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三国志 > 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叔父允,为汉司徒,诛董卓。卓将李傕、郭汜等为卓报仇,入长安,杀允,尽害其家。凌及兄晨,时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是时海滨乘丧乱之后,法度未整。凌布政施教,赏善罚恶,甚有纲纪,百姓称之,不容於口。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於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初,凌与司马朗、贾逵友善,及临兖、豫,继其名迹。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凌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凌就迁为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其十一月,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二年,荧惑守南斗,凌谓:“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三年春,吴贼塞涂水。凌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诏报不听。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凌至项,饮药死。宣王遂至寿春。张式等皆自首,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於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进弘、华爵为乡侯。广有志尚学行,死时年四十馀。
  毌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也。父兴,黄初中为武威太守,伐叛柔服,开通河右,名次金城太守苏则。讨贼张进及讨叛胡有功,封高阳乡侯。入为将作大匠。俭袭父爵,为平原侯文学。明帝即位,为尚书郎,迁羽林监。以东宫之旧,甚见亲待。出为洛阳典农。时取农民以治宫室,俭上疏曰:“臣愚以为天下所急除者二贼,所急务者衣食。诚使二贼不灭,士民饥冻,虽崇美宫室,犹无益也。”迁荆州刺史。
  青龙中,帝图讨辽东,以俭有幹策,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率幽州诸军至襄平,屯辽隧。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率众王护留等,昔随袁尚奔辽东者,率众五千馀人降。寇娄敦遣弟阿罗槃等诣阙朝贡,封其渠率二十馀人为侯、王,赐舆马缯彩各有差。公孙渊逆与俭战,不利,引还。明年,帝遣太尉司马宣王统中军及俭等众数万讨渊,定辽东。俭以功进封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户。
  正始中,俭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骊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句骊沛者名得来,数谏宫,宫不从其言。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蒿。”遂不食而死,举国贤之。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宫单将妻子逃窜。俭引军还。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馀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馀口,论功受赏,侯者百馀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迁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诸葛诞战于东关,不利,乃令诞、俭对换。诞为镇南,都督豫州。俭为镇东,都督杨州。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俭与文钦御之,太尉司马孚督中军东解围,恪退还。
  初,俭与夏侯玄、李丰等厚善。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曹爽之邑人也,骁果粗猛,数有战功,好增虏获,以徼宠赏,多不见许,怨恨日甚。俭以计厚待钦,情好欢洽。钦亦感戴,投心无贰。正元二年正月,有彗星数十丈,西北竟天,起于吴、楚之分。俭、钦喜,以为己祥。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国,举兵反。迫胁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吏民大小,皆入寿春城,为坛於城西,歃血称兵为盟,分老弱守城,俭、钦自将五六万众渡淮,西至项。俭坚守,钦在外为游兵。
  大将军统中外军讨之,别使诸葛诞督豫州诸军从安风津拟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于谯、宋之间,绝其归路。大将军屯汝阳,使监军王基督前锋诸军据南顿以待之。今诸军皆坚壁勿与战。俭、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不得归,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大将军遣兖州刺史邓艾督泰山诸军万馀人至乐嘉,示弱以诱之,大将军寻自洙至。钦不知,果夜来欲袭艾等,会明,见大军兵马盛,乃引还。大将军纵骁骑追击,大破之,钦遁走。是日,俭闻钦战败,恐惧夜走,众溃。比至慎县,左右人兵稍弃俭去,俭独与小弟秀及孙重藏水边草中。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就射杀俭,传首京都。属封侯。秀、重走入吴。将士诸为俭、钦所迫胁者,悉归降。
  俭子甸为治书侍御史,先时知俭谋将发,私出将家属逃走新安灵山上。别攻下之,夷俭三族。
  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诸葛丰后也。初以尚书郎为荥阳令,入为吏部郎。人有所属讬,辄显其言而承用之,后有当否,则公议其得失以为褒贬,自是群僚莫不慎其所举。累迁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相善,收名朝廷,京都翕然。言事者以诞、飏等脩浮华,合虚誉,渐不可长。明帝恶之,免诞官。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王凌之阴谋也,太傅司马宣王潜军东伐,以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诸葛恪兴东关,遣诞督诸军讨之,与战,不利。还,徙为镇南将军。
