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书 > 志·卷十五

志·卷十五

  古者天子巡狩之礼,布在方策。至秦、汉巡幸,或以厌望气之祥,或以希神仙 之应,烦扰之役,多非旧典。唯后汉诸帝,颇有古礼焉。魏文帝值参分初创,方隅 事多,皇舆亟动,略无宁岁。盖应时之务,又非旧章也。明帝凡三东巡,所过存问 高年,恤人疾苦,或赐谷帛,有古巡幸之风焉。齐王正始元年,巡洛阳,赐高年、 力田各有差。
  晋武帝泰始四年,诏刺史二千石长吏曰:“古之王者,以岁时巡狩方岳,其次 则二伯述职,不然则行人巡省,掸人诵志。故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人情上通, 上指远喻。至于鳏寡,罔不得所。用垂风遗烈,休声犹存。朕在位累载,如临深泉, 夙兴夕惕,明发不寐,坐而待旦。思四方水旱灾眚,为之怛然。勤躬约己,欲令事 事当宜。常恐众吏用情,诚心未著,万机兼猥,虑有不周;政刑失谬,而弗获备览。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惟岁之不易,未遑卜征巡省之事。人之未乂,其何以恤之。 今使使持节侍中、副给事黄门侍郎,衔命四出,周行天下,亲见刺史二千石长吏, 申喻朕心恳诚至意,访求得失损益诸宜,观省政治,问人间患苦。周典有之曰: ‘其万人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慝犯令为 一书,其札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每国辩异之,以反命于王, 以周知天下之故。’斯旧章前训,今率由之。还具条奏,俾朕昭然鉴于幽远,若亲 行焉。大夫君子,其各悉乃心,各敬乃事,嘉谋令图,苦言至戒,与使者尽之,无 所隐讳。方将虚心以俟。其勉哉勖之,称朕意焉。”挚虞新礼仪曰:“魏氏无巡狩 故事,新礼则巡狩方岳,柴望告至,设壝宫,如礼诸侯之觐者。摈及执贽,皆如朝 仪,而不建其旗。臣虞案觐礼,诸侯觐天子,各建其旗章,所以殊爵命,示等威。 《诗》称‘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宜定新礼建旗如旧礼。”然终晋世,巡狩废矣。
  宋武帝永初元年,诏遣大使分行四方,举善旌贤,问其疾苦。元嘉四年二月己 卯,太祖东巡。丁卯,至丹徒。己巳,告觐园陵。三月甲戌,幸丹徒离宫,升京城 北顾。乙亥,飨父老旧勋于丹徒行宫,加赐衣裳各有差,蠲丹徒县其年租布之半, 系囚见徒五岁刑以下,悉皆原遣。登城三战及先大将军并贵泥关头败没余口。老疾 单孤,又诸战亡家不能自存者,并随宜隐恤。二十六年二月己亥,上东巡。辛丑, 幸京城。辛亥,谒二陵。丁巳,会旧京故老万余人,往还飨劳,孤疾勤劳之家,咸 蒙恤赉,发赦令,蠲徭役。其时皇太子监国,有司奏仪注。
  某曹关某事云云。被令,仪宜如是。请为笺如左。谨关。
  右署众官如常仪。
  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某甲,死罪死罪。某事云云。参议以为宜如是事诺。奉 行。某年月日。某曹上。
  右笺仪准于启事年月右方,关门下位及尚书官署。其言选事者,依旧不经它官。
  太常主者寺押。某署令某甲辞。言某事云云。求告报如所称。详检相应。今听 如所上处事诺。明详旨申勤,依承不得有亏。符到奉行。年月日。起尚书某曹。
  右符仪。
  某曹关太常甲乙启辞。押。某署令某甲上言。某事云云。请台告报如所称。主 者详检相应。请听如所上事诺。别符申摄奉行。谨关。
  年月日。
  右关事仪准于黄案年月日右方,关门下位年月下左方,下附列尚书众官署。其 尚书名下应云奏者,今言关。余皆如黄案式。
  某曹关司徒长史王甲启辞。押。某州刺史丙丁解腾某郡县令长李乙书言某事云 云。请台告报如所称。尚书某甲参议,以为所论正如法令,报听如所上。请为令书 如左。谨关。
  右关门下位及尚书署,如上仪。
  司徒长史王甲启辞。押。某州刺史丙丁解腾某郡县令长李乙书言某事云云。州 府缘案允。值。请台告报。
  年月日。尚书令某甲上。
  建康宫无令,称仆射。
  令日下司徒,令报听如某所上。某宣摄奉行如故事。文书如千里驿行。
  年月朔日甲子。尚书令某甲下。无令称仆射。司徒承书从事到上起某曹。
  右外上事,内处报,下令书仪。
  某曹关某事云云。令如是,请为令书如右。谨关。
  右关署如前式。
  令司徒。某事云云。令如是,其下所属,奉行如故事。文书如千里驿行。
  年月日子,下起某曹。
  右令书自内出下外仪。
  令书前某官某甲。令以甲为某官,如故事。
  右令书板文准于昭事板文。
  年月日。侍御史某甲受。
  尚书下云云。奏行如故事。
  右以准尚书敕仪。起某曹。
  右并白纸书。凡内外应关笺之事,一准此为仪。其经宫臣者,依臣礼。
  拜刺史二千石诫敕文曰制诏云云。某动静屡闻。
  右若拜诏书除者如旧文。其拜令书除者,“令”代“制诏”,余如常仪。辞关 板文云:“某官粪土臣某甲临官。稽首再拜辞。”制曰右除粪土臣及稽首云云。
  某官某甲再拜辞。以“令日”代“制曰”。某官宫臣者,称臣。
  皇太子夜开诸门,墨令,银字启传令信。
  太史每岁上某年历。先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常读五时令。皇帝所服,各随 五时之色。帝升御坐,尚书令以下就席位,尚书三公郎以令著录案上,奉以入,就 席伏读讫,赐酒一卮。官有其注。傅咸曰:“立秋一日,白路光于紫庭,白旗陈于 玉阶。”然则其日旗、路皆白也。
  晋成帝咸和五年六月丁未,有司奏读秋令。兼侍中散骑侍郎荀弈、兼黄门侍郎 散骑侍郎曹宇驳曰:“尚书三公曹奏读秋令仪注。新荒以来,旧典未备。臣等参议, 光禄大夫臣华恆议,武皇帝以秋夏盛暑,常阙不读令,在春冬不废也。夫先王所以 从时读令者,盖后天而奉天时。正服,尊严之所重,今服章多阙如。比热隆赫,臣 等谓可如恆议,依故事阙而不读。”诏可。六年三月,有司奏:“今月十六日立夏。 案五年六月三十日门下驳,依武皇夏阙读令。今正服渐备,四时读令,是祗述天和 隆赫之道。谓今故宜读夏令。”奏可。
  宋文帝元嘉六年六月辛酉朔,驸马都尉奉朝请徐道娱上表曰:“谨案晋博士曹 弘之议,立秋御读令,上应著缃帻,遂改用素,相承至今。臣浅学管见,窃有惟疑。 伏寻《礼记·月令》,王者四时之服正见驾苍龙,载赤旗,衣白衣,服黑玉。季夏 则黄,文极于此,无白冠则某履某耑也。且帻又非古服,出自后代。上附于冠, 下不属衣。冠固不革,而帻岂容异色。愚谓应恆与冠同色,不宜随节变采。土令在 近,谨以上闻。如或可采,乞付外详议。”太学博士荀万秋议:“伏寻帻非古者冠 冕之服,《礼》无其文。案蔡邕《独断》云:‘帻是古卑贱供事不冠人所服。’又 董仲舒《止雨书》曰:‘其执事皆赤帻。’知并不冠之服也。汉元始用,众臣率从。 故司马彪《舆服志》曰:‘尚书帻名曰纳言。迎气五郊,各如其色,从章服也。’ 自兹相承,迄于有晋。大宋受命,礼制因循。斯既历代成准,谓宜仍旧。”有司奏: “谨案道娱启事,以土令在近,谓帻不宜变。万秋虽云帻宜仍旧,而不明无读土令 之文。今书旧事于左。《魏台杂访》曰:‘前后但见读春夏秋冬四时令,至于服黄 之时,独阙不读。今不解其故。’魏明帝景初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散骑常侍领太 史令高堂隆上言曰:‘黄于五行,中央土也。王西季各十八日。土生于火,故于火 用事之末服黄,三季则否。其令则随四时,不以五行为分也。是以服黄无令。’” 其后太祖常谓土令,三公郎每读时令,皇帝临轩,百僚备位,多震悚失常仪。宋唯 世祖世刘勰、太宗世谢纬为三公郎,善于其事,人主及公卿并属目称叹。勰见《宗 室传》。纬,谢综弟也。
