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陈俊卿 虞允文 辛次膺
  陈俊卿,字应求,兴化人。幼庄重,不妄言笑。父死,执丧如成人。绍兴八年,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服勤职业,同僚宴集,恒谢不往。一日,郡中失火,守汪藻走视之,诸掾属方饮某所,俊卿舆卒亦假之行,于是例以后至被诘,俊卿唯唯摧谢。已而知其实,问故,俊卿曰:"某不能止同僚之行,又资其仆,安得为无过。时公方盛怒,其忍幸自解,重人之罪乎?"藻叹服,以为不可及。
  秩满,秦桧当国,察其不附已,以为南外睦宗院教授。寻添通判南剑州,未上而桧死,乃以校书郎召。孝宗时为普安郡王,高宗命择端厚静重者辅导之,除著作佐郎兼王府教授。讲经辄寓规戒,正色特立。王好鞠戏,因诵韩愈谏张建封书以讽,王敬纳之。
  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首言:"人主以兼听为美,必本至公;人臣以不欺为忠,必达大体。御下之道,恩威并施,抑骄将,作士气,则纪纲正而号令行矣。"遂劾韩仲通本以狱事附桧,冤陷无辜,桧党尽逐而仲通独全;刘宝总戎京口,恣掊克,且拒命不分戍;二人遂抵罪。汤思退专政,俊卿曰:"冬日无云而雷,宰相上不当天心,下不厌人望。"诏罢思退。
  时灾异数见,金人侵轶之势已形。俊卿乃疏言:"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疏入,未报,因请对,力言之,上始悟。数月,以浚守建康。又言:"内侍张去为阴沮用兵,且陈避敌计,摇成算,请按军法。"上曰:"卿可谓仁者之勇。"除权兵部侍郎。
  金主亮渡淮,俊卿受诏整浙西水军,李宝因之遂有胶西之捷。亮死,诏俊卿治淮东堡砦屯田,所过安辑流亡。金主褒新立,申旧好,廷臣多附和议。俊卿奏:"和戎本非得已,若以得故疆为实利,得之未必能守,是亦虚文而已。今不若先正名,名正则国威强,岁币可损。"因陈选将练兵、屯田减租之策,择文臣有胆略者为参佐,俾察军政、习戎务以储将材。
  孝宗受禅,言:"为国之要有三:用人、赏功、罚罪,所以行之者至公而已,愿留圣意。"迁中书舍人。时孝宗志在兴复,方以阃外事属张浚。以俊卿忠义,沈靖有谋,以本职充江、淮宣抚判官兼权建康府事。奏曰:"吴璘得孤军深入,敌悉众拒战,久不决,危道也。两淮事势已急,盍分遣舟师直捣山东,彼必还师自救,而璘得乘胜定关中。我及其未至,溃其腹心,此不世之功也。"会主和议方坚,诏璘班师,亦召俊卿。奏陈十事:定规模,振纪纲,励风俗,明赏罚,重名器,遵祖宗之法,蠲无名之赋。
  隆兴初元,建都督府,俊卿除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张浚初谋大举北伐,俊卿以为未可。会谍报敌聚粮边地,诸将以为秋必至,宜先其未动举兵,浚乃请于朝出师。已而邵宏渊果以兵溃,俊卿退保扬州。主和议者幸其败,横议摇之。浚上疏待罪,俊卿亦乞从坐,诏贬两秩。谏臣尹穑附思退,议罢浚都督,改宣抚使治扬州。俊卿奏:"浚果不可用,别属贤将;若欲责其后效,降官示罚,古法也。今削都督重权,置扬州死地,如有奏请,台谏沮之,人情解体,尚何后效之图?议者但知恶浚而欲杀之,不复为宗社计。愿下诏戒中外协济,使浚自效。"疏再上,上悟,即命浚都督,且召为相,卒为思退、穑所挤,遣视师江、淮。俊卿累章请罪,以宝文阁待制知泉州,请祠,提举太平兴国宫。
  思退既窜,太学诸生伏阙下乞召俊卿。乾道元年,入对,上劳抚之,因极论朋党之弊。除吏部侍郎、同修国史。论人才当以气节为主,气节者,小有过当容之;邪佞者,甚有才当察之。钱端礼起戚里为参政,窥相位甚急,馆阁之士上疏斥之。端礼遣客密告俊卿,己即相,当引共政。深拒不听。翌日,进读《宝训》,适及外戚,因言:"本朝家法,外戚不预政,有深意,陛下宜谨守。"上首肯,端礼憾之。知建康府。逾年,授吏部尚书。
  时上未能屏鞠戏,将游猎白石。俊卿引汉桓灵、唐敬穆及司马相如之言力以为戒。上喜曰:"备见忠谠,朕决意用卿矣。朕在藩邸,知卿为忠臣。"后卿拜谢。
  受诏馆金使,遂拜同知枢密院事。时曾觌、龙大渊怙旧恩,窃威福,士大夫颇出其门。及俊卿馆伴,大渊副之,公见外,不交一语,大渊纳谒,亦谢不接。洪迈白俊卿:"人言郑闻除右史,某当除某官,信乎?"诘所从,迈以渊、觌告。具以迈语质于上,上曰:"朕曷尝谋及此辈,必窃听得之。"有旨出渊、觌,中外称快。
  金移文边吏,取前所俘。俊卿请报以"誓书云:俘虏叛亡是两事,俘虏发已多,叛亡不应遣。且本朝两淮民,上国俘虏亡虑数万,本朝未尝以为言,恐坏和议,使两境民不安。或至交兵,则屈直胜负有在矣。"
  镇江军帅戚方刻削军士,俊卿奏:"内臣中有主方者,当并惩之。"即诏罢方,以内侍陈瑶、李宗回付大理究脏状。十一月,当郊而雷,上内出手诏,戒饬大臣,叶颙、魏杞坐罢。俊卿参知政事。时四明献银矿,将召冶工即禁中锻之。俊卿奏:"不务帝王之大,而屑屑有司之细,恐为有识所窥。"从官梁克家、莫济俱求补外,俊卿奏:"二人皆贤,其去可惜。"于是劾奏洪迈奸险谗佞,不宜在左右,罢之。减福建钞盐,罢江西和籴、广西折米盐钱,蠲诸道宿逋金谷钱帛以巨万计,于是政事稍归中书矣。
  龙大渊死,上怜曾觌,欲召之。俊卿曰:"自出此两人,中外莫不称颂。今复召,必大失天下望。臣请先罢。"遂不召。殿前指挥使王琪被旨按视两淮城壁还,荐和州教授刘甄夫,得召。俊卿言:"琪荐兵将官乃其职,教官有才,何预琪事。"会扬州奏琪传旨增筑城已讫事,俊卿请于上,未尝有是命。俊卿曰:"若诈传上旨,非小故。"奏言:"人主万几,岂能尽防闲,所恃者纪纲、号令、赏罚耳。不诛琪,何所不为。"琪削秩罢官。
  先是,禁中密旨直下诸军,宰相多不预闻,内官张方事觉,俊卿奏:"自今百司承御笔处分事,须奏审方行。"从之。既而以内诸司不乐,收前命。俊卿言:"张方、王琪事,圣断已明,忽谕臣曰:‘禁中取一饮一食,必待申审,岂不留滞。’臣所虑者,命令之大,如三衙发兵,户部取财,岂为宫禁细微事。臣等备数,出内陛下命令耳。凡奏审欲取决陛下,非臣欲专之,且非新条,申旧制耳。已行复收,中外惶惑,恐小人以疑似激圣怒。"上曰:"朕岂以小人言疑卿等耶?"
