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书 > 志·卷十九

志·卷十九

  乐一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自黄帝至于三代,名 称不同。周衰凋缺,又为郑卫所乱。魏文侯虽好古,然犹昏睡于古乐。于是淫声炽 而雅音废矣。及秦焚典籍,《乐经》用亡。汉兴,乐家有制氏,但能记其铿锵鼓舞, 而不能言其义。周存六代之乐,至秦唯余《韶》、《武》而已。始皇改周舞曰《五 行》,汉高祖改《韶舞》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又造《武德舞》,舞人悉执 干戚,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故高祖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 舞。周又有《房中之乐》,秦改曰《寿人》。其声,楚声也,汉高好之;孝惠改曰 《安世》。高祖又作《昭容乐》、《礼容乐》。《昭容》生于《武德》,《礼容》 生于《文始》、《五行》也。汉初,又有《嘉至乐》,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迎神 之乐也。文帝又自造《四时舞》,以明天下之安和。盖乐先王之乐者,明有法也; 乐己所自作者,明有制也。孝景采《武德舞》作《昭德舞》,荐之太宗之庙。孝宣 采《昭德舞》为《盛德舞》,荐之世宗之庙。汉诸帝奏《文始》、《四时》、《五 行》之舞焉。
  武帝时,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著《乐记》,献 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殊。其内史中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 者,数言其义,献记二十四卷。刘向校书,得二十三篇,然竟不用也。至明帝初, 东平宪王苍总定公卿之议,曰:“宗庙宜各奏乐,不应相袭,所以明功德也。承 《文始》、《五行》、《武德》为《大武》之舞。”又制舞哥一章,荐之光武之庙。
  汉末大乱,众乐沦缺。魏武平荆州,获杜夔,善八音,常为汉雅乐郎,尤悉乐 事,于是以为军谋祭酒,使创定雅乐。时又有邓静、尹商,善训雅乐,哥师尹胡能 哥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悉总领之。远考经籍,近采故 事,魏复先代古乐,自夔始也。而左延年等,妙善郑声,惟夔好古存正焉。
  文帝黄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曰《昭武舞》,改宗庙《安世乐》曰《正世乐》, 《嘉至乐》曰《迎灵乐》,《武德乐》曰《武颂乐》,《昭容乐》曰《昭业乐》, 《云翘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武德舞》曰《武颂舞》, 《文始武舞》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其众哥诗,多即前代之旧; 唯魏国初建,使王粲改作登哥及《安世》、《巴渝》诗而已。
  明帝太和初,诏曰;“礼乐之作,所以类物表庸而不忘其本者也。凡音乐以舞 为主,自黄帝《云门》以下,至于周《大武》,皆太庙舞名也。然则其所司之官, 皆曰太乐,所以总领诸物,不可以一物名。武皇帝庙乐未称,其议定庙乐及舞,舞 者所执,缀兆之制,声哥之诗,务令详备。乐官自如故为太乐。”太乐,汉旧名, 后汉依谶改太予乐官,至是改复旧。于是公卿奏曰:“臣闻德盛而化隆者,则乐舞 足以象其形容,音声足以发其哥咏。故荐之郊庙,而鬼神享其和;用之朝廷,则君 臣乐其度。使四海之内,遍知至德之盛,而光辉日新者,礼乐之谓也。故先王殷荐 上帝,以配祖考,盖当其时而制之矣。周之末世,上去唐、虞几二千年,《韶箾》、 《南》、《龠》、《武》、《象》之乐,风声遗烈,皆可得而论也。由斯言之,礼 乐之事,弗可以已。今太祖武皇帝乐,宜曰《武始之乐》。武,神武也;武,又迹 也。言神武之始,又王迹所起也。高祖文皇帝乐,宜曰《咸熙之舞》。咸,皆也; 熙,兴也。言应受命之运,天下由之皆兴也。至于群臣述德论功,建定烈祖之称, 而未制乐舞,非所以昭德纪功。夫哥以咏德,舞以象事。于文,文武为斌,兼秉文 武,圣德所以章明也。臣等谨制乐舞名《章斌之舞》。昔《箫韶》九奏,亲于虞帝 之庭,《武》、《象》、《大武》,亦振于文、武之阼。特以显其德教,著其成功, 天下被服其光辉,习咏其风声者也。自汉高祖、文帝各逮其时,而为《武德》、 《四时》之舞,上考前代制作之宜,以当今成业之美,播扬弘烈,莫盛于《章斌》 焉。《乐志》曰:‘钟磬干戚,所以祭先王之庙,又所以献酬酳酢也。在宗庙之中, 君臣莫不致敬;族长之中,长幼无不从和。’故仲尼答宾牟贾之问曰:‘周道四达, 礼乐交通。’《传》云:‘鲁有禘乐,宾祭用之。’此皆祭礼大享,通用盛乐之明 文也。今有事于天地宗庙,则此三舞宜并以为荐享;及临朝大享,亦宜舞之。然后 乃合古制事神训民之道,关于万世,其义益明。又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 《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魏三世同功,以至隆平也。于名为美,于义为当。” 尚书奏:“宜如所上。”帝初不许制《章斌之乐》;三请,乃许之。
  于是尚书又奏:“祀圆丘以下,《武始舞》者,平冕,黑介帻,玄衣裳,白领 袖,绛领袖中衣,绛合幅袴,绛釭,黑韦鞮。《咸熙舞》者,冠委貌,其余服如前。 《章斌舞》者,与《武始》、《咸熙》舞者同服。奏于朝庭,则《武始舞》者,武 冠,赤介帻,生绛袍单衣,绛领袖,皁领袖中衣,虎文画合幅袴,白布釭,黑韦鞮。 《咸熙舞》者,进贤冠,黑介帻,生黄袍单衣,白合幅袴,其余服如前。”奏可。 史臣案,《武始》、《咸熙》二舞,冠制不同,而云《章斌》与《武始》、《咸熙》 同服,不知服何冠也?
