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一百一十五

列传·卷一百一十五

  刘拯 钱遹(石豫 左肤附)许敦仁 吴执中 吴材 刘昺 宋乔年(子昪) 强渊明 蔡居厚 刘嗣明 蒋静 贾伟节 崔鶠 张根(弟朴) 任谅周常
  刘拯,字彦修,宣州南陵人。进士及第。知常熟县,有善政,县人称之。元丰中,为监察御史,历江东淮西转运判官、提点广西刑狱。
  绍圣初,复为御史,言:"元祐修先帝实录,以司马光、苏轼之门人范祖禹、黄庭坚、秦观为之,窜易增减,诬毁先烈,愿明正国典。"又言:"苏轼贪鄙狂悖,无事君之义,尝议罪抵死,先帝赦之,敢以怨忿形于诏诰,丑诋厚诬。策试馆职,至及王莽、曹操之事,方异意之臣,分据要略,而轼问及此,传之四方,忠义之士,为之寒心扼腕。愿正其罪,以示天下。"时祖禹等已贬,轼谪英州,而拯犹鸷视不惬也。进右正言累至给事中。
  徽宗立,钦圣后临朝,而钦慈后葬,大臣欲用妃礼。拯曰:"母以子贵,子为天子,则母乃后也,当改园陵为山陵。"又言:"门下侍郎韩忠彦,虽以德选,然不可启贵戚预政之渐。"帝疑其阿私观望,黜知濠州。改广州,加宝文阁待制,以吏部侍郎召还。帝称其议钦慈事,褒进两秩,迁户部尚书。
  蔡京编次元祐奸党,拯言:"汉、唐失政,皆分朋党,今日指前人为党,安知后人不以今人为党乎?不若定为三等,某事为上,某事为中,某事为下,而不斥其名氏,"京不乐。又言户部月赋入不足偿所出。京益怒,徙之兵部。旋罢知蕲州,徙润州。
  张商英入相,召为吏部尚书。拯已昏愦,吏乘为奸,又左转工部,以枢密直学士知同州。时商英去位,侍御史洪彦升并劾之,削职,提举鸿庆宫,卒。
  钱遹,字德循,婺州浦江人。以进士甲科调洪州推官,累通判越州。至校书郎。徽宗立,擢殿中侍御史。中丞丰稷论其回邪不可任风宪,不报。稷复言"必用遹则愿罢臣",乃以提举湖北常平。崇宁初,召为都官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劾曾布援元祐奸党,挤绍圣忠贤,布去。迁侍御史,阅两月,进中丞。乞治元符末大臣尝乞复孟后而废刘后事,韩忠彦、曾布、李清臣、黄履及议者曾肇、丰稷、陈瓘、龚皆坐贬。遂与殿中侍御史石豫、左肤言:"元祐皇后得罪先朝,昭告宗庙,天下莫不知。哲宗上宾,太母听政。当国大臣尽欲变乱绍圣之事,以逞私欲,因一布衣何大正狂言,复还废后位号。当时物议固已汹汹,乃至疏逖小臣,诣阙上书,忠议激切,则天下公议从可知矣。今朝廷既已贬削忠彦等,及追褫大正误恩,则元祐皇后义非所安。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夫在先朝则曰后,今日则谓之元祐皇后,于名为不正;先朝废而陛下复,于事为不顺。考之典礼,则古昔所无;稽之本朝,则故实未有;询之师言,则大以为不然。况既为先朝所废,则宗庙祭告,岁时荐飨,人事有嫌疑之迹,神灵萌厌斁之心,万世之后,配祔将安所施。宜蚤正厥事,断以大义,无牵于流俗非正之论,以累圣朝。"
  明日,又言:"典礼所在,实朝廷治乱之所系,虽人主之尊不得而擅,又况区区臣下,敢轻变易者哉?元祐皇后得罪先朝,废处瑶华,制诰一颁,天下无间然者。并后匹嫡,《春秋》讥之,岂宜明盛之朝,而循衰世非礼之事?"于是尚书右仆射京、门下侍郎将、中书侍郎尚书左丞挺之、右丞商英言:"元祐皇后再复位号,考之典礼,将来宗庙不可从享,陵寝不可配祔。揆诸礼制,皆所未安,请如绍圣三年九月诏书旨。"后由是复废。遹、豫遂言元符皇后名位未正,乃册为崇恩太后。
  遹章所言小臣上书者,昌州推官冯澥也。其书以谓:"先帝既终,则后无单立之义;稽之逆顺,陛下无立嫂之礼;要之终始,皇太后亦不得伸慈妇之恩。虽已遂之事,难复之失,然感悟追正,何有不可?"澥用是得召对,除鸿胪主簿。
  蔡京谋取青唐,遹助成其议。会籍元祐党,遹以为多漏略,给事中刘逵驳之,左转户部侍郎,俄迁工部尚书兼侍读。逾年,以枢密直学士知颍昌府。言者疏其罪,黜为滁州,稍复显谟阁待制、直学士,徙宣州。复为工部尚书,举冯澥自代,谓:"澥趣操端劲,古人与稽,尝建明典礼,忠义凛凛,搢绅叹服。"言者又疏其罪,以待制知秀州;中书舍人侯绶封还之,又夺待制。久之,还故职,改述古殿直学士。屏居十五年,方腊陷婺,遹逃奔兰溪,为贼所杀,年七十二。