  后毌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使诞督豫州诸军,渡安风津向寿春。俭、钦之破也,诞先至寿春。寿春中十馀万口,闻俭、钦败,恐诛,悉破城门出,流迸山泽,或散走入吴。以诞久在淮南,乃复以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吴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闻淮南乱,会文钦往,乃帅众将钦径至寿春;时诞诸军已至,城不可攻,乃走。诞遣将军蒋班追击之,斩赞,传首,收其印节。进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
  诞既与玄、飏等至亲,又王凌、毌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甘露元年冬,吴贼欲向徐堨,计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而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朝廷微知诞有自疑心,以诞旧臣,欲入度之。二年五月,徵为司空。诞被诏书,愈恐,遂反。召会诸将,自出攻扬州刺史乐綝,杀之。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遣长史吴纲将小子靓至吴请救。吴人大喜,遣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三万众,密与文钦俱来应诞。以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是时镇南将军王基始至,督诸军围寿春,未合。咨、钦等从城东北,因山乘险,得将其众突入城。
  六月,车驾东征,至项。大将军司马文王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临淮讨之。大将军屯丘头。使基及安东将军陈骞等四面合围,表里再重,堑垒甚峻。又使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简锐卒为游军,备外寇。钦等数出犯围,逆击走之。吴将朱异再以大众来迎诞等,渡黎浆水,泰等逆与战,每摧其锋。孙綝以异战不进,怒而杀之。城中食转少,外救不至,众无所恃。将军蒋班、焦彝,皆诞爪牙计事者也,弃诞,逾城自归大将军。大将军乃使反间,以奇变说全怿等,怿等率众数千人开门来出。城中震惧,不知所为。
  三年正月,诞、钦、咨等大为攻具,昼夜五六日攻南围,欲决围而出。围上诸军,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死伤者蔽地,血流盈堑。复还入城,城内食转竭,降出者数万口。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诞不听,由是争恨。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钦子鸯及虎将兵在小城中,闻钦死,勒兵驰赴之,众不为用。鸯、虎单走,逾城出,自归大将军。军吏请诛之,大将军令曰:“钦之罪不容诛,其子固应当戮,然鸯、虎以穷归命,且城未拔,杀之是坚其心也。”乃赦鸯、虎,使将兵数百骑驰巡城,呼语城内云:“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馀何惧?”表鸯、虎为将军,各赐爵关内侯。城内喜且扰,又日饥困,诞、咨等智力穷。大将军乃自临围,四面进兵,同时鼓噪登城,城内无敢动者。诞窘急,单乘马,将其麾下突小城门出。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诞,传首,夷三族。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唐咨、王祚及诸裨将皆面缚降,吴兵万众,器仗军实山积。
  初围寿春,议者多欲急攻之,大将军以为:“城固而众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将使同就戮,吾当以全策縻之,可坐而制也。”诞以二年五月反,三年二月破灭。六军按甲,深沟高垒,而诞自困,竟不烦攻而克。及破寿春,议者又以为淮南仍为叛逆,吴兵室家在江南,不可纵,宜悉坑之。大将军以为古之用兵,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吴兵就得亡还,適可以示中国之弘耳。一无所杀,分布三河近郡以安处之。
  唐咨本利城人。黄初中,利城郡反,杀太守徐箕,推咨为主。文帝遣诸军讨破之,咨走入海,遂亡至吴,官至左将军,封侯、持节。诞、钦屠戮,咨亦生禽,三叛皆获,天下快焉。拜咨安远将军,其馀裨将咸假号位,吴众悦服。江东感之,皆不诛其家。其淮南将吏士民诸为诞所胁略者,惟诛其首逆,馀皆赦之。听鸯、虎收敛钦丧,给其车牛,致葬旧墓。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幹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於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於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是时并州右贤王刘豹并为一部,艾上言曰:“戎狄兽心,不以义亲,强则侵暴,弱则内附,故周宣有玁狁之寇,汉祖有平城之围。每匈奴一盛,为前代重患。自单于在外,莫能牵制长卑。诱而致之,使来入侍。由是羌夷失统,合散无主。以单于在内,万里顺轨。今单于之尊日疏,外土之威浸重,则胡虏不可不深备也。闻刘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势。去卑功显前朝,而子不继业,宜加其子显号,使居雁门。离国弱寇,追录旧勋,此御边长计也。”又陈:“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大将军司马景王新辅政,多纳用焉。迁汝南太守,至则寻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已死,遣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