  侍中缪袭又奏:“《安世哥》本汉时哥名。今诗哥非往诗之文,则宜变改。案 《周礼》注云:《安世乐》,犹周《房中之乐》也。是以往昔议者,以《房中》哥 后妃之德,所以风天下,正夫妇,宜改《安世》之名曰《正始之乐》。自魏国初建, 故侍中王粲所作登哥《安世诗》,专以思咏神灵及说神灵鉴享之意。袭后又依哥省 读汉《安世哥》咏,亦说‘高张四县,神来燕享,嘉荐令仪,永受厥福’。无有 《二南》后妃风化天下之言。今思惟往者谓《房中》为后妃之哥者,恐失其意。方 祭祀娱神,登堂哥先祖功德,下堂哥咏燕享,无事哥后妃之化也。自宜依其事以名 其乐哥,改《安世哥》曰《享神哥》。”奏可。案文帝已改《安世》为《正始》, 而袭至是又改《安世》为《享神》,未详其义。王粲所造《安世诗》,今亡。袭又 奏曰:“文昭皇后庙,置四县之乐,当铭显其均奏次第,依太祖庙之名,号曰昭庙 之具乐。”尚书奏曰:“礼,妇人继夫之爵,同牢配食者,乐不异文。昭皇后今虽 别庙,至于宫县乐器音均,宜如袭议。”奏可。
  散骑常侍王肃议曰:“王者各以其礼制事天地,今说者据《周官》单文为经国 大体,惧其局而不知弘也。汉武帝东巡封禅还,祠太一于甘泉,祭后土于汾阴,皆 尽用其乐。言尽用者,为尽用宫县之乐也。天地之性贵质者,盖谓其器之不文尔, 不谓庶物当复减之也。礼,天子宫县,舞八佾。今祀圆丘方泽,宜以天子制,设宫 县之乐,八佾之舞。”卫臻、缪袭、左延年等咸同肃议。奏可。
  肃又议曰:“说者以为周家祀天,唯舞《云门》;祭地,唯舞《咸池》;宗庙, 唯舞《大武》,似失其义矣。周礼宾客皆作备乐。《左传》:‘王子颓享五大夫, 乐及遍舞。’六代之乐也。然则一会之日,具作六代乐矣。天地宗庙,事之大者, 宾客燕会,比之为细。《王制》曰:‘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可以燕乐而 逾天地宗庙之乐乎?《周官》:‘以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 鬼神,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夫六律、六吕、五声、八音, 皆一时而作之,至于六舞独分擘而用之,所以不厌人心也。又《周官》:‘韎师掌 教韎乐,祭祀则帅其属而舞之,大享亦如之。’韎,东夷之乐也。又:‘鞮鞻氏掌 四夷之乐与其声哥,祭祀则吹而哥之,燕亦如之。’四夷之乐,乃入宗庙;先代之 典,独不得用。大享及燕日如之者,明古今夷、夏之乐,皆主之于宗庙,而后播及 其余也。夫作先王乐者,贵能包而用之;纳四夷之乐者,美德广之所及也。高皇帝、 太皇帝、太祖、高祖、文昭庙,皆宜兼用先代及《武始》、《太钧》之舞。”有司 奏:“宜如肃议。”奏可。肃私造宗庙诗颂十二篇,不被哥。晋武帝泰始二年,改 制郊庙哥,其乐舞亦仍旧也。
  汉光武平陇、蜀,增广郊祀,高皇帝配食,乐奏《青阳》、《硃明》、《西皓》、 《玄冥》、《云翘》、《育命》之舞。北郊及祀明堂,并奏乐如南郊。迎时气五郊: 春哥《青阳》,夏哥《硃明》,并舞《云翘》之舞;秋哥《西皓》,冬哥《玄冥》, 并舞《育命》之舞;季夏哥《硃明》,兼舞二舞。章帝元和二年,宗庙乐,故事, 食举有《鹿鸣》、《承元气》二曲。三年,自作诗四篇,一曰《思齐皇姚》,二曰 《六骐驎》,三曰《竭肃雍》,四曰《陟叱根》。合前六曲,以为宗庙食举。加宗 庙食举《重来》、《上陵》二曲,合八曲为上陵食举。减宗庙食举《承元气》一曲, 加《惟天之命》、《天之历数》二曲,合七曲为殿中御食饭举。又汉太乐食举十三 曲:一曰《鹿鸣》,二曰《重来》,三曰《初造》,四曰《侠安》,五曰《归来》, 六曰《远期》,七曰《有所思》,八曰《明星》,九曰《清凉》,十曰《涉大海》, 十一曰《大置酒》,十二曰《承元气》,十三曰《海淡淡》。魏氏及晋荀勖、傅玄 并为哥辞。魏时以《远期》、《承元气》、《海淡淡》三曲多不通利,省之。魏雅 乐四曲:一曰《鹿鸣》,后改曰《于赫》,咏武帝;二曰《驺虞》,后改曰《巍巍》, 咏文帝;三曰《伐檀》,后省除;四曰《文王》,后改曰《洋洋》,咏明帝。《驺 虞》、《伐檀》、《文王》并左延年改其声。正旦大会,太尉奉璧,群后行礼,东 厢雅乐郎作者是也。今谓之行礼曲,姑洗厢所奏。按《鹿鸣》本以宴乐为体,无当 于朝享,往时之失也。
  晋武泰始五年,尚书奏使太仆傅玄、中书监荀勖、黄门侍郎张华各造正旦行礼 及王公上寿酒食举乐哥诗。诏又使中书郎成公绥亦作。张华表曰:“按魏上寿食举 诗及汉氏所施用,其文句长短不齐,未皆合古。盖以依咏弦节,本有因循,而识乐 知音,足以制声,度曲法用,率非凡近所能改。二代三京,袭而不变,虽诗章词异, 兴废随时,至其韶逗曲折,皆系于旧,有由然也。是以一皆因就,不敢有所改易。” 荀勖则曰:“魏氏哥诗,或二言,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与古诗不类。”以问 司律中郎将陈颀,颀曰:“被之金石,未必皆当。”故勖造晋哥,皆为四言,唯王 公上寿酒一篇为三言五言,此则华、勖所明异旨也。九年,荀勖遂典知乐事,使郭 琼、宋识等造《正德》、《大豫》之舞,而勖及傅玄、张华又各造此舞哥诗。勖作 新律笛十二枚,散骑常侍阮咸讥新律声高,高近哀思,不合中和。勖以其异己,出 咸为始平相。晋又改魏《昭武舞》曰《宣武舞》,《羽龠舞》曰《宣文舞》。咸宁 元年,诏定祖宗之号,而庙乐同用《正德》、《大豫》之舞。
  至江左初立宗庙,尚书下太常祭祀所用乐名,太常贺循答云:“魏氏增损汉乐, 以为一代之礼,未审大晋乐名所以为异。遭离丧乱,旧典不存,然此诸乐,皆和之 以钟律,文之以五声,咏之于哥词,陈之于舞列,宫县在下,琴瑟在堂,八音迭奏, 雅乐并作,登哥下管,各有常咏,周人之旧也。自汉氏以来,依放此礼,自造新诗 而已。旧京荒废,今既散亡,音韵曲折,又无识者,则于今难以意言。”于时以无 雅乐器及伶人,省太乐并鼓吹令。是后颇得登哥,食举之乐,犹有未备。明帝太宁 末,又诏阮孚等增益之。成帝咸和中,乃复置太乐官,鸠习遗逸,而尚未有金石也。
  初,荀勖既以新律造二舞,又更修正钟磬,事未竟而勖薨。惠帝元康三年,诏 其子黄门侍郎籓修定金石,以施郊庙。寻值丧乱,遗声旧制,莫有记者。庾亮为荆 州,与谢尚共为朝廷修雅乐,亮寻薨。庾翼、桓温专事军旅,乐器在库,遂至朽坏 焉。晋氏之乱也,乐人悉没戎虏。及胡亡,鄴下乐人,颇有来者。谢尚时为尚书仆 射,因之以具钟磬。太元中,破符坚,又获乐工杨蜀等,闲练旧乐,于是四厢金石 始备焉。宋文帝元嘉九年,太乐令钟宗之更调金石。十四年,治书令史奚纵又改之。 语在《律历志》。晋世曹毗、王珣等亦增造宗庙哥诗,然郊祀遂不设乐。何承天曰: “世咸传吴朝无雅乐。案孙皓迎父丧明陵,唯云倡伎昼夜不息,则无金石登哥可知 矣。”承天曰:“或云今之《神弦》,孙氏以为宗庙登哥也。”史臣案陆机《孙权 诔》“《肆夏》在庙,《云翘》承□”,机不容虚设此言。又韦昭孙休世上《鼓吹 铙哥》十二曲表曰:“当付乐官善哥者习哥。”然则吴朝非无乐官,善哥者乃能以 哥辞被丝管,宁容止以《神弦》为庙乐而已乎?
