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四十六

列传·卷四十六

  杨砺 宋湜 王嗣宗 李昌龄(从子纮) 赵安仁(父孚 子良规 孙君锡)陈彭年
  杨砺,字汝砺,京兆鄮人。曾祖守信,唐山南西道节度、同平章事,本宦官复恭假子也。祖知礼,后唐均州刺史。父仁俨,入蜀仕王氏,为丹棱令。蜀平,补渭南主簿,累迁永和令。砺,建隆中举进士甲科。父丧,绝水浆数日。服除,以禄不足养母,闲居无仕进意,乡旧移书敦谕,砺乃赴官。解褐凤州团练推官,岁余,又以母疾弃官。开宝九年,诣阙献书,召试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入迁光禄寺丞,丁内艰,起就职。久之,转秘书丞,改屯田员外郎、知鄂州,以善政闻。
  端拱初,真宗在襄邸,迁库部,充记室参军,赐金紫。初,广顺中,周世宗节制澶州,砺贽文见之,馆接数日。世宗入朝,砺处僧舍,梦古衣冠者曰:"汝能从乎?"砺随往,睹宫卫若非人间,殿上王者秉珪南向,总三十余。砺升谒之,最上者前有案,置簿录人姓名,砺见己名居首,因请示休咎。王者曰:"我非汝师。"指一人曰:"此来和天尊,异日汝主也,当问之。"其人笑曰:"此去四十年,汝功成,予名亦显矣。"砺再拜,寤而志之。砺初名励,以籍作砺,遂改之。至是,受命谒见藩府,归谓子曰:"吾今见襄王仪貌,即所梦来和天尊也。"迁水部郎中。真宗尹开封,砺为推官。真宗尝问砺:"何年及第?"砺唯唯不对。后知其唱名第一,自悔失问,谓砺不以科名自伐,甚重之。储宫建,兼右谕德,转度支郎中。即位,拜给事中、判吏部铨。未几,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知贡举,俄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二年,卒,年六十九。真宗轸悼,谓宰相曰:"砺介直清苦,方当任用,遽此沦谢。"即冒雨临其丧。砺僦舍委巷中,乘与不能进,步至其第,嗟悯久之。废朝,赠兵部尚书,中使护葬。
  砺为文尚繁,无师法,每诗一题或数十篇。在翰林,制诰迂怪,见者哂之。有文集二十卷。子峤至祠部郎中,峄至太常博士,峭至太子中舍。少子嵎,至道初与张庶凝刊校真宗储邸书籍,真宗即位,皆赐进士出身、直史馆。嵎至祠部郎中,庶凝至太常丞。
  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择,牟平令。祖赞,万年令。父温故,晋天福中进士,至左补阙;弟温舒,亦进士,至职方员外郎,兄弟皆有时名。湜幼警悟,早孤,与兄泌励志笃学,事母以孝闻。温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笺奏,词敏而丽。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太平兴国五年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迁右赞善大夫。宋准荐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馆,赐绯。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沆并命,仍赐白金五百两、钱五十万。加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简同知贡举,俄判刑部,赐金紫。
  淳化二年,妖尼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时母老,湜留其室奉养。移汝州,与王禹偁并召入,为礼部员外郎、直昭文馆。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知制诰、判集贤院,知银壹、通进、封駮司。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三班。又兼修国史、判昭文史馆事,加兵部郎中。