  同知枢密院事刘珙进对,争辨激切,忤旨,既退,手诏除珙端明殿学士,奉外祠。俊卿即藏去,密具奏:"前日奏札,臣实草定,以为有罪,臣当先罢。珙之除命,未敢奉诏。陛下即位以来,纳谏诤,体大臣,皆盛德事。今珙以小事获罪,臣恐自此大臣皆阿顺持禄,非国家福。"上色悔久之,命珙帅江西。俊卿退自劾,上手札留之,且曰:"卿虽百请,朕必不从。"
  四年十月,制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俊卿以用人为己任,所除吏皆一时选,奖廉退,抑奔竞。或才可用,资历浅,密荐于上,未尝语人。每接朝士及牧守自远至,必问以时政得失,人才贤否。
  虞允文宣抚四川,俊卿荐其才堪相。五年正月,上召允文为枢密使,至则以为右相,俊卿为左相。允文建议遣使金以陵寝为请,俊卿面陈,复手疏以为未可。上御孤矢,弦激致目眚,六月始御便殿。俊卿疏曰:"陛下经月不御外朝,口语籍籍,皆辅相无状,不能先事开陈,亏损圣德。陛下忧勤恭俭,清静寡欲,前代英主所不能免者皆屏绝,顾于骑射之末犹未能忘。臣知非乐此,志图恢复,故俯而从事,以阅武备,激士气耳。愿陛下任智谋,明赏罚,恢信义,则英声义烈,不越尊俎,固已震慑敌人于万里之远,岂待区区骑射于百步间哉。陛下一身,宗社生灵之休戚系焉,愿以今日之事,永为后戒。"
  曾觌官满当代,俊卿预请处以浙东总管。上曰:"觌意似不欲为此官。"俊卿曰:"前此陛下去二人,公论甚惬。愿捐私恩,伸公议。"觌怏怏而去。枢密承旨张说为亲戚求官,惮俊卿不敢言,会在告,请于允文,得之。俊卿闻敕已出,语吏留之。说皇恐来谢,允文亦愧,犹为之请,俊卿竟不与,说深憾之。吏部尚书汪应辰与允文议事不合,求去,俊卿数奏应辰刚毅正直,可为执政。上初然之,后竟出应辰守平江。自是上意向允文,而俊卿亦数求去。
  明年,允文复申陵寝之议,上手札谕俊卿,俊卿奏:"陛下痛念祖宗,思复故疆,臣虽疲驽,岂不知激昂仰赞圣谟,然于大事欲计其万全,俟一二年间,吾之事力稍充乃可,不敢迎合意指误国事。"即杜门请去,以观文殿大学士帅福州。陛辞,犹劝上远佞亲贤,修政攘敌,泛使未可轻遣。既去,允文卒遣使,终不得要领。曾觌亦召还,建节钺,跻保傅,而士大夫莫敢言。
  俊卿至福州,政尚宽厚,严于治盗,海道晏清,以功进秩。转运判官陈岘建议改行钞盐法,俊卿移书宰执,极言福建盐法与淮、浙异,遂不果行。明年,请祠,提举洞霄宫。归第,弊屋数楹,怡然不介意。
  淳熙二年,再命知福州。累章告归,除特进,起判建康府兼江东安抚。召对垂拱殿,命坐赐茶,因从容言曰:"将帅当由公选,臣闻诸将多以贿得。曾觌、王抃招权纳贿,进人皆以中批行之。脏吏已经结勘,而内批改正,将何所劝惩?"上曰:"卿言甚当。"朝辞,奏曰:"去国十年,见都城谷贱人安,惟士大夫风俗大变。"上曰:"何也?"俊卿曰:"向士大夫奔觌、抃之门,十缠一二,尚畏人知,今则公然趋附已七八,不复顾忌矣。人材进退由私门,大非朝廷美事。"上曰:"抃则不敢。觌虽时或有请,朕多抑之,自今不复从矣。"俊卿曰:"此曹声势既长,侍从、台谏多出其门,毋敢为陛下言,臣恐坏朝廷纪纲,废有司法度,败天下风俗,累陛下圣德。"命二府饮饯浙江亭。
  俊卿去建康十五年,父老喜其再来。为政宽简,罢无名之赋。时御前多行"白札",用左右私人持送,俊卿奏非便,上手札奖谕。除少保,判建康府如故。八年上章告老,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十三年十一月薨,年七十四。方属疾,手书示诸子云:"遗表止谢圣恩,勿祈恩泽及功德,勿请谥树碑。"上闻嗟悼,辍视朝,赠太保,命本路转运司给葬事,赐谥正献。
  俊卿孝友忠敬,得于天资,清严好礼,终日无惰容。平居恂恂若不能言,而在朝廷正色危论,分别邪正,斥权势无顾避。凡所奏请,关治乱安危之大者。雅善汪应辰、李焘,尤敬朱熹,屡尝论荐。其薨也,熹不远千里往哭之,又状其行。有集二十卷。
  子五人,宓有志于学,终承奉郎,朱熹为铭其墓。宓自有传。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父祺,登政和进士第,仕至太常博士、潼川路转运判官。允文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以父任入官。丁母忧,哀毁骨立。既葬,朝夕哭墓侧,墓有枯桑,两乌来巢。念父之鳏且疾,七年不调,跬步不忍离左右。父死,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
  秦桧当国,蜀士多屏弃。桧死,高宗欲收用之,中书舍人赵达首荐允文,召对,谓人君必畏天,必安民,必法祖宗。又论士风之弊,以文章进必抑其轻浮,以言语进必黜其巧伪,以政事进必去其苛刻,庶可任重致远。且极论四川财赋科纳之弊。上嘉纳之。
  除秘书丞,累迁礼部郎官。金主亮修汴,已有南侵意。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及金使施宜生颇泄敌情,张焘密奏之。亮又隐画工图临安湖山以归。亮赋诗,情益露。允文上疏言:"金必败盟,兵出有五道,愿诏大臣豫思备御。"时三十年正月也。十月,借工部尚书充贺正使,与馆伴宾射,一发破的,众惊异之。允文见运粮造舟者多,辞归,亮曰:"我将看花洛阳。"允文还,奏所见及亮语,申言淮、海之备。
  除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三衙管军以宦寺充承受,允文言:"自古人主大权,不移于奸臣,则落于近幸。秦桧盗权十有八年,桧死,权归陛下。迩来三衙交结中官,宣和、明受厥鉴未远。"上大悟,立罢之。
  金使王全、高景山来贺生辰,口传亮悖慢语,欲得淮南地,索将相大臣议事。于是召三衙大将赵密等议举兵,侍从、台谏集议。宰臣陈康伯传上旨:"今日更不问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遣成闵为京、湖制置使,将禁卫五万御襄、汉上流。允文曰:"兵来不除道,敌为虚声以分我兵,成其出淮奸谋尔。"不听,卒遣闵。七月,金主亮徙汴,允文复语康伯:"闵军约程在江、池,宜令到池者驻池,到江者驻江。若敌兵出上流,则荆湖之军捍于前,江、池之军援于后;若出淮西,则池之军出巢县,江州军出无为,可为淮西援,是一军而两用之。"康伯然其说,而闵军竟屯武昌。
  九月,金主命李通为大都督,造浮梁于淮水上。金主自将,兵号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十月,自涡口渡淮。先是,刘锜措置淮东,王权措置淮西。至是,权首弃庐州,锜亦回扬州,中外震恐。上欲航海,陈康伯力赞亲征。是月戊午,枢臣叶义问督江、淮军,允文参谋军事。权又自和州遁归,锜回镇江,尽失两淮矣。