  宋武帝永初元年七月,有司奏:“皇朝肇建,庙祀应设雅乐,太常郑鲜之等八 十八人各撰立新哥。黄门侍郎王韶之所撰哥辞七首,并合施用。”诏可。十二月, 有司又奏:“依旧正旦设乐,参详属三省改太乐诸哥舞诗。黄门侍郎王韶之立三十 二章,合用教试,日近,宜逆诵习。辄申摄施行。”诏可。又改《正德舞》曰《前 舞》,《大豫舞》曰《后舞》。元嘉十八年九月,有司奏:“二郊宜奏登哥。”又 议宗庙舞事,录尚书江夏王义恭等十二人立议同,未及列奏,值军兴,事寝。二十 二年,南郊,始设登哥,诏御史中丞颜延之造哥诗,庙舞犹阙。
  孝建二年九月甲午,有司奏:“前殿中曹郎荀万秋议:按礼,祭天地有乐者, 为降神也。故《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周官》曰:‘作乐于圆丘之上,天神皆降。作乐于方泽之中,地祇皆出。’又曰: ‘乃奏黄钟,哥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哥应钟,舞《咸池》, 以祀地祇。’由斯而言,以乐祭天地,其来尚矣。今郊享阙乐,窃以为疑。《祭统》 曰:‘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祼,声莫重于升哥,舞莫重于《武宿夜》,此 周道也。’至于秦奏《五行》,魏舞《咸熙》,皆以用享。爰逮晋氏,太始之初, 傅玄作晋郊庙哥诗三十二篇。元康中,荀籓受诏成父勖业,金石四县,用之郊庙。 是则相承郊庙有乐之证也。今庙祠登哥虽奏,而象舞未陈,惧阙备礼。夫圣王经世, 异代同风,虽损益或殊,降杀迭运,未尝不执古御今,同规合矩。方兹休明在辰, 文物大备,礼仪遗逸,罔不具举,而况出祇降神,辍乐于郊祭,昭德舞功,有阙于 庙享。谓郊庙宜设备乐。”
  于是使内外博议。骠骑大将军竟陵王诞等五十一人并同万秋议。尚书左仆射建 平王宏议以为:“圣王之德虽同,创制之礼或异,乐不相沿,礼无因袭。自宝命开 基,皇符在运,业富前王,风通振古,朝仪国章,并循先代。自后晋东迁,日不暇 给,虽大典略备,遗阙尚多。至于乐号庙礼,未该往正。今帝德再昌,大孝御宇, 宜讨定礼本,以昭来叶。寻舜乐称《韶》,汉改《文始》,周乐《大武》,秦革 《五行》。眷夫祖有功而宗有德,故汉高祖庙乐称《武德》,太宗庙乐曰《昭德》。 魏制《武始》舞武庙,制《咸熙》舞文庙。则祖宗之庙,别有乐名。晋氏之乐, 《正德》、《大豫》,及宋不更名,直为《前》《后》二舞,依据昔代,义舛事乖。 今宜厘改权称,以《凯容》为《韶舞》,《宣烈》为《武舞》。祖宗庙乐,总以德 为名。若庙非不毁,则乐无别称,犹汉高、文、武,咸有嘉号,惠、景二主,乐无 余名。章皇太后庙,依诸儒议,唯奏文乐。何休、杜预、范宁注‘初献六羽’,并 不言佾者,佾则干在其中,明妇人无武事也。郊祀之乐,无复别名,仍同宗庙而已。 寻诸《汉志》,《永至》等乐,各有义况,宜仍旧不改。爰及东晋,太祝唯送神而 不迎神。近议者或云庙以居神,恆如在也,不应有迎送之事,意以为并乖其衷。立 庙居灵,四时致享,以申孝思之情。夫神升降无常,何必恆安所处?故《祭义》云: ‘乐以迎来,哀以送往。’郑注云:‘迎来而乐,乐亲之来;送往而哀,哀其享否, 不可知也。’《尚书》曰‘祖考来格’。又《诗》云:‘神保遹归。’注曰:‘归 于天地也。’此并言神有去来,则有送迎明矣。即周《肆夏》之名,备迎送之乐。 古以尸象神,故《仪礼》祝有迎尸送尸,近代虽无尸,岂可阙迎送之礼?又傅玄有 迎神送神哥辞,明江左不迎,非旧典也。”
  散骑常侍、丹阳尹建城县开国侯颜竣议以为:“德业殊称,则干羽异容,时无 沿制,故物有损益。至于礼失道愆,称习忘反,中兴厘运,视听所革,先代缪章, 宜见刊正。郊之有乐,盖生《周易》、《周官》,历代著议,莫不援准。夫‘扫地 而祭,器用陶匏’,唯质与诚,以章天德,文物之备,理固不然。《周官》曰: ‘国有故,则旅上帝及四望。’又曰:‘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 祀地旅四望。’四望非地,则知上帝非天。《孝经》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 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则《豫》之作乐,非郊天也。大司乐职,‘奏黄钟,哥 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郑注:‘天神,五帝及日月星辰也。’王者以夏 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于南郊,则二至之祀,又非天地。考之众经,郊祀有乐,未见 明证。宗庙之礼,事炳载籍。爰自汉元,迄乎有晋,虽时或更制,大抵相因,为不 袭名号而已。今乐曲沦灭,知音世希,改作之事,臣闻其语。《正德》、《大豫》, 礼容具存,宜殊其徽号,饰而用之。以《正德》为《宣化》之舞,《大豫》为《兴 和》之舞,庶足以光表世烈,悦被后昆。前汉祖宗,庙处各异,主名既革,舞号亦 殊。今七庙合食,庭殿共所,舞蹈之容,不得庙有别制。后汉东平王苍已议之矣。 又王肃、韩祗以王者德广无外,六代四夷之舞,金石丝竹之乐,宜备奏宗庙。愚谓 苍、肃、祗议,合于典礼,适于当今。”
  左仆射建平王宏又议:“竣据《周礼》、《孝经》,天与上帝,连文重出,故 谓上帝非天,则《易》之作乐,非为祭天也。按《易》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 之上帝,以配祖考’。《尚书》云:‘肆类于上帝。’《春秋传》曰:‘告昊天上 帝。’凡上帝之言,无非天也。天尊不可以一称,故或谓昊天,或谓上帝,或谓昊 天上帝,不得以天有数称,便谓上帝非天。徐邈推《周礼》‘国有故,则旅上帝’, 以知礼天,旅上帝,同是祭天。言礼天者,谓常祀也;旅上帝者,有故而祭也。 《孝经》称‘严父莫大于配天’,故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 上帝’。既天为议,则上帝犹天益明也。不欲使二天文同,故变上帝尔。《周礼》 祀天之言再见,故郑注以前天神为五帝,后冬至所祭为昊天。竣又云‘二至之祀, 又非天地’。未知天地竟应以何时致享?《记》云:‘扫地而祭,器用陶匏。’旨 明所用质素,无害以乐降神。万秋谓郊宜有乐,事有典据。竣又云‘东平王苍以为 前汉诸祖别庙,是以祖宗之庙可得各有舞乐。至于袷祭始祖之庙,则专用始祖之舞。 故谓后汉诸祖,共庙同庭,虽有祖宗,不宜入别舞’。此诚一家之意,而未统适时 之变也。后汉从俭,故诸祖共庙,犹以异室存别庙之礼。晋氏以来,登哥诵美,诸 室继作。至于祖宗乐舞,何犹不可迭奏。苟所咏者殊,虽复共庭,亦非嫌也。魏三 祖各有舞乐,岂复是异庙邪?”众议并同宏:“祠南郊迎神,奏《肆夏》。皇帝初 登坛,奏登哥。初献,奏《凯容》、《宣烈》之舞。送神,奏《肆夏》。祠庙迎神, 奏《肆夏》。皇帝入庙门,奏《永至》。皇帝诣东壁,奏登哥。初献,奏《凯容》、 《宣烈之舞》。终献,奏《永安》。送神奏《肆夏》。”诏可。
  孝建二年十月辛未,有司又奏:“郊庙舞乐,皇帝亲奉,初登坛及入庙诣东壁, 并奏登哥,不及三公行事。”左仆射建平王宏重参议:“公卿行事,亦宜奏登哥。” 有司又奏:“元会及二庙斋祠,登哥依旧并于殿庭设作。寻庙祠,依新仪注,登哥 人上殿,弦管在下;今元会,登哥人亦上殿,弦管在下。”并诏可。文帝章太后庙 未有乐章,孝武大明中使尚书左丞殷淡造新哥,明帝又自造昭太后宣太后哥诗。
