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新唐书 > 列传·卷一百二十一

列传·卷一百二十一

  隐逸
  古之隐者,大抵有三概:上焉者,身藏而德不晦,故自放草野,而名往从之, 虽万乘之贵,犹寻轨而委聘也;其次,挈治世具弗得伸,或持峭行不可屈于俗,虽 有所应,其于爵禄也,泛然受,悠然辞,使人君常有所慕企,怊然如不足,其可贵 也;末焉者,资槁薄,乐山林,内审其才,终不可当世取舍,故逃丘园而不返,使 人常高其风而不敢加訾焉。且世未尝无隐,有之未尝不旌贲而先焉者,以孔子所谓 “举逸民,天下之人归焉”。
  唐兴,贤人在位众多,其遁戢不出者,才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虽然,各 保其素,非托默于语,足崖壑而志城阙也。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 相摩于道,至号终南、嵩少为仕途捷径,高尚之节丧焉。故裒可喜慕者类于篇。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性简放,不喜拜揖。兄通,隋末大儒也,聚徒河、 汾间,仿古作《六经》,又为《中说》以拟《论语》。不为诸儒称道,故书不显, 惟《中说》独传。通知绩诞纵,不婴以家事,乡族庆吊冠昏,不与也。与李播、吕 才善。
  大业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不乐在朝,求为六合丞,以嗜酒不任事, 时天下亦乱,因劾,遂解去。叹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乃还乡里。有田十 六顷在河渚间。仲长子光者,亦隐者也,无妻子,结庐北渚,凡三十年,非其力不 食。绩爱其真,徙与相近。子光喑,未尝交语,与对酌酒欢甚。绩有奴婢数人,种 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 他书罕读也。欲见兄弟,辄度河还家。游北山东皋,著书自号东皋子。乘牛经酒肆, 留或数日。
  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 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贞观初, 以疾罢。复调有司,时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绩求为丞,吏部以非流不许,绩固请 曰:“有深意。”竟除之。革死,妻送酒不绝,岁余,又死。绩曰:“天不使我酣 美酒邪?”弃官去。自是太乐丞为清职。追述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 酒者为谱。李淳风曰:“君,酒家南、董也。”所居东南有盘石,立杜康祠祭之, 尊为师,以革配。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其饮至五斗不乱,人有以酒 邀者,无贵贱辄往,著《五斗先生传》。刺史崔喜悦之,请相见,答曰:“奈何坐 召严君平邪?”卒不诣。杜之松,故人也,为刺史,请绩讲礼,答曰:“吾不能揖 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之松岁时赠以酒脯。初,兄凝为隋著作郎,撰 《隋书》未成,死,绩续余功,亦不能成。豫知终日,命薄葬,自志其墓。
  绩之仕,以醉失职,乡人靳之,托无心子以见趣曰:“无心子居越,越王不知 其大人也,拘之仕,无喜色。越国法曰:‘秽行者不齿。’俄而无心子以秽行闻, 王黜之,无愠色。退而适茫荡之野,过动之邑而见机士,机士抚髀曰:‘嘻!子贤 者而以罪废邪?’无心子不应。机士曰:‘愿见教。’曰:‘子闻蜚廉氏马乎?一 者硃鬣白毳,龙骼凤臆,骤驰如舞,终日不释辔而以热死;一者重头昂尾,驼颈貉 膝,是啮善蹶,弃诸野,终年而肥。夫凤不憎山栖,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 罹患,不避秽而养精也。’”其自处如此。
