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八十八

列传·卷八十八

  常秩 邓绾(子洵武) 李定 舒 亶 蹇周辅(子序辰) 徐铎 王广渊(弟临)王陶 王子韶 何正臣 陈绎
  常秩,字夷甫,颍州汝阴人。举进士不中,屏居里巷,以经术著称。嘉祐中,赐束帛,为颍州教授,除国子直讲,又以为大理评事;治平中,授忠武军节度推官、知长葛县,皆不受。
  神宗即位,三使往聘,辞。熙宁三年,诏郡"以礼敦遣,毋听秩辞"。明年,始诣阙,帝曰:"先朝累命,何为不起?"对曰:"先帝亮臣之愚,故得安闾巷。今陛下严诏趣迫,是以不敢不来,非有所决择去就也。"帝悦,徐问之:"今何道免民于冻馁?"对曰:"法制不立,庶民食侯食,服侯服,此今日大患也。臣才不适用,愿得辞归。"帝曰:"既来,安得不少留?异日不能用卿,乃当去耳。"即拜右正言、直集贤院、管干国子监,俄兼直舍人院,迁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仍使供谏职,复乞归,改判太常寺。
  七年,进宝文阁待制兼侍读,命其子立校书崇文院。九年,病不能朝,提举中太一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还颍。十年,卒,年五十九,赠右谏议大夫。
  秩平居为学求自得。王回,里中名士也,每见秩与语,辄欿然自以为不及。欧阳修、胡宿、吕公著、王陶、沈遘、王安石皆称荐之。翕然名重一时。
  初,秩隐居,既不肯仕,世以为必退者也。后安石为相更法,天下沸腾,以为不便,秩在闾阎,见所下令,独以为是,一召遂起。在朝廷任谏争,为侍从,低首抑气,无所建明,闻望日损,为时讥笑。秩长于《春秋》,至斥孙复所学为不近人情。著讲解数十篇,自谓"圣人之道,皆在于是"。及安石废《春秋》,遂尽讳其学。
  立,始命为天平军推官,秩死,使门人赵冲状其行,云:"自秩与安石去位,天下官吏阴变其法,民受涂炭,上下循默,败端内萌,莫觉莫悟。秩知其必败。"绍圣中,蔡卞荐立为秘书省正字、诸王府说书侍讲,请用为崇政殿说书,得召对,又请以为谏官。卞方与章惇比,曾布欲倾之,乘间为哲宗言立附两人,因暴其行状事,以为诋毁先帝。帝亟下史院取视,言其不逊,以责惇、卞,惇、卞惧,请贬立,乃黜监永州酒税。
  邓绾,字文约,成都双流人。举进士,为礼部第一。稍迁职方员外郎。熙宁三年冬,通判宁州。时王安石得君专政,条上时政数十事,以为宋兴百年,习安玩治,当事更化。又上书言:"陛下得伊、吕之佐,作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以臣所见宁州观之,知一路皆然;以一路观之,知天下皆然。诚不世之良法,愿勿移于浮议而坚行之。"其辞盖媚王安石。又贻以书颂,极其佞谀。
  安石荐于神宗,驿召对。方庆州有夏寇,绾敷陈甚悉。帝问安石及吕惠卿,以不识对。帝曰:"安石,今之古人;惠卿,贤人也。"退见安石,欣然如素交。宰相陈升之,冯京以绾练边事,属安石致斋,复使知宁州。绾闻之不乐,诵言:"急召我来,乃使还邪?"或问:"君今当作何官?"曰:"不失为馆职。""得无为谏官乎?"曰:"正自当尔。"明日,果除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乡人在都者皆笑且骂,绾曰:"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寻同知谏院。献所著《洪范建极锡福论》,帝曰:"《洪范》,天人、自然之大法,朕方欲举而措诸天下,矫革众敝。卿当堲淫朋比德之人,规以助朕。"绾顿首曰:"敢不力行所学,以奉圣训。"明年,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
