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卷二百三十二

  ◎奸臣三
  ○黄潜善 汪伯彦 秦桧
  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人。擢进士第,宣和初,为左司郎。陕西、河东地大震,陵谷易处,徽宗命潜善察访陕西,因往视。潜善归,不以实闻,但言震而已。擢户部侍郎,坐事谪亳州,以徽猷阁待制知河间府。
  靖康初,金人入攻,康王开大元帅府,檄潜善将兵入援。张邦昌僣位,潜善趋白于帅府,王承制拜潜善为副元帅。
  二年,高宗即位,拜中书侍郎。时上从人望,擢李纲为右相,纲将奏逐潜善及汪伯彦,右丞吕好问止之。未几,潜善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纲遂罢。御史张所言潜善奸邪,恐害新政,左迁所尚书郎,寻谪江州。太学生陈东论李纲不可去,潜善、伯彦不可任,潜善恚。会欧阳澈上书诋时事,语侵宫掖,帝谓其言不实,潜善乘间启杀澈并东诛之,识与不识皆为之垂涕,帝悔焉。
  明年,金人攻陕西,京东、山东盗起,潜善、伯彦匿不以闻。张遇焚真州,距行在六十里,内侍邵成章疏潜善、伯彦误国,成章坐除名。御史马伸亦以劾潜善、伯彦得罪,谪监濮州酒税,道卒。
  潜善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郓、濮相继陷没,宿、泗屡警,右丞许景衡以扈卫单弱,请帝避其锋,潜善以为不足虑,率同列听浮屠克勤说法。俄泗州奏金人且至,帝大惊,决策南渡。御舟已戒,潜善、伯彦方共食,堂吏大呼曰:"驾行矣。"乃相视苍黄鞭马南驰。都人争门而出,死者相枕藉,人无不怨愤。会司农卿黄锷至江上,军士闻其姓以为潜善也,争数其罪,挥刃而前,锷方辩其非是,而首已断矣。
  帝渡瓜州,幸镇江,敌兵已蹑其后。潜善、伯彦联疏言艰难之时,不敢具文求退。中丞张澄劾之,乃罢潜善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落职居衡州。郑瑴又论潜善、伯彦均于误国,而潜善之恶居多,王庭秀继以为言,责置英州。谏官袁植乞斩之都市,帝不许。寻卒于梅州。
  潜善猥持国柄,嫉害忠良。李纲既逐,张悫、宗泽、许景衡辈相继贬死,宪谏一言,随陷其祸,中外为之切齿。高宗末年有旨,潜善、余深、薛昂皆复官录后。谏官凌哲言深、昂朋附蔡京,潜善专恣误国,今尽复三人恩数,恐政刑失平,忠义解体。诏以潜善尝任副元帅,特复元官,录一子。
  汪伯彦,字廷俊,徽之祁门人。登进士第,积官为虞部郎官。靖康改元,召见,献河北边防十策,直龙图阁、知相州。是冬,金人陷真定,诏徙真定帅司于相,俾伯彦领之。
  高宗以康王使金至磁,时金骑充斥,尝有甲马数百至城下,踪迹王所在。伯彦亟以帛书请王还相,躬服橐鞬,部兵逆王于河上。王劳之曰:"他日见上,当首以京兆荐公。"其受知自此始矣。未几,王奉蜡书,开天下兵马大元帅府,以伯彦为副将。王引兵渡河,谋所向,言人人殊,伯彦独曰:"非出北门济子城不可。"王喜曰:"廷俊言是也。"既济,由大名历郓、济达于南京,奏为集英殿修撰。
  北兵薄京城,钦宗诏:金人见议通和,康王将兵,毋得轻动。伯彦以为然。宗泽曰:"女真狂谲,是欲款我师尔。如即信之,后悔何及乎!宜亟进兵。"伯彦等难之。及城破,金人逼二帝北行,张邦昌僣立,王闻之涕泣。明年春,王承制除伯彦显谟阁待制,升元帅,进直学士。高宗即位,擢知枢密院事。未几,拜右仆射。
  方高宗初政,天下望治。伯彦、潜善逾年在相位,专权自恣,不能有所经画。御史谏官,下至韦布内侍,皆劾奏之。罢伯彦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洪州,改提举崇福宫,寻落职居永州。绍兴初,复职,知池州、江东安抚大使。言者弗置,乃诏以旧职奉祠,寻知广州。四年,帝追赠陈东、欧阳澈。舍人王居正论伯彦、潜善不已,复褫前职。