  十一月壬申,金主率大军临采石,而别以兵争瓜洲。朝命成闵代锜、李显忠代权,锜、权皆召。义问被旨,命允文往芜湖趣显忠交权军,且犒师采石,时权军犹在采石。丙子,允文至采石,权已去,显忠未来,敌骑充斥。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权败兵也。允文谓坐待显忠则误国事,遂立招诸将,勉以忠义,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至江滨,见江北已筑高台,对植绛旗二、绣旗二,中建黄屋,亮踞坐其下。谍者言,前一日刑白黑马祭天,与众盟,以明日济江,晨炊玉麟堂,先济者予黄金一两。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亮操小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俊即挥双刀出,士殊死战。中流官军亦以海鳅船冲敌,舟皆平沉,敌半死半战,日暮未退。会有溃军自光州至,允文授以旗鼓,从山后转出,敌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劲弓尾击追射,大败之,僵尸凡四千余,杀万户二人,俘千户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敌兵不死于江者,亮悉敲杀之,怒其不出江也。以捷闻,犒将士,谓之曰:"敌今败,明必复来。"夜半,部分诸将,分海舟缒上流,别遣兵截杨林口。丁丑,果至,因夹击之,复大战,焚其舟三百,始遁去,再以捷闻。既而敌遣伪诏来谕王权,似有宿约。允文曰:"此反间也。"仍复书言:"权已置典宪,新将李世辅也,愿一战以决雌雄。"亮得书大怒,遂焚龙凤车,斩梁汉臣及造舟者二人,乃趋瓜洲。汉臣,教亮济江者也。
  显忠至自芜湖,允文语之曰:"敌入扬州,必与瓜洲兵合,京口无备,我当往,公能分兵相助乎?"显忠分李捧军万六千往京口,叶义问亦命杨存中将所部来会。允文还建康,即上疏言:"敌败于采石,将徼幸于瓜洲。今我精兵聚京口,持重待之,可一战而胜。乞少缓六飞之发。"
  甲申,至京口。敌屯重兵滁河,造三闸储水,深数尺,塞瓜洲口。时杨存中、成闵、邵宏渊诸军皆聚京口,不下二十万,惟海鳅船不满百,戈船半之。允文谓遇风则使战船,无风则使战舰,数少恐不足用。遂聚材治铁,改修马船为战舰,且借之平江,命张深守滁河口,扼大江之冲,以苗定驻下蜀为援。庚寅,亮至瓜洲,允文与存中临江按试,命战士踏车船中流上下,三周金山,回转如飞,敌持满以待,相顾骇愕。亮笑曰:"纸船耳。"一将跪奏:南军有备,未可轻,愿驻扬州,徐图进取。亮怒,欲斩之,哀谢良久,杖之五十。乙未,亮为其下所杀。
  初,亮在瓜洲,闻李宝由海道入胶西,成闵诸军方顺流而下,亮愈怒。还扬州,召诸将约三日济江,否则尽杀之。诸将谋曰:"进有渰杀之祸,退有敲杀之忧,奈何?"有万戴者曰:"杀郎主,与南宋通和归乡则生矣。"众曰:"诺。"亮有紫茸细军,不临阵,恒以自卫,众患之,有萧遮巴者绐之曰:"淮东子女玉帛皆聚海陵。"且嗾使往,细军去而亮死。
  丙申,敌人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己亥,奏闻。召入对,上慰藉嘉叹,谓陈俊卿曰:"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诏免扈从,往两淮措置。允文至镇江,奏收两淮三策,不报。
  明年正月,上至建康。寻议回銮,诏以杨存中充江淮、荆襄路宣抚使,允文副之。给、舍缴存中除命,于是允文充川陕宣谕使。陛辞,言:"金亮既诛,新主初立,彼国方乱,天相我恢复也。和则海内气沮,战则海内气伸。"上以为然。允文至蜀,与大将吴璘议经略中原,璘进取凤翔,复巩州。金治兵争陕西新复州郡,蜀士欲弃之,允文持不可。
  孝宗受禅,朝臣有言西事者,谓官军进讨,东不可过宝鸡,北不可过德顺,且欲用忠义人守新复州郡,官军退守蜀口。允文争之不得,吴璘遂归河池,盖用参知政事史浩议,欲尽弃陕西,台谏袁季、任古附和其说。允文再上疏,大略言:"恢复莫先于陕西,陕西五路新复州县又系于德顺之存亡,一旦弃之,则窥蜀之路愈多,西和、阶、成,利害至重。"前后凡十五疏,且移书陈康伯,康伯牵于同列,不能回也。上将召允文问陕西事,执政忌其来,以显谟阁直学士知夔州,寻又命奏事。
  隆兴元年入对,史浩既素主弃地,及拜相,亟行之,且亲为诏,有曰:"弃鸡肋之无多,免锒心之未已。"允文入对言:"今日有八可战。"上问及弃地,允文以笏画地,陈其利害。上曰:"此史浩误朕。"以敷文阁待制知太平州,寻除兵部尚书、湖北京西宣抚使,改制置使。
  时朝廷遣卢仲贤使金议和,汤思退又欲弃唐、邓、海、泗,手诏谓唐、邓非险要,可置度外,允文五上疏力争。思退怒,即奏曰:"此皆以利害不切于己,大言误国,以邀美名。宗社大事,岂同戏剧。"上意遂定。思退阳请召允文,实欲去之也。允文上印,犹以四州不可弃为请,乞致仕。诏以显谟阁学士知平江府。思退竟决和议,割唐、邓。
  二年,金兵复至,思退贬,上悔不用允文言。陈俊卿亦荐允文堪大用,除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
  乾道元年,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是秋,金遣完颜仲有所议,偃蹇不敬,允文请斩之,廷有异论,不果。会钱端礼受李宏玉带,事连允文,为御史章服所论,罢政,奉祠西归。
  三年二月,召至阙,除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吴璘卒,议择代,上谕允文曰:"吴璘既卒,汪应辰恐不习军事,无以易卿。凡事不宜效张浚迂阔,军前事,卿一一亲临之。"即拜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宣抚使,寻诏依旧知枢密院事。归蜀一月,召至阙,不数月复使蜀。太上赐御书《圣主得贤臣颂》,上又为之制跋,陛辞,复以所御双履及甲胄赐焉。
  过郢,奏筑黄鹰山城。过襄阳,奏修府城。八月至汉中,又往沔阳。九月,至益昌。先被手诏戒九事,洎至蜀,悉奉而行,尤以军政为急。又奏阅实诸军,第其壮怯为三,上备战,中下备辎重,老者少者不预。汰兵凡万人,减缗钱四百万。汰去兵有劳绩者,置员阙处之。兴、洋义士,民兵也,绍兴初以七万计,大散之战,将不授甲,驱之先官军,死亡略尽。命利帅晁公武核实,得二万三千九百余人。又得陕西弓箭手法,参绍兴制为一书,俾将吏守之。以马政付张松,奏依旧制分茶马为川、秦司。
  初在枢府,萧遮巴以刷军中人为言,允文尝奏谕三衙抚存之。至是,金、洋、兴元归正人二万,遮道诉系缧之苦,允文分给官田,俾咸振业。欲结敌将姜挺、白沂,遵御札募巩人王嗣祖结外蕃以图金人,又得蕃僧六彪者偕往,竟无成说。时邛、蜀十四郡告饥,荒政凡六十五事,剑倅献羡钱五万,却之。
  五年八月,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允文多荐知名士,如洪适、汪应辰。及为相,籍人才为三等,有所见闻即记之,号《材馆录》。凡所举,上皆收用,如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其尤章明者也。上以兵冗财匮为忧,允文与陈俊卿议革三衙杂役,汰冗籍,三军无怨言。