  后汉正月旦,天子临德阳殿受朝贺,舍利从西方来,戏于殿前,激水化成比目 鱼,跳跃嗽水,作雾翳日;毕,又化成黄龙,长八九丈,出水游戏,炫耀日光。以 两大丝绳系两柱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切肩而不倾。
  魏晋讫江左,犹有《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龟抃舞》、《北负灵岳》、 《桂树白雪》、《画地成川》之乐焉。
  晋成帝咸康七年,散骑侍郎顾臻表曰:“臣闻圣王制乐,赞扬治道,养以仁义, 防其邪淫,上享宗庙,下训黎民,体五行之正音,协八风以陶气。以宫声正方而好 义,角声坚齐而率礼,弦哥钟鼓金石之作备矣。故通神至化,有率舞之感;移风改 俗,致和乐之极。末世之伎,设礼外之观,逆行连倒,头足入筥之属,皮肤外剥, 肝心内摧。敦彼行苇,犹谓勿践,矧伊生民,而不恻怆。加以四海朝觐,言观帝庭, 耳聆《雅》《颂》之声,目睹威仪之序,足以蹋天,头以履地,反两仪之顺,伤彝 伦之大。方今夷狄对岸,外御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难,过泰之戏,日禀五斗。 方扫神州,经略中甸,若此之事,不可示远。宜下太常,纂备雅乐,《箫韶》九成, 惟新于盛运;功德颂声,永著于来叶。此乃《诗》所以‘燕及皇天,克昌厥后’者 也。杂伎而伤人者,皆宜除之。流简俭之德,迈康哉之咏,清风既行,民应如草, 此之谓也。愚管之诚,唯垂采察。”于是除《高絙》、《紫鹿》、《跂行》、《鳖 食》及《齐王卷衣》、《笮兒》等乐。又减其禀。其后复《高絙》、《紫鹿》焉。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司徒彭城王义康于东府正会,依旧给伎。总章工冯大列: “相承给诸王伎十四种,其舞伎三十六人。”太常傅隆以为:“未详此人数所由。 唯杜预注《左传》佾舞云诸侯六六三十六人,常以为非。夫舞者,所以节八音者也。 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故必以八八为列,自天子至士,降杀以两,两者,减其二列 尔。预以为一列又减二人,至士止余四人,岂复成乐。按服虔注《传》云:‘天子 八八,诸侯六八,大夫四八,士二八。’其义甚允。今诸王不复舞佾,其总章舞伎, 即古之女乐也。殿庭八八,诸王则应六八,理例坦然。又《春秋》,郑伯纳晋悼公 女乐二八,晋以一八赐魏绛,此乐以八人为列之证也。若如议者,唯天子八,则郑 应纳晋二六,晋应赐绛一六也。自天子至士,其文物典章,尊卑差级,莫不以两, 未有诸侯既降二列,又列辄减二人,近降太半,非唯八音不具,于两义亦乖,杜氏 之谬可见矣。国典事大,宜令详正。”事不施行。
  民之生,莫有知其始也。含灵抱智,以生天地之间。夫喜怒哀乐之情,好得恶 失之性,不学而能,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怒则争斗,喜则咏哥。夫哥者,固乐之 始也。咏哥不足,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然则舞又哥之次也。咏哥舞蹈,所以宣 其喜心,喜而无节,则流淫莫反。故圣人以五声和其性,以八音节其流,而谓之乐, 故能移风易俗,平心正体焉。昔有戎氏有二女,居九成之台。天帝使燕夜往,二 女覆以玉筐,既而发视之,燕遗二卵,五色,北飞不反。二女作哥,始为北音。禹 省南土,嵞山之女令其妾候禹于嵞山之阳,女乃作哥,始为南音。夏后孔甲田于东 阳萯山,天大风晦冥,迷入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是良日也,必大吉。” 或曰:“不胜之子,必有殃。”后乃取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后析 ,斧破断其足。孔甲曰:“鸣呼!有命矣。”乃作《破斧》之哥,始为东音。 周昭王南征,殒于汉中。王右辛余靡长且多力,振王北济,周公乃封之西翟,徙宅 西河,追思故处作哥,始为西音。此盖四方之哥也。
  黄帝、帝尧之世,王化下洽,民乐无事,故因击壤之欢,庆云之瑞,民因以作 哥。其后《风》衰《雅》缺,而妖淫靡漫之声起。
  周衰,有秦青者,善讴,而薛谈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伎而辞归。青饯之于郊, 乃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谈遂留不去,以卒其业。又有韩娥者,东之 齐,至雍门,匮粮,乃鬻哥假食。既而去,余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谓其人不去 也。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韩娥还,复为曼声长哥,一里老幼,喜跃抃舞,不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赂遣之。故雍门之人善哥哭,效韩娥之遗声。卫人王豹处淇川,善讴,河西之 民皆化之。齐人绵驹居高唐,善哥,齐之右地,亦传其业。前汉有虞公者,善哥, 能令梁上尘起。若斯之类,并徒哥也。《尔雅》曰:“徒哥曰谣。”
  凡乐章古词,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 五子》、《白头吟》之属是也。吴哥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
  《子夜哥》者,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晋孝武太元中,琅邪王轲之家有鬼哥 《子夜》。殷允为豫章时,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哥《子夜》。殷允为豫章,亦 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凤将雏哥》者,旧曲也。应琚《百一诗》云: “为作《陌上桑》,反言《凤将雏》。”然则《凤将雏》其来久矣,将由讹变以至 于此乎?
  《前溪哥》者,晋车骑将军沈玩所制。
  《阿子》及《欢闻哥》者,晋穆帝升平初,哥毕辄呼“阿子!汝闻不?”语在 《五行志》。后人演其声,以为二曲。《团扇哥》者,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 爱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哥,而珉好捉白团扇,故制此哥。《督护哥》者, 彭城内史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宋高祖使府内直督护丁旿收敛殡埋之。逵之妻,高祖 长女也,呼旿至阁下,自问敛送之事,每问,辄叹息曰:“丁督护!”其声哀切, 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懊憹哥》者,晋隆安初,民间讹谣之曲。语在《五行志》。 宋少帝更制新哥,太祖常谓之《中朝曲》。《六变》诸曲,皆因事制哥。《长史变》 者,司徒左长史王廞临败所制。《读曲哥》者,民间为彭城王义康所作也。其哥云 “死罪刘领军,误杀刘第四”是也。凡此诸曲,始皆徒哥,既而被之弦管。又有因 弦管金石,造哥以被之,魏世三调哥词之类是也。
