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六十二

列传·卷六十二

  张昷之 魏瓘(弟琰) 滕宗谅(刘越附) 李防 赵湘 唐肃(子询)张述 黄震 胡顺之 陈贯(子安石) 范祥(子育) 田京
  张昷之字景山。父秘,自有传。昷之进士及第,补乐清尉,润州观察推官,校勘馆阁书籍,迁集贤校理,通判常州,知温州。蔡齐荐其材可用,擢提点淮南路刑狱。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徙广南东路转运使。夷人有犯,其酋长得自治而多惨酷,请一以汉法从事。权度支判官,为京西转运使,加直史馆,徙河北。被边诸州发卒斩西山木,卒逃入契丹者岁数百人,敌既利其所开地,又得亡卒,故不急。昷之戒斩伐毋得深入北地,卒亦不敢逃。
  还,为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保州、广信、安肃军自五代以来别领兵万人,号缘边都巡检司,亦曰策先锋,以知州、军为使,置副二人,分所领卒为三部,使援邻道。太祖尝用之有功,诏每出巡别给粮钱以优之。其后州将不复出,内侍为副,数出巡,部卒偏得廪赐,军中以为不均。通判保州石待举言于昷之,请合三部兵更出入,季一出即别给钱粮,余悉罢,仍请以武臣代内侍。时杨怀敏方任边事,尤不悦巡检司。云翼卒恶石待举,遂杀之以作乱。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城开,田况潜杀降兵数百人,昷之预知其谋。除户部副使,既而坐前事夺职,知虢州。
  王则反贝州,有言昷之在河北捕得妖人李教不杀,使得逸去,今乃为则主谋,事平,无其人。会冀州人段得政诣阙,自言"尝为叔父屯田郎中昙赇免缘坐",且言"昙以书属昷之",乃下御史按劾,虽不得书,犹夺三官,监鄂州税。知汉阳军,稍迁刑部郎中,复待制、知湖州,徙扬州。以光禄卿致仕,卒。昷之喜吏事,所至有声。退居筑家庙,率子弟岁时奉祠。
  魏瓘,字用之。父羽奏补秘书省校书郎、监广积仓,知开封府仓曹参军。持法精审,明吏事。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瓘年少,辄诛索侵扰。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瓘门人魏纲上疏诋天书,流海岛,瓘亦坐是停官。复监邓州税、鄂州茶,以大理寺丞知衡山县,通判寿州,历知循、随、安州,提点广南西路刑狱。邕州獠户缘逋负没妇女为佣者一千余人,悉奏还其家。就除转运使。刘鋹时计口以税,虽舟居皆不免,至是而雷、化、钦、廉、高州犹未除,瓘为除之。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召权度支判官。寻以罪降知洪州,徙梓州路转运使,还知蔡州、潭州,为京西转运使,江、淮制置发运使,自主客郎中迁太常少卿,知广州。筑州城环五里,疏东江门,凿东西澳为水闸,以时启闭焉。拜右谏议大夫,再任临江军判官。
  史沆性险诐,尝为瓘所劾免。会广州封送贡余椰子煎等饷京师,辄邀留之,飞奏指以为珍货,诏遣内侍发验无有,沆坐不实废,瓘亦降知鄂州。未逾年,复为陕西转运使,徙河北。以给事中知开封府,政事严明,吏民惮之。内东门索命妇车,得赂遗掖庭物,付府验治,狱未上,内降释罪。谏官吴奎言法当执奏,而瓘不即奏行,请以废法论,降知越州。
  侬智高寇广东、西,独广州城坚守不能下。于是论筑城功,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复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给禁卒五千,听以便宜从事。属狄青已破贼,召还,纠察在京刑狱。议者请开六塔河,塞商胡北流,宰相主其说,命瓘按视,还奏以为不可塞。下溪州蛮彭士羲叛,将发兵讨除。进龙图阁直学士、知荆南。瓘以为"五溪之险,师行鸟道,诸将贪功生事,于国家何所利?"因条上三策,以招徕为上,守御为下,功取为失。不报。后卒如瓘议。徙澶州、滑州。又徙邓州,不行,请老,以吏部侍郎致仕,卒。
