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旧唐书 > 列传·卷一百三十四

列传·卷一百三十四

  宦官
  ○杨思勖 高力士 李辅国 程元振 鱼朝恩 刘希暹 贾明观 窦文场霍仙 鸣 俱文珍 吐突承璀 王守澄 田令孜 杨复光 杨复恭
  唐制有内侍省,其官员:内侍四人;内常侍六人;内谒者监六人;内给事八人; 谒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寺人六人。别有五局:掖廷局掌宫人簿籍; 宫闱局掌宫内门禁,其属有掌扇、给使等员;奚官局掌宫人疾病死丧;内仆局掌宫 中供帐灯烛;内府局主中藏给纳。五局有令丞,皆内官为之。
  贞观中,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内侍是长官,阶四品。至永淳末,向 七十年,权未假于内官,但在阁门守御,黄衣廪食而已。则天称制,二十年间,差 增员位。中宗性慈,务崇恩贷,神龙中,宦官三千余人,超授七品以上员外官者千 余人,然衣硃紫者尚寡。
  玄宗在位既久,崇重宫禁,中官稍称旨者,即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得门施 棨戟。开元、天宝中,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 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品官黄衣已上三千人,衣硃紫者千余人。后 李辅国从幸灵武,程元振翼卫代宗,怙宠邀君,乃至守三公,封王爵,干预国政, 亦未全握兵权。代宗时,子仪北伐,亲王东讨,遂特立观军容宣慰使,命鱼朝恩为 之,然自有统帅,亦监领而已。
  德宗避泾师之难,幸山南,内官窦文场、霍仙鸣拥从。贼平之后,不欲武臣典 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军,欲委宦者主之。乃置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 分掌禁兵,以文场、仙鸣为两中尉,自是神策亲军之权,全归于宦者矣。自贞元之 后,威权日炽,兰锜将臣,率皆子蓄;籓方戎帅,必以贿成;万机之与夺任情,九 重之废立由己。元和之季,毒被乘舆。长庆缵隆,徒郁枕干之愤;临轩暇逸,旋忘 涂地之冤。而易月未除,滔天尽怒。甲第名园之赐,莫匪伶官;硃袍紫绶之荣,无 非巷伯。是时高品白身之数,四千六百一十八人,内则参秉戎权,外则临监籓岳。 文宗包祖宗之耻,痛肘腋之仇,思翦厉阶,去其太甚。宋申锡言未出口,寻以破家; 李仲言谋之不臧,几乎败国。何、窦之徒转蹙,让、珪之势尤狂,五十余年,祸胎 逾煽,昭宗之季,所不忍闻。
  臣遍览前书,考兹覆辙,试言大较,庶竭其源。何者?自书契已来,不无阍寺, 况垂之天象,备见职官。即如秦皇、汉武,宫闱之内,宦官以侍宴游。但英睿之君, 措置斯得;及荒僻之主,奢荡是求。委番、棸、蹶、楀之徒,饰姬姜狗马之玩,外 言不入,惟欲是从。虽并列五侯,犹为赏薄;遍封万户,尚嫌恩疏。苟思捧日之勤, 遂据回天之势。及三纲错乱,四海崩离。袁本初之入北宫,无须殆尽;石冉闵之攻 鄴下,内竖咸诛。旋至殄瘁邦家,不独感伤和气,淫刑斯逞,可为伤心。向使不假 威权,但趋帷扆,何止四星终吉,抑亦万乘延洪!昔贤为社鼠之喻,不其然乎?
