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明史 > 列传·卷二十八

列传·卷二十八

  魏观 陶垕仲(王佑) 刘仕貆(王溥 徐均) 王宗显(王兴宗 吕文燧 王兴福 苏恭让 赵庭兰) 王观(杨卓 罗性) 道同(欧阳铭) 卢熙(兄熊 王士弘 倪孟贤 郎敏) 青文胜
  魏观,字杞山,蒲圻人。元季隐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国子助教,再迁浙江按察司佥事。吴元年,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未几,又命偕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分行天下,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三年,转太常卿,考订诸祀典。称旨,改侍读学士,寻迁祭酒。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五年,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前守陈宁苛刻,人呼“陈烙铁”。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建黉舍。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诚,与教授贡颍之定学仪;王彝、高启、张羽订经史;耆民周寿谊、杨茂、林文友行乡饮酒礼。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明年擢四川行省参知政事。未行,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初,张士诚以苏州旧治为宫,迁府治于都水行司。观以其地湫隘,还治旧基。又浚锦帆泾,兴水利。或谮观兴既灭之基。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帝亦寻悔,命归葬。
  陶垕仲,名铸,以字行,鄞人。洪武十六年,以国子生擢监察御史。纠弹不避权贵。劾刑部尚书开济至死,直声动天下。未几,擢福建按察使。诛赃吏数十人,兴学劝士,抚恤军民。帝下诏褒异。布政使薛大方贪暴,垕仲劾奏之。大方辞相连,并逮至京。讯实,坐大方罪,诏垕仲还官。垕仲言:“臣父昔为方氏部曲,以故官例徙凤阳。臣幼弱,依兄抚养,至于有成。今兄亦为凤阳军吏。臣叨圣恩,备位司宪。欲推禄养报生育恩,使父母兄弟得复聚处,实戴圣天子孝治天下至意。”帝特许迎养,去徙籍。垕仲清介自持,禄入悉以赡宾客。未几,卒官。
  时广西佥事王佑,泰和人。按察使寻适尝咨以政体。佑曰:“蛮方之人渎伦伤化,不及此时明礼法、示劝惩,后难治”适从之,广西称治。蜀平,徙佑知重庆州。招徕抚辑,甚得民和。坐事免官,卒。
