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明史 > 列传·卷二十五

列传·卷二十五

  刘三吾(汪睿 朱善) 安然(王本等) 吴伯宗(鲍恂 任亨泰) 吴沉桂彦良(李希颜 徐宗实 陈南宾 刘淳 董子庄 赵季通 杨黼 金实等)宋讷(许存仁 张美和 聂铉 贝琼) 赵俶(钱宰 萧执) 李叔正 刘崧 罗复仁(孙汝敬)
  刘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孙,以字行。兄耕孙、焘孙皆仕元。耕孙,宁国路推官,死长枪贼难。焘孙,常宁州学正,死僚寇。三吾避兵广西,行省承制授静江路儒学副提举。明兵下广西,乃归茶陵。洪武十八年,以茹瑺荐召至,年七十三矣,奏对称旨,授左赞善,累迁翰林学士。时天下初平,典章阙略。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法多所刊定。
  三吾博学,善属文。帝制《大诰》及《洪范注》成,皆命为序。敕修《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诸书,皆总其事,赐赉甚厚。帝尝曰:“朕观奎壁间尝有黑气,今消矣,文运其兴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称朕意。”帝制诗,时令属和。尝赐以朝鲜玳瑁笔。朝参,命列侍卫前;燕享,赐坐殿中。与汪睿、朱善称“三老。”既而三吾年日益老,才力日益减,往往忤意,礼遇亦渐轻。二十三年,授晋世子经,吏部侍郎侯庸劾其怠职。降国子博士,寻还职。
  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懿文太子薨,帝御东阁门,召对群臣,恸哭。三吾进曰:“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太孙之立由此。户部尚书赵勉者,三吾婿也,坐赃死。三吾引退。许之。未几,复为学士。三十年偕纪善白信蹈等主考会试。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帝益怒,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琮亦遣戍。帝亲赐策问,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时谓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云。建文初,三吾召还,久之,卒。
  琮起刑部检校。乡人杨士奇辈贵显,琮无所攀援。宣德中犹以检讨掌助教事,卒官。
  汪睿,字仲鲁,婺源人。元末与弟同集众保乡邑,助复饶州。授浮梁州同知,不就。胡大海克休宁,睿兄弟来附,设星源翼分院于婺源,以同为院判。睿归田里。庚子秋,同将兵争鄱阳,不克,弃妻孥,亡之浙西。幕府疑之,檄睿入应天为质。已,闻同为张士诚所杀,乃授睿安庆税令。未几,征参赞川蜀军事。以疾辞去。洪武十七年,复召见,命讲《西伯戡黎》篇,授左春坊左司直。常命续《薰风自南来》诗及他应制,皆称旨。请春夏停决死罪,体天地生物之仁,从之。逾年,疾作,请假归。睿敦实闲静,不妄言笑,及进讲,遇事辄言。帝尝以“善人”呼之。
