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旧唐书 > 列传·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卷一百二十三

  ○郑覃 弟朗
  陈夷行 李绅 吴汝纳
  李回 李珏 李固言
  郑覃,故相珣瑜之子。以父廕补弘文校理,历拾遗、补阙、考功员外郎、刑部 郎中。元和十四年二月,迁谏议大夫。宪宗用内官五人为京西北和籴使,覃上疏论 罢。穆宗不恤政事,喜游宴;即位之始,吐蕃寇边,覃与同职崔玄亮等廷奏曰: “陛下即位已来,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今蕃寇在境,缓急奏报,不知乘舆所在。 臣等忝备谏官,不胜忧惕,伏愿稍减游纵,留心政道。伏闻陛下晨夜昵狎倡优;近 习之徒,赏赐太厚。凡金银货币,皆出自生灵膏血,不可使无功之人,滥沾赐与。 纵内藏有余,亦乞用之有节,如边上警急,即支用无阙。免令有司重敛百姓,实天 下幸甚。”帝初不悦其言,顾宰相萧俛曰:“此辈何人?”俛对曰:“谏官也。” 帝意稍解,乃曰:“朕之过失,臣下尽规,忠也。”乃谓覃曰:“阁中奏事,殊不 从容。今后有事面陈,朕与卿延英相见。”时久无阁中奏事,覃等抗论,人皆相贺。
  镇冀节度使王承宗死,其弟承元听朝旨,移授郑滑节度。镇之三军留承元,以 难不能赴镇;承元乞重臣宣谕,乃以覃为宣谕使,起居舍人王璠副之。
  初,镇卒辞语不逊,覃至宣诏,谕以大义,军人释然听命。长庆元年十一月, 转给事中。四年,迁御史中丞,十一月,权知工部侍郎。宝历元年,拜京兆尹。文 宗即位,改左散骑常侍。三年,以本官充翰林侍讲学士。四年四月,拜工部侍郎。
  覃长于经学,稽古守正,帝尤重之。覃从容奏曰:“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 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永代作则,以正其 阙。”从之。
  五年,李宗闵、牛僧孺辅政。宗闵以覃与李德裕相善,薄之。时德裕自浙西入 朝,复为闵、孺所排,出镇蜀川。宗闵恶覃禁中言事,奏为工部尚书,罢侍讲学士。 文宗好经义,心颇思之。六年二月,复召为侍讲学士。七年春,德裕作相。五月, 以覃为御史大夫。文宗尝于延英谓宰相曰:“殷侑通经学,为人颇似郑覃。”宗闵 曰:“覃、侑诚有经学,于议论不足听览。”李德裕对曰:“殷、郑之言,他人不 欲闻,唯陛下切欲闻之。”覃尝嫉人朋党,为宗闵所薄故也。八年,迁户部尚书。 其年,德裕罢相,宗闵复知政,与李训、郑注同排斥李德裕、李绅。二人贬黜,覃 亦左授秘书监。九年六月,杨虞卿、李宗闵得罪长流,复以覃为刑部尚书。十月, 迁尚书右仆射,兼判国子祭酒。训、注伏诛,召覃入禁中草制敕,明日以本官同平 章事,封荥阳郡公,食邑二千户。
  覃虽精经义,不能为文。嫉进士浮华。开成初,奏礼部贡院宜罢进士科。初, 紫宸对,上语及选士,覃曰:“南北朝多用文华,所以不治。士以才堪即用,何必 文辞?”帝曰:“进士及第人已曾为州县官者,方镇奏署即可之,余即否。”覃曰: “此科率多轻薄,不必尽用。”帝曰:“轻薄敦厚,色色有之,未必独在进士。此 科置已二百年,亦不可遽改。”覃曰:“亦不可过有崇树。”帝尝谓宰臣曰:“百 司弛慢,要重条举。”因指香炉曰:“此炉始亦华好,用之既久,乃无光彩。若不 加饰,何由复初?”覃对曰:“丕变风俗,当考实效。自三十年已来,多不务实, 取于颜情。如嵇、阮之流,不摄职事。”李石云:“此本因治平,人人无事,安逸 所致。今之人俗亦慕王夷甫,耻不能及之。”上曰:“卿等辅朕,在振举法度而已。”