  刘仕貆,字伯贞,安福人。父闬,元末隐居不仕。仕貆少受父学。红巾贼乱,掠其乡,母张氏率群妇女沉茨潭死。贼械仕貆,久之得释。洪武初,以供役为安福丞张禧所辱,仕貆愤,益力学。十五年应“贤良”举,对策称旨,授广东按察司佥事,分司琼州。琼俗善蛊。上官至,辄致所产珍货为贽。受则喜,不受则惧按治,蛊杀之。仕琼者多为所污。仕貆廉且惠,轻徭理枉,大得民和。虽却其贽,夷人不忍害也。辱仕貆者张禧,适调丞琼山,以属吏谒,大惭怖。仁貆待之与他吏等。未几,朝议省佥事官,例降东莞河泊使。渡河遇风,殁于水。同僚张仕祥葬之鸦矶。
  后有王溥者,桂林人。洪武末为广东参政,亦以廉名。其弟自家来省,属吏与同舟,赠以布袍。溥命还之,曰:“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粮运由海道多漂没,溥至庾岭,相度形势,命有司凿石填堑,修治桥梁,易以车运。民甚便之。居官数年,笥无重衣,庖无兼馔。以诬逮下诏狱,僚属馈赆皆不受,曰:“吾岂以患难易其心哉!”事白得归,卒。
  时有徐均者,阳春主簿也。地僻,土豪得盘踞为奸。邑长至,辄饵以厚赂。从而把持之。均至,吏白:“应往视莫大老。”莫大老者,洞主也。均曰:“此非王民邪?不来且诛!”出双剑示之。大老恐,入谒。均廉得其不法事,系之狱。诘朝,以两瓜及安石榴数枚为馈,皆黄金美珠也。均不视,械送府。府官受赇纵之归,复致前馈。均怒,欲捕治之,而府檄调均摄阳江,阳江大治。以忧去官。
  王宗显,和州人,侨居严州。胡大海克严,礼致幕中。太祖征婺州,大海以宗显见。太祖曰:“我乡里也。”命至婺觇敌。宗显潜得城中虚实及诸将短长,还白太祖。太祖喜曰:“我得婺,以尔为知府。”既而元枢密同佥宁安庆与守将帖木烈思贰,遣都事缒城请降,开东门纳兵,与宗显所刺事合。改婺州为宁越府,以宗显知府事。宗显故儒者,博涉经史。开郡学,聘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源等为训导。自兵兴,学校久废,至是始闻弦诵声。未几,卒官。
  太祖之下婺也,又以王兴宗为金华知县。兴宗,故隶人也,李善长、李文忠皆以为不可。太祖曰:“兴宗从我久,勤廉能断,儒生法吏莫先也。”居三年,果以治行闻。迁判南昌,改知嵩州。时方籍民为军,兴宗奏曰:“元末聚民为兵,散则仍为民。今军民分矣,若籍为军,则无民,何所征赋?”帝曰:“善。”迁怀庆知府。上计至京,帝以事诘诸郡守,至兴宗,独曰:“是守公勤不贪,不须问。”再迁苏州,擢河南布政使。陛辞,帝曰:“久不见尔,老矣,我须亦白。”宴而遣之,益勤其职。后坐累得白,卒于官。
  同时有吕文燧,字用明,永康人。元末盗起,文燧散家财,募壮士得三千人,与盗连战,破走之。三授以官,皆不受。太祖定婺,置永康翼,以文燧为左副元帅兼知县事。寻召为营田司经历,擢知庐州府。浙西平,徙知嘉兴。松江民作乱,寇嘉兴,文燧栅内署,帅壮士拒守。李文忠援至,贼就擒,诸将因欲屠城。文燧曰:“作乱者贼也,民何罪?”力止之。满三载,入朝。奉诏持节谕阇婆国,次兴化,疾卒。明年,嘉兴佐贰以下坐盐法死者数十人,有司以文燧尝署名公牍,请籍其家。帝曰:“文燧诚信,必不为奸利,且没于使事,可念也,勿籍。”
  一时郡守以治行称者,又有王兴福、苏恭让二人。
  兴福,随人。初守徵州,有善政,迁杭州。杭初附,人心未安。兴福善抚辑,民甚德之。秩满当迁,郡人遮道攀留。兴福谕遣之曰:“非余能惠父老,父老善守法耳。”太祖嘉之,擢吏部尚书。坐事左迁西安知府,卒官。

