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五十九

列传·卷五十九

  杨偕 王沿(子鼎)杜杞 杨畋 周湛 徐的 姚仲孙 陈太素(马寻杜曾附)李虚己 张傅 俞献卿 陈从易 杨大雅
  杨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唐左仆射於陵六世孙。父守庆,仕广南刘氏,归朝,为坊州司马,因家焉。偕少从种放学于终南山,举进士,释褐坊州军事推官、知汧源县,再调汉州军事判官。道遇术士曰:"君知世有化瓦石为黄金者乎?"就偕试之,既验,欲授以方。偕曰:"吾从吏禄,安事化金哉?"术士曰:"子志若此,非吾所及也。"出户,失所之。
  在官,数上书论时政,又上所著文论。召试学士院,不中,改永兴军节度推官。又上书论陕西边事,复召试,不赴,即迁秘书省著作佐郎,为审刑院详议官,再迁太常博士。宋绶荐为监察御史,改殿中侍御史。与曹修古连疏,言刘从德遗奏恩太滥,贬太常博士、监舒州税。以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光州,改侍御史,为三司度支判官。
  时郭皇后废,偕与孔道辅、范仲淹力争。道辅、仲淹既出,偕止罚金。乃言愿得与道辅等皆贬,不报。富民陈氏女选入宫,将以为后,偕复上疏谏上。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马季良以罪斥置滁州,自言得致仕。偕以谓致仕用优贤者,不当以宠罪人,又数论升降之弊,仁宗嘉纳之。判吏部流内铨,徙三司度支副使,擢天章阁待制、河北转运使。按知定州夏守恩赃数万,守恩流岭南。明年,丁母忧,愿终制,不许,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河中府。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战没。偕闻,乃伪为书驰告延州曰:"朝廷遣救兵十万至矣。"命旁郡县大具刍粮、什器以俟。比书至,贼已解去。夏竦为陕西经略使,请增置土兵,易戍兵归卫京师。偕言:"方关中财用乏,复增土兵,徒耗国用。今贼势方盛,虽大增土兵,亦未能减戍兵东归,第竦惧败事,欲以兵少为解尔。"竦复奏偕不忠,沮边计,偕争愈力。时陕西议立五保,偕又以为扰民,疏请罢之。徙陕州,又徙河东都转运使。诏大选三路之民,募为兵。偕复言:"方今兵不为少,苟多而不练,则其势易以败,又困国而难供。"时论者惟务多兵,而偕论常如此。
  进枢密直学士、知并州。及元昊入寇,密诏偕选强壮万人,策应麟、府。偕奏:"出师临阵,无纪律则士不用命。今发农卒赴边,虑在路逃逸及临阵退缩、不禀号令,请以军法从事。"诏如所请。并人大惊畏,都转运使文彦博奏罢之。有中官预军事素横,前帅优遇之。偕至,一绳以法,命率所部兵从副总管赴河外,戒曰:"遇贼将战,一禀副总管节度。"中人不服,捧檄诉。偕叱曰:"汝知违主帅命即斩首乎?"监军怖汗,不觉堕笏,翌日告疾,未几遂卒。于是军政肃然。
  元昊大掠河北,诏修宁远砦。偕言:宁远砦在河外,介麟、丰二州之间,无水泉可守。请建新麟州于岚州,有白塔地可建砦屯兵。谓"迁有五利,不迁有三害。省国用,惜民力,利一也。内御岢岚、石府州沿河一带贼所出路,利二也。我据其要,则河冰虽合,贼不敢逾河而东,利三也。商旅往来以通货财,利四也。方河冻时,得所屯兵马五七千人以张军势,利五也。今麟州转输束刍斗粟,费直千钱,若因循不迁,则河东之民,困于调发无已时,害一也。以孤垒饵敌,害二也。道路艰阻,援兵难继,害三也。且州之四面,属羌遭贼驱胁,荡然一空,止存孤垒,犹四支尽废,首面心腹独存也。今契丹又与西贼共谋,待冰合来攻河东,若朝廷不思御捍之计而修宁远砦,是求虚名而忽大患也。况灵、夏二州皆汉、唐郡,一旦弃之,一麟州何足惜哉!"书奏,帝谓辅臣曰:"麟州,古郡也。咸平中,尝经寇兵攻围,非不可守,今遽欲弃之,是将退而以河为界也。宜谕偕速修复宁远,以援麟州。"
