李侍郎无恙。”李若水绝食,有人劝勉他说:“事情已经没有办法,你昨天虽然骂人,国相没有生气,今天归顺服从,明天就荣华富贵了。”若水感叹说:“天无二个太阳,我李若水难道有二个君主吗!”他的仆从也来劝慰说“:您父母年岁已高,如果稍稍屈服,希望能得到一个回去觐见的机会。”李若水大声呵斥说:“我不再顾及家里了!忠臣事奉君主,有死无二。但我亲孝老人,你回去后不要马上告诉他们,让兄弟慢慢告诉他们就行了。”
  十天以后,粘罕召他商议事情,而且询问不肯拥立异姓为帝的情况。李若水说“:上皇为百姓着想,罪责自己内禅皇位,主上仁义孝道慈仁节俭,没有什么过错,怎么适宜轻议废立?”粘罕指责宋朝失信,李若水说:“如果以失信为过错,你是最失信的人。”历数粘罕失信的五件事说“:你是大猪和长蛇式的贪暴者,真是一个剧贼大盗,灭亡没有多少日子了。”粘罕命令把他推出去,李若水反而骂得越发厉害。到达郊坛下面,李若水对仆从谢宁说“:我为国家而死,这是职责,只是一起连累你们了!”又骂不绝口,监军的人打破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更加不停,最后用刀裂颈断舌而死,享年三十五岁。
  谢宁得到机会回朝,详细说李若水就义情形。宋高宗即皇帝位,下诏说:“若水忠义气节,无与伦比,我听说后,为之流涕哭泣。”特赠若水观文殿学士,谥号叫“忠愍”。李若水死后有从北方逃归的人说“:金人相互说‘,辽国灭亡,死于忠义的十多人,南朝只有李侍郎一人。’他临死前毫无恐怖之色,做歌诗而死,歌诗云‘:昂首责问苍天啊,苍天终于没有话说,忠臣以死效忠国家啊,死又有什么罪咎呢?’在场的人为之悲痛。”
  杨震字子发,代州崞县人。因射箭骑马超群被任为安边巡检。河东军队出征臧底河,敌人据山为城寨,下瞰官军,各将合兵在城下,杨震率领壮士拔剑先登,斩敌首数百级,大军乘胜平定敌人,上奏杨震战功第一。
  杨震跟随折可存讨伐方腊,从浙东转战到三界镇,斩首八千级。追袭到黄崖,贼军主帅吕师囊扼断头山之险拒守,放下石头大肆阻击,官军多日不能前进。折可存询问计策,杨震请求以轻兵沿着山背而上,凭借高处鼓噪发射箭矢石头,贼军惊慌逃走,不久又纵火自卫。杨震身披笨重的铠甲,与部下踏着大火突然进入,活捉吕师囊,并杀掉首领三十人,进官秩五等。战后任知麟州建宁砦。
  起初,契丹灭亡,将领小鞠革录向西奔逃,招得杂羌共十余万人,攻破丰州,攻打麟府诸城廓。杨震父亲杨宗闵带领本道兵马多次击败鞠革录,俘获他的父母妻室儿女。靖康元年(1126)十月,太原陷落,鞠革录驱使幽蓟叛兵与西夏人、奚人围困建宁,直抵城墙对杨震说:“你父亲夺去了我的房子,击破了我的军队,乘人不备逮捕了我的骨肉,我偷生忍死到今天。如果你赶快举城投降,当会保全你的性命。”当时砦城中守兵不到百人,杨震与战士约定,斩敌首一级赏钱若干,官库用完了,既而用家人的衣服珠玉耳饰,官吏士兵为之感激自奋。过了十天,弓箭用尽人力疲乏,城不能守住,杨震与儿子居中、执中力战阵殁,全家都死,只有长子存中从征河北独独免死。第二年,杨宗闵也在长安死于王事。
  杨震当时年四十四岁。建炎二年(1128),朝廷诏令赠武经郎。杨存中显贵,向朝廷请求,谥号叫“恭毅”。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