  七年,帝谓辅臣曰:"元帅旧僚,往往沦谢,惟汪伯彦实同艰难。朕之故人,所存无几,宜与牵复。"秦桧、张浚曰:"臣等已议曰郊恩取旨,更得天笔明其旧劳,庶几内外孚信。"始伯彦之未第也,受馆于王氏,桧尝从之学,而浚亦伯彦所引,故共赞焉。九年,知宣州,过阙,帝谓桧曰:"伯彦便令之官,庶免纷纭。"又曰:"伯彦潜藩旧僚,去国七年。汉之高、光不忘丰沛、南阳故旧,皆人情之常。"伯彦上所著《中兴日历》五卷,拜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十年,请祠,从之。明年五月,卒,赠少师,谥忠定。
  初,伯彦既去相州,金人执其子军器监丞似,使割地以至相州,守臣赵不试固守不下,遂拘而北,久之乃还。或云似之得归,伯彦实使人赎之。似后更名召嗣。
  秦桧,字会之,江宁人。登政和五年第,补密州教授。继中词学兼茂科,历太学学正。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遣使求三镇,桧上兵机四事:一言金人要请无厌,乞止许燕山一路;二言金人狙诈,守御不可缓;三乞集百官详议,择其当者载之誓书;四乞馆金使于外,不可令入门及引上殿。不报。除职方员外郎。寻属张邦昌为干当公事,桧言:"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三上章辞,许之。
  时议割三镇以弭兵,命桧借礼部侍郎与程瑀为割地使,奉肃王以往。金师退,桧、瑀至燕而还。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吴幵共荐桧,拜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王云、李若水见金二酋归,言金坚欲得地,不然,进兵取汴京。十一月,集百官议于延和殿,范宗尹等七十人请与之,桧等三十六人持不可。未几,除御史中丞。
  闰十一月,汴京失守,二帝幸金营。二年二月,莫俦、吴幵自金营来,传金帅命推立异姓。留守王时雍等召百官军民共议立张邦昌,皆失色不敢答,监察御史马伸言于众曰:"吾曹职为争臣,岂容坐视不吐一辞?当共入议状,乞存赵氏。"时桧为台长,闻伸言以为然,即进状曰:
  桧荷国厚恩,甚愧无报。今金人拥重兵,临已拔之城,操生杀之柄,必欲易姓,桧尽死以辨,非特忠于主也,且明两国之利害尔。赵氏自祖宗以至嗣君,百七十余载。顷缘奸臣败盟,结怨邻国,谋臣失计,误主丧师,遂致生灵被祸,京都失守,主上出郊,求和军前。两元帅既允其议,布闻中外矣,且空竭帑藏,追取服御所用,割两河地,恭为臣子,今乃变易前议,人臣安忍畏死不论哉?
  宋于中国,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德泽加于百姓,前古未有。虽兴亡之命在天有数,焉可以一城决废立哉?昔西汉绝于新室,光武以兴;东汉绝于曹氏,刘备帝蜀;唐为朱温篡夺,李克用犹推其世序而继之。盖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
  张邦昌在上皇时,附会权幸,共为蠹国之政。社稷倾危,生民涂炭,固非一人所致,亦邦昌为之也。天下方疾之如仇雠,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豪杰必共起而诛之,终不足为大金屏翰。必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桧不顾斧钺之诛,言两朝之利害,愿复嗣君位以安四方,非特大宋蒙福,亦大金万世利也。
  金人寻取桧诣军前。三月,金人立邦昌为伪楚。邦昌遗金书请还孙傅、张叔夜及桧,不许。初,二帝北迁,桧与傅、叔夜、何{卤木},司马朴从至燕山,又徙韩州。上皇闻康王即位,作书贻粘罕,与约和议,俾桧润色之。桧以厚赂达粘罕。会金主吴乞买以桧赐其弟挞懒为任用,挞懒攻山阳,建炎四年十月甲辰,桧与妻王氏及婢仆一家,自军中取涟水军水砦航海归行在。丙午,桧入见。丁未,拜礼部尚书,赐以银帛。
