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诗词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全部诗人 > 梅尧臣

今日一文 古诗词 宋代-梅尧臣的画像

梅尧臣 [宋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介绍

轶事典故

在一次进士考试时,尧臣为考官,辅助主考官欧阳修阅卷,发现了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惊为天人,并推荐苏轼的试卷给欧阳修批阅。欧阳修颇惊其才,但是试卷糊名,欧阳修认为很有可能是弟子曾巩所写,但为了避嫌,于是将此卷取为第二。事有碰巧,欧阳修取为第一的卷子,恰好是曾巩所写。

诗作特色

梅尧臣早年的诗歌创作,曾受到西昆诗派的影响,后来由于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诗风逐渐变化,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主张诗歌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对浮艳空洞的诗风,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在艺术上,梅尧臣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一著名的艺术标准,并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梅尧臣的创作实践与其创作主张是一致的。他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他了解农村生活,在早期就写了一批关怀农民命运的作品,如《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等。以后,他又写了《田家语》,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坟贫女》,通过一个贫家女子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他的一部分诗作抒写对国事的关心。如《襄城对雪》之二,《故原战》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表现了他对于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他还写了不少山水风景诗,其中《寒草》、《见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观斗鸡》等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梅尧臣的诗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基本艺术特征。他善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画出清切新颖的景物形象。如《鲁山山行》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色,细致入微。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最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的诗也时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黄河》、《梦登河汉》,涵浑壮丽,和他的一般风格迥异。由于他作诗受韩愈、孟郊的影响较大,艺术上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有时语言过于质朴古硬,缺乏文采。这些弊病都可以认为是端正华而不实的诗风所付出的代价。他对开辟宋诗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修称梅诗“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刘克庄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龚啸说他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称“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钱钟书称他:“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这些评论都很有见地。

生平

据《至德县志》记载:梅尧臣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任建德县令,居官清廉正直。去官后,人民缅怀他,把县城改称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后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景仰之思,又得以登临之美。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元至正二年、明正德十五年、清康熙十年三次重建,民国七年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亭,砖木结构,呈长方形,画栋雕梁,为楼阁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文革”时梅公亭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他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梅尧臣任建德县令的期间,县署外有圆破旧的竹篱,常年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民众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对于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名人,且在建德为官时又为民爱民,用诗歌这一形式表达民间百姓的怨愤,人民自然崇敬他、热爱他。所以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时隔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东至人民中传诵。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和欧阳修是好朋友,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他的诗能够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他在建德写下的大量诗作中,其中写农民的有《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这首诗用农民的口气,申诉了农民遭受的苦难。在《小村》诗中曰:“寒鸦得食日呼伴,老奥无衣犹抱孙,磋哉生计一如此,廖入王民版籍论!”在《陶者》一诗中,他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诗曰:“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尖锐明朗,读后使人强烈地感到不平。梅公在公务之余,还经常步出县衙,流连于建德、东流、池州的青山绿水之间,写了不少咏景咏物咏友的诗,从梅尧臣在建德留下的百篇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独特风格,它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炼而又有自由,新巧而又泼辣,他在一向被抒情诗用惯了的短小形式里,能够突破陈规,做到议论突出,谈吐不凡。在山水景物的描绘方面,也形成了刻划个性、摹写细节的特点,给人以新鲜细致的感受。

“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这是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南有佳茗赋》的开篇语。梅尧臣于北宋景佑元年调任建德县令,直到景佑五年离任,在建德县为官5个年头,这首脍炙人口的《南有佳著赋》就是他在任时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后所作,他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采茶官也!”“采茶官”这是一个多么亲切、谦和的自喻。封建时代的父母宫,能把自己与采茶农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多么可亲可敬啊!

梅尧臣的墓位于宣州市郊双山羊麓。梅尧臣宣城人。因汉时宣城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诗人,有“宋诗开山祖”之誉,大史学家司马光云:“我得圣俞诗,胜有千金珠。”为官清廉,凡其为官之地,民多为之建祠。嘉祐七年卒于京师汴京,次年归葬于此。有墓碑、墓祠,欧阳修为之作墓志铭。后世谒墓祭奠者不绝,南宋咸淳六年,文天祥知宁国俯,特往祭梅墓,并以梅氏墓为题作诗。今墓冢已修复,并在原碑基座上另立新碑,墓祠亦将复原。

介绍

梅尧臣是中国北宋诗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梅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其早期诗歌创作,曾受西昆诗派影响,后诗风变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如《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之二、《猛虎行》等。诗风平淡含蓄,语言朴素自然,形象清切新颖,如《鲁山山行》,细腻地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致。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等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为了矫正宋初诗坛靡丽之习,诗中不免流于质朴古硬,缺少文采,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今存《宛陵先生集》60卷,《拾遗》1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本。