  朱善,字备万,丰城人。九岁通经史大义,能属文。元末兵乱,隐山中,事继母以孝闻。洪武初,为南昌教授。八年,廷对第一,授修撰。逾年,奏对失旨,改典籍,放还乡。复召为翰林待诏。上疏论婚姻律曰:“民间姑舅及两姨子女,法不得为婚。仇家诋讼,或已聘见绝,或既婚复离,甚至儿女成行,有司逼夺。按旧律:尊长卑幼相与为婚者有禁。盖谓母之姊妹,与己之身,是为姑舅两姨,不可以卑幼上匹尊属。若姑舅两姨子女,无尊卑之嫌。成周时,王朝相与为婚者,不过齐、宋、陈、杞。故称异姓大国曰“伯舅”,小国曰“叔舅”。列国齐、宋、鲁、秦、晋,亦各自为甥舅之国。后世,晋王、谢,唐崔、卢,潘、杨之睦,朱、陈之好,皆世为婚媾。温峤以舅子娶姑女,吕荥公夫人张氏即其母申国夫人姊女。古人如此甚多,愿下群臣议,驰其禁。”帝许之。十八年擢文渊阁大学士。尝讲《家人卦》、《心箴》,帝大悦。未几,请告归。卒年七十二。著有《诗经解颐》、《史辑》传于世。正德中,谥文恪。
  安然,祥符人,徙居颍州。元季以左丞守莱州。明兵下山东,率众归附。累官山东参政。抚绥流移,俸余悉给公用,帝闻而嘉之。洪武二年,召为工部尚书,出为河南参政,历浙江布政使,入为御史台右大夫。十三年改左中丞,坐事免。未几,召为四辅官。
  先是,胡惟庸谋反伏诛,帝以历代丞相多擅权,遂罢中书省,分其职于六部。既又念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乃建四辅官,以四时为号,诏天下举贤才。户部尚书范敏荐耆儒王本、杜佑、龚斅,杜斅、赵民望、吴源等。召至,告于太庙,以本、佑、龚斅为春官;杜斅、民望、源为夏官。秋、冬阙,命本等摄之。位都督次,屡赐敕谕,隆以坐论之礼,命协赞政事,均调四时。会立冬,朔风酿寒。帝以为顺冬令,乃本等功,赐敕嘉勉。又月分三旬,人各司之,以雨昜时若,验其称职与否。刑官议狱,四辅及谏院覆核奏行,有疑谳,四辅官封驳。
  居无何,斅等四人相继致仕,召然代之。本后坐事诛。诸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朴无他长。独然久历中外,练达庶务,眷注特隆。十四年八月卒。帝念然来归之诚,亲制文祭之。继然为四辅者,李干、何显周。干出为知府,佑、显周俱罢去,是官遂废不复设。
  本,不详其籍里。佑,安邑人。尝三主本布政司乡试,称得人。龚斅,铅出人。以行谊重于乡。致仕后,复起为国子司业,历祭酒。坐放诸生假不奏闻,免。杜斅,字致道,壶关人。举元乡试第一,历官台州学正。归家教授。通《易》、《诗》、《书》三经。源,莆田人。亦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民望,藁城人。幹,绛州人。显周,内黄人。
  吴伯宗,名祐,以字行,金谿人。洪武四年,廷试第一。时开科之始,帝亲制策问。得伯宗甚喜,赐冠带袍笏,授礼部员外郎,与修《大明日历》。胡惟庸用事,欲人附己,伯宗不为屈。惟庸衔之,坐事谪居凤阳。上书论时政,因言惟庸专恣不法,不宜独任,久之必为国患。辞甚恺切。帝得奏,召还,赐衣钞。奉使安南,称旨。除国子助教,命进讲东宫。首陈正心诚意之说。改翰林典籍。帝制十题命赋,援笔立就,词旨雅洁。赐织金锦衣。除太常司丞,辞。改国子司业,又辞。忤旨,贬金县教谕。未至,诏还为翰林检讨。十五年进武英殿大学士。明年冬,坐弟仲实为三河知县荐举不实,词连伯宗,降检讨。伯宗为人温厚,然内刚,不苟媕阿,故屡踬。逾年,卒于官。伯宗成进士,考试官则宋濂、鲍恂也。