  旧说后汉有郭虞者,有三女。以三月上辰产二女,上巳产一女。二日之中,而 三女并亡,俗以为大忌。至此月此日,不敢止家,皆于东流水上为祈禳,自洁濯, 谓之禊祠。分流行觞,遂成曲水。史臣案《周礼》,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如今三 月上巳如水上之类也。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也。《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 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此则其来甚久,非起郭 虞之遗风、今世之度水也。《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阳气和 暖,鲔鱼时至,将取以荐寝庙,故因是乘舟禊于名川也。《论语》,暮春浴乎沂。 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滨,盖出此也。”邕之言然。张衡《南 都赋》祓于阳滨又是也。或用秋,《汉书》八月祓于霸上。刘桢《鲁都赋》:“素 秋二七,天汉指隅,人胥祓除,国子水嬉。”又是用七月十四日也。自魏以后但用 三日,不以巳也。魏明帝天渊池南,设流杯石沟,燕群臣。晋海西钟山后流杯曲水, 延百僚,皆其事也。宫人循之至今。
  汉文帝始革三年丧制。临终诏曰:“天下吏民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取妇、嫁 女、祠祀、饮酒、食肉。其当给丧事者,无跣。绖带无过三寸。当临者,皆旦夕各 十五举音。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而释服。”文帝以己亥崩,乙巳葬, 其间凡七日。自是之后,天下遵令,无复三年之礼。案《尸子》,禹治水,为丧法, 曰毁必杖,哀必三年,是则水不救也。故使死于陵者葬于陵,死于泽者葬于泽。桐 棺三寸,制丧三日。然则圣人之于急病,必为权制也。但汉文治致升平,四海宁晏, 废礼开薄,非也。宣帝地节四年,诏曰:“今百姓或遭衰绖凶灾,而吏徭事不得葬, 伤孝子心。自今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徭事,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至 成帝时,丞相翟方进事父母孝谨,母终,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视事。自以为身备 汉相,不敢逾国家典章。然而原涉行父丧三年,显名天下。河间惠王行母丧三年, 诏书褒称,以为宗室仪表。薛修服母丧三年,而兄宣曰:“人少能行之。”遂兄弟 不同,宣卒以此获讥于世。是则丧礼见贵常存矣。至汉平帝崩,王莽欲眩惑天下, 示忠孝,使六百石以上皆服丧三年。及莽母死,但服天子吊诸侯之服,一吊再会而 已。而令子新都侯宇服丧三年。及元后崩,莽乃自服三年之礼。事皆奸妄,天下疾 之。汉安帝初,长吏多避事弃官。乃令自非父母服,不得去职。是后吏又守职居官, 不行三年丧服。其后又开长吏以下告宁,言事者或以为刺史二千石宜同此制,帝从 之。建元元年,尚书孟布奏宜复如建武、永平故事,绝刺史二千石告宁及父母丧服, 又从之。至桓帝永兴二年,复令刺史二千石行三年服。永寿二年,又使中常侍以下 行三年服。至延熹元年,又皆绝之。
  后汉世,诸帝不豫,并告泰山、弘农、庐江、常山、颍川、南阳、河东、东郡、 广陵太守祷祠五岳四渎,遣司徒分诣郊庙社稷。
  魏武临终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百官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 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不得离部。”帝以正月庚子崩,辛丑即殡。是月丁卯 葬,葬毕反吉,是为不逾月也。诸葛亮受刘备遗诏,既崩,群臣发丧,满三日除服, 到葬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此则魏、蜀丧制,又并异 于汉也。孙权令诸居任遭三年之丧,皆须交代乃去,然多犯者。嘉禾六年,使群臣 议立制,胡综以为宜定大辟之科。又使代未至,不得告,告者抵罪。顾雍等同综议, 从之。其后吴令孟仁闻丧辄去,陆逊陈其素行,得减死一等,自此遂绝。
  晋宣帝崩,文、景并从权制。及文帝崩,国内行服三日。武帝亦遵汉、魏之典, 既葬除丧,然犹深衣素冠,降席撤膳。太宰司马孚、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何 曾、司徒领中领军司马望、司空荀顗、车骑将军贾充、尚书令裴秀、尚书仆射武陔、 都护大将军郭建、侍中郭绥、中书监荀勖、中军将军羊祜等奏曰:“臣闻礼典轨度, 丰杀随时,虞、夏、商、周,咸不相袭,盖有由也。大晋绍承汉、魏,有革有因, 期于足以兴化致治而已。故未皆得返情太素,同规上古也。陛下既已俯遵汉、魏降 丧之典,以济时务;而躬蹈大孝,情过乎哀,素冠深衣,降席撤膳。虽武丁行之于 殷世,曾闵履之于布衣,未足以喻。方今荆蛮未夷,庶政未乂,万机事殷,动劳神 虑。岂遑全遂圣旨,以从至情。加岁时变易,期运忽过,山陵弥远,攀慕永绝。臣 等以为陛下宜回虑割情,以康时济治。辄敕御府易服,内省改坐,太官复膳。诸所 施行,皆如旧制。”诏曰:“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终苴绖于草土,以存此痛,况当 食稻衣锦,诚佹然激切其心,非所以相解也。吾本诸生家,传礼来久,何心一旦便 易此情于所天。相从已多,可试省孔子答宰我之言,无事纷纭也。言及悲剥,奈何 奈何!”孚等重奏:“伏读明诏,感以悲怀。辄思仲尼所以抑宰我之问,圣思所以 不能已已,甚深甚笃。然今者干戈未戢,武事未偃,万机至重,天下至众。陛下以 万乘之尊,履布衣之礼,服粗席藁,水饮疏食,殷忧内盈,毁悴外表,而躬勤万机, 坐而待旦,降心接下,仄不遑食,所以劳力者如斯之甚。是以臣等悚息不宁,诚惧 神气用损,以疚大事。辄敕有司改坐复常,率由旧典。惟陛下察纳愚款,以慰皇太 后之心。”又诏曰:“重览奏议,益以悲剥,不能自胜,奈何奈何!三年之丧,自 古达礼,诚圣人称心立哀,明恕而行也。神灵日远,无所告诉;虽薄于情,食旨服 美,朕更所不堪也。不宜反覆,重伤其心,言用断绝,奈何奈何!”帝遂以此礼终 三年。后居太后之丧,亦如之。
  泰始二年八月,诏书曰:“此上旬,先帝弃天下日也,便以周年。吾茕茕,常 复何时壹得叙人子情邪?思慕烦毒,欲诣陵瞻侍,以尽哀愤。主者具行备。”太宰 司马孚、尚书令裴秀、尚书仆射武陔等奏:“陛下至孝蒸蒸,哀思罔极。衰麻虽除, 毁顇过礼,疏食粗服,有损神和。今虽秋节,尚有余暑,谒见山陵,悲感摧伤,群 下窃用悚息。平议以为宜惟远体,降抑圣情,以慰万国。”诏曰:“孤茕忽尔,日 月已周,痛慕摧感,永无逮及。欲奉瞻山陵,以叙哀偾。体气自佳,其又已凉,便 当行,不得如所奏也。主者便具行备。”又诏曰:“昔者哀适三十日,便为梓宫所 弃,遂离衰绖,感痛岂可胜言!顾汉文不使天下尽哀,亦先帝至谦之志,是以自割, 不以副诸君子。有三年之爱,而身礼廓然,当见山陵,何心而无服,其以衰绖行。” 孚等重奏:“臣闻上古丧期无数,后世乃有年月之渐。汉文帝随时之义,制为短丧, 传之于后。陛下以社稷宗庙之重,万方亿兆之故,既从权制,释降衰麻;群臣庶僚 吉服。今者谒陵,以叙哀慕,若加衰绖,近臣期服,当复受制进退无当,不敢奉诏。” 诏曰:“亦知不在此麻布耳。然人子情思,为欲令哀丧之物在身,盖近情也。群臣 自当案旧制。期服之义,非先帝意也。”孚等又奏:“臣闻圣人制作,必从时宜。 故五帝殊乐,三王异礼。此古今所以不同,质文所以迭用也。陛下随时之宜,既降 心克己,俯就权制;既除衰麻,而行心丧之礼。今复制服,义无所依。若君服而臣 不服,虽先帝厚恩,亦未之敢安也。参量平议,宜如前奏。臣等敢固以请。”诏曰: “患情不能企及耳,衣服何在?诸君勤勤之至,岂苟相违!”