  六年,陈俊卿以奏留龚茂良忤上意,上震怒甚,俊卿待命浙江亭,两日不报。允文请对,极论体貌之道,叠拜榻前,遂命判福州。

译文

  陈俊卿字应求,兴化人。幼年时严肃持重,不苟言笑。其父亲死时,他像成年人一样主办丧事。绍兴八年(1138),陈俊卿考中进士,被授予泉州观察推官之职。他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同僚们召集宴会,他总是婉言谢绝。一天,郡中失火,郡守汪藻前来巡视,各级官吏正在某个地方饮酒作乐,陈俊卿把自己的轿夫借给别人,于是他自己像以往一样由于迟到而被诘问,陈俊卿只有深表歉意。不久人们知道实情,问其原因,他说“:我不能阻止同僚们的行为,又借给他们仆人,怎么能说没有过错。当时汪公正在气头上,他能容忍我为自己开脱,而加重别人的罪过吗?”汪藻很佩服陈俊卿,认为自己比不上他。
  陈俊卿任职期满,正遇秦桧当权,秦桧看他不依附自己,派他任南外睦宗院教授。不久陈俊卿被加职南剑州通判,未上任秦桧就死了,于是陈俊卿以校书郎之职被召回。孝宗当时为普安郡王,高宗命令选择敦厚、稳重的人辅助他,陈俊卿被拜官为著作郎兼王府教授。陈俊卿讲经,严肃地站立着。郡王喜欢蹴鞠游戏,陈俊卿就朗读韩愈劝谏张建封的信劝谏他,郡王恭敬地听取了他的劝告。
  陈俊卿历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首次上奏他就说:“君主以兼听为美德,必然从根本上处事公正;人臣以不欺骗君主为忠诚,必然对大事通达。驾驭下属的办法,应该是恩威并施,抑制骄将,振作士气,那么纲纪端正而号令得以通行。”于是陈俊卿弹劾韩仲通本来以狱事附会秦桧,冤陷无辜,秦桧的私党已全部被逐出,而韩仲通单单被保留;刘宝总领京口,任意殴打、克扣士兵,并抗拒命令不分兵戍防。这二个人于是各当其罪。汤思退专权,陈俊卿说:“冬天没云而雷鸣,这是指责宰相上不合天意,下不满足人们的愿望。”皇上诏令罢免汤思退。
  当时灾祸的异象多次显现,金人入侵之势态已很明显。陈俊卿于是上疏说“:张浚忠心耿耿,到老都不会改变,我听说有谗言讲他心存异心。张浚之所以得人心,为舆论所推崇,是因为他一向忠诚、正义。相反,如果人们将他赶走,谁又能应付变乱呢?”陈俊卿的奏疏呈上后,未得到回音,于是请求进宫对话,对皇上竭力劝说,皇上开始醒悟。几个月后,皇上派张浚守卫建康。陈俊卿又说:“内侍张去为暗中阻止出兵,并陈述躲避敌人的计谋,动摇已定下的计划,请按军法论处。”皇上对陈俊卿说“:你可以说是仁者中的勇敢者。”陈俊卿被任命为兵部侍郎。
  金主完颜亮渡过淮河,陈俊卿受命整顿浙西水军,李宝凭借水军的力量因而夺得了胶西之捷。完颜亮死后,皇上诏令陈俊卿治理淮东堡砦的屯田,并对所过之处的流民加以安抚。金主完颜褒刚即位,重申过去与宋的友好,廷臣多附会和议之意见。陈俊卿上奏说:“和议,本来是不得已之事,如果以得到过去的疆土为实利,那么得到了未必能守住,这也只是一纸虚文而已。今天不如先端正名份,名份正那么国家威强,岁币可以减少。”陈俊卿于是陈述选将练兵、屯田减租的策略,建议选择文臣中有胆略的人为参佐,让他们考察军政,学习军事业务以储备将才。
  孝宗即位,陈俊卿上书说:“治国的要领有三方面:用人、赏功、罚罪,这些方面之所以能推行下去就在于公正而已,希望陛下留意。”陈俊卿被升为中书舍人。当时孝宗立志振兴、恢复国土,正把天下大事交付张浚。因为陈俊卿忠诚正直,沉稳有谋,皇上派他以本职充当江、淮宣抚判官兼管建康府事。陈俊卿上奏说“:吴王..孤军深入,敌人全军抵御,以致久久不能攻下,这是危险的策略。两淮形势已很危急,应分别派遣水师直捣山东,金人必然回师自救,而吴王..可以乘胜夺下关中。我军等他们未到,击溃其腹心力量,这是非凡的功劳呀。”正遇主和议的呼声很高,皇上诏令吴王..班师回朝,也召陈俊卿。陈俊卿奏陈十件事:制定规划,振兴纲纪,劝勉风俗,严明赏罚,重视名份,遵从祖宗之法,蠲免无名之赋。
  隆兴元年(1163),建立都督府,陈俊卿被拜官为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张浚当初计划大举北伐,陈俊卿认为不可行。正遇谍报说敌人聚粮于边境,各位将领以为敌军冬天一定进军,应在敌人行动前发兵,张浚于是向朝廷请求出师。不久邵宏渊果然兵败,陈俊卿退守扬州。主和议者庆幸他们的失败,主战派的意志被动摇了。张浚上疏等待定罪,陈俊卿也乞求跟随受罪,皇上诏令他们降职二级。谏臣尹穑附会汤思退,说应罢除张浚的都督之职,改为宣抚使管理扬州。陈俊卿上奏说:“张浚果真不可以用,那么则应另选贤将。如果想责令他以后建立成就,就请降他的官级以示惩罚,这是过去的法律。今天削去他的都督重权,置于扬州死地,如果他请求拜见皇上,台谏官加以阻拦,张浚所有的人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后效可图?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只知道厌恶张浚而想杀掉他,不是为恢复国家大业考虑。希望陛下下诏警告内外将领协调一致,使张浚自建成效。”陈俊卿再次上疏,皇上醒悟,就令张浚为都督,又召为宰相,最终被汤思退、尹穑所排挤,被派往江、淮视察军队。陈俊卿多次上书请罪,皇上任命他以宝文阁待制之职任泉州知州,陈俊卿请求任祠禄官闲居,于是被令提举太平兴国宫。
  汤思退已经逃跑,太学生们伏在宫殿下请求皇上召回陈俊卿。乾道元年(1165),陈俊卿进宫回答皇上的提问,皇上慰劳并安抚他,陈俊卿于是极力阐述朋党的弊端。陈俊卿拜官吏部侍郎、同修国史。他论述人才应当以气节为重,有气节的人,即使有小过也应当宽容他;奸邪的人,很有才能也应当加以警惕。钱端礼起用同乡亲戚为参政,很急切地想夺取相位,馆阁之士上疏指责他。钱端礼派门客私下告诉陈俊卿,自己任宰相,一定引荐他共同执政。陈俊卿坚决拒绝不肯听命。第二天,陈俊卿进宫给皇上读《宝训》,正涉及到外戚的内容,于是就说“:本朝家法,外戚不参预朝政,意义深远,陛下应严格遵守。”皇上点头称是,钱端礼深感遗憾。陈俊卿为建康府知府。过了一年,被授予吏部尚书。
  当时皇上未能去除蹴鞠游戏,将要游猎白石。陈俊卿引用汉桓帝、灵帝、唐敬宗、穆宗以及司马相如的话极力劝皇上引为借鉴。皇上高兴地说“:我完全看到了你的忠诚、正直,我决意重用你。我在藩邸时,就知道你是忠臣。”陈俊卿拜谢皇上。
  陈俊卿受命为金使馆伴,于是拜官同知枢密院事。当时曾觌、龙大渊恃旧恩宠,窃取威福,士大夫多出自他的门下。等到陈俊卿为馆伴使时,龙大渊为副职,陈俊卿在外面见到他,不与他说一句话,龙大渊呈上名片请求接见,陈俊卿也谢绝不见。洪迈告诉陈俊卿“:有人说郑闻拜官右史,某人当拜某官,可信吗?”陈俊卿追问消息从何而来,洪迈答从龙大渊、曾觌处。陈俊卿把洪迈的话质问于皇上,皇上说:“我怎么会曾想到用这些人,一定是私下听到的消息。”皇上下旨让龙大渊、曾觌离朝,全国内外称快。
  金送信给边境的官吏,要求索取以前所俘之人。陈俊卿请求回报誓书说:“俘虏、叛亡是两回事,俘虏遣返已经很多了,叛亡的人不应该遣回。况且本朝两淮的百姓,为金国所俘虏的约数万人,本朝未曾因此而说什么,恐怕破坏两国的和议,使两国边境的百姓不得安宁。或许交战,那么曲直胜负就明显了。”