  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丁内艰,起复。咸平元年冬,改给事中,充枢密副使。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枢密介胃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年五十一。废朝,赠吏部侍郎。以子纶为太祝,纯为奉礼郎;弟某为光禄寺丞,湛为大理寺丞;侄孙选同学究出身。真宗再幸河朔,追悼之,加赠刑部尚书,谥曰忠定。
  湜风貌秀整,有酝藉,器识冲远,好学,美文词,善谈论饮谑,晓音律,妙于奕棋。笔法遒媚,书帖之出,人多传效。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有文集二十卷。
  湜兄泌,太平兴国二年进士,至起居郎、直史馆、越王府记室参军。
  温舒三子,沆、澥、涛。沆,刚率,喜谈兵。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历左正言、京西转运使、度支判官。淳化二年,吕蒙正罢相,沆坐亲党,贬宜州团练副使,起为太子中允,换如京副使。咸平中,遣与梅询使西京为安抚使,未行,罢为环庆路都监。与知环州张从古擅发兵袭敌,不与部署叶谋,又士卒有死伤者,责授供奉官。后为文思副使、京西提点刑狱,卒。澥有清节,居长安不仕,与种放、魏野游,多篇什酬唱。涛,端拱二年进士,历殿中丞、知襄城县,以政绩闻,赐绯鱼。历盐铁判官,累迁监察御史、知虢州。纯及泌子纬皆至殿中丞。
  王嗣宗,字希阮,汾州人。曾祖同节,宝鼎令。祖待价,汾州防御推官。父梦证,成州军事判官。嗣宗少力学自奋,游京师,以文谒王祐,颇见优待。开宝八年,登进士甲科,补秦州司寇参军。侍御史路冲知州事,为政苛急,盗贼群起。嗣宗乘间极言其阙失,冲大怒,系嗣宗于狱,又教无赖民被罪者讼嗣宗治狱枉滥。朝廷遣殿中丞王廷范按之,具获讼者诬罔状,嗣宗乃得释。
  太宗征河东,嗣宗陈边事,召赴行在,授大理寺丞、通判睦州,改右赞善大夫、徙河州。太宗遣武德卒潜察远方事,嗣宗械送京师,因奏曰:"陛下不委任天下贤俊,猥信此辈以为耳目,臣窃不取。"太宗怒其横,遣使械嗣宗下吏,削秩。会赦,复官,寻以秘书丞通判澶州,并河东西,植树万株,以固堤防。上言:"本州榷酤斗量,校以省斗不及七升,民犯私酿者三石以上坐死,有伤深峻,臣恐诸道率如此制,望诏自今并准省斗定罪。"从之。入为三司开拆推官,以左正言充河北转运副使。时边境用兵,崔翰为大将,嗣宗每以苦言激其展效,就赐绯鱼。太宗将议亲征,嗣宗上疏言契丹必不至之状,甚见嘉纳。改左司谏,赐白金千两。入为度支判官,改驾部员外郎。妻病,夜抉本司署门取药,为直官宋镐所发,坐罢职。顷之,出知兴元府,徙京西转运使。又移河北,赐金紫,贝州骁捷卒五十余人谋窃发,嗣宗率吏悉擒之,优诏嘉奖。迁虞部郎中,赐钱百万。
  至道初,移河东转运使,以为政暴率闻。徙知耀州,又知同州,加比部郎中、淮南转运使、江浙荆湖发运使。扬、楚间有窄家神庙,民有疾不饵药,但竭致祀以徼福。嗣宗撤其庙,选名方,刻石州门,自是民风稍变。初,漕运经泗州浮桥,舟多覆壤,嗣宗徙置城隅,遂获安济。又建议外任官奉薄,贪猥者或致丰给,廉谨者终婴贫匮,请以公田均赐之。就改职方郎中。
  咸平三年,以漕运称职,就拜太常少卿。逾年,以右谏议大夫充三司户部使,改盐铁使。尝与度支使梁鼎、户部使梁颢同对,言曰:"国家经费甚繁,赋入渐少,加以冗食者众,尤为耗蠹,所宜裁节。若用度不足,即复重扰于民矣。况西北二边未平,有馈运之烦,臣等会议,事可省者,愿条列以闻。"从之。明年,将郊祀,嗣宗因条上应奉诸物以及工作,凡减杂物十万六千,省工九万九千。又言计省条奏,事有可纪者,望令判使一员,撰录送史馆。诏以三司务繁,不当日有纂录,可逐季录送。会罢三部使,改左谏议大夫,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出知并州兼并代部署。州境有卧龙王庙,每穷冬,阖境致祭,值风雪寒甚,老幼踣于道,嗣宗亟毁之。转运使郑文宝上其政绩,有诏褒美。先是,西边市马,以给北边战士,有瘠弱者即送阙下,署月道远多死。嗣宗建议,以汾州地凉,接楼烦诸监,美水草,请就牧放,从之。召拜御史中丞。
