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一百七十三

列传·卷一百七十三

  史弥远 郑清之 史嵩之 董槐 叶梦鼎 马廷鸾
  史弥远,字同叔,浩之子也。淳熙六年,补承事郎。八年,转宣义郎,铨试第一,调建康府粮料院,改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十四年,举进士。绍熙元年,授大理司直。二年,迁太社令。三年,迁太常寺主簿,以亲老请祠,主管冲佑观。丁父忧。庆元二年,复为大理司直,寻改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乞旌廉洁之士,推举荐之赏;浚沟洫,固堤防,实仓廪,均赋役,课农桑,禁末作,为水旱之备;葺城郭,修器械,选将帅,练士卒,储粟谷,明烽燧,为边鄙之防。丞相京镗屏左右曰:"君他日功名事业过镗远甚,愿以子孙为托。"四年,授枢密院编修官,迁太常丞,寻兼工部郎官,改刑部。六年,改宗正丞。丐外,知池州。嘉泰四年,提举浙西常平。开禧元年,授司封郎官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迁秘书少监,迁起居郎。二年,兼资善堂直讲。
  韩侂胄建开边之议,以坚宠固位,已而边兵大衄,诏在位者言事,弥远上疏曰:"今之议者,以为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此为将之事,施于一胜一负之间,则可以争雄而捷出。若夫事关国体、宗庙社稷,所系甚重,讵可举数千万人之命轻于一掷乎?京师根本之地,今出戍既多,留卫者寡,万一盗贼窃发,谁其御之?若夫沿江屯驻之兵,各当一面,皆所以拱护行都,尤当整备,继今勿轻调发,则内外表里俱有足恃,而无可伺之隙矣。所遣抚谕之臣,止令按历边陲,招集逋寇,戒饬将士,固守封圻。毋惑浮言以挠吾之规,毋贪小利以滋敌之衅,使民力愈宽,国势愈壮,迟之岁月,以俟大举,实宗社无疆之福。"
  奏方具,客曰:"侂胄必以奏议占人情,太夫人年高,能无贻亲忧乎?"弥远曰:"时事如此,言入而益于国,利于人,吾得罪甘心焉。"封鄞县男兼权刑部侍郎。三年,改礼部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仍兼刑部。
  兵端既开,败衄相属,累使求和,金人不听。都城震摇,宫闱疑惧,常若祸在朝暮,然皆畏侂胄莫敢言。弥远力陈危迫之势,皇子询闻之,亟具奏,乃罢侂胄并陈自强右丞相。既而台谏、给舍交章论驳,侂胄乃就诛。召弥远对延和殿,帝欲命为签书枢密院事,力辞,乃迁礼部尚书兼国史实录院修撰。
  询立为太子,兼詹事,遣使诣金求和,金人以大散隔牙二关、濠州来归,疏奏:"今两淮、襄、汉沿边之地,疮痍未瘳,军实未充。当勉厉将帅,尽吾委寄之诚;简阅士卒,核其尺籍之阙。缮城堡,葺器械,储糗粮。当聘使既通之后,常如干戈未定之日,推择帅守以壮藩屏之势,奖拔智勇以备缓急之求。"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进封伯。
  嘉定元年,迁知枢密院事,进奉化郡侯兼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兼太子少傅,进开国公。丁母忧,归治葬,太子请赐第行在,令就第持服,以便咨访。二年,以使者趣行急,乃就道,起复右丞相兼枢密使兼太子少师。四年,落起复。雪赵汝愚之冤,乞褒赠赐谥,厘正诬史,一时伪学党人朱熹、彭龟年、杨万里、吕祖俭虽已殁,或褒赠易名,或录用其后,召还正人故老于外。十四年,赐家庙祭器。
  宁宗崩,拥立理宗,于是拜太师,依前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魏国公,六辞不拜,因乞解机政,归田里,亟出关,帝从之。实庆二年,拜少师,赐玉带。劝上倾心顺承以事太后,力学修德以答皇天眷祐,以副四海归戴。绍定元年,上太后尊号,拜太傅,八辞不拜。夏,得疾,累疏丐归,不许。都城灾,五疏乞罢斥,乃降封奉化郡公。五年春,复爵。六年,将拜太师,三具奏辞,乞免出命,不许。乃拜太师,依前右丞相兼枢密使、鲁国公,又三具奏辞。绍定五年,上疏乞谢事,拜太傅。未几,拜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上疏乞解机政,依前太师特授保宁、昭信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进封会稽郡王。卒,遗表闻,帝震悼,辍朝三日,特赠中书令,追封卫王,谥忠献。户部支赙赠银绢以千计,内帑特颁五千匹两,遣使祭奠。及其丧还,遣礼官致路祭于都门外,赐纛、佩玉、黝纁。