  硃桃椎,益州成都人。澹泊绝俗,被裘曳索,人莫能测其为。长史窦轨见之, 遗以衣服、鹿帻、麂靴,逼署乡正。委之地,不肯服。更结庐山中,夏则裸,冬缉 木皮叶自蔽,赠遗无所受。尝织十芒屩置道上,见者曰:“居士屩也。”为鬻米茗 易之,置其处,辄取去,终不与人接。其为屩,草柔细,环结促密,人争蹑之。高 士廉为长史,备礼以请,降阶与之语,不答,瞪视而出。士廉拜曰:“祭酒其使我 以无事治蜀邪?”乃简条目,薄赋敛,州大治。屡遣人存问,见辄走林草自匿云。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 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 博士召,不拜。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太宗初,召诣京师, 年已老,而听视聪嘹。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 谏议大夫,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孟诜、卢照邻等师事之。照邻有恶疾,不可 为,感而问曰:“高医愈疾,奈何?”答曰:“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 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 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失则烝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端则燋槁,发乎面,动乎 形。天地亦然:五纬缩赢,孛彗飞流,其危诊也;寒暑不时,其蒸否也;石立土踊, 是其瘤赘;山崩土陷,是其痈疽;奔风暴雨其喘乏,川渎竭涸其燋槁。高医导以药 石,救以钅乏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
  照邻曰:“人事奈何?”曰:“心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诗》曰‘如临 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诗》曰‘赳赳 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传》曰‘不为利回, 不为义疚’,方之谓也。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 日’,圆之谓也。”
  复问养性之要,答曰:“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 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 商无畏则贷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 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 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知此则人事毕矣。”
  初,魏征等修齐、梁、周、隋等五家史,屡咨所遗,其传最详。永淳初,卒, 年百余岁,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孙处约尝以诸子见,思邈曰:“俊先显,侑晚贵,佺祸在执兵。”后皆验。太 子詹事卢齐卿之少也,思邈曰:“后五十年位方伯,吾孙为属吏,愿自爱。”时思 邈之孙溥尚未生,及溥为萧丞,而齐卿徐州刺史。
  田游岩,京兆三原人。永徽时,补太学生。罢归,入太白山。母及妻皆有方外 志,与共栖迟山水间。自蜀历荆、楚,爱夷陵青溪,止庐其侧。长史李安期表其才, 召赴京师,行及汝,辞疾入箕山,居许由祠旁,自号“由东邻”,频召不出。
  高宗幸嵩山,遣中书侍郎薛元超就问其母,赐药物絮帛。帝亲至其门,游岩野 服出拜,仪止谨朴,帝令左右扶止,谓曰:“先生比佳否?”答曰:“臣所谓泉石 膏肓,烟霞痼疾者。”帝曰:“朕得君,何异汉获四皓乎?”薛元超赞帝曰:“汉 欲废嫡立庶,故四人者为出,岂如陛下亲降岩穴邪?”帝悦,因敕游岩将家属乘传 赴都,拜崇文馆学士。帝营奉天宫,游岩旧宅直宫左,诏不听毁。天子自书榜其门, 曰“隐士田游岩宅”。进太子洗马。裴炎死,坐素厚善,放还山。蚕衣耕食,不交 当世,惟与韩法昭、宋之问为方外友云。