  桧之归也,自言杀金人监己者奔舟而来。朝士多谓桧与{卤木}、傅、朴同拘,而桧独归;又自燕至楚二千八百里,逾河越海,岂无讥诃之者,安得杀监而南?就令从军挞懒,金人纵之,必质妻属,安得与王氏偕?惟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李回与桧善,尽破群疑,力荐其忠。未对前一日,帝命先见宰执。桧首言"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及首奏所草与挞懒求和书。帝曰:"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盖闻二帝、母后消息,又得一佳士也。"宗尹欲处之经筵,帝曰:"且与一事简尚书。"故有礼部之命。从行王安道、冯由义、水砦丁不异及参议官并改京秩,舟人孙靖亦补承信郎。始,朝廷虽数遣使,但且守且和,而专与金人解仇议和,实自桧始。盖桧在金庭首唱和议,故挞懒纵之使归也。
  绍兴元年二月,除参知政事。七月,宗尹罢。先是,范宗尹建议讨论崇宁、大观以来滥赏,桧力赞其议,见帝意坚,反以此挤之。宗尹既去,相位久虚。桧扬言曰:"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或问何以不言,桧曰:"今无相,不可行也。"八月,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九月,吕颐浩再相,桧同秉政,谋夺其柄,风其党建言:"周宣王内修外攘,故能中兴,今二相宜分任内外。"颐浩遂建都督府于镇江。帝曰:"颐浩专治军旅,桧专理庶务,如种、蠡之分职可也。"
  二年,桧奏置修政局,自为提举,参知政事翟汝文同领之。未几,桧面劾汝文擅治堂吏,汝文求去;谏官方孟卿一再论之,汝文竟罢。监察御史刘一止,桧党也,言:"宣王内修,修其所谓外攘之政而已。今簿书狱讼、官吏差除、土木营缮俱非所当急者。"屯田郎曾统亦谓桧曰:"宰相事无不统,何以局为?"桧皆不听。既而有议废局以摇桧者,一止及检讨官林待聘皆上疏言不可废。七月,一止出台,除起居郎,盖自叛其说,识者笑之。
  颐浩自江上还,谋逐桧,有教以引朱胜非为助者。诏以胜非同都督。给事中胡安国言胜非不可用,胜非遂以醴泉观使兼侍读。安国求去,桧三上章留之,不报。颐浩寻以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刘棐为右司谏,盖将逐桧。于是江跻、吴表臣、程瑀、张焘、胡世将、刘一止、林待聘、楼炤并落职予祠,台省一空,皆桧党也。桧初欲倾颐浩,引一时名贤如安国、焘、瑀辈布列清要。颐浩问去桧之术于席益,益曰:"目为党可也。今党魁胡安国在琐闼,宜先去之。"盖安国尝问人材于游酢,酢以桧为言,且比之荀文若。故安国力言桧贤于张浚诸人,桧亦力引安国。至是,安国等去,桧亦寻去。桧再相误国,安国已死矣。黄龟年始劾桧专主和议,沮止恢复,植党专权,渐不可长,至比桧为莽、卓。八月,桧罢,乃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前一日,上召直学士院綦崈礼入对,示以桧所陈二策,欲以河北人还金国,中原人还刘豫。帝曰:"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桧又言‘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今无闻。"崈礼即以上意载训辞,播告中外,人始知桧之奸。龟年等论桧不已,诏落职,榜朝堂,示不复用。三年,韩肖胄等使还,洎金使李永寿、王翊偕来,求尽还北俘,与桧前议吻合。识者益知桧与金人共谋,国家之辱未已也。
  五年,金主既死,挞懒主议,卒成其和。二月,复资政殿学士,仍旧宫祠。六月,除观文殿学士、知温州。六年七月,改知绍兴府。寻除醴泉观使兼侍读,充行宫留守;孟庾同留守,并权赴尚书、枢密院参决庶事。时已降诏将行幸,桧乞扈从,不许。帝驻跸平江,召桧赴行在,用右相张浚荐也。十二月,桧以醴泉观兼侍读赴讲筵。七年正月,何藓使金还,得徽宗及宁德后讣,帝号恸发丧,即日授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四月,命王伦使金国迎奉梓宫。
