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书 > 列传·卷五十三

列传·卷五十三

  张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谢方明 江夷
  张茂度,吴郡吴人,张良后也。名与高祖讳同,故称字。良七世孙为长沙太守, 始迁于吴。高祖嘉,曾祖澄,晋光禄大夫。祖彭祖,广州刺史。父敞,侍中、尚书、 吴国内史。
  茂度郡上计吏,主簿,功曹,州命从事史,并不就。除琅邪王卫军参军,员外 散骑侍郎,尚书度支郎,父忧不拜。服阕,为何无忌镇南参军。顷之,出补晋安太 守,卢循为寇,覆没江州,茂度及建安太守孙蚪之并受其符书,供其调役。循走, 俱坐免官。复以为始兴相,郡经贼寇,廨宇焚烧,民物凋散,百不存一。茂度创立 城寺,吊死抚伤,收集离散,民户渐复。在郡一周,征为太尉参军,寻转主簿、扬 州治中从事史。高祖西伐刘毅,茂度居守。留州事悉委之。军还,迁中书侍郎。出 为司马休之平西司马、河南太守。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乘轻船逃下,逢高祖 于中路,以为录事参军,太守如故。江陵平,骠骑将军道怜为荆州,茂度仍为咨议 参军,太守如故。还为扬州别驾从事史。高祖北伐关洛,复任留州事。出为使持节、 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建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绥静百越,岭外安之。以 疾求还,复为道怜司马。丁继母忧,服阕,除廷尉,转尚书吏部郎。
  太祖元嘉元年,出为使持节、督益宁二州梁州之巴西梓潼宕渠南汉中秦州之怀 宁安固六郡诸军事、冠军将军、益州刺史。三年,太祖讨荆州刺史谢晦,诏益州遣 军袭江陵,晦已平而军始至白帝。茂度与晦素善,议者疑其出军迟留,时茂度弟邵 为湘州刺史,起兵应大驾,上以邵诚节,故不加罪,被代还京师。七年,起为廷尉, 加奉车都尉,领本州中正。入为五兵尚书,徙太常。以脚疾出为义兴太守,加秩中 二千石。上从容谓茂度曰:“勿复以西蜀介怀。”对曰:“臣若不遭陛下之明,墓 木拱矣。”顷之,解职还家。征为都官尚书,加散骑常侍,固辞以疾。就拜光禄大 夫,加金章紫绶。
  茂度内足于财,自绝人事,经始本县之华山以为居止,优游野泽,如此者七年。 十八年,除会稽太守。素有吏能,在郡县,职事甚理。明年,卒官,时年六十七。 谥曰恭子。
  茂度同郡陆仲元者,晋太尉玩曾孙也。以事用见知,历清资,吏部郎,右卫将 军,侍中,吴郡太守。自玩洎仲元,四世为侍中,时人方之金、张二族。弟子真, 元嘉十年,为海陵太守。中书舍人狄当为太祖所信委,家在海陵,死还葬,桥路毁 坏,不通丧车,县求发民修治,子真不许。司徒彭城王义康闻而善之,召为国子博 士,司徒左西掾,州治中,临海东阳太守。