  初,诛李全,复淮安,克盱眙,第功行赏,诸将皆望不次拔擢。或言于弥远,弥远曰:"御将之道,譬如养鹰,饥则依入,饱则扬去。曹彬下江南,太祖未肯以使相与之。况今边戍未撤,警报时闻,若诸将一一遂其所求,志得意满,猝有缓急,孰肯效死?"赵善湘以从官开阃,指授之功居多,日夜望执政。弥远曰:"天族于国有嫌,高宗有诏止许任从官,不许为执政。绍熙末,庆元初,因汝愚、彦逾有定策功,是以权宜行之。某与善湘姻家,则又岂敢。"弥远亲密友周铸、兄弥茂、甥夏周篆皆寄以腹心,人皆谓三人者必显贵,然铸老于布衣,弥茂以执政恩入流,周篆以捧香恩补官,俱止训武郎而已。
  初,弥远既诛韩侂胄,相宁宗十有七年。迨宁宗崩,废济王,非宁宗意。立理宗,又独相九年,擅权用事,专任俭壬。理宗德其立己之功,不思社稷大计,虽台谏言其奸恶,弗恤也。弥远死,宠渥犹优其子孙,厥后为制碑铭,以"公忠翊运,定策元勋"题其首。济王不得其死,识者群起而论之,而弥远反用李知孝、梁成大等以为鹰犬,于是一时之君子贬窜斥逐,不遗余力云。
  郑清之字,德源,庆元之鄞人。初名燮,字文叔。少从楼昉学,能文,楼钥亟加称赏。嘉泰二年,入太学。十年,登进士第,调峡州教授。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且曰:"他日愿以二子相累。"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曰:"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调湖、广总所准备差遣、国子监书库官。十六年,迁国子学录。丞相史弥远与清之谋废济国公,事见《皇子竑传》。俄以清之兼魏惠宪王府教授,迁宗学谕,迁太学博士,皆仍兼教授。宁宗崩,丞相入定策,诏旨皆清之所定。
  理宗即帝位,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帝问外人因阁子库进丝履有谤议,清之言:"禁中服用颇事新洁者。"帝曰:"故事,月进鞵数两,朕非敝不易,何由致谤?"清之奏:"孝宗继高宗,故俭德易章,陛下继宁考,故俭德难著。宁考自奉如寒士,衣领重浣,革舄屡补,今欲俭德著闻,须过于宁考方可。"帝嘉纳。
  宝庆元年,改兼兵部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迁起居郎,仍兼史官、说书、枢密院编修官。二年,权工部侍郎,暂权给事中,进给事中,升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绍定元年,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升兼修国史实录院修撰、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授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四年,兼同知枢密院事。六年,弥远卒,命清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端平元年,上既亲总庶政,赫然独断,而清之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召还真德秀、魏了翁、崔与之、李{直土}、徐侨、赵汝谈、尤焴、游似、洪咨夔、王遂、李宗勉、杜范、徐清叟、袁甫、李韶,时号"小元祐。"大者相继为宰辅,惟与之终始辞不至,遣逸如刘宰、赵蕃皆见旌异。是时金虽亡而入洛之师大溃。二年,上疏乞罢,不可,拜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三年八月,霖雨大风,四疏丐去。九月,禋祀雷变,请益力。乃授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四疏控辞,依旧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及闻边警,密疏:"恐陛下忧悔太过,以汩清明之躬,累刚大之志。"嘉熙三年,封申国公。四年,遣中使赐御书"辅德明谟之阁",赐楮十万缗为筑室,乃日与宾客门生相羊山水间。
