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七十六

列传·卷七十六

  邵亢(从父必) 冯京 钱惟演(从弟易 易子彦远 明逸 诸孙景谌勰 即)
  邵亢,字兴宗,丹阳人。幼聪发过人,方十岁,日诵书五千言。赋诗豪纵,乡先生见者皆惊伟之。再试开封,当第一,以赋失韵,弗取。范仲淹举亢茂才异等,时布衣被召者十四人,试崇政殿,独亢策入等,除建康军节度推官。或言所对策字少,不应式,宰相张士逊与之姻家,故得预选,遂报罢。而士逊子实娶它邵,与亢同姓耳。士逊既不能与直,亢亦不自言。
  赵元吴叛,亢言:"用兵在于择将,今天下久不知战,而所任多儒臣,未必能应变。武人得长一军,又已老,讵能身先矢石哉?间起故家恩幸子弟,彼安识攻守之计?况将与卒素不相附,又亡坚甲利兵之御。此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之机,固已形矣。"因献《兵说》十篇。
  召试秘阁,授颍州团练推官。晏殊为守,一以事诿之。民税旧输陈、蔡,转运使又欲覆折缗钱,且多取之。亢言:"民之移输,劳费已甚。方仍岁水旱,又从而加取,无乃不可乎?"遂止。入为国子监直讲、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立园陵,禁京城乐一月,亢累疏罢之。进集贤校理。仁宗继嗣未立,亢言:"国之外患在边圉,然御之之术,不过羁縻勿绝而已。内患则不然,系社稷之安危,不可不蚤定也。"提点开封县镇公事。比有纵火者,一不获则主吏坐罪,民或自燔其居以中吏。亢请非延及旁舍者,虽失捕,得勿坐。徙为府推官,改度支判官。
  契丹遣使贺乾元节,未至,仁宗崩。议者谓宜却,或欲俟其及国门而谕使之还,亢请令奉书至柩前,使见嗣君。从之。选为颍王府翊善,加直史馆。召对群玉殿,英宗访以世事,称之曰:"学士真国器也。"擢同修起居注。建言:"陛下初政,欲治国者先齐家,颍王且授室,愿采用古昏礼。公主下降,不宜厌舅姑之尊。"帝深纳之。他日,谕王曰:"以翊善端直朴厚,辍为谏官矣。"王出道帝语,遂以知制诰知谏院。东宫建,为右庶子。
  神宗立,迁龙图阁直学士。有谮之者曰:"先帝大渐时,亢尝建垂帘之议。"御史吴申即论之。帝知其妄,置不问。亢自诉曰:"方先帝不豫,群臣莫得进见,臣无由面陈,必有章奏。乞索之禁中,若得之,臣当伏诛;不然,则谗臣者,岂宜但已,愿下狱考实。"帝不许。时待制以上为帅、守,每他徙必迁职秩,亢请未满两岁者勿推恩。王陶劾韩琦,吴奎与之辨。亢诋奎所言颠倒,失大臣体,盖欲亻并撼琦。琦与奎竟同日去。
  进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亢遇事敏密,吏操辞牍至前,皆反覆阅之。人或以为劳,亢曰:"决是非于须臾,正当尔。初虽烦,后乃省也。"籍里闾恶少年与吏之废停者,一有所犯,皆迁处之,畿下斗讼为之衰止。拜枢密副使。
  夏人诱杀知保安军杨定,朝廷谋西讨。亢曰:"天下财力殚屈,未宜用兵,唯当降意抚纳,俟不顺命,则师出有名矣。"因条上其事。诏报之曰:"中国民力,大事也。兵兴之后,不无倍率,人心一摇,安危所系。今动自我始,先违信誓,契丹闻之,将不期而自合,兹朕所深忧者。当悉如卿计。"未几,夏主谅祚死,国人执杀定者来请和。或欲乘此更取塞门地,亢以为幸人之丧,非义也,乃止。
  亢在枢密逾年,无大补益,帝颇厌之,尝与谏官孙觉言,欲以陈升之代亢,而使守长安。觉遽劾亢荐升之,帝怒其希指,黜觉,亢亦引疾辞,以资政殿学士知越州。历郑、郓、亳三州。薨,年六十一。赠吏部尚书,即其乡赐以居宅,谥曰安简。从父必。
  必字不疑。举进士,为上元主簿。国子监立石经,必善篆隶,召充直讲。选为《唐书》编修官。必以史出众手,非古人撰述之体,辞不就。进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天子且亲祠,执事者习礼坛下。必言:"《周官·大宗伯》:‘凡王之祷祠,肄仪为位。’郑康成释云:‘若今肄司徒府。’古礼如此。今即祠所习之,为不敬。"乃徙于尚书省。张贵妃受册,礼官议命妇入贺仪未决,或曰:"妃为修媛时,命妇已不敢亢礼,况今日乎?"必曰:"宫省事秘不可知。既下有司议,惟有外一品南省上事百官班见之仪,然礼无不答。"众议乃定。
