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张焘 黄中 孙道夫 曾几(兄开)勾涛 李弥逊(弟弥大)
  张焘,字子公,饶之德兴人,秘阁修撰根之子也。政和八年进士第三人,尝为辟雍录、秘书省正字。靖康元年,李纲为亲征行营使,辟焘入幕。纲贬,亲知坐累者十七人,焘亦贬。
  建炎初,起通判湖州。明受之变,贼矫诏俾焘抚谕江、浙,焘不受。上既复辟,诏求言。焘上书略曰:"人主戡定祸乱,未有不本于至诚而能有济者。陛下践祚以来,号令之发未足以感人心,政事之施未足以慰人望,岂非在我之诚有未修乎?天下治乱,在君子小人用舍而已。小人之党日胜,则君子之类日退,将何以弭乱而图治?"又言措置江防非计,徒费民财、损官赋,不适于用。又言:"侍从、台谏观望意指,毛举细务,至国家大事,坐视不言。"又言:"巡幸所至,营缮困民,越栖会稽,似不如是。"
  绍兴二年,吕颐浩荐,除司勋员外郎,迁起居舍人。言:"自古未有不知敌人之情而能胜者,愿诏大臣、诸将,厚爵赏,募可任用者往伺敌动静。既审知之,则战守进退,在我皆备,彼尚安得出不意犯吾行阙。"诏以付都督府及沿边诸帅。迁中书舍人。
  吕祉之抚谕淮西也,焘谓张浚曰:"祉书生,不更军旅,何可轻付。"浚不从,遂致郦琼之变。七年,张滉特赐进士出身。滉,浚兄也,将母至行在,上引对而命之。焘言:"宣和以来,奸臣子弟滥得儒科。陛下方与浚图回大业,当以公道革前弊。今首赐滉第,何以塞公议?"上念浚功,欲慰其母心,乃命起居郎楼炤行下,炤又封还。著作郎兼起居舍人何抡曰:"贤良之子,宰相之兄,赐科第不为过。"乃与书行。焘不自安,与炤皆求去,不许,言者论之,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
  明年,以兵部侍郎召,诏引对,上曰:"卿去止缘张滉。"焘曰:"臣苟有所见,不敢不言。如内侍王鉴,陛下所亲信,臣尚论列,岂有宰相亲兄自赐出身,公论不与。臣若不言,岂惟负陛下,亦负张浚。"上因问:"朕图治一纪,收效蔑然,其弊安在?"焘曰:"自昔有为之君,未有不先定规模而能收效者,臣绍兴初首以是为言,今七年。往者进临大江,退守吴会,未期月而或进或却,岂不为敌所窥乎?今陛下相与断国论者,二三大臣而已。一纪之间,十四命相,执政递迁无虑二十余。日月逝矣,大计不容复误,愿以先定规模为急。"
  寻权吏部尚书。徽猷阁待制黎确卒,诏赠官推恩,焘言:"确素号正人,一旦临变,失臣节,北面邦昌之庭,且为将命止勤王之师。今曲加赠恤,何以示天下?"诏追夺职名。
  时金使至境,诏欲屈己就和,令侍从、台谏条上。焘言:"金使之来,欲议和好,将归我梓宫,归我渊圣,归我母后,归我宗社,归我土地人民,其意甚美,其言甚甘,庙堂以为信然,而群臣、国人未敢以为信然也。盖事关国体,臣请推原天意为陛下陈之。《传》曰:‘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臣考人事以验天意,陛下飞龙济州,天所命也。敌骑屡犯行阙,不能为虞。甲寅一战败敌师,丙辰再战却刘豫,丁巳郦琼虽叛,实为伪齐废灭之资,皆天所赞也。是盖陛下躬履艰难,侧身修行,布德立正,上副天意,而天佑之之所致也。臣以是知上天悔祸有期,中兴不远矣。