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十四

列传·卷十四

  郭崇 杨廷璋 宋偓 向拱 王彦超 张永德 王全斌(曾孙凯) 康延泽(王继涛 高彦晖附)
  郭崇,应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初名崇威,避周祖名,止称崇。父祖俱代北酋长。崇弱冠以勇力应募为卒。后唐清泰中。为应州骑军都校。
  晋祖割云应地入为契丹,崇耻事之,奋身南归,历郓、河中、潞三镇骑军都校。开运中,戍太原。会汉祖起义,以崇为前锋。入汴,改护圣左第六军都校、领郢州刺史,改领富州。
  从周祖平河中,以功迁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周祖镇邺,以崇领行营骑军兼天雄军都巡检使。
  乾祐三年冬,崇从周祖平国难,与李筠拒慕容彦超于刘子陂,走之,以崇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遣冯道等迎湘阴公斌于徐州,将立之。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斌,遇于睢阳。崇阵于牙门外,斌惧,登门楼呼崇曰:"汝等何遽至此?"崇曰:"澶州军变,遣崇等来卫乘舆,非有他也。"斌召崇升楼,崇未敢登,即遣道下与语,崇乃登,具言军情有属,天命已定,斌执崇手泣,俛首久之。俄而斌所领卫兵都校张令超以众归崇,斌亲将贾、王等数怒目视道,将害之。斌曰:"汝辈勿草草,此非关令公事。"崇即送斌就馆舍。
  广顺初,领定武军节度,又为京城都巡检使、修城都部署兼知步军公事。未几,复升陈州为节镇,以颍州隶焉,命崇为节度。周祖亲郊,加同平章事,出镇澶州。周祖不豫,促还镇所。
  世宗立,并人侵潞州,命崇与符彦卿出固镇以御之。世宗亲征,又副彦卿为行营都部署。师还,加兼侍中。冬,移真定尹、成德军世度。四年,世宗征淮南,契丹出骑万乘余掠边,崇率师攻下束鹿县,斩数百级,俘获甚众。五年,天清节,崇来朝,表求致政,不允,赐袭衣、金带、器币、鞍勒马,遣之。世宗平关南,至静安军,崇来朝。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师。
  宋初,加兼中书令。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太祖曰:"我素知崇笃于恩义,盖有所激发尔。"遣人觇之,还言崇方对宾属坐池潭小亭饮博,城中晏然。太祖笑曰:"果如联言。"未几来朝。时命李重进为平卢军节度,重进叛,改命崇为节制。乾德三年,卒,年五十八。太祖闻之震悼,赠太师。
  子守璘至洛苑副使,妻即明德皇后之姊也。子允恭,以父任授殿直,至崇仪副使、知常州卒。次女为仁宗皇后。天圣三年,诏赠崇尚书令兼中书令,守璘太尉、宁国军节度,允恭太傅、安德军节度。六年,又诏追封崇英国公,加赠守璘康清军节度兼中书令,允恭忠武军节度兼侍中。允恭子中庸,左侍禁、阁门祗候、副使;中和,娶颍川郡王德彝女,为西染院副使。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不从,令媒氏传言恐逼,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
  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愿推恩其父洪裕。即令召洪裕赴阙,以老病辞,就拜金紫光禄大夫、真定少尹。廷璋历皇城使、昭义兵马都监、澶州巡检使。
  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干材,迁客省使。俄为河阳巡检、知州事。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世宗立,拜左骁卫大将军,充宣徽北院使。征刘崇,以为建雄军节度。在镇数年,颇有惠爱。前后率兵入太原境,拔仁义、高壁等砦,获刺史、军校数十人,俘其民数千户,获兵器羊马数万计。并人弃沁州二百里,退保新城,廷璋遂置保安、兴同、白壁等十余砦。
