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卷二百二十六

  ◎宦者二
  ○杨守珍 韩守英 蓝继宗 张惟吉 甘昭吉 卢守勤 王守规 李宪 张茂则 宋用臣 王中正 李舜举 石得一 梁从吉 刘惟简
  杨守珍,字仲宝,开封祥符人。为入内黄门,习书史,学兵家方略。善射,家僮过堂下,一发贯髻,人服其精。选为环庆路走马承受公事。契丹谋入塞,为镇、定、高阳关行营同押先锋事。会许民周继宗为人诬告与外夷交通,干证者六十人,辞服,遣守珍覆问,悉办理出之。徙真定、保、赵等州驻泊都监,邕、桂等十州安抚都监。从曹克明降抚水州蛮,筑二栅以扼其要。天禧初,擒盗于青灰山。累迁西京作坊使、带御器械、永兴军兵马钤辖,徙真定、邠宁路。为内侍省内侍押班,提点内弓箭军器库。进内园使、右班都知、领端州刺史。尝侍仁宗苑中,命乘马驰射,赏其便习,赐锦袍(缺)酒。卒,赠原州防御使。
  韩守英,字德华,开封祥符人。初为入内高品,从征河东,数奉诏至石岭关督战,取隆州,迁殿头。久之,以西头供奉官擢入内内侍押班,迁副都知。随王继恩招安西川,为先锋,战于剑门有功,迁西京作坊使、剑门都监。还,勾当三班院,进入内内侍都知。历定州、镇定高阳关、并代路兵马钤辖。契丹围岢岚军,守英与钤辖张志言、知府州折惟昌帅所部渡河,抵朔州,以牵贼势。遂破狼水砦,俘数百人,获马牛羊铠甲以数万计,贼为解去。赐锦袍、金带。俄领会州刺史,解都知。再迁昭宣使,复领三班。
  出为鄜延路都钤辖,徙并代路。建言:"本路宿兵多,百姓困于飞挽,今幸边鄙无事,请留骑军千,余人悉徙内地。"真宗曰:"边臣能体朝廷恤民之意,宜诏诸路视此行之。"
  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勾当皇城司,为赵德明官告使。历宣政、宣庆二使,内侍左班都知,领奖州团练使、雅州防御使,入内都知,管勾修国史。书成,进景福殿使,又为延福宫使、入内都知,复提举诸司库务。卒赠定国军节度观察留后。
  蓝继宗,字承祖,广州南海人。事刘鋹为宦者,归朝,年十二,迁为中黄门。从征太原,传诏营陈间,多称旨。
  秦州并边有大、小洛门砦,自唐末陷西羌。雍熙中,温仲舒谕酋豪使献其地,徒众渭北。言者以为生事,请罢仲舒。太宗遣继宗往按视,还奏二砦据要害,产良木,不可弃。帝悦,复使继宗劳赐仲舒。累迁西京作坊副使、勾当内东门。
  元德太后、章穆皇后葬,为按行园陵使。车驾北征,勾当留司、皇城司。车驾谒诸陵,近陵旧乏水,继宗疏泉陵下,百司从官皆取以济。擢入内副都知,为天书扶侍都监。诏与李神祐第东封扈从内臣之劳,而入内供奉官范守逊等诉其不公,罢都知。祀汾脽,复为天书扶侍都监,再迁东染院使。
  明年,领会州刺史,进崇仪使、勾当皇城司。修玉清昭应宫,与刘承珪典工作。宫成,迁洛苑使、高州团练使,充都监。坐章穆皇后陵隧垫,贬如京使。典修景灵宫,进南作坊使,复修会灵、祥源观。车驾幸亳州,管勾留司、大内公事,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勾当三班院,修国史院。为赵德明加恩使,德明与继宗射,继宗每发必中,德明遗以所乘名马。为内侍省右班都知,迁入内都知。
  仁宗即位,迁左骐骥使、忠州防御使、永定陵修奉钤辖。历昭宣、宣政、宣庆使。累上章求致仕,特免入朝拜舞及从行幸。顷之,复固请罢都知,以景福殿使、邕州观察使家居养疾。卒,赠安德军节度使,谥僖靖。
  继宗事四朝,谦谨自持,每领职未久,辄请罢。家有园池,退朝即亟归,同列或留之,继宗曰:"我欲归种花卉、弄游鱼为乐尔。"景福殿置使,自大中祥符间至继宗,授者才三人。养子元用、元震。
