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六十一

列传·卷六十一

  王臻 鱼周询 贾黯 李京(吴鼎臣附) 吕景初(马遵附) 吴及 范师道 李绚 何中立 沈邈
  王臻,字及之,颍州汝阴人。始就学,能文辞。曾致尧知寿州,有时名,臻以文数十篇往见,致尧览之,叹曰:"颍、汝固多奇士。"举进士第,为大理评事,历知舒城、会昌县,通判徐、定二州,以殿中丞知兖州,特迁监察御史。
  中使就营景灵宫、太极观,臻佐助工费有劳,迁殿中侍御史,擢淮南转运副使。时发运司建议浚淮南漕渠,废诸堰,臻言:"扬州召伯堰,实谢安为之,人思其功,以比召伯,不可废也。浚渠亦无所益。"召为三司度支判官,而发运司卒浚渠以通漕,臻坐前异议,降监察御史、知睦州。道复官,徙福州。闽人欲报仇,或先食野葛,而后趋仇家求斗,即死其处,以诬仇人。臻辨察格斗状,被诬者往往释去,俗为之少变。又民间数以火讹相惊,悉捕首恶杖之,流海上,民乃定。
  仁宗即位,迁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历三司户部、度支副使,擢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累迁尚书工部郎中。奸人伪为皇城司刺事卒,吓民以取赇,臻购得其主名,黥窜三十余人,都下肃然。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建言:"三司、开封府诸曹参军及赤县丞尉,率用贵游子弟,骄惰不习事。请易以孤寒登第、更仕宦书考无过者为之。"又言:"在京百司吏人入官,请如《长定格》,归司三年。"皆可其奏。未几,卒。臻刚严善决事,所至有风迹。
  鱼周询,字裕之,开封雍丘人。早孤,好学。举进士中第,为大理评事,历知南华、分宜、静海三县,迁太常博士、通判汉州。城中夜有火,部众救之,植剑于前曰:"攘一物者斩!"火止,民无所失亡。以尚书屯田员外郎知真州,徙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求便郡,知安州,徙蔡州,召为侍御史。陕西用兵,科敛烦数,命安抚京西路,还赐绯衣银鱼。为开封府判官,又使陕西刺民兵,判三司理欠、凭由司。进起居舍人、知谏院,固辞,乃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为三司盐铁副使。时渭州城水洛,尹洙、郑戩争未决,诏周询与都转运使程戡相利害。周询是戩议,遂城之。迁吏部员外郎,擢天章阁待制、知成德军,徙河北都转运使,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庆历八年,手诏近臣访天下之务。周询对曰:
  陛下患西陲御备,天下绎骚,趣募兵士,急调军食,虽常赋有增,而经用不足。臣以谓唐季及五代,强臣专地,中国所制,疆域非广。及祖宗有天下,俘吴、楚、蜀、晋,北捍獯鬻,西服羌戎,所用甲兵,所入租赋,比之于今,其数尚寡。然而摧坚震敌,库府无空虚之弊,县官无烦费之劳,盖赏信罚必,将选兵精之效也。近元昊背惠,西方宿师。朝廷用空疏阘茸者为偏裨,以游惰怯懦者备行伍,故大举即大败,小战辄小奔。徒日费千金,度支不给,卖官鬻爵,淆杂仕流,以铁为钱,隳坏国法。而又官立盐禁,驱民赍辇,荡析恒产,怨咨盈路。去秋水旱继作,今春饥馑相属,生灵重困,于兹为剧。今元昊幼子新立,乃朝廷宽财用、惜民力之时也,速宜经度,以纾匮乏。愿委安抚使与本路守边、掌计臣僚同议,裁减冗兵,节抑浮费,禁止横敛,廪假贫民,去武臣之庸懦,出守宰之贪残。仍冀特发宸衷,出内帑钱助关陕费,使通盐商之利,改钱币之法,宣布德泽,与民休息。然后劝勉农桑,隐括税籍,收遗利,抑兼并,则公有羡财,私有余力矣。