  古者天子听政,使公卿大夫献诗,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秦、汉阙采诗之 官,哥咏多因前代,与时事既不相应,且无以垂示后昆。汉武帝虽颇造新哥,然不 以光扬祖考、崇述正德为先,但多咏祭祀见事及其祥瑞而已。商周《雅颂》之体阙 焉。

译文

  《周易》说:“先王制作音乐来推崇德行。以盛大隆重的仪礼将音乐献给上天,并且祭祀自己的祖先。”从黄帝到三代,名称不同。周代衰微时,古乐凋零残缺,又被郑卫之音所淆乱。魏塞堡虽说好古,然而他听了古乐仍然昏昏欲睡。于是淫声兴盛而雅音废弃了。
  秦朝焚毁典籍,《乐经》因此亡佚。汉朝兴起,乐家有制氏,但衹能记载古乐的音调节奏。却不能说出它的含义。周代所保存的六代古乐,到童曲衹剩下《韶》、《武》而已。秦始皇改周舞称为《五行》,汉高祖改《韶舞》称为《文始》,用以表示不相沿袭。又制作《武德舞》,跳舞的人都手持武器,用来象征天下之人乐于自己行使武力来消除暴乱。所以在高祖庙中演奏《武德》、枚始》、《五行》之舞。周代又有《房中之乐》,台塑改称为《寿人》,它的声调是楚地的声调,汉高祖爱好它,孝惠帝改称为《安世房中乐》。产担又制作《昭容乐》、《礼容乐》。《昭容》出自《武德》,《礼容》出白《文始》、《五行》。汉朝初年又有《嘉至乐》,是叔孙通因袭秦朝乐人而制作的宗庙迎神之乐。汉文帝又自己制作《四时舞》,用来表明天下的安和。原来爱好先王的古乐,为的是表明有一定的法则;爱好自己所制作的新乐,为的是表明有一定的制度。汉孝景帝采用《武德舞》作《昭德舞》,荐祭太宗庙。孝宣壶采用《昭德舞》制作《盛德舞》,荐祭世宗庙。选曲诸帝都演奏《文始》、 《四时》、 《五行》之舞。
  汉武帝的时候,河间献王与毛生等人共同收集《周官》以及诸子书中言及乐事的资料,着《乐记》一书,进献八佾之舞,与制氏没有差异。献王的内史中丞王定传下来,转授常山王禹。王禹在漠成帝时任谒者,多次对皇上谈论乐舞的义理,并且进献《乐记》二十四卷。刘向校书时,得到二十三篇,但是始终没有使用。
  到了束汉明帝初年,束平宪王刘苍总结公卿的讨论,说:“宗庙应当演奏本朝的乐舞,不应当袭用前朝,这样才是彰明功德的方式。”于是继承《文始》、《五行》、《武德》制作《入武》之舞.又制作舞歌一章,进献祭汉光武帝庙。  东汉末年大乱,各乐舞散佚残缺。魏武帝平定荆州时,得到杜夔,杜夔精通音乐,曾经任束汉的雅乐郎,尤其熟悉关于雅乐的事,于是武帝任他为军谋祭酒,命他创定雅乐。当时又有邓静、尹商,善于训释雅乐,歌师尹胡能唱宗庙郊祀的乐曲,舞师冯肃、服养通晓前代的各种舞蹈,都由世夔统一管理.主遂考证古代经籍,搜集近代典章,魏朝恢复前代的古乐,是从杜夔开始的。而左延年等人,善于演奏流行乐曲,衹有杜夔爱好古乐,坚守正道。
  魏文帝董翅二年,把篷朝《巴渝舞》改名为《昭武舞》,把宗庙《安世乐》改名为《正世乐》,《嘉至乐》改名为《迎灵乐》,《武德乐》改名为《武颂乐》,《昭容乐》改名为《昭业乐》,《云翘舞》改名为《凤翔舞》,《育命舞》改名俨应舞》,《武德舞》改名为《武颂舞》,《文始舞》改名为《大韶舞》,《五行舞》改名为《大武舞》。它们的许多歌诗,大都沿用前代的旧作。衹有魏迩初建时,使王塞改写登歌以及《安世》、《巴渝》诗罢了。
  魏明帝左面初年,下韶书说:“制礼作乐,为的是类比事物、表彰功德而不忘其根本。凡是音乐,都是以舞蹈为主,从黄帝《云门》以下,一直到且伐《大武》,都是太庙舞蹈的名称。而管理它的官员,都称为太乐,那是因为总领诸类,不能拿其中一类来作为名称。武皇帝的庙乐未能相称,在商讨规定武皇帝的庙乐及舞蹈时,舞者执持的物件,行列位置的制度,声歌的诗句,一定要使其周详完备。乐官从容自若,所以称为太乐。”太乐是汉朝的旧官名,后汉依据谶书改称太子乐宫,到这时改复旧名。
  于是公卿卜奏疏说:“臣下听说凡是道德隆盛,教化昌明的朝代,那么乐舞能够表现它的德化,音声能够抒发它的盛情。所以在祭天祭祖中进献,鬼神因它的和谐而享用,在朝廷演奏,君臣因它符合礼度而高兴。能使四海之内,到处知道皇上的德政进入极盛时期,而光辉曰曰更新的工具,就是指的礼乐啊。所以先王以殷盛的乐舞荐祭上天,并配祀祖先,实在是根据当时情况制作的。周代末年,上距唐、虞差不多有两千年,有《韶筋》、《南》、《籥》、《武》、《象》之乐,它的风化遣功,都是可以了解并加以评论的,从这一点来说,礼乐的事情,是不能停止的。如今太祖武皇帝乐,应当称为《武始之乐》。武是神武的意思,又是足迹的意思。《武始》意谓神武的初始,又指王者事迹的兴起。高祖文皇帝乐,应当称为《咸熙之舞》,咸是皆的意思,熙是兴盛的意思,咸熙的意思是说适逢盛运,承受天命,天下由此都兴盛起来。至于群臣论述功德。建定先祖的称号,却没有制定乐舞,这不是昭明美德、记述功业的办法。歌诗是用来咏叹美德的,舞蹈是用来表现事迹的。在文字上,文和武合起来称为斌,而兼有文武之资,正是圣德得以彰明的原因啊!臣等恭谨地制定乐舞,称为《章斌之舞》。从前《箫韶》在虞舜庭中演奏,《武》、《象》、《大武》也在固文王、周武王的阶前振起。这是特地用来显示他们的德教,表明他们的成功,使天下的人亲身感受他们的光辉,习咏他们的风化啊。自从谨直担、塞壶各自根据他们的时代制作《武德》、《四时》之舞,上考前代乐舞中适合的内容,用以咏美当今创业的圣主,来传扬丰功伟绩,没有比《章斌》更隆盛的了。《乐志》说:‘用钟磬演奏,执干戚起舞,是用以祭先王之庙,又是用来主客酬酢的。在宗庙之中,君臣无不致敬意;在族长之中,长幼无不顺从和睦。,所以孔子回答宾牟买的问题时说:‘周代的德行通达四方,礼乐相互交往。,《传》说:‘鲁国有大祭之乐,在大祭宗庙时应用。’这都是举行祭祀先王时,普遍用盛乐的明确的文字记载。现在如果祭祀天地宗庙,那么这三舞应当一并用为祭献,及至天子亲自祭祀先王,也应当用这三舞。然后才合乎古代制度中敬事神明、训导百姓的道理,关于后代万世,它的意义更为显著。又,臣等考虑,三舞应当有一个总的名称,可以命名为《大钧之乐》。钩是平的意思,指的是大魏三代功业相同,以致国家兴隆、天下升平。名称很美,义理又很确切。”尚书奏称:“应当照所上奏疏办理。”明帝起初不同意制定《章斌之乐》。群臣再三提出请求后,才答应了。
  于是尚书又上奏疏说:“祭祀上天以下时,《武始舞》舞人的服装是:平顶礼帽,黑色的裹发巾,玄色的衣裳,白色的领和袖,绛色领袖的内衣,绛色的合幅裤,绛色的袜子,黑色的皮鞋。《咸熙舞》舞人戴皂绢做的帽,其他服装如前。《章斌舞》舞人与《武始》、《咸熙》舞人同一服装。在朝廷演奏时,则舞《武始舞》的人的服装是:武士帽,赤色的裹发巾,生绛色的袍子,单衣,绛色衣领衣袖,皂色领袖的内衣。虎纹合幅裤,白色布袜,黑色的皮鞋。《咸熙舞》舞人的服装是:缁布冠,黑色的裹发巾,生黄色的袍子、单衣,白色合幅裤,其余服装如前。”所奏得到许可。史臣按:《武始》、《咸熙》二舞中,所戴的冠帽规定不同,可是说《章斌》与腻始》、《咸熙》同一服装,不知道《章斌》戴的是哪一种帽子?