  出知常州,召为开封府推官。坐在常州日杖人至死,责监邵武税,然杖者实不死。久之,知高邮军,提点淮南刑狱,为京西转运使。必居官震厉风采,始至郡,惟一赴宴集;行部,但一受酒食之馈。以为数会聚则人情狎,多受馈则不能行事,非使者体也。入修起居注、知制诰。
  雄州种木道上,契丹遣人夜伐去,又数渔界河中。事闻,命必往使,必以理折契丹,屈之。还,知谏院。编《仁宗御集》成,迁宝文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加龙图阁学士、知成都。卒于道,年六十四。遣中使护其丧归。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少隽迈不群,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顷之,宫中持酒殽来,直出奁具目示之。京笑不视,力辞。出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吴充以论温成皇后追册事,出知高邮,京疏充言是,不当黜。刘沆请亻并斥京,仁宗曰:"京亦何罪?"但解其记注,旋复之。
  试知制诰。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出安抚陕西,请城古渭,通西羌唃氏,畀木征官,以断夏人右臂。除端明殿学士、知太原府。
  神宗立,复为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王安石为政,京论其更张失当,累数千百言,安石指为邪说,请黜之。帝以为可用,擢枢密副使。河东麟、府、丰三州,城垒兵械不治,官吏皆受谴。京以先帅本道,上章自劾曰:"使诸路帅臣,知其虽一时脱去,后能侥窃名位者,犹必行法,将不敢复偷惰旷职。"优诏不听。进参知政事。数与安石论辨,又荐刘攽、苏轼掌外制。安石令保甲养马,京谓必不可行。会选人郑侠上书言时政,荐京可相,吕惠卿因是谮京与侠通,罢知亳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知渭州。茂州夷叛,徙知成都府。蕃部何丹方寇鸡粽关,闻京兵至,请降。议者遂欲荡其巢窟,京请于朝,为禁侵掠,给稼器,饷粮食,使之归。夷人喜,争出犬豕割血受盟,愿世世为汉藩。惠卿告安石罪,发其私书,有曰"勿令齐年知",齐年谓京也,与安石同年生。帝以安石为欺,复召京知枢密院。京以疾未至,帝中夕呼左右语曰:"适梦冯京入朝,甚慰人意。"乃赐京诏,有"渴想仪刑,不忘梦寐"之语。及入见,首以所梦告焉。顷之,以观文殿学士知河阳。
  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又改镇彰德。于是范祖禹言:"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且昭陵学士,独京一人存,若付以枢密,必允公论。"时京已老,乃以为中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薨,年七十四。帝临奠于第,赠司徒,谥曰文简。
  始,京乡居,受恩通判南宫成,迨贵,以郊恩官其子。尝过外兄朱适,出侍妾,询知为同年进士妻,亟请而嫁之。其为郡守,诸县公事至,即历究之,苟与县牍合而处断丽于法者,呼法吏决罪,不以侍狱。报下捷疾,一无壅滞,人服其敏云。
  钱惟演,字希圣,吴越王俶之子也,少补牙门将,从俶归朝,为右屯卫将军。历右神武军将军。博学能文辞,召试学士院,以笏起草立就,真宗称善。改太仆少卿,献《咸平圣政录》。命真秘阁,预修《《册府元龟》,诏与杨亿分为之序。除尚书司封郎中、知制诰,再迁给事中、知审官院。大中祥符八年,为翰林学士,坐私谒事罢之。寻迁尚书工部侍郎,再为学土、会灵观副使。又坐贡举失实,降给事中。复工部侍郎,擢枢密副使、会灵观使兼太子宾客,更领祥源观。累迁工部尚书。