  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不克,退归。艾言景王曰:“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於外事,虐用其民,悉国之众,顿於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昔子胥、吴起、商鞅、乐毅皆见任时君,主没而败。况恪才非四贤,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恪归,果见诛。迁兖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上言曰:“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於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
  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方城亭侯。毌丘俭作乱,遣健步赍书,欲疑惑大众,艾斩之,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城,作浮桥。司马景王至,遂据之。文钦以后大军破败於城下,艾追之至丘头。钦奔吴。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众,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遂走之。其年徵拜长水校尉。以破钦等功,进封方城乡侯,行安西将军。解雍州刺史王经围於狄道,姜维退驻锺提,乃以艾为安西将军,假节、领护东羌校尉。议者多以为维力已竭,未能更出。艾曰:“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於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贼有黠数,其来必矣。”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於段谷,大破之。甘露元年诏曰:“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国威震於巴、蜀,武声扬於江、岷。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二年,拒姜维于长城,维退还。迁征西将军,前后增邑凡六千六百户。景元三年,又破维于侯和,维卻保沓中。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
  十二月,诏曰:“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僣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逋诛,一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禽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艾言司马文王曰:“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禅於京都,吴以为流徙,则於向化之心不劝。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艾重言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徵艾。
  艾父子既囚,锺会至成都,先送艾,然后作乱。会已死,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瓘遣田续等讨艾,遇於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於西域。
  初,艾当伐蜀,梦坐山上而有流水,以问殄虏护军爰邵。邵曰:“按易卦,山上有水曰蹇。蹇繇曰:‘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孔子曰:‘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往必克蜀,殆不还乎!”艾怃然不乐。
  泰始元年,晋室践阼,诏曰:“昔太尉王凌谋废齐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然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为恶者,诚复不同。今大赦得还,若无子孙者听使立后,令祭祀不绝。“三年,议郎段灼上疏理艾曰:“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臣窃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臣敢言艾不反之状。昔姜维有断陇右之志,艾脩治备守,积谷强兵。值岁凶旱,艾为区种,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上下相感,莫不尽力。艾持节守边,所统万数,而不难仆虏之劳,士民之役,非执节忠勤,孰能若此?故落门、段谷之战,以少击多,摧破强贼。先帝知其可任,委艾庙胜,授以长策。艾受命忘身,束马县车,自投死地,勇气陵云,士众乘势,使刘禅君臣面缚,叉手屈膝。艾功名以成,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本在可论。锺会忌艾威名,构成其事。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县马巿,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陛下龙兴,阐弘大度,释诸嫌忌,受诛之家,不拘叙用。昔秦民怜白起之无罪,吴人伤子胥之冤酷,皆为立祠。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亦犹是也。臣以为艾身首分离,捐弃草土,宜收尸丧,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绍封其孙,使阖棺定谥,死无馀恨。赦冤魂于黄泉,收信义于后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归其义,所为者寡而悦者众矣。”九年,诏曰:“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
  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
  艾州里时辈南阳州泰,亦好立功业,善用兵,官至征虏将军、假节都督江南诸军事。景元二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曰壮侯。

译文

  王凌,字彦云,太原郡祁县人。叔父王允,是汉朝的司徒,诛杀了董卓。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想要为董卓报仇,率兵进入长安,杀害了王允和他的家人。王凌和他的兄长王晨,当时都还年少,翻出城墙得以逃脱,一路逃亡回到乡里。王凌被推举为孝廉,担任发干县长,渐渐升任到中山太守,所在的地方都很有政绩,太祖征召他为丞相掾属。