  淳祐四年,依前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屡辞不允,拜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进封卫国公。趣入见,有旨赐第。五年正月,上寿毕,亦疏丐归,不允。拜少傅,依前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进封越国公。居无何,丧其子士昌,决意东还,又不许。拜少师、奉国军节度使,依前醴泉观使兼侍读、越国公,赐玉带,更赐第于西湖之渔庄。进读《仁皇训典》,谓:"仁祖之仁厚,发为英明,故能修明纪纲,而无宽弛不振之患;孝宗之英明,本于仁厚,故能涵养士气,而无矫励峭刻之习。盖仁厚、英明二者相须,此仁祖、孝宗所以为盛也。"帝褒谕之。
  六年,拜太保,力辞。故事,许回授子孙,清之请追封高祖洽,帝从之,盖异恩也。七年,拜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越国公。中使及门,清之方放浪湖山,寓僧刹,竟夕不归。诘旦内引,叩头辞免,帝勉谕有外间所不及知者。甫退,则中使接踵而至。或请更化改元,清之曰:"改元,天子之始事,更化,朝廷之大端,汉事已非古,然不因易相而为之。"
  帝以边事为忧,诏赵葵以枢使视师,陈靴以知枢密院事帅湖、广,二人方辞逊,会清之再相,力主之,科降辟置无所留难,葵、靴遂往。于是战于泗水、涡口、木库,皆以捷闻。九年,拜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辞太师不拜,依前太傅。每谓天下之财困于养兵,兵费困于生券,思所以变通之,遇调戍防边,命枢属量远近以便其道涂,时缓急以次其遣发。又议移岁调兵屯以戍淮面,并军分头目以节廪稍,先移镇江策胜一军屯泗水,公私便之。
  诸路亏盐,执其事者破家以偿,清之核其犯科者追理,挂误者悉蠲之,全活甚众。沿江算舟之赋素重,清之次第停罢,如池之雁〈氵義〉有大法场之目,其钱分隶诸司,清之奏罢其并缘渔取者,盖数倍公家之入,合分隶者从朝廷偿之。报下,清之方与客饮,举杯曰:"今日饮此酒殊快!"四上谢事之章。
  十年,进《十龟元吉箴》,一持敬,二典学,三崇俭,四力行,五能定,六明善,七谨微,八察言,九惜时,十务实。疏奏:"敬天之怒易,敬天之休难,天怒可忧而以为易,天休可喜而以为难,何哉?盖忧则惧心生,惧则怒可转而为休;喜则玩心生,玩则休或转而为怒。"帝大喜,命史官书之,赐诏奖谕。十一年,十疏乞罢政,皆不许。拜太师,力辞。有事于明堂,有旨閤门给扶掖二人,再赐玉带,令服以朝。十一月丁酉,退朝感寒疾,危甚,犹以未得雪为忧。俄大雪,起曰:"百官贺雪,上必甚喜。"命掬雪床前观之。累奏乞罢政,不允,奏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进封齐国公致仕。卒,遗表闻,帝震悼,辍朝三日,特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赐谥忠定。
  清之不好立异,汤巾尝论事侵清之,及清之再相,巾求去,清之曰:"己欲作君子,使谁为小人。"力挽留之。徐清叟尝论列清之,乃引之共政。赵葵视师年余,乞罢,上未有以处之,清之曰:"非使作相不足以酬劳,陛下岂以臣故耶?臣必不因葵来遽引退,臣愿为左,使葵居右。"上讫从之,然葵竟不果来。
  清之代言奏对,多不存稿,有《安晚集》六十卷。清之自与弥远议废济王竑,立理宗,骎骎至宰辅,然端平之间召用正人,清之之力也。至再相,则年齿衰暮,政归妻子,而闲废之人或因缘以贿进,为世所少云。
  史嵩之,字子由,庆元府鄞人。嘉定十三年进士,调光化军司户参军。十六年,差充京西、湖北路制置司准备差遣。十七年,升干办公事。宝庆三年,主管机宜文字,通判襄阳府。绍定元年,以经理屯田,襄阳积谷六十八万,加其官,权知枣阳军。二年,迁军器监丞兼权知枣阳军,寻兼制置司参议官。三年,枣阳屯田成,转两官。以明堂恩,封鄞县男,赐食邑。以直秘阁、京西转运判官兼提举常平兼安抚制置司参议官。四年,迁大理少卿兼京西、湖北制置副使。五年,加大理卿兼权刑部侍郎,升制置使兼知襄阳府,赐便宜指挥。六年,迁刑部侍郎,仍旧职。

