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汉书 > 卷十五 志·地理志上

卷十五 志·地理志上

  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是故《易》称“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书》云“协和万国”,此之谓也。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曰: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章。厥土惟白壤。厥赋上上错,厥田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泲、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草繇木条。厥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厥贡漆丝,厥棐织文。浮于泲、漯,通于河。
  海、岱惟青州。<虫禺>夷既略,惟、甾其道。厥土白坟,海濒广澙。田上下,赋中上。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钅公、松、怪石,莱夷作牧,厥棐檿丝。浮于汶,达于泲。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田上中,赋中中。贡土五色,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泗濒浮磬,淮夷蠙珠臮鱼,厥棐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逌居。三江既人,震泽厎定,簜既敷,草夭木乔。厥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错。贡金三品,瑶、瑻、簜、齿、革、羽毛,鸟夷卉服,厥棐织贝,厥包橘、柚,锡贡。均江海,通于淮、泗。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灊既道,云梦土作乂。厥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幹、栝、柏、厉、砥、砮、丹,惟箘簵、楛,三国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棐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灊、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道荷泽,被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田中上,赋错上中。贡漆、枲、絺、纻、棐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入于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灊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田下上,赋下中三错。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顷因桓是俫,浮于灊,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酆水逌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叟,西戎即叙。
  道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大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倍尾。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崏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道弱水,至于合藜,余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嶓冢道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崏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江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道沇水,东流为泲,入于河,轶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酆,又东至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道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九州逌同,四奥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内总,二百里内铚,三百里内戛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国,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洎,声教讫于四海。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后受禅于虞,为夏后氏。
  殷因于夏,亡所变改。周既克殷,监于二代而损益之,定官分职,改禹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分冀州之地以为幽、并。故《周官》有职方氏,掌天下之地,辩九州之国。
  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兽,谷宜稻。
  正南曰荆州:其山曰衡,薮曰云梦,川曰江、汉,浸曰颍、湛;其利丹、银、齿、革;民一男二女;畜及谷宜,与扬州同。
  河南曰豫州:其山曰华,薮曰圃田,川曰荥、洛,浸曰波、溠;其利林、漆、丝枲;民二男三女;畜宜六扰,其谷宜五种。
  正东曰青州:其山曰沂,薮曰孟诸,川曰淮、泗,浸曰沂、沭;其利蒲、鱼;民二男三女;其畜宜鸡、狗,谷宜稻、麦。
  河东曰兖州:其山曰岱,薮曰泰野,其川曰河、泲,浸曰卢、濰;其利蒲、鱼;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谷宜四种。
  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岳,薮日弦蒲,川曰泾、汭,其浸曰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畜宜牛、马,谷宜黍、稷。
  东北曰幽州:其山曰医无闾,薮曰豯养,川曰河、泲,浸曰菑、时;其利鱼、盐;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扰,谷宜三种。
  河内曰冀州:其山曰霍,薮曰扬纡,川曰漳,浸曰汾、潞;其利松、柏;民五男三女;畜宜牛、羊,谷宜黍、稷。
  正北曰并州:其山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虖池、呕夷,浸曰涞、易;其利布帛;民二男三女;畜宜五扰,谷宜五种。
