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书 > 列传·卷七十八

列传·卷七十八

  萧思话 刘延孙
  萧思话,南兰陵人,孝懿皇后弟子也。父源之,字君流,历中书黄门郎,徐、 兗二州刺史,冠军将军、南琅邪太守。永初元年卒,追赠前将军。
  思话年十许岁,未知书,以博诞游遨为事,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曲, 莫不患毒之。自此折节,数年中,遂有令誉。好书史,善弹琴,能骑射。高祖一见, 便以国器许之。年十八,除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转相国参军,父忧去职。服阕, 拜羽林监,领石头戍事,袭爵封阳县侯,转宣威将军、彭城、沛二郡太守。涉猎书 传,颇能隶书,解音律,便弓马。元嘉元年,谢晦为荆州,欲请为司马,思话拒之。
  五年,迁中书侍郎,仍督青州、徐州之东莞诸军事、振武将军、青州刺史,时 年二十七。亡命司马朗之、元之、可之兄弟,聚党于东莞发干县,谋为寇乱。思话 遣北海太守萧汪之讨斩之,余党悉平。八年,除竟陵王义宣左军司马、南沛郡太守。 未及就征,索虏南寇,檀道济北伐,既而回师,思话惧虏大至,乃弃镇奔平昌。思 话先使参军刘振之戍下邳,闻思话奔,亦委城走。虏定不至,而东阳积聚,已为百 姓所焚,由是征下廷尉,仍系尚方。初在青州,常所用铜斗,覆在药厨下,得二死 雀,思话曰:“斗覆而双雀殒,其不祥乎!”既而被系。
  九年,仇池大饥,益、梁州丰稔,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 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督梁、南秦二州诸军事、横野将军、梁、南秦二州刺史。 既行,闻法护已委镇北奔西城,遣司马、建威将军、南汉中太守萧讳五百人前进; 又遣西戎长史萧汪之系之。讳缘路收合士众,得精兵千人。十年正月,进据磝头。 难当焚掠汉中,引众西还,留其辅国将军、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守梁州,魏兴太守薛 健据黄金。讳进屯磝头,遣阴平太守萧坦赴黄金,薛健副姜宝据铁城,铁城与黄金 相对,去一里,斫树塞道。坦进攻二戍,拔之。二月,赵温又率薛健及其宁朔将军、 冯翼太守蒲早子来攻坦营,坦奋击,大破之。坦被创,贼退保西水。讳司马锡文祖 进据黄金,萧汪之步骑五百相继而至。平西将军临川王义庆遣龙骧将军裴方明三千 人赴,讳等进黄金,早子、健等退保下桃。思话先遣行参军王灵济率偏军出洋川, 因向南城。伪陵江将军赵英坚守险,灵济击破之,生禽英。南城空虚,因资无所, 复引军还与讳合。
  三月,讳率众军进据峨公固。难当遣其子和率赵温、蒲早子及左卫将军吕平、 宁朔将军司马飞龙,步骑万余,跨汉津结柴,其间立浮桥,悉力攻讳,合围数十重, 短兵接战,弓矢无复用。贼悉衣犀革,戈矛所不能加。讳乃截槊长数尺,以大斧椎 之,一槊辄贯十余贼。贼不能当,因大败,烧柴奔走,退据大桃。闰月,讳及方明 台军至,龙骧将军杨平兴、幢主殿中将军梁坦直入角弩追之,贼又败走,杀伤虏获 甚多。汉中平,悉收没地,置戍葭萌水。
  先是,桓玄篡晋,以桓希为梁州。布败走,氐杨盛据有汉中,刺史范元之、傅 歆悉治魏兴,唯得魏兴、上庸、新城三郡。其后索邈为刺史,乃治南城。为贼所焚 烧不可固,即思话迁镇南域,加节,进号宁朔将军,征讳为太子屯骑校尉。法护, 中山无极人,过江寓居南郡。弟法崇,元嘉十年,自少府为益州刺史。法护委镇之 罪,统府所收,于狱赐死。太祖以法崇受任一方,令狱官言法护病卒。太祖使思话 上平定汉中本末,下之史官。
  十四年,迁使持节、临川王义庆平西长史、南蛮校尉。太祖赐以弓琴,手敕曰: “丈人顷何所作?事务之暇,故以琴书为娱耳,所得不曰义邪!眷想常不忘情,想 亦同之。前得此琴,云是旧物,亦有名京邑,今以相借。因是戴颙意于弹抚,响韵 殊胜,直尔嘉也。并往桑弓一张,材理乃快,先所常用,既久废射,又多病,略不 能制之,便成老公,令人叹息。良材美器,宜在尽用之地,丈人真无所与让也。”
  十六年,衡阳王义季代义庆,又除安西长史,余如故。十九年,征为侍中,领 前军将军,未就征,复先职。明年,迁持节、监雍州、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 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太守。 二十二年,除侍中,领太子右率。二十四年,改领左卫将军。尝从太祖登钟山北岭, 中道有磐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钟酒,谓曰:“相赏有松石间意。” 又领南徐州大中正。明年,复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 右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如故。

