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卷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李祥 陈衍 冯世宁 李继和 高居简 程昉 苏利涉 雷允恭 阎文应任守忠 童贯(方腊附) 梁师成 杨戩
  李祥,开封人。为入内黄门。资骁锐,善骑射,用材武中选,授泾原仪渭同巡检。从景思立于河、湟,以功迁内殿崇班,为河州驻泊兵马都监。从郭逵讨交阯,驻富良江,贼兵大至,与泾原将姚兕力战,败之。迁皇城使、镇戎军沿边都巡检使。从刘昌祚征灵武,议功加沂州团练使。或言所部兵失亡多,降简州刺史,权熙河兰会路都监,总岷州兵。夏人攻兰州,祥赴援,保险待变,数日,虏彻围去。复团练使,进阶州防御使。从种谊袭鬼章有功,升兵马都钤辖。在熙河二十余年,以宣庆使、内侍押班卒。
  陈衍,开封人。以内侍给事殿庭,累官供备库使。梁惟简荐诸宣仁圣烈皇后,主管高韩王宅,领御药院、内东门司。宣仁山陵,为按行使。俄以左藏库使、文州刺史出为真定路都监。
  御史来之邵方力诋元祐政事,首言:"衍在垂帘日,怙宠骄肆,交结戚里,进退大臣,力引所私,俾居耳目之地。"张商英亦论:"衍交通宰相,御服为之赐珠;结托词臣,储祥为之赐膳。"盖指吕大防、苏轼也。衍坐贬,监郴州酒税务。惟简以援引,张士良、梁知新以党附,皆得罪。已又编管白州,徙配朱崖。
  章惇起狱,诬元祐诸老、大臣,云结衍辈以谋废立。士良尝与衍同在宣仁后阁,自郴州召之,使实其说。士良至,但言宣仁弥留之际,衍尝可否二府事及用御宝付外而已。锻炼无所得,安惇、蔡京乃奏衍疏隔两宫,斥随龙内侍十余人于外,以剪除人主腹心羽翼,意在动摇,大逆不道。乃诏处死,令广西转运使程节涖其刑。
  冯世宁,字静之,以入内黄门累迁昭宣使、忠州团练使、入内押班。扬国公主寝疾,哲宗欲夜出问讯,世宁执言不可,帝虽微忤,卒为之改容。再迁景福殿使、明州观察使。至副都知。崇宁新官名,世宁首知入内内侍省事。禁中夜火,使宿卫士扑灭之,既定,令自他途出,盖不欲使知宫省曲折也。徽宗赏叹。进感德军留后。政和初,以内客省使、彰化军留后致仕。
  世宁出入禁闼六十年,循谨无过。卒,年六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恭节。
  李继和,开封人。以父任为内侍黄门。庆历中,为河北西路承受。保州兵叛,塞城门距守,官军重围之,不得入。继和独上南关门,密呼所结内应者,谕以祸福。众言:"俟李昭亮至,即斩关自归。"已而果然。贼平,迁两秩。王则反贝州,为城下走马承受。
  沙苑阙马,诏秦州置场以券市之,继和领职不数月,得马千数,而人不扰。旧制,内侍入仕三十年始得磨勘,至是,乃令以劳进官者无拘于年。
  环州弓箭手岁时给酒,州将不与,众喧诉,亟阖府门不敢出,继和步入众中譬晓之曰:"汝曹为一杯酒,遂丧躯命乎!"众悟散去。事闻,擢带御器械。累迁宣庆使、文州团练使、入内副都知,卒。子从善援例求赠官,神宗曰:"此弊事也!继和无军功,何必赠?"自是为定制云。
  高居简,字仲略,世本番禺人。以父任为入内黄门。护作温成原庙奉神物,以精办称,超转殿头,领后苑事。坐奉使梓夔路多占驿兵,降高品。历领龙图、天章、宝文阁、内东门司,干当御药院。
  神宗即位,御史张唐英言其资性憸巧,善迎合取容。中丞司马光亦言其"久处近职,罪恶已多。祖宗旧制,干当御药院官至内殿崇班以上,即须出外。今陛下独留四人,中外以此窃议。况居简顷在先朝,依凭城社,物论切齿。及陛下继统,乃复先自结纳,使宠信之恩过于先帝。愿明治其罪,以解天下之惑"。于是罢为供备库使。稍迁带御器械,进内侍押班。以文思使领忠州刺史。卒,赠耀州观察使。
  居简闻外廷议论,必以入告,省中目为"高直奏"。仁宗时,尝使南海,遇广州火,救者不力,居简督众护军资甲仗二库,赖以获全。事闻,诏褒之。
