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一百四十四

列传·卷一百四十四

  葛邲 钱端礼 魏杞 周葵 施师点 萧燧 龚茂良
  葛邲,字楚辅,其先居丹阳,后徙吴兴。世以儒学名家,高祖密邲五世登科第,大父胜仲至邲三世掌词命。邲少警敏,叶梦得、陈与义一见称为国器。
  以荫授建康府上元丞。会金人犯江,上元当敌冲,调度百出,邲不扰而办,留守张浚、王纶皆器重之。登进士第。萧之敏为御史,荐其才,除国子博士。轮对,论州县受纳及鬻爵之弊,孝宗奖谕曰:"观所奏,知卿材。"除著作郎兼学士院权直。
  除正言,首疏言:"盈虚之理,隐于未然;治乱之分,生于所忽。宜专以畏天爱民为先。"又论:"征榷岁增之害,如辇下都税务,绍兴间所趁茶盐岁以一千三百万缗为额,乾道六年后增至二千四百万缗。成都府一务,初额四万八千缗,今至四十余万缗,通四川酒额遂至五百余万缗,民力重困。至若租税有定数,而暗耗日增,折帛益多,民安得不穷乎?愿明诏有司,茶盐酒税比原额已增至一倍者,毋更立新额,官吏不增赏,庶少苏疲甿。"上特召,复令条陈,邲以六事对,皆切中时病。除侍御史,论救荒三事,累迁中书舍人。
  岁旱,诏求初政得失,邲应诏,大略谓:"虞允文制国用,南库之积日以厚,户部之入日以削,故近年以来,常有不足之忧。罢兵以来,诸将皆以赂得升,其势必至于掊刻取偿,益精其选。"迁给事中。张嶷以说之子除知阁,裴良琮以显仁之侄女夫落阶官,邲皆缴奏。广西议更盐法,邲言:"钞法之行,漕臣尝绐群商,没入其赀。楮币行之二广,民必疑虑,且有后悔。"除刑部尚书。
  邲为东宫僚属八年,孝宗书"安遇"字以赐,又出《梅花诗》命邲属和,眷遇甚渥。光宗受禅,除参知政事。邲劝上专法孝宗,正风俗,节财用,振士气,执中道,恤民力,选将帅,收人才,择监司,明法令,手疏历言之,上嘉纳。除知枢密院事。绍熙四年,拜左丞相,专守祖宗法度,荐进人物,博采公论,惟恐其不闻之。未期年,除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康府。改隆兴,请祠。
  宁宗即位,邲上疏言:"今日之事莫先于修身齐家,结人心,定规模。"判绍兴府,简稽期会,钱谷刑狱必亲。或谓大臣均佚有体,邲曰:"崇大体而简细务,吾不为也。"尝曰:"十二时中,莫欺自己。"其实践如此。
  改判福州,道行感疾,除少保,致仕。薨,年六十六。赠少师,谥文定,配飨光宗庙庭。有文集二百卷、《词业》五十卷。
  钱端礼,字处和,临安府临安人。父忱,泸川军节度使。端礼以恩补官。绍兴间,通判明州,加直秘阁,累迁右文殿修撰,仕外服有声。高宗材之,知临安府。
  御史中丞汪澈论版曹阙官,当遴选,权户部侍郎兼枢密都承旨。端礼尝建明用楮为币,于是专委经画,分为六务,出纳皆有法,几月易钱数百万。
  孝宗锐意恢复,诏张浚出师。会符离稍失利,汤思退遂倡和议,端礼奏:"有用兵之名,无用兵之实,贾怨生事,无益于国。"思退大喜,奏除户部侍郎。未几,兼吏部。端礼与户部尚书韩仲通同对,论经费,奏:"所入有限,兵食日增,更有调发,不易支吾。"上云:"须恢复中原,财赋自足。"仲通奏:"恢复未可必,且经度目前所用。"端礼奏:"仲通言是,乞采纳。"
  思退与张浚议和战不决,浚方主战,上意甚向之。思退诡求去,端礼请对乞留,又奏:"兵者凶器,愿以符离之溃为戒,早决国是,为社稷至计。"于是思退复留,命浚行边,还戍兵,罢招纳。以端礼充淮东宣谕使,王之望使淮西,端礼入奏:"两淮名曰备守,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有用兵不胜,侥幸行险,轻躁出师,大丧师徒者,必胜之说果如此,皆误国明甚。"端礼既以是诋浚,右正言尹穑亦劾浚,罢都督,自此议论归一矣。
  端礼至淮还,极言守备疏略,恐召金兵,宜早定和议。遂除吏部侍郎,再往淮上,驿疏言:"遣使、发兵当并行,使以尽其礼,兵以防其变,不必待金书至而后遣使。"书中或有见胁之语,不若先遣以释其疑,于计为得。"上云:"端礼所奏未是。"思退传旨撤海、泗二州戍兵,语在《思退传》。