  九月,浚求去,帝问:"谁可代卿?"浚不对。帝曰:"秦桧何如?"浚曰:"与之共事,始知其暗。"帝曰:"然则用赵鼎。"鼎于是复相。台谏交章论浚,安置岭表。鼎约同列救解。与张守面奏,各数千百言,桧独无一语。浚遂谪永州。始,浚、鼎相得甚,浚先达,力引鼎。尝共论人才,浚剧谈桧善,鼎曰:"此人得志,吾人无所措足矣!"浚不以为然,故引桧,共政方知其暗,不复再荐也。桧因此憾浚,反谓鼎曰:"上欲召公,而张相迟留。"盖怒鼎使挤浚也。桧在枢府惟听鼎,鼎素恶桧,由是反深信之,卒为所倾。鼎与浚晚遇于闽,言及此,始知皆为桧所卖。
  十一月,奉使朱弁以书报粘罕死,帝曰:"金人暴虐,不亡何待?"桧曰:"陛下但积德,中兴固有时。"帝曰:"此固有时,然亦须有所施为,然后可以得志。"
  八年三月,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吏部侍郎晏敦复有忧色,曰:"奸人相矣。"五月,金遣乌陵思谋等来议和,与王伦偕至。思谋即宣和始通好海上者。议以吏部侍郎魏矼馆伴,矼辞曰:"顷任御史,尝言和议之非,今不可专对。"桧问矼所以不主和,矼备言敌情。桧曰:"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矼曰:"第恐敌不以诚待相公尔。"桧乃改命。六月,思谋等入见。帝愀然谓宰相曰:"先帝梓宫,果有还期,虽待二三年尚庶几。惟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见,此所以不惮屈己,冀和议之速成也。"桧曰:"屈己议和,此人主之孝也。见主卑屈,怀愤不平,此人臣之忠也。"帝曰:"虽然,有备无患,使和议可成,边备亦不可弛。"
  十月,宰执入见,桧独留身,言:"臣僚畏首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颛与臣议,勿许群臣预。"帝曰:"朕独委卿。"桧曰:"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帝意欲和甚坚,桧犹以为未也,曰:"臣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帝曰:"然。"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确不移,乃出文字乞决和议,勿许群臣预。
  鼎力求去位,以少傅出知绍兴府。初,帝无子。建炎末,范宗尹造膝有请,遂命宗室令懬择艺祖后,得伯琮、伯玖入宫,皆艺祖七世孙。伯琮改名瑗,伯玖改名璩。瑗先建节,封建国公。帝谕鼎专任其事。又请建资善堂,鼎罢,言者攻鼎,必以资善为口实。及鼎、桧再相,帝出御札,除璩节度使,封吴国公。执政聚议,枢密副使王庶见之,大呼曰:"并后匹嫡,此不可行。"鼎以问桧,不答。桧更问鼎,鼎曰:"自丙辰罢相,议者专以此藉口,今当避嫌。"约同奏面纳御笔,及至帝前,桧无一语。鼎曰:"今建国在上,名虽未正,天下之人知陛下有子矣。今日礼数不得不异。"帝乃留御笔俟议。明日,桧留身奏事。后数日,参知政事刘大中参告,亦以此为言。故鼎与大中俱罢。明年,璩卒授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故鼎入辞,劝帝曰:"臣去后,必有以孝弟之说胁制陛下者。"出见桧,一揖而去,桧亦憾之。
  鼎既去,桧独专国,决意议和。中朝贤士,以议论不合,相继而去。于是,中书舍人吕本中、礼部侍郎张九成皆不附和议,桧谕之使优游委曲,九成曰:"未有枉己而能正人者。"桧深憾之。殿中侍御史张戒上疏乞留赵鼎,又陈十三事论和议之非,忤桧。王庶与桧尤不合,自淮西入枢庭,始终言和议非是,疏凡七上,且谓桧曰:"而忘东都欲存赵氏时,何遗此敌邪?"桧方挟金人自重,尤恨庶言,故出之。
