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六十三

列传·卷六十三

  周渭 梁鼎 范正辞(子讽)刘师道 王济 方偕 曹颖叔 刘元瑜 杨告 赵及 刘湜 王彬 仲简
  周渭,字得臣,昭州恭城人。幼孤,养于诸父。力学,工为诗。刘鋹据五岭,昭州皆其地也,政繁赋重,民不聊生。渭率乡人六百逾岭,将避地零陵。未至,贼起,断道绝粮,复还恭城,则庐舍煨烬,遂奔道州。为盗所袭,渭脱身北上。
  建隆初,至京师,为薛居正所礼。上书言时务,召试,赐同进士出身,解褐白马主簿。县大吏犯法,渭即斩之。上奇其才,擢右赞善大夫。时魏帅符彦卿专恣,朝廷选常参官强干者莅其属邑,以渭知永济县。彦卿郊迎,渭揖于马上,就馆始与相见,略不降屈。县有盗伤人而逸,渭捕获,并暴廋匿者按诛之,不以送府。
  乾德中,通判兴州。州领罝口砦多戍兵,监军敖很,纵其下为暴,居人苦之。渭驰往谕以祸福,斩其军校,众皆慑服。诏书嘉奖,命兼本砦钤辖。开宝元年,凤州七房冶主吏盗隐官银,择渭往代。周岁,羡课数倍,赐绯鱼,又迁知棣州。殿直傅延翰为监军,谋作乱走契丹,为部下所告,渭擒之以闻;命械至阙下,鞫得实,斩于西市。渭在郡以简肃称,及还,吏民遮道泣留,俄诏赐钱百万。
  太平兴国二年,为广南诸州转运副使。初,渭之入中原,妻子留恭城。开宝三年,平广南,诏昭州访求,赐钱米存恤之。及是,渭始还故里,乡人以为荣。渭奏去刘鋹时税算之繁者,重定田赋,兴学校。迁殿中丞。属有事交阯,主将逗挠无功。有二败卒擐甲先至邕州市,夺民钱,渭捕斩之。后至者悉令解甲以入,讫无敢犯。移书交阯,谕朝廷威信,将刻日再举。黎桓惧,即遣使入贡。就加监察御史,在岭南凡六年。徙知扬州,进殿中侍御史,改两浙东、西路转运使,入为盐铁判官。迁侍御史,历判户部、度支二勾院,出知亳州,赐金紫,俄换宋州。加职方员外郎,为益州转运使。坐从子违诏市马,黜为彰信军节度副使。咸平二年,真宗闻其清节,召还,将复用,诏下而卒,年七十七。上闵其贫不克葬,赙钱十万,以其子建中为乘氏主簿。
  渭妻莫荃,贤妇人也。渭北走时,不暇与荃诀,二子孩幼,荃尚少,父母欲嫁之。荃泣誓曰:"渭非久困者,今违难远适,必能自奋。"于是亲蚕绩碓舂,以给朝夕,二子皆毕婚娶。凡二十六年,复见渭,时人异之。朱昂著《莫节妇传》纪其事。
  梁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祖钺,仕蜀为剑门关使。父文献,乘氏令。鼎,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迁著作佐郎。端拱初,献《圣德徽号颂》万余言,试文,迁殿中丞、通判歙州,以能声闻,有诏嘉奖。徙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赐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赐之,记其名于御屏。
  淳化中,上言曰:"《书》云:‘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此乃尧、舜氏所以得贤人治天下也。三代而下,典章尚存,两汉以还,沿革可见。至于唐室,此道尤精,有考功之司,明考课之令,下自簿尉,上至宰臣,皆岁计功过,较定优劣,故人思激厉,绩效著闻。五代兵革相继,礼法陵夷,顾惟考课之文,祇拘州县之辈,黜陟既异,名存实亡。且夫今之知州,即古之刺史,治状显著者,朝廷不知;方略蔑闻者,任用如故。大失劝惩之理,浸成苟且之风。是致水旱荐臻,狱讼填溢,欲望天下承平,岂可得也。伏惟陛下继二圣之丕图,为亿兆之司牧,念百官之未乂,思四海之未康,特诏有司,申明考绩之法,庶几官得其人,民受其赐矣。"