  而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辩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视吉凶。
  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为附庸,盖千八百国。而太昊、黄帝之后,唐、虞侯伯犹存,帝王图籍相踵而可知。周室既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相吞灭,数百年间,列国耗尽。至春秋时,尚有数十国,五伯迭兴,总其盟会。陵夷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合从连衡,经数十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孓遗者矣。
  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焉。
  京兆尹,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为京兆君。元始二年,户十九万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万二千四百六十八。县十二:长安,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六年成。户八万八百,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王莽曰常安。新丰,骊山在南,故骊戎国。秦曰骊邑。高祖七年置。船司空,莽曰船利。蓝田,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华阴,故阴晋,秦惠文王五年更名宁秦,高帝八年更名华阴。太华山在南,有祠,豫州山。集灵宫,武帝起。莽曰华坛也。郑,周宣王弟郑桓公邑。有铁官。湖,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武帝建元年更名湖。下邽,南陵,文帝七年置。沂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霸水亦出蓝田谷,北入渭。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视子孙。奉明,宣帝置也。霸陵,故芷阳,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杜陵。故杜伯国,宣帝更名。有周右将军杜主祠四所。莽曰饶安也。
  左冯翊,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户二十三万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二。县二十四:高陵,左辅都尉治。莽曰千春。栎阳,秦献公自雍徙。莽曰师亭。翟道,莽曰涣。池阳,惠帝四年置。嶻{山辟}山在北。夏阳,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禹贡》梁山在西北,龙门山在北。有铁官。莽曰冀亭。衙,莽曰达昌。粟邑,莽曰粟城,。谷口,九嵏山在西。有天齐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莽曰谷喙。莲勺,鄜,莽曰修令。频阳。秦厉公置。临晋,故大荔,秦获之,更名。有河水祠。芮乡,故芮国。莽曰监晋。重泉莽曰调泉。郃阳,礻殳祤,景帝二年置。武城,莽曰桓城。沈阳,莽曰制昌。褱德,《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洛水东南入渭,雍州浸。莽曰德驩。徵,莽曰泛爱。云陵。昭帝置也。万年。高帝置。莽曰异赤。长陵,高帝置。户五万五十七,口十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莽曰长平。阳陵,故弋阳,景帝更名。莽曰渭阳。云阳。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
  右扶风,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雍国,二年更为中地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户二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七,口八十三万六千七十,县二十一:渭城,故咸阳,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属长安。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有兰池宫。莽曰京城。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废丘。高祖三年更名。有黄山宫,孝惠二年起。莽曰槐治。鄠,古国,有扈谷亭。扈,夏启所伐。酆水出东南,又有潏水,皆北过上林苑入渭。有萯阳宫,秦文王起。盩厔,有长杨宫,有射熊馆,秦昭王起。灵轵渠,武帝穿也。斄,周后稷所封,郁夷,《诗》“周道郁夷”。有汧水祠。莽曰郁平。美阳,《禹贡》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文王所邑。有高泉宫,秦宣太后起也。郿,成国梁首受渭,东北至上林入蒙笼渠。右辅都尉治。雍,秦惠公都之。有五畤,太昊、黄帝以下祠三百三所。橐泉宫,孝公起。祈年宫,惠公起。棫阳宫,昭王起。有铁官。漆,水在县西。有铁官。莽曰漆治。栒邑,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隃麋,有黄帝子祠。莽曰扶亭。陈仓,有上公、明星、黄帝孙、舜妻育冢祠。有羽阳宫,秦武王起也。杜阳,杜水南入渭。《诗》曰“自杜”。莽曰通杜。氵幵,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氵幵山。雍州山。北有蒲谷乡弦中谷,雍州弦蒲薮。汧水出西北,入渭。芮水出西北,东入泾。《诗》芮<阝尻>,雍州川也。好畤,垝山在东。有梁山宫,秦始皇起。莽曰好邑。虢,有黄帝子、周文武祠。虢宫,秦宣太后起也。安陵,惠帝置。莽曰嘉平。茂陵,武帝置。户六万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万七千二百七十七。莽曰宣城。平陵。昭帝置。莽曰广利。武功,太壹山,古文以为终南。垂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县东。斜水出衙领山北,至眉阝入渭。褒水亦出衙领,至南郑入沔。有垂山、斜水,褒水祠三所。莽曰新光。
  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队。户十一万八千九十一,口四十七万五千九百五十四。有铁官,在黾池。县十一:弘农,故秦函谷关。衙山领下谷,爥水所出,北入河。卢氏,熊耳山在东。伊水出,东北入雒,过郡一,行四百五十里。又有育水,南至顺阳入沔。又有洱水,东南至鲁阳,亦入沔。皆过郡二,行六百里。莽曰昌富。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莽曰黄眉。宜阳,在黾池有铁官也。黾池,高帝八年复黾池中乡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穀水出穀阳谷,东北至穀城入雒。莽曰陕亭。丹水,水出上雒冢领山,东至析入钧。密阳乡,故商密也。新安,《禹贡》涧水在东,南入雒。商,秦相卫鞅邑也。析,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东至郦入湍水。莽曰君亭。陆浑,春秋迁陆浑戎于此。有关。上雒。《禹贡》雒水出冢领山,东北至巩入河,过郡二,行千七十里,豫州川。又有甲水,出秦领山,东南至钖入沔,过郡三,行五百七十里。熊耳、获舆山在东北。