  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愿斩桧与王伦以谢天下。于是上下汹汹。桧谬为解救,卒械送铨贬昭州。陈刚中以启贺铨,桧大怒,送刚中吏部,差知赣州安远县。赣有十二邑,安远滨岭,地恶瘴深,谚曰:"龙南、安远,一去不转。"言必死也。刚中果死。寻以铨事戒谕中外。既而校书郎许忻、枢密院编修官赵雍同日上疏,犹祖铨意,力排和议。雍又欲正南北兄弟之名,桧亦不能罪。曾开见桧,言今日当论存亡,不当论安危。桧骇愕,遂出之。司勋员外郎朱松、馆职胡珵张扩、凌景夏、常明、范如圭同上一疏言:"金人以和之一字得志于我者十有二年,以覆我王室,以弛我边备,以竭我国力,以懈缓我不共戴天之仇,以绝望我中国讴吟思汉之赤子,以诏谕江南为名,要陛下以稽首之礼。自公卿大夫至六军万姓,莫不扼腕愤怒,岂肯听陛下北面为仇敌之臣哉!天下将有仗大义,问相公之罪者。"后数日,权吏部尚书张焘、吏部侍郎晏敦复、魏矼、户部侍郎李弥逊、梁汝嘉、给事中楼炤、中书舍人苏符、工部侍郎萧振、起居舍人薛徽言同班入奏,极言屈己之礼非是。新除礼部侍郎尹焞独上疏,且移书切责桧,桧始大怒,焞于是固辞新命不拜。奉礼郎冯时行召对,言和议不可信,至引汉高祖分羹事为喻。帝曰:"朕不忍闻。"颦蹙而起。桧乃谪时行知万州,寻亦抵罪。中书舍人勾龙如渊抗言于桧曰:"邪说横起,胡不择台官击去之。"桧遂奏如渊为御史中丞,首劾铨。
  金使张通古、萧哲以诏谕江南为名,桧犹恐物论咎己,与哲等议,改江南为宋,诏谕为国信。京、淮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凡四上疏力谏,有"金以刘豫相待"之语,且言兵势重处,愿以身当之,不许。哲等既至泗州,要所过州县迎以臣礼,至临安日,欲帝待以客礼,世忠益愤,再疏言:"金以诏谕为名,暗致陛下归顺之义,此主辱臣死之时,愿效死战以决胜败。若其不克,委曲从之未晚。"亦不许。哲等既入境,接伴使范同再拜问金主起居,军民见者,往往流涕。过平江,守臣向子諲不拜,乞致仕。哲等至淮安,言先归河南地,且册上为帝,徐议余事。
  桧至是欲上行屈己之礼,帝曰:"朕嗣守太祖、太宗基业,岂可受金人封册。"会三衙帅杨沂中、解潜、韩世良相率见桧曰:"军民汹汹,若之何?"退,又白之台谏。于是勾龙如渊、李谊数见桧议国书事,如渊谓得其书纳之禁中,则礼不行而事定。给事中楼炤亦举"谅阴三年不言"事以告桧,于是定桧摄冢宰受书之议。帝亦切责王伦,伦谕金使,金使亦惧而从。帝命桧即馆中见哲等受其书。金使欲百官备礼,桧使省吏朝服导从,以书纳禁中。先一日,诏金使来,将尽割河南、陕西故地,又许还梓宫及母兄亲族,初无需索。以参知政事李光素有时望,俾押和议榜以镇浮言。又降御札赐三大将。
  九年,金人归河南、陕西故地,以王伦签书枢密院事,充迎奉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蓝公佐副之。判大宗正事士〈亻褭〉、兵部侍郎张焘朝八陵。帝谓宰执曰:"河南新复,宜命守臣专抚遗民,劝农桑,各因其地以食,因其人以守,不可移东南之财,虚内以事外。"帝虽听桧和而实疑金诈,未尝弛备也。
  时张浚在永州,驰奏,力言以石晋、刘豫为戒,复遗书孙近,以"帝秦之祸,发迟而大"。徐俯守上饶,连南夫帅广东,岳飞宣抚淮西,皆因贺表寓讽。俯曰:"祸福倚伏,情伪多端。"南夫曰:"不信亦信,其然岂然?虽虞舜之十二州,皆归王化;然商於之六百里,当念尔欺!"飞曰:"救暂急而解倒悬,犹之可也;欲长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他如秘书省正字汪应辰、樊光远、澧州推官韩纟川、临安府司户参军毛叔庆,皆言金人叵测;迪功郎张行成献《询荛书》二十篇,大意言自古讲和,未有终不变者,条具者皆豫备之策。桧悉加黜责,紃贬循州。
  七月,兀术杀其领三省事宗磐及左副元帅挞懒,拘王伦于中山府。盖兀术以归地为二人所主,将有他谋也。伦尝密奏于朝,桧不之备,但趣伦进。时韩世忠有乘懈掩击之请,桧言《春秋》不伐丧,与帝意合,遂已。
  十年,金人果败盟,分四道入侵。兀术入东京,葛王褎取南京,李成取西京,撒离喝趋永兴军。河南诸郡相继陷没。帝始大怪,下诏罪状兀术。御史中丞王次翁奏曰:"前日国是,初无主议。事有小变,则更用他相,后来者未必贤,而排黜异党,纷纷累月不能定,愿陛下以为至戒。"帝深然之。桧力排群言,始终以和议自任,而次翁谓无主议者,专为桧地也。于是桧位复安,据之凡十八年,公论不能撼摇矣。