  俄为开封府判官,迁太常博士、三司右计判官,又为总计判官,会复三部,换度支判官。至道初,鼎洎陈尧叟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颖、蔡、宿、亳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迁都官员外郎、江南转运副使,就改起居舍人,徙陕西。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真宗践位,复旧官。咸平四年,迁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赐金紫。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与薛映按籍详定,多所蠲免。逾月,拜右谏议大夫、度支使。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以鼎为制置使,杨覃为转运使,张贺副之,又以内殿崇班杜承睿同制置盐事。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又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永兴张咏会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景德初,知三班院、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出知凤翔府。以居忧哭泣伤目,表求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三年,卒,年五十二,赐二子出身。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好学,工篆、籀、八分。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子申甫、吉甫。
  范正辞,字直道,齐州人。父劳谦,获嘉令。正辞治《春秋公羊》、《穀梁》,登第,调补安阳主簿。开宝中,判入等,迁国子监丞、知戎州,改著作佐郎。代还,治逋欠于淄州,转运使称其能,转左赞善大夫,就知淄州。太宗征河东,诸州部粮多不及期,正辞所部长山县吏张秀督民输,受钱二千,即杖杀之,郡中畏服。
  太平兴国中,改殿中丞,通判棣、深二州,迁国子博士。御史中丞刘保勋奏充台直,会有言饶州多滞讼,选正辞知州事,至则宿系皆决遣之,胥吏坐淹狱停职者六十三人。会诏令料州兵送京师,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足,正辞斩之。兴妻诣登闻上诉,太宗召见,正辞廷辨其事。正辞曰:"东南诸郡,饶实繁盛,人心易动。兴敢扇摇,苟失控驭,则臣无待罪之地矣。"上壮其敢断,特迁膳部员外郎,充江南转运副使,赐钱五十万。
  饶州民甘绍者,积财钜万,为群盗所掠,州捕系十四人,狱具,当死。正辞按部至,引问之,囚皆泣下,察其非实,命徙他所讯鞫。既而民有告群盗所在者,正辞潜召监军王愿掩捕之。愿未至,盗遁去,正辞即单骑出郭二十里,追及之。贼控弦持弰来逼,正辞大呼,以鞭击之,中贼双目,执之。贼自刃不殊,余贼渡江散走,追之不获,旁得所弃赃。贼尚有余息,正辞即载归,令医傅药,创既愈,按其奸状,伏法,而前十四人皆得释。
  端拱二年,代归,与洛苑副使綦仁泽、西京作坊副使尹宗谔同监折中仓。先是,令商人输米豆而以茶盐酬其直,谓之"折中",复有言其弊,罢之,至是复置焉。迁仓部员外郎,同知幕府州县官考课,改判刑部,历户部、盐铁二判官,迁考功员外郎,通判定、扬、杭三州。真宗即位,迁膳部郎中,召判三司勾院,俄复为盐铁判官。咸平二年,出为河东转运使。三年,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
  时李昌龄自忠武行军起知梓州,董俨知寿州,王德裔、杨缄皆任转运使,后失官宰畿邑。正辞上言:"昌龄辈贪墨著闻,愿陛下罢其民政。"诏追还俨敕,余悉代之。又言:"治民之官,牧宰为急。"举吴奋等五人堪任大郡,复请令奋等各举知县、县令,从之。坐鞫任懿狱,贬滁州团练副使。会赦,复为仓部考功员外郎、通判郓州,知淮阳军,复膳部郎中,以年老,求监兖州商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卒,年七十五。子识、讽,并进士及第。