  恂,字仲孚,崇德人。受《易》于临川吴澄。好古力行,著《大易传义》,学者称之。元至正中,以荐授温州路学正。寻召入翰林,不就。洪武四年,初科举取士,召为同考官。试已,辞去。十五年与吉安余诠、高邮张长年、登州张绅,皆以明经老成为礼部主事刘庸所荐,召至京。恂年八十余,长年、诠亦皆逾七十矣。赐坐顾问。翌日并命为文华殿大学士,皆以老疾固辞,遂放还。绅后至,以为鄠县教谕,寻召为右佥都御史,终浙江左布政使。其明年以耆儒征者,曰全思诚,字希贤,上海人,亦授文华殿大学士。又明年请老,赐敕致仕。
  伯宗之使安南也,以名德为交人所重。其后,襄阳任亨泰亦举洪武二十一年进士第一,以礼部尚书使安南,交人以为荣。前后使安南者,并称吴、任云。
  亨泰为礼部尚书时,日照民江伯儿以母病杀其三岁子祀岱岳。有司以闻。帝怒其灭绝伦理,杖百,戍海南。因命亨泰定旌表孝行事例。亨泰议曰:“人子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有疾则谨其医药。卧冰割股,事非恒经。割股不已,致于割肝,割肝不已,至于杀子。违道伤生,莫此为甚。堕宗绝祀,尤不孝之大者,宜严行戒谕。倘愚昧无知,亦听其所为,不在旌表之例。”诏曰“可”。明年,议秦王丧礼,因定凡世子袭爵之礼。会讨龙州赵宗寿,命偕御史严震直使安南,谕以谨边方,无纳逋逃。时帝以安南篡弑,绝其贡使。至是闻诏使至,震恐。亨泰为书,述朝廷用兵之故以安慰之,交人大悦。使还,以私市蛮人为仆,降御史。未几,思明土官与安南争界,词复连亨泰,坐免官。
  吴沉,字浚仲,兰溪人。元国子博士师道子也,以学行闻。太祖下婺州,召沉及同郡许元、叶瓒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孙履、张起敬会食省中,日令二人进讲经史。已,命沉为郡学训导。
  洪武初,郡以儒士举,误上其名曰信仲,授翰林院待制。沉谓修撰王厘曰:“名误不更,是欺罔也。”将白于朝。厘言:“恐触上怒”。沉不从,牒请改正。帝喜曰:“诚悫人也。”遂眷遇之,召侍左右。以事降编修。给事中郑相同言:“故事启事东宫,惟东宫官属称臣,朝臣则否。今一体称臣,于礼未安。”沉驳之曰:“东宫,国之大本。尊东宫,所以尊主上也。相同言非是。”帝从之。寻以奏对失旨,降翰林院典籍。已,擢东阁大学士。
  初,帝谓沉曰:“圣贤立教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亲。散在经卷,未易会其要领。尔等以三事编辑。”至是书成,赐名《精诚录》,命沉撰序。居一年,降翰林侍书,改国子博士,以老归。沉尝著辩,言“孔子封王为非礼”。后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皆沿其说。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称“至圣先师”,实自沉发之也。
  桂彦良,名德偁,以字行,慈谿人。元乡贡进士,为平江路学教授,罢归。张士诚、方国珍交辟,不就。洪武六年,征诣公车,授太子正字。帝尝出御制诗文,彦良就御座前朗诵,声彻殿外,左右惊愕,帝嘉其朴直。时选国子生蒋学等为给事中,举人张唯等为编修,肄业文华堂。命彦良及宋濂、孔克表为之师。尝从容有所咨问,彦良对必以正。帝每称善,书其语揭便殿。七年冬至,词臣撰南郊祝文用“予”、“我”字。帝以为不敬。彦良曰:“成汤祭上帝曰‘予小子履’;武王祀文王之诗曰“‘我将我享’。古有此言。”帝色霁曰:“正字言是也。”时御史台具狱,令词臣覆谳。彦良所论释者数十人。