  文帝登基后,王凌被授命为散骑常侍,出京担任衮州刺史,和张辽等人到广陵征讨孙权。大军靠近江边,夜间出现大风,吴国将领吕范等人乘船漂到北岸。王凌和将领们迎击,抓捕并斩杀了敌军,缴获了敌军的船只,立下功劳,被封为宜城亭侯,加官建武将军,调任为青州刺史。当时海边地区在经历战乱之后,法度没有得到整顿。王凌处理事务,推广教化,惩恶扬善,很有法度,百姓都不断地称赞他。后来王凌跟随曹休征讨吴国,和敌军在夹石相遇,曹休的部队战败,王凌奋力作战突围而出,曹休得以逃脱。后来王凌仍然转任为扬州、豫州刺史,在的地方都得到官吏百姓的拥戴。王凌刚开始到豫州,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取还没有显达的士人,都各自有教令,名声非常好。当初,王凌和司马朗、贾逵交好,等王凌到了衮州、豫州,又延续了他在青州时期的名声和政绩。正始初年(240),王凌担任征东将军,并持符节督领扬州各项军事。正始二年(241),吴国将领全琮率领几万兵马进犯芍陂,王凌率领各路军队迎击,和敌军争夺堤岸,奋战了几天,敌军撤退。王凌被进封为南乡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又升任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当时,王凌的外甥令狐愚因为才干而担任衮州刺史,在平阿驻军。舅舅和外甥一同主管军事,掌握淮南地区重任。王凌被提升为司空。司马懿诛杀曹爽后,晋升王凌为太尉,并授予符节斧钺。王凌、令狐愚暗中谋划,认为齐王曹芳不能担负皇位,楚王曹彪年长又有才干,想要奉迎曹彪为天子,建都许昌。嘉平元年(249)九月,令狐愚派部将张式到白马,与曹彪相互来往。王凌又派舍人劳精到洛阳,将计划告诉儿子王广。王广说:“天子的废立是大事,不要做为祸患的开端。”这年十一月,令狐愚又派张式到曹彪那里,还没有回来,适逢令狐愚病死。嘉平二年(250),荧惑(火星)出现在南斗星的位置上,王凌说:“斗星的位置中有星,应该会出现突然贵重的人。”嘉平三年(251)春天,吴国敌军出兵堵塞涂水。王凌想要趁机起事,就严格整顿军队,上表请求出兵征讨敌军;皇帝诏令回复没有允准。王凌的阴谋想法越来越滋长,派将军杨弘将废立天子的事情告诉衮州刺史黄华,黄华、杨弘一起将这件事告诉太傅司马懿。司马懿率领中军沿着水路前往征讨王凌,先发出赦令赦免王凌的罪行,又派尚书广东,让他写信晓谕王凌,大军暗中行进,逼近王凌百尺之内。王凌知道自己走投无路,就乘船独自出城迎接司马懿,派掾属王彧前去谢罪,并送出印信绶带、符节斧钺。大军行进到丘头,王凌让人把自己双手反绑站在水中。司马懿奉诏派主簿解开王凌的绳子,并召见王凌,对他进行安抚,归还印信绶带,符节斧钺,还派了六百步兵骑兵将王凌送回京都。王凌到了项城,喝了毒药自尽。司马懿就去到寿春。张式等人都前来自首认罪,这件事得到最终解决。曹彪被赐死后,跟他有所牵连的人都被灭了三族。朝中商议都认为,《春秋》的要义,齐崔杼、郑归生都被追杀,然后开棺陈尸,并记载在史书上。王凌、令狐愚的罪行,也应该像旧例那样做。皇帝就下诏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将尸首暴露在临近的街市上三天,烧掉他们的印信绶带和朝服,后来有亲友将他们下葬。朝廷晋升杨弘、黄华的爵位为乡侯。王广有崇尚学问德行的志向,去世的时候之后四十几岁。
  毋丘俭,字仲恭,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毋丘兴,黄初年中任武威太守,征讨叛贼,安抚顺服者,连通了河右地区,名声仅次于金城太守苏则。毋丘俭因为征讨反贼张进还有反叛的胡人立了功,被封为高阳乡侯。他入朝担任将作大匠。毋丘俭承袭父亲的爵位,被任命为平原侯文学。明帝登基后,毋丘俭担任尚书郎,又升任为羽林监。因为过去在东宫的交情,文帝对待他很是亲厚。后来毋丘俭出京担任洛阳典农。当时征发百姓来营建宫殿,毋丘俭上疏说:“臣的愚见认为国家现在所着急消灭的是吴蜀两贼,所急于努力的是百姓的衣食。如果吴蜀两贼没有消灭,士人百姓挨饿受冻,即使有华丽的宫室,也没有什么好处。”后来他调任为荆州刺史。
  青龙年间(233~236),明帝计划征讨辽东,因为毋丘俭有智谋,就调任他为幽州刺史,加官度辽将军,让他持符节,担任护乌丸校尉。毋丘俭率领幽州各路军队行进到襄阳,在辽隧驻扎。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率领部众王护留等人,还有过去跟随袁绍逃奔到辽东的人,带领五千多人前来投降。寇娄敦派弟阿罗槃等人到朝中进贡,朝廷赐封他们的二十多个首领为侯、王,并赏赐了车马绸缎等物品,各有差等。公孙渊迎面和毋丘俭交战,失利,就率军退回。第二年,明帝派太尉司马懿率领中军还有毋丘俭等人共几万人征讨公孙渊,平定了辽东。毋丘俭因为功劳被进封为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户。
  正始年间(240~249),毋丘俭认为高句丽多次侵犯,就督领各军一万多步兵骑兵出击玄菟,从各路进军征讨他们。句骊王宫率领两万步兵骑兵,进军沸流水上游,两军在梁口交战,宫接连败退后逃走。毋丘俭就驾马乘车,登上丸都,屠杀了句骊都城的人,斩杀俘虏的有数千人。有一个句骊的官吏叫得来,多次劝谏宫,宫都不听从他的建议。得来感叹说:“不久就会看到这个地方生长蓬蒿了。”于是就绝食而死,全国人都认为他很贤能。毋丘俭下令各军不能破坏他的坟墓,不砍掉周围的树木,得来的妻子孩子,全都释放送还。宫独自带着妻子孩子逃跑。正始六年(245),毋丘俭再次征讨宫,宫就逃奔向买沟。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追击超过沃沮一千多里,一直到肃慎氏南面边界,在石碑上刻录功绩,在丸都山上,不耐城中,都刻了碑石。那些诛杀或接纳招降的,一共八千多人,后按照功劳赏赐,被封侯的有一百多人。后来毋丘俭穿山修渠,引水灌溉农田,百姓都从中获利。
  毋丘俭被提升为左将军,持符节监管豫州各项军事事宜,兼任豫州刺史,又转任为镇南将军。诸葛诞在东关作战,战斗失利,朝廷就下令让毋丘俭、诸葛诞调换职位。诸葛诞担任镇南将军,督领豫州。毋丘俭担任镇东将军,督领扬州。吴国太傅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毋丘俭和文钦率军抵御,太尉司马孚督领中军往东解除困局,诸葛恪就撤退了。
  当初,毋丘俭和夏侯玄、李丰等人关系很好。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是曹爽的同乡,骁勇果敢又粗鲁凶猛,多次立下战功,喜欢谎报俘虏人数或缴获的物资,以获得更多的赏赐,但朝廷大多没有给赏赐,文钦心中的怨恨越来越深重。毋丘俭因为计策,厚待文钦,两人情谊深厚关系融洽。文钦心中也很尊敬他,诚心交往,没有二心。正元二年(255)正月,天上出现几十丈长的彗星,跨过西北天空,从吴、楚分界处开始。毋丘俭、文钦很欣喜,认为这对自己来说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就伪造的太后的诏书,历数大将军司马师的罪行,并将诏书发布到各郡国,随后起兵反叛。他们胁迫那些另外驻守在淮南的精灵们还有官吏百姓,让他们都进入寿春城,并在城西设置祭坛,对天发誓,滴血为盟,分出老弱的百姓守城,毋丘俭、文钦自己率领五六万部众渡过淮水,往西一直到项城。毋丘俭在城中坚守,文钦在城外做为游兵。