  时太学勒石经,覃奏起居郎周墀、水部员外郎崔球、监察御史张次宗、礼部员 外郎温业等,校定《九经》文字,旋令上石。加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 史。上尝于延英论古今诗句工拙,覃曰:“孔子所删,三百篇是也。降此五言七言, 辞非雅正,不足帝王赏咏。夫《诗》之《雅》、《颂》,皆下刺上所为,非上化下 而作。王者采诗,以考风俗得失。仲尼删定,以为世规。近代陈后主、隋炀帝皆能 章句,不知王者大端,终有季年之失。章句小道,愿陛下不取也。”覃以宰相兼判 国子祭酒,奏太学置五经博士各一人,缘无职田,请依王府官例,赐禄粟。从之。 又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
  其年,李固言复为宰相。固言与李宗闵、杨嗣复善,覃憎之。因起居郎阙,固 言奏曰:“周敬复、崔球、张次宗等三人,皆堪此任。”覃曰:“崔球游宗闵之门, 且赤墀下秉笔,为千古法,不可朋党。如裴中孺、李让夷,臣不敢有纤芥异论。” 乃止。三年,杨嗣复自西川入拜平章事,与覃尤相矛盾;加之以固言、李珏,入对 之际,是非蜂起。二月,覃进位太子太师。
  文宗以旱放系囚,出宫人刘好奴等五百余人,送两街寺观,任归亲戚。紫宸对, 李珏曰:“陛下放宫女数多,德迈千古。汉制,八月选人,晋武平吴,亦多采择。 仲尼所谓‘未见好德如好色’。今陛下以为无益放之,微臣敢贺。”覃曰:“晋武 帝以采择之失,中原化为左衽;陛下以为殷鉴,放去攸宜。”其年十二月,三上章 求罢,诏落太子太师,余如故。仍三五日一入中书,商量政事。四年五月,罢相, 守左仆射。
  武宗即位,李德裕用事,欲援为宰相。固以足疾不任朝谒。会昌二年,守司徒 致仕,卒。
  子裔绰,以廕授渭南尉,直弘文馆。
  覃少清苦贞退,不造次与人款狎。位至相国,所居未尝增饰,才庇风雨。家无 媵妾,人皆仰其素风。然嫉恶太过,多所不容,众惮而恶之。
  覃弟朗、潜。
  朗,字有融。长庆元年,登进士甲科,再迁右拾遗。开成中,为起居郎。初, 太和末风俗稍奢,文宗恭勤节俭,冀革其风。宰臣等言曰:“陛下节俭省用,风俗 已移,长裾大袂,渐以减损。若更令戚属绝其侈靡,不虑下不从教。”帝曰:“此 事亦难户晓,但去其泰甚,自以俭德化之。朕闻前时内库唯二锦袍,饰以金鸟,一 袍玄宗幸温汤御之,一即与贵妃。当时贵重如此,如今奢靡,岂复贵之?料今富家 往往皆有。左卫副使张元昌便用金唾壶,昨因李训,已诛之矣。”时朗执笔螭头下, 宰臣退,上谓朗曰:“适所议论,卿记录未?吾试观之。”朗对曰:“臣执笔所记, 便名为史。伏准故事,帝王不可取观。昔太宗欲览国史,谏议大夫硃子奢云:‘史 官所述,不隐善恶。或主非上智,饰非护失,见之则致怨,所以义不可观。’又褚 遂良曰:‘今之起居郎,古之左右史也;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庶几不为非法, 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帝曰:“适来所记,无可否臧,见亦何爽?”乃宣谓宰臣 曰:“郑朗引故事,不欲脱见起居注。夫人君之言,善恶必书。朕恐平常闲话,不 关理体,垂诸将来,窃以为耻。异日临朝,庶几稍改,何妨一见,以诫丑言。”朗 遂进之。朗转考功郎中。四年,迁谏议大夫。
  会昌初,为给事中。出为华州刺史,入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大 中朝,出为定州刺史、义武军节度、易定观察、北平军等使。寻迁检校户部尚书、 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宋亳汴颍观察等使。入为工部尚书,判度支。迁御史大夫, 改礼部尚书。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
  大中十年,以疾辞位。进加检校右仆射、守太子少师。十一年十月卒。诏曰:

译文

