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新唐书 > 列传·卷四十一

列传·卷四十一

  二玮 陆二李杜
  王綝,字方庆,以字显。其先自丹杨徙雍咸阳。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王好 畋游,上书切谏,王稍止,然益疏斥。终荆王友。
  方庆起家越王府参军,受司马迁、班固二史于记室任希古,希古它迁,就卒其 业。武后时,累迁广州都督。南海岁有昆仑舶市外区琛琲,前都督路元睿冒取其货, 舶酋不胜忿,杀之。方庆至,秋毫无所索。始,部中首领沓墨,民诣府诉,府曹素 相饷谢,未尝治。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议者谓治广 未有如方庆者,号第一,下诏赐瑞锦、杂彩,以著善政。转洛州长史,封石泉县子。 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
  神功初,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破契丹凯还,且献俘,内史王及善以孝明帝忌月, 请鼓吹备而不作,方庆曰:“晋穆帝纳后,当康帝忌月,时以为疑。荀询谓《礼》 有忌日无忌月,自月而推,则忌时忌年,俞无理据。世用其言。臣谓军方大凯,作 乐无嫌。”诏可。武后幸玉泉祠,以山道险,欲御腰舆。方庆奏:“昔张猛谏汉元 帝‘乘船危,就桥安’。帝乃从桥。今山阿危峭,隥道曲狭,比於楼船,又复甚危, 陛下奈何轻践畏涂哉?”后为罢行。方庆尝以“令,期及大功丧,未葬,不听朝贺; 未除,弗豫享宴。比群臣不遵用,颓紊教谊,不可长”。有诏申责,内外畏之。
  后尝就求义之书,方庆奏:“十世从祖义之书四十余番,太宗求之,先臣番上 送,今所存惟一轴。并上十一世祖导、十世祖洽、九世祖珣、八世祖昙首、七世祖 僧绰、六世祖仲宝、五世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世从祖献之等凡二十八人书共 十篇。”后御武成殿遍示群臣,诏中书舍人崔融序其代阀,号《宝章集》,复以赐 方庆,士人歆其宠。以老乞身,改麟台监,脩国史。中宗复为皇太子,拜方庆检校 左庶子。
  后欲季冬讲武,有司不时办,遂用明年孟春。方庆曰:“按《月令》‘孟冬, 天子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此乃三时务农,一时讲武,安不忘危之道。孟 春不可以称兵。兵,金也,金胜木。方春木王,而举金以害盛德,逆生气。孟春行 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今孟春讲武,以阴政犯阳气,害发生之 德,臣恐水潦败物,霜雪损稼,夏麦不登。愿陛下不违时令,前及孟冬,以顺天道。” 手制褒允。
  是岁,真拜左庶子,进封公,奉入同职事三品,兼侍太子,更‘弘’为‘崇’; 沛王为太子,读书,方庆奏人臣于天子,未有斥子名者。晋山涛启事,称皇太子不 名,孝敬为太子,更‘贤’为‘文’。今东宫门殿名多嫌触,请一改之,以协旧典。” 制可。长安二年卒,赠兗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复位,以东宫旧臣,赠吏部尚书。
  方庆博学,练朝章,著书二百余篇,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 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家聚书多,不减秘府,图画皆异本。方庆殁后,诸子不 能业,随皆散亡。
  孙俌。六世孙玙,别传。玙曾孙抟。
  赞曰:李德裕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 位,何子之远?’对曰;‘卢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以比 仓唐悟文侯事。”嗟乎,君子哉!虽造次不忘悟君於善。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 群臣,示中兴之渐,所谓人难言者,於方庆难乎哉!德裕之称,为不诬矣。