  茂度子演,太子中舍人;演弟镜,新安太守,皆有盛名,并早卒。镜弟永。永 字景云,初为郡主簿,州从事,转司徒士曹参军,出补余姚令,入为尚书中兵郎。 先是,尚书中条制繁杂,元嘉十八年,欲加治撰,徙永为删定郎,掌其任。二十二 年,除建康令,所居皆有称绩。又除广陵王诞北中郎录事参军。永涉猎书史,能为 文章,善隶书,晓音律,骑射杂艺,触类兼善,又有巧思,益为太祖所知。纸及墨 皆自营造,上每得永表启,辄执玩咨嗟,自叹供御者了不及也。二十三年,造华林 园、玄武湖,并使永监统。凡诸制置,皆受则于永。徙为江夏王义恭太尉中兵参军、 越骑校尉、振武将军、广陵南沛二郡太守。二十八年,又除江夏王义恭骠骑中兵参 军,沛郡如故。
  永既有才能,所在每尽心力,太祖谓堪为将。二十九年,以永督冀州青州之济 南乐安太原三郡诸军事、扬威将军、冀州刺史,督王玄谟、申坦等诸将,经略河南。 攻确磝城,累旬不能拔。其年八月七日夜,虏开门烧楼及攻车,士卒烧死及为虏所 杀甚众,永即夜撤围退军,不报告诸将,众军惊扰,为虏所乘,死败涂地;永及申 坦并为统府抚军将军萧思话所收,系于历城狱。太祖以屡征无功,诸将不可任,责 永等与思话诏曰:“虏既乘利,方向盛冬,若脱敢送死,兄弟父子,自共当之耳。 言及增愤,可以示张永、申坦。”又与江夏王义恭书曰:“早知诸将辈如此,恨不 以白刃驱之,今者悔何所及!”
  三十年,元凶弑立,起永督青州徐州之东安东莞二郡诸军事、辅国将军、青州 刺史。司空南谯王义宣起义,又板永为督冀州青州之济南乐安太原三郡诸军事、辅 国将军、冀州刺史。永遣司马崔勋之、中兵参军刘则二军驰赴国难。时萧思话在彭 城,义宣虑二人不相谐缉,与思话书,劝与永坦怀。又使永从兄长史张暢与永书曰: “近有都信,具汝刑网之原,可谓虽在缧绁,而腹心无愧矣。萧公平厚,先无嫌隙, 见汝翰迹,言不相伤,何其滔滔称人意邪!当今世故艰迫,义旗云起,方藉群贤, 共康时难。当远慕廉、蔺在公之德,近效平、勃忘私之美,忽此蒂芥,克申旧情。 公亦命萧示以疏达,兼令相报,共遵此旨。”事平,召为江夏王义恭大司马从事中 郎,领中兵。
  时使百僚献谠言,永以为宜立谏官,开不讳之路,讲师旅,示安不忘危。世祖 孝建元年,臧质反,遣永辅武昌王浑镇京口。其年,出为扬州别驾从事史。明年, 召入为尚书左丞。时将士休假,年开三番,纷纭道路。永建议曰:“臣闻开兵从稼, 前王以之兼隙,耕战递劳,先代以之经远。当今化宁万里,文同九服,捐金走骥, 于焉自始。伏见将士休假,多蒙三番,程会既促,装赴在早。故一岁之间,四驰遥 路,或失遽春耜,或违要秋登,致使公替常储,家阙旧粟,考定利害,宜加详改。 愚谓交代之限,以一年为制,使征士之念,劳未及积;游农之望,收功岁成。斯则 王度无骞,民业斯植矣。”从之。