  河东郡,秦置。莽曰兆阳。有根仓、湿仓。户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口九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县二十四:安邑,巫咸山在南,盐池在西南。魏绛自魏徙此,至惠王徙大梁。有铁官、盐官。莽曰河东。大阳,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有天子庙。莽曰勤田。猗氏,解,蒲反,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故曰蒲,秦更名。莽曰蒲城。河北,《诗》魏国,晋献公灭之,以封大夫毕万,曾孙绛徙安邑也。左邑,莽曰兆亭。汾阴,介山在南。闻喜,故曲沃。晋武公自晋阳徙此。武帝元鼎六年行过,更名。濩泽,《禹贡》析城山在西南。端氏,临汾,垣,《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轶出荥阳北地中,又东至琅槐入海,过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皮氏,耿乡,故耿国,晋献公灭之,以赐大夫赵夙。后十世献侯徙中牟。有铁官,莽曰延平。长修,平阳,韩武子玄孙贞子居此。有铁官。莽曰香平。襄陵。有班氏乡亭。莽曰幹昌。彘,霍大山在东,冀州山,周厉王所奔。莽曰黄城。杨,莽曰有年亭。北屈,《禹贡》壶口山在东南。莽曰朕北。蒲子,绛,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有铁官。狐讘,骐。侯国。
  太原郡,秦置。有盐官,在晋阳。属并州。户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万四百八十八。有家马官。县二十一:晋阳,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葰人,界休,莽曰界美。榆次,涂水乡,晋大夫知徐吾邑。梗阳乡,魏戊邑。莽曰大原亭。中都,于离,莽曰于合。兹氏,莽曰兹同。狼孟,莽曰狼调。邬,九泽在北,是为昭馀祁,并州薮。晋大夫司马弥牟邑。盂,晋大夫孟丙邑。平陶,莽曰多穰。汾阳,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过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浸。京陵,莽曰致城。阳曲,大陵,有铁官。莽曰大宁。原平,祁,晋大夫贾辛邑。莽曰示。上艾,绵曼水,东至蒲吾,入虖池水。虑虒,阳邑,莽曰繁穰。广武。句注、贾屋山在北。都尉治。莽曰信桓。
  上党郡,秦置,属并州。有上党关、壶口关、石研关,天井关。户七万三千七百九十八,口三十三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县十四:长子,周史辛甲所封。鹿谷山,浊漳水所出,东至邺入清漳。屯留,桑钦言“绛水出西南,东入海”。余吾,铜鞮,有上虒亭,下虒聚。沾,大黾谷,清漳水所出,东北至邑成入大河,过郡五,行千六百八十里,冀州川。涅氏,涅水也。襄垣,莽曰上党亭。壶关,有羊肠阪。沾水东至朝歌入淇。泫氏,杨谷,绝水所出,南至野王入沁。高都,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泫水。有天井关。潞,故潞子国。陭氏,阳阿,穀远。羊头山世靡谷,沁水所出,东南至荥阳入河,过郡三,行九百七十里。莽曰穀近。
  河内郡,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更名。莽曰后队,属司隶。户二十四万一千二百四十六,口百六万七千九十七。县十八:怀,有工官。莽曰河内。汲,武德,波,山阳,东太行山在西北。河阳,莽曰河亭。州,共,故国。北山,淇水所出,东至黎阳入河。平皋,朝歌,纣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卫。莽曰雅歌。脩武,温,故国,已姓,苏忿生所封也。野王,太行山在西北。卫元君为秦所夺,自濮阳徙此。莽曰平野。获嘉,故汲之新中乡,武帝行过更名也。轵,沁水,隆虑,国水东北至信成入张甲河,过郡三,行千八百四十里。有铁官。荡阴。荡水东至内黄泽。西山,羑水所出,亦至内黄入荡。有羑里城,西伯所拘也。
  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雒阳户五万二千八百三十九。莽曰保忠信乡,属司隶也。户二十七万六千四百四十四,口一百七十四万二百七十九。有铁官、工官。敖仓在荥阳。县二十二:雒阳,周公迁殷民,是为成周。《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于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莽曰宜阳。荥阳,卞水、冯池皆在西南。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偃师,尸乡,殷汤所都。莽曰师成。京,平阴,中牟,圃田泽在西,豫州薮。有管叔邑,赵献侯自耿徙此。平,莽曰治平。阳武,有博浪沙。莽曰阳桓。河南,故郏鄏地。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为都,是为王城,至平王居之。缑氏,刘聚,周大夫刘子邑。有延寿城仙人祠。莽曰中亭。卷,原武,莽曰原桓。巩,东周所居。穀成,《禹贡》瀍水出替亭北,东南入雒。故市,密,故国,有大騩山,潠水所出,南至临颍入颍。新成,惠帝四年置。蛮中,故戎蛮子国。开封,逢池在东北,或曰宋之逢泽也。成皋,故虎牢。或曰制。苑陵,莽曰左亭。梁,{单心}狐聚,秦灭西周徙其君于此。阳人聚,秦灭东周徙其君于此。新郑。《诗》郑国,郑桓公之子武公所国,后为韩所灭,韩自平阳徙都之。
  东郡,秦置。莽曰治亭。属兖州。户四十万一千二百九十七,口百六十五万九千二十八。县二十二:濮阳,卫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颛顼虚。莽曰治亭。观,莽曰观治。聊城,顿丘,莽曰顺丘。发干,莽曰戢楯。范,莽曰建睦。茬平,莽曰功崇。东武阳,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过郡三,行千二十里。莽曰武昌。博平,莽曰加睦。黎,莽曰黎治。清,莽曰清治。东阿,都尉治。离狐,莽曰瑞狐。临邑,有泲庙。莽曰穀城亭。利苗,须昌,故须句国,大昊后,风姓。寿良,蚩尤祠在西北泲上。有朐城。乐昌,阳平,白马,南燕,南燕国,姞姓,黄帝后。廪丘。
  陈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属兖州。户二十九万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一百五十万九千五十。县十七:陈留,鲁渠水首受狼汤渠,东至阳夏,入涡渠。小黄,成安,宁陵,莽曰康善。雍丘,故杞国也,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先春秋时徙鲁东北,二十一世简公为楚所灭。酸枣,东昏,莽曰东明。襄邑,有服官,莽曰襄平。外黄,都尉治。封丘,濮渠水首受泲,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过郡三,行六百三十里,长罗,侯国。莽曰惠泽。尉氏,傿,莽曰顺通。长垣,莽曰长固。平丘,济阳,莽曰济前。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睢水首受狼汤水,东至取虑入泗,过郡四,行千三百六十里。
