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明史 > 列传·卷四十八

列传·卷四十八

  王彰 魏源 金濂 石璞(王卺) 罗通 罗绮(张固) 张瑄 张鹏李裕
  王彰,字文昭,郑人。洪武二十年举于乡,补国子生。使山东平籴,以廉干称,擢吏科源士。逾年,革源士,改给事中,累迁山西左参政。
  永乐五年召为礼部侍郎。父丧,服除,改户部。陕西大疫,奉使祀西岳。新安民鬻子女偿赋。彰奏为蠲除,赎还所鬻。改右副都御史。
  陕西佥事马英激肃州番为变,杀御史及都指挥。彰劾英,置极典。又劾御史陈孟旭受赇枉法、文献盗银课、及金吾指挥李严逐母不养,皆坐死。他所论劾甚众。十一年从帝北巡。彰有母年八十余矣,命归省,赐其母冠服金币。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久之,进右都御史。
  十九年,帝遣廷臣二十六人巡抚天下,彰与给事中王励往河南。终明世,大臣得抚乡土者,彰与叶春而已。河南水灾,民多流亡,长吏不加恤。彰奏黜贪刻者百余人,罢不急之征十余事。招复流民,发廪振贷,多所全活。还朝,命督饷北征。仁宗即位,河溢开封,命彰与都指挥李信往振恤。
  宣德元年五月,命彰自良乡抵南京巡抚军民。寻以所言率常事,降敕切责,令详具利病以闻。复谕侍臣曰:“两京相距数千里,驿使往来为扰,或遘水旱,小民失所,朝使还及御史巡历皆不以告,故遣彰往视。今所奏多细故。大臣如此,朕复何望!卿等当悉朕意,君臣同体,勿有所疑。”寻召还,命与都督山云巡山海至居庸诸关隘。逾二月还,奏将士擅离者,帝命逮治。遂命兵部三月一遣御史、给事中点阅。明年四月卒于官。
  彰严介自持,请托皆绝,然用法过刻。其母屡以为言,不能改。时刘观为左都御史。人谓“彰公而不恕,观私而不刻”云。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凉州土寇将为变。亟请剿,乱遂息。两遭丧,俱起复。洪熙元年出为浙江按察副使。
  宣德三年召署刑部右侍郎。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杨洪副之,劾万全卫指挥杜衡戍广西。明年奏大同总兵官谭广老,帝命黄真、杨洪充左右参将协镇,诸将肃然。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以谦方抚山西、河南,不听。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且言源为御史尝犯赃,乃冒领诰命。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
  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郎中林厚言禁刁讼、告讦及择理刑官、勘重囚务凭赃具四事,皆以源议得施行。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宣德初,巡按广东,廉能最。改按江西、浙江。捕巨盗不获,坐免。盗就执,乃复官。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宁夏旧有五渠,而鸣沙洲、七星汉、伯石灰三渠淤。濂请浚之,溉芜田一千三百余顷。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六年诏佥都御史卢睿与濂更代。明年,睿召还,濂复出镇。寻加右副都御史,与睿代者再。
  八年秋拜刑部尚书,侍经筵。十一年,安乡伯张安与弟争禄,诏逮治。法司与户部相诿,言官劾濂及户部尚书王佐,右都御史陈镒,侍郎丁铉、马昂,副都御史丁璿、程富等,俱下狱。数日,释之。
  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
