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书 > 列传·卷四十六

列传·卷四十六

  赵伦之、到彦之阙、王懿、张邵
  赵伦之,字幼成,下邳僮人也。孝穆皇后之弟。幼孤贫,事母以孝称。武帝起 兵,以军功封阆中县五等侯,累迁雍州刺史。武帝北伐,伦之遣顺阳太守傅弘之、 扶风太守沈田子出峣柳,大破姚泓于蓝田。及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霄城县侯, 安北将军,镇襄阳。少帝即位,征拜护军。元嘉三年,拜镇军将军,寻迁左光禄大 夫,领军将军。
  伦之虽外戚贵盛,而以俭素自处。性野拙,人情世务,多所不解。久居方伯, 颇觉富盛,入为护军,资力不称,以为见贬。光禄大夫范泰好戏谓曰:“司徒公缺, 必用汝老奴。我不言汝资地所任,要是外戚高秩次第所至耳。”伦之大喜,每载酒 肴诣泰。五年,卒。子伯符嗣。
  伯符,字润远。少好弓马。伦之在襄阳,伯符为竟陵太守。时竟陵蛮屡为寇, 伯符征讨,悉破之,由是有将帅之称。后为宁远将军,总领义徒,以居宫城北,每 有火起及贼盗,辄身贯甲胄,助郡县赴讨,武帝甚嘉之。文帝即位,累迁徐、兗二 州刺史。为政苛暴,吏人畏之若豺虎,然而寇盗远窜,无敢犯境。元嘉十八年,征 为领军将军。先是,外监不隶领军,宜相统摄者,自有别诏,至此始统领焉。二十 一年,转豫州刺史。明年,为护军将军,复为丹阳尹。在郡严酷,吏人苦之,或至 委叛被录赴水而死;典笔吏取笔不如意,鞭五十。子倩,尚文帝第四女海盐公主。 初,始兴王浚以潘妃之宠,故得出入后宫,遂与公主私通。及适倩,倩入宫而怒, 肆詈搏击,引绝帐带。事上闻,有诏离婚,杀主所生蒋美人,伯符惭惧发病卒。谥 曰肃。传国至孙勖,齐受禅,国除。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宏,事石 季龙;父苗,事苻坚,皆为二千石。
  仲坚德少沈审,有意略,通阴阳,解声律。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与兄睿同 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不能前,困卧 林中。忽有青衣童兒骑牛行,见仲德,问曰:“食未?”仲德告饥。兒去,顷之复 来,携食与之。仲德食毕欲行,会水潦暴至,莫知所如。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 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之,获济,与睿相及。渡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 留,使为将帅。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奔太山,辽遣骑追之急,夜行,忽有炬火前 导,仲德随之,行百许里,乃免。
  晋太元末,徙居彭城。兄弟名犯晋宣、元二帝讳,并以字称。睿字元德。北土 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若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 里所容。仲德闻王愉在江南,是太原人,乃往依之;愉礼之甚薄,因至姑孰投桓玄。 值玄篡,见辅国将军张暢,言及世事,仲德曰:“自古革命,诚非一族,然今之起 者,恐不足以成大事。”
  元德果敢有智略,武帝甚知之,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仲德闻其谋,谓元 德曰:“天下之事,不可不密,应机务速,不在巧迟。玄每冒夜出入,今若图之, 正须一夫力耳。”事泄,元德为玄所诛,仲德奔窜。会义军克建业,仲德抱元德子 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马上抱方回与仲德相对号泣,追赠元德给事中,封安复县侯, 以仲德为中兵参军。
  武帝伐广固,仲德为前锋,大小二十余战,每战辄克。及卢循寇逼,败刘毅于 桑落,帝北伐始还,士卒创痍,堪战者可数千人。贼众十万,舳舻百里,奔败而归 者,咸称其雄。众议并欲迁都,仲德正色曰:“今天子当阳而治,明公命世作辅, 新建大功,威震六合。妖贼豕突,乘我远征,既闻凯入,将自奔散。今自投草间, 则同之匹夫;匹夫号令,何以威物?义士英豪,当自求其主尔。此谋若行,请自此 辞矣。”帝悦之,以仲德屯越城。及贼自蔡洲南走,遣仲德追之。贼留亲党范崇民 五千人,高舰百余,城南陵。仲德攻之,大破崇民,焚其舟舰,收其散卒,功冠诸 将,封新淦县侯。义熙十二年北伐,进仲德征虏将军,加冀州刺史,为前锋诸军事。 冠军将军檀道济、龙骧将军王镇恶向洛阳,宁朔将军刘遵考、建武将军沈林子出石 门,宁朔将军硃超石、胡籓向半城,咸受统于仲德。仲德率龙骧将军硃牧、宁远将 军竺灵秀、严纲等开钜野入河,乃总众军,进据潼关。长安平,以仲德为太尉咨议 参军。