  大将军司马师统率大军出兵征讨毋丘俭,另外派诸葛诞率豫州各路军队从安风津进逼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领青州、徐州的军队从谯、宋之间出击,以断绝毋丘俭的退路。大将军司马师在汝阳驻军,派监军王基督领前锋各路军队据守南顿以等待敌军。现在各军都坚守阵地,不要和敌军交战。毋丘俭、文钦,进军不能作战,退军又担心寿春被袭击,所以不能返回,正无计可施。淮南的将士,家乡都在北方,部众的情绪低沉涣散,投降的人接连不断,只有淮南刚依附的百姓为他们所用。大将军司马师派衮州刺史邓艾督领泰山郡各路军队一万多人开到乐嘉,向敌军示弱以引诱他们,大将军司马师不久就到达了洙至。文钦不知情,果然趁夜前来想要袭击邓艾等人,刚好天亮,看到魏军兵马强盛,就率军撤退了。大将军司马师派骁勇骑兵追击,大获全胜,文钦逃走。当天,毋丘俭得知文钦战败,心中惊恐,连夜逃走,部众溃逃。等毋丘俭跑到慎县,他身边的士兵都渐渐离开他,毋丘俭独自和小弟毋丘秀和孙子毋丘重藏在水边的草中。安风津都尉的部属张属射杀了毋丘俭,将他的脑袋传报京都。张属被封为侯。毋丘秀、毋丘重二人逃到吴国。那些被毋丘俭、文钦胁迫的将士,全都返回投降。
  毋丘俭的儿子毋丘甸任治书侍御史,之前得知毋丘俭的的谋划将要泄露,就暗中出城带领家属逃奔到新安灵山上。朝廷另外派兵攻克,并诛杀了毋丘俭三族。
  文钦逃往到吴国,吴国任命文钦为都护、授予符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封为谯侯。
  诸葛诞,字公休,琅笽阳都人,是诸葛丰的后代。起初凭借尚书郎的职位担任荥阳县令,之后进入洛阳任吏部郎。凡是人们有所嘱托,向他推荐人才,他都会将推荐的人说的话公布出来,然后才会任用被推荐的人。至于用人的得失,则按照众人议论的结果来给予褒奖或者贬损,正是这个原因,群僚都十分谨慎地向他推荐人才。累迁至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人关系很好,在朝廷很有名气,京城内尽人皆知。有人告发说,诸葛诞、邓飏等人崇尚浮华,喜欢虚名,这种风气不能助长。于是魏明帝遍布喜欢诸葛诞,免去了诸葛诞的官职。待魏明帝去世,正始初年,夏侯玄等人还在做官掌权,又一次推荐诸葛诞任命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任出任扬州刺史,加封昭武将军。
  王凌暗中谋划要废掉皇帝,太傅司马懿暗中派兵向东讨伐王凌,让诸葛诞担任镇东将军、持符节督领扬州军事事务,并封他为山阳亭侯。诸葛恪在东关出兵,朝中派诸葛诞率领各路人马征讨,两军交战,诸葛诞失利,率军返回,朝廷调任他为镇南将军。
  后来毋丘俭、文钦反叛,派出使者到诸葛诞那里,招揽豫州的官吏百姓。诸葛诞斩杀了他们的使者,并将他们的谋划告知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毋丘俭、文钦的叛逆行为。大将军司马师东征,派诸葛诞都督豫州诸军,渡过安风渡口向寿春进逼。毋丘俭、文钦被攻破后,诸葛诞先来到寿春。寿春城中有十几万人口,得知毋丘俭、文钦被攻破,担心被诛杀,都攻破城门逃出城外,流散在山林间,有的逃奔到吴国境内。因为诸葛诞在淮南的时间很长,朝廷就又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东吴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听说淮南已经叛乱,刚好文钦前往淮南,就派文钦率领众将直奔寿春。当时诸葛诞的各路人马已经来到淮南,城没有办法攻破,就撤退了。诸葛诞派手下大将蒋班追击,将留赞杀死,将其脑袋传送京都,又没收其印节。诸葛诞被封为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又转为征东大将军。
  诸葛诞既和夏侯玄、邓飏等人关系很好,又看到王凌、毋丘俭相继被灭族,心中惊恐不安宁,就花光储蓄赈济施舍以结交众人,优厚地对待亲近的人,还有扬州侠义之士几千人甘愿为自己而死。甘露元年(256)冬天,东吴打算进攻徐土曷,朝廷估计诸葛诞所督领的兵马足以抵御他,但诸葛诞还是请求增加十万人马来守卫寿春,又请求在淮水边修筑城池以防备敌寇进犯,心中想要保住淮南地区。朝廷大概知道诸葛诞心存疑虑,但因为诸葛诞是旧臣,就想要将他召回。甘露二年(257)五月,征召诸葛诞为司空。诸葛诞接到诏书,心中更加惊恐,就反叛了。他召集会见各位将领,自己出兵攻打扬州刺史乐綝,并将他杀了。又聚集淮南淮北十几万官兵,扬州新归属的四五万人,储足了有一年的粮食,闭城死守。又派长史吴纲带领小儿子诸葛靓到东吴求援。吴国人很欣喜,派将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率领三万士兵,暗中和文钦一起前来接应诸葛诞。又让诸葛诞担任左都护,持符节,担任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刺史、寿春侯。当时,镇南将军王基刚到,督领各军围攻寿春,没有能形成包围的形势。唐咨、文钦从城的东北面,倚仗山势天险,得以率领部众突围冲入城中。
  六月,皇帝东征,到了项城。大将军司马昭督领内外各军共二十六万人,临近淮河征讨。大将军司马昭在丘头驻扎,派王基和安东将军陈骞等人四面包围,将城池内外包围了两层,并修建了高峻坚固的堑壕和堡垒。又派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人,率精锐部队为机动部队,以防备外部的入侵。王钦等人多次想冲出重围,但迎面交战都战败撤退。吴国将领朱异又派大军来接应诸葛诞等人,渡过黎浆水。州泰等人在此迎战,多次打退东吴军队的进攻。孙綝因为朱异交战失利,愤怒之下杀了朱异。城中的粮食渐渐紧缺,外部的救援又没有到,军中将士没有可以倚靠的。将军蒋班、焦彝,都是诸葛诞的亲信部下,也舍弃了诸葛诞,翻越城墙自行归附大将军司马昭。司马昭就使用反间计,用权谋劝说全怿等人,他们率领几千部众打开城门投降。城中的人都震动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