  今录杨思勖已下所行事,以为鉴诫云。
  杨思勖,本姓苏,罗州,石城人。为内官杨氏所养,以阉,从事内侍省。预讨 李多祚功,超拜银青光禄大夫,行内常侍。思勖有膂力,残忍好杀。从临淄王诛韦 氏,遂从王为爪士,累迁右监门卫将军。
  开元初,安南首领梅玄成叛,自称“黑帝”。与林邑、真腊国通谋,陷安南府。 诏思勖将兵讨之。思勖至岭表,鸠募首领子弟兵马十余万,取伏波故道以进,出其 不意。玄成遽闻兵至,惶惑计无所出,竟为官军所擒,临阵斩之,尽诛其党与,积 尸为京观而还。
  十二年,五溪首领覃行璋作乱,思勖复受诏率兵讨之,生擒行璋,斩其党三万 余级。以军功累加辅国大将军。后从东封,又加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
  十四年,邕州贼帅梁大海拥宾、横等数州反叛。思勖又统兵讨之,生擒梁大海 等三千余人,斩余党二万余级,复积尸为京观。
  十六年,泷州首领陈行范、何游鲁、冯璘等聚徒作乱,陷四十余城。行范自称 帝,游鲁称定国大将军,璘称南越王,割据岭表。诏思勖率永、连、道等兵及淮南 弩手十万人进讨。兵至泷州,临阵擒游鲁、冯璘,斩之。行范潜窜深州,投云际、 盘辽二洞。思勖悉众攻之,生擒行范,斩之。斩其党六万级,获口马金玉巨万计。 思勖性刚决,所得俘囚,多生剥其面,或剺发际,掣去头皮;将士已下,望风慑惮, 莫敢仰视,故所至立功。内给事牛仙童使幽州,受张守珪厚赂。玄宗怒,命思勖杀 之。思勖缚架之数日,乃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啖之,其残酷如此。二十八 年卒,时年八十余。
  高力士,潘州人,本姓冯。少阉,与同类金刚二人,圣历元年岭南讨击使李千 里进入宫。则天嘉其黠惠,总角修整,令给事左右。后因小过,挞而逐之。内官高 延福收为假子。延福出自武三思家,力士遂往来三思第。岁余,则天复召入禁中, 隶司宫台,廪食之。长六尺五寸,性谨密,能传诏敕,授宫闱丞。
  景龙中,玄宗在籓,力士倾心奉之,接以恩顾。及唐隆平内难,升储位,奏力 士属内坊,日侍左右,擢授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中,预诛萧、岑等功,超拜银 青光禄大夫,行内侍同正员。开元初,加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玄宗尊重宫闱,中官稍称旨,即授三品将军,门施棨戟,故杨思勖、黎敬仁、 林招隐、尹凤祥等,贵宠与力士等。杨则持节讨伐,黎、林则奉使宣传,尹则主书 院。其余孙六、韩庄、杨八、牛仙童、刘奉廷、王承恩、张道斌、李大宜、硃光辉、 郭全、边令诚等,殿头供奉、监军、入蕃、教坊、功德主当,皆为委任之务。监军 则权过节度,出使则列郡辟易。其郡县丰赡,中官一至军,则所冀千万计,修功德, 市鸟兽,诣一处,则不啻千贯,皆在力士可否。故帝城中甲第,畿甸上田、果园池 沼,中官参半于其间矣。
  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曰:“力士当 上,我寝则稳。”故常止于宫中,稀出外宅。若附会者,想望风彩,以冀吹嘘,竭 肝胆者多矣。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 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因之而取将相高位,其余职不可胜纪。肃宗在春宫,呼为 二兄,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力士于寝殿侧帘帷中休息,殿 侧亦有一院,中有修功德处,雕莹璀璨,穷极精妙。力士谨慎无大过,然自宇文融 已下,用权相噬,以紊朝纲,皆力士之由。又与时消息,观其势候,虽至亲爱,临 覆败皆不之救。