  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未几,上皇还。也先请遣使往来如初,帝坚意绝之。濂再疏谏,不听。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濂内惭,抵无有。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东宫建,复宫保。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石璞,字仲玉,临漳人。永乐九年举于乡,入国学。选授御史。
  正统初,历任江西按察使。三年坐逸囚,降副使。璞善断疑狱。民娶妇,三日归宁,失之。妇翁讼婿杀女,诬服论死。璞祷于神,梦神示以麦字。璞曰:“麦者,两人夹一人也。”比明,械囚趣行刑。未出,一童子窥门屏间。捕入,则道士徒也。叱曰:“尔师令尔侦事乎?”童子首实,果二道士匿妇槁麦中。立捕,论如法。在江西数年,风纪整肃,虽妇竖无不知石宪使者。
  七年迁山西布政使。明年,以朝廷岁用物料,有司科派扰民,请于折粮银内岁存千两,令官买办,庶官用可完,民亦不扰。从之。
  工部尚书王卺以不能屈意王振,十三年致仕去。璞为振所善,遂召为尚书。明年,处州贼叶宗留作乱,总兵官徐恭等往讨,以璞参其军事。师未至,宗留已为其党陈鉴胡所杀。巡抚张骥招降鉴胡,贼势稍息。璞等逗遛无功,为御史张洪等所劾,诏俟师旋以闻。
  已而景帝嗣位,召还。论功,兼大理寺卿。寻出募天下义勇,还朝。会中官金英下狱,法司劾璞尝赂英,遂并下璞狱,当斩,特宥之。出理大同军饷。敌犯马营,命提督宣府军务。至则寇已退,还理部事。加太子太保,给二俸。
  河决沙湾,命治之。璞以决口未易塞,别浚渠。自黑洋山至徐州,以通漕艘,而决口如故。乃命内官黎贤等偕御史彭谊助之。于沙湾筑石堤以御决河,开月河二,引水益运河以杀水势,决乃塞。璞还言:“京师盗贼多出军伍。间有获者,辄云‘粮饷亏减,妻孥饥冻故’。又闻两畿、山东、河南被灾穷民多事剽掠,不及今拊循,恐方来之忧甚于边患。口外守军,夜行昼伏,艰苦万状。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足用之术。”帝深纳其言。沙湾复决,璞再往治之。以母忧归,起复。
  六年改兵部尚书,与于谦协理部事。明年,湖广苗乱,命璞总督军务,与南和伯方瑛讨之。天顺元年以捷闻。召还,命致仕。既而论功,赐钞币。四年冬用李贤荐,召为南京左都御史。时璞已老聩,不能任事。七年为锦衣卫指挥佥事门达所劾罢,归卒。
  王卺,郿人。永乐中乡荐,历山东左布政使,所至有惠政。正统六年入为工部侍郎,代吴中为尚书。归家十五年卒。
  罗通,字学古,吉水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巡按四川。都指挥郭赟与清军御史汪琳中交通为奸利,通劾奏,逮治之。三殿灾,偕同官何忠等极陈时政阙失。忤旨,出为交阯清化知州。
  宣德元年,黎利反,王通战败,擅传檄割清化迤南畀贼。贼方围清化,通与指挥打忠坚守,乘间破贼,杀伤甚众。贼将遁而檄至,通曰:“吾辈杀贼多,出城必无全理,与就缚,曷若尽忠死。”乃与忠益固守。贼久攻不下,令降将蔡福说降,通登陴大骂。贼知城不可拔,引去。及还京,宣宗大奖劳之。改户部员外郎,出理宣府军饷。奏言:“朝议储饷开平,令每军运一石,又当以骑士护行,计所费率二石七斗而致一石。今军民多愿输米易盐,请捐旧例五分之二,则人自乐输,饷足而兵不疲。”帝可之。
  正统初,迁兵部郎中,从尚书王骥整饬甘肃边务。从破敌于兀鲁乃还,以贪淫事为骥所觉。骥遣通奏边情,即疏通罪。下狱,谪广西容山闸官。已,调东莞河泊所官。九年,都督佥事曹俭荐其有文武才,乞收用。吏部执不可。
  景帝监国,以于谦、陈循荐,起兵部员外郎,守居庸关。俄进郎中。帝即位,进右副都御史。也先犯京师,别部攻居庸甚急。天大寒,通汲水灌城,水坚不得近。七日遁走,追击破之。