  时又有史德义者,昆山人,居虎丘山。骑牛带瓢,出入廛野。高宗闻其名,召 至洛阳,俄称疾归。天授初,江南宣劳使周兴荐之,复召赴都,擢朝散大夫。兴死, 免官归,素誉顿衰。
  孟诜,汝州梁人。擢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他日至刘祎之家,见赐金,曰: “此药金也,烧之,火有五色气。”试之,验。武后闻,不悦,出为台州司马,频 迁春官侍郎。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神龙初,致仕,居伊阳山,治方药。睿 宗召,将用之,以老固辞,赐物百段,诏河南春秋给羊酒糜粥。尹毕构以诜有古人 风,名所居为子平里。开元初,卒,年九十三。
  诜居官颇刻敛,然以治称。其闲居尝语人曰:“养性者,善言不可离口,善药 不可离手。”当时传其当。
  王友贞,怀州河内人。父知敬,善书隶。武后时,仕为麟台少监。友贞少为司 经局正字。母病,医言得人肉啖良已,友贞剔股以进,母疾愈。诏旌表其门。素好 学,训诲子弟如严君。口不语人过,重然诺,时以为君子。历长水令,罢归。中宗 在东宫,召为司仪郎,不就。神龙初,以太子中舍人征,固辞疾。诏致珍馔,给全 禄终身,四时送其所,州县存问。玄宗在东宫,表以蒲车召,不至。卒,年九十九, 赠银青光禄大夫,赖县令吊祭。
  王希夷,徐州滕人。家贫,父母丧,为人牧羊,取亻庸以葬。隐嵩山,师黄颐 学养生四十年。颐卒,更居兗州徂徠,与刘玄博友善。喜读《周易》、《老子》, 饵松柏叶、杂华,年七十余,筋力柔强。刺史卢齐卿就谒问政,答曰:“‘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此言足矣。”
  玄宗东巡狩,诏州县敦劝见行在,时九十余,帝令张说访以政事,宦官扶入宫 中,与语甚悦,拜国子博士,听还山。敕州县春秋致束帛酒肉,仍赐绢百、衣一称。
  李元恺,邢州人。博学,善天步律历,性恭慎,未尝敢语人。宋璟尝师之,既 当国,厚遗以束帛,将荐之朝,拒不答。洺州刺史元行冲邀致之,问经义毕,赠衣 服,辞曰:“吾躯不可服新丽,惧不称以速咎也。”行冲垢衊复与之,不获已而受。 俄报身所蚕素丝,曰:“义不受无妄财也。”先是,定州崔元鉴善《礼》学,用张 易之力,授朝散大夫,家居给半禄。元恺诮曰:“无功而禄,灾也。”卒,年八十 余。
  卫大经,蒲州解人。卓然高行,口无二言。武后时,召之,固辞疾。素善魏夏 侯乾童,闻其母卒,盛暑步往吊,或止之曰:“方夏,涉远不如致书。”答曰: “书能尽意邪?”比至,乾童以事行,乃设席行吊礼,不讯其家而还。开元初,毕 构为刺史,使县令孔慎言就谒,辞不见。
  大经邃于《易》,人谓之“《易》圣”。豫筮死日,凿墓自为志,如言终。
  武攸绪,则天皇后兄惟良子也。恬淡寡欲,好《易》、庄周书。少变姓名,卖 卜长安市,得钱辄委去。后更授太子通事舍人,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鸿胪少卿。 后革命,封安平郡王,从封中岳,固辞官,愿隐居。后疑其诈,许之,以观所为。 攸绪庐岩下如素遁者,后遣其兄攸宜敦谕,卒不起,后乃异之。盘桓龙门、少室间, 冬蔽茅椒,夏居石室,所赐金银铛鬲、野服,王公所遗鹿裘、素障、瘿杯,尘皆流 积,不御也。市田颍阳,使家奴杂作,自混于民。晚年肌肉消眚,瞳有紫光,昼能 见星。
  中宗初,降封巢国公,遣国子司业杜慎盈赍书以安车召,拜太子宾客。苦祈还 山,诏可。安乐公主出降,又遣通事舍人李邈以玺书迎之。将至,帝敕有司即两仪 殿设位,行问道礼,诏见日山帔葛巾,不名不拜。攸绪至,更冠带。仗入,通事舍 人赞就位,攸绪趋就常班再拜,帝愕然,礼不及行,朝廷叹息。赐予无所受,亲贵 来谒,道寒温外,默无所言。及还,中书、门下、学士、朝官五品以上,并祖城东。
  俄而诸韦诛,武氏连祸,唯攸绪不及。睿宗恐其不自安,下诏慰谕,复召拜太 子宾客,不就。谯王重福之乱,攸绪以诬被系,张说表置庐山,中书令姚元崇奏: “攸绪在武后时未尝辄出,今州县逼遣,士为惊嗟。愿诏赐嵩山旧居,令州县存问。” 诏可。开元十一年卒。
  白履忠,汴州浚仪人。贯知文史,居古大梁城,时号梁丘子。景云中,召为校 书郎,弃官去。开元十年,刑部尚书王志愔荐履忠博学守操,可代褚无量、马怀素 入阁侍读,国子祭酒杨瑒又表其贤,召赴京师。辞病老不任职,诏拜朝散大夫。乞 还,手诏许游京师,徐返里闾。履忠留数月乃去。
  吴兢,其里人也,谓曰:“子素贫,不沾斗米匹帛,虽得五品亦何益?”履忠 曰:“往契丹入寇,家取排门夫,吾以读书,县为免。今终身高卧,宽徭役,岂易 得哉!”