  陛下患承平浸久,仕进多门,人污政滥,员多阙少,滋长奔竞,靡费廪禄。臣以谓国家于制举、进士、明经之外,复有任子、流外之补,负瑕衅、服舆台者,亦置班列。历年既久,纷猥塞路,求人任事,适用者鲜,而又亟更数易,交错道涂,额置有常,诏除无限,凡守一阙,动逾再期。预阃籍、服武弁者,坐费水衡之给,虚计岁考之期;赴铨调、守选格者,居多困乏之叹,行寡廉耻之风。官冗之弊,一至于此!愿陛下特诏,进士先取策论,诸科兼通经义,中第解褐,无令过多。其文武班奏荐并流外出官者,权停五七年,自然名器不滥,奔竞衰息矣。
  陛下患牧守之职,罕闻奏最。臣闻汉宣帝勉厉二千石,其有治效者,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以次用之,故良吏为盛。国家鉴诸侯专地之患,一切用郡守治之。而班行浸冗,序迁者众。乃有地处藩宣,秩为卿监,而未历省府提转,则为沉抑。内重外轻,何以求治?改弦易辙,正在此时。愿诏两府大臣,选委两制、台谏官参举,如两任通判可充知州军京朝官,依次除补。若治状尤异,即升省府提转。其常例入知州者,一切停罢,则进擢得人,牧守重矣。
  陛下患将帅之任,艰于称职。臣闻晏子荐司马穰苴曰:"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是知将帅之材,非文武兼备,则不可为。我朝自二边款附,久不用兵。近岁有西北之警,补授帅臣,出于遽猝,非自卒伍,即恩泽侯。无信义以结士心,无庄严以正师律,退则奔北,进则被擒,亏损威灵,取侮夷狄,命将之失,未有若今之甚也。愿择名臣,选举深博有谋、知兵练武之士,不限资级,试以边任,临轩敦遣,假以威权,如祖宗朝任郭进、李汉超辈,阃外之事,俾得专之,无以谤谗轻有迁徙,使其足以取重,则安有不称职之忧乎?
  陛下患西北多故,边情罔测,献奇谲空言者多,陈悠久实效者少,备豫不虞,理当先物。臣闻国家和约北戎,爵命西夏,偃革止戈,逾四十载。而守边多任庸人,不严武备,因循姑息,为敌所窥,致元昊悖逆,耶律张皇。未免屈己为民,息兵讲好,皆用苟安之谋,而无经远之策。此班固所谓"不选武略之臣,恃吾所以待寇而行货赂,割剥百姓以奉寇仇"者也。愿陛下特议减三路兵马之驽冗者,以纾经费,以息科敛。然后选将帅,择偏裨,使戢肃骄兵,饬利戎器,识山川形胜,用兵奇正。河朔旷平,可施车阵,亦宜讲求其法。虽二边异时侵轶,恃吾有以待之,庶几无患矣。
  时执政及近臣所对多疏阔,仁宗颇嘉周询详敏。知恩州张得一诛,坐失举,出知永兴军;数日,改知成德军,未行,卒。帝嗟悼之,特赠尚书工部侍郎。
  周询性和易,闻见该洽,明吏事。在安州时,园吏见大蛇垂阑楯,即视之,乃周询醉而假寐,世传其异。
  贾黯,字直孺,邓州穰人。擢进士第一,起家将作临丞、通判襄州。还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直集贤院,迁左正言、判三司开拆司。
  黯自以年少遭遇,备位谏官,果于言事。首论韩琦、富弼、范仲淹可大用。杜枢覆张彦方狱,将驳正,忤执政意,执政以他罪绌枢。黯言:"枢无罪,且旨从中出,不因臣下弹奏。恐自此贵幸近习,言一得入,则将阴肆谗毁,害及善良,不可不察。"时言者或论事亡状,辄戒励穷诘。黯奏:"谏官、御史,迹既疏远,未尝预闻时政,不免采于传闻,一有失言,而诘难沮辱随之,非所以开广言路。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执政又患言事官旅进,论议上前不肯止。乃诏:"凡欲合班上殿者,皆禀中书俟旨。"黯论以为:"今得进见言事者,独谏官、御史,若然,言路将壅,陛下不得闻外事矣。请如故便。"皆弗许。

译文

  贾黯字直孺,邓州穰县人。提升为进士第一,开始担任将作监丞、襄州通判。回京后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直集贤院,升为左正言、判三司开拆司。