  仁宗即位,进兵部。王曾为相,以惟演尝位曾上,因拜枢密使。故事,枢密使必加检校官,惟演止以尚书充使,有司之失也。初,惟演见丁谓权盛,附之,与为婚。谓逐寇准,惟演与有力焉。及序枢密题名,独刊去准,名曰"逆准",削而不书。谓祸既萌,惟演虑并得罪,遂挤谓以自解。宰相冯拯恶其为人,因言:"惟演以妹妻刘美,乃太后姻家,不可与机政,请出之。"乃罢为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即日改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逾年,请入朝,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未即行,冀复用,侍御史鞠咏奏劾之,惟演乃亟去。天圣七年,改武胜军节度使。明年来朝,上言先垅在洛阳,愿守宫钥。即以判河南府,再改泰宁军节度使。

译文

  邵亢,字兴宗,丹阳人。从小聪敏勤奋过人,十岁时就每天读书五千字。诗作风格豪放,乡村先生们见了都很惊奇他的不凡。两次在开封应试,应当算第一名,由于所写的赋没有押准韵,没有录取。范仲淹很推崇他的出众才华。当时没有功名而被宣召的有十四人,在崇政殿考试,只有邵亢达到了要求,被任命为建康军节度推官。有人说邵亢的答卷字数太少,不合规范,只因宰相张士逊与他有姻亲关系,他才参加了预选,于是取消了资格。然而张士逊的媳妇仅与邵亢同姓而已,并非一家。士逊不肯出面说话,邵亢也不自辩。
  西夏反叛,邵亢说:“打仗要选好将领。现在太平日久,不懂战争,当官的多是文弱书生,未必能应付变局。武人能独挡一面的,又年事已高,谁还能身先士卒?偶尔起用了一些老臣后代,他们怎懂攻守战略战术?况且将领与士卒平时没有建立什么关系,又没有武器上的优势。这说明,不必等到两军对阵,谁胜谁负,已很明了了。”因而献上《兵说》十篇。
  皇上在秘阁测试他后,授职颍州团练推官。晏殊为知州,具体事务都交付邵亢办。民间赋税原先要运往陈、蔡,转运使想让老百姓折成钱后再交,而且想多征一些。邵亢说“:老百姓要将粮米送到异地交纳,所消耗的人力财力太多了。目前每年水灾旱灾,还要加征,这怎么可以呢?”转运使才放弃了企图。入朝任国子监直讲、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张贵妃死,皇上命令修园陵,禁止京城一个月的娱乐活动,邵亢屡次上书反对,才停罢。升为集贤校理。仁宗未立太子,邵亢说“:国家的外患在边疆地区,但驾驭的方式很简单,不过是牵制而不绝交而已。内患则不然,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可不早定。”被任命为提点开封县镇公事。当时法律,如有失火,一旦抓不到纵火犯则处罚主管官吏,有些老百姓往往自焚其家以陷害跟他有仇的官吏。邵亢请求修改法律,要求只要火灾没有祸及邻居的,即使没查出纵火犯,也可不追究主管官吏。又调任府推官,再改任度支判官。
  辽国派使者来祝贺乾元节,还未到,仁宗死。大臣们有些认为应通知使者返回,有些认为应等使者到京城后再告诉使者,请他回去。邵亢请求让使者将贺书送到仁宗的棺材前,使使者拜见新君主。大家听从了邵亢的建议。邵亢被选为颍王府翊善,加直史馆。在群玉殿与皇上答对时,英宗考他世事,并称赞说:“你真是国家的优异人才啊!”升任同修起居注。向英宗建议说:“您刚即位,想治好国家必先处理好家政,颍王可以结婚了,希望能采用古代婚礼成婚。公主下嫁,不应当比她的公公婆婆还尊贵。”英宗深以为是。有一天,英宗对颍王说:“你府上的翊善,端直朴厚,不久就要任谏官。”颍王转告了邵亢。于是邵亢任知制诰、知谏院。颍王的太子地位确定后,又担任右庶子。
  神宗(即原先的颍王)即位后,改任龙图阁直学士。有人攻击他说“:英宗病重时,邵亢曾建议英宗死后由皇后垂帘听政。”御史吴申以此为据议论邵亢。神宗知道这是诬蔑,不予理睬。邵亢自己申辩说“:先帝重病时,群臣都无法进宫,我也没法当面向先帝建议什么。若有建议,只能是书面的。请在宫中找一下,如果找到了我的这种奏章,我愿被处死;不然,那诬谄我的人岂能逍遥法外?我希望能调查清楚。”皇上不愿扩大事态。当时待制以上是帅、守,每当调任他官,也能保留他的官、俸。邵亢请求对于任帅、守等官未满两年的不得推恩于子弟。王陶弹劾韩琦,吴奎为韩琦辩护。邵亢指斥吴奎言语颠三倒四,有失大臣风度。大概邵亢想把韩琦一并扳倒。韩琦、吴奎竟然同一天被调离。
