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旧唐书 > 列传·卷九十二

列传·卷九十二

  ○李宝臣 子惟岳 惟诚 惟简 惟简子元本
  王武俊 子士真 士平士则 士真子承宗 承元
  王廷凑 子元逵 元逵子绍鼎 绍懿 绍鼎子景崇景崇子 镕
  李宝臣,范阳城旁奚族也。故范阳将张钅巢高之假子,故姓张,名忠志。幼善 骑射,节度使安禄山选为射生官。天宝中,随禄山入朝,玄宗留为射生子弟,出入 禁中。及禄山叛,忠志遁归范阳;禄山喜,录为假子,姓安,常给事帐中。禄山兵 将指阙,使忠志领骁骑八千人入太原,劫太原尹杨光翙。忠志挟光翙出太原,万兵 追之不敢近。禄山使董精甲,扼井陉路,军于土门。安庆绪伪署为恆州刺史。九节 度之师围庆绪于相州,忠志惧,献章归国,肃宗因授恆州刺史。及史思明复渡河, 伪授忠志工部尚书、恆州刺史、恆赵节度使,统众三万守常山。及思明败,不受朝 义之命,乃开土门路以内王师。河朔平定,忠志与李怀仙、薛嵩、田承嗣各举其地 归国,皆赐铁券,誓以不死。因授忠志开府仪同三司、检校礼部尚书、恆州刺史, 实封二百户,仍旧为节度使。乃以恆州为成德军,赐姓名曰李宝臣。
  时宝臣有恆、定、易、赵、深、冀六州之地,后又得沧州,步卒五万、马五千 匹,当时勇冠河朔诸帅。宝臣以七州自给,军用殷积,招集亡命之徒,缮阅兵仗, 与薛嵩、田承嗣、李正己、梁崇义等连结姻娅,互为表里,意在以土地传付子孙, 不禀朝旨,自补官吏,不输王赋。初,天宝中,天下州郡皆铸铜为玄宗真容,拟佛 之制。及安、史之乱,贼之所部,悉熔毁之,而恆州独存,由是实封百户。
  初,宝臣、正己皆为承嗣所易。宝臣弟宝正娶承嗣女,在魏州与承嗣子维击鞠, 宝正马驰骇,触杀维。承嗣怒,絷宝正以告。宝臣谢为教不谨,缄杖令承嗣以示责, 承嗣遂鞭杀之,由是交恶。
  大历十年,宝臣、正己更言承嗣之罪,请讨之。代宗欲因其相图,乃从其请。 时幽州节度留后硃滔方恭顺朝廷,诏滔与宝臣及太原之师攻其北,正己与滑亳、河 阳、江淮之师攻其南。宝臣、正己会军于枣强,椎牛酾酒,犒劳将士,仍颁优赏。 宝臣军赏厚,正己军赏薄。既罢会,正己军中咄咄有辞,正己闻,惧有变,即时引 退。由是宝臣、硃滔共攻承嗣之沧州,连年未下。时承嗣使腹心将卢子期攻邢州, 城将陷,宝臣发精卒赴救,击败之,擒子期来献。河南诸将又大破田悦于陈留,正 己收承嗣之德州,以重兵临其境,指期进讨。承嗣大慑,遂求解于宝臣,宝臣不许。
  初,正己将发兵,使人至魏,承嗣囚之。及是,乃厚礼遣归,发使与俱,具列 境内户口兵粮之数,悉以奉正己。且告曰:“承嗣老矣,今年八十有六,形体支离, 无日月焉。己子不令,悦亦孱弱,不足保其后业。今之所有,为公守耳,曷足辱公 师旅焉!”立使者于廷,南向,拜而授书。又图正己形,焚香事之如神,谓人曰: “真圣人也!”正己闻之,且得其欢,乃止诸军,莫敢进者。