  力士义父高延福夫妻,正授供奉。岭南节度使于潘州求其本母麦氏送长安,令 两媪在堂,备于甘脆。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与力士结为兄弟,麦氏亡,伯献于灵筵散 发,具缞绖,受宾吊答。十七年,赠力士父广州大都督,麦氏越国夫人。
  开元初,瀛州吕玄晤作吏京师,女有姿色,力士娶之为妇,擢玄晤为少卿、刺 史,子弟皆为王傅。吕夫人卒,葬城东,葬礼甚盛。中外争致祭赠,充溢衢路;自 第至墓,车马不绝。

译文

  高力士,潘州人,本姓冯。年幼被阉割,与同类金刚二人,于圣历元年(698)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奉入宫。则天嘉赏其聪慧机敏,年幼仪美,让他在身边供奉。后因小过,被鞭打赶出。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延福出自武三思家,力士于是往来于三思第宅。一年后,武则天复召其入宫,隶属司宫台,官府供给粮食。力士身长六尺五寸,天性谨慎细密,擅传诏令,授官宫闱丞。景龙年间,玄宗在藩国,力士倾心侍奉之,便获恩宠相待。到唐隆年间(710)平定内难,升为太子太保,玄宗便表奏力士进入太子官署内坊,每日侍奉左右,被提拔为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年间(712~713),参与诛杀萧至忠、岑羲等人有功,破格授官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同正员。开元初年,兼任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
  玄宗推重宫闱局,宦官稍称旨意者,即授三品将军,门列腎戟仪仗,故杨思勖、黎敬仁、林招隐、尹凤祥等人,位尊宠专与高力士相同。杨思勖持节讨伐,黎、林奉命出使宣布传达,尹则掌管书院。其余孙六、韩庄、杨八、牛仙童、刘奉廷、王承恩、张道斌、李大宜、朱光辉、郭全、边令诚等人,诸如殿头供奉、监军、入蕃、教坊、功德主当,皆为委任之职。监军则权力超过节度使,出使则令各郡惊惧退避。其郡县丰饶富赡的,宦官一到军中,则所期望的以千万钱计算,修功德所获捐款,买鸟兽所费资金,每到一处,则不止千贯,都在力士许可与否。故京城中最豪华的宅第,京畿内最好的田产、果园、池苑,宦官竟占其中一半。
  每有四方进呈上奏文表,必先送呈力士,然后进奉御前,小事便自行裁决。玄宗常说:“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因而常止息于宫中,很少出外宅。至于欲求依附,想一睹其风采,以期其在君王前讲好话,而输诚竭力的人很多。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钅共、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皆因此而获将相高位,其余职务获得者则不可胜记。肃宗在东宫时,称其为二兄,诸王公主皆称呼“阿翁”,驸马们称其为“爷”。力士在寝殿傍帘帷中休息,殿侧有一院落,其中有修炼功德之处,雕饰琢磨得璀璨夺目,极其美观精妙。力士细心谨慎无大过失,然而宇文融以下诸人,玩弄权术互相嫉害,至扰乱朝廷法纪,都与力士荐引有关。再者善于随机应变,观察形势气候,虽是最亲近喜爱之人,面临倾覆败亡皆不予救助。