  颍川郡,秦置。高帝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莽曰左队。阳翟有工官。属豫州。户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万九百七十三。县二十:阳翟,夏禹国。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此。户四万一千六百五十,口十万九千。莽曰颍川。昆阳,颍阳,定陵,有东不羹。莽曰定城。长社,新汲,襄城,有西不羹。莽曰相城。郾,郏,舞阳,颍阴,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也。许,故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二十四世为楚所灭。傿陵,户四万九千一百一,口二十六万一千四百一十八。莽曰左亭。临颍,莽曰监颍。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成安,侯国也。周承休,侯国,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郑公。莽曰嘉美。阳城,阳城山,洧水所出,东南至长平入颍,过郡三,行五百里。阳乾山,颍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过郡三,行千五百里,荆州浸。有铁官。纶氏。
  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为赏都尉。属豫州。户四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县三十七:平舆,阳安,阳城,侯国。莽曰新安。氵隐强,富波,女阳,鮦阳,吴房,安成,侯国。莽曰至成。南顿,故顿子国,姬姓。朗陵,细阳,莽曰乐庆。宜春,侯国。莽曰宣孱。女阴,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新蔡,蔡平侯自蔡徙此,后二世徙下蔡。莽曰新迁。新息,莽曰新德。濯阳,期思,慎阳,慎,莽曰慎治。召陵,弋阳,侯国。西平,有铁官。莽曰新亭。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浸,莽曰闰治。西华,莽曰华望。长平,莽曰长正。宜禄,莽曰赏都亭。项,故国。新郪,莽曰新延。归德,侯国。宣帝置。莽曰归惠。新阳,莽曰新明。安昌,侯国。莽曰始成。安阳,侯国。莽曰均夏。博阳,侯国。莽曰乐家。成阳,侯国。莽曰新利。定陵。高陵山,汝水出,东南至新蔡入淮,过郡四,行千三百四十里。
  南阳郡,泰置。莽曰前队。属荆州。户三十五万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万二千五十一。县三十六:宛,故申伯国。有屈申城。县南有北筮山。户四万七千五百四十七。有工官、铁官。莽曰南阳。犨,杜衍,莽曰闰衍。酂,侯国,莽曰南庚。育阳,有南筮聚,在东北。博山,侯国。哀帝置。故顺阳。涅阳,莽曰前亭。阴,堵阳,莽曰阳城。雉,衡山,沣水所出,东至屋阝入汝。山都,蔡阳,莽之母功显君邑。新野,筑阳,故穀伯国。莽曰宜禾。棘阳,武当,舞阴,中阴山,瀙水所出,东至蔡入汝。西鄂,穰,莽曰农穰。郦,育水出西北,南入汉。安众,侯国。故宛西乡。冠军,武帝置。故穰卢阳乡、宛临駣聚。比阳,平氏,《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东南至淮浦入海,过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青州川。莽曰平善。随,故国。厉乡,故厉国也。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邓,故国。都尉治。朝阳,莽曰厉信。鲁阳,有鲁山。古鲁县,御龙氏所迁。鲁山,滍水所出,东北至定陵入汝。又有昆水,东南至定陵入汝。舂陵,侯国。故蔡阳白水乡。上唐乡,故唐国。新都,侯国。莽曰新林。湖阳,故廖国也。红阳,侯国。莽曰红俞。乐成,侯国。博望,侯国。莽曰宜乐。复阳,侯国。故湖阳乐乡。
  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为临江郡,五年复故。景帝二年复为临江,中二年复故。莽曰南顺。属荆州。户十二万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万八千五百四十。有发弩官。县十八: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后九世平王城之。后十世秦拔我郢,徙陈。莽曰江陆。临沮,《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阳水入沔,行六百里。夷陵。都尉治。莽曰居利。华容,云梦泽在南,荆州薮。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更名。郢,楚别邑,故郢。莽曰郢亭。巳阝,当阳,中庐,枝江,故罗国。江沱出西,东入江。襄阳,莽曰相阳。编,有云梦官。莽曰南顺。秭归,归乡,故归国。夷道,莽曰江南。州陵,莽曰江夏。若,楚昭王畏吴。自郢徙此,后复还郢。巫,夷水东至夷道入江,过郡二,行五百四十里。有盐官。高成。洈山,洈水所出。东入繇。繇水南至华容入江,过郡二,行五百里。莽曰言程。
  江夏郡,高帝置。属荆州。户五万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万九千二百一十八。县十四:西陵,有云梦官。莽曰江阳。竟陵,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郧乡,楚郧公邑。莽曰守平。西阳,襄,莽曰襄非。邾,衡山王吴芮都。轪,故弦子国。鄂,安陆,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陪尾山。沙羡,蕲春,鄳,云杜,下雉,莽曰闰光。钟武。侯国。莽曰当利。

译文

  从前在黄帝时教导人们制作船和车来帮助到达道路不通的地方,黄帝也因而遍行天下,规划万里疆域,把田野划分为州,得到土地百里的国家有一万个区域。因此《易经。北卦》上说“先王建立万国,亲近诸侯”,《尚书。虞书。尧典》上说“万国和睦”,就是说的这。尧时遭受到洪水灾害,山被包围,丘陵被水淹没,天下被分离隔绝,形成十二个州,派大禹去治水。洪水被子定后,改为九州的区域制,分为五服,依照土地确定贡赋。
  《尚书》上说:大禹把土地进行划分,顺着山势砍削树木作为路标,奠定了高山大河的基础。
  冀州:从壶口开始治理,然后又治理梁山以及岐山。太原治理好后,就一直治理到岳阳。覃怀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就又到横流入黄河的章水。这一带的土质是白壤。这里的贡物所纳田租是九等中第一等的,还出产其他的品种,这里的土质是第五等。恒水、卫水依从旧河道后,大陆泽就已经开始治理了。鸟夷的人用兽皮制衣服,禹夹行在碣石的右边,进入黄河。
  济水与黄河之间是兖州。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既已疏通,雷夏泽已经汇成了大湖泽,雍水、沮水就在雷夏泽汇合,种植桑树的地方已经开始养蚕了,于是人们从山丘上下来在平地上居住。这里土质又黑又肥,草茂树直。这里的田是第六等,贡物是第九等,耕作了十三年后才与其他州相同。这里的贡物有漆和丝,还有用篚装着的彩绸。从济水、漯水乘船进入黄河。