  承嗣止正己,无南军之虞。又知范阳宝臣故里,生长其间,心常欲得之;乃勒 石为谶,密瘗宝臣境内,使望气者云:“此中有玉气。”宝臣掘地得之,有文曰: “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作伴入幽、燕。”二帝,指宝臣、正己也。承嗣又使客讽 之曰:“公与硃滔共举,取吾沧州,设得之,当归国,非公所有。诚能舍承嗣之罪, 请以沧州奉献,可不劳师而致,愿取范阳以自效。公将骑为前驱,承嗣率步卒从, 此万全之势。”宝臣喜,以为事合符命,遂与承嗣通谋,割州与之。宝臣乃密图范 阳,承嗣亦陈兵境上。宝臣谓硃滔使曰:“吾闻硃公貌如神,安得而识之?愿因绘 事而观,可乎?”滔乃图其形以示之。宝臣悬于射堂,命诸将熟视之,曰:“硃公 信神人也!”他日,滔出军,宝臣密选精卒劫之,戒其将曰:“取彼貌如射堂所悬 者。”是时,二军不相虞有变,滔与战于瓦桥。滔适衣他服,以不识免。承嗣闻与 滔交锋,其衅已成,乃旋军,使告宝臣曰:“河内有警急,不暇从公。石上谶文, 吾戏为之耳!”宝臣惭怒而退。
  迁左仆射,封陇西郡王、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宗即位,拜司空, 兼太子太傅。宝臣名位既高,自擅一方,专贮异志。妖人伪为谶语,言宝臣终有天 位。宝臣乃为符瑞及灵芝硃草,作硃书符。又于深室斋戒筑坛,上置金匜、玉斝, 云“甘露神酒自出”。又伪刻玉为印,金填文字,告境内云:“天降灵瑞,非予所 求,不祈而至。”将吏无敢言者。妖辈虑其诈发,乃曰:“相公须饮甘露汤,即天 神降。”宝臣然之。妖人置堇汤中,饮之,三日而卒。
  宝臣暮年,益多猜忌,以惟岳暗懦,诸将不服,即杀大将辛忠义、卢俶、定州 刺史张南容、赵州刺史张彭老、许崇俊等二十余人,家口没入,自是诸将离心。建 中二年春卒,时年六十四,废朝三日,册赠太保。子惟岳、惟诚、惟简。
  宝臣卒时,惟岳为行军司马,三军推为留后,仍遣使上表求袭父任,朝旨不允。 魏博节度使田悦上章保荐,请赐旄节,不许。惟岳乃与田悦、李正己同谋拒命,判 官邵真泣谏,以为不可。惟岳暗懦,初虽听从,终为左右所惑而止。而所与图议, 皆奸吏胡震、家人王他奴等,唯劝拒逆为事。
  惟岳舅谷从政者,有智略。为宝臣所忌,称病不出,至是知惟岳之谋,虑其覆 宗,乃出谏惟岳曰:“今天下无事,远方朝贡,主上神武,必致太平。如至不允, 必至加兵。虽大夫恩及三军,万一不捷,孰为大夫用命者?又先朝相公与幽帅不协, 今国家致讨,必命硃滔为帅。彼尝切齿,今遂复雠,可不惧乎!又顷者相公诛灭军 中将校,其子弟存者,口虽不言,心宁无愤?兵犹火也,不戢自焚。往者田承嗣佐 安禄山、史思明谋乱天下,千征百战。及顷年侵扰
  洺、相等州,为官军所败,及贬永州,仰天垂泣。赖先相公佐佑保援,方获赦 宥,若雷霆不收,承嗣岂有生理!今田悦凶狂,何如承嗣名望?苟欲坐邀富贵,不 料破家覆族。而况今之将校,罕有义心,因利乘便,必相倾陷。为大夫画久长之计, 莫若令惟诚知留后,大夫自速入朝。国家念先相公之功,见大夫顺命,何求而不得? 今与群逆为自危之计,非保家之道也。”惟岳亦素忌从政,皆不听,竟与魏、齐谋 叛。
  既而惟岳大将张孝忠以郡归国,朝廷以孝忠为成德军节度使,仍诏硃滔与孝忠 合势讨之。惟岳以精甲屯束鹿以抗之,田悦遣大将孟佑率兵五千助惟岳。建中三年 正月,硃滔、孝忠大破恆州军于束鹿,惟岳烧营而遁。惟岳大将赵州刺史康日知以 郡归国,惟岳乃令衙将卫常宁率士卒五千,兵马使王武俊率骑军八百同讨日知。武 俊既出恆州,谓常宁曰:“武俊尽心于本使,大夫信谗,颇相猜忌,所谓朝不谋夕, 岂图生路!且赵州用兵,捷与不捷,武俊不复入恆州矣!妻子任从屠灭,且以残生 往定州事张尚书去也,孰能持颈就戮!”