  瓘所至整办,与人置对未尝屈。史沆、王逵以善讼名天下,瓘既废沆,又尝奏抵逵罪,专任机数,不称循吏。弟琰。
  琰字子浩,以父恩授秘书省正字,为吏强敏,名齐于瓘。尝通判陈州,适岁饥,百姓相率强取人粟,坐死者甚众,琰曰:"此迫于穷饿,岂得已者。"坐其首黥之。历知寿、润、滁、安州。寿州盗杀寺童子,有司执僧笞服,琰悯其非罪,命脱械纵去,一府争以为不可,后数日得真盗。富人犯法当死而死狱中,琰曰:"是尝欺匿异籍孤弱者财,所以自毙,觊不可穷治尔,其吏受赇而为之谋乎?"后有告者如琰所料。累官司农卿、知福州,徙广州。以疾告,得知江宁府。晚昏眊,纵私人乱法,日笞扑无罪吏卒。监司劾奏,召判刑部,乃致仕,进卫尉卿,卒。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其后仲淹称其才,乃以泰州军事推官召试学士院。改大理寺丞,知当涂、邵武二县,迁殿中丞,代还。会禁中火,诏劾火所从起,宗谅与秘书丞刘越皆上疏谏。宗谅曰:"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闼,虽沿人事,实系天时。诏书亟下,引咎涤瑕,中外莫不感动。然而诏狱未释,鞫讯尚严,恐违上天垂戒之意,累两宫好生之德。且妇人柔弱,箠楚之下,何求不可,万一怀冤,足累和气。祥符中,宫掖火,先帝尝索其类置之法矣,若防患以刑而止,岂复有今日之虞哉。况变警之来,近在禁掖,诚愿修政以禳之,思患以防之。凡逮系者特从原免,庶灾变可销而福祥来格也。"疏奏,仁宗为罢诏狱。时章献太后犹临朝,宗谅言国家以火德王,天下火失其性由政失其本,因请太后还政,而越亦上疏。太后崩,擢尝言还政者,越已卒,赠右司谏,而除宗谅左正言。
  刘越者字子长,大名人。少孤贫,有学行,亦宗谅同年进士。尝知襄城、固始二县,有能名。既赠官,又官其一子,赐其家钱十万。
  宗谅后迁左司谏,坐言宫禁事不实,降尚书祠部员外郎、知信州。与范讽雅相善,及讽贬,宗谅降监池州酒。久之,通判江宁府,徙知湖州。元昊反,除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泾州。葛怀敏军败于定州,诸郡震恐,宗谅顾城中兵少,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募勇敢,谍知寇远近及其形势,檄报旁郡使为备。会范仲淹自环庆引蕃汉兵来援,时天阴晦十余日,人情忧沮,宗谅乃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又籍定州战没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使各得所,于是边民稍安。
  仲淹荐以自代,擢天章阁待制,徙庆州。上言:"朝廷既授范仲淹、韩琦四路马步军都总管、经略安抚招讨使,而诸路亦带招讨称号,非所宜。"诏罢之。御史梁坚劾奏宗谅前在泾州费公钱十六万贯,及遣中使检视,乃始至部,日以故事犒赉诸部属羌,又间以馈遗游士故人。宗谅恐连逮者众,因焚其籍以灭姓名。仲淹时参知政事,力救之,止降一官,知虢州。御史中丞王拱辰论奏不已,复徙岳州,稍迁苏州,卒。
  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所莅州喜建学,而湖州最盛,学者倾江、淮间。有谏疏二十余篇。