  六月,桧奏曰:"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臣昨见挞懒有割地讲和之议,故赞陛下取河南故疆。今兀术戕其叔挞懒,蓝公佐归,和议已变,故赞陛下定吊伐之计。愿至江上谕诸帅同力招讨。"卒不行。闰六月,贬赵鼎兴化军,以王次翁受桧旨,言其规图复用也。言者不已,寻窜潮州。
  时张俊克亳州,王胜克海州,岳飞克郾城,几获兀术。张浚战胜于长安,韩世忠胜于泇口镇,诸将所向皆奏捷,而桧力主班师。九月,诏飞还行在,沂中还镇江,光世还池州,锜还太平。飞军闻诏,旗靡辙乱,飞口呿不能合。于是淮宁、蔡、郑复为金人有。以明堂恩封桧莘国公。十一年,兀术再举,取寿春,入庐州,诸将邵隆、王德、关师古等连战皆捷。杨沂中战拓皋,又破之。桧忽谕沂中及张俊遽班师。韩世忠闻之,止濠州不进;刘锜闻之,弃寿春而归。自是不复出兵。
  四月,桧欲尽收诸将兵权,给事中范同献策,桧纳之。密奏召三大将论功行赏,韩世忠、张俊并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以宣抚司军隶枢密院。六月,拜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封庆国公。《徽宗实录》成,迁少保,加封冀国公。先是,莫将、韩恕使金,拘于涿州。至是,兀术有求和意,纵之归。桧复奏遣刘光远、曹勋使金,又以魏良臣为通问使。未几,良臣偕金使萧毅等来,议以淮水为界,求割唐、邓二州。寻遣何铸报聘,许之。
  十月,兴岳飞之狱。桧使谏官万俟禼论其罪,张俊又诬飞旧将张宪谋反,于是飞及子云俱送大理寺,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十一月,贬李光藤州,范同罢参知政事。同虽附和议,以自奏事,桧忌之也。十二月,杀岳飞。桧以飞屡言和议失计,且尝奏请定国本,俱与桧大异,必欲杀之。铸、三畏初鞫,久不伏;禼入台,狱遂上。诬飞尝自言"己与太祖皆三十岁建节"为指斥乘舆,受诏不救淮西罪,赐死狱中。子云及张宪杀于都市。天下冤之,闻者流涕。飞之死,张俊有力焉,语在《飞传》。
  十二年,胡铨再编管新州。八月,徽宗及显肃、懿节二梓宫至行在。太后还慈宁宫。九月,加太师,进封魏国公。十月,进封秦、魏两国公。桧以封两国与蔡京、童贯同,请改封母为秦、魏国夫人。子熺举进士,馆客何溥赴南省,皆为第一。熺本王唤孽子,桧妻唤妹,无子,唤妻贵而妒,桧在金国,出熺为桧后。桧还,其家以熺见,桧喜甚。桧幸和议复成,益咎前日之异己者。先是,赵鼎贬潮州,王庶贬道州,胡铨再贬新州。至是,皆遇赦永不检举。曾开、李弥逊并落职。张俊本助和议,居位岁余无去意,桧讽江邈论罢之。
  十三年,贺瑞雪,贺雪自桧始。贺日食不见,是后日食多书不见。彗星常见,选人康倬上书言彗星不足畏,桧大喜,特改京秩。楚州奏盐城县海清,桧请贺,帝不许。知虔州薛弼言木内有文曰"天下太平年",诏付史馆。于是修饰弥文,以粉饰治具,如乡饮、耕籍之类节节备举,为苟安余杭之计,自此不复巡幸江上,而祥瑞之奏日闻矣。
  洪皓归自金国,名节独著,以致金酋室捻语,直翰苑不一月逐去。室捻者,阁,粘罕之左右也。初,粘罕行军至淮上,桧尝为之草檄,为室捻所见,故因皓归寄声。桧意士大夫莫有知者,闻皓语,深以为憾,遂令李文会论之。胡舜陟以非笑朝政下狱死,张九成以鼓唱浮言贬,累及僧宗杲,编配,皆以语忤桧也。张邵亦坐与桧言金人有归钦宗及诸王后妃意,斥为外祠。十四年,贬黄龟年,以前尝论桧也。闽、浙大水,右武大夫白锷有"燮理乖谬"语,刺配万安军。太学生张伯麟尝题壁曰"夫差,尔忘越王杀而父乎",杖脊刺配吉阳军。故将解潜罢官闲居,辛永宗总戎外郡,亦坐不附和议,潜窜南安死,永宗编置肇庆死。赵鼎、李光皆再窜过海。皓之罪由白锷延誉,光以在藤州唱和有讽刺及桧者,为守臣所告也。
  先是,议建国公出阁,吏部尚书吴表臣、礼部尚书苏符等七人论礼与桧意异,于是表臣等以讨论不祥、怀奸附鼎皆罢。始,桧为上言:赵鼎欲立皇太子,是待陛下终无子也,宜俟亲子乃立。遂嗾御史中丞詹大方言鼎邪谋密计,深不可测,与范冲等咸怀异意,以徼无妄之福。冲尝为资善翊善,故大方诬之。其后监察御史王鎡言帝未有嗣,宜祠高禖,诏筑坛于圜丘东,皆桧意也。