  金帅仆散忠义分兵入,上意中悔,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端礼试兵部尚书,参赞军事。思退畏怯不行,端礼赴阙,上曰:"前后廷臣议论,独卿不变。"兼户部尚书,俄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上尝问:"欲遣杨由义持金帅书,而辞行甚力,谁可遣?"端礼请以王抃行,俾与金帅议,许割商、秦地,归被俘人,惟叛亡者不与,余誓目略同绍兴,世为叔侄之国,减银绢五万,易岁贡为岁币。及抃还,上见书,金皆听许。端礼赞上如其式报之:"谋国当思远图,如与之和,则我得休息以修内治,若为忿兵,未见其可。"抃遂行。谍报北军已回,端礼以和议既定,乞降诏。除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
  时久不置相,端礼以首参窥相位甚急。皇长子邓王夫人,端礼女也,殿中侍御史唐尧封论端礼帝姻,不可任执政,不报,迁太常少卿。馆阁士相与上疏排端礼,皆坐绌。刑部侍郎王茀阴附端礼,建为"国是"之说以助其势。吏部侍郎陈俊卿抗疏,力诋其罪,且谓本朝无以戚属为相,此惧不可为子孙法。逮进读《宝训》,适及外戚,因言:"祖宗家法,外戚不与政,最有深意,陛下所宜守。"上纳其言。端礼憾之,出俊卿知建宁府。
  邓王夫人生子,太上甚喜。先两月,恭王夫人李氏亦生子,于是恭王府直讲王淮白端礼云:"恭王夫人子是为皇长嫡孙。"端礼不怿,翌日奏:"嫡庶具载《礼经》,讲官当以正论辅导,不应为此邪说。"遂指淮倾邪不正,与外任。邓王立为太子,端礼引嫌,除资政殿大学士、提举德寿宫兼侍读,改提举洞霄宫。起知宁国府,移绍兴,进观文殿学士。
  端礼籍人财产至六十万缗,有诣阙陈诉者,上闻之,与旧祠。侍御史范仲芑劾端礼贪暴不悛,降职一等。淳熙四年八月,复元职。薨,赠银青光禄大夫,后谥忠肃。孙象祖,嘉定元年为左丞相,自有传。
  魏杞,字南夫,寿春人。祖荫入官。绍兴十二年,登进士第。知宣州泾县。从臣钱端礼荐其才,召对,擢太府寺主簿,进丞。端礼宣谕淮东,杞以考功员外郎为参议官,迁宗正少卿。
  汤思退建和议,命杞为金通问使,孝宗面谕:"今遣使,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杞条上十七事拟问对,上随事画可。陛辞,奏曰:"臣若将指出疆,其敢不勉。万一无厌,愿速加兵。"上善之。
  行次盱眙,金所遣大将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等方拥兵闯淮,遣权泗州赵房长问所以来意,求观国书,杞曰:"书御封也,见主当廷授。"房长驰白仆散忠义,疑国书不如式,又求割商、秦地及归正人,且欲岁币二十万。杞以闻,上命尽依初式,再易国书,岁币亦如其数。忠义以未如所欲,遂与志宁分兵犯山阳。战不利,骁将魏胜死之。
  上怒金反覆,诏以礼物犒督府师,杞奏:"金若从约,而金缯不具,岂不瘠国体、格事机乎?"乃以礼物行。至燕,见金主褒,具言:"天子神圣,才杰奋起,人人有敌忾意,北朝用兵能保必胜乎?和则两国享其福,战则将士蒙其利,昔人论之甚悉。"金君臣环听拱竦。馆伴张恭愈以国书称"大宋",胁去"大"字,杞拒之,卒正敌国体,损岁币五万,不发归正人北还。上慰藉甚渥。
  守起居舍人,迁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杞以使金不辱命,繇庶官一岁至相位。上锐意恢复,杞左右其论。会郊祀冬雷,用汉制灾异策免,守左谏议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六年,授观文殿学士、知平江府。谏官王希吕论杞贪墨,夺职。后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复资政殿大学士。淳熙十一年十一月薨,赠特进。嘉泰中,谥文节。
  周葵,字立义,常州宜兴人。少力学,自乡校移籍京师,两学传诵其文。宣和六年,擢进士甲科。调徽州推官。高宗移跸临安,诸军交驰境上,葵与判官摄郡事,应变敏速,千里帖然。教授临安府,未上,吏部侍郎陈与义密荐之,召试馆职。将试,复引对,高宗曰:"从班多说卿端正。"

译文