译文

  史弥远,字同叔,是史浩的儿子。淳熙六年(1179),补官为承事郎。淳熙八年,转为宣义郎,他铨试第一,被调为建康府粮料院,改为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淳熙十四年,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
  绍熙元年(1190),史弥远被授予大理司直。绍熙二年,升为太社令。绍熙三年,升为太常寺主簿,他因侍奉老人请求祠观的官职,为主管冲佑观。史弥远遭父丧。庆元二年(1196),史弥远重新任大理司直,不久改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百官轮次奏对,他请求表彰廉洁的人,对举荐贤能的人实行奖赏;疏导沟洫,加固堤防,充实仓库,平均赋役,督促农业生产,禁止农民从商,以预防水旱;修缮城郭,整理器械,选择将帅,训练士卒,储备粮草,加强警戒,以加强边防。丞相京镗屏退左右说“:你他日的功名事业将远远超过我,我希望能把子孙托付给你。”庆元四年,史弥远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升为太常丞,不久兼任工部郎官,改到刑部。庆元六年,改为宗正丞。他请求到地方任职,被任命为池州知州。嘉泰四年(1204),史弥远为提举浙西常平。开禧元年(1205),他被授予司封郎官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升为秘书少监,升为起居郎。开禧二年,兼任资善堂直讲。
  韩..胄建议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加深皇上对自己的宠幸,不久边兵大败,朝廷下诏百官论事。史弥远上疏说“:现在议事的人,认为先发者制人,后发者被人制,这是将领的事,把它用于一胜一负之间,就可以争雄并取胜。如果事关国体、宗庙社稷,关系重大,难道能把数千万人的性命轻易地抛出去吗?京师是国家的根本之地,现在已调走很多戍兵,留下守卫的很少,万一盗贼发动叛乱,谁能抵御他们?沿江屯驻的兵马,各自独挡一面,都是拱卫首都的,尤其应该整顿边备,从今日起不要轻易调动,这样内外表里都有足够的依靠,而敌人无可乘之机了。朝廷派遣的抚谕使臣,只让他们巡视边疆,招集逃寇,告诫将士,固守京城附近的土地。不要蛊惑流言来破坏我们的计划,不要贪图小利来使敌人滋生用兵的念头,使民力更宽,国势更壮,拖延时间,以便大举发兵,这实在是国家的福气。”
  史弥远的奏书刚献上,他的门客说:“韩..胄一定以奏议来探知人情,太夫人年事已高,你的奏议能不给亲人带来忧虑吗?”史弥远说:“时事这样,我的话有益于国,有利于人,我得罪也甘心了。”史弥远被封为鄞县男兼权刑部侍郎。开禧三年,改任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仍兼权刑部侍郎。
  宋兵北伐,连续失败,多次派使臣求和,金人不答应。都城震荡,宫中疑惧,常像祸患就在眼前一样,但都怕韩..胄而没谁敢说什么。史弥远极力陈述危急的形势,皇子赵询听说后,立即上奏,才罢去韩..胄和陈自强的右丞相。不久台谏、给舍连续上奏弹劾韩..胄,韩..胄才被杀。皇上召史弥远在延和殿奏对,想任命他为签书枢密院事,史弥远极力推辞,他就被升为礼部尚书兼国史实录院修撰。
  赵询被立为太子,史弥远兼任詹事,宋派使臣到金国求和,金人把大散、隔牙二关、濠州归还宋朝,史弥远上奏说“:如今两淮、襄、汉沿边地区,满目疮痍,器械、粮饷不充实。应该勉励将帅,忠心报国;检阅士卒,核对兵额。修缮城堡,补充器械,储备粮食。在同金国互通使臣后,常如战争时一样,推选将帅以壮大藩屏之势,奖励提拔智勇的人以备缓急的需要。”史弥远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进封伯爵。