译文

  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人。考中进士,宣和初年,任左司郎。陕西、河东大地震,山陵峡谷都变了位置,徽宗命令黄潜善去察访灾情,于是他就去视察。黄潜善回京后,不报告实情,只说是地震而已。他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因事获罪被贬到亳州,以徽猷阁待制的身份为河间知府。
  靖康初年,金人攻打宋朝,康王设大元帅府,用文书召黄潜善率兵去支援。张邦昌当伪楚皇帝后,黄潜善到大元帅府告诉康王,康王秉承皇帝旨意任命黄潜善为副元帅。
  靖康二年(1127),高宗即位,任命黄潜善为中书侍郎。当时皇上顺从民心,提升李纲为右相,李纲将上奏驱逐黄潜善和汪伯彦,被右丞吕好问制止。不久,黄潜善被任命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被罢相。御史张所说黄潜善奸邪,恐怕有害新政,结果张所被降为尚书郎,不久被贬到江州。太学生陈东认为李纲不可罢去,黄潜善、汪伯彦不可任用。黄潜善怀恨在心。正巧欧阳澈上书诋毁时政,言语侵犯了后宫,皇上认为他的话不符事实,黄潜善乘机提出杀欧阳澈和陈东,他们二人被杀后,认识和不认识的,都为他们流泪,皇上也后悔。
  第二年,金人攻打陕西,京东、山东盗贼兴起,黄潜善、汪伯彦不把这些报告给皇上,张遇烧真州,距高宗驻地六十里,内侍邵成章上疏说黄潜善、汪伯彦误国,邵成章因此获罪被除名。御史马伸也因弹劾黄潜善、汪伯彦而获罪,被贬为监濮州酒税,他在途中去世。
  黄潜善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郓、濮二州相继陷没,宿、泗二州屡来警报,右丞许景衡认为皇上的扈卫单弱,请皇上躲避敌人,黄潜善认为不值得忧虑,率领同僚听僧人克勤说法。不久泗州奏报金人将到,皇上大惊,决定南下。皇上的御舟已备好,黄潜善、汪伯彦正在一起吃饭,堂吏大声喊:“皇上出发了。”他俩互相看着仓皇策马南奔。京城人争着出城门,死者相连,没有不怨愤的。正好司农卿黄锷来到江上,军士听说姓黄就以为是黄潜善,争相列举他的罪状,挥刀向前,黄锷正在申辩,但头已落下。
  皇上渡过瓜洲,到达镇江,敌兵紧随在后。黄潜善、汪伯彦一起上疏说在艰难的时候,不敢请求退职。中丞张澄弹劾他,黄潜善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江宁知府,贬职居住在衡州。郑珏又论奏黄潜善、汪伯彦都误国,黄潜善的罪恶占多数,王庭秀接着也这样说,黄潜善被贬责到英州安置。谏官袁植请求在都市斩黄潜善,皇上不许。不久,黄潜善在梅州去世。
  黄潜善把持国政,陷害忠良。李纲被罢黜,张芀、宗泽、许景衡等相继被贬死,台谏官一旦上言,随后就被诬陷惹祸,中外十分愤恨。高宗末年有诏旨,对黄潜善、余深、薛昂都给以恢复官职、录用后代的恩惠。谏官凌哲上书说余深、薛昂朋附蔡京,黄潜善专权误国,现在恢复他三人的恩惠,恐怕政刑失去公平,忠义之人解体。皇上下诏认为黄潜善曾任副元帅,特别给以官复原职,录用一个儿子的待遇。
  汪伯彦,字廷俊,徽州祁门人。考中进士,积累官职到虞部郎官。靖康元年(1126),被召见,他献上河北边防十条策略,被任命为直龙图阁、相州知州。当年冬,金人攻陷真定,皇上下诏迁真定帅府于相州,由汪伯彦统领。
  高宗以康王的身份出使金国来到磁州,当时到处是金的骑兵,曾有数百名骑兵到磁州城下,追踪康王的行迹。汪伯彦马上用帛书请康王回相州,汪伯彦亲自背着装弓箭的袋子,他的部下在黄河边迎接康王。康王慰劳他说“:以后见到皇上,一定首先推荐你做京兆尹。”汪伯彦从此成为康王的知心人。不久,康王接到蜡书,设天下兵马大元帅府,以汪伯彦为副将。康王率兵渡河,谋划将去哪里,人人说的都不一样,汪伯彦独自认为“:非出北城门渡过子城不可。”康王高兴地说:“廷俊说的对。”渡过子城后,由大名经郓、济二州到达南京。康王奏请让汪伯彦任集英殿修撰。