  大中祥符间,真宗告谒太庙,嗣宗立班失仪,因自首。真宗谓宪官当守礼法,以其性粗略,不之责。加兼工部侍郎、权判吏部铨。嗣宗刚果率易,无所畏惮,每进见,极谈时事,或及人间细务。颇轻险好进,深诋参知政事冯拯之短,遂结宰相王旦弟旭,使达意于旦以为助。旦疾其丑行,因力庇拯,嗣宗大怒。知制诰王曾从妹适孔冕家,闺门不睦。曾从东封,至冕家啜茗中毒,得良药乃解。事已暴露,曾密疏方行大礼,愿罢推究。宰相亦以冕先圣后,将有褒擢,乃隐其事。嗣宗独谓曾诬构冕,惧反坐,乃求寝息。会愆雨,嗣宗请对,言:"孔冕为王曾所讼,傥朝旨鞫问,加之锻炼,则冕终负冤枉。又侯德昭援赦叙绯,年考未满,以欺诈得之,非吏部令史自首,亦无由知。沿堂行首李永锡坐赃除名,复引充旧职,寻送铨授令录。"真宗亟召王旦等诘之。旦曰:"孔冕之罪,朝议特为容隐,不令按问,诚非冤枉也。德昭据吏部奏验,乃行制命,及其首露,即已追夺。永锡先为县吏,坐为本部节度市羊不输算除名,及沿堂阙人,李沆以其魁梧,因选拟官,复用为副行首。在省祗事四年,陈牒乞班叙用,因复送铨。"真宗曰:"止此,乃致旱邪?"嗣宗理屈,复以他辞侵旦,旦不与抗,乃已。明年十月,嗣宗复请对,言:"去岁八月至今年十月不雨,宿麦不登。及秋,兖、郓苦雨,河溢害稼,刑政有失,致成灾沴。孔冕冤枉,播在人口,王曾尚居近班,愿示黜退,以正朝典,臣请露章以闻。"真宗语王旦等曰:"曾实无罪,若嗣宗上章,亦须裁处。"旦曰:"冕不善之迹甚众,但以宣圣之后不欲穷究,谓其冤枉,感伤和气,恐未近理。"赵安仁曰:"今若再行按问,冕何能免罪?"王钦若曰:"臣请审问嗣宗,若再鞫冕,不能自隐,如何区处?"明日,嗣宗复对,且谢前言之失,真宗亦优容之。其强妄多此类。
  将祀汾阴,以永兴重地,思得大臣才兼文武者镇之。因谓宰相曰:"嗣宗尝自言知武事,可授廉车以当此任,宜召问之。"嗣宗愿奉诏,即拜耀州观察使、知永兴军府。真宗作诗赐之。时种放得告归山,嗣宗逆于传舍,礼之甚厚。放既醉,稍倨,嗣宗怒,以语讥放。放曰:"君以手搏得状元耳,何足道也!"初,嗣宗就试讲武殿,搏赵昌言帽,擢首科,故放及之。嗣宗愧恨,因上疏言:"所部兼并之家,侵渔众民,凌暴孤寡,凡十余族,而放为之首。放弟侄无赖,据林麓樵采,周回二百余里,夺编甿厚利。愿以臣疏下放,赐放终南田百亩,徙放嵩山。"疏辞极于诟辱,至目放为魑魅。真宗方厚待放,令徙居嵩阳避之。
  四年,邠宁陈兴擅释劫盗,徙嗣宗知邠州兼邠宁环庆路都部署。城东有灵应公庙,傍有山穴,群狐处焉,妖巫挟之为人祸福,民甚信向,水旱疾疫悉祷之,民语为之讳"狐"音。前此长吏,皆先谒庙然后视事。嗣宗毁其庙,熏其穴,得数十狐,尽杀之,淫祀遂息。徙知镇州,发边肃奸赃,肃坐贬。嗣宗尝言徙种放、掘邠狐、按边肃,为去三害。
  居二岁,召还,授枢密副使、检校太保。寇准为使,嗣宗与之不叶,累表解职,授检校太傅、大同军节度、知许州。嗣宗尝游是州,别墅在焉,时人以为荣。移知河南府。天禧初,改感德军节度,洛下讹言相惊。徙知陕州,再表请老,且求入觐,遣使召还。郊祀,改静难军节度。既至阙下,病足,不能朝谒,乃求再知许州,不复议休退。寇准为相,素恶之,特命以左屯卫上将军、检校太尉致仕。表求面辞,以足疾艰于拜起,特免舞蹈,许其子扶掖之。对数刻,赐钱百万,还许下。准贬,朝议以嗣宗藩辅旧臣,特令月给奉五十千。嗣宗尤睦宗族,抚诸侄如己子,著遗戒以训子孙勿得析居,又令以《孝经》、弓剑、笔砚置圹中。五年,卒,年七十八。废朝,赠侍中。谥曰景庄。录其子二人、甥二人官。
  嗣宗事三朝,最为宿旧。所至以严明御下,尤傲狠,务以丑言凌挫群类。为中丞日,尝忿宋白、郭贽、邢昺七十不请老,屡请真宗敕其休致,又遣亲属讽激之。及嗣宗晚岁疾甚,犹享厚禄,徘徊不去,尝谓人曰:"仆惟此一事,未能免物议。"众皆〈口蚩〉之。嗣宗好为文,而札尤甚。奉祀之岁,近臣皆为颂记,宰相以嗣宗所撰,不足发挥盛德,虑为后所诮,乃不许刻石。所著有《中陵子》三十卷。