  泰始四年,皇太后崩。有司奏:“前代故事,倚庐中施白缣帐蓐,素床,以布 巾裹[C052]草。轺辇板舆细犊车皆施缣里。”诏不听,但令以布衣车而已。其余居 丧之制,一如礼文。有司又奏:“大行皇太后当以四月二十五日安厝。故事,虞著 衰服,既虞而除。其内外官僚,皆就朝晡临位。御除服讫,各还所次除衰服。”诏 曰:“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礼也。受终身之爱,而无数年之报,奈何葬而便即吉, 情所不忍也。”有司又奏:“世有险易,道有洿隆,所遇之时异。诚有由然,非忽 礼也。方今戎马未散,王事至殷,更须听断,以熙庶绩。昔周康王始登翌室,犹戴 冕临朝。降于汉、魏,既葬除释,谅暗之礼,自远代而废矣。唯陛下割高宗之制, 从当时之宜。敢固以请。”诏曰:“揽省奏事,益增感剥。夫三年之丧,所以尽情 致礼。葬已便除,所不堪也。当叙吾哀怀,言用断绝,奈何奈何!”有司又固请。 诏曰:“不能笃孝,勿以毁伤为忧也。诚知衣服末事耳。然今思存草土,率常以吉 夺之,乃所以重伤至心,非见念也。每代礼典质文皆不同,此身何为限以近制,使 达丧阙然乎!”群臣又固请,帝流涕久之,乃许。
  文帝崇阳陵先开一日,遣侍臣侍梓宫,又遣将军校尉当直尉中监各一人,将殿 中将军以下及先帝时左右常给使诣陵宿卫。文明皇后崩及武元杨后崩,天下将吏发 哀三日止。
  泰始元年,诏诸将吏二千石以下遭三年丧,听归终宁,庶人复除徭役。太康七 年,大鸿胪郑默母丧,既葬,当依旧摄职,固陈不起。于是始制大臣得终丧三年。 然元康中,陈准、傅咸之徒,犹以权夺,不得终礼。自兹至今,往往以为成比也。 晋文帝之崩也,羊祜谓傅玄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汉文除之,毁礼伤义。今 上有曾、闵之性,实行丧礼。丧礼实行,何为除服。若因此守先王之法,不亦善乎?” 玄曰;“汉文以末世浅薄,不能复行国君之丧,故因而除之。数百年一旦复古,恐 难行也。”祜曰:“且使主上遂服,犹为善乎?”玄曰:“若上不除而臣下除,此 为但有父子,无复君臣,三纲之道亏矣。”习凿齿曰:“傅玄知无君臣之伤教,而 不知兼无父子为重,岂不蔽哉!且汉废君臣之丧,不降父子之服,故四海黎庶,莫 不尽情于其亲。三纲之道,二服恆用于私室,而王者独尽废之,岂所以孝治天下乎? 《诗》云‘猷之未远’,其傅玄之谓也。”
  泰始十年,武元杨皇后崩。博士张靖议:“太子宜依汉文权制,割情除服。” 博士陈逵议:“太子宜令服重。”尚书仆射卢钦、尚书魏舒、杜预奏:“谅暗之制, 乃因自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唯称不言而已。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既虞为 断。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博士段暢承述预旨,推引《礼》传以成其说。 既卒哭,太子及三夫人以下皆随御除服。自汉文用权礼,无复□禁,历代遵用之。 至晋孝武崩,太傅录尚书会稽王道子议:“山陵之后通婚嫁,不得作乐,以一期为 限。”宋高祖崩,葬毕,吏民至于宫掖,悉通乐,唯殿内禁。
  宋武帝永初元年,黄门侍郎王准之议:“郑玄丧制二十七月而终,学者多云得 礼。晋初用王肃议,祥禫共月,遂以为制。江左以来,唯晋朝施用;搢绅之士,犹 多遵玄议。宜使朝野一体。”诏可。
  晋惠帝永康元年,愍怀太子薨,帝依礼服长子三年,群臣服齐衰期。晋孝武太 元二十一年,孝武帝崩,李太后制三年之制。
  宋武帝永初三年,武帝崩,萧太后制三年之服。
  晋惠帝太安元年三月,皇太孙尚薨。有司奏:“御服齐衰期。”诏通议。散骑 常侍谢衡以为诸侯之太子,誓与未誓,尊卑体殊,《丧服》云,为嫡子长殇,谓未 誓也;已誓则不殇也。中书令卞粹曰:“太子始生,故已尊重,不待命誓。若衡议 已誓不殇,则元服之子,当斩衰三年;未誓而殇,则虽十九,当大功九月。誓与未 誓,其为升降也微;斩与大功,其为轻重也远。而今注云,诸侯不降嫡殇,重嫌于 无,以大功为重嫡之服。大功为重嫡之服,则虽誓,无复有三年之理明矣。男能奉 卫社稷,女能奉妇道,各以可成之年,而有已成之事,故可无殇,非孩龀之谓也。 谓殇后者,尊之如父,犹无所加,而止殇服。况以天子之尊,为无服之殇,行成人 之制邪!凡诸宜重之殇,皆士大夫不加服,而令至尊独居其重,未之前闻也。”博 士蔡克同粹。秘书监挚虞议:“太子初生,举以成人之礼,则殇理除矣。太孙亦体 君重,由位成而服全,非以年也。天子无服殇之仪,绝期故也。”于是御史以上皆 服齐衰。
  晋康帝建元元年正月晦,成恭杜皇后周忌。有司奏;“至尊期年应改服。”诏 曰:“君亲,名教之重也。权制出于近代耳。”于是素服如旧,非汉、魏之典。晋 孝武太元九年,崇德太后褚氏崩。后于帝为从嫂,或疑其服。太学博士徐藻议: “资父事君而敬同。又《礼》传,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则夫属君道,妻 亦后道矣。服后宜以资母之义。鲁讥逆祀,以明尊尊。今上躬奉康、穆、哀皇及靖 后之祀,致敬同于所天,岂可敬之以君道,而服废于本亲!谓应服齐衰期。”于是 帝制期服。
  晋安帝隆安四年,太皇太后李氏崩。尚书祠部郎徐广议:“太皇太后名位允正, 体同皇极,理制备尽,情礼弥申。《阳秋》之义,母以子贵。既称夫人,礼服从正。 故成风显夫人之号,昭公服三年之丧。子于父之所生,体尊义重。且礼祖不厌孙, 宜遂服无屈。而缘情立制,若嫌明文不存,则疑斯从重。谓应同于为祖母后齐衰期。 永安皇后无服,但一举哀。百官亦一期。”诏可。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七月壬子,元皇后崩。兼司徒给事中刘温持节监丧。神虎门 设凶门柏历至西上皞,皇太子于东宫崇正殿及永福省并设庐。诸皇子未有府第者, 于西廨设庐。元嘉十七年,元皇后崩。皇太子心丧三年。礼心丧者,有禫无禫,礼 无成文,世或两行。皇太子心丧毕,诏使博议。有司奏:“丧礼有礻覃,以祥变有 渐,不宜便除即吉,故其间服以FH缟也。心丧已经十三月,大祥十五月,祥禫变 除,礼毕余一期,不应复有禫。宣下以为永制。”诏可。
