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旧唐书 > 列传·卷七十九

列传·卷七十九

  ○韩滉 子皋 弟洄
  张延赏 子弘靖 弘靖子文规 次宗
  韩滉,字太冲,太子少师休之子也。少贞介好学,以廕解褐左威卫骑曹参军, 出为同官主簿。至德初,青齐节度邓景山辟为判官,授监察御史、兼北海郡司马, 以道路阻绝,因避地山南。采访使李承昭奏充判官,授通州长史、彭王府谘议参军。 邓景山移镇淮南,又表为宾佐,未行,除殿中侍御史,追赴京师。先是,滉兄法知 制诰,草王玙拜官之词,不加虚美,玙颇衔之。及其秉政,诸使奏滉兄弟者,必以 冗官授之。玙免相,群议称其屈,累迁至祠部、孝功、吏部三员外郎。
  滉公洁强直,明于吏道,判南曹凡五年,详究簿书,无遗纤隐。大历中,改吏 部郎中、给事中。时盗杀富平令韦当,县吏捕获贼党,而名隶北军,监军鱼朝恩以 有武材,请诏原其罪,滉密疏驳奏,贼遂伏辜。迁尚书右丞。五年,知兵部选。六 年,改户部侍郎、判度支。自至德、乾元已后,所在军兴,赋税无度,帑藏给纳, 多务因循。滉既掌司计,清勤检辖,不容奸妄,下吏及四方行纲过犯者,必痛绳之。 又属大历五年已后,蕃戎罕侵,连岁丰稔,故滉能储积谷帛,帑藏稍实。然苛克颇 甚,覆治案牍,勾剥深文,人多咨怨。
  大历十二年秋,霖雨害稼,京兆尹黎干奏畿县损田,滉执云干奏不实。乃命御 史巡覆,回奏诸县凡损三万一千一百九十五顷。时渭南令刘藻曲附滉,言所部无损, 白于府及户部。分巡御史赵计复检行,奏与藻合。代宗览奏,以为水旱咸均,不宜 渭南独免,申命御史硃敖再检,渭南损田三千余顷。上谓敖曰:“县令职在字人, 不损犹宜称损,损而不问,岂有恤隐之意耶!卿之此行,可谓称职。”下有司讯鞫, 藻、计皆伏罪,藻贬万州南浦员外尉,计贬丰州员外司户。滉弄权树党,皆此类也。 俄改太常卿,议未息,又出为晋州刺史。数月,拜苏州刺史、浙江东西都团练观察 使。寻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润州刺史、镇军节度使。滉既移镇,安辑百 姓,均其租税,未及逾年,境内称理。及建中年冬,泾师之乱,德宗出幸,河、汴 骚然,滉训练士卒,锻砺戈甲,称为精劲。李希烈既陷汴州,滉乃择其锐卒,令裨 将李长荣、王栖曜与宣武军节度刘玄佐掎角讨袭,解宁陵之围,复宋、汴之路,滉 功居多。
  然自关中多难,滉即于所部闭关梁,筑石头五城,自京口至玉山,禁马牛出境; 造楼船战舰三十余艘,以舟师五千人由海门扬威武,至申浦而还;毁撤上元县佛寺 道观四十余所,修坞壁,建业抵京岘,楼雉相属,以佛殿材于石头城缮置馆第数十。 时滉以国家多难,恐有永嘉渡江之事,以为备预,以迎銮驾,亦申儆自守也。城中 穿深井十丈近百所,下与江平,俾偏将丘涔督其役。涔酷虐士卒,日役千人,朝令 夕办,去城数十里内先贤丘墓,多令毁废。明年正月,追李长荣等戍军还,以其所 亲吏卢复为宣州刺史、采石军使,增营垒,教习长兵。以佛寺铜钟铸弩牙兵器。陈 少游时镇扬州,以甲士三千人临江大阅,滉亦以兵三千人临金山,与少游相应,楼 船于江中,以金银缯彩互相聘赉。而自德宗出居,及归京师,军用既繁,道路又阻, 关中饥馑,加之以灾蝗,江南、两浙转输粟帛,府无虚月,朝廷赖焉。