  俌字灵龟。明经,调莫州参军,辟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幕府。时契丹屈烈部将谋 入寇,河北骚然。俌至虏中,胁说祸福,虏乃不入。安禄山叛,拜博陵、常山二太 守,副河北招讨。卒,赠太常卿。自褒至俌,六世封石泉云。俌孙遂。
  遂好兴利,操下以严。累迁邓州刺史、太府卿、西北供军使。与度支潘孟阳争 营田事,宪宗怒,出遂为柳州刺史。亲吏韦行素、柳季常当受课料两池,吏见遂斥, 即抵以罪。始,诏书出,左丞吕元膺劾:“遂补吏犯赃,法当坐,而诏称‘清能业 官’,按遂犯有状,不宜谓清。且柳,大州,不可使治。”帝喻之,乃下。会兵宿 淮西,亟财赋,藉遂干强,拜宣歙观察使。蔡已平,师东讨李师道,召为光禄卿、 淄青行营粮料使。辞卿职,换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始,调兵食岁三百万, 俄而贼诛,遂簿羡赀百万以献,帝高其能。于时析齐为三镇,即拜遂沂兗海观察使。
  遂资褊刻,仗扑皆逾制。盛夏,治署舍墙垣,程督惨峭。将吏素悍戾,遂辄骂 曰:“反残贼!”人人羞忿。裨校王弁与役人浴于川,语曰:“天方雨,墙且毁, 等罪耳!”乃谋乱。明日,遂方燕,弁率其党挟兵进,遂惊,匿厕下,执而数其罪, 杀之。其副张敦实、官属李矩甫皆死。弁自知留事。帝以沂、海新定,畏青、郓亦 摇,乃拜弁开州刺史。至徐州,械送京师,斩东市。监军上遂所制杖,出示於朝为 戒云。
  抟字昭逸。擢进士第,辟佐王鐸滑州节度府,累迁苏州刺史。久之,以户部侍 郎判户部。乾宁初,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董昌诛,出为威胜节度使。未行,加检 校尚书右仆射、浙东西宣抚使。会钱寔兼领二浙,故留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判度支。昭宗建嫡后,抟请因赦天下以尊大其礼。正拜右仆射,迁司空,封 鲁国公。
  初,中官权盛,帝欲翦抑之。自石门还,政一决宰相,群宦不平,构籓镇内胁 天子。抟曰:“人君务平心大体,御万物,偏听产乱,古所戒也。今奄人盗威福, 逼制君上,道路人皆知之。方朝廷多难,未可卒除,当徐以计去之。事急,且有变。” 崔胤与抟并位,素忌抟明达有谋,即劾抟为中官外应。会胤罢宰相,疑抟挤斥,乃 厚结硃全忠荐己复辅政,即诬抟与枢密使宋道弼、景务脩交私,将危社稷。全忠因 显疏其尤。光化三年,罢为工部侍即,贬溪州刺史。又贬崖州司户参军事,赐死蓝 田驿。
  韦思谦,名仁约,以近武后父讳为嫌,遂以字行。其先出雍州杜陵,后客襄阳, 更徙为郑州阳武人。八岁丧母,以孝闻。及进士第,累调应城令,负殿,不得进官。 吏部尚书高季辅曰:“予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弃大德邪?”擢监察御史。常曰: “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中书令褚遂良市地不如直, 思谦劾之,罢为同州刺史。及复相,出思谦清水令。或吊之,答曰:“吾狷直,触 机辄发,暇恤身乎?丈夫当敢言地,要须明目张胆以报天子,焉能录录保妻子邪?” 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引为仓曹参军,谓曰:“公非池中物,屈公为数旬客,以重吾 府。”
  改侍御史,高宗贤之,每召与语,虽甚倦,徙倚轩槛,犹数刻罢。疑狱剧事, 多与参裁。武候将军田仁会诬奏御史张仁祎,帝廷诘,仁祎懦不得对。思谦为辩其 枉,因言仁会营罔陷人不测者,词旨详畅,帝善之,仁祎得不坐。累迁右司郎中、 尚书左丞,振明纲辖,朝廷肃然。进御史大夫。
  性謇谔,颜色庄重,不可犯。见王公,未尝屈礼。或以为讥,答曰:“耳目官 固当特立。雕、鹗、鹰、鹯,岂众禽之偶,奈何屈以狎之?”帝崩,思谦扶疾入临, 涕泗冰须,俯伏号绝,诏给扶侍。转司属卿,复为右肃政大夫。故事,大夫与御史 钧礼,思谦独不答。或以为疑,思谦曰:“班列固有差,奈何尚姑息邪?”垂拱初, 封博昌县男,同凤阁鸾台三品。转纳言,辞疾,不许,诏肩舆以朝,听子孙侍。以 太中大夫致仕,卒,赠幽州都督。
  子承庆、嗣立。