  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之。廷璋曰:"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奄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乃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既至,即衔枚夜击,城中鼓噪以出,并人大溃,追北数十里,斩首千余级,获器甲万计。奏至,世宗喜曰:"吾舅真能御寇。"诏褒之。
  世宗自河东还,加检校太保。显德六年夏,率所部入河东界,下堡砦十三,降巡检使靳汉晁等三人。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傅。
  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粼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及车驾亲征,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是秋来朝,改镇邠州。乾德四年,移鄜州。开宝二年,召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四年,卒,年六十。赙帛二百匹。
  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在晋州日,太祖命荆罕儒为钤辖。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议者以廷璋在泾州保全史懿,阴德之报也。
  洪裕少时,尝渔于境貂裘陂,忽有驰骑至者,以二石雁授洪裕,一翼掩左,一翼掩右,曰:"吾北岳使者也。"言讫,忽不见。是年生淑妃,明年生廷璋,家遂昌盛。

译文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其父奉事庄宗,任岢岚军使,私下畜养一百多名勇士,庄宗怀疑他心存异志,召见他,他害怕不敢去。当时全斌十二岁,对他的父亲说“:这是因为怀疑大人有别的图谋才召见您,您让我去作人质,一定会消去怀疑。”他的父亲照计行事,果然得以保全,于是庄宗把全斌收用在军中。
  到庄宗入洛时,历任宫内职务。同光末年,国家有内难,乱兵攻入宫城,近臣宿将都弃甲逃走,只有全斌与符彦卿等十几人在宫中抵抗。庄宗中了流箭,全斌等扶他到绛霄殿,全斌痛哭而去。明宗即位,补任他为禁军列校。后晋初年,跟从侯益在汜水大败张从宾的军队,因战功升任护圣指挥使,后周广顺初年,改护圣为龙捷,任命全斌为右厢都指挥使。到了讨伐慕容彦超于兖州时,任行营马步都校。显德年间,跟随向训平定秦、凤,于是兼任思州团练使。不久升为兼任泗州防御使。跟从世宗平定淮南。收复瓦桥关,改任相州留后。
  宋初,李筠占据潞州叛乱,全斌与慕容延钊由东路会合大军进讨,因战功授任安国军节度。诏令他修葺西山堡塞,不到限期就完成了。建隆四年(963),与洛州防御使郭进等人率领军队攻入太原境内,俘获敌人数千人而归,进克乐平。
  乾德二年(964)冬天,又任忠武军节度。当天朝廷下诏征伐蜀地,命全斌任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领禁军步兵骑兵二万人、各州军队一万人由凤州路进讨。皇帝召他来看川陕地图,并且告诉他战略方针。