译文

  张延赏是中书令张嘉贞的儿子。他从小失去了父母,本来名叫张宝符,开元末年,唐玄宗召见他,赐给他名字叫张延赏,取义为“赏赐延续到后代”。又特地任命他为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他博览儒经史籍,通晓政务,侍中、韩国公苗晋卿见到后认为他是奇才,把女儿嫁给了他。唐肃宗在凤翔时,提升他为监察御史,赐给他绯鱼袋,后调任殿中侍御史。关内节度使王思礼请他去担任从事,王思礼镇守河东,又请他担任太原少尹,兼任行军司马、北都副留守。
  唐代宗出逃陕州,任命他为给事中,后调任御史中丞、中书舍人。大历二年(767),官任河南尹,并任各道营田副使。黄河洛水一带长期遭受战乱,村镇成了废墟,张延赏带头率领部下勤奋努力,政务崇尚精简朴素,疏通河流渠道,修筑宫殿祠堂,几年之间流民归附,城镇都恢复了,皇帝下诏书褒奖他。当时撤销了河南、淮西、山南副元帅职务,用这些军队镇守东都,张延赏代理知东都留守统率他们,政绩数第一,因此调进朝廷任御史大夫。先前,上封县人李少良秘密报告元载的没被人知道的坏事,元载的党羽知道了,参奏李少良疯癫胡说,把他押送到御史台审讯,想给他加个罪名。张延赏不按他们的意图办,不久被调出京城任扬州刺史、淮南道节度观察等使职务,那年天旱歉收,有人逃到外地,被官员们抓住了。张延赏说:“粮食,是人们赖以活命的东西,呆在这里会饿死,到那里就可以活下去,能够保住我治下人民的生命,何必不让他们去。”就派船送走了他们,又派官员为他们修好房屋,偿还欠债,结果回来的人比逃走的还多。江边的瓜洲,是繁忙的码头,却属于隔江的江南道,张延赏上奏请求将长江作为两道的边界,人们认为非常便利。不久因母亲去世守丧离职,守丧期满被任命为检校礼部尚书、江陵尹,兼任御史大夫、荆南节度观察使。
  几年后,调任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仍兼任旧职御史大夫,不久就任加职吏部尚书。建中四年(783)十一月,他部下的将领西山兵马使张月出派兵进成都举行叛乱,张延赏逃到汉州鹿头关,守将叱干遂等人讨伐叛军,当月,杀死了张月出及其同伙,他又回到了成都。在这以前当地多次发生战争,天宝末年杨国忠征讨南诏,蜀地人力物力消耗很大,接着唐玄宗逃来此地;后来郭英..奸淫崔宁的妻室,使得崔宁、杨琳相继叛乱;到崔宁得势,又非常奢侈,所以蜀地破败凋敝,制度荡然无存。张延赏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按法纪办事,使蜀地渐渐人多富裕了起来。建中末年,皇帝逃到梁州,张延赏进贡供给,非常尽心竭力。皇帝在梁州时,将蜀地作为后方基地。
  贞元元年(785),因宰相刘从一生病,皇帝下诏书征调张延赏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跟凤翔节度使李晟的关系不好,李晟上奏指责张延赏的过错,唐德宗不愿违拗李晟的意见,兴元年间,张延赏改任左仆射。先前,大历末年,吐蕃进犯剑南,李晟率领神策军去抵御,到班师回朝时,把成都官府乐妓高氏带着走。张延赏听说后很生气,立即派将领和官员追去要了回来。李晟为此很恼火,面露怒容口出恶言。贞元三年(787)正月,李晟进京朝拜,唐德宗下诏书要李晟和张延赏和解,皇帝有心要重用张延赏。遇到浙西观察使韩..来京朝拜,韩..曾对李晟有恩,因此皇帝派他摆酒劝李晟和张延赏和解,于是他们非常高兴地一起喝酒,韩..又请求李晟上表推荐张延赏任宰相,李晟答应了这事,这样张延赏又加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张延赏掌权执政,李晟为一个儿子请求娶他的女儿,来加强两人的友谊,张延赏拒绝了没有答应。李晟对别人说:“武将性格爽快,如果在酒宴上调解过去的怨仇,酒宴完了就和解了。文人不好惹,虽表面表示友好,但仇恨藏在心里,现在不答应婚事,是还在记仇,能不叫人害怕吗!”不久,张延赏果然想剥夺李晟的兵权。先前,吐蕃尚结赞带兵从陇州入侵,抵达了凤翔,但没有掳掠,还说:“请我们来,为什么不送酒肉犒劳?”慢慢才退兵,用这来离间李晟。李晟命衙将王亻必挑选三千精兵在..阳埋伏,把吐蕃军打得大败,尚结赞只身逃脱,从此吐蕃多次派使者求和。