  镇江军统帅戚方剖剥军士,陈俊卿上奏说“:内臣中有主管戚方的官吏应一同惩罚。”于是皇上诏令罢免戚方,把内侍陈瑶、李宗回交给大理寺调查他们贪赃的材料。十一月,应当进行郊祀而天上雷鸣,皇上亲自写诏书,警告大臣,叶禺页、魏杞被定罪罢职。陈俊卿为参知政事。当时四明献上银矿,将要召冶工在禁中锻造。陈俊卿上奏说“:皇上不去做帝王大事,而管有关部门的小事,恐怕被有识之人小瞧。”侍从梁克家、莫济一起请求补为朝外官,陈俊卿奏道:“这二人都是贤才,离朝很可惜。”于是他弹劾洪迈奸险狡诈,不适合在皇上身边,洪迈于是被罢免了。皇上下令减去福建钞盐,罢免江西和籴、广西折米盐钱,免去诸道过去欠下的金谷钱帛数以万计,于是政事稍稍集中于中书了。
  龙大渊死后,皇上可怜曾觌,想召他回朝。陈俊卿说“:自从赶这二人出朝廷后,内外百姓没有不称快的。今天又召回曾觌,必然使天下人大失所望。我请求先将我罢职。”皇上于是不召曾觌回朝。殿前指挥使王琪受命前往巡视两淮城壁回朝后,推荐和州教授刘甄夫,刘甄夫得以被皇上召见。陈俊卿说“:王琪推荐士兵将官是他的职责,教官是否有才能,干王琪什么事。”正遇扬州上奏说王琪传旨增筑之城已竣工,陈俊卿以此事请问于皇上,皇上说他未曾下过这个命令。陈俊卿说:“如果诈传圣旨,这不是小的过错。”又奏道:“君主日理万机,怎能完全防范得到一切事情,只能凭借纲纪、号令、赏罚。不杀王琪,以后臣下将没什么事做不出来。”王琪被降级罢官。
  开始,禁中密旨直下各军,宰相多不清楚,内侍张方之事暴露后,陈俊卿上奏说“:从今以后各个部门根据御笔亲令处理事情,必须奏审才能实行。”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因为宫内各部门不满,皇上收回以前的命令。陈俊卿说:“张方、王琪之事,圣上的决定已清楚,忽然又告诉大臣说‘:禁中取一点喝的一点吃的,也必须等待申请、审批,岂不是停滞不前。’我所考虑的事是大的命令,如三衙发兵,户部取财物,怎能是宫中细小的事情。我们只是充数的,裁断之事最终要出自宫内陛下的命令。凡是奏审要取决于陛下,不是我想专权,且并非新的条款,只是重申旧的制度。现在已经下令实行了又收回成命,内外惶惑,恐怕小人会怀疑我们因此而激起了圣上的怒意。”皇上说“:我怎会因为小人的话而怀疑你们呢?”
  同知枢密院事刘珙进宫回答皇上的提问,与皇上争辩十分激烈,违背了旨令,刘珙退出宫廷后,皇上亲书诏令除去刘珙端明殿学士之职,派他去外地主管一祠观。陈俊卿立即把诏书藏起来不宣,私下上奏皇上说:“前天的奏札,我确实是草草写成,如果有罪,我应当先被罢免。刘珙的去职之旨令,我未敢奉命发出。陛下即位以来,纳谏言,依靠大臣,都是扬德之事。今天刘珙因为小事获罪,我担心从此大臣都阿谀奉承地拿俸禄,这不是国家的福气。”皇上脸上久久呈现悔恨之色,令刘珙统帅江西。陈俊卿退朝后自我弹劾,皇上亲自写书挽留他,并说:“你即使一百次请求,我也决不会依从。”
  乾道四年(1168)十月,陈俊卿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陈俊卿以用人为己任,所授官之人都是一个时期的杰出人才,他奖励廉洁、谦让之人,抑制一心往上爬的人。有的人才能可用,但资历浅,陈俊卿就私下推荐给皇上,未曾对他人说。每次在朝廷接待士人和从远方来的牧守时,一定询问他们对时政得失、人才贤否的意见。
  虞允文任四川宣抚使,陈俊卿推荐他有才能可以为相。乾道五年(1169)正月,皇上召虞允文为枢密使,虞允文到朝廷后,皇上就封他为右相,陈俊卿为左相。虞允文建议派使者前往金朝请求金归还我陵墓寝庙,陈俊卿当着皇上的面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又亲自写疏呈上,认为此举不可行。皇上使用弓箭,箭弦击中眼睛导致长眼膜,六月开始到便殿休养。陈俊卿说:“陛下几个月不亲临外朝,外面流言蜚语不断,都是辅相无德无能,不能事先询问,有损于圣德。陛下忧患勤俭,清心寡欲,前代英主所不能免去的陋习全都去除,看来只有骑射最终还未能忘怀。我知道皇上并非乐于此种游戏,而是立志图谋恢复国土,所以埋头干事,检阅武装力量及储备,激励士气。陛下任用有智谋的人,分清赏罚,恢复信义,那么皇上的英名义烈,即使不能超过尊祖,也够震慑万里之远的敌人了,难道还限于区区百步间骑射。陛下的身体,与宗族社稷百姓休戚相关,希望把今天的事,作为以后永远的借鉴。”
  曾觌任职期满当轮换一个职位,陈俊卿打算请求让他任浙东总管。皇上说“:曾觌的意思似乎不想做这个官。”陈俊卿说:“在这之前陛下赶走了龙大渊、曾觌二人,大家议论起都很高兴。希望陛下去除个人的私情,伸张正义。”曾觌不高兴地走了。枢密承旨张说为亲戚求一官职,害怕陈俊卿而不敢开口,恰巧陈俊卿休假,于是他请求于虞允文,得到一官职。陈俊卿听说敕令已经要发出,吩咐官吏把它扣留下来。张说惶恐谢罪。虞允文也面有愧色,但还是为张说的亲戚请求一职位,陈俊卿始终不答应,张说深感遗憾。吏部尚书汪应辰与虞允文议事时意见不合,请求离朝,陈俊卿多次奏说汪应辰刚强正直,可为执政。皇上当初认为是这样,后来最终派汪应辰为平江郡守。从此皇上偏向虞允文,陈俊卿也多次请求离朝。
  第二年,虞允文又重申派使去金请求金归还陵墓寝庙之事,皇上亲自写札告诉陈俊卿,陈俊卿奏道:“陛下十分思念祖宗,想恢复故有的疆域,我虽然是一匹疲惫的劣马,难道不知道热情赞扬圣上的计划,然而对于大事要考虑的万无一失,等一二年后,国家的力量稍强大些才可行,不敢为了迎合圣意而误国事。”陈俊卿于是闭门不出请求离朝,皇上让他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统帅福州。陈俊卿与陛下告别时,仍劝皇上远奸邪亲贤才,修明朝政,抵御外敌,泛使不可轻易派遣。陈俊卿已经离朝,虞允文最终还是派遣了使者出使金国,最后不得要领。曾觌也被召回朝廷,皇上为他树立节钺,让他登上保傅之位,而士大夫没有敢说一句的。
  陈俊卿到福州后,政策上崇尚宽厚,严格地打击盗贼,海上航道平坦畅通,陈俊卿因此有功被进级。转运判官陈岘建议在福州改行钞盐法,陈俊卿写信给宰执,极力说福建盐法与淮、浙二地不同,于是钞盐法最终未在福建施行。第二年,陈俊卿请求管理祠观,皇上让他提举洞霄宫。陈俊卿回到家,看见破旧的房子只有几根柱子尚存,他仍怡然自得,毫不介意。
  淳熙二年(1175),皇上再次令陈俊卿为福州知州,皇上授予他特进之官,任命他为建康通判兼江东安抚使。皇上召陈俊卿到垂拱殿问话,令他坐下并赐给茶,陈俊卿于是从容地说:“将帅应当由高级官员选拔,我听说诸将多以贿赂得官。曾觌、王扌卞揽权受贿,选用人都按御批行之。赃吏已调查清楚,而皇上亲自改正,这将如何劝惩人们?”皇上说:“你说的很中肯。”陈俊卿上朝廷辞行,又上奏说“:离开国都十年,看见都城里谷贱人安,只有士大夫的风俗习惯大变。”皇上问“:为什么?”陈俊卿说“:过去士大夫奔走于曾觌、王扌卞之门的,十分之一二,并还害怕别人知道,现在就公然趋往,依附的人已有十分之七八,不再有所顾忌了。人才的进退取决于私门,实在不是朝廷的好事。”皇上说:“王扌卞是不敢的。曾觌即使不时有所请求,我多抑制了,从今不会再来采纳他们的意见了。”陈俊卿说:“这些人声势已经增长,侍从、台谏之职多出自他们门下,不对陛下说实话,我担心会有损朝廷纲纪,废坏有关部门的法度,败坏天下风俗,连累陛下的德行。”皇上命令二府在浙江亭为陈俊卿设宴饯行。