  程昉,开封人。以小黄门积迁西京左藏库副使。熙宁初,为河北屯田都监。河决枣强,酾二股河导之使东,为锯牙,下以竹落塞决口。加带御器械。河决商胡北流,与御河合为一。及二股东流,御河遂浅淀。昉以开浚功,迁宫苑副使。又塞漳河,作浮梁于洺州。兼外都水丞,诏相度兴修水利。河决大名第五埽,昉议塞之,因疏塘水溉深州田。又导葫芦河,自乐寿之东至沧州二百里。塞孟家口,开乾宁军直河,作桥于真定之中渡。又自卫州王供埽导沙河入御河,以广运路。累迁达州团练使,制置河北河防水利。
  御史盛陶言:"昉挟第五埽之功,专为己力。假朝廷威福,恐动州县。所开共城河,颇废人户水硙,久无成功。又议开沁河,因察访官按行,始知不便。漳河、滹沱之役,水占邢、洺、赵、深、祁五州之田,王广廉、孔嗣宗、钱勰、赵子几皆尝论奏其奸欺之状,则多置挞口,指决河所侵便为淤田。其事权之盛,则举官废吏,惟其所欲。悖慢豪横,则受圣旨者三,受提点刑狱司牒者十二,故有违拒。小人误当赏擢,骄暴自肆。愿遣官代还,仍行究治。"神宗曰:"王安石以昉知河事,故加任使,令开漳河,用工七百万,滹沱八九百万,已议体量矣。"
  始,安石欲兴水利,骤用昉,昉挟安石势而慢韩琦,后安石觉其虚诞,亦疏之。以忧死,赠耀州观察使。遂罢都大制置河防水利司。
  苏利涉,字公济。祖保迁,自广州以阉人从刘鋹入朝。利涉初为入内内品。庆历中卫士之变,以护卫有劳,赏激加等。英宗为皇子,利涉给事东宫。及即位,迁东头供奉官,欲以为颖王府都监,力辞,干当御药院,迁供备库使。帝不豫,侍医药最勤,言辄流涕。及帝崩,乞与医官同贬,三上表待罪,不许。
  神宗即位,授达州刺史。历内侍押班、副都知,转海州团练使。仙韶院火,营救甚力,赐袭衣、金带。卒,年六十四,赠奉国军节度使,谥曰勤僖。
  利涉尝干当皇城司,循故事,厢卒逻报不皆以闻。后石得一代之,事无巨细悉以奏,往往有缘飞语受祸者,人始以利涉为贤。
  雷允恭,开封人。初为黄门,颇慧黠,稍迁入内殿头,给事东宫。周怀政伪为天书,允恭豫发其事,怀政死,擢内殿崇班,迁承制。再迁西京作坊使、普州刺史、入内内侍省押班。
  章献后初临政,丁谓潜结允恭,凡机密事令传达禁中,由是允恭势横中外。山陵事起,允恭请效力陵上,章献后曰:"吾虑汝有妄动,恐为汝累也。"乃以为山陵都监。允恭驰至陵下,司天监邢中和为允恭言:"今山陵上百步,法宜子孙,类汝州秦王坟。"允恭曰:"何不就?"中和曰:"恐下有石与水尔。"允恭曰:"上无他子,若如秦王坟,何不可?"中和曰:"山陵事重,踏行覆按,动经月日,恐不及七月之期耳。"允恭曰:"第移就上穴,我走马入见太后言之。"允恭素贵横,人不敢违,即改穿上穴。入白其事,章献后曰:"此大事,何轻易如此?"允恭曰:"使先帝宜子孙,何惜不可?"章献后意不然,曰:"出与山陵使议可否。"时丁谓为山陵使,允恭具道所以,谓唯唯而已。允恭入奏曰:"山陵使亦无异议矣。"既而上穴果有石,石尽水出。允恭竟以是并坐盗金宝赐死,籍其家。中和流沙门岛。谓寻窜海上。
  阎文应,开封人。给事掖庭,积迁至入内副都知。仁宗初亲政,与宰相吕夷简谋,以张耆、夏竦、陈尧佐、范雍、赵稹、晏殊、钱惟演皆章献后所任用,悉罢之。退以语郭后,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由是并夷简罢。
  夷简素与文应相结,使为中诇。久之,乃知事由郭后,夷简遂怨后,及再相,杨、尚二美人方宠,尚美人于仁宗前有语侵后,后不胜忿,批其颊,仁宗自起救之,误中其颈,仁宗大怒。文应乘隙,遂与谋废后,且劝以爪痕示执政。夷简以怨,力主废事,因奏仁宗出谏官,竟废后为净妃,以所居宫名瑶华,皆文应为夷简内应也。