  子尧臣,内殿承制;唐臣,太子中舍。从子舜臣,供奉官、阁门祗候;禹臣,太子中舍。
  李昌龄,字天锡,宋州楚丘人。曾祖确,胶水令。祖谭,邯郸令。父运,太常卿。昌龄,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大理评事、通判合州。历将作监丞、右赞善大夫、通判银州。京城开金明池,昌龄献诗百韵,太宗嘉之,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改右补阙,出知滁州。丁内艰,起为淮南转运使,转户部员外郎、知广州。
  广有海舶之饶,昌龄不能以廉自守,淳化二年代还。初,运尝典许州,有第在城中,昌龄包苴辎重悉留贮焉,其至京城,但药物药器而已。会有言其贪者,太宗以为诬,召赐金紫,擢礼部郎中,逾月,为枢密直学士。昌龄上言:"广州市舶,每岁商舶至,官尽增价买之,良苦相杂,少利。自今请择其良者,官如价给之,苦者恣其卖,勿禁。雷、化、新、白、惠、恩等州山林有群象,民能取其牙,官禁不得卖。自今宜令送官,以半价偿之,有敢隐匿及私市与人者,论如法。"诏皆从之。

译文

  陈彭年,字永年,抚州南城人。他的父亲陈省躬,曾任鹿邑县令。陈彭年幼年好学,他母亲只有他一个儿子,所以宠他爱他,不准他在晚上苦读书。陈彭年只好在密室里点灯,不让母亲知道。他十三岁时,就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皇纲论》,受到江左名流们的赏识。南唐后主李煜听说此事,召他入宫,并叫儿子李仲宣与他交游。金陵平定后,陈彭年从师徐铉学习做文章。宋朝太平兴国年间(976~983),陈彭年参加进士考试,在考生中颇有美名。曾因参加京城大宴会,骑驴出游作诗,从东华门到宫阙之前,便已口吟数千言。然而他性格轻佻而又喜欢咏诗嘲刺人,因而多次被宋白压制,直到雍熙二年(985)才考取进士。
  中进士后,陈彭年被调任江陵府司理参军。因监斩死囚时害怕,改任江陵主簿,后历任澧、怀二州推官。在怀州任上,深受知州乔惟岳重用。当樊知古任河北转运使时,陈彭年为避亲戚之嫌,改调泽州推官,又因遇母亲丧事免行。御史中丞王化基推荐陈彭年的才华。陈彭年因此改任卫尉寺丞,升秘书郎,后任大理寺详断官。因犯有错误被调出到地方,任湖州盐税监官,不久又停职。陈彭年素来贫寒,服丧免职期间,靠仆人贩卖救济过日。宋真宗即位后,陈彭年复职,仍任秘书郎。乔惟岳任海州刺史和苏、寿二州知州时,均上表推荐陈彭年任州通判官。
  咸平三年(1000),陈彭年多次上疏议论国事,被召去参加学士院考试,后升秘书丞、阆州知州。尚未赴任时,便又改任金州知州。咸平四年,上疏说:“有的事看来虽小却可建大功,有的道理看来虽浅近却可为长远设计,这类事有五件:一是设置谏官,二是选拔法官,二是简化法律,四是裁减冗员,五是实行公正推举。这五件事,确实是治国的重要方法,求得太平的坦荡途径。”当时正值皇帝下诏推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朱昂遂将陈彭年向上推荐,皇帝下令召见,陈彭年以贫乏为由推辞不赴,并请求停职。
  景德初年,陈彭年复出,在秘书阁任职。杜镐、刁絗又推荐他,说他才识博大精深,陈彭年因此被派到史馆任职,兼任崇文院检讨官。后又代替潘慎修起居注,被皇上赏赐绯鱼袋。陈彭年因此献上一篇《大宝箴》。箴文说:
  天地之内,最有灵的是人类。人类之中,最伟大的是君主。人民既可畏,上天也无私。辅助君王的是德,人民归服的是仁。律己御下,您的光辉日新月异。经典文献都在这里了,治国方略也已备妥。
  内安百姓,外抚群蛮。安定与混乱的开始,就在那言谈举止之间。看来容易,做来极难。因此那古时哲人,将此喻为自投艰难。若能想到未来,就可防患未然。察访寻求那逆耳的忠言,不要厌恶那有损颜面的言论。
  人民富庶了,就可施行教育。仁慈、勤俭的政策,是人民富庶的基础。鳏寡孤独之人,是人类都应怜悯的。发号施令时,理当先行顾及。黄发驼背的长者,内心实多智慧。作为君王的随从,还有谁比他们更好?