常宁曰:“中丞以大夫不可事,且有诏书 云,斩大夫首者,以其官爵授。自大夫拒命已来,张尚书以易州归国得节度使。今 闻日知已得官爵。观大夫事势,终为硃滔所灭。此际转祸为福,莫若倒戈入使府, 诛大夫以取富贵也。况大夫暗昧,左右诳惑,其实易图。事苟不捷,归张尚书非晚。” 武俊然之。三年闰正月,武俊与常宁自赵州回戈,达明至恆,武俊子士真应于内。 武俊兵突入府署,遣虞任越劫擒惟岳,缢死于戟门外。又诛惟岳妻父郑华及长庆、 王他奴等二十余人,传首京师。
  惟诚,惟岳异母兄,以父廕为殿中丞,累迁至检校户部员外郎。好儒书理道, 宝臣爱之,委以军事;性谦厚,以惟岳嫡嗣,让而不受。同母妹嫁李正己子纳。宝 臣以其宗姓,请惟诚归本姓,又令入仕于郓州,为李纳营田副使。历兗、淄、济、 淮四州刺史,竟客死东平。
  惟简,宝臣第三子。初,王武俊既诛惟岳,又械惟简送京师。德宗拘于客省, 防伺甚峻。硃泚之乱,惟简斩关而出,赴奉天。德宗嘉之,用为禁军将。从浑瑊率 师讨贼,频战屡捷,加御史中丞。从幸山南,得“元从功臣”之号,封武安郡王。 后授左神威大将军,转天威统军。元和初,检校户部尚书、左金吾卫大将军,充街 使;俄拜凤翔陇右节度使。元和十三年正月卒,赠尚书右仆射。
  子元本,生于贵族,轻薄无行。初,张茂昭子克礼尚襄阳公主。长庆中,主纵 恣不法,常游行市里。有士族子薛枢、薛浑者,俱得幸于主。尤爱浑,每诣浑家, 谒浑母行事姑之礼。有吏谁何者,即以厚赂啖之。浑与元本皆少年,遂相诱掖;元 本亦得幸于主,出入主第。张克礼不胜其忿,上表陈闻,乃召主幽于禁中。以元本 功臣之后,得减死,杖六十,流象州。枢、浑以元本之故,亦从轻杖八十,长流崖 州。

译文

  王武俊,契丹族怒皆部落人。祖父可讷干,父路俱。开元年间,饶乐府都督李诗率领其部落五千帐,与路俱、南河承袭了汉人的衣冠袍带,皇上下诏褒奖表彰,因而王武俊随其父居住蓟州。王武俊原名没诺干,十五岁便能骑马射箭。上元年间,任史思明属下恒州刺史李宝臣的偏将。宝应元年(762),王师进入井陉,即将平定河朔,王武俊对李宝臣说:“以寡敌众,以理曲对理直,战则离心,守则崩溃,精锐的将士远行作战,怎能抵御呢?”李宝臣便撤除了戒备,以恒、定、深、赵、易五州归顺朝廷,和官军同心协力,向东袭击残余贼寇。李宝臣被授予恒、定等州节度使,让王武俊做参谋,向朝廷奏请他兼任御史中丞,充任本军先锋兵马使。
  大历十年(775),田承嗣因薛嵩死去而兼有相、卫、磁、邢、氵名五州。田承嗣派部将卢子期进犯磁州,诏令李宝臣与李正己、李勉、李承昭、田神玉、朱滔、李抱真各自出兵讨伐。诸军与卢子期在清水交战,将他打得大败,李宝臣的部将有节生擒卢子期献上,代宗嘉奖其功劳,派宦官马承倩携带诏书前去宣旨慰劳。马承倩将返程,住在馆舍中,李宝臣亲往赠送细绢百匹。马承倩破口大骂,将绢抛掷到路上,李宝臣环顾左右面有愧色。回到府中休息,诸将散去回营,李宝臣暗中在屏风后窥视,惟独王武俊佩刀立于门边。李宝臣将他召入,解下刀来同他谈话,说:“你看见先前那个顽劣小子了吗?”王武俊道:“现在阁下有功他尚且如此,贼寇平定后,天子只需一张诏书将你召去安置在京中,就不过是个普通人了,这行吗?”李宝臣道:“那怎么办呢?”王武俊道:“不如玩弄纵容田承嗣的手腕,作为自己的资本。”李宝臣道:“现在我已同田承嗣结了仇怨,难道还能向他推心置腹吗?”