  甘露三年(258)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制造出许多进攻的武器,连续五六天,不分昼夜进攻南面的包围圈,想要突围出城。围困的各路人马,从高处用发石车发射石块,用火箭烧毁攻城器具,弓箭和石头像雨一样落下,死伤的人遍地,血流满堑壕。诸葛诞等人又返回城中,城中粮食渐渐短缺,出城投降的人有上万之多。文钦打算将北方的人都赶出城外以节省粮食,和东吴坚守,诸葛诞没有听从,因此产生了嫌隙。文钦向来和诸葛诞有隔阂,只是因为计划而合谋,在事情紧急的时候更加互相猜疑。文钦看到诸葛诞谋划事情,诸葛诞就杀掉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在小城中领兵,得知文钦身死,就率兵迅速赶往,但众人都不听从他的指挥。文鸯、文虎只好独自翻越城墙出城,自去投奔大将军司马芝。军中的将士请求诛杀他们,司马昭下令说:“文钦罪大恶极,他的儿子也本来应该处死,但是文鸯、文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的,况且现在城池还没有攻克,杀了他们,是坚定了城内坚守的决心。”就赦免了赦免了文鸯、文虎,又让他们率领几百名骑兵赶到城外,向城内喊话说:“文钦的儿子尚且没有被杀害,剩下的人还担心什么呢?”司马昭上表任命文鸯、文虎为将军,赐封关内侯的爵位。城中的将士既欣喜又担忧,又因为连日以来饥饿困顿,诸葛诞、唐咨等人又无计可施,司马昭就亲自来到重围之前,四面同时出兵,同时击鼓登城,城中没有敢有所行动的。诸葛诞穷途末路,骑马率部下从小城门突围。大将军司马胡奋率兵迎击,斩杀了诸葛诞,并将首级传到洛阳,夷灭三族。诸葛诞部下几百人,都因为不投降被处死,都说:“为了诸葛诞而死,没有遗憾。”诸葛诞受到拥戴到这种程度。唐咨、王祚和将领们都自己反绑投降,俘虏了一万多吴军士兵,缴获的器械装备堆积得像山一样。
  当初魏国大军包围寿春的时候,商议的人大多想要迅速进攻,大将军司马昭认为:“寿春城墙坚固并且人数众多,现在进攻一定会有很大上网,如果外部有敌军进犯,内外受敌,这是很危险的方法。现在三个叛贼在孤城中聚集,上天大概是想要让他们一同被诛杀,我们应该准备一个万全之策,就能轻易地制服他们。”诸葛诞在甘露二年五月反叛,三年二月被杀。大军围城,挖深沟,修筑高堡垒,而诸葛诞将自己困在城中,最后不用进攻就自己崩溃了。等到攻破了寿春,商议的人又认为淮南仍在在反叛,吴军将士的家人都在江南,不能宽纵,应该全部坑杀。大将军司马昭认为自古以来用兵,以保全百姓为上策,杀死罪魁祸首就行了。东吴的士兵可以返回家中,就能向东吴地区展示中原地区的宽宏大度。所以魏军没有杀死一个俘虏,而且把靠近三河的郡县腾出来安顿他们。
  唐咨本来是利城人。黄初年中(220~226),利城郡反叛,杀害了太守徐箕,推举唐咨为首领。文帝派各军出兵征讨,唐咨逃亡到海上,又逃到东吴,做官到左将军,被封侯、持符节。诸葛诞、文钦被杀,唐咨也被生擒,三个叛将都被抓获,天下人都拍手称快。朝廷任命唐咨为安远将军,其他的副将都给予称号官位,东吴的将士都心悦诚服。江东地区的百姓都感念魏国的做法,也没有株连他们的家人。那些被诸葛诞所胁迫的淮南的将士百姓,只诛杀那些带头作乱的人,其他的全部都赦免了。并允许文鸯、文虎兄弟收殓文钦尸首,供应给他们车马,让他们回到祖坟安葬。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县人。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太祖攻破荆州,邓艾迁移到了汝南,为当地农民放牛。十二岁的时候,邓艾跟随母亲到了颍川,读到故太丘长陈萛的碑文,说“写文章是世人的典范,言行举止成为士人的准则”,邓艾就自己改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族中有跟他同名的人,所以他就改掉了这个名字。后来他担任都尉学士,因为口吃,不能担任文书工作,就担任了稻田守丛草吏。跟他同郡的吏役父老同情他家中贫困,给他提供的资助很丰厚,邓艾最开始也没有表示感谢。他每次看到高山大湖,就指点规划军营应该驻扎的地方,当时的人大多嘲笑他。后来邓艾担任了典农纲纪、上计吏,就能通过出使拜见了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认为他是个奇才,就征召他为属官,提升他为尚书郎。
  当时朝廷想要开垦土地,积蓄粮食,做为消灭敌军的储备,就派邓艾到陈、项等县以东,直到寿春巡行视察。邓艾认为“土地肥沃但水分不够,不能够完全利用土地,应该开挖河渠,才能引水灌溉,积聚粮食,又能连通运输粮食的水道。”就撰写了《济河论》来表明他的看法。又认为“过去攻破黄巾军,因此而开垦土地,在许都储备粮食以控制四周。现在国家三面已经平定,战事只在淮南地区出现,每次大军出征,用于运输的士兵就超过一半,花费也很巨大,劳役繁重。陈、蔡之间,土地肥沃,可以减省许昌周围的稻田,引水往东。在淮北驻扎两万人,淮南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常备的有四万人,一边耕种一边守卫。风调雨顺的时候,收成经常比西面的土地多三倍,除掉各项花费,每年都有五百万斛作为军用。六七年之间,可以在淮河上储备三千万斛粮食,这就是十万人五年的粮食了。凭借这些来攻打吴国,没有不胜利的。”司马懿认为他说得对,各项事情都具体实行。正始二年(241),就扩大漕运的水渠,每当东南方有战事,大军出发,乘船而下,一直到江淮地区,这是因为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并且没有水患灾害,这都是邓艾建立起来的。
  后来邓艾出京担任征西将军的军事,升任南安太守。嘉平元年(249),与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抵御西蜀偏将军姜维的进犯。姜维退军后,郭淮趁机往西进攻羌地。邓艾说:“敌军离开还没有远,或许还会再回来,应该分卡各军以防备意外情况。”于是郭淮将邓艾留下驻守白水北面。过了三天,姜维派廖化从白水南面往邓艾的军营进逼。邓艾对将领们说:“姜维现在突然回军,我军兵力少,按照常理,应该是前来渡河而不是建桥。这是姜维想要让廖化牵制我,让我不能回军。姜维一定会从东面袭击攻取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离邓艾兵营有六十里。邓艾随即趁着夜色潜行出军一直到洮城,姜维果然渡河,但邓艾已经先到,据守的城池,所以才得以不失败。邓艾被赐封爵位为关内侯,加官讨寇将军,后来调任为城阳太守。
  当时并州右贤王刘豹将部队合并成一支部队,邓艾上奏说:“夷狄之人,是野兽的心思,不因为道义而亲近,强盛的时候就会施暴,衰弱的时候就投靠朝廷,所以周宣王时,有戎狄南侵,逼近周都之事;汉高祖时期有被围困在平城的事。每次匈奴强盛,都是前朝各代的大患。当单于在塞外的时候,朝廷不能控制他们。就只能引诱使他们前来,让他归顺。因此才能让外族失去统帅,没有首领。因为单于处在关内,周围的少数民族就会顺服。现在单于的尊位渐渐衰弱,外部右贤王刘豹的威势渐渐强盛,这是我们不能不深入防备的敌人。听说刘豹的部队有人反叛,可以趁着叛乱的时机分割成两个国家,以分解他们的势力。右贤王去卑在汉朝时功勋卓著,但后代没有能延续他的基业,应该给他的儿子加封尊号,让他们留守雁门。以此远离国土,使他们的势力衰弱。让他们追思祖先的功绩,这是守卫边境的长远之计。”又陈述:“那些和百姓一同生活在一处的胡人,应该逐渐分离他们,让他们尊崇礼义廉耻的教化,堵住奸邪滋生的道路。”大将军司马师刚辅佐朝政,对于他的建议大多采纳并实施了。后来邓艾调任为汝南太守,刚到汝南就去寻找曾经对自己很好的官吏的父亲,但他已经去世很久了,邓艾就派人去祭扫,又给官吏的母亲送了很厚重的礼物,并将他的儿子举荐给计吏。邓艾所任职的地方,都开垦荒地,军士百姓都很富足。