  石豫者,宁陵人。第进士。以安惇荐,为监察御史。与左肤鞠邹浩狱,文致重比,又使广东钟正甫逮治浩,欲致之死。豫论边事,谓中国与四夷,相交为君臣,相与为宾客。徽宗以其言无伦理,且辱国,出为淮南转运判官。陈瓘又追论罗织邹浩事,降通判亳州。崇宁元年,召拜殿中侍御史。遂同钱遹造废元祐皇后议,亟迁待御史,至中丞。请削去景灵宫绘像臣僚,自文彦博、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刘挚、范百禄、梁焘、王岩叟以下。既,以论罢军器监蔡硕,硕讼豫平生交通状,黜知陈州,徙邓州。过阙,留为工部侍郎,进户部,兼侍读。以调度不继,降秩一等,徙刑部。祖母死,用嫡孙承重去官,服未阕而卒。
  肤,庐州人,亦用安惇荐为御史,履历大略与石豫同。迁侍御史,累至刑、兵、户三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河南府,改永兴军,卒。
  许敦仁,兴化人。第进士。崇宁初,入为校书郎。蔡京以州里之旧,擢监察御史,亟迁右正言、起居郎,倚为腹心。敦仁凡所建请,悉受京旨,言:"元符之末,奸臣用事,内外制诏,类多诬实。乞自今日以前,委中书舍人或著作局讨论删正。"起居郎、舍人,异时遇车驾行幸,惟当直者从,敦仁始请悉扈跸。迁殿中监,拜御史中丞。甫视事,即上章请五日一视朝。徽宗以其言失当,乖宵旰图治之意,命罚金,仍左迁兵部侍郎;他日,为朱谔言,且欲逐敦仁,而京庇之甚力,敦仁亦处之自如。后二年卒。靖康中,谏官吕好问论蔡京使敦仁请五日一视朝,欲颛窃国命,盖指此也。
  吴执中,字子权,建州松溪人。登嘉祐进士第,历官州县。同门婿吕惠卿方贵盛,不肯附以取进。凡三十余年,始提举河南常平,连徙河东、淮南、江东转运判官,提点广东刑狱,入为库部、吏部、右司郎中。
  大观初,擢兵部侍郎。二年,进御史中丞,论开封府、内侍省、京畿、秦凤违法干请,诏奖其得风宪体。又言:"开封之治事,大理之决狱,将作之营缮,榷货之入中,皆职所当为,乃妄以为功,一岁迁官至五六,宜行抑损。"遂诏自今但赐束帛。郑居中知枢密院,执中言外戚不宜在政地,帝还其章,而谕所以用居中之意。

译文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成年时,考上进士。调任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应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退休,得任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当时年仅三十一。乡里有个贤者叫彭汝砺把这件事写出来,自以为不如他。
  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他对皇帝说:“人主一日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物所牵挂,那么聪明智虑会耗尽,贤者不肖者混淆,纲纪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窒灭祸乱的源头。”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改容赞美,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
  不久,出任杭州通判,提举江西常平。内侍走马承受举劾一路把一半收入供给军衣是错误的,自转运使、郡守以下都予以罢免。张根上书说“:东西军法与西北不同,这种政制已施行一百五十年了。帅守、监司替朝廷分忧,即使有罪,还应慎重处理,怎能因为小小宦官尺纸而罢空十郡官吏呢?”诏令都恢复原官。张根又上书说“:本道去年减免租税四十万,而户部责令偿还。祖宗立下发运上供的钱额,而拨给本钱数百万缗,让官府多籴米以备用。但邀恩者献给结余,所以岁计不足,以致成为无名之敛。”诏令贷免所减租税,并且把籴米本钱还给六路,洪州丢失官印,把上千兵吏关起来审治。张根说“:这是有关部门失于稽察的过错。现在收取无罪之人,而责回不可得之物,怎能招致和气呢?”于是停止这个冤狱。