译文

  梁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祖父梁钺,在蜀地曾任剑门关使。父亲梁文献,乘氏县令。梁鼎,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又升任著作佐郎。端拱初年,向朝廷敬献《圣德徽号颂》万余言,考试文章,升为殿中丞、歙州通判,因才能而被世人所知,朝廷有诏书进行表扬奖励。调任吉州知州,有一位叫萧甲的居民,强横狡诈是当地百姓的一大祸害,梁鼎公布其凶猛的情状,用杖条抽打脸上,刺字后流放到边远之地。太宗十分欣赏梁鼎办事尽心尽责,轮职回京之时,太宗赐予梁鼎帛和鱼,按以往的惯例太宗应当赐给银宝瓶带,太宗特地将犀牛带赐予梁鼎,将他的名字记在屏风上。
  淳化年间(990~994),梁鼎上书说:“《书》说:‘三年的考察结果,通过这些考察结果贬职和升职就一清二楚了。’这就是尧、舜能够得到贤人治理天下的原因。三代以下,各种典章制度还保存着,西汉以来,各种制度的因袭和改变之处还可以考察。至于唐代,对这套办法更加精熟,设立了考功司,使人明白考核的命令,下自一般官员,上至宰相大臣,都每 年登记他们的功绩和过失,通过比较来决定优劣,因此人们都考虑奋发有为,勉励自己,功绩显著。五代时期战争不断,礼法遭到破坏,而考核的法令,只限于州县的小官吏,这样官吏职位的升降就发生了变化,考核之法也就名存实亡了。今天的州县官吏,相当于古代的刺史,政绩显著者,朝廷并不知道;政绩平平者,仍然像以前一样任用。完全失去了激励和惩罚人的原则,逐渐形成了一种苟且的风气。这样导致水涝旱灾频繁发生,监狱关满了犯人,各种诉讼案件不断,想要天下太平,又怎能够呢?我认为陛下继承二位先帝的宏图大略,作为全国黎民百姓的共主,考虑到百官还没有得到治理,天下还没有康宁,特地诏令有司,阐明考核的办法,这样或许可以选拔恰当的官吏,老百姓也能享受其恩惠。”
  不久担任开封府判官,升为太常博士、三司右计判官,又为总计判官,恰遇恢复三部,换为度支判官。至道(995~997)初年,梁鼎到陈尧叟处建议兴建三白渠,以及陈州、许州、邓州、颍州、蔡州、宿州、亳州数州使用水利开垦田地,事情都记在《食货志》中。升任都官员外郎、江南转运副使,就地改为起居舍人,调任陕西。二年(996),五将分路攻打李继迁,李继隆擅自出兵赤柽路,无功而返,却上奏军事储备耽误了军期,梁鼎因此三年未任职。又为殿中丞,兼任的职务仍和以前一样,以母亲年老为由向朝廷请求回郡,先后任徐州、密州二州知州。真宗继承皇位,梁鼎又恢复旧有官职。咸平四年(1001),升任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被赐予金紫。这时三司责罚逃亡之人使老百姓遭受严厉急迫之害,致使有些人被长期扣留和捆绑,朝廷命梁鼎与薛映按照户口册详细核定,大多数人都被免除审讯。过了一个月,授予右谏议大夫、度支使。
  这时西部边境还不安宁,梁鼎建议禁止陕西民间买卖解池盐,归所在地官府专卖,朝廷下诏听从他的意见。梁鼎为制置使,杨覃为转运使,张贺辅佐他们,又以内殿崇班杜承睿一起制置盐事。人们大多议论说“:边境的老百姓过去吃青盐,价钱很低,到禁止青盐来围困敌贼,使商贾纳粟,将解池盐运往边境,价钱与蕃盐差不了多少,因而蕃部带盐来的人,不能够用东西直接买。现在如果禁止解池盐,和内地价钱一样,那么老百姓一定冒犯禁令又买卖青盐,这是给盗贼提供粮食。”这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梁鼎上奏罢免刘综。刘综回到京城,也暗中陈述禁解池盐没有好处。梁鼎已经实行,就发布文书禁止盐商买卖解池盐,文书的规定违背实情不恰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都不遵从这样的规定。