王武俊道:“只要处境相同,利害一致,寇仇也可以变成父子一般,只是吐口唾沫间的事。如果只说空话,无济于事。如今宦官刘清潭在驿舍,砍下他的脑袋送交田承嗣,田承嗣就立刻会将妻儿送来做人质。”李宝臣说:“恐怕不能这样做吧。”王武俊说:“朱滔为朝廷驻守沧州,请让我擒获他送给田承嗣以取信。”李宝臣同意了。王武俊立即挑选精兵两千人,皆乘骏马,通夜奔驰三百里,清晨抵达朱滔军营,攻其不备,朱滔军仓猝出战,被打得大败,王武俊捉住一个长得像朱滔的,朱滔因此得以逃脱。从此李宝臣与田承嗣、李正己相互作为后援,这都是王武俊开的头。
  李宝臣死后,其子李惟岳谋求承袭父位。李宝臣的旧将易州刺史张孝忠以本州顺从王命,朝廷便让张孝忠替代李宝臣,令李惟岳护送灵柩返回京师,李惟岳不受朝命。建中三年(782)正月,诏令朱滔、张孝忠合兵讨伐李惟岳。李惟岳与王武俊合统万余兵士在束鹿迎战。王武俊统领三千骑兵率先进攻,被朱滔击败,李惟岳逃走。赵州刺史康日知于是以本州顺从王命,李惟岳命王武俊率兵进攻他,康日知派人对王武俊说:“李惟岳懦弱无谋,怎么值得同他一起造反!我的城池坚固,万众一心,不是一年半载能攻下的。再说李惟岳仗恃田悦作为后援,去年田悦的壮兵甲士在邢州城下战死许多,尚且不能攻陷邢州,何况我这座城呢!”又拿出伪造的皇上手诏招降王武俊,王武俊相信了,便倒戈进入恒州,率领数百骑兵进入衙门,派人对李惟岳说:“您起兵同魏、齐叛贼狼狈为奸,如今田尚书已兵败命丧,李尚书被赵州康日知阻隔,士兵们经过束鹿一战,伤痕钻心。朱仆射的强兵驻扎在境内,张尚书已授职定州,三军都惧怕殒命丧家。听说皇上有诏征召您,应当立即前去受命,不然,转眼便有祸事。”李惟岳害怕得朝上瞪大了眼睛。王武俊之子王士真斩了李惟岳,提着他的首级出来。王武俊又杀了不和自己同心的十数人,于是平定了恒州。将惟岳的首级传送到京师禀报皇上,授王武俊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大夫、恒州刺史、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实封食邑五百户,任命康日知为深赵团练观察使。
  当时李惟岳部下伪定州刺史杨政义以本州归顺朝命,深州刺史杨荣国归降,朱滔分兵镇守两地。朝廷既将定州授张孝忠,深州授康日知,王武俊恼怒失去赵、定二州,而且名分地位不能满足他的志向。朱滔恼怒失去了深州,因而诱使王武俊谋反,斥责朝廷,便同时率领强兵救援田悦。那时马燧、李抱真、李秡、李晟正讨伐田悦,在洹水击败他,后来连年用兵,但田悦势力已衰弱;到这时王武俊、朱滔重新使他振作起来,田悦势力更加扩展。
  十一月,王武俊派大将张钟葵进犯赵州,康日知击败了他,斩其首级上献朝廷。这天,王武俊立伪号建国,自称赵王,改恒州为真定府,非法任命官职及品级。朱滔、田悦、李纳也同时建立伪国号,分别占据所辖地域,各自派遣使者去劝诱蔡州李希烈同立伪国号。建中四年(783)三月,李希烈被周曾谋划瓦解他的腹心部队以后,有人传说李希烈已死,马燧等四镇节度使军中闻听传言,欢声震动军营之外。