  十二月,率领军队攻拔乾渠渡、万仞燕子两个营寨,于是攻下兴州,蜀刺史蓝思绾退保西县。打败蜀军七千人,俘获军粮四十多万斛。接着攻拔石..、鱼关、白水二十多座兵营。先锋史延德进军三泉,打败数万蜀军,擒俘招讨使韩保正、副使李进,缴获粮食三十多万斛。不久崔彦进、康延泽等人的军队把蜀军赶过三泉,于是达到嘉陵,杀死、俘虏很多蜀军。蜀人阻断阁道,军队不能前进。全斌打算夺取罗川路攻入,延泽暗里对彦进说“:罗川路险,军队难以齐头并进,不如分兵修治阁道,与大军在深渡会合。”彦进把这个意见告诉全斌,全斌认为正确。命令彦进、延泽监督修治阁道,几天后成功,于是进攻金山砦,攻破小漫天砦。全斌领兵由罗川赶到深渡,与彦进的部队会合。蜀人沿长江列阵以待,彦进派张万友等攻夺敌人的桥梁。正遇天黑,蜀人退保大漫天砦。到天明,彦进、延泽、万友分三路进攻,蜀人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来迎战,又大破蜀人,乘胜攻拔敌军兵营,蜀将王审超、监军赵崇渥逃走,又与三泉监军刘廷祚、大将王昭远、赵崇韬带领军队来战,蜀军三战三败,全斌等领兵追至利州北。昭远逃走,渡过桔柏江,焚烧桥梁,退守剑门。于是攻克利州,缴获军粮八十万斛。
  从利州到剑门,中途驻扎在益光。全斌与诸将商议说:“剑门是天险,古称一夫持戈,万夫不能前进,各位应当各陈进取之策。”侍卫军头向韬说“:降卒牟进说‘:益光对江的东边,越过几座大山,有条小路叫来苏,蜀人在江的西边设置兵营,对岸有渡口,从这里出剑关南行二十里,到清强店,与大路相合。可以从这里进兵,则剑门不足为恃也。’”全斌等人就准备带甲出发,康延泽说:“来苏小路,不须主帅亲自去。况且蜀人屡次战败,合兵退守剑门,不如各位元帅协力进攻,命令一位偏将到来苏,如果到达清强,向北进攻剑关,与大军夹攻,必然攻破剑门。”全斌采纳他的策略,命史延德分兵去来苏,在江上建造浮桥,蜀人见桥建成,弃营而逃。昭远听说延德领兵攻来苏,到达清强,就带领军队撤退,在汉源坡列阵,留偏将守剑门。全斌等人大败蜀军,昭远、崇韬都逃走,全斌派轻骑追击擒俘了他们,押送到朝廷,于是攻克剑州,杀死蜀军一万多人。
  乾德四年正月十三日,驻军魏城,孟昶派遣使者奉表投降,全斌等将领进入成都。十多天后,刘廷让等人领兵才从峡路到达。孟昶赠送廷让财物以及犒劳部队的规格,都与全斌到达时相同。诏书颁赏时,各军也没有差别。从此两军互相忌恨,蜀人也相争,主帅于是不和。全斌等人先接到诏令,每处理事务必须诸将合议,至此,即使小事也不能独自决断。
  不久诏令征发蜀兵到京城,每人给钱十千,不走的人,加发两个月廪食。全斌等人不立即执行,从此蜀军愤恨不已,人人想作乱。两军随军使者常常有数十上百人,全斌、彦进及王仁赡等各自保庇他们,不让他们遣送蜀兵,只分别派遣诸州牙校遣送。蜀军到了绵州果然叛乱,抢劫属县,聚众十多万人,自称“兴国军”。蜀人中有个曾任文州刺史全师雄的人,曾经当过将领,有威望有德惠,士兵们都畏服他。当时正带领全族人到京城,在绵州遇到叛乱,师雄恐怕被士兵们挟制,于是全家藏在江曲民舍。几天以后被乱兵捉到,推拥为主帅。
  全斌派都监米光绪前往招抚叛军,光绪把师雄全族人杀尽,又把他的爱女纳为妾并收没他家的财富。师雄听说后,就没有归心,率领士兵急攻绵州,被横海指挥使刘福、龙捷指挥使田绍斌打败;于是进攻彭州,赶走刺史王继涛,杀死都监李德荣,占据州城。成都十县都起兵响应师雄,师雄自号“兴蜀大王”,建立幕府,设置官员,任命节帅二十多人,命他们分别据守灌口、导江、郫、新繁、青城等县。彦进与张万友、高彦晖、田钦祚共同讨伐他们,被师雄打败,彦晖战死,钦祚仅仅免死,贼兵越来越多。全斌又派张廷翰、张煦前往镇压,战斗不利,退入成都。师雄分兵驻守绵、汉之间,阻断阁道,依江建立兵寨,声言准备进攻成都。从此,邛、蜀、眉、雅、东川、果、遂、渝、合、资、简、昌、普、嘉、戎、荣、陵十七州,都跟随师雄作乱。邮传一个多月不畅通,全斌等人非常害怕。当时城中还有二万蜀兵,全斌害怕他们响应叛贼,与诸将计谋,把蜀兵引诱到夹城中,全部杀死。
  不久,刘廷祚、曹彬在新繁大败师雄的军队,俘获一万多人。师雄退保郫县,全斌、仁赡又打破他们,师雄走保灌口砦。贼势受到压制,余党散保州县。有位陵州指挥使元裕,被师雄任命为刺史,有部队一万多人,仁赡活捉了他,在成都市中斩首。