  梁鼎又上奏运送咸阳的粮食来充实西部边境的军粮,粮食已经陈腐霉烂,梁鼎就分与民丁,等待秋收后换新粮,朝廷听后阻止梁鼎这样做,梁鼎上封章暗中陈述许多人都对禁解池盐感到烦恼忧郁,他开始的谋划大多被停止,朝廷就派林特坐驿车与永兴张咏会同梁鼎等共同商议行还是不行,这样仍然按照旧例让盐商交换。梁鼎由于建议被认为行不通,因而被朝廷免去度支使,守本官。不久,因遭逢母丧离职,被朝廷起复原职。景德(1004~1007)初年,掌管三班院、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离京任凤翔府知府。由于任职后忧郁哭泣伤害了眼睛,上表请求担任西京留司御史台。景德三年(1006)去世,终年五十二岁,赐予他的二个儿子出身。
  梁鼎身材高大魁伟,胸怀坦荡崇尚气节,有独特的节操,任官严厉威肃,声名十分美好。梁鼎好学,擅长篆、籀、八分。曾写有《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梁鼎的儿子叫梁申甫、梁吉甫。
  王济字巨川。其先世为真定人,祖父王卿,擅长辩论,被赵王..召见作为幕僚。赵王..政治衰败,王卿害怕遭祸,逃避到深州饶阳,于是成为饶阳人。父亲王恕,后唐时童子及第,开宝(968~976)年中,任秀州知州。恰逢盗贼兴起,秀州城被盗贼攻陷,王恕被盗贼所杀,而且准备把王济也一并杀害。王济趴在父亲的棺材上大声哭泣,极度悲哀,对盗贼说:“我的父亲已经死了,我还要活着干什么,只是遗憾我的力量不能杀了你们,来报父亲的仇恨罢了!”盗贼认为王济很有道义,就放弃王济而离去。王济携带着父亲的骨灰藏匿在山谷中间。不久官军大规模聚集,王济脱身拜见官军的统帅朱乙,陈述讨伐盗贼的办法。朱乙对王济的办法大加赞赏,送给王济一束线织品,并奏告借用运送政府公文的驿马送王济回家。
  在这之前,王济的母亲在岳阳过世,王济将母亲的尸首放在一座佛庙里,到这时候,王济就一并将父亲的骨灰护送回饶阳。州将听说王济回来,就上奏朝廷,太祖召见王济,认为王济还年轻,暂时让他学习。雍熙(984~987)年间,王济上书朝廷说明自己是一个孤儿,父亲是被盗贼所杀,得以考试学士院,补为龙溪主簿。这时调往福建运鹤毛作为箭上的羽毛。鹤不是一般的动物,有司督促责罚紧迫,一根鹤的羽毛价值数百钱,老百姓感到很痛苦。王济告诉民众用鹅的羽毛代替鹤的羽毛,并派人骑马向朝廷上奏此事,朝廷因而下诏其他州郡全部像王济所陈述的办理。龙溪县有池塘数百顷,池塘所得之利全被乡中豪强掌管,恰遇这年发生旱灾,王济全部疏导池塘,来灌溉老百姓的田地。汀州由于冶炼银子而互相打官司,十年来没有决断,逮捕捆绑之人达数百,转运使派遣王济审讯此案,只用了七天就将案情弄清楚了,仅惩办了数人。
  又调任胙城县尉,改任临河主簿。转运使王嗣宗被诏令推举法官,王济得以被推举。升任光禄寺丞、代理大理丞,改任刑部详覆官、镇州通判。当时基层官员大多是功勋武臣,傲慢无礼欺压百姓,王济从来不为之屈服。驻守的士兵十分横暴不守法度,夜晚有的焚烧老百姓的房屋抢劫东西。一天晚上,通报发生大火,王济率领数十名壮士暗中前往侦察,果然抓获数人及其所盗窃的财物,马上将这些人斩首。王济派人骑马奏告此事,太宗十分不高兴。都校孙进指使喝了酒的流氓,将人的牙齿打落,王济不等上奏,就用棘杖抽打孙进并将他送到朝廷,于是城中守军害怕,军纪严肃。接着升为太子中舍,诏书奖励王济。召任判登闻鼓院,授予监察御史。王济上疏陈述统一天下,节省老百姓财力的决策,大致有这样十点:选择左右官员,区别贤才与愚才,端正纲纪,裁减多余的官员,增加现任官员的俸禄,严谨政治教令,选拔优秀的将领,分兵戍守,治理民事,广开仕路。王济的上奏切合时政,因文字太长不予载录。
  咸平(998~1003)初年,王济认为朝廷刑法繁多,建议请求朝廷消减制定法律,朝廷于是命令张齐贤主管此事,王济参予此事。《刑统》旧的条令是:拿着武器行劫,不论有没有赃品,全部判处死罪。张齐贤议论宽赦那些没劫到财物之人的死罪,王济说:“被判刑的,希望不被判刑。用死来恐吓他们,还不值得害怕,何况缓解他们的死刑呢?”因此与张齐贤四次在上廷时面争。王济语词口气十分严厉,把张齐贤当作迂腐儒生。但最后还是遵从了张齐贤的建议,人们大多认为王济刻薄。王济被改任盐铁判官。