译文

  魏观,字杞山,薄圻人。元末时隐居蒲山。太祖攻下武昌,聘请魏观,授为国子助教,又升为浙江按察司佥事。吴元年(1367),魏观升为两淮都转运使,入宫编写起居注。又奉命偕同吴琳持钱币、丝帛广求元朝遗留的贤才。洪武元年(1368),建立大本堂,魏观受命陪太子讲解四书,向诸王教授五经。不久,又受命偕同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分往各地,访求元遗贤才,他们所荐举的大多被提升任用。三年,魏观转任太常卿,考订诸祭典。遵照圣旨,改任侍读学士,随即迁升祭酒。第二年,因考订祭祀孔子之礼未及时奏报而获罪,被贬为龙南县知县,随即又被召为礼部主事。
  五年(1372),廷臣根据魏观的才干,推荐他出任苏州知府。前任陈宁十分苛刻,人称“陈烙铁”。魏观尽改陈宁所为,严明教化,端正风俗,建造学校,聘请周南老、王行、徐用诚,与教授贡颍之一起制定学仪,与王彝、高启、张羽一同考订经史,与年老乡民周寿谊、杨茂、林文友共同执行乡饮酒礼。魏观致力于理政及教化,因而政绩十分突出。第二年,提升为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尚未赴任,因部属、百姓请求他留下,受命还任原职。
  当初,张士诚以苏州旧府治为宫,而将府治迁往都水行司。魏观因其地低洼狭小,将府治迁回旧址。又疏通锦帆泾,兴修水利。有人恶言中伤魏观兴建张士诚已灭之基。太祖命御史张度查访此事,魏观因此被诛。太祖随即后悔,下令归葬魏观。
  陶垕仲,名铸,以字行世,鄞人。洪武十六年(1383),以国子生的身份提升为监察御史。稽查、弹劾从来不避权贵,并将刑部尚书开济弹劾至死,其正直名闻天下。不久,提升为福建按察使,处死贪官数十人,兴办学校,奖励贤士,抚恤军民。太祖下诏极力褒奖。布政使薛大方十分贪婪残暴,陶垕仲上奏弹劾他。薛大方供词牵连陶垕仲,被一起逮捕至京。经审讯得实情,将薛大方定罪,太祖下诏命陶垕仲回乡任官。陶垕仲说道:“臣父以前是方氏部属,按以往官例被徙居凤阳。臣当时年幼孱弱,靠兄长抚养,至今已有所成,兄长也成为凤阳军官。臣叨念圣恩,任职朝廷,想辞去饷禄以报养育之恩,使父母兄弟能够团聚,一起生活,实感戴天子以孝治天下之至意。”太祖特许他前往迎养,免其徙籍。陶垕仲为官清廉,能自我节制,俸禄收入均用以赡养宾客。不久,死于任上。
  广西佥事王佑,泰和人。按察使寻适曾向他询问政事。王佑说“:蛮方之人亵渎伦常有伤风化,不趁此时声明礼法,宣示奖惩,以后便难治理了。”寻适听从了他的意见,广西因而被治理得很好。四川平定后,王佐迁任重庆州知州,招徕并安抚百姓,甚得百姓拥护,后因事免官而死。
  刘仕貆,字伯贞,安福人。父亲刘闬,元末时隐居不做官。刘仕貆年少即随父亲学习。红巾乱军,劫掠其家乡,其母带领一群妇女沉茨潭而死。刘仕貆被乱贼套上械锁,过了很久才被释放。洪武年初,因供役而被安福丞张禧侮辱,刘仕貆十分气愤,更加拼力学习。
  十五年(1382),刘仕貆应“贤良”举试,对答颇得要旨,授为广东按察司佥事,分管琼州。琼州风俗喜欢以蛊害人。每逢官吏上任,他们总是送来当地所产珍物作为礼物。接受的话,他们则高兴,不接受的话,他们便担心被治罪,因而以蛊杀害此官,因此,在琼州为官的人大多有污名。刘仁貆为官清廉,恩待百姓,减轻徭役,处理冤案,深得百姓拥护。虽然不受礼物,夷人也不忍加害于他。从前侮辱过刘仕貆的张禧,被贬任琼山县丞,以属官的身份前来拜见,内心十分惭愧和惶恐。但刘仁貆却像对待其他属官一样待他。不久,朝廷决定裁减佥事官,刘仕貆按例降为东莞河泊使。后在乘船渡河时遇上大风落水而死。同僚张仕祥将他葬于鸦矶。
