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汉书 > 卷十六 志·地理志下

卷十六 志·地理志下

  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乐平。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县九: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泽在县西。莽曰循虏。上禄,故道,莽曰善治。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汉,行五百二十里。莽曰乐平亭。平乐道,沮,沮水出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过郡五,行四千里,荆州川。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莽曰杨德。
  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户五万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二十四。有铁官、盐官。县十一:狄道,白石山在东。莽曰操虏。上邽,安故,氐道,《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为汉。莽曰亭道。首阳,《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南,谓水所出,东至船司空入河,过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雍州浸。予道,莽曰德道。大夏,莽曰顺夏。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襄武,莽曰相桓。临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禹贡》西顷山在县西,南部都尉治也。西。《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过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
  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莽曰西海。户三万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县十三:允吾,乌亭逆水出参街谷,东至枝阳入湟。莽曰修远。浩亹,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莽曰兴武。令居,涧水出西北塞外,至县西南,入郑伯津。莽曰罕虏。枝阳,金城,莽曰金屏。榆中,枹罕,白石,离水出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莽曰顺砾。河关,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东北入塞内,至章武入海,过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破羌,宣帝神爵二年置。安夷,允街,宣帝神爵二年置。莽曰修远。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莽曰盐羌。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户六万三百七十,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县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开,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属国都尉治满福。莽曰纪德。成纪,清水,莽曰识睦。奉捷,陇,豲道,骑都尉治密艾亭。兰干。莽曰兰盾。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太初四年开。莽曰张掖。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万六千四百一十九。县十:姑臧,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里。张掖,武威,休屠泽在东北,古文以为猪野泽。休屠,莽曰晏然。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揟次,莽曰播德。鸾乌,扑褱刂,莽曰敷虏。媪围,苍松,南山,松陕水所出,北至揟次入海。莽曰射楚。宣威。
  张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开。莽曰设屏。户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二,口八万八千七百三十一。县十:觻得,千金渠西至东涫入泽中。羌谷水出羌中,东北至居延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莽曰官式。昭武,莽曰渠武。删丹,桑钦以为道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莽曰贯虏。氐池,莽曰否武。屋兰,莽曰传武。日勒,都尉治泽索谷。莽曰勒治。骊靬,莽曰揭虏。番和,农都尉治。莽曰罗虏。居延,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都尉治,莽曰居成。显美。
  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开。莽曰辅平。户万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万六千七百二十六。县九:禄福,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莽曰显德。表是,莽曰载武。乐涫,莽曰乐亭。天<阝衣>,玉门,莽曰辅平亭。会水,北部都尉治偃泉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莽曰萧武。池头,绥弥,乾齐。西部都尉治西部障。莽曰测虏。
  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正西关外有白龙堆沙,有蒲昌海。莽曰敦德。户万一千二百,口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五。县六:敦煌。中部都尉治步广候官。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莽曰敦德。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溉民田。效穀,渊泉,广至,宜禾都尉治昆仑障。莽曰广桓。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入泽,溉民田。
  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户四万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四。县二十一:高平,莽曰铺睦。复累,安俾,抚夷,莽曰抚宁。朝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渊祠。泾阳,开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东南至阳陵入渭,过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临泾,莽曰监泾。卤,灈水出西。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西。莽曰乌亭。阴密,《诗》密人国。有嚣安亭。安定,参,主骑都尉治。三水,属国都尉治。有盐官。莽曰广延亭。阴槃,安武,莽曰安桓。祖厉,莽曰乡礼。爰得,眴卷,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彭阳,鹑阴,月氏道。莽曰月顺。