  贾黯以他少年时的遭遇,担任谏官,敢于上书言事。首先论说韩琦、富弼、范仲淹可以委以大任。杜枢复审张彦方案件,准备对原判加以驳斥和更正,冒犯了执政者的意愿,执政者用其他的罪名将杜枢贬职。贾黯说:“杜枢没有犯罪,而降职的决定由朝廷直接决定,没有臣下上奏对他进行弹劾。恐怕从此以后权贵宠幸之人,所说一旦被执政者听信,就会暗中大肆以谗言诋毁,使善良之人遭殃,不能不对此有所察觉。”这时进谏者有的论事没有状文,就严厉警告不断地责问。贾黯上奏说“:谏官、御史,既然已被朝廷疏远,不曾参预朝廷政事,不免利用一些传闻,一旦有不符之处,朝廷就对他们加以责难阻挠辱骂,这不是广开言路的办法。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王圭、魏征进谏的办法,每到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执政者又担心言事官共同进谏,在朝廷上议论不止。于是下诏说:“凡是要聚集一起上殿进谏者,都要禀告中书听候消息。”贾黯上奏认为“:如今能上殿言事的人,只有谏官、御史,如果要听候中书消息,将会堵塞言路,陛下就不能知道朝外之事了,请求还是像过去一样。”朝廷对这些提议都未允许。
  侬智高反叛,余靖任桂州知州,杨畋安抚广南东、西路,朝廷都答应他们全权处理。贾黯说:“二人共同统治,指挥不一,这样下面的将领将无所适从。余靖主要节制西路,如果叛军向东进犯,那么余靖就不能统辖,无法指挥众将,不如让余靖一人统辖东、西两路。”朝廷听从了贾黯的建议。皇..四年(1052),贾黯为同修起居注,改判盐铁勾院,升任左司谏,上奏建议全国重新设置义仓,朝廷将其建议下达各地进行讨论,人们的意见不一致,贾黯也反复辩说分析,最后仍然没有实行。宰相刘沆请求朝廷内外的各种推举奏书,都按照诏令一样,不要使用旧例。人们认为这样不方便,贾黯上奏建议废除这一规定。狄青授予枢密副使,贾黯说:“建国之初武臣旧将,辅助皇帝建立大业,消灭其他敌国,功绩卓著者,数也数不清,但从来没有军人进入帐幕的。”不予答复。会灵观发生火灾,贾黯又说“:上天想要废除它,应当停止各种营造修缮工程,赦免守卫者的罪行,以此来表示警惕恐惧修身反省之意。”提升为知制诰。
  仁宗初年,视事退朝,来到迩英阁,召见侍臣讲读,而修撰起居注的官员单独先出去了。贾黯说:“君臣访对,关系着国家的政治,但修史的官员不能参与,请求一并召至待侍经筵。”仁宗对此加以允许。起初,迩英、延义两阁,讲读官各有各的记注,到这时,才废除了。直龙图阁钱延年被提升为天章阁待制,贾黯当面要钱延年辞掉,就诋毁钱延年没有才能,不应当污辱侍从,封词目还中书,朝廷就停止了任命。
  任判吏部流内铨。益州推官桑泽的父亲留居乡间,已经死了三年了。后来桑泽被不知此事的人调到京师,被人发觉后离开了京城。贾黯上奏加以弹劾,桑泽被终身废禁,不得任用。福州推官刘扌卞凭借术数,预言人的祸福,常常出入公卿之门,贾黯上奏任他为灵台郎。
  这时朝廷诏令两制、两省的官员只能是公事才允许到中书、枢密院见执政者,大臣们心里都知道此规定不妥,但都不愿自己说出来。后来贾黯任许州知州,才说:“其他官员都能见到执政者,但侍从近臣,反而如此疏远排斥怀疑。曾听说先朝任用王禹翶请朝,所有官员都在政事堂拜谒宰相;枢密使也必须跟从百官一起等待接见,来防止各种贿赂。诏令颁布后,左正言谢泌上书朝廷,认为这不是皇帝完全信任大臣、大臣施展才智报答皇帝的行为。”立即收回诏令废除前面颁布的那条规定。
  调往襄州,迎取父亲到官府,他的父亲有个朋友在部中,就派遣直厅卒前来致以问候。贾黯立即鞭打直厅卒,他的父亲十分愤怒,就在一天傍晚回归乡里,不久,得了重病,贾黯内心很不安,请求调往郡县解除官职来赡养父亲。没有得到回复,就抛弃官职而去。而御史吴中复等弹劾贾黯擅自抛弃州府官印,扰乱朝廷法规,被贬为郢州知州。还没有前去任职,父亲过世。服丧期满后,暂时掌管三班院,成为翰林学士。唐介等人由于谏言陈升之不应当独揽权柄,滥用权势,都被调离京师等候补职。贾黯上奏唐介等人能大胆进言,请求对他们宽大处理。由于疾病请调往郡县,改任侍读学士、邓州知州。没有到任,疾病已经痊愈,又任翰林学士、知审官院。