  王宗显,和州人,侨居严州。胡大海攻克严州,将他以礼招至幕中。太祖征讨婺州时,胡大海引王宗显去见,太祖说道“:你是我的老乡啊。”于是命王宗显到婺州去侦察敌情。王宗显探知城中虚实及诸将的情形,回来报告太祖。太祖高兴地说“:我得到婺州,就任你为知府。”不久,元枢密同佥宁安庆与守将帖木儿烈思不和,派遣都事缒城出降,打开东门让大军入城,与王宗显所刺探的情况相同。于是太祖将婺州改为宁越府,命王宗显主持府事。王宗显是一名儒者,博涉经史,他上任后即开办郡学,聘任叶仪、宋濂为《五经》老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源等为训导。自从兴兵以来,学校久废,到现在才又听到学校的读书声。不久,王宗显死于任上。
  王观,字尚宾,祥符人。性情耿直,颇有见地,仪表英伟,善于谈论。由乡荐进入太学,被提升为苏州知府,王观为官公正、清廉,很有威信。有一黠吏钱英屡次陷害长官,王观施以杖刑而将其处死。事情上奏朝廷,太祖派遣行人携诏褒奖王观,并以御酒慰劳。有一年庄稼欠收,许多百姓逃税,部使者催征甚急。王观便摆设酒宴,邀请各有钱人,劝他们借钱给贫民交税,言辞十分诚恳,富人们都被感动了,因而逃税得以交齐。朝廷对他的才能予以嘉奖,并张榜以励天下。担任苏州郡守的前有季亨、魏观,后有姚善、况钟,都很贤能,人称“姑苏五太守”,都在学宫被祭祀。
  道同,河间人。其祖先为蒙古族。道同对母亲十分孝顺。洪武年初,被推荐授为太常司赞礼郎,出任番禺知县。番禺从前以骚扰严重著称,而军卫尤其横暴,多次鞭打、侮辱县里的佐吏,以前的县令全都不堪忍受。道同执法严格,对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一律拒不听从,百姓因此而稍觉安定。
  不久,永嘉侯朱亮祖至番禺,多次施以威福想使道同屈从于他,而道同不为所动。数十名土豪压价购买市场中的珍贵物品,稍有不快,便总是巧妙地捏造卖主罪名。道同将其头目套上械锁,在大路上示众,诸土豪家人纷纷贿赂朱亮祖,以求放人。朱亮祖将道同召来,摆酒招待,从容说出此事。道同厉声说道:“你是大臣,为什么要受小人的役使呢?”朱亮祖不能使他屈服。有一天,朱亮祖破械放人,并借他事鞭打道同。有一富民罗氏,将其女儿献给朱亮祖,其兄弟因此凭借权势,朋比为奸。道同将他们逮捕治罪,朱亮祖又强夺放人。道同心积不平,便列举这些事情,予以上奏,其奏书还未到达朝廷,朱亮祖已经抢先弹劾道同诋毁上司,倨傲无礼。皇上不知其由,于是派遣使臣前去处死道同。正好道同的奏书也到了,皇上这才明白事情来由,并认为道同虽然职位十分卑微,却敢于指责大臣违法之事,此人耿直可用,便又派使臣前去释免道同。两名使臣同日抵达番禺,后面这位使臣刚到,道同却已经被处死了。县民为此悲悼、惋惜,有的还为他刻了木神牌,在家祭祀,占卜事情总是应验,于是便有人传说道同是神。
  当道同还没死时,布政使徐本很看重他。道同有一次正在鞭打一位医生,刑还未完,而徐本急于想请这位医生,便派士兵前去让道同将他释放。道同严肃地说“:徐公也要仿效永嘉侯吗?”鞭打完后才派这位医生前去。从此以后,他的上司更加害怕他,可是道同竟因此而罹祸。
  

明史浏览月榜 明史全文 >

  1. 列传·卷四十二
  2. 列传·卷一百零三
  3. 列传·卷一百二十九
  4. 志·卷二十八
  5. 列传·卷一百零九
  6. 志·卷二十四
  7. 志·卷二十三
  8. 列传·卷一百五十七
  9. 本纪·卷二十四
  10. 列传·卷一百六十六

明史最受喜欢章节 明史全部章节 >

  1. 附录·明史表
  2. 列传·卷二百二十
  3. 列传·卷二百一十九
  4. 列传·卷二百一十八
  5. 列传·卷二百一十七
  6. 列传·卷二百一十六
  7. 列传·卷二百一十五
  8. 列传·卷二百一十四
  9. 列传·卷二百一十三
  10. 列传·卷二百一十二
  11. 列传·卷二百一十一
  12. 列传·卷二百一十
  13. 列传·卷二百零九
  14. 列传·卷二百零八
  15. 列传·卷二百零七

猜你喜欢的明史故事 明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