  陈俊卿离开建康十五年,父老乡亲们高兴他又回来。陈俊卿为政宽简,罢除无名之赋。当时朝中多通行“白札”,派亲近人送往,陈俊卿上奏说不好,皇上亲自写札子对他予以奖励。陈俊卿拜官少保像过去一样任建康府通判。淳熙八年(1181),陈俊卿上书要求告老,以少师、魏国公之职退休。淳熙十三年(1186年)十一月死去,终年七十四岁。陈俊卿刚生病时,亲自写文给诸子说:“遗书只是感谢圣恩,不要祈求皇上的恩泽及功德,不要请求谥号树碑。”皇上听说后感伤不已,停止上朝,赠陈俊卿太保之职,令建康路转运司安排葬事,赐予谥号“正献”。
  陈俊卿对朋友顺从、忠诚、尊敬,这是出自他的天性,他又清静,严肃好礼,终日没有疲倦的神情。平时小心谨慎好像不会讲话,而在朝廷则严肃地发表危险的言论,辨明邪正,斥责有权势的人,毫不避讳。凡所奏请的,都是有关治乱安危的大事。陈俊卿与汪应辰、李焘十分友好,尤其敬重朱熹,曾多次上书推荐。他死后,朱熹不远千里赶来哭他,又记载他的行为。陈俊卿著有文集二十卷。
  陈俊卿有子五个,陈宓有志于做学问,终官为承奉郎,朱熹为他写了墓志铭。陈宓另外有传。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他的父亲虞祺,考中北宋政和年间进士,官至太常博士、潼川路转运判官。虞允文六岁时即能背诵《九经》,七岁时即能诗善文。因为父亲的缘故入选做官。母亲因病不幸逝世后,虞允文因过度悲伤而身体极度虚弱。安葬母亲后,他整日在母亲墓旁哭泣,墓地旁边有一棵枯死的桑树,有两只鸟儿飞来搭巢。考虑到父亲一人鳏居且身体有病,虞允文七年没有调迁官职,不忍心离开他的父亲半步。父亲逝世后,绍兴二十三年(1153),才考中进士,授官彭州通判,后又暂且代理黎州、渠州知州。
  秦桧独揽朝政大权后,四川的有识之士大多受到排挤压制。秦桧死后,高宗打算广招蜀中名士,中书舍人赵逵首先推荐了虞允文,皇上召他进宫对话,他说,作为一国之君,首先必须敬畏上天,必须安抚天下百姓,必须效法祖先的各种法令制度。又谈到士人风气的弊端,凭文章被提拔的一定要抑制其轻浮举止;凭言谈被提拔的一定要去除其投机、欺瞒的劣行;凭治政被提拔的一定要屏弃其苛刻的行为,这样才可以放心地对他们委以重任。虞允文还对四川地区财赋科纳之弊端进行了认真论述。高宗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虞允文官拜秘书郎,不久又升任礼部郎官。金主完颜亮开始修整汴京,呈现出南侵的意图。王伦从金朝返回后,报告说金人态度恭敬友好,没有丝毫战争迹象。汤思退再次去金国朝拜祝贺,对边境备战仍不闻不问。等到金朝使者施宜生稍微泄露了一点金军加紧备战的消息后,张焘秘密地将这些情况奏知了高宗。完颜亮又悄悄地请画师画出临安城区的湖山等景观带回金国。完颜亮写诗言志,在诗中他准备大举进攻南侵的意图更加明白地表露出来。虞允文上奏疏说“:金人一定会撕毁盟约,其伐兵有五条道路,希望陛下下诏令大臣们加强备战,做好防御准备。”当时正是绍兴三十年(1160)正月。十月,虞允文假借为工部尚书充任使金的贺正使,他与金馆伴一起射箭,一箭击中目标,众人都感到很惊讶。虞允文看到金人大量运输粮草,建造战舰,便向金主告辞回去,完颜亮说“:我准备去洛阳观赏牡丹花。”虞允文回来后,将自己在金国见到的备战情况及完颜亮的言行立即上奏告知皇上,再次强调必须加强淮、海两地的防御力量。
  虞允文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三衙管军让宦官担任承受之职,虞允文说“:自古以来国家的大权,不是被奸臣篡夺,便是为皇上的亲信把持。秦桧独揽大权达十八年之久,秦桧死后,权力才重归陛下。近来三衙皆与宦官互相勾结,宣和、明受的教训离现在时间并不远。”宋高宗很快醒悟,立即罢免了他们的职务。
  金主完颜亮派王全、高景山来南宋祝贺高宗的生日,带来了完颜亮的口信,态度傲慢,出言不逊,想占有淮南之地,指令与哪个宰相大臣议事。高宗于是召集三衙的大将赵密等人商量起兵,侍从、台谏也参予讨论。宰相陈康伯传达了高宗的旨意“:今天不再谈论和议和防守之事,只讨论若宋金开战应如何办。”高宗任命成闵为京、湖制置使,率领五万禁卫军士兵加强防御襄樊、汉江上游一带。虞允文指出“:敌人准备进攻但没选好线路和进攻点,这是金军故意散布虚假的消息以分散我们的兵力,使他们进攻江淮地区的阴谋能够得逞。”朝廷没有听从虞允文的意见,最终派遣成闵出征。七月,金主完颜亮及政府全部迁往汴京。虞允文再次对陈康伯说“:成闵军队现在大约行进在江州、池州之间,应该命令到达池州的军队驻扎在池州,到达江州的军队驻扎在江州。假如金军从长江上游发动进攻,那么驻守在荆湖的军队就能够在前方抵御敌兵,江、池二州的驻军就能够从后方增援;假如敌军从淮西进行南侵,那么驻扎池州的军队就能够从巢县发动反攻,驻扎江州的军队就能够从无为发动反攻,这样就可以一军两用,一举两得。”陈康伯虽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但成闵却将军队驻守在武昌。
  九月,金主完颜亮任命李通为大都督,在淮水上游建造浮桥。完颜亮亲自统率,号称雄兵百万,毡制帐篷一座连着一座,征鼓声不绝于耳。十月,金军从涡口渡过淮河。战争爆发前,刘钅奇负责淮东的防务,王权负责淮西地区防务。战争爆发后,王权首先放弃庐州南逃,刘钅奇也向扬州退兵,朝廷上下一片惊恐。高宗又想逃往海上躲避金军,陈康伯竭力劝说高宗亲征。本月二十五日,高宗任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督视江淮军事,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谋军事。王权又从和州逃回,刘钅奇率军退回镇江,两淮地区大片土地全部沦陷。
  十一月九日,完颜亮率大军到达采石附近,同时派遣另一支金军进攻瓜洲。宋高宗命令成闵替代刘钅奇,李显忠替代王权指挥对金作战。刘钅奇、王权被召回罢官。叶义问传达高宗旨意,命令虞允文前往芜湖催促李显忠交出王权的军队,并犒赏驻扎采石的宋军,当时王权的军队还驻在采石。十三日,虞允文到达采石时,王权已经离去,新帅李显忠还没有到任,敌人的骑兵已到达长江北岸,形势十分危急。宋军已没有统帅,将士们三五成群,卸除武装零星地坐在路旁,都是王权手下的败兵。虞允文考虑到坐以等待李显忠到来必将贻误国家大事,毅然招来诸将,勉励他们为国尽忠尽义,说“:金钱和高宗的命令都在这里,等立功以后给你们论功行赏。”众将士回答:“现在既然有了统帅,我们愿意与金人决一死战。”有人问“:你是受命前来犒劳部队的,并没有受命督战,如有人告发你,你难道会任凭他们责难吗?”虞允文斥责他说“:现在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我怎么能逃避不管呢?”