  六月,李抱真派一舌辩之士贾林诈降王武俊。贾林到了王武俊营中,说道:“这次前来是传达诏命,不是投降。”王武俊神色稍缓解,令他说明白,贾林道:“天子知道大夫您素来忠诚,及至您登坛建立国号时,抚着胸口对左右官员道:‘我本忠义之人,天子不理解我。’此后诸军将领曾联名上表论说您的为人。天子看罢颇为感动,告诉使者说:‘朕先前处事有误,追悔莫及。朋友间有了错失尚可道歉,朕为四海之主,点滴小事怎能耿耿于怀呢!’”王武俊道:“我是一员胡将,尚且懂得安抚百姓,天子当然不会专以杀人来安定天下。如今山东大军有五支,等到战胜他们时,百姓尽皆暴尸荒野,即使战胜了又让谁来守卫呢?如今我并非害怕归顺朝廷,但由于同各诸侯都订立了盟约,我们胡人性直,不愿做理亏的事。朝廷若能降下恩典为我洗清责任,我当带头倡议归顺朝廷,有不服从的,我以言辞相劝,则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朋友。此计若能施行,河朔地区不用五十天即可平定。”
  十月,泾原叛军进犯京师,皇上临幸奉天。京师传来消息,诸将都退兵回去。李抱真将返回潞州、泽州,田悦劝说王武俊和朱滔去袭击他。贾林再次游说王武俊道:“而今退兵前面是粮食辎重,后面是精锐部队,人心牢固如一人,不可以图谋呀。再说打胜了得到土地,利益归魏博所有;打败了,则成德受大损失。大夫您的本部是易、定、沧、赵四州,为什么不先收复失地呢?”王武俊便掉转马头,背弃了同田悦的约定。贾林进一步劝说王武俊道:“您是冀地的豪族,不应图谋占据中原。朱滔心地阴险,朝廷强大他就借您的力量为后援,朝廷力弱他就想吞并您。况且河朔并不包括冀州,只有赵州、魏州、燕州而已。现在朱滔自称冀王,说明他在窥伺您的冀州,其征兆已暴露了。假若朱滔能控制山东,您就必须准备为臣的礼数,不顺从,就会被他所攻夺,这时您想做他的臣子也不可能。”王武俊掷袖变色道:“大唐有二百年国运,我尚且不能称臣,谁能向他这个乡下佬称臣!”从此确定方针,南面同李抱真修好,西南和马燧结盟。时值兴元元年(784)德宗下罪己诏,大赦反叛朝廷的人。二月,王武俊聚集三军,废除伪国号。皇上诏令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董晋、宦官王进杰,从皇上行宫前往恒州宣旨,授王武俊检校兵部尚书、成德军节度使。三月,又加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幽州、卢龙两道节度使、琅笽郡王。
  当时朱氵此发布伪命册封朱滔为皇太弟,朱滔率领幽州、檀州的强兵,诱骗回纥二千名骑兵,已包围贝州数十日,将阻断白马津,向南进犯洛都,与朱氵此成合兵之势。这时李怀光反叛占据河中,李希烈已攻陷大梁,向南逼进长江、汉水,李纳尚在齐州造反,田绪不被朝廷任用,李晟孤军驻扎在渭水边,天子敕令所能控制的地区,只有天下的十分之二三,海内动荡离析,人心不知所向。贾林又劝说王武俊与李抱真合兵,共同救援魏博,他向王武俊陈说利害道:“朱滔此次出兵,企图先平定魏博,更赶上田悦被杀害,人心不安,只要十天不去救援,魏州、贝州必被攻下,朱滔的兵力就会增加数万。张孝忠见魏州、贝州被攻下,必定向朱滔俯首称臣。三道连成一气,加上统率回纥兵马,长驱到此,您的家族能幸免于难吗?常山失守,李抱真就会退保山西,河朔一带就全部落入朱滔之手了。现在乘着魏州、贝州未被攻下,张孝忠尚未归附朱滔,您与李抱真合兵击败他,就像拾取一件失落的东西一般容易啊!