  大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虫禺)夷治理好之后,潍水和淄水也已经疏通了。这里的土又白又肥,海边有一片宽阔的盐碱地。这里的田是第三等,所纳租赋是第四等。向朝廷进贡盐和绪,还有各种各样的海产品,泰山谷地的丝、臬、铅、松和怪石,莱夷一带可以放牧,这里的贡物是用筐装的柞蚕丝。贡品从汶水上船,到达济水再转黄河。
  大海、泰山以及淮河之间是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好后,蒙山、羽山一带就可进行种植了。大壁泽既然已经蓄满了水,束原地区也得到了治理。这这里的土是红色的,又粘又肥沃,草木丛生。这里的田是第二等,所纳租赋是第五等。进贡的土是五色的,羽山的谷地是夏狄,蝉山的南坡产独特的桐木,泅水边有浮出的石头可以做磬,淮夷一带产王比珠和美鱼,这一带还有黑色的捆绸和白色的绢。从淮水、泅水乘船到达黄回。
  淮河、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已汇聚了大水,这裹就成了鸿雁的栖身之地。三江的水流入大海后,震泽也获得了平定。小竹和大竹遍地而生,草茂树高。这裹土是潮湿的泥。这里的田是第九等,所纳租赋是第七等,还夹杂着其他品类。进贡的物品是金、银、铜,瑶、琐、篠荡,齿、革、羽毛,乌夷穿着草编的衣服,这裹人们把捆布与贝放在筐子裹,把橘和柚包起来进贡。通过淮水、泅水而来。
  荆山之南衡山之北是荆州。长江、汉水束流于海。长江经过荆山分为九条支流,沱水、潜水疏通以后,云梦的土地可加以耕作。这裹土是潮湿的泥。这裹的农田是第八等,所纳租赋是第三等。贡物有羽毛、齿、革,金、银、铜,饨、干、栝、柏,厉、砥、努、丹以及个镕、楛,三个诸侯国进贡他们的名产,包裹好了杨梅、菁茅,把彩色丝绸和一串串珍珠用筐子装好,九江就进贡大龟。从长江、沱水、潜水、漠水乘船,越过洛水,到达南河。
  荆山和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雒水、泸水、涧水进入黄河后,荣、波蓄满了水,疏通了荷泽,在盟猪筑起堤防。这襄土质柔软,土的下面是肥沃的黑色硬土。这裹的农田是第四等,所纳租赋是第二等,杂着第一等贡品。贡物是漆、臬、绋、纡、用筐装的绸和捆棉,还进贡治玉器的石头。从洛水乘船,到达黄河。
  华山之南与黑水之间是梁州。岷山、幡冢山已能种植,沱水、潜水已被疏通,蔡水、蒙水已被平定,和夷得到了治理。这裹的土色青而捆疏,田是第七等,贡物是第八等;还杂有第七等和第九等。贡物有谬、铁、银、镂、署、磬,熊、熊、狐、狸、织皮。西顷山循着桓水的方向蜿蜒而来,从潜水乘船,越过沔水,到达渭水,横渡渭水而到黄河。
  黑水、西河之间是雍州。弱水已经向西而流动,泾水流入了渭水。漆水、沮水顺从地流入泪水后,丰F水也同样流入渭水。荆山、岐山治理完后,终南、惇物一直到鸟鼠山都得到了治理。平原和洼地得到治理,一直到猪壁。三危山已可以居住了,三苗也获得了安定。这里土是黄色的,这裹田是第一等,贡物是第六等。贡物是球、琳、琅歼。从积石山乘船,到了龙门、西河,从渭水北边逆流而上。昆晌、析支、渠叟都织毛皮,西戎各族都安定顺从了。
  开通了沂山和岐山,一直到达荆山,越过黄河;又开通壶口、雷首,一直到达大岳;开通了底柱、析城,一直到达王屋;开通了太行、恒山,一直到碣石,进入海河。开通西倾、朱圉、乌鼠,一直到太华山;开通熊耳、外方、桐柏,一直到倍尾。疏通了皤冢山,到达荆山;开通了内方,到达大别山;开通了峭山的南面,到达衡山,经过九江,到达敷浅原。
  疏通弱水,到达合藜山,支流流入流沙。疏通黑水,到达三危山,进入南海。从积石山开始疏通黄河,到达龙门山,南到华阴山,束到底柱,又东流到盟津,向东经过洛水和黄河汇合的地方,到达大任山,向北经过降水,到达大陆,又向北分流为九河,汇合而成逆河,流入大海。从蟠冢开始疏通漾水,向东流形成汉水,又向东成为沧浪的水流,经过三滋,到达大别山,向南流入长江,向东汇合成泽形成彭蠡,向东形成北江,进入大海。从婚山疏通长江,向东分流出沱江,又向东流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束陵,再向东斜着延伸到北,与淮河汇合,以束称为中江,流进大海。疏导沈水,向东流称为沸,进入黄河,河水漫溢出来成为荣泽,从陶丘的北面向东流,又向东到达荷泽,又向东北与汶水汇合,再向北,然后转向束,流进大海。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河,向东与泅水、沂水汇合,东流进入大海。从乌鼠同穴开始疏导渭水,向东与酆水汇合,又向东到达泾水,再向东经过漆、沮,流进黄河。从熊耳开始疏导洛水,向东北同涧水,泸水汇合,又向东和伊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入黄回。
  九州之内已经平定,四方的土地已经可以居住了,九州的名山都已经削木立了路标可以通行了,九条河流都已疏通了水源,九个湖泽都已修筑了堤防,四海之内都可会同京师。水、火、金、木、土、谷六府都治理得很好,各处的土地都要征收赋税,并且慎重地规定了财物赋税的多少,都是根据土地的上中下等级规定赋税。把土地赐给诸侯,并随赐姓氏:“所敬养的人,是以德行作为先决条件,没有违抗我的措施的人们。”
  距王城五百里的地区叫做甸服:一百里远的地方缴纳连秆谷物,二百里远的地方缴纳谷穗,三百里远的地方缴纳带稃的谷,四百里远的地方缴纳带壳的谷粒,五百里远的地方缴米。甸服以外四周各五百里的叫侯服:其中最近甸服的一百里之地的地区是分封卿大夫的地方,二百里之内是分封男爵的地方,三百里以外的地方是分封诸侯的地方。四周各五百里的区域为绥服:三百里远的地方考察天子的政教并加以推行,二百里远的地方奋扬武威保卫天子。五百里要服:有三百里的地方实行平易的法令,有二百里的地方要遵守刑法。五百里荒服:有三百里地的要用教化改变蛮性,有二百里地就任其流动。向东逐渐到达大海,向西覆盖到流沙,北方、南方一同波及,声威和教化深入到四海。
  尧赐给大禹玄色的美玉,以表彰他治水大功告成。
  其后大禹又接受虞舜的惮让而为天子,称为夏后氏。
  商代承袭了夏朝制度,没有什么变革。周朝战胜殷朝后,借鉴殷、周二代的制度而加以增减,确定官位,分配职责,分别把夏禹设置的徐州和梁州并入雍州和青州,把冀州的地域分为幽州、并州。所以《周礼》中有职方氏,掌管天下的土地,治理九州的各国。
  东南方叫扬州:其中的山名为会稽,大湖泽叫具区,大河叫三江,能引渠灌溉农田的湖叫五湖;这裹盛产金、锡、竹箭;民众的男女比例是二男五女;适合畜养鸟兽,谷类宜种稻子。
  正南方是荆州:其中的山叫衡山,湖泽叫云梦,大的河流有长江、汉水,能引渠灌溉农田的叫颖水、湛水;这裹盛产丹、银、齿、革;民众的男女比例是一男二女;适合畜养的兽类和种植的谷类,与扬州相同。
  黄河南面叫豫州:其中山叫华山,湖泽叫圃田,河流叫荣水、雒水,灌渠叫波水、湲水;这裹盛产林、漆、丝桌;民众的男女比例是二男三女;适合畜养马、牛、羊、猪、狗、鸡,谷类适合种黍、稷、菽、麦、稻。
  正东方叫青州:其中山叫沂山,湖泽叫孟诸,河流叫淮水、泅水,灌渠叫沂水、沭水;这裹盛产蒲和鱼;民众的男女之比二男三女;这裹最适合畜养鶸和狗,谷类适合种稻和麦。
  黄河东面叫兖州:其中山叫岱山,湖泽叫泰壁,河流叫河和沸,灌渠叫卢水、潍水;这裹盛产蒲和鱼;此间的男女比例是二比三;适合畜养马、牛、羊、猪、狗、鸡,最适合种植黍、稷、稻、麦。
  正西面叫雍州:其中山名叫吴岳山,大湖叫弦蒲泽,河流叫泾水、油水,其中灌渠叫渭水、洛水;这裹盛产玉、石;民众的男女比例是三男二女;适合畜养牛、马,谷类宜种植黍、稷。
  东北叫幽州:其中山叫医无间,湖泽叫猴养,河流叫黄河、沸水,灌渠叫苗水、时水;这裹盛产鱼、盐;民众的男女比例是一男三女;适合畜养马、牛、羊、猪,谷类适合种植黍、稷、稻。