  郑覃,是原宰相郑王旬瑜的儿子,因其父勋劳的恩荣所及,补弘文校理,历任拾遗、补阙、考功员外郎、刑部郎中等职。宪宗元和十四年(819)二月,升为谏议大夫。宪宗任用五名宦官为京西北和籴使,郑覃上奏疏论析应予取消。穆宗不忧虑政事,喜好游乐饮宴。即位之始,吐蕃侵犯边境。郑覃与同职官员崔玄亮等在朝堂上面奏说:“陛下登基以来,饮宴娱乐太多,打猎游乐无度。现今吐蕃入侵军队已在边境,任何缓、急的奏报,都不知陛下在哪里。臣等愧为谏官,不胜忧伤戒惧,敬望陛下稍稍减少游乐放纵,多加注意为政之道。臣下听说陛下早早晚晚亲近歌舞杂技艺人,对亲近宠爱的人,赏赐过于优厚。所有金银财物,全都出自民脂民膏,不能让无功的人,滥受恩惠得到赐予。即使皇宫内库财物有余,也望使用有法度,如果边疆报警告急,就能支用不会短缺。免得让官府对百姓加重赋税的征收,如能这样,实在是天下百姓的大幸。”穆宗开始很不喜欢这些话,对宰相萧亻免说:“这是些什么人?”萧亻免回答说:“是谏官。”穆宗的怒意稍有缓解,便说:“朕的过失,臣下尽力规劝,这是尽忠。”并对郑覃说:“在内阁官署奏事,时间太不充裕,今后有事面陈,朕与你在延英殿相见。”当时已很久没有在朝堂中禀奏事情,郑覃等直言奏论,人们都表示赞许。
  镇冀节度使王承宗死后,他的弟弟王承元愿意听从朝廷命令,将他改任郑滑节度使。冀镇的三军将士挽留王承元,因为感到为难不能到郑滑赴任,王承元请求朝廷委派重要大臣前来宣布、解说朝廷旨意。于是朝廷派郑覃任宣谕使,起居舍人王播为副使。开始,镇冀的将士言语很不恭顺,郑覃到来宣布诏令,从大道理上给予阐说,镇冀将士高兴地听从朝廷命令。长庆元年(821)十一月,郑覃转任给事中。长庆四年(824),升任御史中丞。十一月,兼任工部侍郎。宝历元年(825),郑覃担任京兆尹。
  文宗即位,郑覃改任左散骑常侍。太和三年(829),以本官职位充任翰林侍讲学士。四年(830)四月,被授职工部侍郎。郑覃擅长经学,研习古事,笃守正道,文宗特别器重他。郑覃和缓地进言说:“经书典籍讹误谬传,经学博士因循沿袭,难以改正。请陛下召集老成博学、学问精深之士,校正刊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效法东汉的先例,在太学内刻文于石,作为永久的准则,以补正残缺讹误。”文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太和五年(831),李宗闵、牛僧孺辅佐朝政。李宗闵因为郑覃与李德裕友善,对待郑覃很刻薄。当时,李德裕刚由浙西入朝,又遭到李宗闵、牛僧孺排斥,被调出朝廷镇守蜀川。李宗闵害怕郑覃在宫内议事,奏请让他担任工部尚书,免去他担任的侍讲学士。文宗爱好经学义理,心中很想念他。太和六年(832)二月,又召回郑覃任侍讲学士。七年(833)春,李德裕做宰相。五月,委任郑覃为御史大夫。文宗曾在延英殿对宰相们说:“殷侑精通经学。为人很像郑覃。”李宗闵说:“郑覃、殷侑的确通经学,但在评议论说方面没有值得听的东西。”李德裕针锋相对地说:“殷侑、郑覃的言论,别人不想听,不过陛下极想听。”郑覃曾经憎恶别人结为朋党,这正是李宗闵待他刻薄的原因所在。太和八年(834),郑覃迁升为户部尚书。同年,李德裕罢相,李宗闵又主持朝政,与李训、郑注一道排斥李德裕和李绅。李德裕、李绅遭贬黜后,郑覃也被降职任秘书监。太和九年(835)六月,杨虞卿、李宗闵获罪被流放,又委任郑覃为刑部尚书。十月,郑覃迁升为尚书右仆射,兼任国子祭酒。李训、郑注伏法处死,文宗召郑覃入宫拟制皇帝的诏书敕令;次日,郑覃以本官任同平章事,受封为荥阳公,食邑二千户。