  迁晋王府右傅。帝亲为文赐之。彦良入谢。帝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对曰:“臣不如宋濂、刘基。”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彦良至晋,制《格心图》献王。后更王府官制,改左长史。朝京师,上太平十二策。帝曰:“彦良所陈,通达事体,有裨治道。世谓儒者泥古不通今,若彦良可谓通儒矣。”十八年请告归,越二年卒。
  明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彦良与陈南宾等皆宿儒老生,而李希颜与驸马都尉胡观傅徐宗实,尤以严见惮。
  李希颜,字愚庵,郏人。隐居不仕。太祖手书徵之,至京,为诸王师。规范严峻,诸王有不率教者,或击其额。帝抚而怒。高皇后曰:“乌有以圣人之道训吾子,顾怒之耶?”太祖意解,授左春坊右赞善。诸王就藩,希颜归旧隐。闾里宴集,常著绯袍戴笠往。客问故,笑曰:“笠本质,绯,君赐也。”
  徐宗实,名垕,以字行,黄岩人。少颖悟。笃于学。洪武中,被荐,除铜陵簿。请告迎养,忤帝意,谪戍淮阴驿。会东川侯胡海子观选尚主,帝为观择师,难其人,以命宗实。中使援他府例,置驸马位中堂南向,而布师席于西阶上东向。宗实手引驸马位使下,然后为说书。左右大惊,相顾以目。帝闻而嘉之,召宗实慰劳数四。

译文

  吴沉,字浚仲,兰溪人。元朝国子博士师道的儿子,以学问品行而闻名。太祖攻下婺州,征召吴沉及同郡的许元、叶瓒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张起敬等人会食省中,每天命二人进讲经史。不久,任命吴沉为郡学训导。
  洪武初年,郡上举荐儒士,把他的名字误报成信仲,授予翰林院待制。吴沉对修撰王矨说:“名字写错了而不更改,这是欺骗。”将于朝廷辩白。王矨说恐怕引起太祖发怒。但吴沉不听从,牒请更改。太祖高兴地说“:他是诚实的人”,于是十分宠爱他,召他侍候于左右。因犯事降职为编修。给事中郑相同说“:按从前惯例,启事东宫太子,唯独东宫的官属称臣,朝臣则不这样。现在都一体称臣,从礼节上说不太合适。”吴沉斥说“:东宫是国家的大本。尊重东宫,就是尊重皇上。郑相同的说法不对。”太祖听从了他的意见。不久,因奏对失误,降职为翰林院典籍。不久,提升为东阁大学士。
  最初,太祖对吴沉说:“圣贤立教有三种:一是敬天,二是忠君,三是孝亲。但各种学说分散于经卷中,没有汇集于一体,你把三种学说分门别类进行编辑。”编成书后,赐名为《精诚录》,命吴沉作序。居住一年,降为翰林侍书,改任国子博士,因年老归乡。吴沉曾著书立说,说孔子被封王是非礼。后布政使夏寅、祭酒丘..都沿用了这一说法。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实际上是从吴沉开始的。
  桂彦良,名叫德翶,以字行,慈溪人。元朝的乡贡进士,为平江路学的教授,罢官回到乡里,张士诚、方国珍交相争聘,不愿就任。洪武六年(1373)明廷下令,授予太子正字。皇帝曾经写出诗文,桂彦良在皇帝座前朗诵,声音响彻宫殿之外,左右侍臣十分惊讶。皇帝嘉奖桂彦良朴直。当时明廷选送国子生蒋学等为给事中,举人张唯等为编修,在文华堂学习。任命桂彦良、宋濂、孔克表为他们的老师。皇上曾经随意咨问,桂彦良回答必然是正确的。皇上时常称赞他,并写下他的一些对话。七年(1374)冬至,词臣撰写南郊的祝文使用了“予”、“我”,皇上认为这是对他的不恭敬。桂彦良劝皇上说“:成汤祭上古之帝时就说过‘予小子履’,武王祭祀文王时诗文中说‘:我将我享’,自古以来就有这种说法。”皇上听后面带微笑说:“桂彦良说得对啊。”当时,御史台审定了案件,皇上让词臣复核。桂彦良的论述使数十人得以解脱。
