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一百七十五

列传·卷一百七十五

  吴渊 余玠 汪立信 向士璧 胡颖 冷应澂 曹叔远(从子豳) 王万马光祖
  吴渊,字道父,秘阁修撰柔胜之第三子也。幼端重寡言,苦志力学。五岁丧母,哭泣哀慕如成人。嘉定七年举进士,调建德县主簿,丞相史弥远馆留之,语竟日,大悦,谓渊曰:"君,国器也,今开化新置尉,即日可上,欲以此处君。"渊对曰:"甫得一官,何敢躁进,况家有严君,所当禀命。"弥远为之改容,不复强。至官,就辟令。江东九郡之冤,讼于诸使者,皆乞送渊。改差浙东制置使司干办公事。
  丁父忧,诏以前职起复,力辞,弗许,再辞,且贻书政府曰:"人道莫大于事亲,事亲莫大于送死,苟冒哀求荣,则平生大节已扫地矣,他日何以事君?"时丞相史嵩之方起复,或曰:"得无碍时宰乎?"渊弗顾,诏从之。服除,差浙东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寻改镇江府节制司、沿江制置使司干办公事。皆不就。知武陵县,改扬子县兼淮东转运司干办公事,添差通判真州。入为将作监丞,迁枢密院编修官兼刑部郎官,再迁秘书丞仍兼刑部郎官。以直焕章阁知平江府兼节制许浦水军,提点浙西刑狱。
  会衢、严盗起,警报至,调遣将士招捕之,歼其渠魁,散其支党,以功为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左司。进右文殿修撰、枢密副都承旨兼右司兼检正。适政府欲用兵中原、以据关守河为说,渊力陈其不可,大要谓"国家力决不能取,纵取之决不能守",丞相郑清之不乐而罢。出知江州,改江、淮、荆、浙、福建、广南都大提点坑冶,都司袁商令御史王定劾渊,罢。侍御史洪咨夔不直之,劾定左迁。未几,边事果如渊言,清之致书引咎巽谢。差知镇江府,定防江军之扰,兼淮弄清总领,以功迁太府少卿,复以总领兼知镇江,加集英殿修撰、知镇江兼总领。进权工部侍郎,职任如旧。权兵部侍郎,权户部侍郎,再为总领兼知镇江。
  时渊造阙下入对,历陈九事,甫下殿,御史唐璘击之,璘盖渊所荐者也。遂仍前职,提举太平兴国宫。久之,加宝章阁待制,再起知镇江兼总领。未几,以户部侍郎兼知镇江府,召赴行在。以宝章阁直学士知太平州,寻兼江东转运使。
  时两淮民流徙入境者四十余万,渊亟加慰抚而赒济之,使之什伍,令土著人无相犯。旁郡流民焚劫无虚日,独太平境内肃然无敢哗者。以功加华文阁直学士、沿海制置使、知庆元府,不赴;以工部尚书、沿海制置副使知江州,亦不赴。升华文阁学士、知隆兴府、江西安抚使兼转运副使。会岁大侵,讲行荒政,全活者七十八万九千余人。徙知潭州、湖南安抚使,不赴,加敷文阁学士,仍知隆兴府,安抚、转运副使如故。改知镇江府兼都大提举浙西沿海诸州军、许浦、澉浦等处兵船,岁亦大侵,因渊全活者六十五万八千余人。右正言三疏劾渊,夺职。寻复职,提举太平兴国宫。未几,改鸿庆宫。
  丁母忧,服除,进龙图阁学士、江西安抚使兼知江州,寻为沿江制置副使兼提举南康军兵甲公事、节制蕲黄州、安庆府屯田使。湖南峒寇蔓入江右之境,破数县,袁、洪大震,渊命将调兵,生禽其渠魁,乱遂平。迁兵部尚书、知平江府兼浙西两淮发运使。寻兼知平江府,岁亦大侵,因渊全活者四十二万三千五百余人。兼浙西提点刑狱、知太平州兼提领两淮茶盐所,以功进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兼三郡屯田使。
  朝廷付渊以光、丰、蕲、黄之事,凡创司空山燕家山金刚台三大砦、嵯峨山膺山什子山等二十二小砦,团丁壮置军,分立队伍,星联棋布,脉络贯通,无事则耕,有警则御。诏以渊兴利除害所列二十有五事,究心军民,拜资政殿大学士,职任如旧,与执政恩例,封金陵侯,复赐"锦绣堂"、"忠勤楼"大字。进爵为公,徙知福州、福建安抚使。改知平江府兼发运使。