  周葵字立义,常州宜兴人。周葵年少时努力学习,其学籍从地方上的乡校迁到京师,州学、太学两学校的师生都传诵他的文章。宣和六年(1124),考中进士甲科。周葵被调任徽州推官。高宗移驾临安,各军在边境上与金交战,周葵与判官主持郡中事,应变迅速,使千里之远的地方都十分稳定。周葵任临安府教授,未等上任,吏部侍郎陈与义私下推荐他。皇上召他试任馆职,将被试用时,皇上又召他回答问题,高宗说:“侍从们都说你品行端正。”
  周葵拜官监察御史,又迁为殿中侍御史。在职仅两个月,他上奏的事情就多达三十章,且排列出施行不当的事情共二十件,指出宰相不称职。高宗脸色大变说“:赵鼎、张浚愿意管理政事,我必须给他们权力,怎么可以凭一些琐屑小事而怀疑他们呢?”周葵说“:陛下即位以来,已任相十多人,开始都极力委以重任,最终由于不能被公众的议论容忍而免去他的职位,大臣们也没有坚定的意志。假如陛下有过错,还希望大臣们尽忠指出,可是大臣有过而议事者一指出,就指斥为怀疑他们,使他们有过而不加以改正,而罪恶日深,这不是保全他们之策。”高宗脸色缓和些说“:这种言论很独特。”
  张浚议定派兵北伐,周葵三次上书力言:“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不仅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有人说周葵阻挡计划实施,皇上罢他为司农少卿,以直秘阁身份任信州知州。未等上任,赵鼎被罢职,陈与义执政,改周葵任提刑官,周葵以双亲年老为由请求换到江东任职,没得到允许。
  宋金和议已经订立,周葵被皇上召见,周葵说:“治国有道,那么向敌人发起进攻就会胜利,对敌防守就坚固,和平的时间就会更长。反之,这三方面就会取决于敌人而不是我们了。”周葵拜官太常少卿。当时秦桧一人为相,考虑到周葵以前因议论事情被去职,必然有怨恨赵鼎之心。周葵再次拜官殿中侍御史。周葵对人说:“元镇已被贬职,我根本就不想说什么,即使是我本人也比不上他。”宫内减少差事需裁退四人,周葵上奏说:“希望陛下以仁祖为榜样,大臣以杜衍为榜样。”秦桧开始对他不满。周葵又论及国用、军政、士民三方面的弊端,高宗说:“国用应当藏于百姓家,百姓富足那么国用就不用担心。”周葵又指出荐举改官的弊病,认为应减少荐举官员之数额,皇上诏令吏部安排处理。
  秦桧所倚重的权臣户部尚书梁汝嘉将被特别赐给出身,拜官两府,梁汝嘉听说周葵想弹劾他,就对中书舍人林待聘说“:侍御史将要弹劾你。”林待聘乘秦桧未去朝廷前,就告诉他此事,秦桧立即上奏让周葵为起居郎。周葵正在宫外等待被召见,秦桧出殿告诉..门说:“周葵已得到圣旨降为起居郎。”
  参政李光打算任吕广问为馆职,秦桧不答应。当时有诏令从官推荐士人,周葵推荐了吕广问,当时他俩互不相识。李光被罢黜后,周葵因为附会李光被革职,被分配主管玉隆观。周葵又任直秘阁,被起用任湖州知州,改换为平江府知府。当时金使络绎不绝于平江道上,周葵见到他们从不行礼,转运使李椿年禀承秦桧意旨弹劾他,周葵又失去职位,被派去主管崇道观。周葵避居乡间,当时国家忧患频仍,人们不堪忍受,周葵独以为安。
  秦桧死后,周葵恢复直秘阁、绍兴府知府之职。周葵经过都城时,皇上任命他为权礼部侍郎,不久又兼任国子祭酒。周葵上奏说:“科举制是用以选拔士人的,近年之考官迎合大臣的心理,把经传中可以献谀的语句用以出题,学者们竞相追逐时好。希望诏令国学一同选择秋试考官,精选精通经学、了解古史的士人,把他们放在前几名,对那些牵强附会、投机取巧的人加以废黜。”
  周葵兼权给事中。侍御史汤鹏举说“:周葵由于魏良臣的推荐,一下子窜到侍从的职位;吕广问,周葵的死党。乞求把他俩一同罢免。”太学生黄作、詹渊率领诸生到都堂投书要求留下周葵。第二天,博士何亻甫等对皇上说起此事,请求对太学生们予以警告,皇上诏令把黄作、詹渊流放到五百里外的州编管,周葵离朝任信州知州,随后被罢免。
  周葵被起用为抚州知州,因患病,皇上改任他提举兴国宫,加直龙图阁、太平州知州。州内大水冲坏圩堤,周葵令人全部修复,共长一百二十里。邻郡的圩堤被淹没,只有当涂仍丰收。市内护城河长久被堵,雨天、晴天都危害州城,周葵下令城中百姓,每家出一男子,官府供应吃的,全力疏通河水,公私都得以便利。周葵被提升为集英殿修撰、敷文阁待制、婺州知州。
  孝宗即位,周葵拜官兵部侍郎兼侍讲,后改为同知贡举兼权户部侍郎。孝宗多次亲自写诏书问钱谷出入情况,周葵上奏说:“陛下劳心各项政事,每天都有咨询,总是出乎人意。今天都是隐约讽喻之文和一些小事,这一定有小人乘机想实现他们的私心,不可以不加以调查。”周葵是指龙大渊、曾觌。孝宗为之改容。