  郑覃虽然精通经义,但不善于写文章。他讨厌进士们的虚浮不实,开成初年(836),他上奏提出:礼部贡院应当取消进士科。起初,在紫宸殿应答策问时,文宗谈到选拔才士的问题,郑覃说:“南北朝时多取用文采华丽的人,所以国家治理不好。士人以才干能胜任职务就取用,有什么必要讲究文章辞藻?”文宗说:“考中进士的人已经担任过州县官员的,方镇上报朝廷各署即可任用,其他的不能任用。”郑覃说:“进士科考中的人大多轻浮刻薄,不一定都任用。”文宗说:“轻浮刻薄与诚朴敦厚,各类职务中都有这两种人,未必只在进士中有。进士科已设置二百年,也不能骤然改掉。”郑覃说:“也不可过分推崇培植。”文宗曾对宰辅大臣说:“现在百官松懈怠惰,需要逐条重列法纪。”就势指着此前的香炉说:“这个香炉开初也很华美,使用久了以后,就失去了光彩。如不加以修饰,怎能复原如初?”郑覃回答说:“大力变革风气,应当考察实效。近三十年以来,人们多不务实,都凭情面办事。像嵇康、阮籍这样的人,不可能办理本职分内事务。”李石说:“这种风气源于世道太平,人人相安无事,系由安逸所致。现在一般民众也都仰慕晋代王衍的求自全、尚玄谈的作风,以赶不上王衍为羞耻。”文宗说:“诸位辅佐朕治国,职责仅在振起复兴法度而已。”
  当太学将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时,郑覃奏请由起居郎周土犀、水部员外郎崔球、监察御史张次宗、礼部员外郎温业等人,校定《诗》、《书》、《易》等儒家九经的文字,并旋即将刊定的文本刻在石上。郑覃被加授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等职务。文宗曾在延英殿评论古今诗句的优劣,郑覃说:“孔子所删定的,只是《诗》三百篇。后世泛滥至今的这些五言诗、七言诗之类,都不是雅正之辞,不值得帝王欣赏吟咏。《诗》中的《雅》、《颂》之作,都是在下位者批评在上位者而写的,而不是在上位者教化在下位者所做的。王者采集民间诗歌,是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施政得失。孔子删定它们,拿它们作为世代承袭的典范。近代的陈后主、隋炀帝都长于诗歌章句,却不懂王者治国的主要方面的事,终于发生末年的失国。诗歌章句是小技,希望陛下不要去追求它。”郑覃以宰相身份兼任国子祭酒,奏请在太学设置五经博士各一人,由于他们没有禄米田,请求按王府官例,赐给他们俸禄粮,文宗依从这一建议。郑覃又进献《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
  同年,李固言再度任宰相。李固言与李宗闵、杨嗣复相亲善,郑覃憎恶他。由于起居郎一职无人担任,李固言进奏说:“周敬复、崔球、张次宗等三人,都能胜任这一职务。”郑覃说:“崔球奔走于李宗闵门下;况且史官在宫殿内执笔所记之事,将成为千古准则,不允许朋党的人担任。如果让裴中孺、李讠襄夷任此职,微臣不敢有丝毫异议。”于是作罢。开成三年(838),杨嗣复由西川入朝任平章事,与郑覃矛盾更深,加上倚恃李固言、李珏,进殿对答策问的时候,是非蜂起。二月,郑覃晋位为太子太师。
  文宗因旱灾不止释放在押囚犯,放出宫女刘好奴等五百余人,将她们送到两街的寺院道观中,听凭她们各自返回亲属家中。在紫宸殿对答策问时,李珏说:“陛下放还宫女的人数多,德超千古。汉代制度,八月挑选宫人;晋武帝平定吴国,也多采选宫女。孔子曰:‘没有见过好德有如这样好色的人。’如今陛下认为宫女过多无益而放还她们,微臣庆贺。”郑覃说:“晋武帝由于采选宫人的失当,致使中原变成为异族统治地区,陛下以此作为鉴戒,将宫女放还非常适宜。”同年十二月,郑覃三次上呈奏章请求免职,文宗下诏免去他太子太师职务,其他职位不变。他仍然三、五天去一次中书省,商量政事。开成四年(839)五月,郑覃被免去宰相职务,仍兼左仆射。武宗即位,李德裕当政,打算选拔郑覃任宰相,郑覃以脚有毛病为由坚决推辞,不到任入朝参谒。会昌二年(842),郑覃以代理司徒的职位辞官归居,后去世。其子裔绰,因郑覃的勋劳而受恩荣,被授予渭南尉官职,代理弘文馆职务。