译文

  赵伦之字幼成,下邳僮县人,是孝穆皇后的弟弟。少年时父亲早死,家庭贫困,赵伦之对母亲非常孝顺,并以此显名。刘裕起义,赵伦之因为战功被封阆中县五等侯,多次升官,一直到雍州刺史。武帝北伐,赵伦之派顺阳太守傅弘之、扶风太守沈田子从山尧柳出击,在蓝田大破姚泓的秦军。到武帝称帝,赵伦之因为是开国功臣,被封为霄城县侯、安北将军,镇守襄阳。少帝继位,赵伦之被调任为护军将军。元嘉三年(426),赵伦之被任为镇军将军,不久又升为左光禄大夫和领军将军。
  赵伦之虽然因为是外戚而当了大官,但他很俭朴淡然,性格粗野朴实。人情世故,很多不知道。因长期当一方大吏,很是富有,到京任护军将军,财务不如先前那么多,他以为是职务降低了。光禄大夫范泰喜欢对他开玩笑说:“司徒官职正空缺,一定会用你这老家伙,我不说你的资格,仅说是外戚高爵的秩序就该轮到你。”赵伦之非常喜欢,每每带着酒肴拜访范泰。五年(428),赵伦之逝世,他的儿子赵伯符继承他的封爵。  张邵字茂宗,是会稽太守张裕的弟弟。最初张邵当晋朝琅王牙内史王诞的龙骧府功曹。桓玄把王诞转任到广州,亲朋故友都离开了他,只有张邵紧紧追随,流着眼泪送别。当时又是战乱又是饥荒,张邵又给王诞的妻子送粮送衣。
  桓玄篡位称帝,张邵的父亲张敞以前当尚书,因为回答桓玄提问有点错误,被降为廷尉卿。到武帝讨伐桓玄,张邵劝张敞向刘裕表示忠心。武帝非常高兴,叫人在张家门边写上命令:“有犯张廷尉的,以军法处置。”后又用张敞为吴郡太守。王谧当扬州刺史,选张邵当主簿。刘毅的官职仅次于刘裕,又爱结交人才,喜好名士,当世名流无不到门下拜访,只有张邵不去。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答道:“我们的主公刘裕是改造国家的伟人,何必多问呢?”刘穆之把这事告诉刘裕,高祖更加信任他,转他为太尉参军,兼任长流贼曹。卢循袭击京城,高祖叫张邵守卫南城,当时百姓到河边观望敌人的态势,武帝很奇怪,便问张邵,张邵说:“如果殿下没有从南燕回来,百姓怎么敢观望,今天他们再也不会害怕敌人了。”不久张邵补任州主簿。
  张邵一心扑在工作上,精力过人,到武帝杀刘藩时,张邵当时在西州值夜班,当晚他便通告手下官员说;“大军要大规模讨伐,你们各位应该修理好船舶和仓库,到明日清晨办好。”第二天天亮,武帝叫来各省的主簿参军,一下便都到了,很是惊异,问他们为什么来得这么快,那些人回答说:“这是昨夜张主簿叫我们准备好的。”武帝说:“张邵可以说和我同忧共患。”义熙九年(413),刘裕的世子开始建立征虏府,补任张邵为录事参军,转任中军将军,又迁任谘议参军,兼领记室的职务。
  十二年(416),武帝北伐,张邵请见武帝说:“人生是很危险而脆弱的,所以应该想远一点,刘穆之如果发生意外,谁能代替他?主公功业到如此地步,如果刘穆之死了的话,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武帝说:“这自然要刘穆之和你来处理了。”青州刺史檀祗镇守广陵,当时滁县中有一些亡命之徒汇集,檀祗率兵袭击,刘穆之恐怕因此惹出麻烦,准备派出军队。张邵说:“檀韶占据中游,檀道济为北伐先锋,如果怀疑心暴露出来,恐怕会招致意外,应该先派人慰劳檀祗,观察檀祗的真意。”