  嘉定元年(1208),史弥远升为知枢密院事,进封为奉化郡侯兼任参知政事,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兼太子少傅,进封为开国公。遭母丧,他归家办丧事,太子请求在行在赐给他宅第,让他就此服丧,以便咨询。嘉定二年,因使臣催他动身很急迫,他才上路,他被重新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兼太子少师。嘉定四年,除去丧服,正式被起用。他替赵汝愚雪冤,请求褒赠赐谥,改正诬史,一时伪学党人朱熹、彭龟年、杨万里、吕祖俭虽然已去世,有的被褒赐改名,有的后代被录用为官,召陷于金境的归正人和元老。嘉定十四年,赐给他家庙祭器。
  宁宗去世,史弥远拥立理宗,因此被任命为太师,仍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为魏国公,他六次推辞不接受,于是请求解除机务,归还故里,马上出朝,皇上允许。宝庆二年(1226),他被任命为少师,皇上赐给他玉带。他劝皇上倾心顺承来服侍太后,力学修德以报答上天的保佑,以报答四方的拥戴。绍定元年(1228),上太后尊号,史弥远被任命为太傅,他八次推辞不受。夏天,他得病,多次上疏请求回家,皇上不许。都城出现灾祸,他五次上疏请求罢官,于是他被降封为奉化郡公。绍定五年春,又恢复原来的爵位。绍定六年,将任命他为太师,他三次上奏推辞,请求免去成命,皇上不许。于是他被任命为太师,仍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鲁国公,他又三次上奏推辞。绍定五年,他上疏请求辞官,被任命为太傅。不久,被任命为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他上疏请求解除机务,皇上仍任他为太师,又特别授予他保宁、昭信军节度使的官职,充当醴泉观使,进封为会稽郡王。史弥远去世,遗表传到朝廷,皇上震动并追悼他,停止朝事三天,特别赠给他中书令的官职,追封为卫王,谥号“忠献”。户部支付给他丧葬费的银绢以千计,皇家仓库特拿出绢银五千匹两,皇上派使臣去祭奠。等安葬完史弥远,又派礼官在都城门外设筵祭奠,赐给他出殡时用的旗帜、佩玉、黝纟熏。
  当初,诛杀李全,收复淮安,攻克盱眙,论功行赏,众将都希望能越级提拔。有人把这对史弥远说了,史弥远说:“驾驭将领的办法,就如养鹰,它饿时就依靠人,吃饱了就飞走。曹彬攻克江南,太祖不肯授予他使相的官职。况且现在边防未撤,警报常有,如果众将一一遂心如愿,志得意满,仓猝间要有缓急,谁还肯效死力?”赵善湘以从官的身份开设帅府,出谋划策的功劳很多,日夜盼望当上执政。史弥远说:“皇族对国家有嫌疑,高宗有诏只许皇族担任从官,不许任执政。绍熙末,庆元初,因为赵汝愚、赵彦逾有定策功,所以才权宜任命他们为执政。我和赵善湘是姻亲,又怎敢违犯规定。”史弥远的密友周铸、哥哥史弥茂、外甥夏周篆都是他的心腹,人们都认为他们仨一定会显贵,然而周铸到死都是平民百姓,史弥茂因执政的恩荫得以入流,夏周篆因捧香恩才被补官,他们也只是训武郎而已。
  当初,史弥远杀死韩..胄后,在宁宗朝当了十七年宰相。宁宗去世后,济王被废,这不是宁宗的本意。史弥远拥立理宗,又独自任相九年,他擅权用事,专门任用谄媚卑鄙的人。理宗感念他拥立自己,不思国家大事,虽然台谏官论他奸恶,也不担忧。史弥远去世后,理宗对他的子孙们很宠幸优礼,后来替他制碑铭,把“公忠翊运,定策元勋”题写在碑文前面。济王不是正常去世的,有见识的人群起而攻之,而史弥远任用李知孝、梁成大等为爪牙,反而使当时的君子遭到贬逐流放,对此他们不遗余力。
  郑清之,字德源,庆元鄞县人。原叫郑燮,字文叔。少年时跟从楼日方学习,能写文章,楼钥十分赞赏他。嘉泰二年(1202),他进入太学。嘉定十年,考中进士,调为峡州教授。统帅赵方处事认真、严肃、庄重,不轻易许诺什么,郑清之去他那儿汇报事情,他给郑清之置办酒席,让他的儿子赵范、赵葵出来拜见,赵方拉着郑清之没进行答拜的礼仪,并说:“他日希望能照顾我的两个儿子。”湖北茶商群集暴横,郑清之向总领何炳建议说:“这些人很精悍,应该把他们编入军籍,紧急时可使用。”何炳马上下达招募他们的命令,来的人很多,号称“茶商军”,后来多次依赖这支军队。郑清之调为湖、广总所准备差遣、国子监书库官。嘉定十六年,他升为国子学录。丞相史弥远与郑清之谋划废济国公,这事见《皇子..传》。不久任命郑清之兼任魏惠宪王府教授,升为宗学谕,升为太学博士,都仍兼教授。宁宗去世,丞相献定国的策略,诏旨都是郑清之所拟定的。