这个计划成功,则声威震动关中,京师可坐待收复,圣驾能重返京师是靠了您的力量,这是无与伦比的勋业呀。”王武俊欣然同意。两军议定,卜选吉日共同出征。五月,王武俊、李抱真在巨鹿之东会师。两军联合之后,朱滔震恐。李抱真将军队列成方阵,王武俊用奇兵出击,朱滔全部人马出营作战,王武俊未穿甲胄即挥军驰向敌营,朱滔军望风奔逃溃散,人马自相践踏,死者十之四五,缴获他的辎重、兵器、甲仗、马牛不计其数,朱滔乘着夜色逃回幽州。王武俊班师还镇,上表辞去幽州、卢龙节度使,皇上许诺。于是将恒州升为大都督府,任命王武俊为长史,加授检校司徒,实封食邑七百户。其余照旧。
  圣驾回京,对王武俊的恩宠更加优厚,其子娶公主为妻,那些尚属童稚的王氏子弟,皆赐予官名。不久因母亲去世而停职,复职后加授左金吾上将军同正,服丧期满,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贞元十二年(796),皇上感念旧日勋臣,又加授王武俊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十七年(801)六月王武俊去世,时年六十七岁,停止上朝五日,群臣抵延英门奉慰皇上,依照对待浑王咸的旧例。皇上令左庶子上公持节册命追赠王武俊为太师,赐给助丧葬之用绢三千匹、布一千端、米粟三千石。太常寺定谥号为威烈,德宗道:“王武俊竭诚尽忠国,当赐谥号为忠烈。”王武俊之子王士真、王士清、王士平、王士则,士真为嗣子。
  王廷凑,本为回鹘的阿布思族人,世代隶属安东都护府。曾祖名叫五哥之,事奉李宝臣父子。王武俊收他为养子,因他骁勇、果敢、善斗,王武俊很看重他。由于积年军功被授左武卫将军同正,追赠越州都督。祖父末怛活,追赠左散骑常侍。父升朝,追赠礼部尚书。皆因王廷凑显贵而获得追赠典礼。祖父和父亲两代为王氏骑将,屡屡升迁。
  王廷凑沉稳勇毅少言语,果敢而有决断,为王承元衙内兵马使。当初,王承元上禀朝旨,田弘正统率成德军,国家赏钱一百万贯,度支署的运输车不按时抵达,军队情绪不满,王廷凑屡次挑出细小事故,激怒军心。恰逢田弘正以魏州兵二千人为衙门亲军,左右皆有防备无机可乘。长庆元年(821)六月,魏州军返归本镇。七月二十八日间,王廷凑便集结衙兵在府署外呐喊鼓噪,天快亮时,将田弘正和他的将吏、家属三百余人全都杀死。王廷凑自称节度使留后、知兵马使,将吏们逼迫监军宋惟澄上表章奏请授王廷凑节钺。穆宗发怒,下诏征召邻道之军,并以河东节度使裴度充任幽、镇两道招抚使,任命田弘正之子泾原节度使田布替代李朔心为魏博节度使,命他率魏州军进讨王廷凑。又任命王承宗旧部深州刺史牛元翼为成德军节度使,下诏悬赏王廷凑首级。当月,镇州大将王位等人密谋诛杀王廷凑之事泄露,因此事牵连被处死的有二千余人。
  当时朱克融囚禁张弘靖,王廷凑杀害田弘正,相互勾结造反,谋划抗拒王命。两镇合力反叛,若要讨伐翦除他们恐怕朝廷兵力难以接应,诏令朝臣们商议是否可行。东川节度使王涯献上奏状说:“幽、镇两州,悖乱天纲,辜负了圣上培育的厚德,放纵虎狼一般的恶心。囚禁朝廷重臣,残害元戎老帅,流毒于州府郡邑,祸及于宾客僚属。凡是有情之人,谁不痛恨?臣以为国家依靠文德生存发展,继而建树武功,远方无不拜服,近处无不安宁,这两处地方,却敢悖逆天理。臣私下料想诏书早晨下达,诸镇之军晚上就会驱驰效命,以勇猛善战的问罪之师,对付猖狂失节的盗寇,犹如翻倒大山压碎鸟卵,倾泻海水浇灭荧火一般,双方力量悬殊,这样说毫不过分。