梅尧臣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主要成就

文学

梅尧臣虽然在仕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与欧阳修交好,都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与其并称“欧梅”。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梅尧臣早年的诗歌创作,曾受到西昆诗派的影响,后来由于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诗风逐渐变化,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主张诗歌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

在艺术上,梅尧臣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一著名的艺术标准,并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梅尧臣的创作实践与其创作主张是一致的。他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他了解农村生活,在早期就写了一批关怀农民命运的作品,如《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等。以后,他又写了《田家语》,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坟贫女》,通过一个贫家女子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他的一部分诗作抒写对国事的关心。如《襄城对雪》之二,《故原战》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表现了他对于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他还写了不少山水风景诗,其中《寒草》、《见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观斗鸡》等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梅尧臣的诗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基本艺术特征。他善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画出清切新颖的景物形象。如《鲁山山行》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色,细致入微。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最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的诗也时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黄河》、《梦登河汉》,涵浑壮丽,和他的一般风格迥异。由于他作诗受韩愈、孟郊的影响较大,艺术上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有时语言过于质朴古硬,缺乏文采。这些弊病都可以认为是端正华而不实的诗风所付出的代价。

他对开辟宋诗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修称梅诗“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龚啸说他“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称“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钱钟书称他:“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

政治

梅尧臣于北宋景祐元年调任建德县令,直到景祐五年离任,在建德县为官五年。

梅尧臣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圈破旧的竹篱,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

当地民众为了纪念梅尧臣,把县城所在地取名“梅城”,延续至今。凡其为官之地,民多为之建祠。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

评价

他的创作活动开始於一○三一,直到他临死的那一年为止,前后整整三十年,留下一部《宛陵先生文集》,共六十卷,约二千九百首,包括诗歌、散文、赋,此外还有不在集内的诗、词各一首。他三十岁的那一年,在河南县主簿任内的时候,和欧阳修、尹洙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虽然后来欧阳修得到更大的声望,但是在发动之初,尧臣无疑地占有领导的地位,北宋诗人如欧阳修、和稍后的王安石、刘敞、以及更后的苏轼都受到他的熏陶,对他加以高度的崇敬,欧阳修更是始终称尧臣为“诗老”,表示内心的钦慕。我们可以说对于北宋诗坛,尧臣起过巨大的影响。

陆游认为尧臣是李杜而后的第一位作家,所谓‘突过元和作’者,其意在此。一部《剑南诗稿》中,陆游自称‘学宛陵先生体’、‘效宛陵先生体’者共八处,他对于尧臣的推崇,决定不是偶然的。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称尧臣为宋诗‘开山祖师’,对于他的作品所起影响的巨大,提得非常鲜明。

但是元明而后,文学批评家对于尧臣的作品,很少这样的肯定。诗人中学宋诗的本来不多,即是推崇宋诗的,一般都推崇苏轼、黄庭坚,或杨万里、陆游,重视王安石的为数已经寥寥,更少有重视尧臣的。直到清末,因为宋诗运动的出现,这才引起对于尧臣的重视,开始出现学习尧臣的专家,不过对于尧臣在诗人中的位置,究竟还没有放平,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梅公亭

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历代五建五修梅公亭,至“文革”时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东至是个老茶区,早在唐代官港的茶叶就火暴商邦,白居易笔下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当时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梅公对东至的茶叶推崇备至,不仅著有《南有佳著赋》,且又作诗曰:“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把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所以,北宋以后建德的茶叶就已负盛名,到了元代就成了十大名茶之一。

梅尧臣于北宋景祐元年调任建德县令,直到景祐五年离任,在建德县为官5个年头。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圈破旧的竹篱,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

他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作有《南有佳茗赋》:“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传说他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采茶官也!”且又作诗曰:“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把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游梅山寺时,曾作诗《游梅山寺》一首,诗曰:春山日可爱,因访旧禅宫。路绕危溪入,桥椽古木通。白鸡鸣屋外,绿水过庭中。独坐昔云乐,何如亲友同。

《至德县志》记载:他去官后,宋嘉定年间,人民为了缅怀他,把县城改称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后邑令柴梦规改梅城后之白象山半山坡半山亭为梅公亭,以祀,后废。元代,吴师道任建德县令,他崇敬梅尧臣,至正二年,即其址重新修建了梅公亭,有“半在山林”额,并作《梅公亭记》,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明正德十五年知县言震、清康熙十年知县喻成龙、四十一年邑人又三次重建梅公亭。民国七年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文曰:“一亭缥缈临秋蒲,两岸波涛送晚潮”,此鹏光绪丁酉梦中得句也。迨民国壬子莅官建德,越明年甲寅,在白象山麓重修梅公亭,亭成,适县名更曰秋浦,回忆旧句,不禁有明月前身之感焉。乙卯仲秋蓼城王人鹏记。”亭,砖木结构,呈长方形,画栋雕梁,为楼阁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文革”时梅公亭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东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的梅尧臣古诗词 更多梅尧臣的诗词>