不久檀祗果然没有妄动。刘穆之去世时,朝中人心浮动,朝臣们都想下诏用司马徐羡之代替刘穆之。张邵说:“朝廷和大府中的事,都请教徐羡之,其余应该向北(刘裕在北)请示然后再定夺。”武帝很赞赏他临事不乱,得大臣体统的风度。十四年(418),武帝想用世子镇守荆州,张邵进谏说:“世子是非同一般的,全国人都看着他,所以不应该处在外藩,我这里要以我的老命请求不要作这个任命。”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文帝当中郎将、荆州刺史时,用张邵当司马,兼任南郡相,府中大小事都由张邵决定。武帝称帝,张邵因是开国大功臣,被封为临沮伯。又分出荆州一部分,设立湘州,以张邵为刺史。并将设立军府,张邵认为长沙是内地,不是用兵的地方,设立军府会妨碍政事,不利朝廷。武帝听从他的意见。谢晦造反,派人送信给张邵,张邵没有拆信,直接派人上交武帝。
  元嘉五年(428),张邵转任征虏将军,兼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官都督。当初王华和张邵有点间隙,到王华成了朝廷显要人物时,张邵的亲戚朋友为他担心。张邵说:“王子陵(王华字)公正宽容,必然不会因私仇妨碍正经事。”这次雍州刺史的任命,实际正是王华提议的。张邵到襄阳后,建立长长的围岸,修理堤坝塘堰,增加垦田几千顷,本郡百姓因此而变得富足。丹江、淅川二江蛮人多次侵略,张邵诱引蛮人首领,趁大会时杀了他们,并且袭击蛮人部落。张邵既然欺骗了蛮人部落,蛮人到处造反,水陆两路都被截断。他的儿子张敷到襄阳看他,准备回京,蛮子们想乘机抓住张敷。恰遇蠕蠕国派使者朝贡,蛮人以为是张敷,于是抓住了使者,张邵因此事被降为扬烈将军。
  江夏王刘义恭镇守江陵,以张邵为抚军长史、持节、南蛮校尉。因为张邵在雍州贪污聚敛,赃款共二百四十万,张邵被抓到廷尉,免除一切官职,削去封爵和食邑。后来又当吴郡太守,在任上去世,死后被恢复封爵,并被谥为简伯。张邵临终之际,遗嘱叫用菜果祭祀他,用苇席为灵车。他的儿子们按他的要求做了。他的三个儿子张敷、张演、张敬都是当时名人。
  

宋书浏览月榜 宋书全文 >

  1. 列传·卷五十二
  2. 志·卷二十八
  3. 列传·卷九十一
  4. 志·卷十二
  5. 列传·卷四十八
  6. 列传·卷四十四
  7. 列传·卷七十四
  8. 志·卷二十七
  9. 列传·卷八十四
  10. 列传·卷五十八

宋书最受喜欢章节 宋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
  2. 列传·卷九十九
  3. 列传·卷九十八
  4. 列传·卷九十七
  5. 列传·卷九十六
  6. 列传·卷九十五
  7. 列传·卷九十四
  8. 列传·卷九十三
  9. 列传·卷九十二
  10. 列传·卷九十一
  11. 列传·卷九十
  12. 列传·卷八十九
  13. 列传·卷八十八
  14. 列传·卷八十七
  15. 列传·卷八十六

猜你喜欢的宋书故事 宋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