  虞允文率部到达江边时,看到长江以北已修筑高台,高台两边相对树起了两部绛色旗帜,两面五彩旗帜,当中建有一间黄色房屋,完颜亮倨傲地坐在当中。有奸细前来报告,前一天金军杀死白马、黑马以祭上天,与众将士约定,第二天渡过长江,早晨在玉麟堂开饭,首先渡过长江的重奖黄金一两。当时金实有士兵四十万,骑兵也超过宋军一倍,宋军总共才有士兵一万八千人。虞允文因此命令宋军将士排成大阵按兵不动,将五艘藏有兵器的战船分为几部分,二艘沿长江东西两岸并列航行,一艘驻扎长江中流,隐蔽好精兵良将枕戈待战,另二艘藏在小港中,以备不测。虞允文将布置完毕时,敌军已经大声叫喊起来,完颜亮亲自摇着小红旗指挥数百艘战船横渡长江而来,眨眼之间,金军抵达长江南岸的船就达到七十艘,径直冲向为数不多力量单薄的宋军,宋军向后稍稍退却了一些。虞允文冲入阵中,抚摸着时俊的背部勉励他说“:你以胆识过人闻名四方,站立在你身后的是你的兄弟姐妹和儿女啊。”时俊立即挥舞双刀冲出军阵奋勇杀敌,将士们不怕牺牲,杀向敌军,与金军展开殊死搏斗。在长江中游宋军用海鳅船冲击金军船队,许多船只被撞沉没,金军大败,死伤过半,但太阳下山时金军还未退却。正巧溃逃的一支士兵从光州到达采石,虞允文指挥旗鼓手从山后转出来敲击战鼓,金军怀疑有宋军援兵到达,吓得立即逃跑了。虞允文又命令弓箭手从后面追赶袭击他们,大败这支溃逃的金兵,杀死金兵四千多人,杀死万户长二人,俘虏千户长五人,活捉女真士兵五百多人。那些在江中未被杀死的金兵,完颜亮对他们不出江作战极为愤怒,将他们全部击杀。虞允文把捷报报告了皇上,并犒赏三军将士,对他们说:“敌军今天大败而归,明天一定会来复仇。”半夜时分,虞允文命令部分将士,乘海船逆流而上,另外派遣部分水军主动进攻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十四日,金军果然来犯,因宋军已有准备,水陆前后夹击敌军,两军再次展开激烈战斗,宋军焚敌船三百艘,金军被打得大败而逃,虞允文再次向皇上上报捷报。完颜亮又派遣使者假传诏令以告知王权,给宋军造成他们早有宿约的假象。虞允文说“:这是敌军的反间计。”于是就写信答复说:“王权已被绳之以法,宋军新的将领将是李世辅,我们愿意在战场上与你们一决雌雄。”完颜亮看到回信后大为恼怒,立即焚烧了他自乘的龙凤车,杀死了梁汉臣和另外两位为金军造船的人,然后率军冲向瓜洲。梁汉臣,是曾向完颜亮献计渡过长江的人。
  李显忠到达芜湖后,虞允文对他说:“敌军进入扬州,必然与瓜洲完颜亮所部合兵一处,京口地区没有防备,我应该去京口设防,希望将军能够分部分兵力帮助京口防卫。”李显忠派遣李捧率军一万六千人奔赴京口,叶义问也命令杨存中率部众来京口会合。虞允文回到建康,立即上奏疏说“:金军在采石遭到惨重失败,必然寄希望于在瓜洲侥幸获胜。现在我们精兵良将聚集京口,严阵以待,就能够一战而胜。请求陛下不要将宋军主力调往别处。”
  二十一日,虞允文到达京口。金朝重兵驻扎在滁河,建造了三个大闸用以储水,有数尺之深,塞在瓜洲口。此时杨存中、成闵、邵宏渊几支军队都聚集在京口,总数不下二十万人,只有海鳅船数目一百只不到,战船数目仅五十余艘。虞允文建议遇风就使用战船,遇无风日就使用战舰出击,由于战舰数量不多恐怕不够使用。于是到处搜集材料冶炼钢铁,将修马船改造成为战舰,并从平江借来了一些战船,命令张深守卫滁河入口,扼住长江的咽喉,命令苗定驻守下蜀作为后援。二十七日,完颜亮到达瓜洲,虞允文与杨存中到江边视察备战情况,命令宋军将士驾驶车船在长江中流来回开动,绕金山转了三圈,其船回转速度如飞,金军张弓搭箭严阵以待,互相注视,非常惊恐害怕。完颜亮笑着说“:不过是一些纸船罢了。”一员战将跪下启奏“:宋军已做好充分准备,千万不能轻敌,恳请陛下退回扬州,以后慢慢考虑进攻宋军的计划。”完颜亮大怒,准备杀死他这个将领,该将谢罪哀求良久,最后决定鞭打他五十次。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颜亮被他的部下杀死。
  当初,完颜亮驻兵瓜洲时,得知宋将李宝正由海道进入胶西,成闵率领各路军马正顺流而下,完颜亮更加气愤。回到扬州后,完颜亮召集诸将,约定三天内渡过长江南侵,否则将他们一律处死。金军将领私下商议说:“前进,有被宋军淹毙之祸,后退就必然会有被主帅就地正法的忧虑,我们应怎么办呢?”有一名叫万戴的人说:“杀死郎主完颜亮,与南宋进行和平谈判,我们返回家乡就是生路。”众将领都表示同意。完颜亮有一队身穿紫色兽毛服装的士兵,从不临阵打仗,整日跟随保卫完颜亮,众人对他们很恐惧,有一名叫萧遮巴的人欺骗卫兵说:“淮东的美玉、金银、玉帛都集中放在海陵。”故意怂恿他们去海陵寻宝,卫兵们中计被骗离开后,完颜亮被杀死。
  十二月三日,金军后退三十里驻营,并派遣使者要求议和。六日,虞允文上奏疏报告战斗情况。高宗请他入宫面谈,皇上慰问、奖励他并感叹良久,对陈俊卿说“:虞允文天性忠诚厚道,是我的裴度啊。”诏令免去他护驾侍从身份,改赴两淮地区主持对金作战事宜,虞允文到达镇江后,上奏疏阐明收复两淮地区的三条计策,却没有回音。
  第二年(绍兴三十二年)正月,高宗到达建康。不久商议移驾回朝,下诏任命主和派杨存中担任江淮荆襄路宣抚使,另以虞允文为副使。主战派官员大失所望,对任命杨存中意见很大,高宗于是改任虞允文为川陕宣谕使。虞允文向皇上辞行,说:“金国完颜亮已被诛杀,新主完颜褒即位时间不长,金国国内形势一片混乱,这是上天帮助我们恢复失地的大好时机。与金和议就会打击朝野上下抗金义士的抗战热情,继续抗金就会振奋朝野上下的抗金士气。”高宗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虞允文到达四川后,与大将吴王..共商赶走金军恢复中原大计,吴王..攻取凤翔,收复巩州。金人增派大批援军争夺吴王..收复的大片土地,四川士人打算放弃这些州郡,虞允文坚持不能放弃。
  孝宗即位后,朝中大臣有谈论西部战事的,认为宋军讨伐金人,东部不能超过宝鸡,北部不能超过德顺,并打算任用忠义之士守卫新收复的州郡,官军退守四川。虞允文据理力争,没有取得结果,吴王..于是退兵河池,以上建议都是参知政事史浩提出的,正是他打算放弃陕西,台谏袁季、任古也附和他的意见。虞允文再上奏疏,大概内容是:“恢复国土没有比首先恢复陕西更重要的了,陕西同新近收复州县的安危与德顺之存亡息息相关,德顺一旦放弃,进攻四川的路线就增加许多,西河州、阶州、成州,其地理位置事关重大。”虞允文先后上奏疏十五次,又写信给陈康伯,陈康伯虽与他同属主战派,却也没有回天之力。孝宗准备召请虞允文询问陕西方面的战况,参知政事史浩等人不愿意让他来,于是虞允文以显谟阁学士身份任夔州知州,不久皇上又命他上疏奏事。