  大观年间,张根入宫回答皇帝说:“陛下幸能涤除烦苛,破除朋党,而士大夫因为议论持见不一,互相观望推诿,不肯自尽其力,陛下毁去石刻,除掉党籍,让天下更始,而有关部门因为大臣仇怨,仍然禁锢自如。治国的害处,莫大于此,希望您思考计策整治这些情况。”即任命他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上书请求“:常平官只管纳息钱,以堵塞兼并;下等人户平均推付役钱,以杜绝奸伪;市易惟取净利,以役使商贾。虽然名分好像不正,但与和买不抵其价值的十分之一,而让他门加倍付出额外无名无数的敛赋,有所不同。”又请求“:把举荐官吏分为三科:一是县令,二是学官,三是县丞曹。州郡也分为三等,明确说明某人才能充任某州、某官、某县令,吏部据此注拟,则吏选稍清明,比平配硬差好多了。”诏令吏部、户部互相协商后告诉皇上。张根又因为水灾多,乞求蠲免租赋,发放洛口米、常平青苗米,赈贷流民。诏令褒扬他。
  徙官两浙,谢绝不听,于是写下条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积,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旱,盗贼常常发生,西、北二国窥伺日久,怎么能不预先计谋?”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为今之计,当其大者,莫大于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岁上供才三十万缗而已,甚至不足以供足造一栋住宅的费用。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称,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赐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之。像金帛好赐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又其次如锡带,其价值虽然只有数百缗,也一定要向数百家收敛才足数,现在却下及仆隶,让他们混淆在公卿大臣之间,贤者不肖者没有分辨。如果因为他们手下人便于领命,不必授给绶带,应当另订一套制度,以表示等级威望就行了。”上书奏来,权幸侧目,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交互上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不责罪于他。
  不久因为花石纲拘占漕舟,官府买一根竹子耗费至五十缗,却大多落入诸位大臣之家。于是力陈弊端,更加忤逆权贵,于是摘录张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认为傲慢不恭,责令他为监信州酒。不久又认为张根诋毁常平之法,摇动绍述之政,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郴州。不久因讨伐淮贼有功,得以自便。以朝散大夫身份死于家中,终年六十岁。
  张根生性至孝,父亲有虫病要戒盐,张根因此吃淡味。母亲爱吃河豚及螃蟹,母亲去世后,张根不再吃。母亲害病时,每到鸡叫时就苏醒了,张根后来不忍听到鸡叫。
  任谅字子谅,眉山人,徙居汝阳。九岁丧父,其舅打算逼其母改嫁,谅挽衣哭道“:哪里有为人之子不能养食自己的亲人呢?”母亲为之感动而作罢。任谅力学自奋,年仅十四,就在乡里称冠。考中进士前几名,调任河南尹曹。用兵书谒求枢密曾布,曾布派人邀他到宫殿,相见后,觉得互相不合,径自离去。曾布任宰相时,还打算用他。任谅寄给他书信,用李德裕之事来规劝他,曾布开始恼怒他。蒋之奇、章螶在枢密府任职,推荐任谅为编修官,曾布压着他们的奏章不发,任命任谅为怀州教授,徽宗看到他作的《新学碑》,说“:真是文士啊。”提升他为提举夔路学事,历官京西、河北、京东,改任转运判官。著有《河北根本籍》,凡是户口的增减,官吏的增损,以及一年收入支出及结余之数,开书可见,献给朝廷。张商英见了此书,认为任谅是天下部使者中最优秀的。