  郑覃年轻时生活清苦,为人正直谦让,不轻易与别人亲密相交。官位高至宰相,所住的房屋从未增建装饰,刚够遮蔽风雨。家中没有妾婢,人们都仰慕他纯朴洁净的作风。但他嫉恶得过分,许多事情他都不能容忍,因而大家对他感到畏惧而不喜欢他。
  陈夷行字周道,颍川人。祖父陈忠,父亲陈邑。陈夷行在宪宗元和七年(812)考中进士,多次被朝廷派往地方负责特殊事务的使臣府署召用。敬宗宝历末年(825),陈夷行由侍御史改任虞部员外郎,都是在朝廷的东都分设机构任职。文宗太和三年(829),入朝担任起居郎、史馆修撰,参预修撰《宪宗实录》。四年(830)进献《宪宗实录》,转任司封员外郎。太和五年(831),陈夷行迁升吏部郎中。四月,被召任翰林学士。太和八年(834),兼任皇太子侍读,奉诏:每五天进长生院一次,侍奉太子讲经。文宗召见他应对策问,当面赏赐给他绯衣、牙笏,迁升谏议大夫、知制诰,其他职务不变。太和九年(835)八月,改任太常少卿,知制诰、学士侍讲等职务不变。
  文宗开成二年(837)四月,陈夷行以本官职位任同平章事。三年(838),杨嗣复、李珏相继入朝辅政。陈夷行性情孤高,不随流俗,历来憎恶杨、李诸人的所作所为,每次在皇帝面前议政,他都在言语上冒犯杨嗣复,以至于来言去语相互冲突。陈夷行不能忍受,上表皇帝,称说因脚有病,请求辞位;文宗不准许,下诏宫中使者前去他家慰劳。七月,朝廷委任王彦威为忠武节度使,史孝章为..宁节度使,都是由杨嗣复一手筹划的。在延英殿应答策问时,文宗趁便问陈夷行说:“日前委任的两个方镇,恰当吗?”杨嗣复说:“如果说出自皇上的心意就恰当,当然人心都满意。如果说这件事有办得失当的地方,臣下们怎么会没有意见?”文宗说:“确实是这样,我本来没有偏私之心。”陈夷行说:“近三年来,奸臣窃取权柄;陛下不可倒持太阿宝剑,授人以柄。”杨嗣复说:“齐桓公从仇虏中起用管仲,难道有倒持太阿、授人以柄的忧虑吗?”文宗对陈夷行的话感到不高兴。
  仙韶院乐官尉迟璋被授予王府率这一主领门卫士卒、役夫的职务,右拾遗窦洵直在官署内评论说:“艺人自有他本业的官职,不应当授予清贵的官职。”郑覃说:“这样的小事,哪里值得拿到朝廷官署来论列一番!王府率是六品杂官,说这是清贵官职,给你窦洵直你满足吗?这是追求名誉。”杨嗣复说:“曾经听人说窦洵直有点昏昧古怪,今天在衙署评论一个乐官,昏昧则有之,倒也不足为怪。”陈夷行说:“谏官在衙署,只该评论宰相得失,不该论乐官。但是已经评论,须给予处置。今后乐工每七、八年给他转一个官职,如果不这样的话,就加上役作小吏每次考核数个人。”文宗说:“另外给他一个官职。”于是委派尉迟璋任光州长史,赐给窦洵直绢一百匹。不久,陈夷行转为担任门下侍郎。
  文宗在紫宸殿召集宰辅大臣议论政事,趁便说道:“天宝年间的施政状况,确实不很好。这时候姚崇、宋王景还在吗?”李珏说:“姚崇已经去世而宋王景被免了职。”接着,李珏又说:“人君英明圣哲,始终如一极难。玄宗曾说:‘自从即位以来,我从未错杀一个无罪的人。’可是任用的李林甫陷害毁灭别人的全家、诛除一族,不也昏惑迷乱了吗?”陈夷行说:“陛下不可将自己的权柄移交他人。”杨嗣复说:“陈夷行的话说起来简单,实行却很难;况且太宗重用房玄龄十六年、魏征十五年,又何曾违背道义呢?臣认为信用房玄龄、魏征多年不能叫不合道理,但是滥用邪辟奸佞之人一天,就足以说是违背道义了。”陈夷行所说的话,全都是说杨嗣复擅自专断独揽大权。
  文宗任用郭鑅为坊州刺史,右拾遗宋元阝上奏论评,认为不合适。不久之后,郭鑅因贪赃获罪,文帝对宰相们说:“宋元阝奏论政事值得嘉奖,他被授予现任官职是什么时间?”杨嗣复说:“去年。”接着又说:“谏官议事,陛下只须记下他的姓名,随即给予优待奖励。如果他论事不恰当,也应该让他明白。”陈夷行说:“谏官奏论政事,是他本身的职责。如若每奏论一件事就加授一个官职,那么官位究竟该从哪里获得?其中不免有私情。”文宗说:“私情实在难以避免,太平盛世时期,也不可避免。”文宗终于认为陈夷行发表议论太过分,对待他的礼遇渐渐淡薄。不久免除他掌管朝政的职权,让他代理吏部尚书。