但常山、蓟郡,如虞虢相依,同时兴兵,恐怕耗费财力。罪有轻重,事有先后,譬如攻坚一样,应从容易的开始。比如听说朱克融在范阳发难,是一时所为,并非蓄谋已久,有迹象可以查验;王廷凑在镇州作乱,却完全不是偶然,他早就在辖区内煽动,驻兵边境抗拒朝廷。既然如此,则幽州、蓟州的将士,可向他们表示从宽处理;镇州、冀州的军队,可对他们先行讨伐。何况王廷凑品行卑劣,没有承继父祖的资质;成德军同朝廷分离,又加重了胁迫的局势。如今派遣魏博道一心想复仇的部众,昭义军希望扫尽敌寇的师旅,参以晋阳的兵卒,辅以沧德之将士,成犄角之势而推进,真如高屋建瓴一般。将城中之敌杀尽,然后向北挺进燕地,就朝廷而言不为失信,对于军事形势确实是获得了机宜,臣之愚忠,尽献于此。臣又闻听用兵如格斗,先扼住对方咽喉。现在瀛莫阝、易定,正是两贼咽喉。确实应运用权威,派重兵戍守,使两贼彼此间生死不能互知,间谍无隙可入;而派遣大军先进入冀州、赵州,然后抵达井陉,这是一举成功万无一失的形势啊。”
  于是命易定节度使封锁边境以抗击朱克融,诸军从三面进讨。起初,命沧德乌重胤独当一面,乌重胤是一员老将,知道不可冒进,行动比较迟缓,朝廷便以杜叔良替代乌重胤。杜叔良有宦官做后盾,向皇上辞行那天,口出大言说:“贼兵不值得一破。”这时王廷凑聚集幽州、蓟州的军队围攻深州,云梯冲车密集如云,牛元翼环城拒守。十一月,杜叔良被贼军击败,将士全被俘获,仅他本人脱逃,于是命德州王日简代替他。裴度率军驻扎在承天军,诸将被贼军挫败,深州危急,于是任命凤翔节度使李光颜为忠武节度使,兼深冀节度使,以救援深州,依例派宦官杨永和监督李光颜军。
  国家自从宪宗剿除群盗,国库财源枯竭,穆宗即位后,对臣下的赏赐又太过分,及至幽州、镇州叛乱同时发生,又有名目繁多的征收,国家财力竭尽。当时各镇军队共十五万多人,才离其辖境,便仰赖朝廷开支军饷,设置南北供军院。大军深入贼境后,运输艰难阻滞,粮草供应不上,诸军大多轮番砍柴。不久度支署转运粮草的六百辆车,全部被王廷凑拦截俘获,军粮更加困难。贼军围困深州数重,即使李光颜这样的杰出将领,也无法施展他的谋略。那些运往供军院的布帛衣服,往往还未到院里,在途中便被各军强行夺去,而孤军深入敌境作战的部队,全都没有供给。加上每支军队中都派有一名宦官做监军,尽挑选骁勇健壮的士兵保卫自己,瘦弱怯懦的上阵作战,因此大多奔逃败北。而王廷凑、朱克融的军队不过一万余人,之所以能抗击十五万官军,实在是因为官军指挥不统一,轻视敌人和只图于己有利的缘故。宰相崔..甫不懂军事,拘泥于常规而不知变通,以致使河朔再次失陷。既然没有办法,便计议罢兵而赦免王廷凑。
  长庆二年(822)正月,魏博府牙将史宪诚引诱兵卒谋反,田布不能制止,他的部属在南宫自行溃败。二月,降诏赦免王廷凑,并授以检校右散骑常侍、镇州大都督府长史、万德军节度使、镇冀深赵等州观察使等职,任命牛元翼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派遣兵部侍郎韩愈至镇州宣旨慰问王廷凑,又派宦官携带敕令入深州,监督牛元翼赴任。王廷凑虽然受命,却不解除对深州的围困。招抚使裴度致书幽州、镇州,以君臣大义责备王廷凑和朱克融,朱克融解围而去,王廷凑也退了兵。朝廷想让他们秉承朝命,加授朱克融检校工部尚书。三月,牛元翼率十余名骑手从深州突围赴京师,深州将校臧平献城投降,王廷凑指责他坚守城垣,杀了将吏一百八十余人。五月,皇上派宦官杨再昌到镇州,接取牛元翼家属及田弘正骸骨,王廷凑说:“田弘正的骸骨,不知在哪儿;牛元翼家属,请让我秋天再遣送。”不久牛元翼去世,王廷凑将他的家人全都杀光,其残酷毒辣到如此地步。自从获得宽赦之后,王廷凑便与朱克融、史宪诚彼此勾结,相互接应,图谋抗拒朝廷。