  孝武孝建三年三月,有司奏:“故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义阳 王师王偃丧逝。至尊为服缌三月,成服,仍即公除。至三月竟,未详当除服与不? 又皇后依朝制服心丧,行丧三十日公除。至祖葬日,临丧当著何服?又旧事,皇后 心丧,服终除之日,更还著未公除时服,然后就除。未详今皇后除心制日,当依旧 更服?为但释心制中所著布素而已?勒礼官处正。”太学博士王膺之议:“尊卑殊 制,轻重有级,五服虽同,降厌则异。礼,天子止降旁亲;外舅缌麻,本在服例, 但衰绖不可临朝飨,故有公除之议。虽释衰袭冕,尚有缌麻之制。愚谓至尊服三月 既竟,犹宜除释。”又议:“吉凶异容,情礼相称。皇后一月之限虽过,二功之服 已释。哀情所极,莫深于尸柩,亲见之重,不可以无服。案周礼,为兄弟既除丧已, 及其葬也,反服其服。轻丧虽除,犹齐衰以临葬。举轻明重,则其理可知也。愚谓 王右光禄祖葬之日,皇后宜反齐衰。”又议:“丧礼即远,变除渐轻;情与日杀, 服随时改。权礼既行,服制已变,岂容终除之日,而更重服乎?案晋泰始三年,武 帝以期除之月,欲反重服拜陵,频诏勤勤,思申棘心。于时朝议譬执,亦遂不果。 愚谓皇后终除之日,不宜还著重服,直当释除布素而已。”太常丞硃膺之议:“凡 云公除,非全除之称。今朝臣私服,亦有公除,犹自穷其本制。膺之云,晋武拜陵 不遂反服,此时是权制。既除衰麻,不可以重制耳,与公除不同。愚谓皇后除心制 日,宜如旧反服未公除时服,以申创巨之情。”余同膺之议。国子助教苏玮生议: “案三日成服即除,及皇后行丧三十日,礼无其文。若并谓之公除,则可粗相依准。 凡诸公除之设,盖以王制夺礼。葬及祥除,皆宜反服。未有服之于前,不除于后。 虽有齐斩重制,犹为功缌除丧。夫公除暂夺,岂可遂以即吉邪?愚谓至尊三月服竟, 故应依礼除释。皇后临祖,及一周祥除,并宜反服齐衰。”尚书令、中军将军建平 王宏议谓:“至尊缌制终,止举哀而已,不须释服。”余同硃膺之议。前祠部郎中 周景远议:“权事变礼,五服俱革,缌麻轻制,不容独异。”谓:“至尊既已公除, 至三月竟,不复有除释之义。”其余同硃膺之议。重加研详,以宏议为允。诏可。
  大明二年正月,有司奏:“故右光禄大夫王偃丧,依格皇后服期,心丧三年, 应再周来二月晦。检元嘉十九年旧事,武康公主出适,二十五月心制终尽,从礼即 吉。昔国哀再周,孝建二年二月,其月末,诸公主心制终,则应从吉。于时犹心禫 素衣,二十七月乃除,二事不同。”领仪曹郎硃膺之议:“详寻礼文,心丧不应有 禫,皇代考检,已为定制。元嘉季年,祸难深酷,圣心天至,丧纪过哀。是以出适 公主,还同在室,即情变礼,非革旧章。今皇后二月晦,宜依元嘉十九年制,释素 即吉。”文帝元嘉十五年,皇太子妃祖父右光禄大夫殷和丧,变除之礼,仪同皇后。

译文

  古代有关天子外出巡行视察的礼仪,都已记录在典册之中。到了秦、汉时期,天子外出巡视,有时为迎合观察云气所见的祥瑞,有时为希求神仙美好的回应,所兴举的烦扰人民的事役,大多不合旧的典制,衹有后汉时期的各位皇帝,多能遵循古礼。曹魏文帝时正值天下三分初期,各地战事繁多,皇帝常常亲自出征,实在没有安宁的年岁。那些囚应时势而处理的事务,又都不符合旧的典章,魏明帝到束境巡视共有三次,他所经过的地方都慰问高龄长者,关怀人民的疾苦,有时还赏赐粮谷和缣帛,有古代帝王巡枧地方的遗风。齐王直羞丛始元年,巡视迢阳,对高龄长者及力田勤耕者分别给予不同的赏赐。
  晋武帝泰始四年,诏令给各州刺史及俸禄为二千石的长吏说:“古代的帝王,在每年定时节巡视督察各地方长官,其次就是管东境、西境的两位重臣向皇帝陈述自己供职的情况,不然的话就是派遣使臣巡视省察四方各州,由掸人官传达帝王的意旨.因此,虽是居住在遥远的地方卑贱的人,民心都没有隔阂。这样民情能够上达天广,天子的意旨能够晓谕到远方…争于鳏寡孤独没有依靠的人,也没有不被安置照顾的。由于古代帝:王亲垂风范留卜。辉煌的业绩,他们美好的名声至今仍然存留于人间。朕在位多年,常感到如临深渊,每天清早起来就治理政事,直到晚卜还惶恐不安,黎明时醒来就不能入睡,坐着等待到天亮。每每想到由于我的过失而造成的四方水旱灾害,我为之而忧惧伤心。我勤劳地料理政务,认真约束自己,是想让每件政事都办理得当。我又常常担心官吏们以私情行事,致使我的诚心不能彰显,又怕各项政务繁杂,而自己的谋划不周全,政务刑狱有失误,而我自己不能全部省察。群臣百官有过失,责任全在我一人。衹是年岁的艰难,顾不上占卜我外十巡视四方的吉凶。人民还没有安定,将怎样去抚恤他们呢。现在派遣使持节侍中、副给事黄门侍郎,遵奉我的使命到四方去,巡视天下,亲自接见各州刺史及俸禄二千石的长吏,申谕我恳切至诚的本意,并询访征求有关政治举措得失及改正等事宜,巡察地方的政事,慰问民间的疾苦。《周礼》裹有这样的话:‘凡各方邦民众有利或有害的事情记录为一书,各方邦有礼俗、政事、教化、刑禁的利弊记录为一书,各方邦有关叛逆暴乱、作奸犯科的情况记录为一书,各方邦发生的疫病死丧、凶年饥荒、困厄贫穷的情况记录为一书,各方邦有关康乐、和睦亲爱、平安的情况记录为一书。将各方邦的情况分别条列,以还报给帝王。使帝王尽知天下各地的情况。’这是旧的典章,是前代的训诫,现在应该完全遵循。使持节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应该像旧时的典章所说的那样,详细条列奏报各地的情况,使我对遥远地方的情形能清楚明了,就像是亲自巡行到了边远地方一样。大夫君子们,各人应该竭尽自己的诚心,各自敬谨你们的职事,有好的谋略、好的规划,有至诚的进言和劝诫,应该对使者详尽地陈述,不要有隐讳。我将虚心等待着。大家勉力吧,以切合我的本意。”垫虞新礼议论说:“曹魏时期没有天子巡视四方的先例,新礼却有天子巡视四方山岳,举行燎柴祭天祭山川的告至礼仪,建造土墙谴宫,就像礼制里诸侯觐见天子的礼仪。宾客的接待以及宾客执礼进见等礼仪,都与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一样,衹是不建树旗帜。我稽考觐礼,诸侯觐见天子时,各自建树自己的旗帜,用以区别爵位的高下,明示等级的差别,《诗经》裹说‘诸侯来到时,说看见了他的旗帜,。现在应该决定新礼中建树旗帜的制度如同旧时的礼制一样。”然而晋代白始至终,天子巡视四方的制度都被废止了。