  景泰元年召还。时杨洪督京营,命通参军务兼理院事。言:“诸边报警,率由守将畏征调,饰诈以惑朝廷,遇贼数十辄称杀败数千。向者德胜等门外不知斩馘几何,而获官者至六万六千余人。辇下且然,何况塞外。且韩信起自行伍,穰苴拔于寒微,宜博搜将士中如信、苴者,与议军事。若今腰玉珥貂,皆苟全性命保爵禄之人,憎贤忌才,能言而不能行,未足与议也。”意盖诋谦与石亨辈。谦疏辨,言:“概责边报不实,果有警,不奏必致误事。德胜门外官军升级,惟武清侯石亨功次册当先者万九千八百余人,及阵亡三千余人而已,安所得六万之多?通以为滥,宜将臣及亨等升爵削夺。有如韩信、穰苴者,乞即命指荐,并罢臣营务,俾专治部事。”疏下廷议。廷臣共言谦及石亨、杨洪实堪其任;又谓通志在灭贼,无他。帝两解之。寻敕谦录功,不得如从前冒滥,盖因通言而发也。给事中覃浩等言通本以知兵用,不宜理院事,乃解其兼职。
  塞上军民多为寇所掠。通请榜诸边能自归者,军免戍守三年,民复徭役终身。又请悬封爵重赏,募能擒斩也先、伯颜帖木儿、喜宁者。已,又言:“古之将帅务搜拔众才,如知山川形势者可使导军,能腾高越险者可使觇敌,能风角鸟占者可使备变。今军中未见其人,乞敕廷臣各举所知,命总兵官杨洪、副将孙镗同臣考验。”诏皆行之。
  宣府有警,总兵官朱谦告急。廷推都督同知范广帅兵往,以通提督军务。寇退,驻师怀来、宣府,以边储不敷,召还。六月,于谦以山西近寇,请遣大臣往镇,杨洪亦乞遣重臣从雁门关护饷大同。帝以命通。通不欲行,请得与谦、洪俱。谦言国家多难,非臣子辞劳之日,奏乞躬往。帝不允,卒命通。通本谦所举,而每事牴牾,人由是不直通。
  二年召还,仍赞军务。东宫改建,加太子少保。上言:“贡使携马四万余匹,宜量增价酬之。价增则后来益众,此亦强中国弱外裔之一策。”帝以所贡马率不堪用,若增价正堕贼计,寝通奏。四年进右都御史,赞军务如故。
  通好大言,遇人辄谈兵。自陈杀贼功,求世袭武职,为给事中王竑所劾。帝释不罪。天顺初,自陈预谋迎驾,恐为石亨等所掩,乃授其二子所镇抚。三年致仕。成化六年卒。赐祭葬如例。
  罗绮,磁州人。宣德五年进士。英宗即位,授御史,按直隶、福建,有能名。
  正统九年参赞宁夏军务。逾年当代,军民诣镇守都御史陈镒乞留。以闻,命复任。寻擢大理右寺丞,参赞如故。常以事劾指挥任信、陈斌。二人皆王振党。十一年四月,信、斌讦绮不法事,下总兵官黄真覆核。真谓绮常詈宦官为“老奴”,以激怒振。召还京。法司拟赎,振改令锦衣卫再鞫。指挥同知马顺锻炼成狱,谪戍辽东。景帝立,绮诉冤,不听。寻用尚书于谦、金濂荐,召复故官,进右少卿,副李实使瓦剌。

译文

  王彰,字文昭,郑人。洪武二十年(1387),获得乡荐,补为国子监生。他出使山东平价收购粮食时,有廉洁能干的名声,因此被升为吏科源士。过了一年,改为给事中,累升为山西左参政。
  永乐五年(1407),他被召回任礼部侍郎。父亲去世,守孝期满后,他改到户部。陕西发生严重瘟疫,他奉命出使祭祀西岳。新安百姓卖子女交纳赋税,王彰上奏免除当地赋税,并赎回所卖的子女。改任右副都御史。
  陕西佥事马英激肃州番人为乱,杀死御史和都指挥。王彰弹劾马英,处以极刑。他又弹劾御史陈孟旭受贿枉法、文献盗取银税、金吾指挥李严逐出母亲而不赡养,三人都被判死刑。他所弹劾的其他人还很多。十一年(1413),随从皇上北巡。王彰有已八十余岁的老母,皇上命他回去探视,并赐给他的母亲冠服和金币,对他说:“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经过的地方,百姓是否安居,官吏是贤或不肖,你都要报告上来。”王彰回来后,所奏的事很合皇上心意。不久,他升为右都御史。
  十九年(1421),皇帝派廷臣二十六人巡抚天下,王彰和给事中王励前往河南。终明一代,大臣得巡抚本人乡土的,只有王彰和叶春。河南发生水灾,百姓多流亡,当地长官不进行抚恤。王彰上奏废黜了一百余名贪婪刻薄的官员,停罢不紧迫的征敛等十多件事,招回流民,发放仓米赈济,使许多人活了下来。回朝后,皇上命他督运粮饷北征。仁宗即位后,黄河漫进开封城,命王彰与都指挥李信前往赈济和抚恤。