  郭后既废,杨、尚二美人益宠专夕,仁宗体为之弊,或累日不进食,中外忧惧。杨太后亟以为言,仁宗未能去。文应早暮入侍,言之不已,仁宗厌其烦,强应曰:"诺。"文应即以毡车载二美人出,二美人涕泣,词说云云不肯行。文应骂曰:"官婢尚何言?"驱使登车。翌日,以尚氏为女道士,居洞真宫;杨氏别宅安置。既而仁宗复悔废郭后,有复后之意,文应大惧。会后有小疾,挟太医诊视数日,乃言后暴崩,实文应为之也。

译文

  童贯,少年时在宦官李宪门下。性情乖巧,从做给事宫掖时起,就善于揣度皇上的意旨,预先做出顺承的事。徽宗即位,在杭州置金明局,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主管此事,开始和蔡京交往。蔡京进京任官,得力于童贯。蔡京任相后,赞成攻取青唐,并对皇上说童贯曾十次出使陕右,熟悉那五路的情况与各将帅的才能,竭力推荐他。宋合兵十万,命王厚为统帅。童贯像李宪那样为监军。军至湟州,恰好宫中失火,皇上下手谕,由驿马传达诏令禁止童贯出兵。童贯打开看后就收入靴中。王厚问他为何,童贯答:“皇上希望出兵成功。”竟出兵交战,收复四州,提升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内侍凭资历任两使是从童贯开始的。
  不久,童贯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连续升官至武康军节度使。讨伐溪哥臧征,收复积石军、洮州,被加官为检校司空。童贯恃功而骄横跋扈,选拔将领官吏,都直接奏明皇上,完全撇开政府,这就渐渐违背了蔡京的意愿。皇上又拜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蔡京说:“使相的官职怎能授给宦官?”不奉行诏命。
  政和元年(1111),童贯又升为检校太尉,出使契丹。有人说:“用宦官为使臣,难道国家没人了吗?”皇上说:“契丹听说童贯打败羌人,因此想见他,以他为使臣,察看敌国,也是良策。”童贯使辽回来,权势更大,握有朝廷内外军政大权。于是请求出兵进驻夏国横山,朝廷命他以太尉的身份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不久,为开府仪同三司,签书枢密院河西、北两房。不到三年,他主管枢密院事。另外统领武信、武宁、护国、河东、山南东道、剑南东川等九镇,为太傅、泾国公。当时人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
  童贯率秦、晋的精锐部队深入河、陇,派少数兵马驻守萧关古骨龙,认为可制夏人于死命。派大将刘法攻取朔方,刘法认为不行,童贯逼他说:“你在京城时,亲自领命,说一定能成功,现在认为难以成功,为什么?”刘法不得已出塞,遇敌伏击而死。刘法,是西州名将,他死,宋军各部都震动恐惧。童贯隐瞒失败,向朝廷报捷,百官入宫庆贺,都对他咬牙切齿,但不敢说什么。关右已困敝,西夏兵马也难支撑,童贯就通过辽人向夏进誓表讲和。夏使到,给他誓书,夏使不接受,童贯强迫馆伴使一定要他接受,夏使刚回国境,就把誓书扔在路上。宋原来规定,汉人的官职不授给熟羌,童贯故意提拔他们,有的官至节度使。弓箭手失去属于他们的土地而派他们守卫新的地方,禁军逃亡者不处死而可改隶其他军籍。军政全被破坏了。
  政和元年(1111),童贯作为郑允中的副手出使辽朝,得到燕人马植,归来后把马植引荐给皇上,于是就制定平燕的计划,选精兵良将,很快将命令出兵平燕。正赶上方腊在睦州起义,义军威势很大,改任童贯为江、浙、淮南宣抚使,立即率准备平燕之兵前去征讨方腊。
  方腊是睦州青溪县人。世代居住在青溪县土曷村,借用邪道惑众。从前,在唐永徽(650~655)中,睦州女子陈硕真起义,自称文佳皇帝,故在此地相传有天子基、万年楼,方腊因此更加自信,县中梓桐、帮源各峒都在深山幽谷的险要处,物产丰富,盛产漆楮、杉材等,富商大贾多往来此处。