  • 汝坟贫女

    [宋代] 梅尧臣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依韵和永叔见寄

    [宋代] 梅尧臣

    春风约柳一片西,欲托鸟翼传音稽。
    昨朝偶向东城去,草草又逢骢马蹄。
    长髯御史威正峭,沙堤来坐气吐霓。
    我乘小驷虽甚瘦,喜见骖驭犹解嘶。
    适闻南都接大尹,笑我出处今何迷。
    耻趋捷径身已老,惩羹何用频吹齑。
    蛟龙失水等蚯蚓,鳞角虽有辱在泥。
    困居废井谁引手,岂得更望青云梯。
    笔锋劲发若强弩,余力曾彻七重犀。
    倦禽雄雌不饱腹,日暮徒念还巢栖。
    大椿朝菌各有尽,此物何怪庄叟齐。
    诚知豪侠自快乐,东郊南陌竞斗鸡。
    胸中有道无广狭,包括宇宙在一稊。
    何时与公去颖尾,湖水漫漫如玻璃。
    世间会合固不易,况乃仕宦多相睽。
    正似邮亭恋行者,未到止息空歌骊。
    我贫尚不给朝夕,焉得负郭置稻畦。
    筋骸幸且稍轻健,山水纵好无路跻。
    傥公他时买田宅,愿以藜杖从招携。
    吾儿诗书不足教,亦以助力於耕犁。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答裴送序意

    [宋代] 梅尧臣

    我欲之许子有赠,为我为学勿所偏。
    诚知子心苦爱我,欲我文字无不全。
    居常见我足吟咏,乃以述作为不然。
    始曰子知今则否,固亦未能无谕焉。
    我於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成小篇。
    辞虽浅陋颇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
    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
    苦苦著书岂无意,贫希禄廪尘俗牵。
    书辞辩说多碌碌,吾敢虚语同後先。
    唯当稍稍缉铭志,愿以直法书诸贤。
    恐子未谕我此意,把笔慨叹临长川。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陶者

    [宋代]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和谢舍人洊震

    [宋代] 梅尧臣

    盛夏万物当长养,骄阳不雨谁为忧。
    天无纤云野赬色,草木焦卷如经秋。
    南阳太守自引咎,不以天时为怨尤。
    斋精洁虑祠望内,僚属奔从无停輈。
    谩取诗言占离毕,徒依风俗验鸣鸠。
    忽闻郡北直百里,岑岑岐笠藏灵湫。
    持牲遣吏诣其下,俎豆未辙升阴虬。
    电光划划遶岩壁,雷声隐隐生山陬。
    拥云驰雨自东上,西风上猛云还收。
    神龙蓄志未发泄,明日更与顽阳雠。
    黤霭阴黑若卷海,联绵霹雳能破仇。
    沃然原隰洗妖气,浩尔沟渎扬平流。
    九谷有登百姓喜,蜿蜒歆祀神何羞。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梦后寄欧阳永叔

    [宋代] 梅尧臣

    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梦登河汉

    [宋代] 梅尧臣

    夜梦上河汉,星辰布其傍。
    位次稍能辩,罗列争光芒。
    自箕历牛女,与斗直相当。
    既悟到上天,百事应可详。
    其中有神官,张目如电光。
    玄衣乘苍虬,身佩水玉珰。
    丘蛇与穹鳖,盘结为纪纲。
    我心恐且怪,再拜忽祸殃。
    臣实居下土,不意涉此方。
    既得接威灵,敢问固不量。
    有牛岂不力,何惮使服箱。
    有女岂不工,何惮缝衣裳。
    有斗岂不柄,何惮挹酒浆。
    卷舌不得言,安用施穹苍。
    何彼东方箕,有恶务簸扬。
    唯识此五者,愿言无我忘。
    神官呼我前,告我无不臧。
    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
    岂惜尽告汝,於汝恐不庠。
    至如人间疑,汝敢问於王。
    扣头谢神官,臣言大为狂。
    骇汗忽尔觉,残灯荧空堂。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同诸韩及孙曼叔晚游西湖三首

    [宋代] 梅尧臣

    烁电未成雨,凉风先入衣。
    青天忽开影,红日尚余晖。
    蛱蝶作团起,蜻蜓相戴飞。
    嘲谑不觉夕,跨马月中归。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玉楼春

    [宋代] 梅尧臣

    天然不比花含粉。约月眉黄春色嫩。小桥低映欲迷人,闲倚东风无奈困。烟姿最与章台近。冉冉千丝谁结恨。狂莺来往恋芳阴,不道风流真能尽。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送刘元忠学士还南京