  宣德元年(1426)五月,命王彰从良乡到南京巡抚军民。不久因他所提的都是平常之事,皇上颁敕令严厉责备他,令他详尽地论述当地的利病上报。皇上又对侍臣说:“两京相距数千里,通过驿路往来的使者频繁,有时遇到水旱之灾,朝廷使者回来或且御史出去巡历,都不告诉朝廷,所以这才派王彰前往巡视。现在他所上奏的多是细小的事情。大臣如此,朕还指望谁?诸位爱卿都应该理解朕的心意,君臣同体,不要有所疑虑。”不久把王彰召回,命他与都督山云巡视山海关到居庸关各个关隘。过了两个月他回来了,上奏有的将士擅自离开岗位,皇上命将他们逮捕治罪。皇上于是命兵部每隔三个月就派御史、给事中前去检查。第二年四月王彰在任上去世。
  王彰对自身要求极为严厉,从不搞请托、拉关系,但他执法过于苛刻。他的母亲多次说他,但他不能改。当时刘观为左都御史,人们都说王彰公而不恕,刘观私而不刻。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1406),中进士,被授予监察御史。他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诬陷案,上奏减免浙东临海渔税。他巡按陕西时,西安发生严重瘟疫,他治活了许多人。他上奏说:“各府粮仓积储粮食一千九十余万石,足可支用十年。现在百姓遭受瘟疫,妨碍了农事,请允许交纳钱钞以代替一半的两税。”皇上听从了。凉州土寇将要作乱,魏源亟请剿灭,贼乱遂被平息下去了。他两遭亲丧,不待守孝期满,便被召回任事。洪熙元年(1425),他出任浙江按察副使。
  宣德三年(1428),把他召回任代理刑部右侍郎。五年,河南发生旱灾,百姓多流离失所。皇上因魏源廉正有为,任命他为左布政使,让他乘驿车赶去赴任。当时侍郎许廓前往安抚,朝廷又建议起用在家守孝的布政使李昌祺,给他恢复原官。魏源与许廓、李昌祺发放粮仓储粮,免除拖欠的赋税杂役,使流民又逐渐回来了。而这时雨也降下来了,当年获得大丰收。三年后,他被召回,任为刑部左侍郎。第二年,永丰百姓夏九旭等人占据大盘山作乱,皇上因魏源是江西人,命他前往招抚,都督任礼率兵跟在他的后面。他们还没到,官军已擒获夏九旭,皇上便命两人到四川采木材,兼整治边务。
  英宗即位后,他升为尚书。正统二年(1437)五月,命他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防,允许他相机行事。魏源派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以杨洪为副,弹劾万全卫指挥杜衡,将他贬戍广西。第二年,他上奏大同总兵官谭广年老,皇上命黄真、杨洪充任左右参将协助镇守,为此将领们肃然。他巡行天城、朔州各险要地区,令将吏分别守卫;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从独石到宣府,增设烽火台。他还免除屯军一年的租税,储备火器以备边防之用,而那些倚仗权贵得以逃避兵役的人,魏源也全部把他们搜回充入部队。不久因宣府、大同军务长期废弛,魏源请召回巡抚佥都御史卢春,而推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因于谦正巡抚山西、河南,不同意。于是言官以魏源巡边擅自更换大臣作为他的罪过,联合上书弹劾他。他们还说魏源任御史时曾犯有贪污罪,却还冒领诰命。皇上因魏源有劳,不问。他办完事后回朝,与都御史陈智在办公室里对骂。陈智上报,皇上下诏责备二人。
  当年闹干旱,魏源整理疑案上报,并请推行于天下。回报说可。旋即他犯判案不当之罪,与侍郎何文渊都被投进监狱。后来得到宽宥,又因上奏辽王朱贵火合的罪状时,不提到他内乱的事情,与三司官员都被关进监狱。过了几个月,被释放复职。