  诸葛恪围困合肥新城,没有攻下,就撤军返回。邓艾对司马师说:“孙权已经死了,国中大臣们没有可依附的,东吴的世家大族,都各自有他们的部队,依仗兵力权势,足以称霸一方。诸葛恪刚主持国事,到内部没有君主,没有想着安抚上下的百姓以树立好根基,却多次出兵作战,虐待百姓,倾尽全国之力攻打合肥这座坚固的城池,死伤数以万计,带着祸患返回,这是诸葛恪获罪的时候了。过去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被当时的君主重用,君主去世后就落败了。更何况诸葛恪的才能比不上这四位贤人,却不考虑大的忧患,他的败亡是指日可待的了。”诸葛恪回到国中,果然被诛杀了。邓艾被提升为衮州刺史,加封振威将军。他上奏说:“国家所急切的东西,只有农业和战事,国家富强那士兵就会强盛,士兵强大那打仗就能取胜。但农业,是取胜的根本。孔子说“粮食充足,士兵才能强大”,粮食的重要性在士兵之前。上级如果不设置奖励,那下层的百姓就不会努力积蓄财富。现在让如果设立奖励制度,那让百姓储备粮食,丰衣足食,那四处游说的路径就会断绝,崇尚浮华的风气也会被遏制了。
  魏高贵乡公曹髦即皇帝位,晋封邓艾为方城亭侯。毋丘俭作乱,并派行走迅速的人前去送信,想要迷惑众人,邓艾将这个人斩杀了,并从各路进军,先逼近乐嘉城,建造浮桥。司马师来到,就占据了这里。文钦因为大军来得比较迟,所以在城下被攻破。邓艾率军追赶到丘头,文钦逃奔到吴国,吴国的大将军孙峻等人,号称十万大军将要渡过长江,镇东将军诸葛诞派遣邓艾率军占据肥阳。邓艾认为和敌军的主力距离很远,不是要害之地,就移军驻守在附亭,并派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人在黎浆与敌军激战,并击退了敌人。这一年邓艾被征召任命为长水校尉,因为攻破了文钦等的功绩被封为方城乡侯,行使安西将军的职权。并在狄道解除了雍州刺史王经的围困,姜维退军驻守在钟提,朝廷就任命邓艾为安西将军,持符节兼任护东羌校尉。商议的人大多认为姜维已经穷尽实力不能再出击了,邓艾说:“洮西的战败不是小的损失,军队被攻破,将领被杀害,仓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几乎处于危亡之中。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敌军有乘胜追击的形势,我方有虚弱的情况,这是一方面。敌军上下级之间互相熟悉,兵器锋利,我军新换将领,士兵不足兵器不足,这是第二个方面。敌军依靠船只行进,我方以陆军为主,劳累和安逸的情况不同,这是第三个方面,狄道、陇西、南安、祈山各自应当有所守卫,敌军专注于进攻一城,我军分成了四路人马,这是第四个方面。如果从南安陇西出发,要征用羌人的粮食,如果逼近岐山,那里有良田千顷,稻谷成熟,容易找到粮食,这是第五个方面,敌军有狡猾的计谋,他们是一定会来的。不久姜维果然进逼祁山,得知邓艾已有所防备,就回军从董亭进逼南安,邓艾占据武城山,两军相持,姜维与邓艾争夺险要地形,没有攻克,当天晚上就渡过渭水东行,沿着山路,来到上圭阝,邓艾和姜维在断骨交战,大败姜维。甘露元年,皇帝下诏说:“逆贼姜维连年作乱,百姓不安,西边国土不宁,邓艾筹谋有方,英勇顽强,斩杀了十数位敌军将领,以及数以千计的数以千计的敌军。使国家的威势在巴蜀之地传扬,展示了武力,现在任命邓艾为镇西将军,都领陇右地区的各项军事事宜,进封为邓侯,分五百户封邑册封他的儿子邓忠为亭侯。”甘露二年,邓艾在长城抗击姜维,姜维退还,邓艾被调任为征西将军,前后一共增加封邑一共六千六百户。景元三年,邓艾又在侯和攻破了姜维,姜维撤军据守沓中,景元四年年秋天,皇帝诏令各路人马征讨蜀国,大将军司马昭负责统率指挥,司马昭派邓艾与姜维互相牵制,雍州刺史诸葛绪阻击姜维,令姜维不能撤军,邓艾派天水王颀等人直接攻打姜维的军营,陇西太守牵弘等人率军阻击他的前锋部队,金城太守杨欣等人到达甘松。姜维得知钟会各军已进入汉中,就率军撤退。杨欣等人追踪姜维到强川口,两军交战,姜维战败撤走,得知雍州已经堵塞了道路,在桥头驻扎,姜维就想要从孔函谷进入北边的路,想要从雍州的后方逃走。诸葛绪的听说后,就率军后退了三十里,姜维进入北边三十多里,得知诸葛绪的军队撤退,不久就返回想要从桥头经过,诸葛绪率军截击姜维,但晚了一天,姜维就率军往东返回,驻守剑阁。钟会攻打姜维,没有能攻克。邓艾上奏说:“现在敌军势力衰减,应该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县,距剑阁西有一百多里,距离成都有三百多里,派精锐部队攻打敌军的重要地区。驻守在剑阁的守军一定会返回救援涪县,那钟会就能乘势进攻;如果剑阁的守军不返回,那援救涪县的兵力就会很少。兵法上说:‘在他没有预料的时候,攻打他没有防备的地方。’现在攻打姜维空虚的地方,一定能攻破。”
  这年十月,邓艾从阴平进军七百多里,路上都是无人之地,开山通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非常艰险。又因为粮食的运输很匮乏,粮食已经到了紧缺的地步。邓艾用毛毡裹住自己,旋转着往下。将领士兵们都抓着树木沿着悬崖,一个一个的前进。首先来到江由县,西蜀守将马邈投降。西蜀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县退还绵竹,整顿军队,等待邓艾的到来。邓艾派遣自己的儿子邓忠等率兵从右边出击,司马(官名)师纂等率兵从左边进军。邓中、师篡等战斗失利,一起撤退,说:“敌军很难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就在这一战了,有什么可以不可以的?”大骂他们,想要将他们斩杀,邓忠师篡等快速返回交战,攻破了敌军,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首级,并进军雒县。刘禅派使者捧着皇帝的印信绶带,并写下书信,到邓艾的军营中请求投降。
  邓艾率兵进驻成都,刘禅率太子及王侯群臣六十余人两手反绑,把棺材装在车上,表示罪该当死,来到军门。邓艾解开绳索,烧掉棺材,并表示宽恕他们。他又检阅部队,没有所夺取的东西,对于投降的大臣们,让他们恢复过去的职务,蜀地的百姓都称赞他。又依邓禹旧制,命刘禅代理骠骑大将军,太子为奉车,诸王为驸马都尉。蜀地的官员们都依靠情况被任命为官员,或者成为邓艾的下属。又让师篡兼任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人管辖蜀中的各郡县。又在绵竹修建土台,堆积敌军的尸首,做成京观,用来彰显战功。战死的魏国士兵,都和蜀兵一同埋葬。邓艾非常自矜自夸,对蜀地的士大夫们说:“各位都是因为遇上了我,所以才能有今天。如果遇上的是吴汉这样的人,现在已经被杀掉了。”又说:“姜维只只是一时的英雄,因为跟我相遇,所以才穷途末路罢了。”有见识的人都讥笑他。