  力士养父高延福夫妻,按定分享受供奉。岭南节度使于潘州找到其生母麦氏送至长安,力士让两位老妇人同处高堂,美食供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与力士结拜为兄弟,麦氏去世,伯献在灵前筵间,披头散发,穿戴孝服,接待来宾吊唁酬答。开元十七年(729),追赠力士父亲广州大都督官职及麦氏越国夫人封号。开元初年,瀛州吕玄晤在京城做官,女儿有姿色,力士娶其为妻,提拔玄晤为少卿、刺史,吕氏子弟都做了王傅。吕夫人去世,葬于城东,葬礼很隆重。中内地方官员争相赠送祭祀物品的,充溢京城大道,从力士宅第到墓地,车马络绎不绝。
  天宝初年,加官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晋爵号渤海郡公。天宝七载(748),加官骠骑大将军。力士家资殷实丰厚,非一般王侯所能比拟,其于来庭坊建造宝寿佛寺、于兴宁坊修建华封道士观,宝殿珍台之宏富,与国力相当。其于京城西北截取澧水建造碾房,五轮同转,每日可碾三百斛麦子。当初,宝寿寺大钟铸成,力士斋祭以庆祝,举朝人皆至。凡击钟者,敲一下给百千钱;有顺从其心意的,敲到二十下,少的也有十下。
  此后又有华州袁思艺,特别承蒙玄宗恩宠。然而力士乖巧谨慎,人皆喜欢;思艺骄狂倨傲,人皆疏远惧怕。天宝十四载(755),设立内侍省,有内侍监两名,官阶正三品,由力士、思艺分别担任。玄宗出巡蜀地,思艺跑去投靠安禄山,力士则侍奉玄宗至成都,晋爵为齐国公。护从太上皇回京后,加官开府仪同三司,赐给五百封户以食租税。
  上元元年(760)八月,太上皇移居太极宫甘露殿,力士与宦官王承恩、魏悦等人,因侍从太上皇登长庆楼,被李辅国设计陷害,流放黔中道。力士行至巫州,见其地荠菜多而人不食,感伤不已而歌咏道:“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宝应元年(762)三月,遇大赦回归,到郎州,碰到流放之人谈及京城事,才知太上皇已去世。力士北望号啕痛哭,吐血而死。代宗因他是耆宿长辈,曾护卫先朝玄宗皇帝,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程元振以宦官身份在内侍省任职,累功迁升到内射生使。宝应末(762),肃宗去世,张皇后与太子有怨恨,恐怕他不依附自己,便召引越王李亻系代为处理国政。元振知道这一谋划后,秘密地告诉了李辅国,于是挟持太子,杀了越王和他的同党。代宗即位,元振以功授官飞龙副使、右监门将军、上柱国,主持内侍省的事务。不久代替李辅国兼任元帅行军司马,专门节制禁兵,加官镇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封爵保定县侯,充任宝应军使。九月,加官骠骑大将军,封爵..国公,追赠他的父亲程元贞司空官职,追赠他母亲郄氏为赵国夫人。这时程元振的权势,超过了李辅国,军队中称他为“十郎”。程元振曾有事私下嘱托襄阳节度使来王真,来王真没有答应。到元振大权在握时,便征召来王真进京朝见。来王真拖延着迟迟未去。广德元年(763),来王真大破裴茂,便进京拜见皇上,授官兵部尚书。程元振想报私怨之仇,诬告来王真有罪,来王真最终被牵累杀头。辅政大臣裴冕为肃宗的山陵使,曾有事与元振违拗过,便告发他属下小官贪污罪行,把裴冕贬为施州刺史。来王真为一代名将,裴冕是国家元勋,这两个被诬陷后,天下各掌一方兵权的长官人心离散,程元振仍骄傲放纵,自鸣得意,完全不顾众人的议论。
  九月,吐蕃、党项侵犯京畿地区,颁布诏书征兵,各道却始终没有人前去应征。十月,吐蕃的军队到达咸阳桥,代宗仓皇出逃巡幸陕州,敌寇攻陷京城,府库被抢劫一空。到代宗到达行都时,太常博士柳伉上书直言极谏应当杀程元振以谢天下之人。代宗担忧人心归罪,便罢免了元振的官职,将他放逐归田,他的家乡在三原县(今属陕西)。
  十二月,代宗车驾回到京城,程元振披麻戴孝地坐在车子里,混入京城,以谋划再度任职进用。他与御史大夫王升一块饮酒,被御史台所弹劾。所颁诏书写道:
  “杂乱地站在一起聚众交谈,法令尚且不容许,狼狈为奸秘密计谋,比相互交谈处罚更应从重,如此所作所为,情形实难原谅。程元振性情凶残暴戾,秉赋庸俗愚蠢,渺小之人,虽万死不足以塞责。近来本已对严厉的刑法有所放宽,念他有过功劳,枉法以表示恩顾,将他放逐归田。却仍不知约束自己的言行、私欲,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既忘了恩顾的仁厚,又另怀非分的冀望。竟敢召集众人,还想有所动作。不听令的臣子一道窥伺时机,妄谈善恶吉凶,仍然心怀不满。捆绑包裹起兵器铠甲,换了衣服暗中行动,毫不顾及君臣之亲,准备图谋不轨。经审查检验都是如此,无法逃脱刑罚,首足异门而出,也不能塞责。然朕仍不能忘他的微劳,再次饶恕罪人。特免除砍头的刑罚,把他流放到荒远的地方以正法典。可长期流放溱州为百姓,委托京兆府派人押送递解,所路过的各州县,派人接应援助,一直押抵目的地,不许乱跑,即使有不同寻常的大赦,他也不在集中恩赦之列。一切官吏百姓应体察朕的心意。”
  鱼朝恩,天宝末年以宦官身份进入内侍省,始为有品级之官,供职黄门。生性聪慧,善于宣旨应对,通晓文字筹算。至德年间,常令其监督军事。九节度于相州讨伐安庆绪,大军不置统帅,以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观军容使官名,即从朝恩开始。因功加授左监门卫大将军。当时郭子仪频立大功,当代无人可比,朝恩妒其功高,屡次秘密侦探寻衅。子仪悉心侍奉皇上,毫不介意。幸肃宗英明颖悟,特别明察其心意,故朝恩的离间未能得逞。自从相州战败后,史思明再度攻陷河洛地区,朝恩常统领禁军镇守陕州,以殿卫中原。广德元年(763),吐蕃入侵京辅地区,代宗出巡陕州。当时禁军溃散不集,于是征召离散之众,待到华阴,朝恩大军遽然前来迎接侍奉,六军士气方振。从此代宗深为宠信,更号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当时四方不宁,万事繁乱,皇上留意有功之臣,朝恩掌管神策军,出入宫禁中,赏赐无法计算。
  朝恩生性平庸顽劣,依仗功勋自夸,肆无忌惮。时常招揽迂腐儒生及轻薄文士至其门下,讲授经书史籍,写作文章,粗能提笔解说其意,就在朝中官吏间说大话,自以为有文武才干,以此博取皇帝恩宠。皇上优礼相待,加官兼任国子监事,及光禄、鸿胪、礼宾、内飞龙、闲厩等使。赴国子监任职,皇帝特诏宰相、百官、六军将军送其升任,京兆府准备饮食,教坊赏赐舞乐。大臣群官二百多人,皆着原职礼服充当附学生员,列队立于国子监廊下,待诏给予万贯钱做饮食之本,用以准备附学生员的伙食。朝恩专横跋扈,索取无厌,凡有章奏,期在必允,宠幸大臣中无人可比。
  大历二年(767),朝恩献出通化门外旧赐庄舍建寺庙,以替章敬太后祷祝冥福,于是请求以章敬为寺名,然后动工兴建,穷极壮丽。因京城中原料木材不足所需,便奏请拆毁曲江亭馆、华清宫楼观以及百官行署、将相没收入官之宅第以供其用,土木工程所费,几逾万亿。大历三年(768),攘兼国子监事,晋爵韩国公。章敬太后忌日,百官在兴唐寺礼佛行香,朝恩在寺外车坊中摆设斋饭,请宰相百官就食。朝恩恣意谈论时政,公卿大臣皆极惊恐。户部郎中相里造、殿中侍御史李絗以正理驳斥之,朝恩不快,便草草散会。
  后曾在国子监祭祀先师,宰相百官皆会聚一堂,朝恩讲解《易经》,以阐释鼎卦“覆饣束”之意,讥讽元载,元载心怀怨恨,暗中谋划除掉他。代宗因朝恩太专横,也极憎恶。元载想窥便利之机,巧妙伤害他,便任心腹崔昭为京兆府尹,窥察朝恩出处行踪。崔昭不吝惜财物,暗中与朝恩党羽陕州观察使皇甫温相结交,温与昭和睦相协,从此朝恩一举一动,元载都知道,事无巨细均告知皇上。皇上更加愤怒,朝恩却未觉察,日益骄横。元载奏请增加朝恩食租封户,又提高皇甫温之权势地位,以放纵其私欲。