  元用终左藏库使、梓州观察使。
  元震以兄荫补入内黄门,转高班,给事明肃太后。禁中夜火,后拥仁宗登西华门,左右未集,元震独传呼宿卫,以功迁高品。为三陵都监,条列防守法,其后诸陵以为式。历群牧都监,监三馆秘阁,积官皇城使。累迁入内副都知、忠州防御使。仙韶院火,元震救护,火以时息。诏褒之,赐袭衣、金带。卒,赠镇海军留后。元震养子五人,不畜阉子。
  张惟吉,字佑之,开封人。初补入内黄门,迁殿头、高阳关路走马承受公事。护塞滑州天台埽役,迁西头供奉官,监在京榷货务。知嘉州张约以赃败,诏与御史王轸往劾其狱。还,领内东门司,为修奉章献、章懿太后二陵承受。时议复用李谘榷茶算缗法,乃以惟吉为内殿崇班,复监榷货务。凡内侍领内东门,次迁勾当御药院,而惟吉才进官,众以为薄,惟吉欣然就职。再期,以羡余迁承制。
  为赵元昊官告使,还,言元昊骄僣,势必叛,请预饬边备。及元昊寇延州,遣按视鄜延、环庆两路器甲,并访攻守利害。敌既退,夏竦、韩琦谋自鄜延深入,乘虚击之,命惟吉募并、汾骁勇,副以土兵,轻赍赴河外。惟吉以为我师当持重伺变,不宜驰赴不测以自困,已而元昊果引去。还奏称旨,领皇城司,迁内侍省押班、群牧都监,简陕西冗兵,领军头引见司,迁供备库使,尽汰军头司军校之罢癃者。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领恩州刺史,为入内都知。
  商胡决,为澶州修河都钤辖。转运使施昌言请亟塞,崔峄以为岁灾民困,役宜缓。命惟吉按视,言河可塞而民诚困,财用不足,宜少待之。从其议。迁如京使、果州团练使,复领皇城司,卒。
  惟吉任事久。颇见亲信,而言弗阿徇。张贵妃薨,将治丧皇仪殿,诸宦官皆以为可,独惟吉曰:"此事干典礼,须翌日问宰相。"既而宰相不能执议,惟吉深以为非。赠昭信军节度观察留后。逾月,又赠保顺军节度使,谥忠安。

译文

  蓝继宗,字承祖,广州南海人。是刘钅长宫中的宦官,归宋时十二岁,升为中黄门。跟从皇上征伐太原,在各营阵中传达诏命,多合皇上的心意。
  秦州边境有大、小洛门寨,自唐末陷入西羌,雍熙中期,温仲舒晓谕西羌首领献地归宋,把他们迁到渭北。言官认为温仲舒惹事,请求罢去他。太宗派蓝继宗前去察看,蓝继宗回来后上奏说大、小洛门寨地势险要,产好木材,不能放弃。皇上高兴,又派蓝继宗去慰劳赏赐温仲舒。蓝继宗历迁西京作坊副使、勾当内东门。
  元德太后、章穆皇后下葬,蓝继宗为按行园陵使。皇帝北征时,他任勾当留司、皇城司。皇上拜谒诸陵,陵的附近缺水,蓝继宗把泉水引到陵下,百官侍从都由此渡过。他被提升为入内副都知,为天书扶侍都监。诏命他和李神佑排列东封扈从内侍的功劳,入内供奉官范守逊等告他排列的不公平,他被罢去都知的职务。皇上在汾月隹祭祀,蓝继宗重任天书扶侍都监,又升为东染院使。
  第二年,蓝继宗任会州刺史,升为崇仪使、勾当皇城司。朝廷修玉清昭应宫,他和刘承王圭负责。宫修成后,他升为洛苑使、高州团练使,充当都监。因章穆皇后陵的墓道下陷,他被贬为如京使。负责修景灵宫,升为南作坊使,又修会灵、祥源观。皇上到亳州,他为管勾留司、大内公事,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勾当三班院、修国史院,为赵德明加恩使,赵德明与蓝继宗射箭,蓝继宗每发必中,赵德明把自己所乘的名马赠送给他。蓝继宗为内侍省右班都知,升为入内都知。
  仁宗即位后,蓝继宗升为左骐骥使、忠州防御使、永定陵修奉钤辖。历任昭宣、宣政、宣庆使。他多次上表请求辞官,皇上特免他入朝拜舞和跟从皇帝出行。不久,他又坚决请求罢去都知,就以景福殿使、邕州观察使的身份回家养病。去世后被赠官为安德军节度使,谥号“僖靖”。