  北地郡,秦置。莽曰威成。户六万四千四百六十一,口二十一万六百八十八。县十九。马领,直路,沮水出西,东入洛。灵武,莽曰威成亭。富平,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莽曰特武。灵州,惠帝四年置。有河奇苑、号非苑。莽曰令周。眴衍,方渠,除道,莽曰通道。五街,莽曰吾街。鹑孤,归德,洛水出北蛮夷中,入河。有堵苑、白马苑。回获,略畔道,莽曰延年道。泥阳,莽曰泥阴。郁郅,泥水出北蛮夷中。有牧师菀官。莽曰功著。义渠道,莽曰义沟。弋居,有盐官。大要,廉。卑移山在西北。莽曰西河亭。
  上郡,秦置,高帝元年更为翟国,七月复故。匈归都尉治塞外匈归障。属并州。户十万三千六百八十三,口六十万六千六百五十八。县二十三:肤施,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四所。独乐,有盐民。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畴。木禾,平都,浅水,莽曰广信。京室,莽曰积粟。洛都,莽曰卑顺。白土,圜水出西,东入河。莽曰黄土。襄洛,莽曰上党亭。原都,漆垣,莽曰漆墙。奢延,莽曰奢节。雕阴,推邪,莽曰排邪。桢林,莽曰桢幹。高望,北部都尉治。莽曰坚甯。雕阴道,龟兹,属国都尉治。有盐官。定阳,高奴,有洧水,可{难灬}。莽曰利平。望松,北部都尉治。宜都。莽曰坚宁小邑。
  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龙、埤是。莽曰归新。属并州。户十三万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万八千八百三十六。县三十六:富昌,有盐官。莽曰富成。驺虞,鹄泽,平定,莽曰阴平亭。美稷,属国都尉治。中阳,乐街,莽曰截虏。徒经,莽曰廉耻。皋狼,大成,莽曰好成。广田,莽曰广翰。圜阴,惠帝五年置。莽曰方阴。益阑,莽曰香阑。平周,鸿门,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出也。蔺,宣武,莽曰讨貉。千章,增山,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圜阳,广衍,武车,莽曰桓车。虎猛,西部都尉治。离石,穀罗,武泽在西北。饶,莽曰饶衍。方利,莽曰广德。隰成,莽曰慈平亭。临水,莽曰监水。土军,西都,莽曰五原亭。平陆,阴山,莽曰山宁。觬是,莽曰伏觬。博陵,莽曰助桓。盐官。
  朔方郡,武帝元朔二年开。西部都尉治窳浑。莽曰沟搜。属并州。户三万四千三百三十八,口十三万六千六百二十八。县十:三封,武帝元狩三年城。朔方,金连盐泽、青盐泽皆在南。莽曰武符。修都,临河,莽曰监河。呼遒,窳浑,有道西北出鸡鹿塞。屠申泽在东。莽曰极武。渠搜,中部都尉治。莽曰沟搜。沃野,武帝元狩三年城。有盐官。莽曰绥武。广牧,东部都尉治。莽曰盐官。临戎。武帝元朔五年城。莽曰推武。
  五原郡,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东部都尉治稒阳。莽曰获降。属并州。户三万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万一千三百二十八。县十六:九原,莽曰成平。固陵,莽曰固调。五源,莽曰填河亭。临沃,莽曰振武。文国,莽曰繁聚。河阴,蒱泽,属国都尉治。南兴,莽曰南利。武都,莽曰桓都。宜梁,曼柏,莽曰延柏。成宜,中部都尉治原高,西部都尉治田辟。有盐官。莽曰艾虏。稒阳,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虏城。莽曰固阴。莫<黑旦>,西安阳,莽曰鄣安。河目。
  云中郡,秦置。莽曰受降。属并州。户三万八千三百三,口十七万三千二百七十。县十一:云中。莽曰远服。咸阳,莽曰贲武。陶林,东部都尉治。桢陵,缘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桢陆。犊和,沙陵,莽曰希恩。原阳,沙南,北舆,中部都尉治,武泉,莽曰顺泉。阳寿。莽曰常得。
  定襄郡,高帝置。莽曰得降。属并州。户三万八千五百五十九,口十六万三千一百四十四。县一十二:成乐,桐过,莽曰椅桐。都武,莽曰通德。武进,白渠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西部都尉治。莽曰伐蛮。襄阴,武皋,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中部都尉治。莽曰永武。骆,莽曰遮要。定陶,莽曰迎符。武城,莽曰桓就。武要,东部都尉治。莽曰厌胡。定襄,莽曰著武。复陆。莽曰闻武。
  雁门郡,秦置。句注山在阴馆。莽曰填狄。属并州。户七万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万三千四百五十四。县十四:善无,莽曰阴馆。沃阳,盐泽在东北,有长丞。西部都尉治。莽曰敬阳。繁畤,莽曰当要。中陵,莽曰遮害。阴馆,楼烦乡。景帝后三年置。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入海,过郡六,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楼烦,有盐官。武州,莽曰桓州,汪陶,剧阳,莽曰善阳。崞,莽曰崞张。平城,东部都尉治。莽曰平顺。埒,莽曰填狄亭。马邑,莽曰章昭。强阴。诸闻泽在东北。莽曰伏阴。
  代郡,秦置。莽曰厌狄。有五原关、常山关。属幽州。户五万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七万八千七百五十四。县十八:桑乾,莽曰安德。道人,莽曰道仁。当城,高柳,西部都尉治。马城,东部都尉治。班氏,秦地图书班氏。莽曰班副。延陵,狋氏,莽曰狋聚。且如,于延水出塞外,东至宁入沽。中部都尉治。平邑,莽曰平胡。阳原,东安阳,莽曰竟安。参合,平舒,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沽。莽曰平葆。代,莽曰厌狄亭。灵丘。滱河东至文安入大河,过郡五,行九百四十里。并州川。广昌,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过郡三,行五百里,并州浸。莽曰广屏。卤城,虖池河东至参户入虖池别,过郡九,行千三百四十里,并州川。从河东至文安入海,过郡六,行千三百七十里。莽曰鲁盾。
  上谷郡,秦置。莽曰朔调。属幽州。户三万六千八,口十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二。县十五:沮阳,莽曰沮阴。泉上,莽曰塞泉。潘,莽曰树武。军都,温馀水东至路,南入沽。居庸,有关。雊瞀,夷舆,莽曰朔调亭。宁,西部都尉治。莽曰博康。昌平,莽曰长昌。广宁,莽曰广康。涿鹿,莽曰抪陆。且居,阳乐水出东,南入沽。莽曰久居。茹,莽曰穀武。女祁,东部都尉治。莽曰祁。下落。莽曰下忠。
  渔阳郡,秦置。莽曰通路。属幽州。户六万八千八百二,口二十六万四千一百一十六。县十二:渔阳,沽水出塞外。东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有铁官。莽曰得渔。狐奴,莽曰举符。路,莽曰通路亭。雍奴,泉州,有盐官。莽曰泉调。平谷,安乐,厗奚,莽曰敦德。犷平,莽曰平犷。要阳,都尉治。莽曰要术。白檀,洫水出北蛮夷。滑盐。莽曰匡德。
  右北平郡,秦置。莽曰北顺。属幽州。户六万六千六百八十九,口三十二万七百八十。县十六:平刚,无终,故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过郡二,行六百五十里。石成,延陵,莽曰铺武。俊靡,灅水南至无终东入庚。莽曰俊麻。薋,都尉治。莽曰裒睦。徐无,莽曰北顺亭。字,榆水出东。土根,白狼,莽曰伏狄。夕阳,有铁官。莽曰夕阴。昌城,莽曰淑武。骊成,大揭石山在县西南。莽曰揭石。广成,莽曰平虏。聚阳,莽曰笃睦。平明。莽曰平阳。