译文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性格高傲放任,不喜欢拜揖之礼。兄王通,乃隋朝末年的大儒学家,收徒讲学于河、汾间,模仿古人著作《六经》,又著《中说》,以仿效《论语》;但都不为其他学者称道,所以书并不出名,只有《中说》能够传世。
  王通知道王绩放任不羁,就不以家事委托他,乡里族人中的婚丧喜庆男儿冠礼等,都不参加。与李播、吕才是好友。
  隋大业年间,王绩被举荐为“孝悌廉洁科”,任命为秘书省正字。他不乐意在朝中任职,要求出京为六合县丞,喜饮酒而不理事,这时天下已乱,遭到弹劾,就解职而去。叹息说:“一切自有天意,我就心安理得吧!”于是返回故里。有田十六顷在河中小洲上。仲长子光也是一位隐士,没有妻儿,在北边小洲上盖房居住,已有三十年,不是自己劳动所获就不吃。王绩爱他性情真率,迁居与其邻近。
  仲长子光患哑疾,两人从未交谈,相对饮酒十分欢洽。王绩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两季自己酿酒饲养野鸭大雁,栽种药草自用。以《周易》、《老子》、《庄子》放置床头,其他的书很少读。想见兄弟时,就过河回家。游览过北山东皋,著书时自己署名为东皋子。骑牛经过酒店时,有时一留就是几天。
  高祖武德初年,因为王绩以前做过官,在门下省待诏。按惯例,每天给官员发酒三升,有人问:“待诏有什么乐趣呢?”王绩回答说“:美酒值得留恋!”侍中陈叔达得知此话,就每天发给他一斗酒,时人称之为“斗酒学士”。贞观初年,因病罢官。后又调吏部待命,此时太乐署史焦革家善于酿酒,王绩要求担任太乐丞,吏部以非所长而不许,王绩坚持要求说“:这里有深刻寓意。”吏部终于任命了他。焦革死,其妻不断地给王绩送酒,一年多后,焦革之妻又死。王绩说:“老天不让我尽情享受美酒吗?”弃官而去。从此,太乐丞成为闲职。王绩追述焦革酿酒法为酒经,又采集杜康、仪狄以来善酿酒者的方法为酒谱。李淳风说:“您,真是酒家的忠实史官啊。”王绩居处的东南有巨石,他在上面建杜康祠祭祀,尊杜康为师,以焦革陪享受祭。著作《酒乡记》作为刘伶《酒德颂》的续篇。他喝酒可以五斗不醉,有人备酒邀他的,不论其人贵贱都去,写有《五斗先生传》,刺史崔喜喜欢他,请他相见,他回答说“:怎能坐在那儿召见像严君平那样的高人雅士呢?”最后还是不去。杜之松,是王绩的老友,任刺史,请王绩讲礼,王绩回答说“:我不能到地方官那里行繁琐的礼节,谈无用的糟粕,丢掉醇厚的美酒。”杜子松逢年过节送给酒肉。当初,其兄王凝担任隋朝著作郎,撰写隋书未成而死,王绩接着撰写,也没写成。他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嘱家人节俭治丧,自己撰写墓志铭。
  王绩做官,因醉失职,家乡人嘲笑他,他就假托“无心子”的故事来表白自己的志趣,说:“无心子住在越国,越王不知道他是德行高操的人,强迫他做官,他并不显得高兴。越国的法规是‘:有丑行的人不予录用。’不久,无心子就以有丑行而传闻,越王罢黜了他,他也无怨怒之色。退而归于茫茫的山野,经过动城时去见机士,机士摸着大腿说:‘咦!你是一个有德有才的人,怎么会因罪而被免职呢?’无心子不答应。机士说‘:希望得到指教。’无心子说‘:您听说过蜚廉氏的马吗?一匹是红鬃白毛,有龙的骨骼、凤的仪态,奔驰起来像舞蹈,整天被役使而热死;另一匹则是大头翘尾,颈似驼、膝如貉,踢咬尥蹶子,被丢弃在野外,全年都长得肥壮。凤不厌恶在山中栖息,龙不羞于在泥淖中盘曲,君子不能仅为求洁而遭祸患,不以躲避污秽来保持纯洁。’”这就是王绩自处的态度。
  吴筠字贞节,华州华阴县人。精通经义,文辞华美,考进士不中。性情高傲耿直,不愿与世俗共沉浮,往居南阳倚帝山。
  天宝初年,被召到京城,请求入籍为道士,于是进嵩山投靠潘师正,研究他的道术。后又到南方游天台山,观东海,和当地名士交游娱乐,所写文章被传诵到京城。玄宗遣使臣召见吴筠于大同殿,谈得很高兴,下旨任命为翰林院待诏,吴筠向玄宗献《玄纲》三篇。玄宗曾向他问道术,筠答说:“道家学问最精深的,莫过于五千字的《老子》,其余的只是浪费纸张而已。”玄宗又问神仙冶炼法,吴筠答道“:这是山野之人干的事,是长年累月的修炼去祈求的,不是皇上所应关心的。”吴筠每次向皇上进言,都是讲礼教时务,用精言暗喻劝告皇上,皇上很器重他。一群佛教徒妒忌他得到皇上的赏识,而高力士素来信佛,就都在皇上面前说吴筠的坏话,吴筠也知天下将乱,恳求回嵩山。玄宗下令为他建道馆。安禄山准备起兵叛变,吴筠就回到茅山。后洛阳、长安两京陷落,江淮间盗贼蜂起,因而东行至会稽郡剡县。大历十三年去世,弟子们尊称为宗元先生。