  蓝继宗历事四朝,谦谨自持,每次任职时间不长,就请求罢官。家中有园池,退朝后他就立即回家,同僚中有人挽留他,蓝继宗说:“我想回家种花卉、抚弄游鱼取乐。”景福殿设使,从大中祥符年间到蓝继宗,只有三人担任过。他的养子叫蓝元用、蓝元震。蓝元用死于左藏库使、梓州观察使任内。
  蓝元震因哥哥的恩荫被补为入内黄门,转为高班,侍奉明肃太后。宫中晚上失火,明肃太后抱着仁宗登上西华门,左右侍从没跟过来,只有蓝元震传呼宿卫,他因功升为高品。蓝元震为三陵都监,他条列防守法,以后各陵都以此为榜样。蓝元震历任群牧都监,监三馆秘阁,官至皇城使。历迁入内副都知、忠州防御使。仙韶院失火,蓝元震去救护,火被及时扑灭。皇上下诏褒奖他,赏赐给他袭衣金带。他去世后被赠官为镇海军留后。蓝元震有五个养子,都不是宦官。   李宪,字子范,开封祥符人。皇..中期,补为入内黄门,稍稍升为供奉官。神宗即位后,他历任永兴、太原府路走马承受,多次论说边防事符合皇上的意思,为干当后苑。王韶上书请求收复河湟,皇上派李宪前去督师,他和王韶收复河州,被任为东染院使,干当御药院。又在牛精谷与敌人交战,占领珂诺城,他任熙河经略安抚司干当公事。李宪巡视..延军制,走到蒲中,正赶上木征与董毡、鬼章合兵攻破踏白城,杀死景思立,包围了河州,皇上命他赶赴前线,他快马加鞭来到军中。先前,朝廷用写有敕旨的黄旗晓谕将士,对用力破贼的人加倍奖赏。于是李宪早晨从营帐中起来,打开黄旗给将士们看并说“:这面旗,是皇上赐予的,看见它与敌人战斗,就是皇上亲临前线了。”将士们高呼要全力以赴。李宪督促诸将依山焚烧敌人的帐篷,当天就打通了到河州的道路。敌人余众保卫踏白城,宋军出兵与他们交战,大败敌人。宋进兵到余川,又攻破敌人十多座堡寨,木征率八十多个首领到宋营投降。捷报传到京城,李宪因功被加官为昭宣使、嘉州防御使。李宪回京城后,担任入内内侍省押班、干当皇城司。
  安南反叛,李宪作为赵..的副手前去招讨,没出发时,赵..建议“:朝廷设招讨副使,军事应该一同商量,至于对军队的节制号令应该归一人掌管。”李宪怨恨他。于是引起朝中多次论辩,李宪被罢去招讨副使之职,皇上命他赶快到秦凤、熙河路去安排边疆的事,这里的将领由他节制。于是御史中丞邓润甫,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砺透彻地论述认为这样不行,又说:“鬼章的祸患小,重用李宪的祸患大;李宪不成功祸患小,成功祸患大。”他们多次上奏,皇上都不听。冷鸡朴诱惑山后生羌侵扰边境,木征请求去征讨,众人认为不行。李宪说:“有什么危害?羌人天生就畏服高贵的种族。”就让木征去镇压。木征披挂整齐率军出发,敌人尊敬地看着他,全无斗志,宋军乘机进攻,杀死和俘虏一万多人,冷鸡朴被杀。董毡害怕,就派使者带礼物来归降。李宪被加官为宣州观察使、宣政使、入内副都知,又升为宣庆使。当时连年用兵,军费调度不足,皇上诏命李宪经制财用,李宪裁去冗费达十分之六,年年把西山的巨木运到京城供修建使用。皇上赏给李宪瑞应坊的一座园宅。
  元丰中期,宋分五路出兵讨伐夏国,李宪率熙、秦两路军到西市新城。收复兰州,请求在兰州城建帅府。皇上又诏命李宪率兵直奔兴、灵二州,董毡也声称想前去,应该乘机合力扫灭敌人巢穴,如果兴、灵二州道路被阻,就过河攻取凉州。于是李宪率兵东上,在高川石峡平定夏人。又进兵到屈吴山,在打口罗城扎营,奔天都,烧南牟府库,大军到葫芦河而还。