  辽西郡,秦置。有小水四十八,并行三千四十六里。属幽州。户七万二千六百五十四,口三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五。县十四:且虑,有高庙。莽曰鉏虑。海阳,龙鲜水东入封大水。封大水,缓虚水皆南入海。有盐官。新安平。夷水东入塞外。柳城,马首山在西南。参柳水北入海。西部都尉治。令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肥如,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又有卢水,南入玄。莽曰肥而。宾从,莽曰勉武。交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东部都尉治。莽曰禽虏。阳乐,狐苏,唐就水至徒河入海。徒河,莽曰河福。文成,莽曰言虏。临渝,渝水首受白狼,东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莽曰冯德。絫。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宾水,皆南入官。莽曰选武。
  辽东郡,秦置。属幽州。户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万二千五百三十九。县十八:襄平。有牧师官。莽曰昌平。新昌,无虑,西部都尉治。望平,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莽曰长说。房,候城,中部都尉治。辽队,莽曰顺睦。辽阳,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莽曰辽阴。险渎,居就,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高显,安市,武次,东部都尉治。莽曰桓次。平郭,有铁官、盐官。西安平,莽曰北安平。文,莽曰文亭。番汗,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沓氏。
  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开。高句骊,莽曰下句骊。属幽州。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县三:高句骊,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又有南苏水,西北经塞外。上殷台,莽曰下殷。西盖马。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莽曰玄菟亭。
  乐浪郡,武帝元封三年开。莽曰乐鲜。属幽州。户六万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万六千七百四十八。有云鄣。县二十五:朝鲜,讑邯,浿水,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乐鲜亭。含资,带水西至带方入海。黏蝉,遂成,增地,莽曰增土。带方,驷望,海冥,莽曰海桓,列口,长岑,屯有,昭明,高部都尉治。镂方,提奚,浑弥,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东暆,不耐,东部都尉治。蚕台,华丽,邪头昧,前莫,夫租。
  南海郡,秦置。秦败,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万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万四千二百五十三。有圃羞官。县六:番禺,尉佗都。有盐官。博罗,中宿,有洭浦官。龙川,四公,揭阳,莽曰南海亭。
  郁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有小溪川水七,并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属交州。户万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万一千一百六十二。县十二:布山,安广,阿林,广郁,郁水首受夜郎豚水,东至四会入海,过郡四,行四千三十里。中留,桂林,潭中,莽曰中潭。临尘,朱涯水入领方。又有斤南水。又有侵离水,行七百里。莽曰监尘。定周,周水首受无敛,东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驩水首受牂柯东界,入朱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领方,斤南水入郁。又有墧水。都尉治。雍鸡。有关。
  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离水关。户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县十:广信,莽曰广信亭。谢沐,有关。高要,有盐官。封阳,临贺,莽曰大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有荔平关。猛陵。龙山,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莽曰猛陆。
  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九万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三十七。县十:羸<阝娄>,有羞官。安定,苟屚,麋泠,都尉治。曲易,此带,稽徐,西于,龙编,朱■。
  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高凉,合浦。有关。莽曰桓亭。临允,牢水北入高要入郁,过郡三,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卢,都尉治。
  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开。有小水五十二,并行八千五百六十里。户三万五千七百四十三,口十六万六千一十三。有界关。县七:胥浦,莽曰驩成。居风,都庞,馀发,咸驩,无切,都尉治。无编。莽曰九真亭。
  日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有小水十六,并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属交州。户万五千四百六十,口六万九千四百八十五。县五:朱吾,比景,卢容,西卷,水入海,有竹,可为杖。莽曰日南亭。象林。
  赵国,故秦邯郸郡,高帝四年为赵国。景帝三年复为邯郸郡,五年复故。莽曰桓亭。属冀州。户八万四千二百二,口三十四万九千九百五十二。县四:邯郸。堵山,牛首水所出,东入白渠。赵敬侯自中矣徙此。易阳,柏人,莽曰寿仁。襄国。故刑国。西山,渠水所出,东北至任入浸。又有蓼水、冯水,皆东至朝平入湡。
  广平国,武帝征和二年置为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复故。莽曰富昌。属冀州。户二万七千九百八十四,口十九万八千五百五十八。县十六:广平,张,朝平,南和,列葭水东入氵虒。列人,莽曰列治。斥章,任,曲周,武帝建元四年置。莽曰直周。南曲,曲梁,侯国。莽曰直梁。广乡,平利,平乡,阳台,侯国。广年,莽曰富昌。城乡。
  真定国,武帝元鼎四年置。属冀州。户三万七千一百二十六,口十七万八千六百一十六。县四,真定,故东垣,高帝十一年更名。莽曰思治。稾城,莽曰稾实。肥累,胡肥子国,绵曼。斯洨水首受太白渠,东至鄡入河。莽曰绵延。