  李防,字智周,大名内黄人。举进士,为莫州军事推官。随曹彬入契丹,授忠武军节度推官。括磁、相二州逃户田,增租赋十余万。因请均定田税,又请县有破逃五十户者令佐降下考,百户殿三选,二百户停所居官,能招携者旌赏之。改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潞州,迁秘书丞。体量二浙民饥,建言逃户田宜即召人耕种,使人不敢轻去甽亩,而官赋常在。又请京师置折中仓,听人入粟,以江、浙、荆湖物偿之。擢开封府推官,请与判官间三五日即府司军巡院察冤狱。出为陕路转运副使。先是沿江水递,岁役民丁甚众,颇废农作,防悉以城卒代之。会分川、陕为四路,徙防梓州路转运使,累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为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初,江南旱,诏与张知白分东、西路安抚。上言:"秦羲尝增江、淮、两浙、荆湖榷酤钱,民颇烦扰。江南以岁饥权罢,而淮南、荆湖未被德音。"诏悉罢之,仍诏羲等毋得复增榷酤之利。遂为江南转运。淮南旧不禁盐,制置司请禁盐而官自鬻之,使兵夫辇载江上,且多漂失之患。防请令商人入钱帛京师,或输刍粮西北边,而给以盐,则公私皆利,后采用之。徙知应天府,凿府西障口为斗门,泄汴水,淤旁田数百亩,民甚利之。又徙兴元府,入为三司盐铁判官,失举免官。后起通判河南府,徙知宿、延、亳三州,为利州路转运使,累迁兵部郎中、纠察刑狱,擢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进给事中,复知延州,更耀、潞二州,卒。
  防好建明利害,所至必有论奏,朝廷颇施行之。其精力过人。防在江南,晏殊以童子谒见,防命赋诗,使还荐之,后至宰相。
  赵湘,字巨源,华州人。进士甲科,历彰武、永兴、昭武三军节度推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新繁县。以吏最,命知商州,徙陇州、兴元府,再迁太常博士。上《补政忠言》十篇,召判宗正寺,赐白金二百两。久之,上书言:"元德李太后母育圣躬,请祔太宗庙室。"后用其说。册赵德明,假尚书礼部员外郎,为官告副使。
  擢殿中侍御史,权判三司勾院,上言:"汉章帝以《月令》冬至之后有顺阳助生之文,而无鞫狱断刑之政,遂定令毋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今季冬诞圣之月而决大辟不废。愿诏有司,自仲冬留大辟弗决,俟孟春临轩阅视,情可矜恻者贷之,他论如法。"真宗曰:"此固善矣,然虑系囚益淹久,吏或因缘为奸尔。"湘又上书请封禅。未几,命管勾南宫北宅事。东封泰山,为东京留守推官,礼成,迁侍御史。升州火,命湘往致祠,兼问民疾苦。还言转运使刘炤弛职不按部,知洪州马景病不任事,皆罢黜之。
  纠察刑狱,改尚书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湘又言:"旧制文武常参官日趋朝,并赴待漏院俟禁门辟,今则辰漏上始放外朝,故朝者多后时乃入。望敕正衙门主者察晚至,以惩其慢。若风雨寒暑托病不朝者罪之。"时帝亲制五箴以自儆,湘因言:"宗室风化所本,宜有以训厉,愿特制铭以赐南北邸。"帝悦,为制宗室座右铭,赐宁王元偓以下并及湘,且谕之曰:"卿宗姓也,故赐卿。"
  祀汾阴,为考制度副使,请如《周官》置土训,录所过州县山川与俗好恶,日上奏御。兼判宗正寺。历三司户部、度支副使。祀太清宫,管勾留司三司事。为盐铁副使,再迁工部郎中、直昭文馆,出知河南府,徙河中府,为京西转运使。又徙凤翔府、延州,迁太常少卿、知襄州。又知应天府,进右谏议大夫,复知河南,为集贤院学士,以疾徙虢州,卒。