  明年,改左司郎中、本路经略安抚招讨使,赐钱五十万。偕列六事于朝:一、罢中人预军事;二、徙麟州;三、以便宜从事;四、出冗师;五、募武士;六、专捕援。且曰:"能用臣言则受命,不然则已。"朝廷不从,偕累奏不已,乃罢知邢州,徙沧州。求面论兵事,召还,今间日入对。
  偕在并州日,尝论《八阵图》及进神楯、劈阵刀,其法外环以车,内比以楯。至是,帝命以步卒五百,如其法布阵于庭,善之,乃下其法于诸路。其后王吉果用偕刀楯法败元昊于兔毛川。久之,迁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院,复以为左司郎中。元昊乞和而不称臣,偕以谓连年出师,国力日蹙,宜权许之,徐图诛灭之计。谏官王素、欧阳修、蔡襄累章劾奏:"偕职为从官,不思为国讨贼,而助元昊不臣之请,罪当诛。陛下未忍加戮,请出之,不宜留处京师。"帝以其章示偕,偕不自安,乃求知越州,道改杭州。时襄谒告过杭而轻游里市,或谓偕合言于朝。对曰:"襄尝缘公事抵我,我岂可以私报耶?"又上《太平可致十象图》。
  还,判太常、司农寺,改右谏议大夫。请老,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于其归,特赐宴。尝召问,赐不拜。卒,遗奏《兵论》一篇,帝怜之,特赠兵部侍郎。偕性刚而忠朴,敢为大言,数上书论天下事,议者以为迂阔难用。与人少合,尤喜古今兵法,有《兵书》十五卷,集十卷。子忱、慥,皆有隽才,早卒。

译文

  姚仲孙,字茂宗。本出身于曹南地区大望族。曾祖父姚仁嗣,官任陈州商水县令,因而建家于此。父亲姚晔,举进士第一,官至著作佐郎。姚仲孙早年父亲就死了,侍奉母亲特别孝顺。后考中进士及第,补许州司理参军。有一民妇马氏,丈夫被人杀害,因里胥曾有求于其夫而她的丈夫没有应允,马氏即指证里胥为凶手。里胥被官府抓去并屈打成招。但姚仲孙怀疑他是冤枉的,知州王嗣宗大怒曰“:难道你敢自己负责吗?”姚仲孙说“:希望不要急于处决,等慢慢查清再说。”两个月后,果然查得真凶。
  调邢州推官,后调资州。转运使向姚仲孙下达公文要他去富顺监调查疑案。数十人因此得活。姚仲孙在任期间,资州更换了两名太守,但都是老朽之人,事情大多由姚仲孙决断。后又改任大理寺丞,知建昌县。早先,建昌将出产的茶叶运到南康时,一路堆积于道,有的因日晒雨淋而腐烂。主管此事的官吏即使倾家荡产也不能赔偿腐烂茶叶的价值。姚仲孙到建昌后,即与老百姓签订合同,让人民将山木送至高阜之地,建立仓库。邑人因此受益匪浅。迁彭州通判后,常常认为天下虽久无战事,但兵备之事不可废弛。故此向皇帝上前世御戎料敌之策,名叫《防边龟鉴》。再任睦州通判,调任滁州。当年闹旱灾,皇帝曾下诏发官粮赈济百姓,但此地主管官吏却没有按时将救济粮发放下去,姚仲孙到任后,力主弹劾主管家吏,晚上即按照户籍名册全部将赈粮发了下去。又升尚书屯田员外郎。
  王..当益州太守时,召姚仲孙为州通判。不久又被朝廷召回为右司谏。入内都知阎文应申请做都知,姚仲孙历数他的罪状,向皇帝说:“当皇上在太庙斋宿时,阎文应曾叱骂医官,声音传到行宫。郭皇后暴死,内外之人都怀疑是阎文应害死的。”皇帝于是将阎文应派出朝廷去做泰州兵马钤辖。但又以其有病为由将其留在宫中。姚仲孙再次上奏。阎文应终于立即出宫了。
  以起居舍人的身份任知谏院,管理国子监。又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当时朝中共有谏议大夫十二人。姚仲孙向皇帝建议说“:谏议大夫都是朝廷选官,不应以年岁为序晋升提拔。现在从寺卿至前行郎中共有三十五个,与他们职位相近者还不包括在内。如果以年劳授职,则数年之后,谏议大夫人数会越来越多。请把选举制度定难一点。只留那些有才望之臣。其余的都去替补卿监之位。”皇帝乃下诏将当选者上报朝廷并听候御旨。这之前,各路再任提点刑狱者,回朝之后大多被擢升为省府官。姚仲孙请考核他们的政绩,将结果分为三等以作为升黜标准。皇帝再下诏要姚仲孙制定考课办法。