  中山国,高帝郡,景帝三年为国。莽曰常山,属冀州。户十六万八百七十三,口六十六万八千八十。县十四:卢奴,北平,徐水东至高阳入博。又有卢水,亦至高阳入河。有铁官。莽曰善和。北新成,桑钦言易水出西北,东入滱,莽曰朔平,唐,尧山在南。莽曰和亲。深泽,莽曰翼和。苦陉,莽曰北陉。安国,莽曰兴睦。曲逆,蒲阳山,蒲水所出,东入濡,又有苏水,亦东入濡,莽曰顺平。望都,博水东至高阳入河。莽曰顺调。新市,新处,毋极,陆成,安险。莽曰宁险。
  信都国,景帝二年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复故。莽曰新博。属冀州。户六万五千五百五十六,口万三十万四千三百八十四。县十七:信都,王都。故章河、故虖池皆在北,东入海。《禹贡》绛水亦入海。莽曰新博亭。历,莽曰历宁。扶柳,辟阳,莽曰乐信。南宫,莽曰序下。下博,莽曰闰博。武邑,莽曰顺桓。观津,莽曰朔定亭。高提,广川,乐乡,侯国。莽曰乐丘。平堤,侯国。桃,莽曰桓分。西梁,侯国。昌成,侯国。东昌,侯国。莽曰田昌。脩。莽曰脩治。
  河间国,故赵,文帝二年别为国。莽曰朔定。户四万五千四十三,口十八万七千六百六十二。县四:乐成,虖池别水首受虖池河,东至东光入虖池河。莽曰陆信。候井,武隧,莽曰桓隧。弓高。虖池别河首受虖池河,东至平舒入海。莽曰乐成。
  广阳国。高帝燕国,昭帝元凤元年为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莽曰广有,户二万七百四十,口七万六百五十八。县四:蓟,故燕国,召公所封。莽曰伐戎。方城。广阳,阴乡。莽曰阴顺。
  甾川国,故齐,文帝十八年别为国。后并北海。户五万二百八十九,口二十二万七千三十一。县三:剧,义山,蕤水所出,北至寿光入海。莽曰俞。东安平,菟头山,女水出,东北至临甾入巨定。楼乡。
  胶东国,故齐,高帝元年别为国,五月复属齐国,文帝十六年复为国。莽曰郁秩。户七万二千二,口三十二万三千三百三十一。县八:即墨,有天室山祠。莽曰即善。昌武,下密,有三石山祠。壮武,莽曰晓武。郁秩,有铁官。挺,观阳,邹卢。莽曰始斯。
  高密国,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户四万五百三十一,口十九万二千五百三十六。县五:高密,莽曰章牟。昌安,石泉,莽曰养信。夷安,莽曰原亭。成乡。莽曰顺成。
  城阳国,故齐。文帝二年别为国。莽曰莒陵。属兖州。户五万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二十万五千七百八十四。县四:莒,故国,盈姓,三十世为楚所灭。少昊后。有铁官。莽曰莒陵。阳都,东安,虑。莽曰著善。
  淮阳国,高帝十一年置。莽曰新平。属兖州。户十三万五千五百四十四,口九十八万一千四百二十三。县九:陈,故国,舜后,胡公所封,为楚所灭。楚顷襄王自郢徙此。莽曰陈陵。苦,莽曰赖陵。阳夏。宁平,扶沟,涡水首受狼汤渠,东至向入淮,过郡三,行千里。固始,圉,新平,柘。
  梁国,故秦砀郡,高帝五年为梁国。莽曰陈定。属豫州。户三万八千七百九,口十万六千七百五十二。县八:砀,山出文石。莽曰节砀。甾,故戴国。莽曰嘉穀。杼秋,莽曰予秋。蒙,获水首受甾获渠,东北至彭城入泗,过郡五,行五百五十里。莽曰蒙思。已氏,莽曰已善。虞,莽曰陈定亭。下邑,莽曰下洽。睢阳。故宋国,微子所封。《禹贡》盟诸泽在东北。
  东平国,故梁国,景帝中六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无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莽曰有盐。属兖州。户十三万一千七百五十三,口六十万七千九百七十六。有铁官。县七:无盐,有郈乡。莽曰有盐亭。任城,故任国,太昊后,风姓。莽曰延就亭。东平陆,富城,莽曰成富。章,亢父,诗亭,故诗国。莽曰顺父。樊。
  鲁国,故秦薛郡,高后元年为鲁国。属豫州。户十一万八千四十五,口六十万七千三百八十一。县六:鲁,伯禽所封。户五万二千。有铁官。卞,泗水西南至方与入沛,过郡三,行五百里,青州川。汶阳,莽曰汶亭。蕃,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驺,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峄山在北。莽曰驺亭。薛。夏车正奚仲所国。后迁于邳,汤相仲虺居之。
  楚国,高帝置,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复故。莽曰和乐。属徐州。户十一万四千七百三十八,口四十九万七千八百四。县七:彭城,古彭祖国。户四万一百九十六。有铁官。留,梧,莽曰吾治。傅阳,故逼阳国。莽曰辅阳。吕,武原,莽曰和乐亭。甾丘。莽曰善丘。
  泗水国,故东海郡,武帝元鼎四年别为泗水国。莽曰水顺。户二万五千二十五,口十一万九千一百一十四。县三:氵夌,莽曰生夌。泗阳,莽曰淮平亭。于。莽曰于屏。
  广陵国。高帝六年属荆州,十一年更属吴。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广陵。莽曰江平。属徐州。户三万六千七百七十三,口十四万七百二十二。有铁官。县四:广陵,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皆都比,并得鄣郡,而不得吴。莽曰安定,江都,有江水祠。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阳入湖。高邮,平安。莽曰杜乡。
  六安国。故楚,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复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莽曰安风。户三万八千三百四十五,口十七万八千六百一十六。县五:六,故国,皋繇后,偃姓,为楚所灭。如溪水首受沘,东北至寿春入芍陂。蓼,故国,皋繇后,为楚所灭。安丰,《禹贡》大别山在西南。莽曰美丰。安风,莽曰安风亭。阳泉。
  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莽曰填蛮。属荆州。户四万三千四百七十,口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五。县十三:临湘,莽曰抚睦。罗,连道,益阳,湘山在北。下隽,莽曰闰隽。攸,酃,承阳,湘南,《禹贡》衡山在东南,荆州山。昭陵,荼陵。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莽曰声乡。容陵,安成。庐水东至庐陵,入湖汉。莽曰思成。
  本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武帝开广三边。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提封田一万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顷,其一万万二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八十九顷,邑居道路,山川林泽,群不可垦,其三千二百二十九万九百四十七顷,可垦不可垦,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

译文

  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设置。王莽时叫乐平郡。有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户,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口人。有九个县:武都县,束汉水接受氐道水的水源,一叫沔水,经过江夏,称为夏水,流入长江、天池大泽在县的西面。王莽时叫循虏县。上禄县,故道县,王莽时叫善治县。河池县,泉街水向南到沮县流入汉水,行程五百二十里。王莽时叫乐平亭县。平乐道县,沮县,沮水发源于东狼谷,向南到沙羡县的南面流入长江,经过五个郡,行程四千里,是荆州的河流。嘉陵道县,循成道县,下辨道县。王莽时叫杨堕墨。