  宋武帝永初元年,皇帝下诏派遣大使分别巡行四方各地,举荐善士表彰贤良,慰问人民的疾苦。元嘉四年:二月乙卯曰,太祖到东境巡视。丁卯曰,太祖到丹徒。己巳曰,拜谒先帝陵园。三月甲戌曰,太祖到达丹徒县的离宫,登上京城北顾楼。乙亥曰,在旦链行宫宴飨父老及旧曰的功臣,又分别赐予他们数量不等的衣裳。免除丹疆鉴当年半的租布。在押的现有囚徒,判定五年以下徒刑者,一律免刑遣返。凡是多次登城作战的战士,以及先前大将的家庭、青泥关头败亡后仍存活的人口,年老患有疾病孤单没有依靠的人,及阵亡将士家属当中贫困不能自保者,都应该随时给予关怀和抚恤。元嘉二十六年二月己亥曰,左担到束境巡视,辛丑曰,太祖巡行到了京球。辛亥曰,拜谒京城的先帝陵墓。丁巳曰,会见旧京的故老一万多人,往返飨宴慰劳,凡是孤苦疾病勤劳本业的人家,都受到了赈恤和赏赐,又发布了宽赦罪人的命令,免除人民的徭役。
  当时皇太子代理国家政务,主事官员奏上官府公文的程式。
  某官曹关知某某事。奉上命,程式应该如此。请为笺表如左方。谨关。
  右方具署众官官名如通常的程式。
  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某甲,死罪死罪。某某事。参酌审议认为如此照准同意。遵奉施行。某年某月某曰。某官曹上。
  右方表笺程式规定在启事年月的右方,关知门下官及尚书官署。凡是陈述铨选官员的事,依旧不经过其他部门的官员。
  太常寺主管官员签押。某官署令某甲启辞。陈说某某事。请求如陈述的告报。详细检核内容相符。请准许依所上内容予以同意。明示详尽的意旨约束施行,承办不得有差错。印信文书到达后遵奉施行。某年某月某曰。尚书某官拟。
  右方为印信文书程式。
  某官曹关知太常甲乙的启辞。签押。某官署之令某甲上言。某某事。请台官如所陈述的告报.,主管官员详细检核内容相符。请准许依所卜内容予以同意。另发印信文书申令遵奉施行。谨关。
  某年某月某日。
  右方关事程式规定在尚书省黄案年月曰的右方,关门下官在年月的下左方,下面附列尚书众官署名。
  凡是尚书名下应称“奏”的,现今称为“关”。其余都依尚书黄案文书的程式。
  某官曹关知司徒长史王甲的启辞。签押。某州的刺史丙丁行文上报某郡某县的令长李乙上书陈说的某某事。请台官依所陈述的告报。尚书某甲参与审议,以为所陈说的正合法令,准许依所上的内容告报。请求依左方内容撰写太子令书。谨关。
  右方关门官及尚书官署,依照以上的程式。
  司徒长史王甲启辞。签押。某州刺史丙‘行文上报某郡某县令长李乙上书陈说某某事。州府验核相符,请台官告报。
  某年某月某曰。尚书令某甲卜。
  建康宫没有尚书令,称尚书仆射。
  右方敕令当发给司徒,敕令报准许某所上书的内容。某官统领官员依照旧例遵奉施行。文书以日行千里驿传的急件颁行。
  年月朔日子。尚书令某甲卜。没有令的称尚书仆射。司徒承书从事到上起某曹。
  右方为外面上事,内处报,令书的程式。
  某官曹关知某某事。敕令如此,请撰写令书如右方,谨关。
  右方关官署依照前式。
  敕令司徒。某某事。敕令如此,颁给所属官员,依照旧例遵奉施行。文书以曰行千里驿传的急件颁行。
  年月日子,起某曹。
  右方为令书从内出卜外程式。
  令书前称某官某甲。令以甲为某官,依旧例。
  某年某月某。侍御史某甲受。
  右方令书行文依照诏令行文。
  尚书敕令。依照旧例遵奉施行。
  右方以定尚书敕令的程式。某官曹拟
  右方各程式都用白纸书写。凡是内外应关应表笺的事,一概据此为程式。其中经过宫臣的,依照臣子之礼。
  任命刺史俸禄二丁.石的良吏的诫敕文称制诏如此如此。某官的情况屡次问报。
  右方若是以诏书授官的依照旧时的行文、凡是以令书授官的,以“令”宁代替“制诰”字,其余的如同通常的程式。启辞关诏窘文的称:“某官粪十臣某甲出任官职,稽首再拜辞。”制曰右方除去粪土臣及稽首等字。
  某官某甲再拜辞。以“令曰”代替“制曰”。某官是宫臣的,称“臣”。
  皇太子在夜晚时力。开各城门,亲手书写示令,是用银粉在木板上书写的关津通行凭证。
  太史每年都要奏当年的年历。在立春、立夏、大特、立秋一立冬之前,常常要宣滨这五个时节的月令。皇帝所穿的服装,各依随春、夏、大暑、秋、冬五个时节,相应用青、朱、黄、白、黑的颜色.皇帝登御座,尚书令以卜的官员各就席位,尚书三公郎将月令着绿在案牍卜。捧着进入,就席后宣读完毕,皇帝便赏赐给一卮酒.官员有月令注。傅咸说:“立秋这一天,白色的辎申显耀在皇帝的宫庭衷,白色的旗帜陈设在丘阶”那么立秋的旗帜和辖车都是白色的了。
  晋成帝威扣五年六月厂未,主事官奏请宣读秋季月令。兼侍中散骑侍郎荀弈、兼黄门侍郎散骑侍郎膏亨反驳说:“尚书一三公官员奏请宣读秋季月令仪节。自从新遭荒乱以来,售的典制不完备.我们参议后认为,光禄大夫华恒议论说,武帝因为秋、夏止值盛暑炎热,常常停止而不宣读月令,而在春、冬两季却不停卜穴滨月令。先代帝王之所以要依时节宣读月令,大概是为了遇了天时行事,以顺奉天时.穿正式的服装,这是尊严的重要体现,现在服饰衣冠大多都不齐备。且近来酷热高温,我们认为可以依照华垣的议论,援引这壶的旧例,暂停而不宣读月令。”皇帝下诏同意这一建议。咸和六年三月,主事官员一奏:“这个月十六日是立夏。根据咸扣五年六月三十日尚书门下侍郎的驳议,援引武查夏季停止读月令的说法。现在正式服装逐渐齐备,而依四时宣读月令,是遵循天地和顺隆盛的道理。我们认为现在应该宣读夏季月令。”上奏被皇帝批准。
  六年六月辛酉初一,驸马都尉奉朝请俭继一奏说: 根据晋朝博士曹弘之的议论,立秋时皇帝亲临读月令的仪式,皇帝应该戴黄色的帧巾,后来便改用白色,相沿至今。我学问浅薄见识少,私下却有疑惑。按《礼记.月令》所载,帝王一年四季当以青色之马驾车,车上树赤色旗帜,穿白色衣服,佩戴黑玉。在季夏时就用黄色,记载衹限于此,没有戴白冠就用某色的履某色的舄的记载。况且帧巾又不是古代就有的服饰,是后代才出现的。愤巾依附冠,下面不附属于衣。冠固然没有什么改变,而帧巾又怎么可以改用不同的颜色呢.我认为帧巾应该经常与冠的颜色相同,不应该依随季节而改变颜色。现在大暑的节令已经临近,我敬谨地将自己的意见上奏。如果造意见有可取的地方,请求交付给臣子们详加议论。”太学博士苞蔓挞议论说:“我查考得知帧巾不是古时候冠冕的服饰,《礼》书裹也没有记载。根据基旦《独断》裹说:‘帧巾是古代地位卑贱供役使而不戴冠的人所使用的。’又据茎仲釭《止雨书》裹说:‘办事的人都系赤色的帧巾。,由此可知帧巾都是不戴冠的人所使用。汉元帝时开始使用,臣子们于是都遵循。因此司马彪《舆服志》裹说:‘尚书用的愤巾称为纳言。在束、西、南、北、中五郊举行迎气的祭祀时,帧巾各依随服饰的颜色,依循章服的制式。,从此以后相循续,一直到晋代。刘宋皇帝受天命称帝之后,礼仪仍然是因循旧制。这既然是历代的成规,我认为应该依从旧制而不改变。”主事官员上奏说:“我们敬谨地查考徐道娱的启奏,以为人暑的节令已经临近,认为愤巾的颜色不能改变。