  当时东南深受朱面力花石纲之害,百姓愤怨,方腊趁百姓不满之机,暗中把贫困失业的人组织起来。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率众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从红巾往上分六等。义军无弓箭、盔甲,只以鬼神那些隐秘难测的事互相煽动,烧房舍,掠金帛子女,诱逼良民加入起义军。人们安于太平,不识兵革,听到金鼓声就束手听命,不到十天就有数万人参加义军,在息坑打败并杀死宋将蔡遵。十一月攻占青溪,十二月攻占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杀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横扫新城、桐庐、富阳各县,进逼杭州。杭州郡守弃城逃走,义军占领杭州,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放火烧了六天,死者不计其数。义军凡是抓住宋的官吏,定要割其肉,断其体,取其肺肠,或者熬成膏油,乱箭穿身,用各种办法折磨他们,讨还血债,以解心头恨。
  方腊起义的警报上奏到京师,王黼藏起来不报告皇上,义军力量得以日益发展壮大。兰溪灵山的朱言、吴邦,剡县的仇道人,仙居的吕师囊,方岩山的陈十四,苏州的石生,归安的陆行儿都率众响应起义,东南大震。
  发运使陈亨伯请求朝廷调禁兵及鼎、澧的枪牌手兼程赶往镇压,防止义军势力扩大。徽宗才十分惊慌,赶紧派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军及秦、晋二地蕃、汉兵共十五万前往东南,并命童贯草诏罢去应奉局。宣和三年(1121)正月,方腊部将方七佛率六万人攻打秀州,统军王子武据城固守,不久,宋大兵到来,合兵一处攻打义军,杀义军九千人,筑起五座高台,义军退守杭州。二月,童贯、谭稹的前锋到达清河堰,宋军水陆并进,方腊又放火烧官舍、府库、民宅,并趁夜逃离杭州。宋将刘延庆、王禀、王涣、王惟忠、辛兴忠相继率兵赶来,收复了所有被义军占领的城池。四月,方腊及妻子邵氏、儿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梓桐峒的石涧中被俘,义军七万人被杀。宣和四年(1122)三月,方腊余部都被平灭。童贯升为太师,改封为楚国公。
  方腊起义,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杀百姓二百万,被掠去的妇女从峒中逃出,在林中裸体吊死者,从汤岩、木甾岭的八十五里之间,九个村的山谷中随处可见。宋军从出兵镇压到凯旋归来,前后用四百五十天。
  平定方腊后,又兴师北伐。不久,皇上因童贯收复燕山有功,下诏解除他的兵权而为真三公,加封他为徐、豫两国公。过了两月,命他退休,由谭稹代替他。第二年又起用他,领枢密院,宣抚河北、燕山。宣和七年(1125),遵神宗能收复全燕之地者赏以封地、给以王爵的遗训,下诏封他为广阳郡王。
  同年,粘罕南侵,童贯在太原,派马扩、辛兴宗以访问为名去试探金人意图,金人指责宋收留张觉,并派使下战书,童贯对金使厚礼相待,并说:“这么大的事,怎不先告诉我呢?”金使劝童贯马上割两河之地向金人谢罪,童贯垂头丧气无以应对,打算逃回京城。太原守将张孝纯谴责他说:“金人背盟,大王应号令天下兵马全力抵抗,现在弃之而去,是把河东丢给敌人啊。河东一入敌手,河北怎么办?”童贯怒斥他说:“我童贯受命为宣抚,不是来守疆土的。你定要留我,还设将帅有何用?”张孝纯拍手叹道“:童太师一生威望甚高,事到临头却畏缩恐惧,抱头鼠窜,有何面目再见天子呢?”