  陇西郡,秦时设置,王莽时叫厌戎郡。有五万三千九百六十四户,二十三万六干八百二十四口人。有铁官、盐官。有十一个县:狄道县,A石山在东。王莽时叫操虏县。上邦县,安故县,氐道县,《禹贡》上养水的发源地,到武都就成为汉水。王莽时叫亭道县。首阳县,《禹贡》上的乌鼠同穴山在西南,是?胃水的发源地,向东到船司空进入黄河,经过四个郡,行程一千八百七十里,是雍州的灌渠。予道县,王莽时叫德道县。大夏县,王莽时叫顺夏县。羌道县,羌水流出塞外,向南到阴平县流入白水,经过三个郡,行程六百里。襄武县,王莽时叫相桓县。临洮县,洮水流出西羌中,向北到袍罕束面流入黄河。《禹贡》上的西顷山在县西,南部由都尉治理。西县。《禹贡》上的幡冢山,是西汉水的发源地,向南流入广汉县的白水,向东南到江州县流入长江,经过四个郡,行程二千七百六十里。王莽时叫西治县。
  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设置。王莽时叫西海郡。有三万八千四百七十户,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口人。有十三个县:允吾县,乌亭逆水流出参街谷,向东到枝阳县流入湟水。王莽时叫修远县。浩叠县,浩叠水流出西塞外,向东到允吾县流入湟水。王莽时叫兴武县。令居县,涧水流出西北塞外,到县的西南,流入郑伯津。王莽时叫罕虏县。枝阳县,金城县,王莽时叫金屏县。榆中县,抱罕县,白石县,离水流出西塞外,向东到袍罕县流入黄河。王莽时叫顺砾县。河关县,积石山在西南羌中。黄河水在塞外流动,向东北流入塞内,到章武县流入大海,经过十六个郡,行程九千四百里。破羌县,宣帝神爵二年设置。安夷县,允街县,宣帝神爵二年设置。王莽时叫修远县。临羌县。西北到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面则是湟水的发源地,向东到允吾县流入黄河。西面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王莽时叫盐羌县。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设置。王莽时叫填戎郡。髓改为泌。有六万三百七十户,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口人。有十六个县:平襄县,王莽时叫平相县。街泉县,戎邑道县,王莽时叫填戎亭县。望垣县,阿阳县,王莽时叫望亭县。罕开县,绵诸道略阳道县,《禹贡》上的圭旦山在县南的梧中聚。王莽时叫冀治县。勇士县,附属的侯国的都尉治理满福。王莽时叫纪德县。成纪县,清水县,王莽时叫识睦县。奉捷县,陇县,砾道县,骑都尉治理密艾亭。兰干县。王莽时叫兰盾县。
  武威郡,原来匈奴休屠王的地方。武帝太初四年设置。王莽时叫张掖郡。有一万七千五百八十一户,七万六千四百一十九人。有十个县:姑臧县,谷水发源于南山,向北到武威县流入大海,行程七百九十里。张掖县,武威县,休屠泽在东北,古代文字记载认为是猪壁泽。休屠县,王莽时叫晏然县。都尉治理熊水障。北部都尉治理休屠城。揞次县,王莽时叫播德县。鸾乌县,扑刺县,王莽时叫敷虏县。媪围县,苍松县,柑陕水发源于南山,向北到揞次县流入大海。王莽时叫射楚县。宣威县。
  张掖郡,以前匈奴昆邪王的地方,武帝太初元年设置。王莽时叫设屏县。有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二户,八万八千七百三十一口人。有十个县:鲽得县,千金渠向西到乐涫流入湖泽中。羌谷水从羌中流出,向东北到居延县流入大海,经过两个郡,行程两千一百里。王莽时叫官式县。昭武县,王莽时叫渠武郡。删丹县,桑钦认为从这裹开始疏通弱水,向西到酒泉合黎。王莽时叫贯虏县。氐池县,王莽时叫否武。屋兰县,王莽时叫传武。曰勒县,都尉的治所在泽索谷。王莽时叫勒治。骊轩县,王莽时叫揭虏。番和县,农都尉治理。王莽时叫罗虏县。居延县,居延泽在东北,古文记载认为是流沙。都尉治理。王莽时叫居成县。显美县。
  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设置。王莽时叫辅平郡。有一万八千一百三十七户,七万六千七百二十六V1人。有九个县:禄福县,呼蚕水发源于南羌中,向东北到会水流入羌谷。王莽时叫显德县县。表是县,王莽时叫载武县。乐涫县,王莽时叫乐亭。天哝县,玉门县,王莽时叫辅平亭。会水县,北部都尉治偃泉障。东部都尉治束部障。王莽时叫萧武县。池头县,绥弥县,干齐县。西部都尉治西部障。王莽时叫测虏瑟。
  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郡而设置。正西关外有白龙堆沙,有蒲昌海。王莽时叫敦德郡。有一万一千二百户,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五口人。有六个县:敦煌县,中部都尉治步广设候官。杜林认为是古代瓜州地,出产美瓜。王莽时叫敦德县。冥安县,南面籍端水发源于南羌中,向西北流入湖泽,灌溉民田。效谷县,渊泉县,广至县,宜禾都尉治昆仑障。王莽时叫广桓县。龙勒县。有阳关、玉门阗,都由都尉治理。氐置水发源于南羌中,向东北流入湖泽,灌溉民田。
  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设置。有四万二千七百二十五户,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四口人。有二十一个县:高平县,王莽时叫铺睦县。复累县,安俾县,抚夷县,王莽时叫抚宁县。朝那县,有端旬祠十五所,胡人的巫祝。还有湫渊祠。泾阳县,开头山在西面,《禹贡》上泾水的发源地,向东南到阳陵流入渭水,晋国三个郡,行程一千零六十里,是雍州的河流。临泾县,王莽时叫监泾县。卤县,洒水从西面流出。乌氏县,乌水从西面流出,向北流入黄河。都卢山在西面。王莽时叫乌亭县。阴密县,《诗》上的密人国。有嚣安亭县。安定县,参缣县,主骑都尉治理。三水县,附局侯国的都尉治理。有盐官。王莽时叫广延亭县。阴槃县,安武县,王莽时叫安桓县。祖厉县,王莽时叫乡礼县。爰得县,晌卷县,黄河水分流出成为河沟,向东到富平县流入黄河。彭阳县,鹑阴县,月氏道县。王莽时叫别。顷县。
  北地郡,秦时设置。王莽时叫威成郡。有六万四千四百六十一户,二十一万零六百八十八171人。有十九个县:马领县,直路县,沮水向西流出,向东流入洛水:灵武县,王莽时叫威成亭。富平县,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浑怀都尉治塞外的浑怀障:王莽时叫特武县。灵州县,惠帝四年设置。有河奇苑、号非苑:王莽时叫令周县。晌衍县,方渠县,除道县,土莽时叫通道县。五街县,王莽时ou吾街县:鹑孤县,归德县,洛水从北面蛮夷中流出,流入黄河。有堕垄、旦昼垄。回获县,略畔道县,王菱时叫延年道县。泥阳县,王莽时叫泥阴县。郁郅县,泥水从北蛮夷中流出。有牧师菀官。王莽时叫功着县。义渠道县,王莽时叫义沟县:弋居县,有盐官。大变县,廉县。卑移山在西北。王莽时叫西河亭。
  上郡,秦时设置,高帝元年改为翟国,后来又恢复原名:匈归都尉治理塞外的匈归障:属于并州。有十万三千六百八十三户,六十万六千六百五卜八人。有二十三个县:肤施县,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四所。独乐县,有盐官。阳周县,桥山在南面,有黄帝冢。王莽时叫上陵峙。木禾县,平都县,浅水县,王莽时叫广信县。京室县,王莽时叫积粟县。洛都县,王莽时叫卑顺县。白土县,圜水从西流出,向东流入黄河:王莽时叫黄上县。襄洛县,王莽时叫上党亭。原都县,漆垣县,王莽时叫漆墙县。奢延县,王莽时叫奢节县。雕阴县,推邪县,王莽时叫排邪县。桢林县,王莽时叫桢干县。高望县,北部都尉治理。王莽时叫坚宁县。雕阴道县,龟兹县,属国都尉治理。有盐官。定阳县,高奴县,有洧水,叮点燃。王莽时叫利平县。望松县,北部都尉治理。宜都县。王莽时叫坚宁小邑。