译文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是尚书仆射谢景仁的叔祖的孙子。谢方明的祖父谢铁,官至永嘉太守。父亲谢冲,官至中书侍郎。谢冲家在会稽,因病辞官在家,被任为黄门侍郎,谢冲未应命。后,被孙恩杀死,被追封散骑常侍。
  谢方明随同伯父吴兴太守谢邈在郡上,孙恩侵犯会稽,东边各郡都响应,吴兴百姓胡粲、郜骠攻破东迁县,谢方明劝谢邈躲避一下,谢邈不听从。起义部队一到,谢邈便被杀了。谢方明逃脱免除祸害。当初谢邈的舅表兄长乐人冯嗣之和北方学士冯翊、仇玄达,都到吴兴投奔谢邈。谢邈把他们安置在本郡学舍,招待很简略。二人都很怨愤,于是和孙恩私通。孙恩曾经冒充冯嗣之的随从人员,半夜到郡城中,看到谢邈手下人员不少,逃跑了,但并没有改变计划。孙恩本来打算在吴兴起义,这里没有成功,于是转到会稽。到郜骠等人进攻吴兴时,冯嗣之、仇玄达都参与其事。刘牢之、谢琰等讨伐孙恩,孙恩逃到海上,冯嗣之等不能一起逃走,于是便聚集一起。谢方明结聚谢邈的门生故吏一百多人,掩袭冯嗣之等,都抓住了,并将他们全部亲手杀死。
  当时正当饥荒祸乱之后,喜礼和丧礼的仪式都被废弃不用。谢方明全家遇到祸乱,资产全部丧失,但经营安葬事务,竭尽全力,几月之间,安葬事情结束。而这些礼仪在平时候也不会多到哪去。不久以后,孙恩再次攻下会稽郡,谢琰被杀。孙恩通缉谢方明,很急迫。谢方明在上虞用车载着母亲和妹妹逃奔东阳,从黄..峤奔鄱阳,送母亲和妹妹回到首都,寄居在国子学校。其中的流落险阻,艰难万分。但谢方明的坚韧独立精神,丝毫不改。元兴元年(402),桓玄攻克京城,丹阳尹卞范之权倾当时,想把女儿嫁给谢方明,叫尚书吏部郎王腾说服开导他,谢方明最终没有顺从。桓玄听说此事,非常称赞他,马上任命他为著作佐郎,补任司徒王谧的主簿。
  方明的堂兄谢景仁推荐方明为高祖的中兵主簿。谢方明碰到任何事都非常忠心卖力,无所不至。高祖对他说:“很惭愧,我没有给你什么财物赏赐,姑且和你共享豫章国的俸禄。”多次赏赐他,谢方明严肃而恭敬,善于自处,即使在暗室中,也未曾表现出懈惰的仪表。他没有什么特别技能,却天然表现出一副高雅的风度。他的堂兄谢混名重天下,谢方明也不过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过去拜谒一下而已。丹阳尹刘穆之权盖当时,朝廷民间人物都惟恐趋奉不及。而未和刘穆之相结交的只有谢混、谢方明、郗僧施、蔡廓四个人而已。刘穆之相当怨恨他们。谢方明、蔡廓后来拜访他,刘穆之高兴万分,对高祖说:“谢方明可说是名家的千里马,一任职便可当三公宰相,更不用说他还有其他本领。”
  不久,谢方明转任从事中郎,同时当左将军刘道怜的长史。高祖叫道怜把府中杂事都交谢方明决定。随同本府转任中军长史、不久又兼任晋陵太守,再当骠骑长史,南郡国相,对他的委任和当初一样。当年年终,江陵县的狱中犯人,无论罪行大小,谢方明都把他们放回家,叫他们过了正月初三再来。其中重罪的人有二十多名,谢方明的部下各吏无不怀疑而担心。当时晋陵郡送行前主簿弘季盛、徐寿之都随同到西方,复进谏说:“古人虽然也有这种事,也许是书中的夸大之辞。况且当今民心虚伪而刻薄,不能用古人大义来期待他们。”谢方明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一下子便把犯人给放了。犯人及其父兄都惊喜流泪,认为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期限一到,犯有重罪的有两人没有返回,方明不允许讨捕。原来其中一人喝醉了未能回来,到了第二天才来。另一个犯人十天还不回来,五官朱千期请见谢方明说要逮捕那个人,谢方明知道朱千期为的是犯人事,叫身边的人谢绝五官朱千期,叫他不需进去,犯人自然会返回。那个犯人在村中踯躅不想回去,乡人们责怪他,一起把他送回郡中监狱,最后没有一个逃跑的。远近的人听说此事,又感叹又佩服。恰遇他的母亲去世,方明于是辞了官职,服丧期满后,又当宋国的台府的尚书吏部郎。
