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全部诗人 > 李之仪
李之仪 [宋代]
介绍
与苏轼友情
李之仪出生于沧州无棣人李氏名门望族。22岁的李之仪进士及第,初任职四明、万全县令等。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皆其所能。《四库全书》称李之仪的文章“神锋俊逸,往往具有苏轼之体”。他的诗词文章写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苏轼的熏陶、指点;他仕途多舛,也与苏轼有很大关系。
苏轼对李之仪的影响极为深刻。《姑溪居士全集》中收录与苏轼有关的作品四十余首;《苏轼文集》和《苏轼诗集》中收录与李之仪有关的作品二十余首,特别是在遇赦北归的一年时间内,苏轼给李之仪的信笺就达七封。由此可见,二人的情谊非同一般。
苏轼比李之仪年长,李之仪视苏轼如兄若师。熙宁四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出职杭州、密州、徐州,再贬黄州,颠沛流离十余年。对苏轼流放外地,李之仪甚为不平,他积极联系一些旧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动,以图苏轼早返京师。他把自己的思念、想法书函一札,远投黄州。
苏轼接阅后,心情十分激动,旋即复《答李端叔书》,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已厌倦官场游戏,淡泊利禄声名,与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乐趣。此间,还有苏轼《与李公择书》、《次韵答李端叔》等,坎坷的仕途加深了两位文人之间的友谊。
文学成就
李之仪是苏轼门人之一,元祐文人集团的成员,擅长作词,前人称其“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他很注意词的特点,曾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他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而主张像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他的佳作也确能达到这一要求,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立意造语学民歌与古乐府,即景生情,即事喻理;下片借水言情,极为深婉含蓄。他曾与秦观、黄庭坚、贺铸等人歌词赠答,前人多将他与这几人并提。但实际上他的创作成就比起秦观等人有所不及。清人冯煦评论说“姑溪词长调近柳,短调近秦,而均有未至”,是较为中肯的。
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亦能诗,这两方面的成就都受到苏轼称赞。有《姑溪居士前集》50卷,南宋吴芾守当涂时所编。又《后集》20卷,不知编者,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著录,则亦出宋人之手。今二集俱存。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其词另行,《直斋书录解题》录《姑溪词》1卷,有吴氏石莲庵《山左人词》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
生平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他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官至原州通判。李之仪一生官职并不显赫,但他与苏轼的文缘友情却流传至今。
李之仪早年师从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熙宁三年进士,初授万全县令,后到鄜延军任职。元丰六年春回京。时高丽王王徽卒,朝廷委左谏大夫杨景略等前去吊唁。杨素闻李之仪清节贤名,才华横溢,遂奏请之仪同行,作为书状。出使途中,路过山东长清县孝堂山汉石祠时,曾题字于石祠的石柱上,大字楷书,共五行,现刻字尚存。这是他在山东留下的仅有的遗迹。
哲宗元祐初范纯仁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之仪遂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又为原州通判。与苏轼,黄庭坚,秦观交往甚密。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二年,上调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
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李之仪《与祝提举无党》说:“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后遇赦复官,授朝议大夫,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为缘,自名“姑溪居士”,卒后葬于葬当涂藏云山致雨峰。
《庆云县志》里记载朝请大夫李之仪等八位庆云籍的名人,供奉于明朝的庆云县城“乡贤祠”内。
猜你喜欢的李之仪古诗词 更多李之仪的诗词>
-
休嗟磨折。看取罗巾血。殷勤且话经年别。庭花番怅望,檐雨同呜咽。明半灭。灯光夜夜多如月。
无复伤离缺。共保冰霜洁。不断梦,从今歇。收回书上絮,解尽眉头结。犹未绝。金徽泛处应能雪。 -
醉透香浓斗帐,灯深月浅回廊。当时背面两伥伥。何况临风怀想。
舞柳经春只瘦,游丝到地能长。鸳鸯半调已无肠。忍把么弦再上。 -
萧萧风叶。似与更声接。欲寄明珰非为怯。梦断兰舟桂楫。
学书只写鸳鸯。却应无奈愁肠。安得一双飞去,春风芳草池塘。 -
雨暗轩窗昼易昏。强欹纤手浴金盆。却因凉思谢飞蚊。
酒量羡君如鹄举,寒乡怜我似鸱蹲。由来同是一乾坤。 -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
九十日春都过了,寻常偶到江皋。水容山态两相饶。草平天一色,风暖燕双高。
酒病厌厌何计那,飞红更送无聊。莺声犹似耳边娇。难回巫峡梦,空恨武陵桃。 -
临江仙(江东人得早梅,见约探题,且访梅所在,因携笺管,就赋花下)
初破晓寒无限思,融融腊意全迷。春工从此被人知。不随蜂蝶,长伴玉蟾低。
缥缈云间应好在,盈盈泪湿征衣。背人偷拗向东枝。清香满袖,犹记画堂西。 -
霜压晓,月收阴。斗寒深。看尽灯花金鸭冷,卷残衾。卯酒从谁细酌,余香无计重寻。空把夜来相见梦,写文琴。
-
以三阕见寄,辄次其韵
坐久灯花开尽,暗惊风叶,初报霜寒。冉冉年华催暮,颜色非丹。搅回砀、蛩吟似织,留恨意、月彩如摊。惨无欢。篆烟萦素,空转雕盘。
何难。别来几日,信沈鱼鸟,情满关山。耳边依约,常记巧语绵蛮。聚愁窠、蜂房未密,倾泪眼、海水犹慳。奄更阑。渐移银汉,低泛帘颜。
李之仪的诗词更多李之仪诗词 >
- 临江仙(咏藏春玉)
- 蝶恋花(席上代人送客,因载其语)
- 临江仙(病中存之以长短句见调,因次其韵)
- 临江仙(江东人得早梅,见约探题,且访梅所在,因携笺管,就赋花下)
- 朝中措(樊良道中)
- 朝中措(望新开湖有怀少游,用樊良道中韵)
- 万年欢
- 南乡子
- 踏莎行
- 踏莎行
诗人 更多诗人 >
朝代 更多诗词 >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崔涂《春夕》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徐祯卿《在武昌作》
-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秦观《如梦令·春景》
-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张仲素《秋夜曲》
-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 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 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 写景
- 抒情
- 咏物
- 婉约
- 写人
- 抒怀
- 送别
- 生活
- 思念
- 写花
- 梅花
- 菊花
- 荷花
- 桃花
- 桂花
- 梨花
- 杏花
- 莲花
- 惜花
- 赏花
-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节日
- 春节
- 元宵节
- 寒食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离别
- 爱情
- 女子
- 思乡
- 相思
- 怀古
- 怀人
- 爱国
- 友情
- 讽刺
- 赞美
- 边塞
- 哲理
- 叙事
- 组诗
- 闺怨
- 感伤
- 孤独
- 故事
- 豪放
- 忧国忧民
- 山水
- 感慨
- 战争
- 写雨
- 感叹
- 怀念
- 友人
- 柳树
- 议论
- 田园
- 赞颂
- 写雪
- 妇女
- 伤怀
- 写山
- 月亮
- 励志
- 寓理
- 饮酒
- 人生
- 羁旅
- 写鸟
- 追忆
- 咏史
- 悼亡
- 怀才不遇
- 伤春
- 惜春
- 写水
- 寓言
- 音乐
- 地名
- 惜别
- 宴会
- 赠别
- 同情
- 写风
- 寓人
- 回忆
- 农民
- 典故
- 宫怨
- 言志
- 隐居
- 西湖
- 宴饮
- 评论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