  西河郡,亘造互塑四年设置。南部都尉治理塞外的翁龙县、埤是县。王菱时叫归新郡,属韭州。有十三万六千三百九十户,六十九万八千八百三十六口人。有三十六个县:富昌县,有盐官。王莽时叫富成县。骝虞县,鹄泽县,平定县,王莽时叫阴平亭:美稷县,属国都尉治理。中阳县,乐街县,王莽时叫截虏县。徒经县,士莽时叫廉耻县。皋狼县,大成县,王莽时叫好成县。广田县,王莽时叫广翰县。圜阴县,惠帝五年设置。王莽时叫方阴县,益阑县,王莽时叫香阑县。平周县,鸿门县,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底喷出。蔺县,宣武县,王莽时叫讨貉县。千章县,增山县,有道路向西面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理。圜阳县,广衍县,武车县,王莽时叫桓车县。虎猛县,西部都尉治理。离石县,谷罗县,武泽在西北。饶县,王莽时叫饶衍县。方利县,王莽时叫广德县。隰成县,王莽时叫慈平亭。临水县,王莽时叫监水县。土军县,西都县,王莽时叫五原亭:平陆县,阴山县,王莽时叫山宁县。鱿是县,王莽时叫伏脱县。博陵县,王莽时叫助桓县。盐官县。
  朔方郡,武帝元朔二年设置。西部都尉治理窳浑:王莽时叫沟搜郡。属于并州:有三万四千三百三十八户,十三万六千六百二十八口人。有十个县:三封县,武帝元狩三年筑城。朔方县,金连盐泽、青盐泽都在南。王莽时叫武符县。修都县,临河县,王莽时叫监河县。呼遒县,窳浑县,有道路向西北;一鸡鹿塞。屠申泽在束面。王莽时叫极武县。渠搜县,中部都尉治理。王莽时叫沟搜县。沃壁县,武帝元狩三年建城:有盐官。王莽时叫绥武县。广牧县,东部都尉治理。王莽时叫盐官。临戎县。武帝元朔五年建城一王莽时叫推武县。
  五原郡,秦时叫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改名。东部都尉治理桐阳县。王莽时叫获降县。属于并州。有三万九干三百二十二户,二十三万一千三百二十八口人。有十六个县:九原县,王莽时叫成平县。固陵县,王莽时叫固调县。五原县,王莽时叫填河亭。临沃县,王莽时叫振武县。文国县,王莽时叫繁聚县。河阴郡,蒲泽郡,属国都尉治理。南兴县,王莽时叫南利县。武都县,王莽时叫桓都县。宜梁题,曼柏县,王莽时叫延柏县。成宜县,中部都尉治理区高,西部都尉治理田辟。有盐官。王莽时叫艾虏县。梱阳县,向北流出石门障形成光禄城,又西北形成支就城,又向西北得到头曼城,又向西北得到库河城,义向西得到宿虏城。王莽时叫固阴县。莫胆县,西安阳县,王莽时叫鄣安县。河目县。
  云中郡,秦时设置。王莽时叫受降郡。属于并州。有三万八千三百零三户,十七万三千二百七十口人。有十一个县:云中县,王莽时叫远服县。咸阳县,王莽时叫贲武县。陶林县,东部都尉治理。桢陵县,缘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理。王莽时叫桢陆县。犊和县,沙陵县,王莽时叫希恩县。原阳县,沙南县,北舆县,中部都尉治理。武泉县,王莽时叫顺泉县。阳寿县。王莽时叫常得县。
  定襄郡,高帝时设置。王莽时叫得降郡。属于并州。有三万八千五百五十九户,十六万三千一百四十四口人。有十二个县:成乐县,桐过县,王莽时叫椅桐县。都武县,王莽时叫通德县。武进县,白渠水流出塞外,向西到沙陵流入黄河。西部都尉治理。王莽时叫伐蛮县。襄阴县,武皋县,荒干水流出塞外,向西到沙陵流入黄河。中部都尉治理。王莽时叫永武县。骆县,王莽时叫遮要县。定陶县,王莽时叫迎符县。武城县,王莽时叫桓就县。武要县,东部都尉治理。王莽时叫厌胡县。定襄县,王莽时叫着武县。复陆县。王莽时叫闻武县。
  雁门郡,秦时设置。句注山在阴馆。王莽时叫填狄郡。属于并州。有七万三千一百三十八户,二十九万三千四百五十四E1人。有十四个县:善无县,王莽时叫阴馆县。沃阳县,盐泽在东北,有长丞。西部都尉治理。王莽时叫敬阳县。繁峙县,王莽时叫当要县。中陵县,王莽时叫遮害县。阴馆县,有楼烦乡。景帝后三年设置。治水发源于累头山,向东到泉州流入大海,经过六个郡,行程一千一百里。王莽时叫富代县。楼烦县,有盐官。武州县,王莽时叫桓州县。洼陶县,剧阳县,王莽时叫善阳县。崞县,王莽时叫崞张县。平城县,东部都尉治理。王莽时叫平顺县。埒县,王莽时叫填狄亭。马邑县,王莽时叫章昭县。彊阴县。诸闻泽在东北。王莽时叫伏阴县。
  代郡,秦时设置。王莽时叫厌狄郡。有五原关、常山关。属于幽州。有五万六千七百七十一户,二十七万八干七百五十四口人。有十八个县:桑干县,王莽时叫安德县。道人县,王莽时叫道仁县。当城县,高柳县,西部都尉治理。马城县,东部都尉治理。班氏县,秦时地图上写的是班氏。王莽时叫班副。延陵县,标氏县,王莽时叫标聚县。且如县,于延水发源于塞外,向东到宁县流入沽水。中部都尉治理。平邑县,王莽时叫乎胡县。阳原县,束安阳县,王莽时叫竟安县。参合县,平舒县,祁夷水向北到桑干流入沽水。王莽时叫平葆县。代县,王莽时叫厌狄亭。灵丘县,淀河向东到文安县流入大河,经过五个郡,行程九百四十里。是并州的河流。广昌县,涞水向东南到容城流入黄河,经过三个郡,行程五百里,是并州的灌渠。王莽时叫广屏县。卤城县。库池河向东到参户流入库池支流,经过九个郡,行程一千三百四十里,是并州的河流。从河东到文安县流入大海,经过六个郡,行程一千三百七十里。王莽时叫鲁盾县。
  上谷郡,秦时设置。王莽时叫朔调郡。属于幽州。有三万六千零八户,十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二口人。有十五个县:沮阳县,王莽时叫沮阴县。泉上县,王莽时叫塞泉县。潘县,王莽时叫树武县。军都县,温余水向东到路县,向南流入沽水。居庸县,有关口。雊瞀县,夷舆县,王莽时叫朔调亭。宁县,西部都尉治理。王莽时叫博康县。昌平县,王莽时叫长昌县。广宁县,王莽时叫广康县。涿鹿县,王莽时叫怖陆县。且居县,阳乐水向东流出,南面流入沽水。王莽时叫久居县。茹县,王莽时叫谷武县。女祁县,束部都尉治理。王莽时叫祁县。下落县。王莽时叫下盅题。
  渔阳郡,秦时设置。王莽时叫通路郡。属于幽州。有六万八千八百零二户,二十六万四千一百一十六口人。有十二个县:渔阳县,沾水流出塞外,向东南到泉州流入大海,行程七百五十里。有铁官。王莽时叫得渔县。狐奴县,王莽时叫举符县。路县,王莽时叫通路亭。雍奴县,泉州县,有盐官。王莽时叫泉调县。平谷县,安乐县,厍奚县,王莽时叫敦德县。犷平县,王莽时叫平犷县。要阳县,都尉治理。王莽时口u要术县。白檀县,洫水流iIL蛮夷。滑盐县。王菱时叫匡龃。
  右北平郡,秦时设置。王莽时叫北顺郡。属于幽州。有六万六千六百八十九户,三十二万七百八十口人。有十六个县:平刚县,无终县,是以前的无终子国。冱水向西到雍奴县流入大海,经过两个郡,行程六百五十里。石成县,廷陵县,王莽时叫铺武县。俊靡县,漫水向南到无终东流入庚水。王莽时叫俊麻县。旧县,都尉治理。王莽时叫哀睦县。徐无县,王莽时叫北顺亭。字县,榆水从东面流出。上垠县,白狼县,王莽时叫伏狄县。夕阳县,有铁官。王莽时叫夕阴县。昌城县,王莽时。u淑武县。骊成县,大揭石山在县的西南面。王莽时叫揭石县。广成县,王莽时叫平虏县。聚阳县,工莽时叫笃睦县、平明县。王莽时叫平阳县。
  辽西郡,秦时设置:有小河四十八条,并行三千零四十六里。属于幽州。有七万二千六百五十四户,三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五口人。有十四个县:且虑县,有高庙:王莽时叫组虑县。海阳县,龙鲜水向东流入封大水。封大水、缓虚水都向南流入大海。有盐官。新安平县,夷水向东流入塞外。柳城县,马首山在西南。参柳水向北流入大海。西部都尉治理。令支县,有孤竹城。王莽时叫令氏亭。肥如县,玄水向东流入濡水。濡水向南流入海阳水。还有卢水,向南流入玄水。王莽时叫肥而县。宾从县,王莽时叫勉武县。交黎县,渝水首先从塞外接受水源,向南流入人海。东部都尉治理。王莽时叫禽虏县。阳乐县,狐苏县,唐就水到徒河流入大海。徒河县,王莽时叫河福县。文成县,王莽时叫言虏县。临渝县,渝水首先接受白狼水的水源,向东流入塞外。还有侯水,向北流入渝水。王莽时叫冯德县。萦县。官水向南流入人海。还有揭石水、宾水,都向南流入官水。王莽时叫选武竖。
  辽东郡,秦时设置。属于幽州。有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二户,二十七万二千五百三十九口人。有十八个县:襄平县,有牧师官。王莽时叫昌平县。新昌县,无虑县,西部都尉治理。望平县,大辽水流出塞外,向南到安市县流人大海,行程一千二百五十里。王莽时叫长说县。房县,候城县,中部都尉治理。辽队县,王莽时叫顺睦县。辽阳县,大梁水向西南到辽阳县流入辽水。王莽时叫辽阴县。险渎县,居觎,室伪水发源于室伪山,向北到襄平流入梁水。高显县,安市县,武次县,东部都尉治理。王莽时叫桓次县。平郭县,有铁官、盐官。西安平县,王莽时叫北安平县。文县,王莽时叫文亭县。番汁县,沛水流出塞外,向西南流入大海。沓氏县。