  御史刘元龙劾渊,帝寝其奏,改知宁国府。累具辞免,且丐祠,以本官提举洞霄宫。起知潭州、湖南安抚使,不赴。改知太平兼提领江、淮茶盐所,转荆湖制置大使、知江陵府兼夔路策应大使,兼京湖屯田大使,带行京湖安抚制置大使。拜观文殿学士,职任如旧,兼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湖北京西军马钱粮。渊调兵二万往援川蜀,其后力战于白河、沮河、玉泉。宝祐五年正月朔,以功拜参知政事。越七日,卒,赠少师,赙银绢以五百计。
  渊有材略,迄济事功,所至兴学养士,然政尚严酷,好兴罗织之狱,籍入豪横,故时有"蜈蚣"之谣。其弟潜亦数谏止之。所著《易解》及《退庵文集》、奏议。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家贫落魄无行,喜功名,好大言。少为白鹿洞诸生,尝携客入茶肆,殴卖茶翁死,脱身走襄淮。时赵葵为淮东制置使,玠作长短句上谒,葵壮之,留之幕中。未几,以功补进义副尉,擢将作监主簿、权发遣招进军,充制置司参议官,进工部郎官。

译文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家境贫穷,潦倒失意,行为没有拘束,喜欢功名,好说大话。小时候在白鹿洞书院当过学生,曾经带客人到卖茶的小店,殴打卖茶的老头致死,故逃走到襄阳、淮南等地。当时,赵葵担任淮南东路制置使,余 玠带着所做的词作去拜见他,赵葵为词气的豪壮拍案叫绝,于是留他在幕府中。不多时,因为有功升补为进义副尉,擢升为将作监主簿、权发遣招进军中,充任制置司参议官,进任工部郎官。
  嘉熙三年(1239),与大元的士兵在汴城、河阴作战立有军功,授任直华文阁、淮东提点刑狱,兼任淮安知州,兼任淮南东路制置司参谋官。淳..元年(1241),余 玠率兵接应、援助安丰,授拜大理少卿,升制置副使。上奏进对说:“一定要使宋朝各色人等,自上至下,办事确实可靠,那么,华夏就可使人信服,天人之间就会格于成例。”又说“:现在世代传承有才德的人、乡村隐逸的儒士、乡里村野的豪强,他们一旦接触戎事、练习武艺,就指斥他为粗人,斥责为像樊哙之类的武夫。希望理宗皇帝陛下对文武官员一视同仁,不要使他们有所偏重,偏重一定会导致过激的行为,文武之才,交相过激,并不是国家的福兆。”理宗说:“你对人物的议论都不同寻常,可以独挡一面,你应该稍为等待一时,当有擢升、进用你的时候。”于是,授权他代理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理宗和颜悦色地慰劳、派遣他去上任。余 玠也自许当全面控制所有蜀地,为本朝守土,达到这个目的指日可待。
  不久,授任余玠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任重庆府知府、四川总领、夔州路转运使职。从宝庆三年(1227)到淳..二年(1242),十六年当中,一共授予宣抚使三人,制置使九人,制置副使四人,有的年老,有的暂时代理,有的不是平庸就是贪赃枉法,有的不是残酷掠取就是过错百出,有的任官不到任而行遥控指挥,有的制造矛盾而各谋私利,以致没有一人最终取得应有功绩。于是,造成了四川东、西部没有统一的律令,当地的老百姓都不能维持其生存,监司官吏、将帅各自发号施令,擅自任命郡守知县,没一丁点儿纪纲的约束,蜀地日益穷困败坏。待听到余 玠入川蜀任官,人心才稍微安定,人们才开始有安居乡土的打算。
  余玠大张旗鼓地更革弊政,挑选州郡官守与县邑宰令,在府衙的左边修建招贤馆,设施就像帅府居处。还下令说:“收集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忠诚的意见,这就是诸葛亮治理蜀地的做法。希望献计献策者,近的可以直接到公署衙府,远的可以自己到州府陈述,所在各地州县官吏必须以礼相待,有真才实学者给予高官厚禄,朝廷也不吝啬予以按功奖赏。豪杰有识之士希望建功立业的人,现在是时候了。”对于到来的士大夫们,余 玠不厌其烦地以礼相待,都得到了他的欢心,有言论可以采用者,按照他的才能而予以任用;假如不能被任用的,也丰厚地赠与答谢他。