  魏源在刑部时间很长,对案件的判决多比较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说,武臣所犯的杂犯等罪,应给予一半俸禄,贬戍极边之地。魏源因他所说的过于严酷,上奏止住了这种做法。郎中林厚提出应禁止无理狡猾的诉讼、告发,以及选择理刑官、处理重犯务必凭赃物证据等四项建议,都因魏源的意见得以施行。六年(1441),因他脚有病,皇上命他仅在初一和十五日朝见。八年,他退休。去世。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授予御史。宣德初年,他巡按广东,最为廉洁能干。后来改巡按江西、浙江。因没能把大盗抓获,被免职。盗贼就擒后,他才得复官。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则官员清浊自分,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皇上嘉许采纳了他的建议。因受推荐他升为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1436),他上书请将各卫的缺官补上,增加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这些建议多得讨论实行。三年,他升为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金濂有心计,善于筹划,西陲安然。宁夏旧有五条水渠,而鸣沙洲七星、汉伯、石灰三渠已经淤塞。金濂请疏通它们,可灌溉荒芜之田一千三百余顷。当时皇上下诏令富民输运粮食助边,运送一千石以上的可得玺书褒奖。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六年,诏令佥都御史卢睿与金濂轮换守边。第二年,卢睿被召回,金濂又出去镇守。不久进升他为右副都御史,再次与卢睿轮换守边。
  八年秋他任为刑部尚书,侍奉讲经筵。十一年,安乡伯张安与他的弟弟争俸禄,皇上下诏逮捕处治他们。法司与户部相互推诿,言官弹劾金濂与户部尚书王佐,右都御史陈镒,侍郎丁铉、马昂,副都御史丁王睿、程富等人。他们都被投进监狱,过了几天才放了出来。
  福建贼邓茂七等人作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阶去征讨,不胜。十三年(1448)十一月,朝廷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人为将军前往征讨,用金濂参赞军务。他们到达时,御史丁蠧已大破贼人,邓茂七死,其余的贼人拥戴他哥哥的儿子邓伯孙占据九龙山,抵抗官军。金濂与众人商议,便用弱兵引诱他们出来,而埋伏的精兵便攻入他们的堡垒,于是擒住了邓伯孙。皇上于是调张阶去讨伐浙江之寇,而留下金濂扫平还没攻下的其余贼人。正值英宗被俘,军事紧急,金濂被召回。议论者纷纷弹劾金濂无功,景帝不问,加封他为太子宾客,支给二职俸禄。不久他改任户部尚书,进封为太子太保。
  当时四方用兵,粮饷需要紧迫,金濂全面安排计划,提出十六项节减开支的建议上奏实行,国家用度得以不缺乏。不久,上皇回来了,也先请如先前派遣使者往来,皇上坚决拒绝。金濂一再上疏劝谏,皇上不听。当初,皇上即位时,下诏免除景泰二年(1451)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传檄有关官员,只减征米麦,其他折收银两和布匹丝帛的照旧征收。三年二月,学士江渊对皇上谈到此事,皇上命户部调查处理。金濂心中惭愧,抵赖说没有。给事中李侃等人请询问天下有关官员违反诏令的原因。金濂担心事情败露,便说:“银两布匹和丝帛,诏书上没写明,如果一概减免,国家用度怎够开支?”