  桂彦良晋升为晋王府右傅,皇上亲自写任命状。桂彦良入宫谢恩。皇上说“:江南的大学者,唯独你一人。”桂彦良回答说“:我不如宋濂、刘基。”皇帝说:“宋濂是个文人,刘基心胸有点狭隘,他不如你啊。”桂彦良到了晋地,绘制了“格心图”敬献给晋王。后来王府官制变更,桂彦良改为左长史。当上京朝见时,他呈上“太平十二策”。皇上看后说“:桂彦良所陈述的意见,通情达理,对治理国家十分有益。世人都认为学者只潜心古时的东西,而对时事不甚了解,像桂彦良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精通古今的全才啊。”十八年(1385)桂彦良请求告老还乡,过二年,桂彦良逝世。
  明朝初年,特别注重对教师的选择。于是任命宋濂教育太子,而诸王对教师的选拔也十分慎重。桂彦良和陈南宾等都是有学问、有声望的大学者。李希颜与驸马都尉胡观的教师徐宗实,都以严厉著称。
  宋讷,字仲敏,滑人。父亲寿卿,元朝侍御史。宋讷性格持重,学问渊博。至正中,考中进士,担任盐山尹,弃官归乡。洪武二年(1369),征召儒士十八人编修《礼》、《乐》诸书,宋讷也参予了编撰工作。任务完成后,不担任官职而归乡。过了很久,因四辅官杜..推荐,授予国子助教,因说经而被学者所推崇。十五年破格晋升为翰林学士,命他撰写《宣圣庙碑》,结果,颇合太祖意旨,得到的奖赏十分丰厚。改任文渊阁大学士。曾用火御寒,火烧着衣服,至皮肤才发觉。太祖为此制文告诫。不久,晋升为祭酒。当时,功臣的子弟都就学,岁贡士几千人。宋讷为他们严立学规,整天端坐讲解,不虚度光阴,常常夜深了才从学舍回归。十八年又开设进士科,录取了四百七十余人,太学占了三分之二。再次考试,结果也如此。太祖十分高兴,制词褒奖赞美。
  助教金文征等人嫉妒宋讷,勾结了吏部尚书余火气,牒令他辞职。宋讷辞职。太祖惊讶,询问详情,大怒,杀了余火气、金文征等人。留用宋讷如故。宋讷曾患病,太祖说:“宋讷有寿骨,没什么忧虑的。”不久就痊愈了。太祖派画工窥探宋讷,并画上他的像,危坐有怒色。第二天入对,太祖问他,昨日为何而怒。宋讷十分惊讶,回答说:“诸生有人跌倒,打碎了茶器。我因对他们失教而愧疚,故自嘲罢了。陛下您为何知道了?”太祖拿出了画像,宋讷叩头称谢。
  长子宋麟,考上进士,担任御史,出任望江主簿。太祖念及宋讷年老,召回了他。二十三年(1390)春天,宋讷病得厉害,于是回到学舍。宋麟请求回到自己家中,宋讷斥责说:“时值丁祭,胆敢不敬吗!”祭祀完毕,回到自家中去世了,终年八十岁。太祖十分痛惜,亲自作文祭奠。又派官到他家中悼念,为他选择安葬之地。文臣四品给祭葬者,自宋讷开始。正德年间,谥号文恪。
  宋讷曾应诏陈述边疆事务,说:“海内安定,唯沙漠还让皇上忧虑。如果穷追猛打,未免太劳民伤财。陛下为子孙计议,要加强边防。边防的关键在于充实军队,充实军队又在于屯田。汉朝赵充国统领四万骑兵,分别于边疆九省屯田,单于却率兵退却。陛下应在诸将中选拔有勇谋者数人,以东西五百里为规模,立法分别屯田,设立于要害处,远近相呼应,遇上敌人就战斗,敌人退去则耕种,这是长久的策略。”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宋讷去世后,太祖怀念他,任命他的次子复祖为司业,告诫诸生遵守宋讷的学规,违反的可至以死罪论处。