  黄河以内叫冀州:其中山名叫霍山,湖泽叫扬纡,河流叫漳水,灌渠叫汾水、潞水;遣裹盛产松、柏;民众的男女比例是五男三女;适合畜养牛、羊,谷类适合种植黍、稷。
  正北面叫并州:其中山名叫恒山,湖泽叫昭篮翅,河流叫皇迤、妪娄,灌渠叫速丞、显丞;这裹盛产布帛;百姓男女比例是二男三女;适合畜养马、牛、羊、狗、猪,谷类适合种植黍、稷、菽、麦、稻。
  周代设有保章氏一职掌管天象,以星宿之所在划分九州之地,诸侯所分封的疆域都有星宿与之对应,以观测星象来预知吉凶。
  周朝的爵位有五等,而分封土地却衹有三种等次:即公、侯爵土地百里,伯爵土地七十里,子、男爵土地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是附属于诸侯的小国,大概有一千八百个小国。太吴、黄帝之后,唐、虞时侯爵和伯爵仍然存在,帝王的地图与户籍相继都可知道。周朝衰落后,礼乐征伐由诸侯决定,一个一个地被吞并消灭,数百年间,各诸侯国被消灭殆尽。到春秋时,尚有数十国,五国相继称霸,成为盟主。渐渐地到了战国,天下分裂成七个国家,合纵连衡,经过了几十年。秦朝于是吞并了四海。认为周朝之衰败在于分封诸侯国,因此秦就不建立尺土的封国,把天下划分为郡县,扫荡消灭前代圣人的后代,没有一个剩下来的。
  汉朝建立后,沿袭蠢朝的制度,推崇恩德,实行简单易行之法,用来安抚海内。到汉武帝时击退了胡人、越人,开辟土地,拓展疆域,在南方设置了交耻州,北方设置了朔方州,兼并了徐州、銮业、幽业,以与夏、周时制度相同,把雍蛆改为速州,把銮业改为益州,共十三部,设置刺史。先王的事迹已相隔很久远,地名又几次改变,因此便搜集旧有的传闻,考察《诗经》、《尚书》上的记载,根据山/I!加以推断,来连结《禹贡》、《周官》、《春秋》,向下直到战国、秦、汉。
  京兆尹,即秦朝的内史之地,高帝元年划归塞国,高帝二年改为渭南郡,高帝九年撤销,重新改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改为京兆尹。兀始二年有十九万五千七百零二户,有六十八万二千四百六十八人。下辖十二个县:长安县,高帝五年时设置。惠帝元年开始筑城,惠帝六年完成。有八万零八百户,二十四万六千二百人。王莽时称为常安。新丰县,骊山在它的南面,以前是骊戎国。秦朝叫骊邑。高祖七年设置。船司空县,王莽时叫船利。蓝田县,山中出产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时设置。华阴县,以前的阴晋,秦惠文王五年改名叫宁秦,高帝八年改名叫华阴。太华山在它的南面,有祭祠,是豫州的山。集灵宫,武帝时建造,王莽时叫华坛。郑县,是周宣王弟郑桓公的邑地,有铁官。湖县,有周朝的天子祭祠二所。所以叫湖,武帝建元年改名叫湖。下邦县,南陵县,文帝七年设置。沂水从蓝田谷流出,向北到霸陵进入霸水。霸水也从蓝田谷流出,向北进入渭水。古代叫兹水,秦穆公时改名用来彰明称霸之功,示耀子孙。奉明县,宣帝时设置。霸陵县,是以前的芷阳,文帝时改名。王莽时叫水章。杜陵县。是以前的杜伯国,宣帝时改名。有周右将军杜主祠四所。王莽时叫饶安。
  左冯翊,即秦朝的内史之地,高帝元年属于塞国,高帝二年改名为河上郡,九年时撤销,重新改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改名为左冯翊。有二十三万五千一百零一产,九十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二人。下辖二十四县:高陵县,由左辅都尉治理。王莽时叫千春。橾阳县,秦献公时从雍城迁来。王莽时叫师亭。翟道县,王莽时叫涣。池阳县,惠帝四年设置。裁薛山在北面。夏阳县,是以前的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改名。 《禹贡》上记载的梁山在西北,龙门山在北面。有铁官。王莽时叫冀亭。衙县,王莽时叫达昌。粟邑县,王莽时叫粟城。谷口县,九叟山在西面。有天齐公、五牀山、价人、五帝祠四所。王莽时叫谷喙。莲勺县,鄘县,王莽时叫脩令。频阳县,秦厉公时设置。临晋县,是以前的大荔,秦朝取得了它,改了名。有河水祠。芮乡,是以前的芮国。王莽时叫监晋。重泉县,王莽时叫调泉。郃阳县,投栩县,景帝二年设置。武城县,王莽时叫桓城。沈阳县,王莽时叫制昌。裹德县, 《禹贡》北面列举的荆山在南面,下面有彊梁原。洛水从东南流入渭水,是雍州的灌渠。王莽时叫德骥。征县,王莽时叫泛爱。云陵县,昭帝时设置。万年县,高帝时设置。王莽时叫异赤。长陵县,高帝时设置。有五万零五十七户,十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人。王莽时叫做长平。阳陵县,是以前的弋阳,景帝时改名。王莽时叫渭阳。云阳县。有休屠、金人以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地巫师舶郭祠三所。
  右扶风,即秦朝的内史之地,高帝元年属于章邯之雍国,高帝二年改为中地郡。高帝九年撤销,重新叫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把主爵都尉改名为右扶风。有二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七户,八十三万六千零七十人。辖二十一县:渭城县,是以前的咸阳,高帝元年改名叫新城,高帝七年撤销,划归长安。武帝元鼎三年改名叫渭城。有兰池宫。王莽时叫作京城。槐里县,周时叫犬丘,懿王在这裹定都。秦时改名为废丘。高祖三年又改名。有黄山宫,孝惠二年建造。王莽时叫槐治。鄂县,是一个古国。有扈谷亭。扈,夏启曾攻打过。酆水从它东南流出,还有淆水,都在北面经过上林苑流入渭水。有责阳宫,秦文王时建造。签屋县,有长杨宫,有射熊馆,秦昭工时建造。灵软渠,是武帝时凿通的。牦县,周时后稷所分封的。郁夷县, 《诗》上有“周道郁夷”。有沂水祠。王莽时叫郁乎县。美阳县,《禹贡》中所说的岐山在它西北。中水乡,是周大王建邑地的地方。有高泉宫,秦宣太后建造。郡县,成国渠首先接受渭水的水,东北到上林流入蒙笼渠。属右辅都尉管理。雍县,秦惠公在这裹定都。有五峙,太昊、黄帝以下祠三百零三所。橐泉宫,孝公建造。祈年宫,惠公建造。械阳宫,昭王建造。有铁官。漆县,水流在县的西面。有铁官。王莽时叫漆治。枸邑县,有豳乡,即《诗》上所说的豳国,公刘在此定都。喻麋县,有黄帝子祠。王莽时叫扶亭。陈仓县,有上公、明星、黄帝的孙子、舜的妻子育的冢和祠。有羽阳宫,秦武王时建造。杜阳县,杜水从南面流入渭水。 《诗》上说“自杜”王莽时叫通杜。淠县,吴山在西面,古代文字记载认为是沂山。雍州山。北面有蒲谷乡弦中谷,雍州弦蒲薮。沂水从西北流出,流入渭水。芮水从西北流出,向东流入泾水。是《诗》上所说的芮眠,是雍州的河流。好时县,跪山在东面。有梁山宫,秦始皇时建造。王莽时叫做好邑。虢县,有黄帝的儿子、周文王、周武王的祠。虢宣,由秦宣太后建造。安陵县,夏至时设置。互茬时叫嘉平。茂陵县,武帝时设置。有六万一千零八十七户,二十匕万七千二日匕十匕入。王莽时叫宣城。平陵鳖,啦时设置。盛时叫做龃。武功县。是丝山,古代文字记载认为是垄直山。垂旦,古文记载认为是敦物。都在县的束面。斜水从衙领山北面流出,到郧流入回丛。壹丛也流出面。领,到盐必流入迺丛。有垂山、斜水、褒水祠三所。王莽时叫做新光。