于是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并且还揭发了他的阴事。皇上想宽宥他,而李侃和御史王允极力反对,遂把他关进都察院监狱。过了三天把他放了出来,削去太子太保之衔,改到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说理财非金濂不可,于是又调他回户部。金濂上疏自述,顺便请求退休,皇上安慰挽留他。东宫太子建立后,恢复金濂太子太保之衔。不久他又提出节减军匠和僧道人员过滥的食粮等十项建议上奏。五年,他在任上去世。以军功追封他为沭阳伯,谥荣襄。
  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但对待属下多暴怒。在刑部时,他执法过严。到他任户部尚书时,正值用兵,国家财物短缺,颇采取厚敛的办法来保证供给。
  罗通,字学古,吉水人。永乐十年(1412),中进士。被任为御史,巡按四川。都指挥郭斌贝与清军御史汪淋中勾结为奸,罗通上奏弹劾,将他们逮捕治罪。三殿失火,他与同官何忠等人极力指出时政的失误。因为违逆了皇上的心意,他被派出任交趾清化州知州。
  宣德元年(1426),黎利造反,王通战败,擅自传檄割让清化州以南的各城给贼人。当时贼人正包围清化,罗通与指挥打忠坚守,乘隙击破贼人,杀伤很多。贼将逃走后,而王通的檄书也送到了,罗通说“:我们杀了很多贼人,如果出城肯定不能得到保全,与其就擒,不如尽忠而死。”于是与打忠便固守清化城。贼人久攻不下,便令降将蔡福去劝降,罗通登城大骂。贼人知道该城不可攻取,便引兵退走。罗通回京后,宣宗对他大加奖励和慰劳。他改任户部员外郎,出京办理宣府军饷。他上奏说“:朝廷把粮饷储存在开平,令每名士兵运一石,又应当以骑兵护行,这样一算,每运一石要花费二石七斗。现在军民多愿意输运粮食到边塞以换盐,请减去旧法所运粮食的五分之二,交由军民输运,这样则人民乐意输运,粮饷充足而士兵又不至于疲惫。”皇上批准了。
  正统初年,罗通升为兵部郎中,随尚书王骥整饬甘肃边务。他又随从大军在兀鲁乃击破敌人而还,因贪污淫乱之事被王骥察觉。王骥派罗通上奏边防情况,遂即上疏报告罗通的罪行。罗通被投进监狱,贬任广西容山闸官。后来,调任东莞河泊所官。九年(1444),都督佥事曹俭推荐罗通有文武之才,乞请收用他。吏部反对。
  景帝监国时,因于谦、陈循的推荐,起用罗通为兵部员外郎,守居庸关。不久进升为郎中。皇上即位后,他进升为右副都御史。也先侵犯京师,他的别部攻打居庸关很急。天气非常冷,罗通取水灌入城墙,水结冰后非常坚固,敌人无法靠近。七天之后敌人退走,罗通追击打败敌人。
  景泰元年(1450),他被召回。当时杨洪提督京营部队,皇上命罗通参赞军务兼理都察院事务。他说“:各边塞来报警,大多由于守将害怕征调,所以粉饰欺骗以迷惑朝廷。遇到数十个贼人,便声称杀败数千人。先前的德胜门等城门外之战,不知道斩首到底有多少,而得到升官的有六万六千余人。皇上车辇之下尚且如此,何况塞外。而且韩信出身于行伍,穰苴被提拔于寒微之中,应该在将士中广搜像韩信、穰苴这样的人,参与讨论军事。像现在那些腰缠玉带、头插貂尾的人,都是苟全性命保爵禄之辈,憎贤忌才,他们能说而不能干,不足以参与军事。”这意思是攻击于谦和石亨等人。于谦上疏申辩,他说:“一概责备边报不实是不对的,如果真的有警报,不上奏必然误事。德胜门外官军得到升级的,只有武清侯石亨的立功簿上所记的当先抗敌的一万九千八百余人,以及阵亡的三千余人而已,哪来的六万多人那么多?罗通夸大数字,是想削夺将臣和石亨等人的升赏和封爵。如果有韩信、穰苴这样的人,即命他们推荐。并请罢免臣所管的军营事务,使臣专治兵部事务。”皇上把该奏疏交大臣在朝廷上讨论。廷臣都说于谦和石亨、杨洪确实胜任本职事务,并说罗通此举是志在灭贼,没别的意思。皇上对双方都宽容了,不久敕令于谦登记功劳,说不得像先前那样出现冒领和滥给的现象,这大概是因为罗通的话而发的。给事中覃浩等人说罗通本是因为懂得军事而被起用,不宜让他掌管都察院事务,于是皇上解除他的兼职。