愿益自修自强,以享天心,以俟天时。时之既至,吉无不利,则何战不胜,何功不立。今此和议,姑为听之,而必无信之可恃也。彼使已及境,势难固拒。使其果愿和好,如前所陈,是天诱其衷,必不复强我以难行之礼。如其初无此心,二三其说,责我以必不可行之礼,要我以必不可从之事,其包藏何所不有,便当以大义绝之。谨边防,厉将士,相时而动。愿断自渊衷,毋取必于彼而取必于天而已。乃若略国家之大耻,置宗社之深仇,躬率臣民,屈膝于金而臣事之,而凯和议之必成,非臣所敢知也。"上览奏,愀然变色曰:"卿言可谓忠,然朕必不至为彼所绐,方且熟议,必非诈伪而后可从,不然,当再使审虚实,拘其使人。"焘顿首谢。
  金使张通古、萧哲至行在,朝议欲上拜金诏。焘曰:"陛下信王伦之虚诈,发自圣断,不复谋议,便欲行礼,群臣震惧罔措。必已得梓宫,已得母后,已得宗族,始可议通好经久之礼。今彼特以通好为说,意谓割地讲和而已,陛下之所愿欲而切于圣心者,无一言及之,其情可见,奈何遽欲屈而听之。一屈之后,不可复伸,廷臣莫能正救,曾鲁仲连之不如,岂不获罪于天下万世。"
  既而监察御史施廷臣抗章力赞和议,擢为侍御史。司农寺丞莫将忽赐第,擢为起居郎。朝论大骇。焘率吏部侍郎晏敦复上疏曰:"仰惟陛下痛梓宫未还,两宫未复,不惮屈己与敌议和,特以众论未同,故未敢轻屈尔。幸小大之臣,无复异议,从容献纳,庶几天听为回,卒不敢屈,此宗社之福也。彼施廷臣乃务迎合,辄敢抗章,力赞此议,姑为一身进用之资,不恤君父屈辱之耻,罪不容诛,乃由察官超擢柱史。夫御史府朝廷纪纲之地,而陛下耳目之司,前日勾龙如渊以附会而得中丞,众论固已喧鄙之矣。今廷臣又以此而跻横榻,一台之中,长贰皆然,既同乡曲,又同心腹,惟相朋附,变乱是非,岂不紊纪纲而蔽陛下之耳目乎?众论沸腾,方且切齿,而莫将者又以此议由寺丞擢右史。如渊、廷臣庸人也,初无所长,但知观望,而将则奸人也,考其平昔无所不为,此辈乌可与之断国论乎?望加斥逐,庶几少杜群枉之门。至于和议,则王伦实为谋主,彼往来敌中至再四矣,陛下恃以为心腹,信之如蓍龟,今其为言自己二三,事之端倪,盖亦可见。更望仰念祖宗付托之重,俯念亿兆爱戴之诚,贵重此身,无轻于屈。但务雪耻以思复仇,加礼其使,厚资遣发,谕以必得事实之意,告以国人皆曰不可之状。使彼悔祸,果出诚心,惟我所欲,尽归于我,然后徐议报之之礼,亦未晚也。如其变诈,诱我以虚词,则包藏终不可测,便当厉将士,保疆埸,自治自强,以俟天时,何为不成?伏愿陛下少忍而已。自朝廷有屈己之议,上下解体,傥遂成屈己之事,则上下必至离心,人心既离,何以立国?伏愿戒之重之。"于是将、廷臣皆不敢拜。焘又面折如渊曰:"达观其所举,君荐七人,皆北面张邦昌,今嗫嚅附会,堕敌计,他日必背君亲矣。"
  焘既力诋拜诏之议,秦桧患之,焘亦自知得罪,托疾在告。桧使楼炤谕之曰:"北扉阙人,欲以公为直院。"焘大骇曰:"果有此言,愈不敢出矣。"桧不能夺,乃止。

译文

  李弥逊,字似之,苏州吴县人。刚成年时以上舍生身份考取大观三年(1109)进士,调任单州司户,又调任阳谷主簿。政和四年(1114),调入国朝会要所审阅校勘文字讹误。经人推荐被钦宗召见,因表现突出升校书郎,充当编修六典校阅,连任校书郎。因在密封的奏章中言词犀利、切中时弊被贬为庐山知县,后来又改任嵩山祠宫观官。李弥逊贬官后在家乡隐退闲居达八年时间。