  姚仲孙历任三司户部、度支、盐铁副使,再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在职期间,他大修城垒兵备。宋仁宗为此下诏对他进行褒奖。权知澶州时,黄河水害,冲坏了明公堤,浮桥亦被冲断。姚仲孙亲临堤上指挥,一夜努力又将堤修复了。权知大名府时,又晚上率禁军堵塞黄河边的金堤决口。这年,澶州、魏州虽发大水,但老百姓并未受到洪水的威胁。再进礼部郎中、龙图阁学士。后又迁升陕西都转运使,但没有成行。代理三司使事。皇帝又将西北备边之事嘱托于他。招募军队,增加驻兵,以及赏赐、聘问等所需费用,多得不可计算,但这一切姚仲孙都能尽心经营。即使病了,也一点不耽误公事。后来是因为一个小吏伪造文符,姚仲孙受到株连。黜为蔡州知州。因母亲去世哭瞎了一只眼睛,不久即死去。
  陈从易,字简夫,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及第,任岚州团练推官,再调彭州军事推官。王均占据成都后,接连又攻陷绵、汉等郡,彭州人密谋杀死兵马都监来响应王均。当时陈从易正辅助处理彭州事务。他斩杀了首谋,再招来余众向他们讲明祸福关系,并赦免了他们,使得他们心里都十分服气。陈从易于是率领得力将吏,修理守械。又告诫自己的家仆在屋后堆满柴草,说:“我们的实力不足以守住彭州,就与此共存亡。”王均听闻彭州有了防备,遂不敢入境。王均平定后安抚使王钦若上报了陈从易的表现,朝廷召他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大理寺详断官。升太常博士,出任邵武军知事。参与《册府元龟》的修撰工作。再改任监察御史。宋真宗在崇和殿宴请近臣。陈从易亦在其列,并赋诗赞美皇帝。升侍御史,改任刑部员外郎、直史馆、知虔州。当年大饥,有人持棍去盗抢别人的粮食。陈从易力请减免他们的死罪,因此获救者千余人。
  宋真宗天禧(1017~1021)中,陈从易因推荐别头进士失实,被降为工部员外郎。以父亲年老为由,请求回乡。宰相寇准报复他曾经向皇帝上疏说他的坏话,没有同意他的请求,却将其黜至吉州。陈从易后借与皇帝奏对机会自己申请改派福州知州。还没成行,即遇父亲去世。服丧完毕,审理京城刑狱案件。出为湖南转运使,迁知荆南,升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又因在点校太清楼书字时妄加改窜并非错误的文字,被降到直史馆。第二年才官复原职。在广州三年,以清廉著称。再次入朝为左司郎中、知制诰。
  原来,宋真宗景德后期,文士们以雕琢文字为时尚,一时学者都去追求它。独陈从易不改变。与杨大雅来往甚密。他们两人都好古笃行。当时朝廷纠正文章中的这种华而不实的弊端,所以皇帝将陈从易、杨大雅二人之文风推荐给文人,让他们的文风流于全国。后兼任史馆修撰,迁升左谏议大夫。皇帝命其出使契丹,陈从易以年老为由,辞差未去。后又辞朝廷之职请补乡郡之官。进为龙图阁直学士,任杭州知州。并死于此任。
  陈从易好学强记,为人耿直不阿谀奉承。好区别是非曲直。喜欢当面驳斥别人。有人向他指出这一毛病,但陈从易却始终没有改变。王钦若与他最友善。王钦若曾与人说:“数日不见简夫,即会感到惶惶不舒服。”当他废官居南京时,丁谓正管事。大家都因害怕丁谓,没有人敢去看王钦若。陈从易正准备出任湖南转运使,遇汴水旱涸,于是对丁谓说“:从易愿意出使湖南,并非只因为那里贫困,也是因为王钦若在宋地,我想借此机会去看望他。现在汴河干涸,又没办法走别的路线,希望丁公你能允许我暂留一段时间,等汴水涨了再走。”丁谓听后十分高兴,说:“王公门下,唯独你是了解我的人。”遂将其暂留帮助审理刑狱。陈从易不敢接受,于是由他自行决定回史馆。不久汴水通行陈从易就走了。当时寇准被贬在道州,丁谓对陈从易说:“庐陵之事,可以不遗憾了。”陈从易对答说“:应当将其当成旧宰相侍奉。”丁谓听说后面有愧色。陈从易的言行大多就是这样。其著作有《泉山集》二十卷、《中书制稿》五卷、《西清奏议》三卷。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