  隆兴元年(1163),虞允文入宫回答皇上的提问,史浩一向主张弃地求和,等到升为右相后,立即实现他的主和政策,还亲自为孝宗拟定诏书,其中有这样的词句“:丢弃鸡肋一类没有多大意味的东西,可以消除金人的贪婪之心。”虞允文入宫上奏说“:现在有八条理由说明我们可以继续对金作战。”孝宗问到弃地问题时,虞允文用朝见时所执的手板在地上画,力陈丧失土地的利害。宋孝宗说:“这是史浩使我受害。”虞允文又以敷文阁待制身份任太平州知州,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湖北京西宣抚使,又改任制置使。
  当时南宋朝廷派遣卢仲贤出使金国商谈和议条件,宰相汤思退又打算放弃唐、邓、海、泗四州,孝宗亲自拟旨以唐、邓二州不是战略要地为由,下令可能考虑放弃,虞允文五次上奏疏据理力争。汤思退大怒,于是上奏说:“这都是因为和议的利害关系与虞允文没有太大影响,故他大谈误国,以此博取主战派的美名。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岂能像演戏一样。”孝宗决定向主和派屈服。汤思退表面上请求皇上召用虞允文,实际上是想去之而后快。虞允文交上官印,仍然请求不要割让四州领土,请求辞职退休。宋孝宗下诏令虞允文以显谟阁学士身份任平江府知州。汤思退最终决定与金议和,将唐、邓二州割让金国。
  隆兴二年(1164),金兵再次入侵南宋,孝宗将汤思退等人罢官,后悔没有听从虞允文的建议。陈俊卿也举荐虞允文,认为他可堪重任,升任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
  乾道元年(1165),虞允文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这年秋天,金国派遣使者完颜仲前来谈判,金使傲慢无理,目中无人,虞允文请求杀死完颜仲,因朝臣中有不同意见而没有行动。正碰上钱端礼接受李宏玉带一事曝光,这件事牵连了虞允文,被御史章服攻讦而定罪,罢去官职,西归故乡主管宫观。
  乾道三年(1167)二月,又召回朝廷,再次担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吴王..逝世后,朝廷讨论由谁接任他的职务,皇上对虞允文说:“吴王..已经去世,汪应辰恐怕不熟悉军事,这个重任只能交给你了。以后凡事不要效法张浚的迂腐固执,军中各种事情,你应该一一亲临观察指导。”皇上立即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宣抚使,不久又下诏令虞允文继续担任知枢密院事。虞允文回到四川仅一个月,又被召到朝廷,几个月后又去四川。太上皇宋高宗赏赐虞允文御书《圣主得贤臣颂》,孝宗亲自写跋,虞允文向皇上辞行,孝宗又将自己的一双鞋和甲胄赏赐给他。
  虞允文经过郢州时,上奏疏建议修筑黄鹰山城。经过襄阳时,上奏疏建议修筑府城。八月到达汉中,又前往沔阳。九月抵达益昌。离开朝廷前孝宗下手诏要求他重视九件事,一路颠簸到达四川后,虞允文全部按皇上的指示行动,尤其将军政要事放在首位。又上奏疏报告检阅了各支部队实力后,准备按照士兵们体力强壮虚弱的次序将他们分为三部分,上等兵用以作战,中下等兵用以准备军用器械、粮草、服装等行军物质,老弱病残士兵一律辞退。此次行动共裁减士兵一万人,为国家节约军费开支四百万。对于被裁减的士兵中一些立有战功、做出了成绩的人,将他们安置在空缺位子上。兴州、洋州地区的抗金义士,都是一些民兵组织,绍兴初年大约有七万余人,大散关战役中,统帅不发给他们盔甲,却让他们在官军前面冲锋,使他们几乎全军覆灭。虞允文命令利州元帅晁公武经过仔细查对后,共得士兵二万三千九百余人。又得到陕西地区先进的弓箭制造及使用技术,参照绍兴时技术编成一本书,让将士们随身携带。虞允文又将马政交给张松,奏请依历代旧制将茶马分为川、秦司。
  当初虞允文在枢密院任职时,萧遮巴曾提议清理军中士兵,虞允文曾奏请三衙把被清除的士兵加以安抚、收编。到此时,金州、洋州、兴元州从金朝归顺者二万人,他们拦在路上诉说被拘捕、囚禁的痛苦,虞允文将官田分给他们,使他们得以重振家业。虞允文打算结交敌将姜挺、白沂,并按照朝廷的指令招募巩人王嗣祖,打算与边境少数民族通好以共同对付金人,又得到蕃僧六彪等与他一同前往,可惜最后没有签订协议。当时邛、蜀十四州皆发生饥荒,向朝廷报告庄稼欠收的奏疏有六十五件,剑州将节余钱帛五万捐献灾区,朝廷没有接受。
  乾道五年(1169)八月,虞允文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虞允文多次推荐知名人士,如洪适、汪应辰。等到升任宰相后,将各种人才分为三等编入名册,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编书为《材馆录》。虞允文所推荐的所有人才,宋孝宗皆全部收用,例如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是他们当中特别优秀杰出的代表。孝宗对兵员冗多、财政匮乏感到很忧虑,虞允文与陈俊卿商议革除三衙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杂役,裁减军队中多余的闲散人员,三军对此没有怨言。
  乾道六年(1170),陈俊卿因奏请留下龚茂良违逆了皇上的旨意,皇上极为愤怒,陈俊卿在浙江亭等待命令,两天都没有得到答复。虞允文请求面见孝宗,竭力阐述君臣之间应以礼相待的道理,多次去御榻前拜见皇上,孝宗于是任命陈俊卿为福州通判。
  宋孝宗诏令范成大为祈请使,为了徽、钦二帝的宫寝陵墓的缘故。金人不同意移交给宋朝,并报告准备以三十万骑兵护送徽、钦二帝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