  宋徽宗宣和末年,李弥逊任冀州知州。金军大举进犯河朔地区,各州郡都加强警备,严阵以待,李弥逊花费大量金钱,招募了一批勇敢善战的将士,修筑加固了城防工事,将护城河水决开以保护护城河及壕沟,不断击败金人的骑兵,杀死了很多金兵。金军统帅兀..北归金国后,再三告诫他的军队不要侵犯冀州城池。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李弥逊被任命为卫尉少卿,不久又出任筠州知州。靖康二年(1127),江宁府牙校周德叛变投敌,拘捕了统帅宇文粹中,杀死朝廷官吏,据城自守,气焰十分嚣张。李弥逊以江东判运身份管理郡中事,他一人骑马至建康城外叩门,将封在蜡里的书信射入城中招降判军。周德叛军通报了愿意投降的消息,并打开城门迎接宋军,李弥逊向他们晓以利害得失,勉励他们全力勤王,保卫大宋江山。当时李纲正率领部队到达建康,与李弥逊商议后诛杀首恶分子五十人,安抚了叛军余党,江宁郡从此得以安定。
  李弥逊改任淮南运副,后又主管兴国宫,任饶州知州,宋高宗召他入宫谈论时政,李弥逊首先上奏指出:“应当稳定朝政建制、格局,排斥奸佞小人的邪恶言论。”又说“:国家一天没有战事,则庆幸有一天的安全,一月没有战事,则庆幸有了一月的安全,想求得终年平定,那是不可能的奢望,又怎么能制定天下的大政方针呢?”宋高宗赞赏他正直无畏。辅臣中有人对李弥逊不满,李弥逊以直宝文阁身份任吉州知州。李弥逊向高宗辞行,高宗说:“我本想将你留在宫中,大臣们建议让你去州郡任职以体察民情,临行之前我想见见你。”
  绍兴七年(1137)秋,李弥逊升任起居郎。自政和末年李弥逊因上密封的奏章直言朝政被贬官,几乎已经二十年了,及至重新担任这个职务后,议论朝政大事,犀利耿直、切合实际还和二十年前一样。这年冬天,李弥逊升任中书舍人,上奏疏阐明六件事说“:加固边界屏障以抵御外敌的侵略,严格禁卫制度以维护朝廷的安全,训练军队以壮大国家的威势,节约开支以储备军队的粮草,收取民心才能巩固国家的统治,选择良将以责成军队卓有功效。”当时皇上准备出行,途中停留暂住地点还未确定,就下旨准备粮船、卫队以便宫中大小嫔妃随行。李弥逊立即呈上奏疏指出:“陛下南行之事,犹如雷声震动,各个部门紧急行动起来,现在正值各地艰难之时,不应该为了宫中宠幸之人的小事而影响陛下的声望,恳切希望陛下认真考虑,这件事虽然很小,但恐怕会伤害国家根本啊。”高宗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李弥逊升任户部侍郎。
  秦桧第二次担任宰相后,只有李弥逊和吏部侍郎晏敦复感到很忧虑。绍兴八年(1138),李弥逊上奏疏竭力要求任朝外官,高宗没有允许。赵鼎被罢免宰相职务后,秦桧独揽朝政大权,怂恿高宗做出决策与金人议和。金国派遣使者乌陵思谋等人南来,他们索要礼物且态度横蛮,盛气凌人,军民都愤愤不平,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秦桧在高宗御榻前请求使金,准备不顾众人反对委屈自己向金人求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奏疏请求杀死秦桧,校书郎范如圭上奏疏谴责秦桧歪曲真理、违背师训、忘却世仇、丧权辱国,礼部侍郎曾开引用古人的行为道德准则以驳斥秦桧,这些人相继被贬官流放外地。