译文

  刘延孙,彭城吕县人,是雍州刺史刘道产的儿子。
  最先他当徐州主簿,被选为秀才,接着当彭城王刘义康司徒行参军,尚书都官郎,钱唐令,世祖的抚军,广陵王刘诞北中郎中兵参军,南清河太守,世祖当徐州刺史时,他补任治中从事史。当时魏军围攻县瓠,分出一部分部队护送他们掠夺的百姓停留在汝阳,文帝命令世祖派部队截取他们,决策的人都选刘延孙当元帅。延孙坚决辞让,说自己不是当将领的材料,而推荐刘泰之代替自己。刘泰之出发以后,太祖非常愤怒,免除刘延孙的官职。接着刘延孙当孝武帝镇军北中郎中兵参军,南中郎谘议参军,兼管录事事务,世祖孝武帝讨伐逆贼刘邵,中郎府缺少一个上等官吏,刘延孙便转补做长史,寻阳太守,代管留府事务。
  世祖登位做皇帝,让延孙做侍中,兼任前军将军,世祖下诏书说:“我借助众位贤人的辅助,雪去莫大的耻辱,以自己小小的身份,处在公卿们的上面,想到怎样地赏赐立了功勋的人和选任贤人,永远安宁天下,最近任命的侍中,兼领前军将军刘延孙心怀忠诚,聪明智慧,品质良好,在起义之初便全力拥护协助于我,竭尽他所有的力量,左卫将军颜竣有明确的远大理想,思想明确而简洁,计策不断,而且把忠诚的建议多次上献。从一开始便管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使我成就这么大的事业,他们都有功劳,应该对他们封以土地和国家,也增强我朝的好运气。刘延孙可以封爵东昌县侯,颜竣建城县侯,每人食邑二千户。”当年,延孙由侍中改为卫尉。
  孝建元年(454)他迁官丹阳尹,臧质反叛时孝武非常担心东方,让延孙出去做冠军将军、吴兴太守。并允许设置手下佐吏长史等官。臧质的反叛被平定后,他被征调为尚书右仆射,兼领徐州大中正。派他到江陵,甄别各种好人坏人,允许他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孝建三年(456)又出外当南兖州刺史,加官散骑常侍。同时转官使持节,监雍梁北南秦四州郢州的竟陵随二郡诸军事、镇军将军、雍州刺史,因为患病而没有成行,留下来当侍中、护军又兼领徐州大中正,因为他一贯有肺病,当年病情更加严重,孝武帝派黄门侍郎传圣旨问候他的病情。
  大明元年(457),他被任为金紫光禄大夫,兼领太子詹事,中正照旧,当年,又出外当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先前高祖留下的诏书说:“京口这么重要的地方,离京城不远,如果不是皇室近亲,不能镇守。”刘延孙和皇室虽然都是彭城人,但另居吕县,刘氏居在彭城县的,又分两处住居,皇室老家居在绥舆里,左将军刘怀肃居住在安上里,豫州刺史刘怀武居住在丛亭里,和吕县刘氏共称为“四刘”。他们虽然都出自楚元王,但从来没有划定辈分族房。刘延孙和皇帝本来不是同一个宗族,不应该有这个任命。当时司空竟陵王刘诞当徐州刺史,孝武帝非常害怕而又忌恨刘诞,不想叫刘诞驻守京口,便迁他的治所到广陵城。广陵和京口正对岸,孝武想叫亲信心腹当徐州刺史占据京口防卫刘诞,所以将南徐州刺史的职务授予刘延孙,而且和他叙上同一个房族,叫各个亲王和他攀叙上亲戚关系。