  侍中缪袭又上奏疏说:“《安世歌》本来是汉朝时的歌名,如今它的歌词已不是往时的文辞,那就应当更改歌名。据《周礼》注说:《安世乐》就是周代《房中之乐》。所以以往的研究者认为《房中之乐》歌咏后妃的德性,是用来教化天下而端正夫妇之道的,应当改《安世》的名称为《正始之乐》。在魏国刚刚建立时,已故侍中王粲写的登歌《安世诗》,专门用来怀念歌咏神灵以及述说神灵鉴临享受的意思。臣缪袭后来依据王粲的登歌来省察阅读汉朝《安世歌》的歌词,也说:‘四面摆下盛大的陈设,神灵前来享受饮宴,美好的进献与美好的礼仪,永远受到神灵的保佑。’没有《周南》、《召南》中所说的以后妃之德教化天下的话。如今想来,过去认为《房中之乐》是后妃之歌的人,恐怕是违背了它的原意。当祭祀娱神的时候,升堂就歌咏先祖的功德,下堂就歌咏宴享之乐,用不着去歌咏后妃的德化。自是应当依据实事来为它的乐歌命名,改称《安世歌》为《享神歌》。”所奏许可。按文帝已经改《安世》为《正始》,而缪袭到这时却又改《安世》为《享神》,不了解其中道理。王粲所写的《安世诗》,现在已经失传。
  缪袭又上奏疏说:“祭文昭皇后庙,设置四悬之乐,应当刻于碑石,显示其节奏以及演奏的次序,依照太祖庙的名称,称为昭庙的供乐。”尚书上疏说:“按照礼仪的规定,凡是妻子继承丈夫的爵位,用同样牺牲祭祀的,祭乐也没有差异。昭皇后如今虽然另设祭庙,至于宫悬乐器节奏的规定,应当照缪袭的建议。”所奏许可。
  散骑常侍王肃上奏说:“帝王各自用他们的礼乐制度事奉天地,如今研究者以《周官》的孤文单证作为治国的大法,我担心他们有片面性而缺乏全面观点。漠武帝东巡封禅回来,在甘泉祭主二,在祭后土,都用全部乐舞。说他全用,是说他全用宫悬之乐。所谓天地的本性以质朴为贵,是说器物没有文饰罢了,不是说祭祀时的乐器应当再减少。按礼乐的规定,天子置宫悬、舞八佾。如今祭祀天地,应当用天子的制度,设置宫悬之乐,八佾之舞。”卫臻、缪袭、左至蝗等都赞成王尽的意见。所奏许可。
  王扇又上奏议说:“研究乐舞的人认为周代祭天时,衹舞《云门》,祭祀地时,衹舞《咸池》,祭祀宗庙时衹舞《大武》,似乎违背了它的原意。厘伐依礼迎接宾客时都演奏全部的乐舞。《左传》:‘王子颓宴饮五大夫,演奏全部的乐舞。’这是指六代的乐舞。那就在一次的宴会中,一一演奏了六代的乐舞。祭祀天地宗庙,是一件大事,而宾客宴会,比起来算是小事。 《王制》说:‘各样菜肴不能超过祭祀的牺牲,日常衣着不能超过祭祀的服饰。,能够使宴饮之乐超越祭祀天地宗庙之乐吗? 《周宫》:‘以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用来荐祭鬼神,协和邦国,调谐万民,慰安宾客,娱乐远人。’六律、六吕、五声、八音,都同时来演奏,至于六舞却惟独分开来用,造就是人心难以满足的原因。《周官》又说:‘乐官稣师掌管教习干乐,在祭祀的时候,就率领他的属下来表演。祭祀先王也是这样。稣乐,是束夷的乐舞.又说:‘乐官千鞍氏掌管四方夷族乐舞以及它的声歌,在祭祀的时候就吹奏歌唱,宴会时也是这样。’四方夷族的乐舞,竟能够进入宗庙,而前代的典则,如今难道就不能用?祭先王和宴曰也可演奏夷乐逭一点,表明古今夷、夏的乐舞,都主要在宗庙演奏,然后传播到其他场合。演奏先王乐舞,贵能包举应用,采纳四夷的乐舞,正是赞美德化的广大普及.高皇帝、太皇帝、太祖、高祖、文昭庙,都应当兼用先代及《武始》、《大钧》之舞。”主管部门奏称:“应当照王肃的奏议办。”所奏许可。王肃私自写宗庙诗颂十二篇,没有合乐歌唱。晋武帝泰始二年,改制郊庙歌,它的乐舞也沿用旧乐。
  汉光武帝平定陇、蜀,增广郊祀之礼,以高皇帝配享从祀,乐舞演奏《青阳》、《朱明》、《西皓》、《玄冥》,舞《云翘》、《育命》之舞,在北郊祭天以及在明堂祭祀时,演奏的乐舞和在南郊一样。在迎祭四时之气的五次郊祀中:迎春歌唱《青阳》,迎夏歌唱《朱明》,连同舞《云翘》之舞;迎秋歌唱《西皓》,迎冬歌唱《玄冥》,都舞《育命》之舞;迎季夏歌唱《朱明》,同时舞《云翘》、《育命》二舞。汉章帝元和二年,祭祀宗庙奏乐时,按照旧例,在进献食物时演奏《鹿、《承元气》两首乐曲。三年,自己作诗四篇,第一篇名《思齐皇姚》,第二篇名《六骥膦》,第三篇名《竭肃雍》,第四篇名《陟叱根》,合并前面二曲为六曲,作为宗庙进食之乐。加上宗庙进食的《重来》、《上陵》二曲,合并八曲作为上陵进食之乐。减少宗庙进食时的《承元气》一曲。加上《惟天之命》、《天之历数》二曲,合并为七曲,作为殿中皇上用膳时进食之乐。又,汉朝太乐进食之乐有十三首乐曲:第一首名《鹿鸣》,第二首名《重来》,第三首名《初造》,第四首名《侠安》,第五首名《归来》,第六首名《远期》,第七首名《有所思》,第八首名《明星》,第九首名《清凉》,第十首名《涉大海》,第十一首名《大置酒》,第十二名《承元气》,第十三名《海淡淡》。魏氏以及晋荀勖、傅玄一齐为这些乐曲作了歌辞。魏朝时认为《远期》、《承元气》、《海淡淡》三首乐曲不够通畅流利,把它减去。魏朝的雅乐有四首乐曲:第一首名《鹿呜》,后来改名为《于赫》,用以歌咏武帝。第二首名《骝虞》,后改名为《巍巍》,歌咏文帝。第三首名《伐檀》,后来减省除去。第四首名《文王》,后来改名为《洋洋》,歌咏明帝。《骗虞》、织檀》、《文王》三曲,一并由左延年改变它的乐调。正月元旦朝廷大会时,太尉奉进玉璧,诸王行礼,束厢雅乐郎演奏的就是这些乐曲。现在称它为行礼曲,用乐律第五种姑洗厢演奏。考查《鹿呜》一曲,本来以用于饮宴为得体,用于宗庙祭礼是不确当的,这是过去的失误。
  晋武帝泰始五年,尚书上奏,命太仆傅玄、中书监旬勖、黄门侍郎张华各自创作元旦行礼及王公祝寿酒食举乐的歌诗。韶令又命中书郎成公绥也写。张华上表说:“考查魏朝祝寿进食的诗以及汉朝所施用的这类诗,它们的文句长短不齐,未必都合乎古制。因为依据乐曲节奏作诗,诗句的长短,本来要有所因循,而懂音乐的作者,足以掌握其声调,按照乐曲来作诗,大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改动的。所以从两汉到魏朝,作歌诗都因袭前作而不加变动,虽然诗篇的词句不同,或兴或废而随时变化,至于它的押韵,停顿的运用,都依照旧作,这样做是有原因的,所以臣等作诗,都一概承袭,不敢有所改动。”荀勖却说:“魏朝的歌诗,有的一句两个字,有的三个字,有的四个字,有的五个字,同古诗不一样。”将这一问题去请教司律中郎将陈顺,陈顽说:“将魏朝的歌诗合乐歌唱,未必都合得上。”所以荀勖创作晋朝歌诗,都是四言诗,衹有王公上寿酒一篇是三言五言,这就是张华和荀勖所表明的不同的宗旨。泰始九年,荀勖就掌管乐舞的事情,命郭琼、宋识等创作《正德》、《大豫》之舞,而荀勖以及傅玄、张华又各自创作遣二舞的歌诗。荀勖制作新的律笛十二支,散骑常侍阮咸批评新的乐律定音过高,遇高则近于哀伤,不合乐声的中和之道。荀勖因为阮咸和自己意见不同,把他贬出任始平相。
  晋朝又改魏朝的《昭武舞》为《宣武舞》,改《羽籥舞》为《宣文舞》。
  盛空元年,诏令定祖宗的庙号,而庙乐同时用《正德》、《大豫》之舞。
  及至束晋刚立宗庙,尚书向太常下达祭祀所用的乐舞的名目。太常贺循答覆说:“魏朝改编龃目的乐舞,用来作为一代的典礼,不知大晋乐舞名目为什么与魏朝不同。自从遭到祸乱,往日的典章制度已经不复存在,然而这些乐舞都是用乐律调协,用五声文饰,用歌词歌咏,在舞队中陈列时,宫悬在堂下,琴瑟在堂上,八音更迭演奏,雅乐一时并作,升堂而歌,堂下吹奏管乐。各自有它固定的歌词,仍是周代人的旧制。自从选翅以来,依仿造一礼仪,衹是自己创作新诗罢了。往日的京都荒废,乐舞如今已经散佚,音韵的曲折变化,又没有人懂得它,那么在今天很难凭臆想来说了。”当时因为没有雅乐的乐器和演奏的乐人,省减太乐及鼓吹令。这以后得到登歌,进食之乐,尚有不完备之处。晋明帝太宁末年,又诏令阮孚等人改编。晋成帝咸和年间,就再设置太乐官,收集遗佚的乐舞,但还没有钟磬一类的乐器。
  起初,苞显既然用新乐律创作《正德》、《大豫》二舞,又修正钟磬乐器,这事没有完成荀勖就死丁.互尘三年,置虫童下诏令苞显的儿子黄门侍郎茎蓬修定钟磬之乐,用于郊庙祭祀的乐舞。不久遇到动乱,原有的音声制度,没有人记载下来。座巍任职型业时,同谢堂一起为朝廷修定雅乐,但尘壶不久就死了。继任的庾翼、桓温一心去管理军务,乐器存放在府库中,于是招致破烂损坏。在西晋发生祸乱的时候,乐人都为虏寇所俘,待到胡人败亡,邺下的乐人中,很有些回来的人。谢尚当时任尚书仆射,就依靠他们来备办钟磬。太元年间,打败苻坚,又得到乐工杨蜀等人,他们对旧乐熟练,于是四厢的钟磬乐器才得以完备。
  宋文帝元嘉九年,太乐令钟宗之再度调整钟磬的乐律。十四年,治书令史奚纵又修正它。这事记载在《律历志》中。晋代曹毗、王殉等人也增加新创作的宗庙歌诗,然而郊祀时却不设乐舞。
  何承天说:“世上都传说孙吴没有雅乐。考逊毖在旦旦堕迎接父亲丧柩时,史书上衹是说他歌妓日夜不停,那么没有钟磬登歌是可以知道的了。”何承天说:“有的人说,今天的《神弦》歌,就是孙氏的宗庙登歌。”史臣案:陆机的《孙权诛》:“《肆夏》用于宗庙,《云翘》用于口”,陆机不会空说造句话。又,韦昭在孙休时代为进献《鼓吹铙歌》十二曲上表说:“应当将此曲交付乐官,使善于歌唱的人练习歌唱。”那么玉麸并不是没有乐官,而善于歌唱的人却能将歌词配合音乐,怎能仅仅将《神弦》歌作为宗庙之乐呢?