  李弥逊请求入宫对话,指出金国使者来议和,想让我们对他们行君臣的礼节,这是万万行不通的。高宗认为很有道理,下诏让朝中大臣展开广泛的讨论,当天上奏。李弥逊手持奏疏慷慨陈词:“陛下受到金人花言巧语的欺骗,没有得到丝毫实际利益,就准备轻易放弃祖宗的重托,委曲求全,将国家的命运交付敌国,自己甘当附庸而尊奉金国,倒拿着宝剑,白白将权柄授与别人,明明是危害、伤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又怎么能够说是为了国家的和平?假如金人姑且满足我们的要求,假如我们仅仅满足于眼前安全,他日贪得无厌的金人一有不能满足的要求,没有预料到的欲望,满足他们就会危害国家社稷的利益,不满足他们战争就会再次爆发,因此今天不过是枉受卑躬屈膝的耻辱,以后则是后患无穷啊。”又说“:陛下率领全国百姓去侍奉我们的世代仇敌,又将用什么去鞭策激励普天之下忠臣义士的抗敌勇气呢?”李弥逊再三强调不能签订和约。
  秦桧曾经邀请李弥逊到他的私人住宅,说:“目前政府官员正空缺,假如你能够对宋金和议不再提反对意见,我当会请你去两地同时任职。”李弥逊回答“:我李弥逊受国家恩惠已经很多,怎么敢因一些小利而忘记国家民族大义呢。看看现在正在进行的宋金和议一事,举国上下都不认为应该这样做,我只有离开这里以报答相公的恩典了。”秦桧无言以对。第二天,李弥逊再次上奏疏,言词急切直率,又指出:“送伴使察言观色、百般逢迎金国使者,不顾及国家利益,不体恤百姓感情,请求另选忠义之士辅助处理国事。”秦桧更加愤怒。李弥逊准备称疾引退,高宗告诉大臣挽留他。当时宋金和议已经决定,有赞成和议的人至此说:“过去金人出使明州时,钦宗虽然多次向金人跪拜也没有大臣们抗议。”朝野舆论一片哗然。由于李弥逊在朝廷努力抗争,秦桧虽然不肯听从他的意见,但也害怕公众的舆论。南宋再次与金使商谈和议条件时,决定议和但不接受金人的册封,金宋不以君臣之礼相待,宰相秦桧去使馆面见金使,可以接受他们的国书放入宫中,金人许多条件都得到了满足,只有君臣之礼没有谈判的余地。
  绍兴九年(1139)春,李弥逊再次上奏疏要求辞宫回归田里,以徽猷阁直学士身份任筠州知州,不久又改任漳州知州。绍兴十年(1140),在连江西山隐居。这一年,金兀..分四路大举进攻南下,第二年又入侵淮西,攻进寿春,一切竟如李弥逊的预言。
  绍兴十二年(1142),秦桧乘着金兵失败后收兵北归,将诸路军马全部撤回,再次乞求与金人和谈。秦桧开始追究过去那些仗义直言敢于反抗他的大臣之罪,秦桧的走狗立即指出李弥逊和赵鼎、王庶、曾开四人曾同时阻止宋金和议。李弥逊于是被撤职,十余年间不准与朝廷有书信往来,不得考课升迁,不能荫庇自己的儿子做官,不能按次序获得封爵,且以上禁令终生不能改变,李弥逊仍然常常忧国忧民,没有丝毫对朝廷的怨恨。绍兴二十三年(1153),皇上怀念他,考虑到他忠诚有气节,特下诏恢复李弥逊敷文阁待制官职。李弥逊著有奏议三卷、外制二卷、《议古》三卷、诗十卷。有一弟李弥大。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