  太宗巡视大名,征调民丁十五万修理黄河、汴河,王济认为这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朝廷于是诏令王济前去经办此事,回来上奏说省去费用十之六七。张齐贤当时担任宰相,由于黄河决口而感到担忧。因为奏对,同时召见王济,张齐贤请朝廷让王济起草保护黄河的条文,朝廷没有决定,王济说:“黄河决口也是一种阴阳灾变的恶气,宰相如果能够调和阴阳,消除灾变恶气,黄河不决口的事,我也就可以保证了。”张齐贤说:“如果是这样,那今天就不太平吗?”王济说:“北有契丹,西有继迁,两河、关右每年都被侵略骚扰。凭陛下的雄才大略,如果人才使用得当,可以使天下太平,而现在却没有出现这种局面。”真宗对此感到震惊,单独留下王济询问边防之事。王济说“:陛下继承二位先帝的基业,拥有百万臣民,那些愚昧无知丑陋的边境民族,胆敢随意侵犯我们,这大概是当今治理国家的人不能和以前相比。我觉得现在国家所依靠,只有唯一洪大的黄河!现在是急需选拔贤才的时候;否则的话,我担心敌人会饮马黄河岸边。”王济又写了《备边策》十五条献给真宗。
  咸平三年(1000),选举大理寺判官,真宗说“:大理寺判官应当选择当官不回来的,如果不是这样的人,一旦出现冤案,就会感伤和气,王济近来多次上书言事,好像具有节操和持守,可以让王济试试。”于是命令王济代理大理寺判官之事。福津尉官刘莹将僧人会聚房中,杀狗群饮,将一伶官杖打致死,王济将刘莹以大辟罪论处,后来遭到赦免被流放。这时王钦若掌管刑事审讯,和王济一直不协调,又借口王济曾经冒犯张齐贤,于是王钦若就上奏朝廷刘莹应当释放,以显示皇帝的恩泽。张齐贤、王钦若议论王济以外派官员在本地犯有过错,让王济停职。过了一年,又成为监察御史、河南府通判。
  景德(1004~1007)初年,调任河中府知府。契丹南下侵略,真宗亲临澶渊,下诏命令沿黄河摧毁所有的桥梁和船只,凡查实缓办者以军法论处。王济说:“陕西有关隘阻隔,大船相连,军粮储备数万,一旦沉没它们,很可惜;而且还会使民心动摇。”于是暗地里上奏建议停止此事,真宗很赞赏,派遣使者进行奖励。
  不久,被召见授予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杂事,景德三年(1006),判司农寺。这时周伯星出现,王济乘此机会上奏说:“从前唐太宗把丰年作为最好的征兆。我愿陛下一天比一天谨慎,居安思危,那么天下就大幸了。”接受诏令与刘综更改制定茶法,对旧的茶法改动很多,这样冒犯了丁谓、林特、刘承规等人,他们就与王钦若不断地诋毁非议王济。
  景德四年(1007),授予工部郎中,离京任杭州知州。真宗亲自对王济加以劝慰和告谕,仍旧告诫朝廷的过失允许暗中上奏。升任刑部郎中。郡城西边有钱塘湖,灌溉田地千余顷,年代久远被埋没填塞。王济于是派民工疏通治理,增设了斗门,来防备湖水泛滥,仍旧将白居易旧记刻在石湖侧,老百姓获得很多好处。睦州有一位狂僧突然闯入州府,口出妖言,王济和转运使陈尧佐依照实际情况,将狂僧斩首,真宗赞赏王济能够果敢决断。大中祥符三年(1010),调任洪州知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接着这年发生旱灾,老百姓饥饿无食,王济亲自督促官吏煮弼,每天亲自品尝来救济饥民,录用饥民当州兵,许多人得以度过饥荒。这年王济死,终年五十九岁,遗言上奏真宗招纳贤才,疏远阿谀奸佞之徒,免除各种不急需的土木建筑劳役。
  王济涉猎了很多经史之书,喜欢读《左氏春秋》,性格刚强正直,不害怕和躲避什么。年轻时,深州刺史念金锁一见到王济就很器重他,并将自己的后代也托付给王济。念金锁死后,王济抚养他的后代,帮助他们走上仕途。王济一直与内臣裴愈不和,裴愈因事犯罪,真宗十分恼怒,命令宪府进行审问,王济恰好知道其他一些事情,极力为裴愈辩白开脱,终于使裴愈只获较轻的惩罚。王济的儿子王孝杰,国子监博士。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