  播州冉氏兄弟冉王进、冉璞,有文治武功的才能,隐居在蛮中地区,前后数任驻此的将帅征辟召用他们,坚持不肯从召,听说余 玠贤能,他们兄弟认为道:“是可以同他谈一谈的时候了。”于是,就到府上拜谒余玠,余玠平素早就听说冉氏兄弟的文武才能,待他们一到府上便出来与他们相见,与他们以平等的身份行礼,同时待之以贵宾的馆舍,敬奉他们,冉氏兄弟安居于此显得如平常在家一样,居住了几个月,没有说什么。余 玠打算酬谢他们,于是为他们设置宴席,余玠亲自主持。饮酒至尽兴的时候,坐席上的客人们竞相说出自己所擅长的,冉王进兄弟仅仅只顾饮酒吃食罢了。余 玠以含蓄的话挑起话头,最终仍默然无语。余玠说:“按照你们的观察,是看我对待有识之士们的礼节怎么样吧?”第二天,更换了一个僻静的馆舍来安顿他们,又每天派人暗中观察他们的行为。冉氏兄弟二人成天不说话,仅仅相对而坐,用白垩在地上画成山丘、河流、城邑、护城河之类的形状,站起来时就把画的图形擦去。这样又过了上十天,要求进见余 玠,屏退了左右的人,于是说:“我们兄弟有辱贤明之公您的礼遇之恩,思量只有不多的裨益好处,不敢同其他众人一样。为今天治理西蜀的计策,不是在于迁徙合州城吗?”余 玠不觉跳起身来,拉住他们的手说“:这正是余玠的志向所希望的,但不知道怎么具体进行好。”冉氏兄弟回答说“:川蜀关口形胜之地没有什么地方比得上钓鱼山,请迁合州城到这里,如果守任得到了合适的人选,积储谷粟在这里驻守,远胜如十多万军队,巴蜀地就会守住了。”余 玠很高兴地说道“:余玠本来就相信您们二位不是一般的浅薄之士。先生的谋略,余玠不敢掠其美以归功于自己。”于是不与众人商量,秘密地把冉氏兄弟的计谋报告给朝廷,请求不要按常规授予官职。理宗诏令冉王进为承事郎,暂时发遣到合州任知州,冉璞担任承务郎,代理合州通判,管理州事。迁徙合州城治的事情,全部委任给他们来办。诏令一下,合州一府都喧嚷哗然,认为这样不可行。余 玠发怒说“:合州城修成则蜀地就会依赖它保证安全,不能修成,余玠将独自承担罪责,与大家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修筑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等十几座城池,都依山筑成城堡,形成坚固堡垒,如星罗棋布,成为各州府的治所,屯驻军队,聚集粮食,做长期坚守的准备。又杀掉溃败将帅以严肃军令。又迁移金地的戍卒于大获一带,以守护巴地的关口。迁移沔水一带的戍卒于青居一带,先前驻守合州旧城邑的兴地戍卒,迁移驻守钓鱼,共同守备内水。迁移利州戍卒到云顶,守备外水。如此设防,有如以臂使指,联络一体,气势磅礴。又嘱令嘉定人俞兴在成都府路一带开垦屯田,蜀地因此富足殷实。
  淳..十年(1250)冬天,余 玠率各位将领巡视边防,直捣兴元,大元的士兵与之发生大战。十二年(1252),又在嘉定与元兵打了一次大仗。开始的时候,利州路司都统王夔平素残暴骄悍,号称“王夜叉”,他恃功骄横,恣意妄为,桀骜不驯,不受节制,所至抢劫掠夺,每次遇到富豪之家,把中间有洞的竹箕加于富人的颈上,弄成四面像箕的样子,称之为“蛤蟆蚀月”;用弓弦系于鼻子下,高悬于格上,称之为“错系喉”;缚住人的两条腿,用木头交相压在上面,称之为“干榨油”,以至于用酸醋灌人的鼻孔,恶臭的脏水灌人的耳朵、嘴巴等,采用多种办法狠毒地虐待别人,以此勒索别人的金银财帛,稍不如自己的意思,就弄断别人的手。巴蜀的人以此为患,感到很痛苦。又把部将、副官的马全部占为己有,将要打仗的时候,就把马的价格弄得高高的卖给他们。朝廷虽然知道他不守法律,但因远隔朝廷,朝廷也不能诘问、处罚他。大将帅处理他,稍微不合乎他的意思,就千方百计地阻挠将帅的行动,使他不能有所作为。余 玠到嘉定的时候,王夔率领他的部下、士兵去迎接、拜谒余玠,总共才二百多名老弱残瘦士兵。余玠说“:早就听说王都统的士兵精干,现在疲敝、残弱成这个样子,与别人所传说的极不相称,不合乎人们对你的厚望。”王夔回答说:“王夔的士兵不是不精干,之所以不敢来见您,是担心惊吓了您的随从人员。”不一会儿,集合的声音如响雷,就像沸腾的江水,声音一停止,队伍就全部摆好了阵势,集合完毕,旗帜猎猎,士卒精明强干,武器森然严整,站在沙土上的人看起来也像林立的大树一样稳固,没有一个人敢有不合乎规范的行为。船上的人都颤抖失色,表现出害怕的样子,而余 玠则神态自若。接着,按次序命令将吏分别授予赏赐,王夔在退散后对别人说“:儒学之士中还有这样有胆有识的人。”