  理宗即位后,郑清之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升为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皇上询问外人为什么对..子库进丝鞋有谤议,郑清之说:“宫中穿的用的都十分讲究新的、干净的。”皇上说:“按规定,月进丝鞋数双,朕不穿坏是不换的,为什么会有谤议?”郑清之奏说:“孝宗继高宗之后,所以节俭的美德容易表现出来,陛下继宁宗之后,所以节俭的美德难显现出来。宁宗自己的日常供养就如同寒士,衣服多次洗涤,多次补衣服鞋子,现在想使节俭的美德显著,必须超过宁宗才行。”理宗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宝庆元年(1225),郑清之改兼兵部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升为起居郎,仍兼史官、说书、枢密院编修官。宝庆二年,他为权工部侍郎,暂为权给事中,进升为给事中,升为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绍定元年(1228),他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升为兼修国史实录院修撰、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绍定三年,郑清之被授予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绍定四年,他兼任同知枢密院事。绍定六年,史弥远去世,郑清之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端平元年(1234),皇上亲政,显赫盛大,独自处理政事,郑清之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召回真德秀、魏了翁、崔与之、李埴、徐侨、赵汝谈、尤煜、游似、洪咨夔、王遂、李宗勉、杜范、徐清叟、袁甫、李韶,当时号称“小元..”。大多相继担任宰辅,只有崔与之始终推辞不来,隐士如刘宰、赵蕃都被表彰。这时金国虽亡而进入洛阳的宋军大败。端平二年,郑清之上疏请求罢官,皇上不许,授予他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三年八月,秋雨绵绵,狂风大作,郑清之四次上疏请求辞职。九月,祭祀时出现惊雷,他更是极力辞职。他就被授予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他四次上疏推辞,仍旧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听到边境警报后,他秘密上奏说:“恐怕陛下过于担忧和悔恨,这样会损害您的清明的身体,累及您的宏伟志向。”嘉熙三年(1239),郑清之被封为申国公。嘉熙四年,皇上派中使赐给他亲笔写的“辅德明谟之阁”的题字,赏给他十万缗钱用来修建房舍,郑清之就每天同宾客、门生游山玩水。
  淳祐四年(1244),郑清之仍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他多次辞官都没被允许,他被授予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被加封为卫国公。他入朝拜见皇上,皇上下诏赐给他府第。淳..五年正月,为皇上祝寿结束后,他又上疏请求辞官,皇上不许。郑清之被授予少傅,仍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进封为越国公。不久,他的儿子郑士昌去世,他决意东还,辞职,又没被允许。他被授予少师、奉国军节度使,仍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越国公,皇上赏给他玉带,又在西湖的渔庄赏给他一处府第。郑清之为皇上讲读《仁皇训典》,他说:“仁祖的仁德宽厚,使他表现得很英明,所以他能制定法度,国家也没有懈怠、不振奋的祸患;孝宗的英明,来源于他本身的仁德宽厚,所以他能培养和鼓舞士气,国家没有特别严厉苛刻的风气。仁德宽厚和英明二者互相弥补,缺一不可,这就是仁祖、孝宗统治时出现盛世的原因。”皇上表彰了他。