译文

  王綝,字方庆,以字为人所知。其先人从丹阳迁到雍地咸阳。父亲名弘直,是汉王元昌之友。王爱好游玩田猎,上书恳切地劝谏,王略有收敛,不过也就疏远他了。后来为荆王友。
  王方庆自越王府参军起家。向记室任希古学习司马迁、班固的《史记》及《汉书》二史。后来任希古去了别处,乃停止了其学习。武后时,升任广州都督。南海每年都有昆仑岛的船来卖外域的珠宝,前任都督路元睿又任意拿货不给钱,船主十分生气,将路元睿又杀了。王方庆继任都督,丝毫都不向船主索要。当初,部中的首领们都极贪婪,百姓到都督府来控告,府中官属与那些首领一向有联系,受他们的馈赠,所以从未治过他们的罪。
  王方庆到任后,约束吏属不得与那些部首领有来往,违者要依法论处,于是境内都畏法清廉。那些评论者说治理广州还没有一个像王方庆这样治理有方的,可号称第一。皇帝下诏赐给瑞锦、杂彩,表扬他的善政。后来转为洛州长史,封石泉县子爵。后升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升任凤阁侍郎。
  神功初年,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击破契丹后凯旋,将要献俘宗庙,内史王及善提出这是孝明帝的忌月,要求鼓吹乐队备而不用。王方庆说“:以前晋穆帝娶皇后,正当康帝的忌月,时人都为之犹豫。荀讷说《礼》中提到了忌日,但没有忌月的提法及礼仪。从‘月’而推论,那就还可以有忌时、忌年,那就越发没有理论根据了。那时就用了荀讷的意见。臣以为现在正是我军获得大胜,作乐不会有妨碍的。”皇帝诏令允许作乐。武后到玉泉祠去,因山道险窄,想乘手挽的“腰舆”。王方庆上奏说:“以前张猛劝谏汉元帝说:‘乘船有危险,走桥安稳。’元帝听从了从桥上渡河。现在此地山高崖陡,栈道曲折狭窄。与汉元帝时的楼船相比,又危险多了。陛下怎么能轻易地就登险途呢?”武后听后,中止了此行。
  王方庆曾经提出:“礼法,包括了五服内之丧,死者未葬,不听朝贺;丧期未满,不享宴饮。如今群臣都不遵用,弄乱了、败坏了礼教,这种情况不能放任。”有诏令申责不遵礼教者,于是朝廷内外都很怕他。
  武后曾向王方庆索求王羲之的书法。王方庆上奏“:十世从祖王羲之的书法有四十多幅,太宗索求,臣先父已全部奉上,现在仅存一幅。那时一并奉献的还有十一世祖王导、十世祖王洽、九世祖王繤、八世祖王昙首、七世祖王僧绰、六世祖王仲宝、五世祖王骞、高祖王规、曾祖王褒及九世从祖王献之等共二十八人的书共十篇。”武后去武成殿将这些书作遍示群臣,还诏令中书舍人崔融排列说明其世代门阀,称之为《宝章集》,又将集子赐给王方庆。士人都欣羡其宠。后来王方庆告老要求退休,改任他为麟台监,修撰国史。中宗再次被确认为皇太子时,委任王方庆为检校左庶子。
  武后想要在冬季练武,有司不能按时准备好,于是决定来年春天再练。王方庆上奏“:按照《月令》中说‘冬季,天子命将帅习武,练习射箭、驾战车,角力较量”。这是三个季度务农,一个季度练武,平安之日不忘战乱之时。春天不可以举兵。兵,当五行之金;金胜木。春天,正是木旺之时,举金会伤德,扼杀生气。孟春季节而干冬季干的事,将会发生水涝,雪霜也会使人不安,种子不能入土。如今孟春时练兵,以阴政触犯阳气,危害了生物的生机。臣担心涝水将会冲毁东西,霜雪会打坏庄稼,以致夏麦不熟。恳请陛下不要违背时令,还是提前到冬季练兵,以顺应自然规律。”武后写手制同意他的建议并予以褒奖。
  这一年,实任王方庆为左庶子,进而封公,奉入同职事三品,兼侍太子读书。
  王方庆上奏:“人臣对于天子,没有一个指斥太子名字不当的。以前,晋时的山涛有《启事》,中称皇太子的名字不合式。
  孝敬为太子时,改名字中的‘弘’字为‘崇’字;沛王为太子,即改名字中的‘贤’字为‘文’字。现在东宫的门、殿名称很多涉嫌触讳,恳请一一改去,使能遵符旧典。”武后制令可以。长安二年(702)死,追赠兖州都督,赐谥为“贞”。中宗复位,因他是东宫的旧臣,又追赠吏部尚书。
  王方庆博学多才,熟悉朝章,著书二百多篇,特别精通《周礼》、《校礼》、《礼记》。学礼者有什么疑问向他咨询,他一定回答得十分深刻精到。所以他的门生们把他的答问辑录起来而成《杂礼答问》一书。他家藏书极多,与皇家秘府不相上下,图画也都是精本。王方庆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能继承祖业,以后这些书画都散失了。
  孙子名俌,六世孙名玙。