  当初,吴筠为高力士厌恶而受排斥,所以在文章中痛斥佛家学说。吴筠的好朋友孔巢父、李白,诗歌水平大致相当。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原先名龟龄。父张游朝,精通庄、列二子著作,做《象罔》、《白马证》诸篇来辅助推广他们的学说。其母梦见枫树生于腹上而生下志和。十六岁即登明经榜,以策论上肃宗,特别受到赏识器重,命为翰林待诏,并授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职务,因而赐名为志和。后来因事获罪贬降为南浦县尉,遇赦而回,以父母去世,不再做官,居江湖间,自号为“烟波钓徒”。著《玄真子》,也以书名为自己的别号。有一个叫韦诣的人,为他撰写了《内解》。志和又著《太易》十五篇,有三百六十五卦。
  志和之兄鹤龄恐怕他隐逸逃世而不回家,替他在越州东郭内修建居室,用新割的青草盖顶,椽栋都是未经砍削的原木。志和以豹皮为席,棕草为履,钓时不用鱼饵,其意并不在于钓到鱼。县令让他疏浚渠道,他手执畚箕而无抵触表情。
  志和曾想用粗布制皮衣,嫂嫂亲自为他纺织缝制,做好后穿上,虽暑热天也不脱。
  观察使陈少游访问他,停留了一整天,名其居处为玄真坊。以其门狭窄,为他买地扩大门楣,名为回轩巷。以往门前为流水所阻,无桥,陈少游为他建桥,人称大夫桥。皇上曾赐给他一奴一婢,志和将他们配为夫妇,一名渔童、一名樵青。
  陆羽问他“:谁与你相互往来?”志和答说“:天空为房屋,明月为蜡烛,与四海诸公共处一室,未曾稍有别离,哪能谈到什么往来?”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拜见,颜真卿看到他的船破旧,要给他换一条,张志和说:“愿以此舟为活动的水上之家,往来于苕溪、較溪之间。”他口才之敏捷就像这类言辞。
  志和善画山水,饮酒高兴时,有人击鼓吹笛,他舔笔作画,须臾便成。曾撰写《渔歌》,宪宗在自己的画像上求其歌词,没能得到。李德裕说张志和是“隐逸而扬名,出仕而无功,既不穷困,又非显达,是严光一类人物”云云。
  陆羽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生在何处,有人说他是一个和尚在河边拣来养的。长大后,用《易》自我占卜,得《蹇》之“渐”,其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以“陆”
  为姓,并依之取名和字。
  小时候,老师教他学写横行的文字,他说“:这种不分上下的字,就像既没有兄弟,又没有后代,能效法它吗?”师怒,惩罚他做清扫抹墙的工作,又要他放牛三十头。羽暗中在牛背上用竹枝画字。
  一次他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不会读,但仍正襟危坐,仿效学童的样子口中念念有词。老师把他留下,罚他割草。当他在记忆文字时,呆呆地像忘了什么,一天都不动弹。主事人狠狠地打他。他叹气说“:时间过去了,怎么就读不会书呢。”
  因之而哭泣不止。于是逃走,偷着做戏子,创作了幽默有趣的戏谑作品数千字。
  天宝年间,州中人请客,州吏安排羽参加演出队。太守李齐物看见他,觉得他不一般,就教他读书,于是就在火门山住下。羽其貌不扬,口吃却有辩才。听说谁有什么优点,就像是自己的一样高兴;见人有了过失,就去恳切规劝,甚至触犯人家。朋友们在一起欢聚,他心里想到了什么,起身就走,以致人家怀疑他好生气。与人家有约定,即使下雨下雪,有虎有狼也一定赴约。上元初年,隐居苕溪,自称桑苎翁,闭门著书。有时独行野外,一面诵诗一面敲击木板。徘徊不称心,有时又大哭而归。所以人们称他是当今的狂人接舆。后来,皇帝任他为太子文学,调任太常寺太祝。不就职。
  贞元末年去世。