  唐肃,字叔元,杭州钱塘人。当钱俶时,始七岁,能诵《五经》,名闻其国中。后与孙何、丁谓、曹商游,学者慕之。举进士,调郿县主簿,徙泰州司理参军。有商人寓逆旅,而同宿者杀人亡去,商人夜闻人声,往视之,血沾商人衣,为捕吏所执,州趣狱具。肃探知其冤,持之,后数日得杀人者。后守雷有终就辟为观察推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历知闻喜、福昌县,通判陕州。召拜监察御史。或荐肃为群牧判官,真宗曰:"朕欲别用肃。"遂提点梓州路刑狱。迁殿中侍御史,入为三司户部判官,出知舒州。迁侍御史,为福建路转运使,判三司开拆司。再迁工部郎中、知洪州。寻为江南东路转运使,擢三司度支副使。奉使契丹,还,迁刑部。为龙图阁待制、登闻检院,知审刑院,卒。子询。
  询字彦猷,以父任为将作监主簿。天圣中,诏许天下士献文章,应诏者百数,有司第其善者,询数人而已,诏赐进士及第、知长兴县。

译文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考中进士,后来范仲淹称赏他的才华,于是以泰州军事推官召试学士院。改任大理寺丞,主管当涂、邵武二县,升为殿中丞,代任后回到京中。逢宫中失火,朝廷下诏追查失火的原因,宗谅与秘书丞刘越都上疏讽谏。宗谅说“:我看见旁边厅堂遗落的灰烬,扩展燃烧到了宫门,虽说顺应人事,实际上关系着天时,朝廷赶紧颁布诏书,承担错误洗清过失,朝廷内外没有不受感动的。然而朝廷没有颁布诏书打开监牢,释放囚犯,审讯尚严苛,恐怕违背了上天赐与的警戒之意,牵累两宫好生的德性。况且妇人本来柔顺软弱,严刑拷打之下什么都可以得到,万一蒙受冤情,足以牵累和气。祥符(1008~1016)中,宫中边门失火,先帝曾经求取同类的事情用古法进行处理,如果用刑罚防止忧患,岂会再有现在的担心呢?况且灾变警告的出现,近在宫中边门,我衷心希望朝廷能够整治朝政来进行祈祷,以防患于未然来防止它。凡是被朝廷逮捕捆绑的囚犯特地加以赦免,这样或许灾变可以消除而幸福吉祥得以来临。”上疏奏上,仁宗皇帝因此颁布了释放囚犯的诏书。当时章献太后还当朝,宗谅上疏说宋朝是以火德而称王,天下火失去其本性是由于国家政治失去了其根本的缘故。因此上疏请求太后还政,而刘越也就此上疏。太后去世,朝廷提拔曾经上疏要太后还政的人,这时刘越已逝世,朝廷赠予右司谏,而将宗谅升为左正言。
  刘越字子长,大名人。少年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但学问品行却很好,也是滕宗谅同年进士。曾经为襄城、固始二县知县,以能干出名。死后朝廷已给他赠官,又给他的一个儿子封官,赐予他家中钱十万。
  滕宗谅升为左司谏,后来由于上疏说宫禁事不符实而犯错,降职为尚书祠部员外郎、知信州。滕宗谅与范讽向来友善,范讽由于上疏被贬,滕宗谅降职监池州酒。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任江宁府通判,改任湖州知州。元昊谋反,升为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泾州。葛怀敏在定川被叛军击败,滕宗谅看到城中军队很少,就召募数千农民穿上军装登城,又召募勇敢之士,侦察通报叛军的远近及其军情,用文书告诉其他州郡来防备叛军。恰逢范仲淹从环庆率领蕃汉兵来援助,这时连续十余天天气阴沉昏暗,守军心情忧郁,意志颓丧,滕宗谅于是大摆宴席,用牛酒来欢迎、犒劳士卒,又将在定川战役中牺牲的将士造成名册在佛寺中进行祭祀祭奠,对其家小很好地安抚,让他们各得其所,这样边境的民众才逐渐安居下来。
  范仲淹推荐滕宗谅来代替其职,提升为天章阁待制,调往庆州。上疏说:“朝廷已经授予范仲淹、韩琦四路马步军都总管、经略安抚招讨使,而各路也带有招讨使的称号,不恰当。”于是下诏免掉了各路招讨使的称号。御史梁坚上奏弹劾滕宗谅从前在泾州耗费公钱六十万贯,朝廷立即派遣中使前去检查巡视,中使到达之日,滕宗谅正由于以前的事情犒赏其羌人部属,又偶尔对其游士故人进行馈赠。滕宗谅担心连累其他人而使他们遭逮捕,于是烧掉了花名册,来消除其姓名。范仲淹当时任参知政事,极力挽救滕宗谅,因此滕宗谅只降一官,知虢州。御史中丞王拱辰继续不断上奏,又改调岳州,不久又调到苏州,死。