  大明三年(459)南兖州刺史竟陵王刘诞有罪,不接受朝延的征调,刘延孙迅速派中兵参军杜幼文率兵伐刘诞,到了广陵城,刘诞已经关闭城门防守起来。杜幼文只好回来,刘诞派使者刘公泰带着书信邀请刘延孙同时反叛,刘延孙将刘公泰斩首,把刘公泰的脑袋送到京城,又派杜幼文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接受沈庆之的指挥,当年,刘延孙进官车骑将军,加官散骑常侍,赏赐鼓吹一部。
  大明五年(461),孝武给刘延孙下诏书说:“过去京口的镇守往往选用皇室人物,是一贯的规矩,这一次出镇是另外的原因,现在这个城的防守不需要,应该把它转授给我的儿子。”征调刘延孙当侍中、尚书左仆射,兼领护军将军,这时,刘延孙突然病得很厉害,不能起来拜官,孝武叫人在五城接受延孙每日的封牌,坐船从青溪到平昌门,同时到中书省居住养病,又想让刘延孙代理朱修之当荆州刺史,还未拜职,第二年(462)刘延孙去世,当时五十二岁,孝武非常痛惜,下诏书说:“前侍中,尚书左仆射兼领护军将军东昌县开国侯延孙风度高洁,器局严正,见识深远,明白畅达。为国家的事业做了很多的工作,从外州到朝廷,同样勤劳肯干,多达二十四年,在国家出现动乱时,他最先赞成起事讨贼,义兵发动,他则像萧何寇恂那样照顾后方,使我无后顾之忧。他气质平允,可算是栋梁之才。他对于本朝确实是立下了功勋,经历两朝在内是好尹令,在外是好刺史,他的仁政和杰出的成绩,人民看得很清楚,忠诚的计策,高尚的气节也叫我深深铭记。正要让他兼任三公台职;管理各种事务,永远保护国家大业,谁知突然去世。我心里深深悲痛。考察他一生的功过,评价他的整个功劳,应该深深的哀悼他,可以给他赠官司徒,赐给班剑二十人,侍中仆射侯爵如旧。”有关部门上奏谥号名忠穆,诏书说给他谥号为文穆,另又下诏书说:“前司徒文穆公刘延孙,生活朴素,家庭贫困,我每每想起他的这种高尚的品行,总是深深的感叹。葬送的各种器具,一定有所缺乏,可以赏赐他家钱财三十万、一千斛米。”
  他的儿子刘质继承爵位,太宗泰始中,犯了罪,封爵被取消,刘延孙的弟弟延熙,官义兴太守,事迹见《袁靑传》。
  

宋书浏览月榜 宋书全文 >

  1. 列传·卷五十二
  2. 志·卷二十八
  3. 列传·卷九十一
  4. 志·卷十二
  5. 列传·卷四十八
  6. 列传·卷四十四
  7. 列传·卷七十四
  8. 志·卷二十七
  9. 列传·卷八十四
  10. 列传·卷五十八

宋书最受喜欢章节 宋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
  2. 列传·卷九十九
  3. 列传·卷九十八
  4. 列传·卷九十七
  5. 列传·卷九十六
  6. 列传·卷九十五
  7. 列传·卷九十四
  8. 列传·卷九十三
  9. 列传·卷九十二
  10. 列传·卷九十一
  11. 列传·卷九十
  12. 列传·卷八十九
  13. 列传·卷八十八
  14. 列传·卷八十七
  15. 列传·卷八十六

猜你喜欢的宋书故事 宋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