  淳祐六年,郑清之被授予太保,他极力推辞。按惯例,允许他把官职转给子孙,郑清之请求皇上追封给他的高祖郑洽,皇上同意了,这是特殊的恩惠。淳..七年,郑清之被授予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越国公。中使来到他家,郑清之正在湖光山色中游玩,住在寺院中,一直到傍晚还没回来。第二天早晨他入宫拜见皇上,磕头请求免去这些官职,皇上告诉了许多他不知道的事。郑清之刚离开宫廷,中使就接踵而至。有的请求重定施政方针、改年号,郑清之说:“改年号,是天子刚登基时的事,重定施政方针,是国家的大事,汉代的事已经不是遥远的事,但不因为更换了宰相就那么做。”
  皇上忧虑边疆的事,下诏让赵葵以枢密使的身份检阅军队,陈韦华以知枢密院事的身份统率湖、广二州,他们二人正在推辞,恰好郑清之再次担任宰相,对他们极力支持,凡是他们所要求的都不刁难,赵葵、陈韦华就前去上任了。于是宋军在泗水、涡口、木库作战,都取得了胜利。淳..九年,郑清之被授予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他没接受太师的官职,仍然是太傅。郑清之常感到国家的财富因为养兵而困乏,因为发放生券而使兵费短缺,他考虑变通的办法,每有调兵戍守边境的时候,就命令枢密院根据距离的远近,就近调兵戍守,根据情况的缓急决定调兵的先后顺序。又议定明年调兵戍守淮水,合并军队以便节省物资供给,先调镇江策胜军驻屯在泗水,公私都很便利。
  各路盐额亏损,负责这件事的人都倾家荡产来偿还亏损的盐数,郑清之核实了那些违犯盐法的人加以追究处治,受牵连的人都被免去了罪责,使很多人得以活命。长江沿岸的船税一向很重,郑清之一项一项地废去,如池州的雁氵义有大法场这样的税目,这部分钱分别归属各衙门,郑清之上奏请求废除它并追究那些从中渔利的人,他们的收入是公家的好几倍,那些分别归属各衙门的钱由朝廷补偿。皇上同意了郑清之的请求,消息传来,郑清之正与客人饮酒,他举杯说“:今天饮这个酒特别痛快。”郑清之四次上奏章辞职。
  淳祐十年,郑清之进献给皇上《十龟元吉箴》,一是要谨慎恭敬,二是要掌管学校,三是要崇尚节俭,四是要积极实践,五是要能定大局,六是要明辨善恶,七是要谨小慎微,八是要考察言论,九是要珍惜时间,十是要多办实事。他上疏说“:上天发生灾变时,对天恭敬容易做到,上天正常时,对天恭敬不容易做到,上天发生灾变时使人产生忧虑,因此容易对天恭敬,上天正常时人们高兴,因此不容易对天恭敬,为什么呢?因为忧虑时就心生恐惧,恐惧就可使灾变转化为好天气;高兴时就想享乐,享乐就或许会使好天气变为坏天气。”皇上非常高兴,命令史官记下这些话,下诏嘉奖了郑清之。淳..十一年,郑清之上疏请求辞官,皇上都没准许。郑清之被授予太师的官职,他极力推辞。朝廷在明堂有事,皇上下诏让..门官给郑清之派两个人,搀他上明堂,皇上又赐给他玉带,命令他戴着玉带上朝。十一月十二日,退朝后郑清之得了寒病,病势很重,他仍然因为天没下雪而担忧。不久天降大雪,他起身说:“百官庆贺下雪,皇上一定十分高兴。”他命令人把雪捧到床前观看。郑清之多次上奏请求辞官,皇上不许,他不停地上奏,皇上授予他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任醴泉观使,他被加封为齐国公后退休。郑清之去世,遗表送到朝廷,皇上十分震惊,追悼他,停止朝政三天,特赠给他尚书令的官职,追封他为魏郡王,赐给他的谥号是“忠定”。
  郑清之不喜欢树立异己,汤巾曾在论事时触犯了郑清之,郑清之再次担任宰相后,汤巾请求辞官,郑清之说“:你自己想当君子,让谁当小人?”就极力挽留汤巾。徐清叟曾经弹劾过郑清之,郑清之却任用他一起执政。赵葵视师一年多,请求辞官,皇上不知如何安排他。郑清之说“:不让他做宰相是不足以表达对他的酬劳的,陛下难道是因为我在宰相的位置上而不任命他吗?我一定不会因为赵葵任宰相就辞官,我愿意为左相,让赵葵为右相。”皇上最后同意了他的意见,但赵葵始终没来任职。
  郑清之代言奏对,大多不保存底稿,他有《安晚集》六十卷。郑清之自从和史弥远一起议定废济王赵..,立理宗为皇帝后,就逐渐升任为宰辅,然而端平年间正人君子被任用,都是郑清之的主张。郑清之再次担任宰相时,年事已高,政事都由他的妻子、儿子处理,使那些被废罢的人都趁机用贿赂的手段得以任用,被世人所轻视。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