  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始置。王莽改名右队。有十一万八干零九十一户,四十七万五千九百五十四口人。有铁官,在醒池。下辖十一县:弘农县,是以前童周的鱼查板。衙山领下面有谷地,还丞从这襄流出,向北流入黄河。卢氏县,熊耳山在它束面,伊水从这里流出,向东北进入雒水,经过一个郡,行程四百五十里:还有育水,向南到顺阳流入沔水。还有洱水,向东南到鲁阳,也流入沔水。都经过两个郡,行程六百里。王莽时叫昌富。陕县,是以前的虢国。有焦墟,是以前的崖包。王邀在左墨,塞蓝在茔堡,玺蓝在壅蛆。王菱时叫董旦。宜阳县,在幽有铁官。垦池县,高帝八年恢复咀池中乡的百姓。景帝中二年开始筑城,迁徙万家人口到这裹,成为县。谷水流出谷阳谷,向东北到谷城进入雒水。王莽时叫陕亭。丹水县,水从上雏摹主灿流出,向东到扭流入鱼眯。蜜凰塑,是以前的商密。新安县,《禹贡》上的涧水在东面,向南流入雒水。商县,是秦国相卫鞅的邑地。析县,黄水流出黄谷,鞠水流出析谷,都向东到郦流入湍水。王莽时叫君亭。陆浑县,春秋时把陆浑戎迁到遣裹。有关VI。上雒县。《禹贡》中的雒水从冢领山流出,东北到巩流入黄河,经过两个郡,行程一千零七十里,豫州河。还有卫Z真1,从秦领山流出,向东南到馒地流入迈丞,经过三个郡,行程五百七十里。熊耳获舆山在东北面。
  洞束郡,盏固始置。毖时改名j挝。有根仓、湿仓。有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户,有几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人。辖二十四县:安邑县,巫盛量在南面,盐迤在西南。垫缝从魏迁徙到这里,到蛊王时迁到大梁。有铁官、盐官。王莽时叫河东。大阳壁,星业在丙面,上面有昱垣,且亘逗封左伯后就在这襄,这裹就叫虞公,被晋国所灭。有天子庙。王莽时叫勤田。猗氏县,解县,蒲反县,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面。所以叫蒲,秦时改名。王莽时叫蒲城。河北县,是《诗》上的魏国,晋献公把它减掉了,用来分封大夫毕万,曾孙魏绛迁徙到安邑。左邑县,王菱时叫;担皇。汾阴县,企业在南面。邀飓,是以前的迪达。置逮公从置匮迁到逭裹。亘适亘叠六年经过这裹,改名。濩泽县, 《禹贡》中的析城山在西南。端氐昼,坠溯,垣毖, 《禹贡》上的王屋旦在东北,边丛从这裹流出,东南到!妪流入董回,溢出茔堡的北地中,又向东到琅槐流入大海,经过九个郡,行程有一千八百四十里。皮氏县,耿乡,是以前的耿国,晋献公消灭了它,用来赐给大夫趟夙。这以后过了十代,到献侯时迁到中牟。有铁官。王莽时叫延平。长脩县,平阳县,韩武子玄孙贞子居住在这襄。有铁官。王莽时叫香平。襄陵县,有班氏乡亭。王莽时叫干昌。彘县,霍大山在东面,冀州山,是周厉王所逃向的地方。王莽时叫黄城。杨县,王莽时叫有年亭。北屈县,《禹贡》的壶口山在东南。王莽时叫朕北。蒲子县,绛县,晋武公从曲沃迁到这裹。有铁宫。狐摄县,骐县。是侯国。
  太原郡,秦国始置。有盐官,在晋阳。属于并州刺史部。有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户,六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有家马官。辖二十一县:晋阳县,以前的《诗》上叫唐国,周成土消灭了唐国,把他弟弟叔虞分封在遣裹。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从遣裹流出,向东流入汾水。菝人县,界休县,王莽时叫界美。榆次县,在涂水乡,晋国大夫知徐吾的邑地。梗阳乡,魏戊的邑地。王莽时叫大原亭。中都县,于离县,王莽时叫于合。兹氏县,王莽时叫兹同。狼孟县,王莽时叫狼调。邬县,九泽在它北面,造裹是昭余祁,并州的湖泽。晋大夫司马弥牟的邑地。盂县,晋大夫孟丙的邑地。平陶县,王莽时叫多穣。汾阳县,有北山,汾水从逭襄流出,向西南到汾阴流入黄河,经过两个郡,行程一千三百四十里,是冀州的灌渠。京陵县,王莽时叫致城。阳曲县,大陵县,有铁官。王莽时叫大宁。原平县,祁县,晋国大夫贾辛的邑地,王莽时叫示。上艾县,有绵曼水,向东到蒲吾,流入摩池水。虑质县,阳邑县,王莽时叫繁穣。
  上党郡,秦始置,属于并州。有上党关、壶口关。石研关、天井关。有七万三千七百九十八户,三十三万七千七百六十六人。下辖十四县:长子县,周史辛甲所封的地方。有鹿谷山,溺漳水从这裹流出。向东到邺流入清漳。屯留县,桑钦说“绛水从西南流出,向东流入大海”。余吾县,铜千县,有上厌亭,下厩聚。沾县,有大咀谷,清漳水从这裹流出,向东北到邑成流入黄河,经过五个郡,行程一千六百八十里。有冀州河。涅氏县,涅水从这裹流出。襄垣县,王莽时叫上党亭。壶关县,有羊肠版。沾水向东到朝歌流入淇水。泫氏县,有杨谷,绝水从这裹流出,向南到壁王流入沁。高都县,有莞谷,丹水从这裹流出,向东南流入泫水。有天井关。潞县,是故潞子国。隋氏县,阳阿县,谷远县。有羊头山世靡谷,沁水从这裹流出,向东南方向到荣阳流入黄河,经过三个郡,行程九百七十里,王莽时叫谷近。
  河内郡,高帝元年叫殷国,高帝二年改为郡。王莽时改名后队校尉部,属于司隶。有二十四万一千二百四十六户,一百零六万七千零九十七人。下辖十八县:怀县,有工官。王莽时改名河内。汲县,武德县,波县,山阳县,在西北有束太行山。河阳县,王莽时叫河亭。州县,共县,是旧国。有北山,淇水从这裹流出,向东到黎阳流入黄河。平皋县,朝歌县,纣王在这裹定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分有的封地,改名为卫。王莽时叫雅歌。脩武县,温县,是旧国,都姓己,是苏忿生的封地。壁王县,太行山在西北。卫元君被秦国所攻夺,从濮阳迁徙到这裹。王莽时叫作平壁。获嘉县,是以前汲地的新中乡,武帝经过时加以改名。轵县,沁水县,隆虑县,国水向东北到信成流入张甲河,经过三个郡,行程一千八百四十里。有铁官。荡阴县。荡水向东到内黄泽。茇水从西山流出,也到内黄流入荡水。有茇里城,西伯被拘留在这裹。
  河南郡,即秦国的ZJll郡故地,高帝时改为今名。雒阳有五万二千八百三十九户。王莽时叫保忠信乡,属于司隶校尉部。有二十七万六千四百四十四户,一百七十四万二百七十九人。有铁官、工官。敖仓在荣阳。下辖二十二县:雒阳县,周公迁移殷国百姓,因此叫成周。 《春秋》上记载昭公三十二年,晋在狄泉会合诸侯,因为它的面积比成周城的面积大,就让敬王居住。王莽时叫作宜阳。荣阳暴系,卞水、冯池都在西南。有狼汤渠,首先接受沸水的水,向东南到陈流入颖水,经过四个郡,行程七百八十里。偃师县,有尸乡,是殷汤定都的地。王莽时叫师成。京县,乎阴县,中牟县,圃田泽在西面,是豫州的湖泽。有笺叔的邑地,赵献侯从耿迁到这裹。平县,王莽时改名治平。阳武县,有博狼沙。王莽时叫阳桓。河南县,是以前的郊、鄙地。周武王迁移九鼎,周公迎来太平,营建作为都城,造就是王城,到平王时就居住在这裹。缑氏县,刘聚,是周大夫刘子的邑地。有延寿城仙人祠。王莽时叫中亭。卷县,原武县,王莽时叫原桓。巩县,东周所居住的地方。谷成县, 《禹贡》上的泸水从营亭北面流出,向东南流入雒水。故市县,密县,是旧有的国家。有大骁山,潠水从这裹流出,向南到临颖流入颖水。新城县,惠帝四年设置。蛮中,是以前的戎蛮子国。开封县,逢池在东北,有的说是宋国的逢泽。成皋县,是以前的虎牢。又叫制。苑陵县,王莽时叫左亭。梁县,有思狐聚,秦灭西周后把它的君主迁到这裹。阳人聚,秦灭东周后把它的君主迁到这里。新郑县。《诗》上的郑国,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所建立的国家,后来被韩国所灭,韩国从平阳迁到这裹定都。
  东郡,秦始置,王莽时改名叫治亭。属于兖州刺史部。有四十万一千二百九十七户,一百六十五万九千零二十八人。辖二十二县:濮阳县,卫成公从楚丘迁到这襄。是以前的帝丘,颛顼时成为废墟。王莽时叫治亭。观县,王莽时叫观治。聊城县,顿丘县,王莽时叫顺丘。发干县,王莽时叫戢循。范县,王莽时叫建睦。茬平县,王莽时叫功崇。东武阳县,大禹治理漯水,使它向东北到千乘流入大海,经过三个郡,行程一千零二十里。王莽时叫武昌。博平县,王莽时叫加睦。黎县,王莽时叫黎治。清县,王莽时叫清治。束阿县,由都尉治理。离狐县,莽时叫瑞狐。临邑县,有沸庙。王莽时叫谷城亭。利苗县,须昌县,是以前的须句国,大昊的后代,都姓风。寿良县,蚩尤祠在西北的沸上。有朐城。乐昌县,阳平县,白马县,南燕县,南燕国,都姓皓,黄帝的后代。廪丘县。