  广开言论,可巧夺天工。若无虚授,便可建造自然。克服障碍慎重选择,就只有靠大公无私的品德。能知人即是睿智,能听取有道之人的建议则是聪明。才能固然难完全,道德也少有相同。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不舍弃,才能使栋梁大才充足。
  不要扶就能自直,只有那蓬草中的麻杆。不经淘洗不能发现,只有那沙中的金粒。多备顾问,必可辨别忠邪。官职上下更换,便会有无穷裨益。自愿隐匿在草泽之中的人,也有许多国家精英。访寻这班老人,就可抵制朋党之祸。
  三章的设立,使百姓行动有了程序。恭敬与怜恤啊,可使刑法废弃。七代的建置,使奸邪罪孽得到剿平。以仁义为本,便可以消除战争。这就是合乎礼制,也叫爱惜生命。教育没有分别,内心真诚便能明了一切。
  宗庙与社稷,要恭敬祭祀。宫室与苑圃,则要警惕过于丰富。春秋狩猎,不要妨碍农事。敲石击磬,用来感动祖宗。使人快乐,便能成功。用政策来治国,便没人不听从。
  贤才济济,利用便会光大事业。浅陋小器,谋划不会精良。忠言带来的益处,怎么会逊于膏粱。六艺带来的欢乐,哪在笙簧之后。用贤不疑,尧因此昌盛。不怕改过,汤因此称王。
  宇宙最为广大,人类尤其众多。风俗不同,嗜欲相异,如驭着一根已朽马缰,若防堵一条溃决的河。抓住了左契,马车就可安稳。用德来引导,人便能避免犯法。为政者不懈地工作,民俗自会变得平和。
  先王的遗训,莫不都如此。我君的治国,也取法这些。小心翼翼,终日自强不息。三灵垂鉴,百官无错。由此举国人民,永远爱戴上天。巍巍洪业,万年永存。
  不久,参加修撰《册府元龟》。景德三年(1006),升右正言,任龙图阁待制,被赏赐金印紫绶。先前,皇帝下诏令谏官御史上书述职论事。只有陈彭年与侍御史贾翱多次上呈奏章,提出建议,抨击时弊,宋真宗命中书官记录在籍。后加官刑部员外郎。与晁迥一同负责科举事宜时,请皇上下令政府详细制定考试条例。宋真宗因此任命陈彭年与戚纶一起来制订,陈彭年对旧制度多有改革,注重防备不法行为。凡录取者,只比较考场的艺业,不再选择文章、品行。这虽杜绝了关系托请,但录入甲等的人,也有不是平素闻名的。
  大中祥符中,议论举行封禅的事,陈彭年参与了制定祭祀的礼仪,并上书辩证讨论包茅的用法。祭祀成功后,陈彭年晋升为工部郎中,加集贤殿修撰的职务。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任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后陈彭年又升任右谏议大夫兼秘书监,被诏令在赐食厅里编撰《太宗御集》,又被封赐上柱国的爵位。
  有一次当面上奏时,宋真宗对陈彭年说“:儒家学说的兴衰,影响实在大,国家的兴衰,莫不都因此而来。所以秦朝衰亡则经典文献衰落,汉朝强盛则学校大兴。此后朝代多次更替变换,重视教育的风气则都一致。唐朝文化最发达,朱氏梁国以后,则王者风气日渐衰落。到本朝太祖、太宗时大改陋俗,崇尚文化教育。朕继承先业,谨遵圣人的遗训,使国家礼乐大兴,儒学昌盛,实际上都是两位先王遗留的恩泽所致。君王最难的,是能听取臣下的意见,而臣属最不易的,便是绝对正直忠心。如果君王能以宽大胸怀接纳下属,臣下便会以诚实光明奉献给他,这样君臣的心就归到正道上了。正直办事、公平待人,此是天下通理,也是先王留下的现成经验,就好比数指头,谁说困难呢?”陈彭年说“:陛下的金口玉言,足可教化天下百姓,我愿恭敬演绎您的精深思想,把它们记录下来。”宋真宗于是写了《崇儒术》和《为君难为臣不易》两篇文章给陈彭年,陈彭年再请求辅弼大臣们,将两文刻到石碑上,放置在国子监里面。