  大历五年(770),朝恩所亲近的武将刘希暹稍有过失忤逆,皇上婉言论及,诏免朝恩观军容使,增加食租封户至一千户,朝恩开始疑心,然而每次朝拜谒见,恩宠一如往常,也就不把元载放在心上。适逢寒食节代宗大宴近臣,朝恩入宫谒见。在此之前,每次宴毕,其必出宫回营,这天却有诏留之。朝恩开始害怕,出语颇违逆傲慢,代宗仍因旧日恩情不予责备。这天朝恩回到私宅,自缢身亡。刘希暹也被下狱赐死。
  吐突承璀,幼年以小黄门侍郎供职东宫,天性聪慧,有才干。宪宗即位,授官内常侍,掌管内省事务,为左监门将军。不久授官左军中尉、功德使。元和四年(809),王承宗反叛,诏命承璀为河中、河南、浙西、宣歙等道赴镇州行营兵马招讨等使,内侍省常侍宋惟澄为河南、陕州、河阳县以上馆驿使,宦官曹进玉、刘国珍、马江朝等人分任河北行营粮料、馆驿等使。谏官、御史接连上疏,都说自古以来从无宦官担任兵马统帅的,补阙独孤郁、段平仲尤为激烈率直。宪宗不得已,改任其镇州以上招抚处置等使。待到承璀率领禁军上路,宪宗亲临通化门城楼,好言慰解相送。承璀出兵一年毫无战功,于是派遣心腹密告王承宗,让他上疏请罪,答应以撤兵休战解决。于是上奏章称昭义节度使卢从史一向通贼,答应为承宗求取符节斧钺作为信物。便引诱潞州牙将乌重胤策划捉拿卢从史送往京城。等到承宗章表至京,朝廷议决休战,承璀班师回朝,仍任禁军中尉。段平仲上书直言纵论承璀谋划轻率赋敛败坏,请求斩杀承璀以谢天下民众,宪宗不得已,将承璀降为军器使。不久承璀复任左卫上将军,主掌内侍省事务。
  当时弓箭库使刘希先取羽林大将军孙王寿二十万钱求取方镇节度官职,事情败露赐死,其口供互相揭发,事情牵连承璀,于是承璀被贬出京城为淮南节度监军使。太子通事舍人李涉,性情狂妄奸邪,投状匦院上书君王,论说希先、承璀无罪,不应贬谪杀戮。谏议大夫、知匦事孔癸戈见到李涉上疏的副本,不予受理。李涉手持书疏于光顺门前想进呈皇上,孔癸戈上疏指斥李涉悭吝邪恶,贬李涉为硖州司仓。皇上宽容承璀之意尚未了,而宰相李绛在翰林院,其时屡次论列承璀之过,故而承璀被贬出京。元和八年(813),皇上想召承璀回京,便罢免李绛相位。承璀回京,复任神策中尉。惠昭太子去世,承璀提出主张请求立澧王宽为太子,宪宗没有采纳,而立遂王宥。穆宗即位,忌恨承璀不辅佐自己,将他杀了。敬宗时,中尉马存亮申述承璀之冤,为他诏雪,便令其养子士晔遵礼予以收葬。
  

旧唐书浏览月榜 旧唐书全文 >

  1. 列传·卷一百零九
  2. 列传·卷一百二十四
  3. 列传·卷八十三
  4. 本纪·卷十八
  5. 志·卷十一
  6. 列传·卷七十一
  7. 列传·卷五十五
  8. 志·卷二十
  9. 本纪·卷十
  10. 本纪·卷十四

旧唐书最受喜欢章节 旧唐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五十
  2. 列传·卷一百四十九
  3. 列传·卷一百四十八
  4. 列传·卷一百四十七
  5. 列传·卷一百四十六
  6. 列传·卷一百四十五
  7. 列传·卷一百四十四
  8. 列传·卷一百四十三
  9. 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10.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11. 列传·卷一百四十
  12. 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13. 列传·卷一百三十八
  14. 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15. 列传·卷一百三十六

猜你喜欢的旧唐书故事 旧唐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