  塞上军民多被敌寇所抢掠。罗通请出榜通告各边塞能够自己回去的人,是士兵的免除戍守边疆三年,百姓则免除徭役终身。他又请悬封爵和重赏,招募能擒获斩杀也先、伯颜帖木儿、喜宁的人。后来,他又说:“古代的将帅都努力搜求各方面的人才,了解山川形势的人可以让他为部队带路,能够翻高越险的人可以让他去侦察敌情,能够卜凶问吉的人可以用他来应付突变情况。现军中不见用到这样的人,请敕令廷臣各推举他所了解的人才,命总兵官杨洪、副将孙镗同臣一起考察他们。”诏令全部实行。
  宣府有警报,总兵官朱谦告急。廷臣推举都督同知范广率兵前往,以罗通提督军务。敌寇退走,官军驻扎在怀来、宣府,因边地储粮不够,皇上把他们召回。六月,于谦因山西靠近敌人,请派大臣前往镇守,杨洪也请派重臣从雁门护送粮饷到大同。皇上命罗通去,罗通不想去,请能与于谦、杨洪一起去。于谦说国家目前多难,不是做臣子的推辞劳苦的时候,上奏请亲自前往。皇上不许,最后还是命罗通去。罗通本是于谦所推荐,而每事总是与于谦癥牾,人们因此认为罗通不正直。
  二年(1451),罗通被召回,仍任参赞军务。东宫太子改换后,他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他上书说“:朝贡使者带来四万多匹马,应量增价钱来酬报他们。价钱增加了以后来的就更多,这也是强中国而弱外裔的一条策略。”皇上因他们所贡的马匹都不堪用,如果增价则正中敌人之计,便压下了罗通的建议。四年,进升他为右都御史,仍为参赞军务。
  罗通喜欢吹牛,遇到人总是谈军事。他自陈自己有杀敌之功,求世袭武职,被给事中王..所弹劾。皇上宽宥了他。天顺初年,他自陈参预策划迎接圣驾,恐怕被石亨等人所掩盖,于是皇上授予他的两个儿子为所镇抚官。三年(1459),他退休。成化六年(1470)去世。皇上依例赐给祭葬。
  张瑄,字廷玺,江浦人。正统七年(1442),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历任郎中,有能干的名声。
  景泰初年,皇上赐给敕书任他为吉安府知府。当地风俗崇尚巫神,每天都搞迎神活动。张瑄在路上遇到这种活动,把神投进水中。不久他患了危病,当地父老都说是神在作祟,请恢复迎神。张瑄大怒,不许,后来病也好了。发生严重饥荒,他发文请示上级,不等回报,便先发仓米赈济。
  八年后,他受推荐升为广东右布政使。广西贼莫文章等人越境攻陷连山,张瑄攻击斩杀了他。他又击破阳山贼周公转、新兴贼邓李保等人。后来大藤峡之贼接连攻陷他所管辖的县城,张瑄被停支俸禄。成化初年,韩雍讨平贼人,给张瑄记转运粮饷之功,皇上赐给他银币,重新支给俸禄。张瑄巡视所辖地区,监督建了六十二座预备仓,修建陂塘圩堤四千六百处,增筑广州、新会等十二座城垣,百姓很感激他,惟恐他离去。他转为左布政使后,正值九年任满,应当赴京师,军民相继请求他留下。巡抚陈濂等人也为他请求,于是仍让他任原职。
  成化八年(1472),他才以右副都御史之衔巡抚福建。他讨平了林寿六、魏怀三等贼人。福安、寿宁等县邻近江西、浙江,贼首叶旺、叶春等人据险作乱。张瑄将他们抓获并诛杀,其他人全部解散。皇上颁敕书慰劳他,改巡抚河南。他因议事入京师,上书提出安抚流民、发现遗漏人才等十八项建议,有关部门多讨论实行。黄河水漫过堤坝,张瑄请赈济,并将王府的禄米移到别的地方,留下应输运到榆林的粮饷来赈济饥荒,每石取八文钱的价钱输运到榆林。百姓都说很方便。
  他回京管理都察院事。不久升为南京刑部侍郎。后来,升为尚书。二十年(1484),有星变,他被弹劾,皇上不问。过了三年,给事中和御史又弹劾他,遂被撤职。孝宗即位后,他得复官。退休。