  大和初年,沧州李全略死,其子李同捷企图仿效河朔李惟岳之旧例,请求替代父职。文宗授予他兖海节度使,李同捷不奉诏命,盘据州郡策划反叛,用珍玩、宝器、钱财、妓女、子弟交结王廷凑及幽州李载义。这时李载义刚刚替代朱克融,为了表示忠诚顺从,将李同捷所送礼物全部交给朝廷,皇上下诏征召幽、魏、徐、兖诸州军队进讨。王廷凑出兵骚扰魏州北境,以援助李同捷。大和二年(828),下诏拒绝王廷凑进奉。接着魏博将领丌志沼率行营兵卒叛乱,倒戈攻打魏州,诸军攻击丌志沼,王廷凑出兵接应他。史宪诚危急,诏令义武军节度使李听将他击败,丌志沼便投奔王廷凑。大和三年(829)六月,李同捷被诛,接着又有何进滔杀了史宪诚,占据魏州。朝廷厌倦用兵,讨伐他也不能成功,于是授何进滔魏博节度使。八月,王廷凑派使者赴朝请罪,朝廷就此赦免了他,依前授予检校司徒、成德军节度使。
  镇州、冀州自李宝臣以来,虽然李惟岳、王承宗相继叛乱,但仍然亲近邻州、畏惧王法,期望走悔过自新之路;而凶残毒辣扰乱纲纪、目无君上不讲仁义的人,没有超过王廷凑的。又就地加授王廷凑太子太傅、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大和八年(834)十一月去世,册命追赠太尉,又多次追赠至太师。
  

旧唐书浏览月榜 旧唐书全文 >

  1. 列传·卷一百零九
  2. 列传·卷一百二十四
  3. 列传·卷八十三
  4. 本纪·卷十八
  5. 志·卷十一
  6. 列传·卷七十一
  7. 列传·卷五十五
  8. 志·卷二十
  9. 本纪·卷十
  10. 本纪·卷十四

旧唐书最受喜欢章节 旧唐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五十
  2. 列传·卷一百四十九
  3. 列传·卷一百四十八
  4. 列传·卷一百四十七
  5. 列传·卷一百四十六
  6. 列传·卷一百四十五
  7. 列传·卷一百四十四
  8. 列传·卷一百四十三
  9. 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10.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11. 列传·卷一百四十
  12. 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13. 列传·卷一百三十八
  14. 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15. 列传·卷一百三十六

猜你喜欢的旧唐书故事 旧唐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