荀万秋虽然说帧巾应依旧不改,却不明白本没有在大暑时宣读土令的记载。现在我把旧时的制度书写在下面。《魏台杂访》说:‘《礼》书自始至终衹见有宣读舂、夏、秋、冬四时令的记载,至于穿黄色服饰的节令,独缺而不读土令。现在仍不能理解其中的情由。,曹魏明帝景初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散骑常侍领太史令高堂隆上奏说:‘黄色在五行中,是居于中央的土德。它占四季各十八而为王。土是从火而生,所以在火当令的末期用黄色,其他三季就不是这样。时令是随春、夏、秋、冬四时而定的,不是用金、木、水、火、主五行来区分的。所以服用黄色时没有月令。”后来刘宋太祖常常称说有土令,三公郎每当宣读时令时,皇帝便坐在前殿,百官按照安排到位,大多神色惊恐失去常态。刘塞衹有世担一朝的壁邀、毖:一朝的趱纬任三公郎时,善于处理宣读时令的事,皇帝以及公卿们都注目而赞叹。刘勰的生平事迹记载在《宗室传》里。谢纬,是谢综的弟弟。
  旧时传说后汉时有个叫郭虞的人,有三个女儿。他家在三月上旬辰那天生下两个女儿,接着在巳曰那天又生下一个女儿。又在两天之内。三个女兄都死亡。民间以为这是最大的忌讳。所以每到三月的这个日子,人们都不敢住在家里,都来到东流水上举行祈求去邪除灾的祭祀,大家都各自洗濯洁身,称为禊祀。分别在水流上飘放酒杯相会饮酒,于是成为曲水。史臣查考《周礼》记载的女巫掌管每年按时令举行祈求除邪去灾的祭祀,以及进行衅浴的事,就像现在三月上旬巳曰到水上举行祓祭的事相类似。衅浴是指用香薰草药涂身沐浴。《韩诗》裹说:“郑国的风俗,在三月上旬的巳,人们来到溱水和洧水上,招魂续魄。手持兰草,拂除不祥的邪气。”造就可以知道楔祀这类事情的由来已经很久远了,不是起于塑虞女儿死后形成的楔祀遣风和当世的度水风俗。《月令》里记载,暮春时节,天子开始乘船.,蔡邕《月令》章句裹说:“阳气和暖,鲔鱼应时而来,将捕取它用以献祭宗庙,因此乘船到著名的河川上举行楔祀。《论语》里说,暮春时在沂水上沐浴。从上到,古代便有了楔祀的礼仪。现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祓除祭祀,大概就是由此而来的。”蔡邕说的这些话是对的。张衡《南都赋》裹说,在水滨北岸举行祓祭,这又是对的。有时是在秋季举行,如《汉书》裹记载的八月在霸上祓祭便是。刘桢《鲁都赋》裹说:“初秋的十四,天河指向遥远的边际,人们都在举行祓除,国子学的生员在水游戏。”又是在秋季七月十四。从曹魏以后衹定在一三月’日举行楔祭,而不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曰。
  曹魏明帝在天渊池的南边,建造流杯石沟,用以会集百官饮宴。晋代海西钟山后面有流杯曲水,邀请百官到造裹饮宴,部是流觞曲水的事情。官吏和人民遵循这种习俗直到今天。
  汉文帝开始摹除守丧:二年的制度。他临终时下诏令说:“天下的宫民哭吊:二天,然后都要除去丧服。不准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饮酒、食肉等习俗生活。凡是应该参与丧事的人,都不必赤脚。丧服用的麻布绖带不得超过三寸。应亲自服丧的人,都应该在早晚各十五次举哀。穿大功丧服十力门。小功奭服十四日。纤服曰之后除去丧服”汉文帝在己亥曰逝世,乙巳曰安葬,这中间有天的时间。从此之后,天下都遵循这道诏令行事,不再实行守丧三年的礼制,考查《尸于》书襄的记载,夏禹治水时,订立丧法,规定守丧哀伤时一定执持丧杖,父母丧亡一定要守丧三年。像这样那么洪水之灾便救治不了,因此让死在陵的便葬在山陵,死在湖泽中的便葬在湖泽‘小安葬时用桐木做成的棺材衹有三厚,守丧时间为三天。那么圣人对于为解救紧急灾害,对丧制也一定给予权宜处理。但是汉文帝时政治清明以致天一平,四海安宁,废止守丧三年的制度而开始实行简薄的丧制,实在是不对的。汉宣帝地节四年,皇帝诏令说:“现在老百姓遇到家中亲人丧亡而守丧时,因为要服官府的徭役而不能安葬亲人,伤害了孝子们孝顺的本心。从今以后,凡是有祖父母、父母丧亡的,可不服官府徭役,让他们能收殓亡亲安葬送终,以尽他们的孝道。”到汉成帝时,丞相翟方进侍奉父母很孝敬,母亲丧亡时,葬事完毕之后,过了三十六日,他便除丧服,到职处理政务。他认为身列汉朝丞相的职位,不敢违背国家的典章。然而原涉办理自己父亲的丧事,却照样守丧三年,结果扬名天下。河问惠王为母亲守丧三年,皇帝下诏予以称赞,以为是宗室的楷模。薛脩为母亲守丧三年,他的兄长薛宣却说:“人们很少能够这样实行的。”于是兄弟之间便完全不同,当薛宣死去之后,他为此而被世上的人所讥刺。这些都说明丧礼是被看重而长存的。当汉平帝逝世时,王莽想迷惑天下人并显示自己的忠孝,他让俸禄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为平帝守丧三年。到了王莽自己的母亲死去时,他衹穿上天子吊祭诸侯时穿的那种祭服,衹是在举行一次吊祭之后再举行一次吊祭而已。他让自己的儿子新都侯王宇守丧三年.,到了元后逝世时,王莽便亲自奉行守丧三年的礼制。他这些做法都是奸邪妄诞,天下人都痛恨他。汉安帝初年,官府长吏们大多逃避职事抛弃官职,于是下令说,如果不是为父母守丧,不准离职。从此之后官吏又都坚守官位和职事,不实行三年守丧的制度。后来又开始实行准许长吏以下的官员告假回家守丧的制度,主管议论的官员又认为州刺史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应该同样实行这一制度,皇帝同意他们的意见。建光元年,尚书孟布上奏认为应该恢复建武年间和永平年间的旧制,禁止刺史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告假回家守丧,及禁止为父母守丧三年,皇帝又同意孟布的这一奏请。到了桓帝永兴二年,又命令刺史俸禄二干石的官员为父母守丧三年。永寿二年,又命令中常侍以下的官员奉行守丧三年的丧礼。到了延熹元年,又都停止实行。
  登谨时期,皇帝生病时,都通告泰山、弘农、庐逗、鲎山、题川、直屋、苎速、翅;、尘堕等各郡的太守,祭祀泰山、恒山、华山、嵩山、组山及童回、旦些、渔回、坛丞等名山大川,派遣司徒官分别祭祀社稷和宗庙。