  张鹏,字腾霄,涞水人。景泰二年(1451),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他上书说“:为了私利去侍奉君王,是人臣所戒。现在每逢圣上生日,人们进献羊马锦绮,交错于殿廷之上。如果不是贪污受贿,怎么会有余财来进奉?况且陛下富有四海,怎么会借这些东西来足国呢?宜停罢这一切,堵住阿谀奉承和奔走请托之途。”他的奏疏共提了四项建议,皇上颇加以采用。出去巡按大同、宣府时,他上奏说“:两镇的士兵敝衣蔬食,病了没药,死了没棺材,乞请国家拨给医药和棺材,设立义冢,使他们享受供祭,死者蒙恩,这样则生者会受到鼓舞。”皇上立即回报批准,并且命各边镇都实行。他还上奏停征淮安、扬州的赋税,拨给耕牛和种子。
  天顺元年(1457),同官杨蠧弹劾石亨、曹吉祥。张鹏也和刘泰、魏瀚、康骥一起弹劾。他们都得了罪,被投进诏狱。御史们多被贬官,而张鹏、杨蠧被遣去戍守辽东。不久被赦免,但又戍守南丹。宪宗即位后,廷臣纷纷推荐他。皇上把他召回复官,不久超升他为福建按察使。
  成化四年(1468),他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广西,剿蛮寇有功。这年冬天撤消巡抚官,命他回去管理南京都察院事务。后来改为总督漕运,兼巡抚淮安、扬州等四府。不久他解去漕运职务,专管巡抚事务。他又回南都察院,进升为副都御史,巡抚宁夏。被召回后,历任兵部左、右侍郎。
  十八年(1482),他取代陈钺任兵部尚书。守卫珠池的宦官韦助请求往来高州、肇庆、琼州、廉州,会同守巡官员捕寇。张鹏反对,皇上竟答应了韦助的请求。南北方印马,都是派勋臣和宦官去,后来因为灾荒只派御史去。这一年,皇上又想派宦官去,张鹏等人反对,皇上勉强听从了,命令等以后仍恢复旧例。镇守大同的宦官王直说小王子将大举入侵,请调发京兵增援。张鹏等人说:“大同战士马匹四万,已足够用,他的请求不宜批准。并且京军被土木工程所困,精力消损,万一仓卒有紧急情况,怎能用他们显威风和激励士气?请停罢京军所承担的劳役。”诏令说可。不久加封他为太子少保。
  张鹏初任御史时,刚正而尚气节,有盛名。后来历任中外官职,只追求政治安静,明哲保身。小人们盗窃威权,内阁大臣万安、刘吉之辈专营私利,张鹏只是循职而已,不能有所匡正和补救。二十一年(1485),有星变,张鹏偕同他的属官上书说“:传奉武职官员达八百余人,请令他们全部闲住,不是立有军功不要滥授官衔。四方的镇守、监枪、守备宦官,不是正统年间所设的,都应把他们召回。”廷臣也纷纷请求,皇上交兵部重新考察。张鹏害怕宦官,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皇上于是把那些宦官全部留下了。当时舆论都指责张鹏。奸民章瑾献上珍宝,得任锦衣卫镇抚官。理刑官出缺,张鹏所推荐的皇上不批准。他知道皇上看中章瑾,即推荐他。台谏官员弹劾不称职的大臣时多提到张鹏,张鹏极力请求离去。皇上于是赐给敕书,发给驿车让他回去。弘治四年(1491),他去世,谥懿简。
  

明史浏览月榜 明史全文 >

  1. 列传·卷四十二
  2. 列传·卷一百零三
  3. 列传·卷一百二十九
  4. 志·卷二十八
  5. 列传·卷一百零九
  6. 志·卷二十四
  7. 志·卷二十三
  8. 列传·卷一百五十七
  9. 本纪·卷二十四
  10. 列传·卷一百六十六

明史最受喜欢章节 明史全部章节 >

  1. 附录·明史表
  2. 列传·卷二百二十
  3. 列传·卷二百一十九
  4. 列传·卷二百一十八
  5. 列传·卷二百一十七
  6. 列传·卷二百一十六
  7. 列传·卷二百一十五
  8. 列传·卷二百一十四
  9. 列传·卷二百一十三
  10. 列传·卷二百一十二
  11. 列传·卷二百一十一
  12. 列传·卷二百一十
  13. 列传·卷二百零九
  14. 列传·卷二百零八
  15. 列传·卷二百零七

猜你喜欢的明史故事 明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