  宋高祖称帝,谢方明迁任侍中。永初三年(422)出外当丹阳尹,很有能干的名声。再转任会稽太守。江东地区人口繁盛,风俗刻薄,强欺弱,奸猾小吏到处都是。每次上面文书一下,下面便符令逼迫相继。又喜欢株连犯罪的人,一人犯罪,邻人也不放过,以至一村百姓放弃了生活生产,村庄惊动不安,狗叫声日夜不断。谢方明深知政治方法,不按文法办事,无论大事小事,只提纲挈领,大处着眼,小处忽略。州中的文书一到,他马上公布下去,缓和人民交租的期限,让他们能完成任务。郡县中的官吏不能轻易外出,贵族豪绅没有人敢犯规。除去株连法律,判决长期关押的犯人。前前后后的征讨,每次后勤兵力不够他都征发士族,庶族人士,事情完成以后,都叫他们回去。他的部属做了对不起百姓的事,谢方明便叫那人当小吏。官员不贤明、处事昏乱、人事弄得不好的,必然被禁锢,不得升迁。谢方明削减冗员,留下精干官吏,各人明确自己的职责。东边人民到今天还称赞他。他性格非常宽容,记住别人的优点,从未对别人有任何否定,代理前人的事务,不改变其中的方法,有必须更改的,必定以渐近的办法改过来,使无迹可查。元嘉三年(426),他在任上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江夷字茂远,济阳考城人。祖父江..,是晋朝的护军将军。父亲江岂攵,官至骠骑谘议参军。
  江夷少年时努力学习,是年轻一辈中出众人才。本州征用他为主簿,他未应命。桓玄篡位时用他当豫章王文学。义兵奋起时,高祖任他为镇军行参军,不久又当大司马琅王牙王军事。因为公事没处理好,被免职。不久再补任主簿。因为参与讨伐桓玄有功,他被封为南郡州陵县五等侯。又当孟昶的建威府司马、中书侍郎、中军太尉从事中郎、征西大将军刘道规的长史、南郡太守。不久又转任太尉谘议参军、兼任录事,迁任长史,进宫当侍中、大司马,随从刘裕北伐。江夷拜谒洛阳的晋朝皇陵,进军到潼关。回来又兼宁远将军、琅王牙的内史、本州的大中正。高祖委托他管理大司马府和琅王牙国的大小事务。
  宋国府台机构刚设立,江夷当五兵尚书。高祖称帝,转任掌度支,又出外当义兴太守,加俸禄到二千石,因病离职。不久拜任吏部尚书,当吴郡太守。营阳王在吴县被杀,江夷亲临哭泣,很符合礼节。又因为兄长病了,离职。后又再当丹阳尹、吏部尚书,加官散骑常侍,迁任右仆射。江夷外表美丽,举动洒脱,在历届任职中,以和平简洁著称。再出为湘州刺史,加官散骑常侍,未到任,便病死了,享年四十八岁。他留下遗言让简单安葬,祭祀用蔬菜,必须节俭朴素。被追认为前将军,原来官职照旧。他的儿子江湛,另外有传记。
  

宋书浏览月榜 宋书全文 >

  1. 列传·卷五十二
  2. 志·卷二十八
  3. 列传·卷九十一
  4. 志·卷十二
  5. 列传·卷四十八
  6. 列传·卷四十四
  7. 列传·卷七十四
  8. 志·卷二十七
  9. 列传·卷八十四
  10. 列传·卷五十八

宋书最受喜欢章节 宋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
  2. 列传·卷九十九
  3. 列传·卷九十八
  4. 列传·卷九十七
  5. 列传·卷九十六
  6. 列传·卷九十五
  7. 列传·卷九十四
  8. 列传·卷九十三
  9. 列传·卷九十二
  10. 列传·卷九十一
  11. 列传·卷九十
  12. 列传·卷八十九
  13. 列传·卷八十八
  14. 列传·卷八十七
  15. 列传·卷八十六

猜你喜欢的宋书故事 宋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