  开成四年(839)四月,陈夷行任检校礼部尚书,调出朝廷担任华州刺史。次年(840),武宗即位,李德裕执掌朝政。七月,陈夷行由华州被召入朝,再任中书侍郎、平章事。会昌三年(843)十一月,任检校司空、平章事、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去世后,封赠为司徒。
  吴汝纳,澧州人,原韶州刺史吴武陵的侄儿。吴武陵考中进士,攻史学,与刘轲一并因有史家才识在史馆任职。吴武陵撰有《十三代史驳议》二十卷。由尚书员外郎调出朝廷任忠州刺史,改任韶州刺史。因贪赃,被贬为潘州司户时死去。
  吴汝纳也考中进士,因叔父吴武陵犯贪赃罪,长时间没有授予官职。武宗会昌年间,任河南府永宁县尉。先前,吴武陵因贪赃获罪时,是李德裕做宰相,贬了吴武陵的官,因此吴汝纳由于久不被授职而对李德裕心怀怨恨,从而依附李宗闵、杨嗣复一党,与他们一道制造诽谤言论。适逢吴汝纳的弟弟吴湘任江都尉时,被部属告发有贪赃罪,加之娶平民颜悦的女儿为妻,违背条律。李绅责成观察判官魏钅刑审讯此案,吴湘所犯贪赃罪罪状很清楚,依法处死。吴湘的妻子颜氏、颜氏的继母焦氏,受笞刑后都释放了;并责成江都县令张弘思用船监送吴湘的妻子颜氏及其子女回到澧州。
  待到扬州上报据以定案的全部罪状案卷,舆论认为李德裕一向憎恶吴氏,怀疑李绅罗织罪名制造了吴湘罪案。谏官呈奏评论此事,于是朝廷派御史崔元藻为皇帝使臣,重审吴湘一案。根据吴湘服罪的自供:非法消耗粮钱,计算赃款有法律依据。说他倚仗官势娶平民颜悦的女儿为妻,他却称颜悦是前青州衙推,而颜悦先娶的妻子王氏是官绅之女,吴妻不是继室焦氏所生;与扬州呈报的罪案略有不同。李德裕因为崔元藻不作可否的裁决,奏请贬他为崔州司户。待到吴汝纳向朝廷告状,追究崔元藻的复审情况。崔元藻既恨李德裕,又暗中受崔铉、白敏中、令狐腍的利诱,因而说:吴湘虽然因贪赃犯法,罪不至死。还说:颜悦实在不是平民百姓,这起案子系由郑亚首倡,元寿协助李恪罗织罪名而制造的,李回偏私呈奏。于是将此案下交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三司详密审讯。因而李德裕再次被贬黜,李回、郑亚等都遭到流放。吴汝纳、崔元藻受到崔铉、白敏中、令狐腍的奖励,数年间一并成为权势显赫的要官。
  

旧唐书浏览月榜 旧唐书全文 >

  1. 列传·卷一百零九
  2. 列传·卷一百二十四
  3. 列传·卷八十三
  4. 本纪·卷十八
  5. 志·卷十一
  6. 列传·卷七十一
  7. 列传·卷五十五
  8. 志·卷二十
  9. 本纪·卷十
  10. 本纪·卷十四

旧唐书最受喜欢章节 旧唐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五十
  2. 列传·卷一百四十九
  3. 列传·卷一百四十八
  4. 列传·卷一百四十七
  5. 列传·卷一百四十六
  6. 列传·卷一百四十五
  7. 列传·卷一百四十四
  8. 列传·卷一百四十三
  9. 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10.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11. 列传·卷一百四十
  12. 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13. 列传·卷一百三十八
  14. 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15. 列传·卷一百三十六

猜你喜欢的旧唐书故事 旧唐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