  羽爱好喝茶,写了茶经三篇,谈茶原、沏法、茶具,极为详备。天下由此更懂饮茶了。当时卖茶的人,把制成陆羽陶像放在烘炉烟囱之间,尊他为茶神。
  有个叫常伯熊的人,以羽的论述为基础进一步阐发茶的功效。御史大夫李季卿宣尉江南,到达临淮,得知伯熊善于煮茶,召他,伯熊拿着茶具上前,季卿为之一再举杯表示敬意。季卿到江南,有人推荐陆羽,召他,陆羽穿着乡人的衣服,拿着茶具进来,李季卿没向他行礼,陆羽引以为耻,再著《毁茶论》。其后,社会上崇尚饮茶成风。当时回纥人入朝,就是驾马买茶。
  陆龟蒙字鲁望,是陆元方的第七代孙。父陆宾虞,以擅文任侍御史。龟蒙少年清高豪放,通晓《六经》要旨,尤其精通《春秋》。考进士,一试不中,便去投湖州刺史张抟与其交游,张抟历任湖州、苏州刺史,聘陆龟蒙为自己的副手。曾到饶州,三天哪儿也不去拜访,刺史蔡京率官吏登门来见,龟蒙不高兴,拂袖而去。
  他居住在松江甫里,写了不少著作,虽深愁身有病痛,囊中无十日积蓄,写作也没稍加停顿。文章写成,便置稿于书箧中,终年不整理,被好事者偷走。得到书籍熟读后再抄录,在书海中勤于勘校,朱笔黄纸不离手,藏书虽少,其精华程度都可传世。借人家书籍,如发现篇目内容有误,一定为之整理勘误。喜欢听别人的学术见解,探讨议论不知疲倦。
  他有田数百亩,屋三十间,其田地势低下,雨季积水,便与江水连成一片,常因歉收而食不果腹。身负小筐铁锨,耕耘劳作非常辛苦,有人讥笑他太劳累了,他回答说:“尧舜因辛劳而又黑又瘦,禹手足都磨出了老茧。他们都是圣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敢不勤劳吗?”嗜好饮茶,在顾渚山下开辟了茶园,每年取采集之茶,自己品尝评定茶的等级。张又新作《水说》七种,第二种是慧山泉,第三种是虎丘井,第六是松江水。人们帮助他得到喜欢饮用的水,虽远距百里也为他弄来。从前,他曾醉酒,两昼夜方醒。以后客人来了,收拾起酒壶酒杯不再饮酒。
  他不喜欢与庸俗之辈交往,虽登门拜访也不肯相见。不骑马,爱登上设有船篷垫席的船,携带书籍、茶灶、笔架、钓具在水上往来。当时人称“江湖散人”,或者叫“天随子”、“甫里先生”,自比“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后来由于以高士闻名而被朝廷召见,他不去。李蔚、卢携很早就是他的好友,等到他们当政时,任命陆龟蒙为左拾遗。诏书刚下,龟蒙便逝世了。光化年间,韦庄表奏陆龟蒙及孟郊等十人,都追赠为右补阙。
  陆家住姑苏城,门口有大石,远祖陆绩曾任吴国的郁林太守,罢官回家时没什么行装,船轻不能渡海,用大石压船,人们赞美他的廉洁,称这方巨石为“郁林石”,历代后裔都保有它。
  

新唐书浏览月榜 新唐书全文 >

  1. 列传·卷二十二
  2. 表·卷二
  3. 列传·卷六十
  4. 志·卷十五
  5. 志·卷二十七
  6. 表·卷八
  7. 列传·卷七十九
  8. 列传·卷四十九
  9. 列传·卷一百一十五
  10. 列传·卷五十四

新唐书最受喜欢章节 新唐书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一百五十
  2. 列传·卷一百四十九
  3. 列传·卷一百四十八
  4. 列传·卷一百四十七
  5. 列传·卷一百四十六
  6. 列传·卷一百四十五
  7. 列传·卷一百四十四
  8. 列传·卷一百四十三
  9. 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10.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11. 列传·卷一百四十
  12. 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13. 列传·卷一百三十八
  14. 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15. 列传·卷一百三十六

猜你喜欢的新唐书故事 新唐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