  童贯逃回京城,钦宗已即位,下诏亲征,以童贯为东京留守,童贯没接受而是同徽宗南逃。童贯在西部边境曾招募青少年组成胜捷军,有近万人,他把他们作为亲军,守卫他的住所,这时又让这支军队跟着他。徽宗过浮桥出城时,卫士们紧随他的后面,有往桥上爬的,有抱怨的,有号哭的,生怕被丢下。童贯怕走得慢,命亲军射箭,有一百多人中箭而死,一路哭声,于是谏官、御史和人们议论纷纷,说童贯的罪恶。起初贬童贯为左卫上将军,连续降官,谪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发配到英州、吉阳军。还没到地方,又下诏历数他十大罪状,命监察御史张澄沿他所走路线,到途中斩掉他,在南雄斩童贯。童贯被杀,他的头被带回京城悬首示众。
  童贯握兵权二十年,权倾一时,发号施令超过了皇帝的制敕。曾有人弹劾他,皇上命方劭去调察,方劭的一举一动都被童贯侦得,他先到皇上那告状,并陷害方劭,方劭反而获罪被处死。童贯体貌魁梧,穿戴讲究,腮下生有胡须,皮骨坚硬如铁,不像宦官。他有度量,能散发财物。后宫中从妃嫔以下他都用财物结纳,每天都能听到后宫中人称赞他的话。他恩宠显赫,门庭若市,岳牧、辅弼多出自他的门下,厮养、仆圉官诸使者达数百人。他极尽邪恶,招致祸乱,天下遭殃,即使把他剁成肉酱也不能抵偿他的罪责。
  梁师成字守道,聪慧狡黠熟习文法,稍稍知道一点写作,开始隶属于贾详的书艺局,贾详死,他得以管理睿思殿文字外库,负责出外传道上旨。政和间(1111~1118),受皇帝恩宠,把名字写入进士的名籍中,逐渐升为晋州观察使、兴德军留后。朝廷建明堂,他为都监,明堂修成后,拜为节度使,并任中太一、神霄宫使。历任护国、镇东、河东三节度使,官至检校太傅,被拜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调任淮南节度。
  当时中外泰宁,徽宗留意于礼文符瑞的事,梁师成善于逢迎,希图恩宠。徽宗本来是把他作为下等奴仆的,却因此提拔他为近臣,凡是皇帝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他选那些擅长书法的小官练习模仿徽宗的字体,掺杂在诏书中颁布,朝官不能辨别真伪。梁师成实无文才,但却自我标榜,自称是苏轼流落在外的儿子。当时,苏轼的文章被禁,他的文章在民间的都被毁去,梁师成向皇帝诉委屈说:“我的先辈有何罪?”此后,苏轼的文章才慢慢流行。他以翰墨为己任,广招天下才能之士,这些名人往往被他玷污。他在厅堂放了很多书画,请宾客参观,得到某人题识符合己意的,就秘密提拔,执政、侍从也可由此而升任。王黼待之如父,即使蔡京父子对他也要献媚攀附,京城人视他为“隐相”,他兼任百十个官职。
  王黼提出伐燕的计划,梁师成开始还反对,最终还是赞同了,并推荐谭稹为宣抚使。平定燕山后,他因功升为少保。更是广收贿赂,有人给他送钱数百万,他就让此人以歌颂皇帝书法为名,让他参加廷试,唱第那天,他侍立于皇帝身边,小声控制某某人的升降。他手下的小吏储宏也有科举功名,但却仍与当初一样为厮役。李彦在京东、京西搜括民田,所到之处飞扬跋扈,监司、郡守不敢与之抗礼。有人对皇上说,梁师成恰在帝旁,厉声说“:皇上的仆人地位虽低,次序也在诸侯之上,难道能把这看成过失吗?”上言者害怕而不再说话。梁师成貌似不善言谈,但十分阴险,一有机会就会害人。