  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设置。高句骊,王莽时叫下句骊。属于幽州:有四万五千零六户,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E1人。有三个县:高句骊县,辽发源于产山,向西南到辽坠整流。又有直筮水,向西北流过塞外。上殷台县,土莽时叫下殷县。西盖马县。马訾水向西北流入盐难水,西南到西安平县流入大海,经过两个郡,行程:千一百里。王莽时叫玄菟亭。
  乐浪郡,武帝元封二年设置。王莽时叫乐鲜郡,属于幽州。有六万二千八百一十二户,四十万六千七百四十八口人。有云鄣,有二十五个县:朝鲜县,欣邯县,湏水县,水流向西到增地县流入大海。王莽时叫乐鲜亭县。含资县,带水向西到带方县流入大海。黏蝉县,遂成县,增地县,王莽时叫增土县。带方县,驷望县,海冥县,王莽时叫海桓县:列口县,长岑县,屯有县,昭明县,南部都尉治理。镂方县,提奚县,浑弥县,吞列县,列水发源于分黎山,向西到黏蝉县流入大海,行程八百::十里。东吨县,不而县,束部都尉治理。蚕台县,华丽县,邪头昧县,前莫县,夫租县。
  南海郡,秦时设置。秦国败亡后,尉佗在这里称王。武帝元鼎六年设置。属于交州。有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三户,九万四千二百五十三口人。有圃羞官。有六个县:番禺县,是尉佗王的都城。有盐官。博罗县,中宿县,有沤浦官。龙川县,四会县,揭阳县。王莽时叫南海亭。
  郁林郡,以前秦国的桂林郡,属于尉佗。武帝元鼎六年设置,并改名。有小溪河水七条,并行三千一百一十里。王莽时叫郁平县,简于交州。有一万二千四百一十五户,七万一千一百六十二口人。有十二个县:布山县,安广县,阿林县,广郁县,郁水首先从夜郎豚水接受水源,向东到四会县流入大海,经过四个郡,行程四千零三十里。中留县,桂林县,潭中县,王莽时叫中潭县。临尘县,朱涯水流入领方。又有斤南水。还有侵离水,行程L百里。王莽时叫监尘县。定周县,周水首先从无敛接受水源,向东流入潭。行程匕百九十里。增食县,骥水首先从烊柯束界接受了水源,流入朱涯水,行程五百七十里。领方县,斤南水流入郁水。还有墦水。都尉治理。雍鸡县。有关。
  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设置。王莽时叫新广郡。属于交州。有离水关。有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九户,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口人。有十个县:广信县,王莽时叫广信亭。谢沐县,有关。高要县,有盐官。封阳县,临贺县,王莽时叫大贺县。端溪县,冯乘县,富川县,荔蒲县,有荔平关。猛陵县。合水发源于龙山,向南到布山流入大海。王莽时叫猛陆县。
  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设置,属于交州。有九万二千四百四十户,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三十七口人。有十个县:羸喽县,有羞官。安定县,苟届县,麓泠县,都尉治理。曲易县,北带县,稽徐县,西于县,龙编县,朱载县。
  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设置。王莽时叫桓合郡。属于交州。有一万五千三百九十八户,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口人。有五个县:徐闻县,高凉县,合浦县,有关。王莽时叫桓亭县。临允县,牢水向北流入高要,再流入郁水,经过三个郡,行程五百三十里。王莽时叫大允县。朱卢县。都尉治理。
  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设置。有小河五十二条,并行八千五百六十里。有三万五千七百四十三户,十六万六千零一十三E1人。有界关。有七个县:胥浦县,王莽时叫驱成县。居风县,都庞县,余发县,咸骥县,无切县,都尉治理。无编县。王莽时叫立真皇。
  日南郡,以前秦国的象郡,武帝元鼎六年设置,并改名。有河十六条,并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属于交州。有一万五千四百六十户,六万九千四百八十五口人。有五个县:朱吾县,比景县,卢容县,西卷县,河流流入大海,有竹子,可作拐杖。王莽时叫日南亭。象林县。
  赵国,以前秦国的邯郸郡,高帝四年成为趟国,景帝三年恢复为邯郸郡,五年又恢复为原名。王莽时叫桓亭。属于冀州。有八万四千二百零二户,三十四万九千九百五十二口人。有四个县:邯郸县,牛首水发源于堵山,向东流入白渠。赵敬侯从中牟迁到造裹。易阳县,柏人县,王莽时叫寿仁县。襄国县。是以前的邢国。渠水发源于西山,向东北到任县流入灌渠。又有蓼水、冯水,都向束到朝平县流入涡水。
  广平国,武帝征和二年设置为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恢复原名。王莽时叫富昌郡。属于冀州。有二二万七千九百八十四户,十九万八千五百五十八口人。有十六个县:广平县,张县,朝平县,南和县,列葭水向东流入洒水。列入县,王莽时叫列治县。斥章县,任县,曲周县,武帝建元四年设置。王莽时叫直周县。南曲县,曲梁县,是侯国。王莽时叫直凿鳄。广乡县,平利县,平乡县,阳台县,是侯国。广年县,王莽时叫富昌县。城乡县。
  真定国,武帝元鼎四年设置。属于冀州。有三万七千一百二十六户,十七万八千六百一十六口人。有四个县:真定县,是原来的束垣县,高帝卜一年改名。王莽时叫思治县。稿城县,工莽时叫稿实县。肥汇县,是以前的肥子国。绵曼县。斯汶水首先从太白渠接受水源,向东到垫毖流入董回。王菱时叫钟至递。
  中山国,高帝时的郡,景帝三年成为国。王莽时叫常山国。属于冀州。有十六万零八百七十三户,六十六万八千零八十El人。有十四个县:卢奴县,北平县,徐水向东到高阳流入博水。还有卢水,也到高阳流入黄河。有铁官。王莽时叫善和县。北新成县,桑钦说易水从西北流出,向东流入淀水。王莽时叫朔平县。唐县,尧山在南面。王莽时叫和亲县。深浬县,王莽时叫翼和县。苦陉县,王莽时叫北陉县。安国县,王莽时叫兴睦县。曲逆县,蒲阳山是蒲水的发源地,向东流入濡水。还有苏水,也向东流入濡水。王莽时叫顺平县。望都县,博水向东到高阳流入黄河。王莽时叫顺调县。新市县,新处县,毋极县,陆成县,安险县。王莽时叫宁险县。
  信都国,景帝二年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恢复原名。王莽时叫新博。属于冀州。有六万五千五百五十六户,三十万四千三百八十四口人。有十七个县:信都县,是诸侯王的都城。原章河、原库池都在北面,向东流入大海。《禹贡》的绛水也流入大海。王莽时叫新博亭。历县,王莽时叫历宁县。扶柳县,辟阳县,王莽时叫乐信县。南宫县,王莽时叫序下县。下博县,王莽时叫闰博县。武邑县,王莽时叫顺桓县。观津县,王莽时叫朔定亭。高堤县,广川县,乐乡县,是侯国。王莽时叫乐丘县。平堤县,是侯国。桃县,王莽时叫桓分县。西梁县,是国。昌成县,是侯国。束昌县,是侯国,王莽时叫田昌县。脩县。王莽时叫脩治县。
  河间国,原来的赵国,文帝二年另立为诸侯国。王莽时叫朔定。有四万五千零四十三户,十八万七千六百六十二口人。有四个县:乐成县,库池别水首先从库池河接受水源,向东到束光县流入库池河。王莽时叫陆信县。候井县,武隧县,王莽时叫桓隧县。弓高县。库池别河首先从摩池河接受水源,向东到干舒县流入大海。王莽时叫乐成县。
  广阳国,高帝时的燕国,昭帝元凤元年成为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改为国。王莽时叫广有国。有:二万零七百四十户,七万零六百五十八口人。有四个县:蓟县,原燕国,召公的封地。王莽时叫伐戎县。方城县,广阳县,阴乡县。王莽时叫阴顺县。