  曹魏武帝临终时的遣令说:“天下还没有安定,不能够遵照古代的礼制行事。官员们到殿中举行丧祭的,十五次举哀。安葬完毕后便除去丧服。凡是率领军队在外地屯驻戍守的,不得离开部伍。”曹魏武帝在正月庚子日逝世,辛丑日便已入殓停柩。这个月的丁卯曰便安葬,葬事完毕后即举行吉祭,这样丧葬大礼就没有超过一个月。诸葛亮接受型备的遣诏,当刘备逝世之后,官员们便举办丧事,满三日便除去丧服,到安葬时又依循丧葬的礼仪。凡是各郡国的太守、相、尉及各县的令长,三日便除去丧服。造就是曹魏、里连的丧制,又都与汉朝时不同。孙权命令任职的各官员,遇有父母丧亡要守丧三年时,都应该把职事交代完毕才能离开,然而官员们违犯这一规定的很多。蛊丞六年,逐护让臣子们订立制度,查噬认为应该订立死刑的条款。又规定接替的官员还没有来到时,不能够告假奔丧,告假奔丧的应判相应的刑罚。题壅等人与胡综议论相同。彊权同意了他们的议论。后来吴县的县令盂仁听到家中有丧事便擅离职守,陆逊陈奏了孟仁清正纯洁的品行,孟仁才被减刑一级免判死刑,从此之后就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了。
  晋宣帝逝世后,置曲的塞直及基查都依从权宜的办法办理丧事。当晋朝文帝逝世时,国内守丧三日。晋武帝也遵循汉朝及曹魏的典制,安葬完毕之后,他便除去丧服,却还穿深衣戴白色的帽子,并撤除宴席减省膳食。太宰司马孚、太傅塑过、太保王搓、太尉虹曾、司徒领中领军司马望、司空苞题、车骑将军贾左、尚书令裴秀、尚书仆射逮珐、都护大将军郭建、侍中郭绥、中书监苞昼、中军将军姜拈等人上奏说:“我们听说礼制仪法,随时代而有所增减变化,虞舜、夏禹、亘住、厘朝各个时期,都不相沿袭,这是有因由的。我们置曲承续龃和苴魏,礼制既有改革也有因袭,衹是希望足以兴教化致太平而已。所以没有全都顾念质朴的古代,一切都效法上古的制度。陛下你既已遵循汉朝及曹魏简省丧礼的典制,以此来匡济时事政务;然而你又亲自履行大孝,神情过于哀痛,穿深衣戴白冠,撤除宴席减省膳食。即使是武丁在殷商时亲自履行孝道,曾参和闵于骞作为平民履行大孝,也不能与陛下相比。当今荆蛮还没有平定,政务还没有治理好,国事纷繁,动辄使陛下劳神费心。怎能有时问完全实现陛下亲行大孝的意旨,以顺适你至孝的诚心.加之岁月的变迁,时机的消逝,先帝逝去的日子愈来愈远,哀悼思慕先帝的伤痛慢慢断绝。我们认为陛下应该回转哀思割断私情,以匡助时事治理政务。我们认为应该当即命令御府改换冠服,宫廷更改座席,太官恢复供给原来的膳食。凡是应做的事务,都依循旧有的制度.”晋武帝下诏令说:“每当感怀已故去的人,而自己不能竭尽哀思服绖守丧,而留存这悲痛的心,况且当吃着精细的粮食穿着华丽的衣服,实在是反而使内心更哀伤激切,这不是用以宽解的理由。我本来出自儒生的家庭,承传礼教已很长久,怎么能一下子便对自己的亡父改变哀思之情。相随已经很久了,可查考孔子回答宰我关于守丧三年的那些话,我们不必要纷争不已了。我已经很悲伤了,怎么办啊怎么办!”司马孚等人再一次上奏说:“我们恭敬地读了圣明的诏书,为悲伤之情所感动。想到孔子用来贬斥宰我提问的话,致使陛下思想一不能平静,十分深切十分哀伤。然而现在战争还没有结束,武事还没有停止,国家的政务最为重要,天下的民众最多。皇帝陛下身为一国至高无上的君主,亲自履行平民百姓的礼仪,穿辕麻寝草席,饮白水吃蔬食,心中充满忧伤,身体因守丧而憔悴,而又亲自勤劳政务,守坐到天明,又虚心接待臣下,惶恐不安顾不上吃饭,劳累的事情如此之多。因此我们惶恐不安,实在害怕陛下精力受到损伤,以致损害丁国家的政务大事,便命令主事官员更改座席恢复平常的设置,一切依循旧的典制。希望陛下谅察接受我们卑愚的诚心,用以安慰皇太后爱子之心,晋迭童又下诏令说:“再次阅看了臣子们的奏议,心裹更是悲伤,不能自制,怎么办啊怎么办守丧三年,是自古以来通行的礼制,实在是圣人顺随孝心表达哀伤,明信宽厚而实行的。神灵逝去越来越远,不可能告知。即使对逝去的人薄情,而食甘旨穿美服,那是我更不能承受的。不应该反复纷纭劝说,大大伤害我的本心,我已极度的悲哀,怎么办啊怎么办!”晋武帝便依据礼制守丧三年。后来给太后守丧,也是像这样守丧三年。
  泰始:年八月,皇帝的诏书说:“这个月的上旬,是先帝离开人间的子。现在已是一周年了。我孤零悲哀,何时能够抒发人子之情怀呢?哀悼思慕,心中烦扰不安,我想前往先帝的陵墓瞻仰侍奉,以完全表达我的哀思和愤懑。主事官员要做好出行的准备。”太宰司马孚、尚书令裴昼、尚书仆射尽随等人上奏说:“陛下最为孝顺,对先帝无限哀悼,虽然除去了衰麻丧服,而哀伤憔悴超过了礼度,吃蔬食穿粗服,有损于精神和畅。现在虽是中秋时节,但还有暑热,前去拜谒陵墓,悲哀感怀极度伤心,臣子们私下因此而惶恐不安。我们议论后认为应该思量长远,减抑陛下哀伤的心情,以告慰天下人民。”皇帝又下诏书说:“我丧父孤零以来,转眼已经周年,痛心思慕先帝,伤感至极,永无止境。我想瞻仰陵墓,以抒发我的哀伤和愤懑。我的身体和精力都好,况且天气已经凉爽,现在就应该出行,不能够像你们上奏的那样。主事官员要立即做好出行的准备。”皇帝接着又下诏书说:“去年守丧三十,就与先帝的灵柩告别,便脱去了丧服,内心的伤感哀痛哪能用言辞表述呢?但汉文帝不让天下人尽哀守丧,这也是先帝极为谦抑的心志,因此自行减降丧礼,不使丧礼与君子们竭尽哀伤的心愿相符合。我有先帝三年襁褓的疼爱,而我现在行哀悼的礼仪,将要拜谒先帝的陵墓,怎么可以没有丧服呢,一定要备衰绖丧服出行。”司马垩等人又上奏说:“我们听说上古时期守丧没有一定的期限,后世才逐渐有守丧年月的规定。汉塞壶随时机变通丧制的法度,命令守丧期要短,并把这规定传给子孙。陛下以国家及皇家宗庙为重,为了天下百姓的缘故,既已依循权宜的丧礼,除去了衰麻丧服。群臣百官也穿上吉祭的服装。现在陛下拜谒先帝陵墓,以抒发哀伤思慕的诚心,如果穿上衰绖丧服,而亲近的臣属就要穿守丧一年的期服,将又要奉行丧事礼制。陛下这一处置安排不当,臣下不敢遵奉陛下的韶令。”皇帝下诏令说:“我也知道不在乎穿这麻布丧服。然而作为人子的哀思之情,我是想让表示哀丧的衣服穿在身上,这也是近乎情理的。群臣百宫自然应当遵循旧时的制度。群臣百官用期服,不是先帝的本意。”司马孚等人又上奏说:“我们听说圣人建立制度,一定要根据当时的需要。所以五帝的乐制各不相同,夏、商、周三王的礼制也各不相同。这是古今礼制不同,质朴与繁缚相交替实行的道理。陛下依循时事的所宜,既已虚心克己,实行权宜的丧制,既除去了衰麻丧服,而实行心中致哀的礼节。现在又想穿上丧服,从道理上说没有依据。如果皇卜穿上丧服而臣下不穿丧服,即使是先帝赐给臣下的宽厚恩典,臣下也不敢奉行。我们考量商议,应该维持上次进奏的意见。我们冒昧地坚持奏请。”皇帝下诏书说:“我衹是怕哀伤思慕的诚意不能达到而已,丧服在哪裹呢。各位至诚恳切,我怎能任意违背呢。”