  升为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邵亢处事作风严谨,吏员送来的案牍,都反复研究,别人认为罗嗦,他说“:须臾之间就要判断出诉讼各方的是非曲直,理应认真。刚开始是很烦,如判断不错,以后就省事了。”登录乡里间的不良青少年和开除的官吏,一旦他们有什么不良举动,就驱逐出去,京城脚下的争斗为之消失。拜为枢密副使。
  西夏诱杀知保定军杨定,朝廷策划讨伐西夏。邵亢说:“国库空虚,民力凋敝,不能用兵,只应责以大义,等他们不听责劝后再出兵,就师出有名了。”因而逐条陈述理由。皇上批示说“:国家的财力是大事。兵马一动,就有可能失败,人心一动摇,就会威胁国家的安全。现在我们先动手,就首先破坏了和约,辽国听说后,就会自然地与西夏一起合击我们,这是我最担忧的。应当采纳你的意见。”不久,西夏君主谅祚死,西夏人抓了杀杨定的凶手前来求和。有人建议趁机攻占西夏的塞门,邵亢认为趁人之危不义,于是没有进攻西夏。
  邵亢在枢密干了一年多,对朝政没有提出什么好的建议,皇帝有些讨厌他,曾对谏官孙觉说,想用陈升之替代邵亢,派邵亢充任长安守。孙觉立即弹劾邵亢,推荐陈升之。皇上恼怒孙觉曲意逢迎,罢免了他。邵亢也借口生病辞职,以资政殿学士身份任越州知州。历任郑、郓、亳三州知州。死时六十一岁。追封为吏部尚书,在其家乡赐给他房宅。谥号“安简”。
  钱惟演,字希圣,吴越王钱亻叔的儿子。小的时候充任牙门将,随钱亻叔归顺宋朝,任右屯卫将军。曾任右神武军将军。博学多才,善写文章,应试学士院时,在手板笏上写文章挥笔而成,真宗认为他很不错。改任太仆少卿,献上《咸平圣政录》一书。被任命为直秘阁,参与修撰《册府元龟》,同杨亿一起分别写序。任尚书司封郎中、知制诰,又迁任给事中、知审官院。大中祥符八年(1015),任翰林学士,因犯营私罪而被撤职。不久又转任尚书工部侍郎,再为学士、会灵观副使。又因贡举失实,降职为给事中。恢复其工部侍郎之职,升任枢密副使、会灵观使兼太子宾客,又管领祥源观。经多次升任至工部尚书。
  仁宗即位后,钱惟演进入兵部。王曾任宰相,因为钱惟演的官位曾经高于他,于是任钱惟演为枢密使。在过去,任枢密使必加封检校官,钱惟演只以尚书身份任枢密使,这是有关人员的疏忽所致。当初,钱惟演看到丁谓权势大,就投靠他,结为姻亲。丁谓排挤走寇准,钱惟演是出了力的。等到排列历任枢密时,单单不列寇准,称寇准为“逆准”,削去不予记录。丁谓罪行暴露后,钱惟演害怕被牵连,于是排挤丁谓以求解脱。
  宰相冯拯讨厌他的人品,因而向皇上建议说:“惟演将妹妹嫁给了刘美,那么他就是太后的亲家,因此不能够参与朝政机要,请调走他。”于是调任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即日又改任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过了一年,请求回京,被任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许州通判。他没有立即赴任,希望再次被起用,侍御史鞠咏弹劾他,他才急急忙忙去赴任。天圣七年(1029),改任武胜军节度使。次年前来朝觐时,上书说,皇室先人坟墓在洛阳,希望能去守护。于是任为河南府通判,又改任泰宁军节度使。
  钱惟演很想当大官,但一直郁郁不得志。后来皇上举行籍田礼,求一名侍祠,因而留用他为景灵宫使。刘太后死,诏令他回河南。钱惟演自己觉得不安,请求以庄献明肃太后、庄懿太后并配真宗庙室,以讨好仁宗。钱惟演曾同刘美结亲,又为他的儿子钱暧娶了郭皇后的妹妹,到这时,又想与庄懿太后的族人通婚。御史中丞范讽弹劾他擅自议论宗庙配享制度,而且又同皇后家通婚姻。被撤平章事,任为崇信军节度使,返回河南。不久,死,特追赠为侍中。太常张瑰根据《谥法》“敏而好学称为文,贪而被撤职称为墨”这一条,请求赠给钱惟演谥号“文墨”。钱氏家属上诉,诏令章得象等人重新议定,因为钱惟演没有贪污等劣迹,而且晚年忠于职守,有悔过自新、谨慎从事之意,根据《谥法》“追悔前过曰思”这一条,改谥思。庆历年间,刘、李两太后才一起配享真宗,钱惟演之子钱暧提出这是他父亲先前提的建议,于是改谥号曰“文僖”。