  滕宗谅崇尚气节,以不拘于俗自任,喜欢施与,到死的时候,家中没有任何多余的财产。滕宗谅所到州县喜欢建立学堂,以湖州最出名,求学的人遍及江、淮之间。有谏疏二十余篇。
  李防字智周,大名内黄人。考中进士,成为莫州军事推官。跟随曹彬出使契丹,授予忠武军节度推官。搜求磁州、相州二州的逃户田亩,增加租赋十余万。因此奏请均定田税,又请求一县如有破产逃亡五十户者令佐考核成绩降为下等,百户者令佐为下等中的最末等,二百户者罢免其所任官职,能够招集流民携带流民者加以表彰和赏赐。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潞州通判,升为秘书丞。体量二浙老百姓的饥荒,建议逃亡户的土田应该立即召人来耕种,使人不敢轻易离开田地,而官府的赋税也可得以保持。又请求在京师设置折中仓,随意让人储存粮食,用江、浙、荆湖的物产来偿还。提升为开封府推官,请求与判官每隔三五日就到府司军巡院考察蒙受冤屈的案件。后来离开京城担任峡路转运副使。在李防上任之前,沿长江岸边江水每年泛滥,每年都要役使大量民众修筑江堤,对农业影响很大,李防用守城的士卒代替民丁。恰逢将川、峡分为四路,朝廷将李防调任梓州路转运使,多次升为尚书工部员外郎,为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1004~1007)初,江南大旱,诏令李防与张知白分东、西路安抚。李防上奏说:“秦羲曾经增加江、淮、两浙、荆湖榷酤钱,老百姓很烦恼忧郁。江南因为每年饥荒而暂时免除了榷酤钱,但淮南、荆湖没有覆盖皇上的德音。”皇帝下诏将这些地方的榷酤钱全部罢免,又多次下诏秦羲等不能再增加榷酤之利。于是担任江南转运使。淮南路从前不禁止私盐买卖,制置司请求禁止私盐买卖而只允许官方自己买卖,让士兵沿长江人拉船载,这样经常发生盐被漂失的祸患。李防请求朝廷让商人将钱、丝织品存放在京师,又建议将粮草运送到西北边境,而对运送之人给盐作为报酬,这样,国家老百姓都能得利,后来朝廷采用了李防的建议,改任应天府知府,开凿府西障口作为斗门,让汴水流出,给旁边数百亩田地带来了许多淤泥,老百姓感觉对他们十分有利。又改调兴元府,进入京城担任三司盐铁判官,由于推举有误的过失而被免官。后来又启用为河南府通判,改任宿、延、亳三州知州,为利州路转运使,多次升为兵部郎中、纠察刑狱,提升为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推举为给事中,又任延州知州,改为知耀、潞二州,去世。
  李防喜欢上书建议阐明利害,所行之事一定有上疏,朝廷大多能实行他的提议。李防精力过人。李防在江南,晏殊以童子身份拜见他,李防命晏殊作诗,李防让晏殊回家并向朝廷推荐晏殊,后来晏殊官至宰相。
  陈贯字仲通,其先辈为相州安阳人。后来将其父葬在河阳,因此就在河阳定居。陈贯年少时卓越不凡,多次上疏议论边防之事。考中为进士,真宗皇帝知道陈贯的名字,提拔安排在高等级上。担任临安县主簿,以秘书省著作郎的身份担任刑部详覆官,后改为秘书丞,为审刑院详议官,历任卫州、泾州刺史。督察盗贼,禁止不肖子弟私藏兵器,对所管理的仓库财物全部登记造册,对赋租的收入和支出,都亲自检查核实,曾经对同僚们说“:将县里的国家财物当作自己的财物,能容忍奸贼存在吗?”他所在之州的人都害怕他的严厉。提升为利州路转运使。饥荒之年,陈贯拿出自己职田的粟米赈济饥荒者,又带领富民们令他们根据人口领取粟米,其余的全部散发给饥民。调任陕西,多次升为尚书度支员外郎,进入京城成为三司盐铁判官。兼任河北转运使,请求疏通徐、鲍、曹、易四水,大兴屯田。调任河东,历任三司户部、盐铁副使,以刑部郎中直昭文馆,知相州。还朝后逝世。