    [宋代] 梅尧臣

    昔见相公登瀛洲,今见公子为校雠。
    鲲鹏变化三十载,我生安得不白头。
    君前拜恩父前庆,暂向南都乘顺流。
    南都留守颇为喜,将吏入贺靴声遒。
    酒舁银瓮羊脔炙,上下和煦移凉秋。
    归来却上柳堤路,西风健马控花虬。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梅尧臣的诗词更多梅尧臣诗词 >

  1. 红梅
  2. 和正仲再和罢饮
  3. 和张民朝谒建隆寺二次用写望试笔韵
  4. 和张民朝谒建隆寺二次用写望试笔韵
  5. 和永叔六篇其三看花呈子华内翰
  6. 和永叔六篇其二代鸠妇言
  7. 和谢舍人洊震
  8. 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
  9. 和腊日
  10. 和吴冲卿学士石屏

诗人 更多诗人 >

  1. 白居易的画像
    白居易
  2. 杜甫的画像
    杜甫
  3. 李白的画像
    李白
  4. 齐己的画像
    齐己
  5. 刘禹锡的画像
    刘禹锡
  6. 李商隐的画像
    李商隐
  7. 元稹的画像
    元稹
  8. 辛弃疾的画像
    辛弃疾
  9. 韦应物的画像
    韦应物
  10. 贯休的画像
    贯休
  11. 皎然的画像
    皎然
  12. 陆龟蒙的画像
    陆龟蒙
  13. 刘长卿的画像
    刘长卿
  14. 许浑的画像
    许浑
  15. 张祜的画像
    张祜
  16. 岑参的画像
    岑参
  17. 杜牧的画像
    杜牧
  18. 姚合的画像
    姚合
  19. 罗隐的画像
    罗隐
  20. 王建的画像
    王建
  21. 张籍的画像
    张籍
  22. 杜荀鹤的画像
    杜荀鹤
  23. 孟郊的画像
    孟郊
  24. 苏轼的画像
    苏轼

朝代 更多诗词 >

  1. 春秋
  2. 战国
  3. 先秦
  4. 两汉
  5. 魏晋
  6. 南北朝
  7. 隋代
  8. 唐代
  9. 五代
  10. 宋代
  11. 元代
  12. 明代
  13. 清代
  14. 近代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1. 采薇(节选)
  2.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3. 苏幕遮·燎沉香
  4. 春晓
  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1.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2. 苏幕遮·燎沉香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 忆江南·江南好
  5. 西河·和王潜斋韵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1. 离骚
  2. 陋室铭
  3. 小儿不畏虎
  4. 前赤壁赋
  5.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1.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 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2.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 贺铸《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3.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张乔《书边事》
  4. 秋寂寞。秋风夜雨伤离索。—— 孙道绚《忆秦娥·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5.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李白《客中行 / 客中作》
  6.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李益《江南曲》
  7.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8.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9.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陈与义《春寒》
  10.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1. 写景
  2. 抒情
  3. 咏物
  4. 婉约
  5. 写人
  6. 抒怀
  7. 送别
  8. 生活
  9. 思念
  10. 写花
  11. 梅花
  12. 菊花
  13. 荷花
  14. 桃花
  15. 桂花
  16. 梨花
  17. 杏花
  18. 莲花
  19. 惜花
  20. 赏花
  21. 春天
  22. 夏天
  23. 秋天
  24. 冬天
  25. 节日
  26. 春节
  27. 元宵节
  28. 寒食节
  29. 清明节
  30. 端午节
  31. 七夕节
  32. 中秋节
  33. 重阳节
  34. 离别
  35. 爱情
  36. 女子
  37. 思乡
  38. 相思
  39. 怀古
  40. 怀人
  41. 爱国
  42. 友情
  43. 讽刺
  44. 赞美
  45. 边塞
  46. 哲理
  47. 叙事
  48. 组诗
  49. 闺怨
  50. 感伤
  51. 孤独
  52. 故事
  53. 豪放
  54. 忧国忧民
  55. 山水
  56. 感慨
  57. 战争
  58. 写雨
  59. 感叹
  60. 怀念
  61. 友人
  62. 柳树
  63. 议论
  64. 田园
  65. 赞颂
  66. 写雪
  67. 妇女
  68. 伤怀
  69. 写山
  70. 月亮
  71. 励志
  72. 寓理
  73. 饮酒
  74. 人生
  75. 羁旅
  76. 写鸟
  77. 追忆
  78. 咏史
  79. 悼亡
  80. 怀才不遇
  81. 伤春
  82. 惜春
  83. 写水
  84. 寓言
  85. 音乐
  86. 地名
  87. 惜别
  88. 宴会
  89. 赠别
  90. 同情
  91. 写风
  92. 寓人
  93. 回忆
  94. 农民
  95. 典故
  96. 宫怨
  97. 言志
  98. 隐居
  99. 西湖
  100. 宴饮
  101. 评论壮志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