  梁师成与王黼是邻居,皇上到王黼家,见他们交往十分密切,已生气,朱面力又因应奉局的事与王黼有矛盾,于是趁机攻击王黼。皇上罢去王黼相位,梁师成也因此遭贬。当时郓王赵楷最得宠,有意夺太子位,梁师成竭力保护太子。钦宗即位后,宠臣多随徽宗东下,梁师成因旧恩留在京城。于是太学生陈东、布衣张炳上书指斥梁师成。张炳指出梁师成就是李辅国,并说宦官里外相应,恐有不测。陈东又说梁师成有异心,窃取定策之功,应该依法惩处。皇上迫于公议,还没有下达驱逐他的命令,梁师成疑心重重,寝食不离钦宗,即使钦宗上厕所,他也侍立于外,很长时间都没有发布命令。正赶上郑望之出使金营回来,钦宗命梁师成和郑望之带着宣和殿中的珠玉器玩再去金营。皇上先命郑望之到中书省去告谕宰相,梁师成到后就扣留他,并开始下诏历数他的罪状,贬他为彰化军节度副使。开封府吏押送他到贬所,走到八角镇,把梁师成缢杀,报告朝廷说他是暴死的,他家被抄。
  杨戬,年轻时在后宫做事,主管后花园,善于揣测皇上的意思。自崇宁以后,日益受宠,担任知入内内侍省。朝廷立明堂,铸九鼎,修大晟府、龙德宫,他都担任提举官。
  政和四年(1114),被任命为彰化军节度使,首倡设皇帝出行的护卫军,以此来巩固他的权力,他的权势与梁师成相等。杨戬历任镇安、清海、镇东三镇节度使,由检校少保升至太傅,于是阴谋动摇太子。
  有个叫杜公才的胥吏向杨戬献计,制定法令求取老百姓的田契,从甲到乙,从乙到丙,辗转追究,直到没有证据,就推测土地的产量,增加租赋。从汝州开始,慢慢地扩展到京东、京西、淮西、淮北,搜求废堤、弃堰、荒山、退滩及大河淤塞的地方,都勒令百姓租佃。租额确定后,土地虽被河水冲荡,不能耕种时,租额也不减免,号称“西城所”。筑山泺是古时的钜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百姓,在这里依靠捕鱼为生,杨戬也按船定租税,有违犯的,就以盗窃罪抓起来。一县一般在常赋之外又增加租钱达十多万缗,按规定,遭水旱灾害时可免税,这里不能免。杜公才被提升为观察使。宣和三年(1121),杨戬去世,被追赠为太师、吴国公,李彦接替他的官职。
  李彦天性凶狠刚愎,暗中与王黼相表里,在汝州设置官署,对百姓更刻薄。凡是百姓的良田,李彦就指使别人投书告发,都说成是无主荒地,田主虽拿出田契也不被承认。鲁山全县的土地都被括为公田,烧了百姓的田契,让田主耕佃本属自己的土地,投诉的人往往被施以酷刑,因此而死的成千上万。公田没有二税,转运使也不上奏请求除去,原来鲁山县的二税都被摊派给别的州。京西提举官及京东州县吏刘寄、任辉彦、李士渔、王浒、毛孝立、王随、江..、吕坯、钱木或、宋宪都助李彦为虐,对李彦犹如奴才侍奉主人,百姓十分痛恨。从前的执政官穿着朝服,在马前对他拜迎献媚,早晚都请他赴宴,宾客们径直去他的住处拜见他,不敢当着他的面骑马,而李彦对这些泰然处之。
  李彦向皇上所献的贡奉品,和朱面力差不多,竹数竿装在一辆大车上,用牛驴数十头拉车,车、牛、驴的数目无限,都出自百姓,经年累月,无休无止。百姓不能种田,牛不能耕地,最后百姓用尽财力,喂牲畜的草料也用光了,筋疲力尽地饿死了,有的就在车上上吊自杀。如一棵龙鳞薜荔,运费超过百万。李彦高兴时就奖赏,生气时就用刑,祸福就在他的转手之间,因此得到好官职的很多。颍昌兵马钤辖范寥不替他搜取好竹子,他就诬陷范寥在石头上刊刻苏轼的诗文,是十恶罪,朝廷察明他取竹的事,也下令停止。当时人认为朱面力在东南同百姓结怨,李彦在西北同百姓结怨。
  靖康初年,皇上下诏追夺对杨戬所赠的官爵;削去李彦的官职,赐死他,籍没他家;刘寄以下十人都罢官;恢复范寥的官职。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九十五
  4.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5.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6. 本纪·卷二十三
  7. 列传·卷八十
  8. 列传·卷二百零九
  9. 列传·卷六十二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