  甾川国,原齐国,文帝十八年另立为国。后来合并到北海郡。有五万零二百八十九户,二十二万七千零三十一口人。有三个县:剧县,蕤水发源于义山,向北到寿光县流入大海。王莽时叫俞县。东安干县,女水发源于菟头山,东北到临甾县流入钜定。楼乡县。
  胶东国,原来的齐国,高帝元年另立为诸侯国,五月又重新属于齐国,文帝十六年恢复为诸侯国。王莽时叫郁秩。有七万二千零二户,三十二万三千三百三十一口人。有八个县:即墨县,有天室山祠。王莽时叫即善县。昌武县,下密县,有三石山祠。壮武县,王莽时叫晓武县。郁秩县,有铁官。挺县,观阳县,邹卢县。王莽时叫始斯县。
  高密国,以前的齐国,文帝十六年另立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改为高密国。有四万零五百三十一户,十九万二千五百三十六口人。有五个县:高密县,王莽时叫章牟县。昌安县,石泉县,王莽时叫养信县。夷安县,王莽时叫原亭县。成乡县。王莽时叫妪盛昼。
  城阳国,以前的齐国。文帝二年另立为诸侯国。王莽时叫莒陵。属于兖州。有五万六千六百四十二户,二十万五千七百八十四口人。有四个县:莒县,以前的诸侯国,盈姓,三一之时被楚国所灭。是,p吴的后代。有铁官,王莽时叫莒陵县。阳者6县,束安县,虑县。王莽时叫着善县。
  淮阳国,高帝十一年设置。王莽时叫新平。属于兖州。有十三万五千五百四十四户,九十八万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人。有九个县:陈县,原来的诸侯国。舜的后代,胡公的封地,被楚国所减。楚顷襄王从郢迁到这裹。王莽时叫陈陵县。苦县,王莽时叫赖陵县。阳夏县,宁平县,扶沟县,涡水首先从狼汤渠接受水源,向东到向县流入淮水,经过三个郡,行程一千里。固始县,圉县,新平县,柘县。
  梁国,原秦国的阳郡,高帝五年成为梁国。正莽时叫陈定。属于豫州。有三万八干七百零九户,十万六千七百五十二L1人。有八个县:阳县,lu L出产纹石。王莽时叫节碣县。甾县,原来的戴国一上莽时叫嘉谷县。朽:秋县,王莽时叫予秋县。蒙县,获水首先从甾获渠接受水源,东北到彭城流入泗水,经过五个郡,行程五百五十里。王莽时。叫蒙恩县。已氏县,王莽时叫已善县。虞县,王莽时叫陈定亭。下邑县,王莽时叫下洽县。睢阳县。原来的宋国,微子的封地。《禹贡》上的盟诸泽在东北面。
  束平国,原来是梁国,景帝中六年另立为济束国,武帝元鼎元年成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柬平国。王莽时叫有盐。属于兖州。有十三万一千七百五十三户,六十万七千九百七十六口人。有铁官。有七个县:无盐县,有邱乡。王莽时叫有盐亭。任城县,原来的任国,太昊的后代,风姓。王莽时叫延就亭。东平陆县,富城县,王莽时叫成富县。章县,亢父县,诗亭,是原来的诗国。王莽时I]qJll父县。樊县。
  鲁国,原来秦国的薛郡,高后元年成为鲁国。属于豫州。有十一万八千零四十五户,六十万七千三百八十一口人。有六个县:鲁县,伯禽的封地:有五万二千户。有铁官。卞县,泅水西南到方与流入沛水,经过三个郡,行程五百里,是青州的河流。汶阳县,王莽时叫汶亭县。蕃县,南梁水向西到胡陵流入沛渠水。鞠县,原邾国,曹姓,二十九代被楚国所灭。哔山在北面。王莽时叫骝亭。薛县。夏朝的车正奚仲的封国,后来迁到邳,汤的相仲虺居住在那裹。
  楚国,高帝时设置,宣帝地节元年改为彭城郡,黄龙元年恢复原名。王莽时叫和乐。属于徐州。有十一万四千七百三十八户,四十九万七千八百零四E1人。有七个县:彭城县,原来的彭祖国。有四万零一百九十六产。有铁官。留县,梧县,王莽时叫吾治县。傅阳县,原来的偭阳国。王莽时叫辅阳。吕县,武原县,王莽时叫和乐亭县。甾丘县。王莽时叫姜旦瑟。
  泗水国,原束海郡,武帝元鼎四年另立为泅水国。王莽时叫水顺郡。有二万五千零二十五户,十一万九千一百一十四口人。有三个县:浚县,王莽时叫生麦县。泗阳县,王莽时叫淮平亭。于县。王莽时叫工区题。
  广陵国,高帝六年属于荆州,十一年改属于吴国,景帝四年改名为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改名为广陵。王莽时叫江平。属于徐州。有三万六千七百七十三户,十四万零七百二十二口人。有铁官。有四个县:广陵县,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都在这裹建都,并得到鄣郡,但没有得到吴国。王莽时叫安定县。江都县,有江水祠。渠水首次从长江接受水源,向北到射阳流入湖泊。高邮县,平安县。王莽时叫杜乡县。
  六安国,原来的楚国,高帝元年另立为衡山国,五年属于淮南,文帝十六年重新为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另立为六安国。王莽时叫安风。有三万八千三百四十五户,十七万八干六百一十六口人。有五个县:六县,原是诸侯国,皋繇的后代,偃姓,被楚国所减。如溪水首先从沘水接受水源,向东北到寿春流入芍陂。蓼县,原是诸侯国,皋繇的后代,被楚国所灭。安丰县,《禹贡》上的大别山在西南。王莽时叫美丰县。安风县,王莽时叫安风亭。阳泉县。
  长沙国,秦国的郡,高帝五年成为国。王莽时叫填蛮国。属于荆州。有四万三千四百七十户,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五E1人。有十三个县:临湘县,王莽时叫抚睦县。罗县,连道县,益阳县,湘山在北面。下隽县,王莽时叫闰隽县。攸县,酃县,承阳县,湘南县,《禹贡》上的衡山在东南面,是荆州的山。昭陵县,荼陵县,泥水向西流入湘水,行程七百里。王莽时叫声乡县。容陵县,安成县。庐水向东到庐堕瑟流入塑选。王菱时叫墨盛钟。
  本来秦国的京师叫内史,把天下分为了三十六郡。汉朝建立后,由于秦朝的郡太大,就逐渐重新加以开辟设置,又建立了诸侯王的封国。武帝时广泛开拓三面边境土地。所以从高祖时起增加了二十六郡,文帝、景帝各增加了六郡,武帝时增加了二十八郡,昭帝时增加了一郡,到孝平帝时止,共有郡国一百零三个,县邑一千三百一十四个,道三十二个,侯国二百四十一个。:七地东西向有九千三百零二里,南北向有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全部疆域内的田地共有一亿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零五顷,其中一亿零二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八十九顷,是人们群居的地方和道路,以及山河林泽,都不可开垦,其中三千二百二十九万九百四十七顷,有可开垦的,有不可开垦的,确定开垦的田地有八百二十七万零五百三十六顷。有民户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零六十二,人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

汉书浏览月榜 汉书全文 >

  1. 卷十一 志·五行志中之上
  2. 卷七 纪·武帝纪
  3. 卷四 志·刑法志
  4. 卷三 传·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5. 卷二 纪·高帝纪下
  6. 卷五十五 传·薛宣朱博传
  7. 卷一 表·异姓诸侯王表
  8. 卷六十五 传·游侠传
  9. 卷七十二 传·外戚传上
  10. 卷七 传·季布栾布田叔传

汉书最受喜欢章节 汉书全部章节 >

  1. 卷七十九 传·叙传下
  2. 卷七十八 传·叙传上
  3. 卷七十七 传·王莽传下
  4. 卷七十六 传·王莽传中
  5. 卷七十五 传·王莽传上
  6. 卷七十四 传·元后传
  7. 卷七十三 传·外戚传下
  8. 卷七十二 传·外戚传上
  9. 卷七十一 传·西域传下
  10. 卷七十 传·西域传上
  11. 卷六十九 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12. 卷六十八 传·匈奴传下
  13. 卷六十七 传·匈奴传上
  14. 卷六十六 传·佞幸传
  15. 卷六十五 传·游侠传

猜你喜欢的汉书故事 汉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