李晟到京城去朝拜,上奏说:“吐蕃不讲信用,不能答应。”宰相韩..也赞成李晟的意见,请求调士兵粮草补充李晟的军队,皇帝担心将领惹事想立功。遇到韩..去世了,张延赏察觉了皇帝的心思,就开始实现自己的目的,上奏命给事中郑云逵取代李晟。皇帝不答应,并说:“李晟为国家立有大功,让他推举接替自己的人。”这样才开始任用邢君牙。于是封李晟为太尉、兼中书令,只是上朝请安。这年五月,吐蕃果然违背和约想劫持浑王咸。任命李晟为太尉时,按照惯例,皇帝到殿前任命三公,应由中书令宣读册命,侍中奉行礼仪。如有缺位,就由宰相代理。张延赏想减轻礼遇,首创命兵部尚书崔汉衡代替中书令宣读册命,当时的人都指责这事。
  张延赏上奏请求裁减官员,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必定首先任命官员。过去的制度官员太多开销大,州县凋敝,原因就在这里。我在荆南、剑南时,管辖的州县有官员缺额的,不下十多年,吏部没有补派,只命一个官员代理,政事也处理好了。从这看来,官员可以减少是没有疑问的。请求裁减官员,收回俸禄补给军队兵将,派刘玄佐去收复河州湟水一带,军队费用就不缺了。”皇帝同意了。先前,韩..调进京城时,到了汴州,送厚礼结交了刘玄佐,将要推荐他去承担边境重任,刘玄佐也想建功立业,开始接受了任命,到韩..去世,刘玄佐以生病为由推辞了任命,皇帝派宦官去慰问,刘玄佐躺在床上接受诏命。张延赏知道他不能任用了,上奏起用李抱真,李抱真也推辞不去。当时李抱真的判官陈昙到京城奏报事情,张延赏让陈昙去劝李抱真,李抱真竟然不答应。这是因为张延赏记旧仇剥夺了李晟的兵权,所以武将不拥护他。自从上奏裁减官员以后,舆论反对裁减,张延赏害怕了,想少量保留一些应裁减的官员,就请皇上下诏书说:“各州府裁减和留用的官员,职责合并,其中有以前考察满负荷和任实际职责的,遇到裁减怕公务无人处理,应委托主管官在裁减的官员中挑选资历浅但廉洁能干的,留下填补空缺的官职,任命后奏报。只看才能,不论资历顺序。如果本州官员缺乏,可以用邻近州的官员担任,各州县各种押运任务,按旧例委派本州官员和在本地居住有家财能干的人。”因裁减官员太多,全国到处都埋怨,每天都有人向皇帝奏报。侍中马燧上奏说裁减官员太多,恐怕行不通;太子少保韦伦和常参官等分别奏本认为裁减官员招人埋怨,请求全部恢复;浙西观察使白志贞也上奏章反对。当时张延赏病重了,在自己家里;李泌刚任宰相,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因此裁减的官员都恢复了。贞元三年(787)七月,张延赏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皇帝命停止上朝三天致哀,赠官太保,助丧礼物增加一等,赐谥号为成肃。
  

旧唐书浏览月榜 旧唐书全文 >

  1. 列传·卷一百零九
  2. 列传·卷一百二十四
  3. 列传·卷八十三
  4. 本纪·卷十八
  5. 志·卷十一
  6. 列传·卷七十一
  7. 列传·卷五十五
  8. 志·卷二十
  9. 本纪·卷十
  10. 本纪·卷十四

旧唐书最受喜欢章节 旧唐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五十
  2. 列传·卷一百四十九
  3. 列传·卷一百四十八
  4. 列传·卷一百四十七
  5. 列传·卷一百四十六
  6. 列传·卷一百四十五
  7. 列传·卷一百四十四
  8. 列传·卷一百四十三
  9. 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10.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11. 列传·卷一百四十
  12. 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13. 列传·卷一百三十八
  14. 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15. 列传·卷一百三十六

猜你喜欢的旧唐书故事 旧唐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