  余 玠很想杀掉王夔,唯独担忧他握有重兵在外,恐怕轻举妄动会危及到蜀地的安全,就与他的亲信将领杨成商量,杨成说“:王夔在蜀地很久,他所属的部下兵卒精练强干,从前蜀地的大帅,王夔的势力都比他们强大,其意思还不只如此。他还看您余侍郎是文臣,一定不肯心甘情愿地听从命令,现在放纵他不杀,待养成更大的势力,然后去处罚他,一行动,西蜀之地就危险了。”余 玠说:“我想杀他已经很久了,唯独担心他的党羽很多,所以没有采取行动。”杨成说:“余侍郎因为王夔在蜀地很久,有威赫的名声,怎能与蜀地有威势的吴氏(代指吴..、吴王..家族)相比?王夔根本就不如吴氏。吴氏兄弟当中兴危难的时候,能身经百战,保卫蜀地的安全,一共传了四代,恩德威势扩展至很广,在蜀地的根基也更加巩固,蜀地人知道有吴氏而不清楚有朝廷。一旦当吴曦叛变为逆贼,各位将领杀他就像捉拿、宰杀一只猪一样。况且,王夔还没有吴氏兄弟那样的功劳,而却有吴曦那样的叛逆之心,依仗像猪那种唐突的莽撞行为,敢于违犯、亵渎国家的法律,纵容士兵残害民众,待同事官吏如奴婢,没有吴氏那样得人心以固根本。现在杀了他,只要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了;如果等到他发动叛乱时再来杀他,那就难了。”余 玠于是下定了决心要杀掉他,晚上,召集王夔来商量事情,暗中以杨成来代替他统领部众,王夔刚刚离开军营,而新任的将领已一个人乘马进入了王的军帐,将士们都惊愕相顾,不知道做什么好。杨成以主帅的身份指挥将士并说明原委,于是互相拜谒祝贺。王夔刚到,就被杀了。杨成根据询察,把几个与王夔勾结一起作恶多端的人,根据法律一个个地杀了。于是,余 玠推荐杨成担任文州刺史。
  戍地将帅想推举统制姚世安来接替,余玠平素就想革除军中举代的弊端,令三千骑兵到云顶山下,遣都统金某去代替姚世安,姚世安守住关隘不接受,又有怨言,然而又常怀疑余 玠图谋吞并自己。有丞相谢方叔家的子侄从永康避居到云顶,姚世安与他有着深厚的交往,请求谢方叔援助他。谢方叔因此诉陈余 玠大失利州戍人之心,如果不是他调停,就会很快发生变乱,又暗地里嗾使姚世安秘密地寻求余玠的短处,在皇帝理宗面前陈说。于是姚世安与余 玠相抗衡,余玠因此郁郁不乐。宝..元年(1253),听说有召他回朝的命令,自觉特别不安心,一天晚上得暴病而死,有的说他因为吃药而逝。蜀地的人众没有谁不悲哀、仰慕,有如失去了自己的父母。
  余 玠自从入蜀开始,进升华文阁待制,赏赐金带,代理兵部尚书,进升徽猷阁学士,升任大使,又进升为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又召他拜任为资政殿学士,恩准例视执政。到他死时,理宗皇帝为他辍朝悼念,特别赠与五官。因监察御史陈大方的言论而削夺职务。宝..六年(1258),被恢复职务。
  余 玠治理蜀地的时候,任都统张实治理军队事务,安抚王惟忠治理财赋税收,监簿朱文炳负责接待宾客,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至于修习学业,抚养寒士,轻徭薄赋,以宽民力,对于商贾关税采取薄敛之策以鼓励通商。蜀地已经富实的时候,于是罢免京湖的粮饷;边关没有战事紧急的警报,又撤除了东南的戍卒。从宝庆年间以来,蜀地的官吏没有谁能达到他治蜀的程度。可惜他匆忙以太平之世来自夸,向朝廷进献蜀锦蜀笺,过于文饰。长期凭借手中拥有的权力,不顾及嫌疑,不知激流勇退,于是招致贼人谗言;而又设置自己掌握的秘密捕官,虽然足以使政事清廉,然而又依靠许多小人的耳目监视,以致虚实参半,故人们多存疑问、恐惧。至于姚世安拒不受命,余 玠的威势名声顿受挫折,以致志向泯灭遂而死去。余玠有儿子叫如孙,取“当如孙仲谋”的含义,遭议论改名师忠,历任大理寺丞,被贾似道所杀。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