  李宪既不能到达灵州,董毡也失军期,宋军无功而回。李宪想以开拓兰、会二州邀功消责,同知枢密院孙固说:“兵法说,贻误军期者斩。何况诸路兵马都到而只有李宪没到,不能赦免。”皇上认为李宪还是有功,只下令责问他擅自退兵的理由,李宪以粮饷不接作答,皇上没杀他。李宪又提出再发兵的策略,并陈述进兵的五项好处,皇上将要采纳。正好李舜举上奏,详细地论说宋廷师老民困的情形,才罢兵。皇上催李宪回京,在路上赏他银帛四千。李宪任泾原经略安抚制置使,给他三百卫士。李宪升为景福殿使、武信军留后,让他又回到熙河,仍兼节制秦、凤军马。
  夏人入侵兰州,攻破西关,李宪降为宣庆使。李宪认为兰州是夏人必争之地,夏人多次到河外但却徘徊不前,一定是有大的举动,于是就增加守城的力量和器械,深挖堑壕,加厚城墙。第二年冬,夏人果然大举入侵,包围兰州,号称有步、骑兵八十万,十天没攻克兰州,夏人因粮尽而退。皇上又诏命李宪派间谍去告谕阿里骨结等,并选骑兵渡河,与敌人相遇,打败了敌人。李宪因谎奏功劳,被罢去内省的官职。
  哲宗即位后,李宪改任永兴军路副都总管,提举崇福宫。御史中丞刘挚论奏李宪贪功惹事,全都出于欺罔皇上,违兴、灵州会师的日期,在兰州城屯兵不动,遗患至今,永乐被围,他逗留观望,不赶快救援。李宪被降为宣州观察使,又贬为右千牛卫将军,分管南京,在陈州居住。去世时五十一岁。绍圣元年(1094),赠他武泰军节度使的官职,起初谥号“敏恪”,后来改谥为“忠敏”。
  李宪以内侍的身份担任将帅,虽然能开辟疆土,降服敌人,但他欺蒙皇上,残害百姓,最终贻患中国。 21)初,留任皇城使,罢去内侍省诸职。天禧三年(1019   王中正,字希烈,开封人。因父亲的恩荫补为入内黄门,转到延福宫学习诗书、历算。仁宗赏识他的才华,下令安排在身边。庆历时卫士反叛,王中正拿着弓箭在宫殿西边督促捕射反叛者,反叛者都被抓住,当时他刚十八岁,人们十分敬重他。王中正升为东头供奉官,历任干当御药院,..延、环庆路公事,分管河东边防的事。他因攻破敌人有功,为带御器械。
  神宗将恢复熙河,命令王中正筹划。他回京上奏说“:熙河就像乳虎抱着宝玉一样,乘乳虎的爪牙没齐全时可以取来。”就跟随王韶进入熙河,修城墙,备守城的器械,王中正因功升为作坊使、嘉州团练使,升任内侍押班。
  吐蕃包围茂州,皇上诏命他率陕西的兵马去救援,茂州解围。从石泉到茂州,称陇东路,土地肥美,西羌据有这里,王中正不能讨伐。就乘吐蕃入侵之机上奏说“:陇东路经过静州等族,荆棘多,偏僻不通,近年商旅稍有往来,所以外族才得以从此进入。石泉县与绵、茂二州距离相等,龙安有都巡检,缓急时可以倚仗。请割石泉县隶属绵州,以堵塞这条旧路。”皇上允许,陇东就不能得到。王中正回来,出使熙河,经略鬼章,升为昭宣使,入内副都知。
  元丰初年,王中正为提举教畿县保甲将兵捕贼盗巡检,献上民兵伍保法,请求在村旁空地和县中按时教阅,都被采纳。他又去..延、环庆筹措边事,皇上下诏凡是边事所须费用,都由这两路提供,多少不限。他已经出发了,又声称是得到皇上的当面允许,在他所过之处招募禁兵,愿跟从他的他就带走,主帅不敢违抗。
  宋讨伐西夏,以王中正为签书泾原路经略司事。皇上命令五路兵马都到灵州会师,王中正失期不到,粮草不济,士卒死了很多,皇上下令各军暂时分屯到..延路沿边各城寨,等待时机出兵。王中正自己请求罢去内侍省官职,转为金州观察使、提举西太一宫,因前次兵败被贬官禄。元..初年,言官又论奏他率二十万军队,公开违背诏书的罪状,刘挚把王中正、李宪、宋用臣、石得一列为四凶,王中正又被贬官两等。后来,王中正为提举崇福宫。绍圣初年,起用他为嘉州团练使。王中正去世时七十一岁。 )去世,终年七十一岁。他的儿子窦守志被任为入内供奉官。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