  明朝开国时就重视师儒官,许存仁、魏观为祭酒,他们老成端谨。宋讷稍晚入宫,但最受恩宠。与宋讷制定学规的,有司业王嘉会、龚..。三人年龄都较大了,头发花白,整天危坐,堂上肃然。张美和、聂铉、贝琼等人都是名儒,洪武年间,先后为博士、助教、学录,因此诸生大多有所成就。魏观的事迹另有记载。
  赵俶,字本初,山阴人。元朝进士。洪武六年(1373),征召被授予国子博士。太祖曾亲临奉天殿,召赵亻叔和钱宰、贝琼等人说“:你们一定要以孔子所定的经书为教导,不要掺杂苏秦、张仪的纵横学说。”诸臣叩头受命。赵亻叔请求颁布、修定十三经于天下,排除《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请求不要列入学宫。第二年从诸生中挑选了优秀者三十五人,命赵亻叔专门教育,教他们学习古文。不久,提拔了李扩、黄义等人进入文华、武英二堂说书,都得以重用。九年,御史台说博士赵亻叔教导《诗经》已有四年,他的弟子大多担任了方岳重臣或持节各部,现已逾悬车,请求退隐。于是以翰林院待制辞官,赏赐内币钱物治装。宋濂率领同官及诸生千余人送行。八十一岁去世。
  李叔正,字克正,初名宗颐,靖安人。十二岁时能作诗,长大后知识越发渊博。当时江西有十个才子,李叔正就是其中之一。被举荐为国子学正。洪武初年,请求回乡。
  不久,再次举荐为国子学正,晋升为渭南丞。同州蒲城人争夺地界,长年得不到解决,行省将此事委托给了叔正。他单枪匹马赶到现场,只用几句话就裁决清楚了。渭南每年上交粮食二万石,豪右和猾吏狼狈为奸,田地又无定额。叔正丈量土地,立法精密,各种弊端皆被剔除。
  李叔正晋升为兴化知县。不久,召为礼部员外郎,他以年老为由请求归乡,没有得到批准,改任国子助教,至此,叔正三次进入太学。太祖锐意文治,对国学人才尤为重视。然而诸生大多是贵族的后代,不遵守教规。叔正严立教规,朝夕端坐在课堂,督促诸生学习而毫无怠倦,朝廷认为他贤良。
  提升为监察御史,奉命巡行岭表。琼州府吏诬陷知府踞公座签表文。叔正讯问,真相大白,把他们抓到官府治罪。太祖嘉奖他说:“有人说老御史懦弱,他断案竟是如此明察。”累官为礼部侍郎。十四年(1381)晋升为尚书,死于官任上。他的妻子夏氏,陈友谅攻陷南昌时,投井而死。叔正深为她的大义所感,终生不娶。
  刘崧,字子高,泰和人,原名楚。他家贫却学习十分努力,寒冷时没火御寒,手皲裂,但抄录文章丝毫未停止。元朝末年乡试中举。洪武三年(1370),举荐为经明行修,改成现在的名字。太祖在奉天殿召见了他,授予兵部职方司郎中。奉命到镇江征粮。镇江有许多勋臣的田地,租赋都由百姓承担,刘崧竭力请求减免。晋升为北平按察司副使,轻刑省事,招集流亡,百姓重新乐业。设立文天祥祠于学宫之侧。在学门前石头上刻字,告示府县不要以徭役拖累诸生。他曾请求减少偏僻之地的驿马,以此来充实宛平。太祖同意了他的奏请,对侍臣说:“驿传劳逸不均已经很久了,刘崧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统治百姓难道不就是要如此吗!”因遭到胡惟庸的排挤,被贬为输作,不久,被遣回乡。十三年胡惟庸被诛,刘崧应召为礼部侍郎。不久,提升为吏部尚书。雷震谨身殿,太祖下令群臣陈说得失。刘崧叩头,以修德行仁对答。不久辞官。
  第二年三月和前刑部尚书李敬一并召入。任命李敬为国子祭酒,刘崧为司业。赐给鞍马,令朝夕相见,见辄燕语移时。未旬日去世。得病后,仍强坐训导诸生。病重时,李敬问他有什么可说的。刘崧说“:天子派我教导国子,责成我完成任务,可惜这么快就要死了!”他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太祖命令有关部门为他安排殡殓,并亲自作文祭奠。