  陈贯喜欢谈论军事,咸平(998~1003)年中,大将杨琼、王荣兵败而归,陈贯上疏说“:前日不斩杀傅潜、张昭允,使杨琼这些人害怕死而不害怕法律的处罚,请从今天开始与敌人交战而逃跑者,主校都得斩首;大将战死,副校无伤而还的,与逃兵一样治罪。军队战败城池被围,别的部队力量能够营救而不救者,以延误军情论处。”真宗认为很好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又曾经给皇帝敬献《形势》、《选将》、《练兵论》三篇文章,大略是说:
  地有六害。现在北部边境已经失去了古北之险,但从威虏城东距海三百里,地势低湿,土地贫瘠,怪石林立,这就是所谓天设地造,不是敌人能轻易进入的地方。由威虏往西到最远的狼山不超过一百里,土地广阔平坦,有利于车马疾行,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凡争地之利,先占有则容易安逸,后起而争利则容易疲劳,应该用办法来对待这些。
  从前李汉超镇守瀛州,契丹不敢对关南的土地有任何非份之想。如今将帅的选拔大都是凭借恩泽,虽然谨慎持重能够让人信任,最后与敌人交战,战争谋略又从哪里来呢?因此敌人的势力更加扩张,而我军二十余年来与敌人交战都遭受损失。
  正在国家收罗天下材勇来充备禁旅之时,禁卫军反依赖于军库的供给和皇帝的赏赐而已,安于休息,长期不知道战争之事,虽说可以守卫京师,但不能够戍守边境。请求招募土著之民隶属禁卫军,依靠丁民作为府兵,让他们在北边抵御契丹军队,西边抵御西夏的军队。敌人军情的真假,地势的险易,这些人向来都十分清楚,这样就可以不用战斗就能使敌军屈服了。
  后来陈贯因病而死。著作有《兵略》,很受世人称赞。儿子陈安石。
  范祥字晋公,邠州三水人。进士及第,从乾州推官不久升为殿中丞、镇戎军通判。元昊围攻守城,情势危急,范祥率领将士顽强抵抗击退了敌军。范祥请求修筑刘..堡、定川砦,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范祥先后担任庆州、汝州、华州三州的知州,提举陕西银铜坑冶铸钱。范祥通晓财利,建议改变盐法,后来的人不敢随便改动,仅仅加以增减,人们就感到很不方便,这些话记载在《食货志》中。提点陕西路刑狱,设置解盐法,经多次升迁任度支员外郎,代理转运副使。古渭砦离秦州三百里,沿道要经过哑儿峡,边境城市的守兵多次请求在这里修筑城池,但朝廷以粮饷供应困难而未批准。范祥暂时兼任知州之职,立即请人修筑,范祥没有上奏朝廷,就自己大兴劳役,修筑城池。蕃部惊恐忧郁,青唐羌族攻破吴岭堡,包围哑儿峡砦,官军战死者达千余人,范祥因此而被降职一级,任唐州知州。后来又官复原职,提举陕西缘边青、白盐,改任制置解盐使,去世。
  嘉祐(1056~1063)中,包拯说:“范祥通晓陕西盐法,施行十年,每年减少榷货务使缗钱数百万,其功绩可著之史册。”使其子孙范景任郊社斋郎。熙宁(1068~1077)中,安定洮、岷、叠、宕、河州数千里,设置郡县,以古渭为通远军。代理陕西转运副使张诜上奏说“:朝廷收复洮、陇故地,从将帅到副将辅助官员都有功劳并给予赏赐。臣听到洮、渭一带的老百姓说,皇..(1049~1054)中,转运使范祥由于了解到羌部多次遭受抢劫和掠杀,羌部族愿意修筑城池,派人守卫,防御侵略,这就是古渭成为军寨的缘故。范祥这一措施完全能够消除宋朝和边境国家的矛盾,可以说范祥懂得攻守的好处。出兵稍受挫败,就被免官而不任用,臣私下感到痛惜。希望推究范祥过去的功劳,稍加赏赐褒奖其忧国之心,让天下老百姓都知道范祥虽然死了仍享受着皇帝的恩泽,从而提倡范祥忠义的气节。”朝廷于是下诏追赠范祥秘书,录用范祥一个未做官的儿子做官。范祥的儿子范育。
  田京字简之,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沧州,后来迁移到亳州鹿邑。考中进士后,调任蜀州司法参军,以秦州观察推官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为大理寺详断官。