  宋武帝永初元年七月,主管部门奏称:“宋朝刚刚建立,宗庙祭祀应当设置雅乐,太常郑鲜之等八十八人各自撰写新歌。黄门侍郎王韶之所撰歌辞七首,都应施行应用。”下韶许可。十二月,主管部门又奏称: “按照以往元旦设置乐舞的旧例,参酌指派三省所改的太乐各歌舞诗,黄门侍郎王韶之创立三十二章,应当用来教习试用。使用期将近,要预先唱习。特申奏统摄施行。”诏令许可。又改《正德舞》为《前舞》,《大豫舞》为《后舞》。
  元嘉十八年九月,主管部门奏称:“在南北两处郊祀应当奏登歌。”又商讨宗庙乐舞的事。录尚书江夏王刘义恭等十二人所见相同,没有来得及列名上奏,碰上战争发生,这事就停下来了。二十二年,举行南郊大祀,才设置登歌,诏令御史中丞垄至蛙创作歌诗,但庙祀的乐舞仍付阙如。
  孝建二年九月甲午,主管部门奏称:“前殿中曹郎荀万秋建议:考查古礼,祭祀天地有乐舞,为的是迎接神灵降临.所以《易经》说:‘雷在地上轰鸣。先王创作音乐来推崇功德,以盛大隆重的礼仪,将音乐献给上帝,并且祭祀自己的祖先。,《周官》说:‘在圜丘坛上奏乐,天神都降临;在方泽中奏乐,地神都出来。,又说:‘于是奏黄钟之乐,歌大吕之歌,舞《云门》之舞,用以祭祀天神。于是奏太簇之乐。歌应钟之歌,舞《咸池》之舞,用以祭祀地神。’从这一点来说,用乐舞祭祀天地之神由来很久远了。如今郊祀缺少乐舞,臣对此有疑。《祭统》说:‘祭祀有三件重大的事,进献之类没有比帝王用酒祭祖更重要的,音声没有比登歌更重要的,乐舞没有比《武宿夜》更重要的,这是周代的制度.,至于奎勉奏《五行》之乐,魏朝舞《咸熙》之舞,都是用于祭享。到了晋朝,在泰始初年,傅玄创作置郊庙歌诗三十二篇。元康年间,荀藩接受诏令完成其父荀勖的事业,钟磬乐器四厢悬挂,用于郊祭庙祭。造就是郊祭庙祭相承有乐的明证。如今庙祭虽然已奏登歌,但象舞尚未陈设,恐怕在具备礼仪方面有所欠缺.大抵圣明的君主治理世事,朝代不同而教化相同,虽然增损减益有些差异,升降盛衰情况交互出现,但未尝不是用古礼治理当代,规矩相同。如今正当国家太平时刻,典章制度齐备,凡是往昔遣佚的礼仪,无不备办。又何况在郊祭时招引天地神灵,昭明功德的时候,怎能使乐舞欠缺呢。臣认为郊庙之礼应当设乐舞。”
  于是诏令朝廷内外广泛商讨这件事。骠骑大将军竞陵王型诞等五十一人都赞同万秋的立议。尚书左仆射建王王皇噬认为:“圣王的功德虽然相同,但创定的礼仪却不一样,乐不相沿用,礼也不相因袭。自从大宋应天顺命,开创帝业以来,功业超过前王,教化盛于古人,朝廷礼仪和国家典章,都依照前代。自从后晋东迁,事务繁多而时间不足。虽然国家的重要法令典章稍稍具备,但遣佚欠缺的地方还很多。至于乐舞名目,郊庙礼仪,未能详具往日的规制。如今皇上功德又一次昌盛,以孝道治理天下,应当商定祭天祭地与祭祖的礼仪,用以昭示后代。查虞舜之乐为《韶》,汉朝改为《文始》,周代之乐为《大武》,室曲改为《五行》。由于眷念始祖有功而继宗有德,所以汉高祖庙乐称《武德》,汉太宗庙乐名《昭德》。董魏为亘游庙创作《武始舞》,为文帝庙制作《咸熙舞》。那么对于本朝祖宗的庙乐,应当另立乐名。晋代之乐如《正德》、《大豫》,到了塞伐也不改换名称,衹是称为《前舞》、《后舞》,这种依据前代的做法,是不合事理的。如今应当更改权定的名称,将《凯容》改为《韶舞》,将《宣烈》改为《武舞》。祖宗的庙乐,一概凭德定名。如果祭庙不毁迁,那么庙乐就不用其他名称,就像选产担、选塞查、选亘眯、还塞童、汉景帝等君主庙乐,都有美号,乐舞就凭美号而定,没有其他名称。对于章皇太后庙,按照诸儒的意见,衹奏文乐。何休、杜预、范宁注释有‘初献六羽,一语,并不说乐舞舞人行列,因为说舞人行列,干戈就在这行列裹。这注释表明妇女与战争之事无关。郊祀之乐,不再用其他名称,仍然和宗庙之乐相同罢了。查考《汉志》,如《永至》等乐的名称,各有意义,应当照旧不变。到了塞置,太祝衹有送神之礼,而没有迎神之礼,近来有人论议说立庙是用来让神灵居住的,庙祭时神就如同常在一样,不应当有迎神送神的礼仪。臣认为造一切违背了制礼的初衷。建立庙宇来让神灵居住,一年四季按时祭祀,用以表达孝亲之思的感情。神灵是升天还是降临,没有一定,为什么一定要常住在庙裹?所以《祭劝说:‘迎来神灵的时候快乐,送走神灵的时候哀伤。,甍堕注释说:‘迎来神灵而快乐,快乐的是亡亲的到来,送走神灵而哀伤,哀伤的是他不能知道亡亲能不能受享祭礼。’《尚书》说:‘祖考降临。’《漠书。安世房中歌》说:‘神灵来饮宴娱乐。又,《诗》说:‘太王、王季、文王三先君的灵魂在天。’《诗》又说:‘神明回归。’注说: ‘回到天地之中。’这都是说神灵有去有来,那么有送迎神灵之礼,也就很清楚了。就是周代名为《肆夏》之乐,也是为迎神送神而设之乐。古代以人称为“尸”来象征死者神灵,所以《仪礼》中祝有迎“尸”送“尸”之礼,近代虽然不再用“尸”,怎么可以缺少迎送之礼?又,傅玄有迎神送神歌辞,这就表明东晋没有迎神之乐,并不是往昔的典制。”
  散骑常侍、丹阳尹建城县开国侯颜竣立议认为:“如果道德功业有不同的称誉,那么乐舞也就有不同的礼仪,任何时候,没有沿袭不变的制度。所以典章制度有所增减损益。至于礼、道丧失,称谓习俗走上邪路之处,在大宋中兴受命的时候,见闻所及,须有所改革,前代谬误的典章制度,应当改正。郊祀之所以有乐舞,原出于《周易》、《周官》,历代进行讨论,无不援以为据。所谓‘扫净土地来进行祭祀,用黏土烧制的器皿作礼器’,衹是用质朴与诚心彰明天地美德,而典章制度的设置,道理本来就和这不一样。《周官》说:‘国家有了变故,就祭祀上帝和四方山川。又说:‘四块圭有璧作底座,用来祭祀天、旅祭上帝。两块圭有璧作底座,用来祭祀地、旅祭四方山川。’这裹四方山川不是指地,那么可以知道上帝不是指天。《孝经》说:‘郊祀后稷,用以配祭上天,在明堂祭祀文王,用以配祭上帝。,那么《豫》的作乐,不是郊祭天。大司乐的职务是:‘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用以祭祀天神。