  刘崧年幼时就博学广闻,天性谦慎。兄弟三人共居一间茅屋,有田地五十亩。到他当官后,家产也没有增加。十年用一床布被,被老鼠咬破,才换新的,仍做成衣服给他儿子穿。当官时也不带家属。到北平赴任,携带一侍童前往,到达后就把侍童遣回。黄昏时官吏退下后,他孤灯读书,常常通宵达旦。他善长写诗,豫章人推崇他为“西江派”之宗。
  罗复仁,吉水人。少年时就爱好学习,陈友谅征召他为编修。不久,知友谅无成,逃去。在九江谒见了太祖,被留在左右。从战鄱阳,带着蜡书谕降江西还没攻下的诸郡。授予中书咨议。从大军围攻武昌。太祖想招降陈理,因复仁是陈友谅的旧臣,派他入城劝降,并说“:陈理如果来降,将令他不失富贵。”复仁顿首说“:如陈氏遗孤得以保全性命,让为臣不在将来某日食言,为臣就是死了也无遗憾。”太祖说:“你去吧,我不会误你。”复仁到城下,号恸者终日。陈理把复仁吊入城中。见到陈理后大哭,陈说了太祖的意思,并说:“明军所到之处无不攻克,不投降将会被屠城,城中的居民又有什么罪?”陈理听从复仁的功告,率部下出降。
  晋升为国子助教,因年老特恩赐乘小车出入。每次宴会,恩赐坐位和饮食。不久,再次出使扩廓。以前的使者大多被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自得以返回。洪武元年(1368),提升为编修,再次偕同主事张福前往安南晓谕归还占城的侵地。安南奉诏,赐给复仁金、贝、土产十分丰厚,复仁推却不受。太祖听说后认为他贤良。
  三年(1370)设置弘文馆,任命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复仁在太祖面前直率地陈述得失,曾操南方口音。太祖欣赏他朴直,称他为“老实罗”。曾经亲临他的房舍,位于城外的偏僻小巷,复仁正在粉刷墙壁,连忙叫妻子拿来小凳给太祖坐。太祖说“:贤士怎么适宜居住在这里?”于是恩赐房屋于城中。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献上。太祖十分高兴,赏赐十分丰厚。不久请求辞职。阶下辞行,赐给大布衣,在衣襟上题诗褒奖赞美。不久,又召他至京师,上奏减免江西的秋粮。得到许可。居留三个月,赐给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返回,寿终正寝。
  

明史浏览月榜 明史全文 >

  1. 列传·卷四十二
  2. 列传·卷一百零三
  3. 列传·卷一百二十九
  4. 志·卷二十八
  5. 列传·卷一百零九
  6. 志·卷二十四
  7. 志·卷二十三
  8. 列传·卷一百五十七
  9. 本纪·卷二十四
  10. 列传·卷一百六十六

明史最受喜欢章节 明史全部章节 >

  1. 附录·明史表
  2. 列传·卷二百二十
  3. 列传·卷二百一十九
  4. 列传·卷二百一十八
  5. 列传·卷二百一十七
  6. 列传·卷二百一十六
  7. 列传·卷二百一十五
  8. 列传·卷二百一十四
  9. 列传·卷二百一十三
  10. 列传·卷二百一十二
  11. 列传·卷二百一十一
  12. 列传·卷二百一十
  13. 列传·卷二百零九
  14. 列传·卷二百零八
  15. 列传·卷二百零七

猜你喜欢的明史故事 明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