  金主完颜亮被他的部下所杀,张浚从督府来到朝廷,秘密地报告皇上:“敌人失去泗州,那些害怕被定罪的人想归顺宋朝,希望派兵渡过淮河进伐,这是恢复国土的时机。”周葵请求对话,说不可以轻举妄动,周葵多次劝说的奏言达数百字。等到皇上派遣李显忠、邵宏渊去夺取灵壁、虹二县失败后,孝宗想想周葵的话有道理,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周葵始终坚持自治之说。
  周葵兼权知枢密院事。台谏交替上书说议和太快,周葵与陈康伯、汤思退乞求令侍从、台谏官开会商议,大家争论十分激烈,大臣们呈上辞职书乞求罢职,皇上不答应。周葵单独留下坚持要求罢职,孝宗问:“你为什么这么竭力请求罢职呢?”周葵回答说:“自从参预政事以来,每天与宰相商量事情,对我提出的建议,有人心中以为然而表示赞同;有人不得已而表示赞同;也有人绝不肯相从,这种情况十次中有四、五次。等到呈送到皇上面前,陛下又或认为不是这样的,大概十件事中,不同意的有七八件,我怎能内心不感到惭愧,这就是我想去职的原因。”
  周葵曾请求召用侍从、台谏,孝宗说“:如何得到像你那样正直、诚实的人。”于是周葵推荐了李浩、龚茂良,孝宗认为他们都是佳士,将依次重用。太常奏说郊祀的牛死了,周葵说:“《春秋》载鼷鼠吃牛角要免去郊祀,何况边患未除,边境未安,请求延期举行郊祀,以符合天意。”皇上同意了。
  虞允文、陈康伯为宰相,周葵立即请求退职,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周葵被起用任泉州知州,他要求告老还乡,被加上大学士之职退休。周葵闲居数年,不让世事萦绕心中。淳熙元年(1174)正月,周葵去世,终年七十七岁。皇上听到后很是震惊,深表哀悼,赠他正奉大夫之职。后来把他的儿子升为朝官,历赠太傅之职。
  周葵侍奉双亲十分孝顺,恩荫子孙时,他先让给为孤儿的侄子。他死时,幼子与孙子还没被命职。周葵平生做学问不拘泥于前人的经传、注释;著有《圣传诗》二十篇、文集三十卷、奏议五卷。晚年号称惟心居士。淳熙四年(1177),有关部门为他请求谥号,皇上赠予“惠简”。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他十岁就精通《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施师点成年后游学太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很朴实,有古代学者的遗风。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到朝廷对话,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未等上任,遭母丧。服丧期满后,任临安府教授。
  乾道元年(1165),因陈康伯的推荐,皇上召施师点问话,他说:“历年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上的恩泽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陛下悲痛思虑,唯恐一人失所;派人到各郡县搜求,唯恐财赋不集中。请不要被每天所降诏书所迷惑,朝廷所施的恩泽并不深入广泛。百姓既困于几倍于往常的捐税输纳,又困于朝廷恩泽的不深入广泛,又加上年成不好,屋里的存贮将空,租税不能如期交纳,以致积少成多,百姓往往逃避负担。今天祭祀明堂赦免囚犯,户等从四等以下,拖欠自四年以前的租税,希望朝廷也全部予以免除。”皇上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些话。”并诏令有关部门遵从这些意见。
  乾道八年(1172),施师点兼权礼部侍郎,拜官给事中。当时太子詹事已被除去,皇上又特令增加二名东宫官,命令施师点兼任。皇上召施师点对话,施师点说“:近年来人才被屈曲,士气耗尽,应广泛储备人才以待急用。”皇上说“:看你所奏的意见,可见你有辅佐的才能。”