  时常平、水利、免役、保甲之政,皆出司农,故安石藉绾以威众。绾请先行免役于府界,次及诸道。利州路岁用钱九万六千缗,而转运使李瑜率三十万,绾言:"均役本以裕民,今乃务聚敛,积宽余,宜加重黜。"富弼在亳,不散青苗钱,绾请付吏究治。畿县民诉助役,诏询其便否两行之,绾与曾布辄上还堂帖。中丞杨绘言未闻司农得缴奏者,不报。凡吕公著、谢景温所置推直官、主簿,悉罢去之,而引蔡确、唐坰为御史。

译文

  李定字资深,扬州人。少年时求学于王安石。中进士,任为定远尉、秀州判官。熙宁二年,经孙觉推荐,被召到京师,谒见谏官李常,李常问:“你从南方来,那里的人们对青苗法看法怎样?”李定答道“:百姓从中获益匪浅,没有不喜欢的。”李常说“:整个朝廷都正为此事争论不休,你可千万不要这样说。”李定遂将此事告诉了王安石,并说:“我只知道据实情而言,没想到在京师却行不通。”王安石听后非常高兴,对他说:“你且等皇上召见的时候,就将整个实情都禀告皇上。”并且马上向皇上推荐了他。宋神宗召见李定,询问有关青苗法的事,李定据实而言,对答如流,从此对于那些说不便于实行新法的话,神宗都一概不听了。任命李定知谏院,宰相说以前还没有选人出任谏官的例子,遂拜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知制诰宋敏求、苏颂、李大临驳回制书,都被罢免了。
  御史陈荐上疏说“:李定不久前做泾县主簿时,听说庶母仇氏死了,却将此事隐瞒而不回家服丧。”皇上下诏给江东、淮、浙转运使询问情况,转运使上奏说:“李定曾因其父年老,要求归家侍养,没有说是为其生母服丧。”李定自己辩解说确实不知道自己是仇氏生的,所以非常疑惑,不敢服丧,而只是以侍养父亲为由解官回乡。曾公亮认为李定应当追行服丧,王安石也极力主张这样,改任李定为崇文殿说书。御史林旦、薛昌朝说,不宜让不孝之人居于劝讲之位,而且一并弹劾王安石,王安石要求罢免二人。李定自己也感到很不安,请求解除官职,于是以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吏房、直舍人院同判太常寺。熙宁八年,加集贤殿修撰、知明州。
  元丰初年,奉召回京拜为宝文阁待制、同知谏院,又进任知制诰,为御史中丞。弹劾苏轼《湖州谢上表》,揭发说文中多侮慢之词,并由此指责苏轼自熙宁以来,所作文章,大多怨谤君父,并与邻里之人勾结。将苏轼逮捕至台狱审问。正当全国大赦,人们对此事纷纷指责,于是只好将苏轼贬官至黄州。李定正想将苏轼投入监狱,然而此时已是不可能的了。有一天,在崇政殿门外,李定对同僚说“:苏轼真是个奇才呀。”大家都不敢答应。
  李定上书请求恢复六案纠察的职务,并可以纠察各路监司,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彗星出现于东方,皇上让大家解释这种现象,太史说这意味着会发生兵变,于是皇上派宦官去搞好卫士的饮食问题。李定说仅只搞好饮食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而恰恰可以引起一些人起小人之心,于是停止了这种做法。有些人议论要废止明堂祭祀,皇帝以此去询问李定。李定说“:三年进行一次郊祀或者明堂祀,这是祖宗之法,从没有改变过。是谁说出这样的话,请治他以妄加议论之罪。”皇上说:“听你的话就足够了。”升迁为翰林学士。因议论府界养马的事失实而被贬知河阳。留守南京,奉召为户部侍郎。宋哲宗即位,以龙图阁学士身份知青州,又迁移江宁府。一些人争相攻击、揭发李定以前的过失,于是他又被贬至滁州。元..二年卒。
  李定有恩于其宗族,常将家财赈济同族之人,以致家里没有什么多余的财产。他受到任子为官的赏赐,然而却先安排了他兄长的子息。在死的时候,他的儿子都还是平头布衣。李定只因依附王安石而得以飞黄腾达,又因为陷害苏轼,因此大家都很嫌恶他,而他的不孝之名也由此而流播开来。