  评论:李德裕著书说:“王方庆任宰相时,他的儿子任眉州司士参军。武后问他‘:你位居宰相,为什么儿子在那么远处?’王方庆回答‘:庐陵王是陛下的爱子,现在尚在远方,臣的儿子怎敢放在近处?’用以比况仓唐警悟文侯的事。”王方庆确实是个君子。即使是仓惶急迫之时,也不忘诱导君王为善。及至建议改动太子的名字以震动群臣,显示了中兴的萌芽。所谓人难言之事,对于王方庆还难吗?故德裕之称道他,实在不假啊!
  韦思谦名仁约,因为音近武后父讳,乃以字为名。他的祖先原籍雍州杜陵,后迁居襄阳,又搬移到郑州阳武定居落籍。八岁时母亲去世,以孝闻名。及进士第,累调应城县令,因小过失闻于朝廷,按例不得提拔。吏部尚书高季辅说:“我选拔贤能才得到这个人,怎么能因他有点小毛病而不顾大节呢?”就提拔他为监察御史。他常说“:御史到各地巡察惩邪扶正,声威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就是不称职。”中书令褚遂良购置土地,低于应有的价值,思谦检举了他。褚遂良被罢中书令调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刺史。到后来遂良复任宰相,把思谦贬出朝廷到清水县任县令。有人来安慰他,他回答说:“我急躁直率,一遇不当之事立即激动。哪有时间顾恤自身(安危)?大夫处于监察这种要敢于说话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明目张胆直言,来报答天子的恩德,怎么能碌碌无所作为,只知保全妻子儿女呢?”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引荐他担任仓曹参军,对他说:“您不是那种蛰处于小池的神物,暂时委曲您在这里客居一段时期,使我们王府增添威望。”
  后改任侍御史,高宗很看重他。常召见和他谈话,虽然很疲倦,在屋内走来走去,还谈一段时间才停。凡疑难案情和急重大事,多和他研讨裁决。武侯将军田仁会诬奏御史张仁..,高宗在朝中当面诘问。仁..惶懦不能作答,思谦为仁..辩冤,并说田仁会是搞诬陷来害人的,讲的详尽有力。高宗认为说得好,仁..终于没有坐罪。思谦累迁右司郎中、尚书左臣,整顿纪纲,使朝廷严肃有法。
  晋升为御史大夫。
  思谦性格忠直,态度庄重,凛然不可犯。每遇见王公,未曾行跪拜大礼,有人以为不够恰当,思谦回答说:“做御史的人是君王的耳目,应当有特殊的地位,雕、..、鹰、..,难道是一般的禽类?为什么要我屈从与他们亲近?”高宗驾崩,思谦抱病入内临丧,泪涕凝结须髯,俯伏号哭气绝。诏令派人搀扶。
  后转任司属卿,再任肃政大夫。按旧规,大夫与御史同礼,只有思谦一人不予回礼。有人认为不合情理。思谦说:“朝廷班列向来有个差次,为什么要无原则呢?”则天皇帝垂拱年初,封为博昌县男爵,同凤阁鸾台三品,转任纳言,思谦以病辞,帝不准,下诏可以乘肩舆上朝,让其子孙随侍。后以太中大夫退休,去世后追赠为幽州都督。
  

新唐书浏览月榜 新唐书全文 >

  1. 列传·卷二十二
  2. 表·卷二
  3. 列传·卷六十
  4. 志·卷十五
  5. 志·卷二十七
  6. 表·卷八
  7. 列传·卷七十九
  8. 列传·卷四十九
  9. 列传·卷一百一十五
  10. 列传·卷五十四

新唐书最受喜欢章节 新唐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五十
  2. 列传·卷一百四十九
  3. 列传·卷一百四十八
  4. 列传·卷一百四十七
  5. 列传·卷一百四十六
  6. 列传·卷一百四十五
  7. 列传·卷一百四十四
  8. 列传·卷一百四十三
  9. 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10.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11. 列传·卷一百四十
  12. 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13. 列传·卷一百三十八
  14. 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15. 列传·卷一百三十六

猜你喜欢的新唐书故事 新唐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