  童盘四年,皇太后逝世。主事官员上奏说:“按照前代的先例,皇帝守丧时居住的倚庐中,设置白绢帐和褥,用白色的床,用布巾包裹蒯草。乘用的韶辇轻车、板舆、小牛车裹面都铺上绢。”皇帝下诏不予同意,衹命令用布装饰车子而已。守丧的其他制度,一概按照礼文的规定执行。主事官员又上奏说:“已故皇太后当在四月二十五日安葬。按照先例,安葬后举行虞祭时穿衰麻丧服,虞祭完毕便除去丧服。凡是宫廷内外的官员,都在早晚时就位致礼。当皇帝除去丧服后,官员们各自返回任所除去丧服。”皇帝命令说:“守丧三年的礼制,是天下通行的礼制。受到了父母终身的爱,而父母死后没有守丧几年的回报,为什么在安葬后便行吉礼呢,这是人情所不能忍受的。”主事官员又上奏说:“世道有治乱,有兴衰,所遭遇的时际不同,实在是有缘由的,并不是因为忽视礼制。当今战争还没有停止,王朝大事还很繁多,更需要皇上听取和决断,以使百业兴盛。古代周康王守丧时开始登上正殿旁的翼室,还是戴上冕冠治理朝政。后来到了汉朝及曹魏时期,丧事在安葬完毕之后,便除去丧服,可见居凶庐守丧三年不治理朝政的礼制,从很久远的时代便已废止了。希望陛下去除殷高宗居凶庐守丧三年不问政务的制度,依从当今时代的所宜。我们冒昧地再次请求。”皇帝下诏书说:“审察了你们的奏书,更增加了我的伤感。为父母守丧三年的制度,是用来尽人子之情致哀悼之礼,安葬完毕便除去丧服,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应当抒发我的哀伤心怀,我因此而极度哀伤,怎么办啊怎么办!”主事官员又上奏坚决请求。皇帝下诏书说:“我不能做到十分的孝顺,不要为我的哀伤憔悴而担心。我确实知道穿丧服是件小事而已。然而我现在心在守丧,却常常用吉祥之物来迫使我改变哀伤的心,因此更加伤害了我的至孝诚心,而不是顾念我。每一个时代礼制或质朴或繁缛各不相同,而我为什么要被局限于近代的礼制,致使守丧三年的通行丧制废止呢。”群臣百官又坚持奏请,皇帝流泪许久之后才同意。
  文帝的崇阳陵墓室开启前一天,皇帝派遣侍臣奉侍塞童的棺木,又派遣了将军、校尉、当直尉、中监各一人,率领殿中将军以下的官员,以及塞童在世时身边经常供奉使唤的人,到陵墓值宿守卫。文明皇后逝世及武元杨后逝世,天下的将领官吏致哀三日而止。
  泰始元年,皇帝命令将领官吏俸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遇有父母的丧事时,准许告假回家守丧三年,庶民百姓免除徭役。
  太康七年,大鸿胪奠眯的母亲去世,安葬完毕后,塑麸应当依照旧例回到任上治理职事,但他一再陈请不出任官职。于是皇帝才命令大臣应该守父母丧三年。然而元康年间,陈准、傅咸等人,仍然因为朝廷强令出任官职,没能守满三年之丧。从这事之后直到现在,便常常以此作为成例。
  晋文帝逝世时,差毡对值玄说:“守丧三年的制度,是从天子以下共同遵行的丧制。汉文帝废除了守丧三年的制度,损害了礼义。现在的皇上有曾参、闵子骞的纯孝品性,实行丧礼。丧礼既已实行,为什么要除掉丧服呢。如果皇上因此而遵守先王的礼法,不也是很好吗?”傅玄说:“汉文帝以为后世的礼俗已经轻薄,不能再实行先古时代国君居凶庐守丧的制度,所以便废除了守丧三年之制。这已经过几百年,一日之间义恢复古代丧制,恐怕难于实行。”羊祜说:“假使皇上依循礼制服丧期满,还更好吧。”傅玄说:“如果皇上不除丧服而臣下除去丧服,造就是衹有父子之情,不存在君臣之义了,父子、君臣、夫妇之间三纲的道德便亏缺了。”习凿齿说:“傅玄知道没有君臣之义的伤害教化,而不知道涉及无父子之情更为重大,这难道不是糊涂吗。况且汉朝废除了君臣之间的丧制,而不降低父子之间的丧服制度,所以四海之内的黎民百姓,无不为其亲人尽情服丧。三纲的道德,其中两种丧服常常用在私人家室,而做帝王的人却自己全都把它废弃了,难道这是用孝来治理天下吗?《诗经》裹说‘谋划没有远见’,这大概说的就是傅玄吧。”
  泰始十年,置亘逊的杨皇后逝世。博士张靖议论说:“太子应当依循汉文帝的权宜丧制,割舍私情而除去丧服。”博士陈逵议论说:“太子应该实行重丧服。”尚书仆射卢钦、尚书魏舒、杜预上奏说:“居凶庐守丧的制度,是起自古代。因此壁壶塞没有关于守丧的话,而衹是说三年不言语而已。汉文帝限定守丧三十六日,曹魏以举行虞祭完毕为守丧期的断限。皇太子同国家为一体,理当脱除丧服。”博士段畅接受并申述了杜莲的意旨,援引《礼记》的有关解说,而使杜预的论说完备。卒哭的祭礼完毕之后,太子和三位夫人以下的人都依随皇上而除去丧服。
  自从汉文帝实行权宜的丧礼,再没有设禁,各朝代都遵循实行这权宜的丧制。到晋孝武帝逝世时,太傅录尚书会擅王司马道子议论说:“孝亘瞳丧葬完毕之后,民间可以通婚嫁娶,但不准奏乐,这以一周年为限期。”到刘宋高祖逝世时,安葬完毕后,从官吏平民直至皇宫裹面,全都准许演奏音乐,衹有殿廷内禁止奏乐。
  宋武帝永初元年,黄门侍郎王准之议论说:“郑玄认定的丧制是守丧二十七个月而终结,学者们大多说这合乎礼制。晋朝初期用了王肃的建议,祥祭和掸祭同在一个月内举行,这便成了制度。东晋以后,祇有晋朝施行过,儒学之士,大多仍然遵循翅玄的议论。现在应该让朝野共同遵循。”皇帝下诏令同意施行。
  晋惠帝永康元年,愍怀太子逝世,惠帝依照丧礼给长子服丧三年,臣子们为太子服丧为齐衰一年。
  晋孝武帝主五二十一年,茎茎童逝世,奎太后依丧制行服丧三年的丧礼。

宋书浏览月榜 宋书全文 >

  1. 列传·卷五十二
  2. 志·卷二十八
  3. 列传·卷九十一
  4. 志·卷十二
  5. 列传·卷四十八
  6. 列传·卷四十四
  7. 列传·卷七十四
  8. 志·卷二十七
  9. 列传·卷八十四
  10. 列传·卷五十八

宋书最受喜欢章节 宋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
  2. 列传·卷九十九
  3. 列传·卷九十八
  4. 列传·卷九十七
  5. 列传·卷九十六
  6. 列传·卷九十五
  7. 列传·卷九十四
  8. 列传·卷九十三
  9. 列传·卷九十二
  10. 列传·卷九十一
  11. 列传·卷九十
  12. 列传·卷八十九
  13. 列传·卷八十八
  14. 列传·卷八十七
  15. 列传·卷八十六

猜你喜欢的宋书故事 宋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