  任谅任提点京东刑狱。梁山泺渔夫惯于作盗,在水中游荡没有名籍,任谅把他们五家一编列,刻在他们的船上,不这样不得进入湖区。其他县地方杂错其间的,立石为标志。盗情发生,则督促官吏及名捕,不敢不尽力,盗迹无所容。加任直秘阁,改任陕西转运副使。降人李讹哆知道边兵粮食不继,暗中挖地窖藏其粮食叛乱,送给西夏统军书信,声称定边唾手可取。任谅侦知他的阴谋,急忙输送粮食到定边及各个城堡,并且募人发掘李讹哆的地窖,得到粮食数十万石。讹哆果然入侵,失掉所藏粮食,七天后退去。后来,又围困观化堡,而边备已足,讹哆于是解围而去。
  朝廷加任他为徽猷阁待制、江淮发运使。蔡京改变东南转船漕运法为直达纲,应募者大多是游手无赖,盗用干没,漫散不可核稽,人民不敢议论。任谅入宫见皇上,首先议论此事,蔡京大怒。正好汴、泗发生大水,泗城没有淹没的只有两板。任谅亲自率领士卒筑堤,把百姓迁徙到高处,给予粮食救济。水退,百姓得以保全,蔡京诬陷说淹死了上千人,因此任谅被削职归家。执政大臣中有人认为“:救水灾是守臣的职责,发运使有什么罪?”皇帝也知道他的冤枉,复用为右文殿修撰、陕西都转运使。不久重任徽猷阁待制,进升为直学士。童贯更改钱法,一定想使铁钱与铜钱等价,物价大都减去十分之九。诏令任谅与童贯商议,任谅认为是六路的祸害,停止这个计划。加任龙图阁直学士、知京兆府,徙任到渭州。因母丧离职。
  宣和七年(1125),任提举上清宝..官、修国史。当初,朝廷打算在燕地有所行动,任谅说:“中国将有忧患吗?”于是写信给宰相说:“现今契丹之势,其灭亡之迹昭然,攻取应慢慢来,出师不可无名。应当另立耶律氏的后人,使他分散为君长,则我国有存亡继绝之义,敌国有瓜分辐裂之弱,与邻近崛起的金国,势均力敌。”到这时,又认为郭药师一定会反叛。皇帝不听,大臣认为他是病狂,出京任提举嵩山崇福宫。这年冬天,金人发兵侵犯燕山,郭药师叛降,都像任谅所说那样。于是重新起用为京兆知府,不久,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周常字仲修,建州人。考中进士。把所著《礼檀弓义》献给王安石、吕惠卿,二人称誉他,补任国子直讲、太常博士。为了养育双亲,求任扬州教授。年纪不到五十就退休。
  很久以后,御史中丞黄履以其恬退向朝廷推荐,起用为太常博士,周常辞谢了。元符初年,朝廷又重申前命,兼任崇政殿说书,升为著作佐郎。周常上疏说:“祖宗各陵的器物只用涂金的,服饰又没有珠玉,务于质朴,表示训戒。自裕陵至宣仁后寝宫,才采用金珠,希望收藏在景灵殿,以遵遗训。”诏令放置在奉宸库。提升为起居舍人。邹浩得罪,周常以讲席身份论救,被贬为郴州监酒。徽宗即位后,召用他为国子祭酒、起居郎,周常从容上言说:“自古以来追求大治的皇帝,未尝不以尊尚志向为先。但是如果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则志向随之丧失,不可不戒。元..法令制度各有得失,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
  当时天气酷热,诏令记注官卯漏时分就不要奏事,依然定为法令。周常说:“本朝记注大多兼任谏官,故凡有言语行动,可以把听到和看到的议论可否。神宗皇帝时,修注官虽然不兼任谏职,也允许在崇政、延和殿向皇帝直接陈述史事。陛下在炎热可畏的天气,暂时停止进对,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作为定令,则必定记在日录中,传记在史书中,让后人看见了,会认为陛下倦于听纳,而忘掉先帝的好意。”此事于是停止了。进升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蔡京执政,不能容忍他,让他以宝文阁待制身份出京任知湖州。不久又免职,住在婺州。复任集贤殿修撰。去世,终年六十七岁。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