  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被召进翰林院,充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又兼修国史。陈彭年曾去拜访宰相王旦,王旦推辞不接见。第二天,见到向敏中,向敏中又将陈彭年上奏的文章给王旦看,王旦又闭目不看,并说“:这不过是兴建符瑞、贪图进取的论调罢了。”宋真宗在亳州太清宫祭祀,任丁谓做此次祭典的经度制置使,而以陈彭年任副职。后陈彭年又与丁谓同任知礼仪院的官职。这次祭礼完成后,陈彭年又被加封为给事中。当时丁谓恳求辞谢这次升爵进级,陈彭年也跟着辞谢加封,但没被允许,并加升为天书同刻玉副使。国史修成后,升任工部侍郎。大中祥符九年,官拜刑部侍郎、参知政事兼判礼仪院,又充任会灵观使。
  天禧改元大礼举行时,陈彭年任天书仪卫副使。后又任参详仪制奉宝册使。这年正月九日,陈彭年随侍宋真宗朝拜天书,将前往太庙时,回中书阁上厕所,忽昏倒在地,用肩轿抬回家。皇帝派遣中使官带御医前往诊断治疗,旦夕看望问候。陈彭年这时又被升为兵部侍郎,他上书请求免去俸禄,也没被允许。二月,病逝,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亲自参加吊丧,痛哭流涕了很久。又见陈彭年居室简陋不堪,宋真宗叹息不已。又特为陈彭年停止早朝,赠给他右仆射的官衔,谥号为“文僖”,并录用他的儿子陈亻全期做大理寺丞,孙子陈彦先则任太常寺奉礼郎。宋真宗前后赐给陈彭年的御制诗歌共计六篇。陈彭年的妻子入宫朝见时,宋真宗又拿出陈彭年的画像给她看,并赏赐许多东西。
  陈彭年性格聪敏、博闻强记,他的文章摹仿唐代四大才子,风格繁复华丽。他虽尊贵到高居显职,但对亲人的奉养却与贫苦时无异。他平时所得的俸禄与赏赐,都只用来购买书籍。大中祥符年间,依附王钦若、丁谓等人,当时朝廷典礼,他都无不参加制订。陈彭年对礼仪典制沿革、刑名学说,都很熟练,若是前代没曾有的礼制,他则必定通过旁征博引来证明。所以当时的大小政事,宋真宗总要每日向他咨询,陈彭年则回答详细明白,毫无疑难不通之处,而且与宋真宗的想法相符合。
  陈彭年升为内阁侍郎时,李宗谔、杨亿都在他手下。后来李宗谔去世,杨亿因病离退,这样陈彭年便独当大任了。因事务繁忙,陈彭年后来变得形神交瘁,以致举止失措,衣服帽子也穿颠倒,甚至连家人的名字也记不起来。陈彭年曾奉诏参与编撰《景德朝陵地里记》、《封禅记》、《汾阴记》三文,及《..门》、《客省》、《御史台仪制》等书,又受诏编辑御集、宸章,汇编历代妇女的文集。他的著作有《文集》一百卷、《唐纪》四十卷。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