  陈留郡,武帝元狩元年设置。属于兖州刺史部。有二十九万六千二百八十四户,一百五十万九干零五十人。辖十七县:陈留县,鲁渠水首先从狼汤渠接受水源,向东到阳夏,流入涡渠。小黄县,成安县,宁陵县,王莽时叫康善。雍丘县,是以前的杞国,周武王把它封给大禹的后代东楼公。先在春秋时迁到鲁国的东北,到二十一代简公时就被楚国所减。酸枣县,束昏县,王莽时叫束明。襄邑县,有服官。王莽时叫襄平。外黄县,由都尉治理。封丘县,濮渠水首先从济水接受水源,向东北到都关,进入羊里水,经过三个郡,行程六百三十里。长罗县,是诸侯国。王莽时叫惠泽。尉氏县,儒县,王莽时叫顺通。长垣县,王莽时叫长固。平丘县,济阳县,王莽时叫济前。浚仪县。是以前的大梁。魏惠王从安邑迁到逭裹。睢水首先从狼汤水接受水源,向东到取虑流入泅水,经过四个郡,行程一千三百六十里。
  颖川郡,秦始置。高帝五年叫韩国,次年又恢复原名。王莽时叫左队。阳翟有工官。属于豫州刺史部。有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户,二百二十一万九百七十三人。辖二十县:阳翟县,是夏禹的诸侯国。周朝后期,韩景侯从新郑迁到这裹。有四万一千六百五十户,十万九干人。王莽时叫颖川。昆阳县,颖阳县,定陵县,有束不羹。王莽时叫定城。长社县,新汲县,襄城县,有西不羹。王莽时叫相城。郾县,郏县,舞阳县,颖阴县,亩高县,武帝时设置,用来奉祭太室山,造就是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代文字记载认为崇高就是外方山。许县,是以前的诸侯国,姓姜,四岳的后代,太叔所分封,二十四代被楚所减。伪陵县,有四万九干一百零一户,二十六万一千四百一十八人。王莽时叫左亭。临颖县,王莽时叫监颖。父城县,应乡,是以前的诸侯国,周武王的弟弟被分封在遣裹。成安县,是诸侯国。周承休县,是诸侯国,亘童时设置,亘丝二年改名叫塑公。王差时叫嘉美。阳城县,洧水从阳城山流出,向东南到长平流入垄丞,经过三个郡,行程五百里。题丞从阳干山流出,向东到下蔡流入淮水,经过三个郡,行程一千五百里,到荆州灌渠。有铁官。纶氏县。
  汝南郡,高帝始置。王莽时改名汝汾。分离为赏都尉。属于豫州刺史部。有四卜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七户,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人。辖三十七县:王翅,盟挝,腥挝,是侯国。王述时叫巡。汇强县,富波县,女阳县,鲷阳县,呈房县,安成县,是侯国。王莽时叫至成。南顿县,是以前的顿子国,都是姬姓。朗陵县,捆阳县,王莽时叫乐庆。宜春县,是侯国,王莽时叫宣孱。女阴县,是以前的胡国。由都尉管理。王莽时叫汝坟。新垩毖,蔓工堡从基迁到遣裹,:二代后迁到王蔡。王莽时叫面迁。新息县,王莽时叫新德。濯阳县,期思县,慎阳县,:匿题,王菱时叫盐迨。丑堕逊,士盟瑟,是侯国。西平县,有铁官。王莽时叫新亭。上蔡县,是以前的蔡国,周武王的弟弟叔度被分封在这裹。叔度被流放后,成王就封他的儿子胡,十八代后迁到新蔡。面,艳时叫艳。西华县,艳时叫塑。昼芒瑟,艳时叫延。宜禄县,艳时叫绷。更瑟,以前是侯国。新鄯县,王莽时叫新延。归德县,是侯国,宣帝时设置。王莽时叫归惠。新阳县,王莽时叫新明。安昌县,是侯国。王莽时叫始成。安阳题,是侯国。王菱时叫塑墓。博阳县,是侯国。旦菱时叫乐家。成阳县,是侯国。王莽时叫新利。定陵昼。这丞从直堡山流出,向东南到题整流入进jJl,经过四个郡,行程一千三百四十里。
  南阳郡,秦始置。王莽时改名叫前队。属于荆州刺史部。有三十五万九千三百一十六户,一百九十四万二千零五十一人。有三十六个县:宛县。是以前的申伯国。有屈申城。县南有北筮山。有四万七千五百四十匕户。有工官、铁官。王莽时叫作南阳。箪壁,杜衍县,毖时叫驰。塑题,是侯国。上菱时叫南庚。育阳县,有南筮聚,在东北面。博山县,是侯国。哀帝时设置。是以前的顺阳。涅阳县,王莽时叫避。堕毖,堵阳县,王菱时叫匿越。筮胚,进水从衡山流出,向东到郦流入汝水。山都县,蔡阳题,王茎的母亲功显君的邑地。新野县,筑阳县,是以前的谷伯国。王莽时叫作宜禾。棘阳县,武当县,舞阴县,洒水从中阴山流出,向东到蔡流入汝水。哪, 越, 盛时叫挝。 曲, 铋从西北流出,向南进入汉水。安众县,是侯国。是以前宛的西乡。冠军县,武帝时设置。是原来穣县的卢阳乡、宛县的临驰聚。比阳县,平氏县, 《禹贡》上的桐柏大复山在东南,进jb从造裹流出,向东南到N继流入大海,经过四个郡,行程三千二二百四十里,到直业河。旦菱时叫至差。龃,旧有的侯国。垦翅,是原先的屋国。越,是楚厘墓公的邑地。有长城,号称友越。邓县,旧有的侯国。由都尉管理。朝阳县,王莽时叫厉信。鲁阳县,有鲁l山。古代的鲁县,是御龙氏迁移的地方。鲁山,是溃水的发源地,东北到定陵流入汝水。又有昆水,东南到定陵流入汝水。舂陵县,是侯国。以前是蔡阳的白水乡。上唐乡,是以前的唐国。新都县,是侯国。王莽时叫新林。湖阳县,是以前的廖国。红阳县,是侯国。王莽时叫红俞。乐成县,是侯国。博望县,是侯国。土莽时叫宜乐。复阳县。是侯国。以前是塑墨的銮继。
  南郡,秦始置,高帝元年改为临江郡,高帝五年恢复原名。景帝二年又重新改为临江,景帝中二年又恢复原名。王莽时叫南顺。属荆州刺史部。有十二万五千五百七十九户,七十一万八千五百四十人。有发弩官。下辖十八个县:江陵县,以前楚国的郢都,楚文王从丹阳迁到这裹。过九代后平王在这裹建城。十代后秦国攻取郢都,迁到陈。王莽时叫江陆。临沮县,《禹贡》上记载南面分布荆山在东北,漳水从这裹流出,向东到江陵流入阳水,阳水流入沔水,行程六百里。夷陵县,由都尉治理。王莽时叫居利。华容县,云梦泽在南面,是荆州的湖泽。夏水首先从长江接受水源,向东流入沔水,行程五百里。宜城县,是以前的鄢县,惠帝三年改名。郢县,楚国的另外邑地。是以前的郢都。王莽时叫郢亭。E6县,当阳县,中庐县,枝江县,是原来的罗国。江沱水从西面流出,向东流入长江。襄阳县,王莽时叫相阳。编县,有云梦的官员。王莽时叫南顺。秭归县,归乡,是原来的归国。夷道县,王莽时叫江南。州陵县,王莽时叫江夏。若县,楚昭王畏惧吴国,从郢都迁到这里,后来重新回到郢都。巫县,夷水向东到夷道流入长江,经过两个郡,行程五百四十里。有盐官。高成县。流水从诡山流出,向东流入繇水。繇水向南到华容流入长江,经过两个郡,行程五百里。王莽时叫言程。
  江夏郡,高帝始置。属于荆州刺史部。有五万六千八百四十四户,二十一万九千二百一十八人。有十四个县:西陵县,有云梦的官员。王莽时叫江阳。竟陵县,章山在东北,古代文字记载认为是内方山。郧乡,是楚国的郧公邑。王莽时叫守平。西阳县,

汉书浏览月榜 汉书全文 >

  1. 卷十一 志·五行志中之上
  2. 卷七 纪·武帝纪
  3. 卷四 志·刑法志
  4. 卷三 传·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5. 卷二 纪·高帝纪下
  6. 卷五十五 传·薛宣朱博传
  7. 卷一 表·异姓诸侯王表
  8. 卷六十五 传·游侠传
  9. 卷七十二 传·外戚传上
  10. 卷七 传·季布栾布田叔传

汉书最受喜欢章节 汉书全部章节 >

  1. 卷七十九 传·叙传下
  2. 卷七十八 传·叙传上
  3. 卷七十七 传·王莽传下
  4. 卷七十六 传·王莽传中
  5. 卷七十五 传·王莽传上
  6. 卷七十四 传·元后传
  7. 卷七十三 传·外戚传下
  8. 卷七十二 传·外戚传上
  9. 卷七十一 传·西域传下
  10. 卷七十 传·西域传上
  11. 卷六十九 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12. 卷六十八 传·匈奴传下
  13. 卷六十七 传·匈奴传上
  14. 卷六十六 传·佞幸传
  15. 卷六十五 传·游侠传

猜你喜欢的汉书故事 汉书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