,郑玄注:‘天神,指五帝和曰月星辰。’帝王在夏历正月时,在南郊祭祀他所受命的上帝,那么冬至和夏至的祭祀,又不是祭祀天地。查考各部经书,关于郊祀有乐的问题,没有看到明确的证据。宗庙祭礼的事情,在以往典籍中记载得很清楚。于是从汉朝初年直到晋朝,虽然有时或许更改旧制,大抵相承不变,衹是不袭用原来的名号罢了。如今乐曲亡佚,世上通晓音律的人很少,关于重新创作的事情,臣听说过他们的议论。《正德》、《大豫》之乐的礼节法度一一存在,应当另立与以前不同的美名,修改使用。以《正德》作《宣化》之舞的乐曲,《大豫》作《兴和》之舞的乐曲,造就可以光大前代功烈,使后代子孙欢欣。前汉的祖与宗,各有不同的神庙,庙主的名称既然改变,乐舞的名号也就不同。如今七代祖先的庙合在一起祭祀,庭殿同在一个地方,在舞蹈的礼仪方面,不能每一庙另有其他制度。这一问题,后漠束平王刘苍已经议论过了。又,王肃、韩祗认为帝土的德化广大无边,天下不分内外,六代四夷的舞蹈,金石丝竹的音乐,应当都在宗庙演奏.我认为刘苍、王肃、韩祗的意见符合经典礼法,在当今适用。”
  左仆射建平王刘宏又提出意见:“颜竣根据《周礼》、《孝经》,因为天与上帝两词连文重出,所以认为上帝不是指天,那么《周易》中所说的作乐,不是为了祭天。查《周易》中说: ‘先王作乐舞来推崇功德,以盛大隆重的仪礼将音乐进献给上帝,并且祭祀自己的祖先。,《尚书》说:‘向上帝行祭祀之礼。’《春秋传》说:‘祷告吴天上帝。,凡是说到上帝,没有一处不是指天。上天尊贵,不能衹有一个称号,所以有时称为吴天,有时称为上帝,有时称为昊天上帝,不能因为天有好几个称号,就认为上帝不是指天。徐邈据《周礼》‘国家有变故,就祭上帝’之语,推知礼祭天,旅祭上帝,同是祭天。说礼祭天,是指常规的祭祀,说旅祭上帝,是指有特殊情况而祭祀。《孝经》称:‘尊敬父亲的事没有一件比从祀上天更大。’所以说:‘郊祀后稷,以后稷从祀上天,在明堂祭祀文王,以文王从祀上帝。,这裹既然将天作为议题,那么上帝就是指天就更加清楚了。不想使两个天在文字上重复,所以将天变称为上帝罢了。《周礼》中祀天的话两次出现,所以郑玄注把前一次的天神称为五帝,后一次冬至所祭者为昊天。颜竣又说: ‘二至的祭祀,又不是天地。,不知道天地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祭祀?《礼记》说:‘扫净土地来进行祭祀,用黏土烧制的器皿作礼器。,主旨是说明所用的器物应当质朴,并不反对用乐舞迎接神灵降临。万挞认为郊祀应当有乐舞,这事是有故典叮以依据的。酦垒又说:‘塞垩王型苍认为前连诸帝各自神庙,因此祖宗的神庙可以各有各的舞乐,至于三年一次在始祖的神庙合祭,那就专用始祖的乐舞。所以认为后汉诸帝都在同一庙庭祭祀,虽然有祖和宗的区别,不应当掺入其他乐舞。’这虽然有独特的见解,但没有统观适应时世的变动。后汉祭祀依从俭朴,所以诸帝共在一庙,仍然用不同的祭室保留诸帝各自神庙的礼制。自从晋朝以来,升堂而歌,赞颂美德,诸帝的祭室相继演奏乐舞。至于祖和宗的乐舞,为什么还不可以更迭演奏?如果歌咏的内容不同,虽然共在一庭,也没有什么妨碍。魏时三祖各有各的舞乐,难道是三祖各有各的神庙吗?”
  群臣的意见都赞同刘宏:“祭祀南郊迎神时,奏《肆夏》。皇帝刚登上祭坛时,奏登歌。开始祭献时,奏《凯容》、 《宣烈》之舞。送神时奏《肆夏》。祭庙迎神时,奏《肆夏》。皇帝进庙门时,奏《永至》。皇帝到束壁时,奏登歌。初献时,奏《凯容》、《宣烈之舞》。祭献完毕时,奏《永安》。送神时,奏《肆夏》。”韶旨许可。
  孝建二年十月辛未,主管部门又上奏:“郊庙的乐舞,由皇上亲自奉行,开始登上祭坛以及进庙到束壁时,一并奏登歌,乐歌不延奏到三公祭献之时。”左仆射建平王刘宏又参加讨论,认为:“公卿祭献时,也应当奏登歌。”
  主管部门又奏称:“在元旦朝见群臣的大会以及祖父二庙的斋戒祠祀时,登歌照旧都在殿庭中设置演奏。查祖庙祠祀时,依照新的礼节制度,升堂唱歌的人上殿,演奏弦管的人在殿下;如今元旦朝见群臣时,升堂唱歌的人也应当上殿,演奏弦管的人在殿下。”诏旨一并许可。
  宋文帝章太后的庙乐还没有合乐的歌诗,垄逮大塱年间,派尚书左丞殷淡创作新歌诗,砠查又亲自创作堕去屋、宣立后的歌诗。
  后汉正月初一,天子驾临德阳殿受群臣朝贺。佛骨从西方来到,在殿前嬉戏,激荡水势变成比目鱼,在水中跳跃嗽水,兴起云雾遮挡了曰光;起雾完毕,又变成黄龙,长有八九丈,出水游戏,在阳光中炫耀。用两根长丝绳系在两根柱子的顶上,相距有好几丈速,两位歌女相对跳舞,在绳上行走,相遇时肩膀贴近而不倾倒。
  从魏、晋到江左,尚有《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龟忭舞》、《背负灵岳》、《桂树白雪》、《画地成川》之乐。

宋书浏览月榜 宋书全文 >

  1. 列传·卷五十二
  2. 志·卷二十八
  3. 列传·卷九十一
  4. 志·卷十二
  5. 列传·卷四十八
  6. 列传·卷四十四
  7. 列传·卷七十四
  8. 志·卷二十七
  9. 列传·卷八十四
  10. 列传·卷五十八

宋书最受喜欢章节 宋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
  2. 列传·卷九十九
  3. 列传·卷九十八
  4. 列传·卷九十七
  5. 列传·卷九十六
  6. 列传·卷九十五
  7. 列传·卷九十四
  8. 列传·卷九十三
  9. 列传·卷九十二
  10. 列传·卷九十一
  11. 列传·卷九十
  12. 列传·卷八十九
  13. 列传·卷八十八
  14. 列传·卷八十七
  15. 列传·卷八十六

猜你喜欢的宋书故事 宋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