  赵元昊叛乱,侍读学士李仲容向朝廷推荐田京,认为他懂得兵法,田京奉召应试中书,提升为通判镇戎军。夏守斌贝担任陕西经略使,上奏朝廷让田京兼管随军粮食草料。田京上朝应答,陈述方法策略,被赐予五品官服。不久担任经略安抚判官,夏守斌贝被罢官以后,朝廷把武略应运作为决胜科,等到至秘阁考试时,却和其他各科一样都考试六论,田京自以为记诵不是他的长处,于是就离开了。
  又参与夏竦的军事谋划。恰逢朝廷派遣翰林学士晁宗悫到军中询问进攻与防守哪一个有益些,众人都要大举深入进行讨伐,田京说:“西夏人不守道义已很长时间了,不容易攻破他们。现在要率领不熟悉对方地形的军队,深入敌方境内,与敌人较量胜负,这是兵家所忌讳的,出动军队一定会失败。”有的说:“还不如和西夏人讲和。”田京说“:敌人军事力量未尝遭到挫败,怎么会降服于我们呢?”不久,赵元昊派黄延德到延州乞求投降,派奇兵出原、渭,打败大将任福。夏竦一直不喜欢田京,由于这次事件改为庐州通判,迁徙为邵武军主管,提点河北路刑狱事。田京于是上奏皇帝说“:请挑选重要的官员坚守沧州、卫州,开凿西山石臼废道来限制战马的通行,征召义勇之士集中教导,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并给他们提供军粮,安排士兵白天夜晚守候烽燧,用奇正法训练士兵,从内地征召战马来停止守边的费用。”总共十余件事,仁宗皇帝很赞赏并采纳了这些建议。
  入朝成为开封府判官,由于用木械拘系囚犯,在送往狱中的路上,囚犯死去,田京因此而调离开封,担任蔡州知州,后来又调到相州、邢州,又负责提点河北刑狱事。王则占据恩州反叛,田京从城上用绳子坠下奔向南关,进入骁健营安抚士卒。保州振武兵焚毁民居想应合叛贼,田京逮捕这些人并加以斩首,振武兵才得以安定。叛贼派遣其党徒崔象假装出城投降,田京因为崔象用妖言欺惑大众,又将崔象斩首示众,因此在城外的营兵二十六指挥都感到恐惧而被驯服,不敢再叛乱。恩州的南关,老百姓像开封城一样多,能够不被叛贼攻陷,田京功不可没。田京督促士兵用力攻城,叛贼绑住田京的家小登上城墙逼迫他们喊着说“:不要用力攻城,城内的叛贼将要屠杀我们。”田京大声呵斥士兵更加紧攻城,抬头发箭,射死其家小四人。叛贼见此知道田京无所顾忌,于是带领家小离城而去,恩州得以平定,田京由于不能预察会发生叛乱,被降为监郓州税。
  在这之前,驻泊都监田斌也由于叛贼发生叛乱而不能预先逮捕叛贼,待罪于军中,后来攻破叛军城池,田斌跟随平叛的将领们进入叛城,由于平叛有功被升为宫苑副使,而田京却独遭贬谪。御史上言说没有预先察知叛贼的行为这个过错并不十分严重,田京忘家小为国家的情义值得表彰,不宜对田京降职处分,于是迁任兖州通判。后来又改为江阴军知州、密州知州,又任提点淮南刑狱事、京西转运使,多次升为兵部员外郎、直史馆、主管沧州转运使。
  田京能够招集安抚流民,给流民们分田并免除他们的租税,大约总共增加户数一万七千户,因此特地升为工部郎中。但是传送的人说流民的数字许多都不符合实际,又强行发给流民田地而流民并不乐意接受,侵占老百姓的税地,效法古代的屯田法,后来屯田法无法实行,田京发给老百姓种田和耕牛的价钱,老百姓大多得不偿失,鞭笞督责,一直许多年都不能平息,朝廷和老百姓都担心此事。提升为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改任兵部郎中,又任沧州知州,授予右谏议大夫,去世。
  田京喜欢议论,但言事繁琐而说话陈旧不合时宜,田京颇精通兵战、历算、杂家之术,为人崇尚气节,年轻时与常山董士廉、汾阴郭京十分友好,都以不拘于俗而知名。曾写有《天人流术》、《通儒子》等十数本书,另有奏议十卷。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