  王广渊,字才叔,大名府成安人。庆历年间,将其曾祖王明之集子呈给皇上,皇上诏令欲选王明之后人入朝做官,王广渊推荐了他的弟弟王广廉,而他自己则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而任大理法直官、编排中书文字。任职期间,他裁定了宋朝历代皇帝之御书上千卷,仁宗非常欣赏,任他为舒州知州,而仍留京城,不必到任。
  英宗即位前居于藩邸,王广渊与之交好,受宠信,他还将自己所作的文章献给英宗看。英宗即皇帝位后,任王广渊为直集贤院。谏官司马光说“:汉代的卫绾不让太子饮酒,所以景帝对待他很优厚。周代之张美私下将国家的钱给周世宗,所以世宗不喜欢他,反而待他很薄。王广渊之不忠诚,没有人比得上他,当时仁宗在位,他却暗地里投靠陛下,这哪里是忠臣之所当为?今天应当追究他的罪行,然而皇上不仅不惩罚他,反而还奖赏他,这样的话,以后还怎么叫大家谨守臣节呢?”英宗不听司马光之言,而任王广渊为群牧、三司户部判官,并且对他说:“我从《洪范》中弄懂了高明沉潜的真意,内心坚强以自立,外表柔和以待人,作为一国之君所应有的表现,都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你替我把它写在钦明殿的屏上,以便常常看一看,不单单只看开元时期的《无逸图》。”加官直龙图阁。英宗生病,内外朝臣都非常忧虑,寝食难安。英宗于是亲自写了一道诏书,晓谕大家说:“我的病没有什么大问题,很快就会好的。”王广渊照此告诉了大家。
  宋神宗即位,有人上书弹劾王广渊曾泄漏宫中的密言,被降职知齐州,后又改为京东转运使,可以在内省传达章奏。曾公亮、王安石都认为不能这样做,于是停止他在内省传达章奏。春耕时期农民苦于无力从事农耕,只有向富室大户借钱,那些富室大户也乘机大肆发放高利贷,从中得利。王广渊看到这种情况,遂上书请求将本道的钱帛五十万贷给那些贫苦的农民,这样一年就可以获得利息二十五万,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王广渊的这种做法刚好与王安石之青苗法相符合,王安石这才开始认为他还有用,即将他召回京师。御史中丞吕公著指责他过去的错误,故让他回去仍做京东转运使。程颢、李常又指责他大肆聚敛,旨在迎合朝廷的意思,而使百姓受困。刚好这时河北转运使刘庠请求不散青苗钱的奏书到了,于是王安石说:“广渊大力推行新法遭到弹劾,刘庠故意破坏新法却不加以问罪,如果这样处事,又怎么能使别人安心呢?”最后皇上没有听从程颢、李常的话。转任河东使,升任宝文阁待制、知庆州。
  宣抚使率兵攻入夏人境内,并要庆州派兵与之会合。刚把武器甲胄发给士兵,卒长吴逵即率众作乱,王广渊急忙调动五营兵围剿。吴逵带领二千人夺关而逃,广渊派遣部下将领姚兕、林广追击,降服了叛军。柔远三都的戍守兵士也想起兵响应叛贼,终没成功。广渊表面上对他们加以安抚,使他们回归戍守之地,暗地里却派兵抄近道于途中拦截邀击,将他们全部杀了。尽管他平息了叛乱,因事情是从他所领的部众中发生的,故削减了他两级俸禄。熙宁二年(1069),进升龙图阁直学士、知渭州。
  广渊小有才气而善于趋炎附势,他所选择提拔的人都和他是同类。皇上对执政说“:广渊征召的将领辅臣,不是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就是一些奸狡胥吏,甚至于濮宫书吏他也要选用这一类人充任,这是由于此类人都与朝中大臣关系密切。有那么多好的官吏,他弃而不用,却用这类人,岂不是耽误朝廷大事吗?对此我已下诏书责备他,你们也应当警告他。”这年他死去,时年六十岁,赠他为右谏议大夫。元丰初年,皇上下诏,鉴于他曾被先帝宠幸的缘故,将他的弟弟王临从皇城使提升为兵部郎中、直昭文馆,赐他的儿子王得君进士出身。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