  这时官吏中有的以官名犯祖、父讳名谐音为由,援引法律请求授予其他官职。贾黯说:“礼仪不避讳谐音之名,双名不必不偏离避讳,律令:‘府号、官职名称冒犯祖父之名又冒荣居之,上书奏事如果冒犯祖庙名讳,都犯有不同程度的罪。’又说‘:如果厌恶之名和二名不是全部冒犯的,不治罪。’现在官吏允许避讳谐音之字,那么假如有人官名犯了祖、父名讳之谐音,难道应该以冒荣之律来治他的罪吗?本朝雍熙年间(984~987),曾经发布诏令:‘除授官职冒犯私讳的,只有三省御史台五品、文班四品以上,正式上奏允许改变,其他官员都不必使用此制度。’请按照雍熙年间的诏书,规定自某品以上才允许改变官名,按照礼仪律令办事。”朝廷于是颁布诏令,除了名的谐音以及双名,不论官职品位的高下都任凭避用。
  累升任尚书左司郎中,暂代主管开封府。两军监牢中的囚犯每年都有许多死在狱中,而狱吏不承担任何过失。贾黯说“:狱吏有的懈于巡视囚犯,囚犯饥渴疾病无法解决,致使囚犯死亡,请求对每年死在狱中的囚犯进行登记,而对狱吏进行奖赏和惩罚。”府中吏员名额为七百人,由于犯罪被罢官又依次授予官职的,都是在总额外补授的,贾黯请求朝廷对这些人授予官职必须是有空缺才能进行。但是断案,人们认为是贾黯一己之见,并不公平。御史中丞王畴和其朋党陈经、吕诲、傅尧俞,谏官司马光、龚鼎臣、王陶,都说贾黯固执任性,当接到朝廷颁布的赦免命令时,犯罪应当释放的罪犯他反而加罪。贾黯被免为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英宗即皇帝位,升为中书舍人。接受诏令修撰《仁宗实录》,权知审刑院,任群牧使。这时朝廷封拜皇子,并授予皇子检校太傅。贾黯道:“太师、太傅、太保,称作三师,是天子遵守效法的。儿子作父亲的老师,按情理来说是不可以的,前世遵循它而没有考虑它的错误。请求从今天皇子以及宗室中地位低下者,都不要兼任师傅官,按照其升任官职的秩序,改授三公。”将此奏议下达到两制议论,请求按照贾黯上奏所论而办。但中书也说“:从唐朝以来,亲王没有兼任师傅的。我朝因为三师、三公都是虚设之名,因而授予此官,恰好改正了前世的过失。”诏令允许。
  升任给事中、权御史中丞。不久,任命吕诲为知杂事,吕诲曾经弹劾过贾黯,因而有所顾虑,犹豫不决,准备避任。贾黯说曾经推举吕诲任御史,了解他正直谨慎厚道,当时是为了公事,并不是有任何疑忌和怨恨,愿意长期与他共事,吕诲才就职。
  英宗即位之初,王广渊、周孟阳由于是先朝旧臣,多次被英宗召见问对。贾黯说“:满朝的贤才之臣,没有一个被召见,单独对一两位先朝旧臣表示亲近,这是向天下表示本朝不宏大。请求像太宗过去一样,召见侍从馆阁大臣,来作为顾问。”英宗曾经从容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任用的。”贾黯回答说:“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材,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退朝后贾黯就五件事给英宗上书:一、了解人材的才智,二、逐步培养人材,三、不要对人材求全责备,四、按条例推举人材,五、有所选择地加以任用。
  后来与两制共同商议,请求以濮王为皇伯,宰相不依从,后来又多次到中书进行论争。恰遇大雨发生洪水,这时贾黯已经有病在身,上疏说:“怠慢宗庙,违背天时,则洪水会发生。如今二位执政者,知道陛下是先帝的后代,就阿谀奉迎,取悦陛下,违背经义,提出两统贰父之说,因而七庙神灵发怒,降下大雨,杀害人民。”已病,请求离开京城,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陈州。没到任,去世,终年四十四岁。口头遗奏数百言,仍请求以濮王为皇伯。赠予尚书礼部侍郎。
  起初,贾黯的母亲陈氏回到了娘家,继母史氏在家,后来贾黯接回陈氏,二母互相不和,贾黥却能安心侍奉她们。贾黯以美好纯洁自好,在朝中多次上书言事,有的被采纳有的被否定,人们称赞他耿介正直。但性情急躁,起初为襄州通判,怀疑演戏的人戏弄他,将人粪喂给戏弄他的人吃。在开封任开封府时,被罪人痛骂,贾黯又将人粪给罪人吃,上谏的人也因此而诋毁他。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