  十二月,皇帝下诏说:“邓艾展示武力宣扬国威,深入敌军腹地,斩杀将领砍下战旗,斩杀首领,使得伪称帝王的人引颈自杀,在逃多年的罪人一朝之间就平定了。战斗不超过预计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威势席卷,平定了巴蜀之地。即使是白起攻破强大的楚国,韩信攻克强劲的赵国,吴汉擒住公孙述,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论起功绩,也不能和邓艾相比。现在任命邓艾为太尉,增加食邑二万户,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各食邑一千户。”邓艾对司马昭说:“按照兵法应该先树立威势,然后再真正进攻,现在凭着攻打蜀地的威势进攻吴国,吴人惊恐,正是平定天下的时机。但是大举用兵之后,将是疲惫,不能立刻出兵,应该慢慢的图谋;先留陇右兵二万人,巴蜀兵二万人,煮盐炼铁。作为军事和农业的要务,同时建造船只,为顺流而下,征讨东吴做准备,做好这些后,派出使者将利害关系告知吴国,吴国一定会归顺,那就可以不用争吵就能平定了。现在应该厚待刘禅,以招揽孙休,安抚百姓以招揽边远之人,如果立即将刘禅送到京城,东吴认为是流放他,那在劝他们归顺的事情上不会顺利。应该暂时将刘禅留下,等到来年秋冬时候,那时东吴也可以平定了。我认为可以封刘禅为扶风王,赏赐他财物,派人服侍左右。郡内有董卓坞作为他的宫室。封赐他的儿子为公侯,分郡中一县为食邑,以展示归顺的恩宠。应该设置广陵,城阳城等待吴人,他们就会畏惧威势,感怀恩德,望风前来顺从了。”司马昭派监军卫馞告示邓艾说:“这件事应该上报朝廷,不能立刻实行。”邓艾又说:“我奉皇上之命征讨。敌军首领既然已经归服,就应该按照制度给予官职,安抚他们,这才是符合时宜的。现在蜀国举国归顺,我国的疆土南街接海,东边与吴国相连,应该早日平定,如果等待朝廷的命令,路上来往的时间很长,《春秋》中说,将领守卫边疆,如果有可以安定设立,有利于国家的方法,那专断也是可以的,现在吴国没有臣服,领地蜀国相连,就不能拘于常例以失去时机。孙子兵法上说,进军不是为了求得名声,后退也不躲避罪责。我邓艾虽然没有古人的气节,但也不会自我嫌弃以损害国家的利益。”钟会、胡烈、师纂等都上告说邓艾悖逆作乱,有反叛的征兆。皇帝下诏书将邓艾囚禁起来,用囚车押送京城。
  邓艾父子被囚禁之后,钟会来到成都,先送走邓艾,然后起兵作乱,钟会死后,邓爱营中的将士追赶到邓艾的囚车,将他迎接回来,卫馞派田续等人攻打邓艾,两军在绵竹的西面相遇,田续等人斩杀了邓艾,邓艾的儿子邓忠也一起死了,其余在洛阳的儿子都被诛杀了,朝廷将邓艾的妻子孩子还有孙辈都流放到西域。
  当初,邓艾将攻打西蜀时,梦见自己坐在山上,山上有流水。他用这个梦殄虏护军爰邵。爰邵说:“按《易》经的卦辞,山上有水叫《蹇》。《蹇》繇说:‘《蹇》在西南面有利,在东北面不利。’孔子说:‘《蹇》利西南,经常能建立功勋;不利东北,往往穷途末路。’前去讨伐西蜀,难道回不来吗?”邓艾怅然不乐。
  泰始元年(265),晋朝建立。皇帝下诏说:“过去太尉王凌密谋废掉齐王,而齐王最终没有能守住帝位,征西将军邓艾夸耀功劳,失去品节应该判处死刑。但颁发诏书的时候,邓艾遣散众人,俯首认罪,跟那些为了苟且偷生而作恶的人又有所不同。现在大赦天下可以返回京城,如果没有子孙后代的,可以让他们选定继承人,使得祭祀得以延续。”泰始三年(267),议郎段灼上疏为邓艾不平说:“邓艾心怀忠诚,却背负叛逆的罪名,平定巴蜀之地,却受到灭族的惩罚,臣私下为他哀悼。说邓艾谋反实在是很可惜啊,邓艾性情刚烈正直,经常会冒犯众人,不能处理好与朋友的关系,所以没有朋友为他鸣冤。臣敢说邓艾并不是谋反。过去,姜维有垄断陇右的野心,邓艾严防死守,储备粮食,训练士兵。适逢干旱,邓艾推广分区种植的办法穿着布衣拿着工具,率领将士耕田,上下的人都感念他,没有不尽力耕种的。邓艾持符节,守卫边疆,所统率的军队有上万之数,但不将将士百姓的工作看得非常劳累,如果不是尽忠职守,谁能做到这样的地步呢?所以落门、段谷两次战役,邓艾以少胜多,攻破了强大的敌军。先帝知道他可以重用,所以经常召见邓艾制定行军策略,并任命他为将领。邓艾接受任命之后,把马蹄包裹起来,把车钩牢。然后率军冲入战场,勇气强劲,将士们乘胜追击,让刘禅君主反绑双手,俯首称臣,屈膝投降。邓艾功成名就,应当在史书上写下他的功绩,流传万世。七十岁的老人,反叛是为了图谋什么呢?邓艾确实是仰仗着皇上的恩德,心中没有自我怀疑,实际上是为了安定社稷,虽然违背了常理,但也符合古义,他确实有罪,但追究他的用心还是可以加以商议的。钟会嫉妒邓艾的威名,捏造罪名。邓艾忠诚,却被诛杀,讲求信义却被怀疑,首级被悬挂在马市,儿子也牵连被杀,见到的人无不流泪,听说的人都感叹不已。陛下登基后,发挥宽宏大度的气量,尽释前嫌,被诛杀的人的家人,也给予录用。过去秦朝百姓怜悯白起的无辜,吴国百姓感伤伍子胥的冤屈,都为他们建立祠堂。现在天下百姓都为邓艾的冤屈心痛不已,也是这样的情况。臣认为邓艾身首分离,葬在田野中,应该,为他收尸埋葬,归还他的田产住宅。邓艾有平定巴蜀的功劳,应该册封他的后代,让邓艾得以安葬后定好谥号,让死者没有遗憾。让九泉之下的冤魂得以赦免,让后代人认为朝廷是讲求信义的,安葬一人,而天下百姓都仰慕朝廷的行为,埋葬一个魂灵,天下都会归顺朝廷道义,这是做的很少,但是高兴的人很多。”泰始九年,皇帝下诏说:“邓艾建立功勋,遭受罪名但不逃脱刑罚,子孙也成为了奴隶,朕经常怜悯他们,现在任命他的嫡孙邓朗为郎中。”
  邓艾在西部边境时,整治关塞,修建城堡。泰始年中(265~274),羌人作乱,频繁杀害刺史,通往凉州的道路断绝。那些活下来的将士百姓,都是依赖邓艾所修筑的堡垒。
  邓艾有一个同龄的同郡人叫州泰,也喜欢建立功业,善于用兵,做官到征

三国志浏览月榜 三国志全文 >

  1. 魏书·徐胡二王传
  2. 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
  3. 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4. 魏书·少帝纪
  5. 吴书·宗室传
  6. 吴书·三嗣主传
  7. 魏书·任城陈萧王传
  8. 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
  9. 魏书·武帝纪
  10. 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

三国志最受喜欢章节 三国志全部章节 >

  1. 吴书·王楼贺韦华传
  2. 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
  3. 吴书·吴范刘惇赵达传
  4. 吴书·是仪胡综传
  5. 吴书·潘浚陆凯传
  6. 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
  7. 吴书·吴主五子传
  8. 吴书·陆逊传
  9. 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
  10. 吴书·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
  11. 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
  12.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13. 吴书·张严程阚薛传
  14. 吴书·张顾诸葛步传
  15. 吴书·宗室传

猜你喜欢的三国志故事 三国志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