  钱惟演出身贵族,文笔清新优美,才名与杨亿、刘筠在伯仲之间。于书无所不读,家中藏书与国家图书馆相等,特别喜欢鼓励、提拔后进。开始,真宗的谥号是“文”,惟演说,真宗亲自带兵到澶渊抵抗契丹,迫使辽军求和,应该兼谥“武”。仁宗令大臣们讨论,于是加谥“武定”。著有《典懿集》三十卷,及《金坡遗事》、《飞白书叙录》、《逢辰录》、《奉藩书事》。钱惟演曾对人说:“我平生的遗憾,就是未曾在黄纸案卷上划押。”就是说没能当过中书。
  钱易,字希白。从前,其父钱亻宗即位为吴越王,被大将胡进思废,而改立钱亻宗的弟弟钱亻叔。钱亻叔归降宋朝,其属下都在宋朝做了官,只有钱易与其兄钱昆没有被录用,于是他们即发奋读书。钱昆字裕之,考中进士。为政宽松简便,很照顾民众的利益,诗写得非常漂亮,又擅长于草书、隶书,最后官至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身份退休回家。
  钱易十七岁时考中进士。参加崇文殿的考试时,三篇文章不到中午他就完成了。言官觉得他很轻率,不稳重,故意不录取他,然而从此以后他的才学就出了名。宋太宗曾同苏易简一起讨论唐代文人,太宗遗憾当世没有产生像李白这样的才子,苏易简说:“当今进士钱易,创作的歌、诗大概不在李白之下。”太宗惊喜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把他从平民直接提升为翰林。”正碰上剑南盗贼兴起,这事就被搁下了。宋真宗当太子时,画山水扇,碰上钱易作歌,览后对他非常欣赏。
  钱易再次考进士,终于考取了,录为开封府第二名。他自认为应当是第一,只因被主考官压制了才落得第二,于是上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真宗很讨厌他的这种品行,降他为第三名。一年后,以第二名中第,任为濠州团练推官。被召到中书测试,改任光禄寺丞、蕲州通判。钱易上书说“:尧流放四大罪人而不处死,岂不是尧的仁厚达到了顶点吗?古代的肉刑有劓、蒼、黥、刖,都不是死刑,但古人还认为太残酷。近代以来,砍断手脚,钩背烙筋,使犯人体无完肤,露出白骨,还不断气,四肢离开了身躯才断气。采用这样的酷刑,不是太平盛世之举。目前,地方长官一个比一个残暴,婺州官府,先砍断犯人手脚,然后斩首示众。寿州巡检使将犯人碎尸于牢房中,旁边还住着盗贼。假使严刑可以警示民众,那么秦朝就不会有造反的老百姓了。我认为不合法的刑罚,不能帮助统治,望陛下废除。”皇上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景德年间,参与贤良方正科考试合格,任秘书丞、信州通判。皇上东封泰山时,他献上《殊祥录》,又改任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皇上祭祀汾阴,视察亳州,命他编撰《车驾所过图经》,献上《宋雅》一篇,升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因他主考国子监诸科误取不该录用的人,降职监颍州税,几个月后召回京城。许久之后,任判三司磨勘司。他上书说“:官府的财政收入都登记在册,三司进行核对,有些数目太细太小,几年后还无法核实完上报,白白增加地方政府的烦恼。从今以后,官府收支一百文钱、一斗谷、二尺帛以下的,只要不是假的就不必一一登录了。”真宗喜欢诗人,身边掌管文秘机要的,他都要亲自选拔。提升钱易为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官至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因连续几天值班,未满期就累死了。仁宗怜惜他,召他妻子盛氏到宫中,赐给凤冠霞披。
  钱易聪明过人,几千字的文章提笔就成,又擅长于写几尺大的行草书,爱读佛家著作,曾校勘过《道藏经》,著有《杀生戒》,有《金闺》、《瀛州》、《西垣制集》一百五十卷,《青云总录》、《青云新录》、《南部新书》、《洞微志》一百三十卷。其子彦远、明逸,都相继应试贤良方正科合格而任官。自宋朝开国以来,父子兄弟都科举登第的,就只有钱氏一家了。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