  施师点假借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出使金。施师点到金廷致辞,金国大臣排列的顺次已定,相仪者以亲王将到为由,令施师点退位,施师点屹立不动。相仪者请了四次,施师点庄严地说:“站立顺序已定,还要做什么?”不肯稍稍移动,在朝廷上的人互相看看,深感惊愕,知道他有操守,不敢再以此请。乾道九年(1173),施师点出使回朝,有人把这件事告诉皇上,皇上对此称赞不已。等到后来金使正月初一来到南宋朝廷祝贺时,问馆伴:“施师点现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从列队站立的人中指出施师点给他看,金使恍然大悟地说:“一看见正直的人,就感到眼前一亮。”
  十年,施师点拜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施师点入宫上奏,行礼完毕后,皇上说:“你稳重有操守,考虑问题深远,我早就想重用你了。”皇上又诏令他兼参知政事,拜官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施师点曾同宰相一起奏事退朝后,又同枢密使周必大一起进呈奏议,皇上问“:刚才一二件事你们各陈己见,与国家大体很有关系。在这之前宰相来奏事,执政却不开口,现在你们又如此做。大大辜负我的期望。”周必大奏道“:过去祖宗时,宰相、执政一起奏事互相之间可以否定,甚至当宰相面加以指责,退朝后还能不互相怀恨。自从秦桧掌权以来,执政害怕定罪而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今天陛下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如只有宰相奏事,还用执政做什么?”施师点又奏道“:我不敢不竭尽全力报效国家。”皇上于是告诉他们说“:我想让天下事每天在心中徘徊,未曾释怀。”
  当初,州郡上供钱物有不按时呈进的,于是朝廷建立了年终稽查考核法。到这时,主管财政的大臣有乐意为督促的人,乞求不等到年终提前考核。书面命令已经下发,施师点惊惶地说:“这种政策如果推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有人说“:命令已经颁布了。”施师点说“:所做之事将成为天下的危害,只恨不能迅速加以更改。”于是立即追去扣住不发这个命令。枢密周必大举手称赞施师点说“:天下百姓不受此令危害,是你所恩赐的。”一天,施师点到后殿与皇上对话,皇上说“:我以前喝冰水很多,突然严重泻肚,幸好立即好了。”施师点说:“自古以来人君在国家平安无事时,急切地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而忽略了所应当加以警戒的方面,以后没有不后悔的。”皇上深以为然。
  淳熙十三年(1186),施师点辞去兼职同知枢密院事。施师点任权提举国史院,权提举《国朝会要》。十四年,他拜官知枢密院事。施师点诚恳地访求人才,并记下放在夹袋里,认为蜀离朝廷远,人才难以发现,于是对蜀士人中之贤者,让他们各自呈上他们所了解的人,按其才华品行、文学才能排列顺序,每当朝廷有空缺,必定列出他们的名字上报。十五年春,施师点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任泉州知州,拜官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绍熙二年(1191),施师点拜官隆兴府知府、江西安抚使。施师点曾对他的儿子说“:我平生做官,都听其自然升降,当初未曾在心中留意,不由意依附权贵,这只有君主知道,于是被提为显贵。人能否在官场上顺利或遭挫折这自有命份,不在于巧思图谋,只有对皇上忠孝才是我的事。”绍熙三年(1192),施师点生病死去,终年六十岁。皇上赠他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施师点著有奏议七卷、制稿八卷、《东宫讲仪》五卷、《易说》四卷、《史识》五卷、文集八卷。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