  不久虎捷指挥使吕翰被主将相待无礼,于是杀死知嘉州、客省使武怀节,战..都监刘汉卿,与师雄的部属刘泽会合,兵至五万,赶走普州刺史刘楚信,杀死通判刘沂及虎捷都校冯绍。又有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死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及通判刘涣、都监郑光弼,遂州牙校王可砲率领州民叛乱。仁赡等人领兵在嘉州讨伐吕翰,吕翰败走逃到雅州。师雄在金堂病死,叛贼们推举谢行本为主帅,罗七君为佐国令公,与贼将宋德威、唐陶敝龟占据铜山,不久被康延泽打败。仁赡又在雅州大败吕翰,吕翰逃到黎州,被部下杀死,把尸体丢在水中。后来丁德裕等分兵招降,叛贼才平息。
  全斌入蜀时,正是深冬季节,京城下大雪,太祖在讲武殿设毡帷,穿着紫貂裘皮衣帽处理政事,忽然对身边的大臣说:“我穿这样的衣服,身上还感到寒冷,想到西征将士冒着风雪,怎么过呢?”就解下衣帽,派中黄门骑马送给全斌,仍然晓谕诸将,因为恩泽不能遍及。全斌跪拜赏赐感激得哭起来。
  当初,成都平定后,朝廷命令参知政事吕馀庆知府事,全斌只管理军队事务。全斌曾经对亲近的人说“:我听说古代的将帅,大多不能保全功名,现在西蜀既然平定,我打算称病告归,以免后悔。”有人说“:现在盗寇还很多,没有诏书,不能轻易离去。”全斌犹豫未决。
  正遇有人告发全斌及彦进攻破蜀时,抢夺民家子女玉帛等违法之事,准备与诸将一起都召回来。太祖看在全斌等人初立功,虽然犯法,不打算让狱吏污辱他,只令中书省问清罪状,全斌等人都供认了,太祖下诏说:“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人披坚执锐,出征全蜀,蜀人畏威而送款,不久向蜀人宣诏申恩。宣示哀矜之心,敦务绥抚之举,一应孟昶的宗族、官吏、将卒、士民都得以安存,没有一点惊扰;然而违背约束,侵侮法律,专杀降兵,擅开公帑,抢夺妇女,广纳财货,导致万民怨嗟,群盗横行。以致闹到再度调发军队,才得以平定。自从命令归来,还想含忍不究,但衔冤之人每日拥在国门告状,说他隐藏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又擅自打开丰德库,致使失去钱币二十八万一千余贯。于是下令中书门下召他与告状者质证此事,而全斌等人都供认。下令御史台在朝堂集合文武百官定他的罪。”
  于是百官议定,全斌等人罪当处斩,请求按律处理。于是下诏说“:即使王师出动也应有征无战;更当崇尚武德而禁暴戢兵。庸蜀愚蠢,自败奸谋,王师讨伐罪犯以宣朝威,蜀人不久望风而归命。于是下令按堵,勿犯秋毫,希望布恩德于天下,使百姓安宁。而忠武军节度王全斌、武信军节度崔彦进指挥劲旅,实行朝廷的谋划,既然取得克定的大功,就应当体谅朝廷安抚百姓的用意。本以为不日蜀地清宁,及时凯旋班师,赏赐功勋,举行庆典。然而不顾法律,造成过错,贪残无厌,杀害无辜,不图平抑民情,却玩弄兵权,尚且顾及以前的功劳,特别给予宽大,只停任节度,仍然委任藩镇宣政。我不是没有恩惠,你们应当自己反省。全斌可责授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彦进可责授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特别改建随州为崇义军、金州为昭化军来安置他们。仁赡责授右卫大将军。”开宝末年,太祖到洛阳举行郊祀,召全斌侍候祭祀,任命为武宁军节度。太祖对他说“:因为江左未平,我怕征南诸将不遵守纪律,所以压抑你几年,为我立下典型。现在已经攻克金陵,还给你节度之职。”仍然赐给他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全斌到镇后几个月就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录用他的孙子王永昌为三班奉职。
  全斌轻财重士,不追求声誉,宽厚容人,军队愿意为他效力。贬居山郡十多年,怡然自得,有识之士称赞他的风度。
  儿子审钧,任崇仪使、富州刺史、广州兵马钤辖;审锐,任供奉官、门合门祗候。曾孙名凯。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