  金兵逼近京城,钦宗下诏:金人现在正商议通和,康王率兵,不可轻举妄动。汪伯彦认为可以。宗泽说“:女真人狂妄奸诈,是想缓兵;如果信任他们,后悔就来不及啦!应该立即进兵。”汪伯彦等阻挠他。等京城被攻破,金人逼二帝北去,张邦昌僭位称帝,康王听到后流涕。第二年春天,康王秉承皇帝旨意任命汪伯彦为显谟阁待制,升为元帅、直学士。高宗即位后,提拔他为知枢密院事。不久,被任命为右仆射。
  高宗刚即位,天下人盼望太平。汪伯彦、黄潜善一年后担任宰相,专权放任,不能提出什么施政方针。御史谏官,下至百姓、内侍,都弹劾他们。汪伯彦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洪州知州,改为提举崇福宫,不久被贬职居住在永州。绍兴初年,恢复官职,任池州知州、江东安抚大使。台谏官认为不能这样安排汪伯彦,于是诏命他仍以旧的官职去管理宫观,不久任广州知州。绍兴四年(1134),皇上追褒陈东、欧阳澈。舍人王居正不停地论奏汪伯彦、黄潜善,汪伯彦先前的官职也被罢去。
  绍兴七年,皇上对辅臣说:“元帅府的旧僚属,往往都谢世了,只剩汪伯彦是共渡难关的。我的故旧,所剩无几,应该恢复汪伯彦的官职。”秦桧、张浚说:“我们已商议在郊外祭天的时候取得圣旨,再得到上天对汪伯彦过去功劳的证明,这样就能使中外信服。”当初汪伯彦没中进士时,在王氏的馆舍,秦桧曾跟他学习,而张浚也是汪伯彦推荐的,所以他们一起替汪伯彦说好话。绍兴九年,汪伯彦任宣州知州,他上朝拜见皇上,皇上对秦桧说:“对汪伯彦是随便任命的官职,希望能免去人们的议论。”又说“:汪伯彦是康王府的旧僚,离开京城七年。汉高祖、光武帝不忘丰、沛、南阳的故旧,这都是人之常情。”汪伯彦献上自己写的《中兴日历》五卷,他被任命为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绍兴十年,他请求任管祠观的闲职,皇上准许。第二年五月去世,被追赠为少师,谥号“忠定”。
  当初,汪伯彦已离开相州,金人抓住他的儿子军器监丞汪似,让他割地,包括相州。相州守臣赵不试坚守城池,金人就把汪似带到国内,很久他才回来。有人说汪似能回来,实际是汪伯彦派人赎回的。汪似后来改名叫汪召嗣。
  秦桧,字会之,江宁人。政和五年(1115)考中进士,补为密州教授。接着考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汴京,派使索求三镇,秦桧上书言兵机四事:一是说金人贪得无厌,请求只答应割燕山一路;二是说金人狡猾奸诈,不能放松守备;三是请求召集百官详细讨论,选择恰当的语言写入誓书;四是请求在城外设馆安置金使,不能让他入城和上殿。没有得到答复。他任命为职方员外郎。不久,隶属张邦昌为干当公事,秦桧说:“此行专为割地,与臣开始的议论相矛盾,不符我的心愿。”于是,三次上章辞职,皇上允许。
  当时议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给金以求息兵,命秦桧假借礼部侍郎之名同程王禹一起为割地使,奉陪肃王到金营。金兵退,秦桧、程王禹到燕京而返。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吴千干一起推荐秦桧,他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升为左司谏。王云、李若水见金兵二元帅回来后说金兵坚持要宋割地,不然,就进取汴京。十一月,召百官在延和殿商议对策,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给金,秦桧等三十六人不同意。不久,任秦桧为御史中丞。
  闰十一月,汴京失守,徽、钦二帝被留在金营。靖康二年(1127)二月,莫俦、吴千干从金营回来,传金元帅之命要推立异姓为帝。留守王时雍等召百官军民共议立张邦昌,众人大惊失色不敢作答,监察御史马伸对众人说:“我们是谏臣,怎能坐视不吐一辞?应当共进议状,请存赵氏。”当时秦桧为御史台长官,听到马伸的话也以为对,就进状说:
  秦桧受国厚恩,十分惭愧无以报答。现在金人拥重兵,占领城池,操生杀大权,一定要立异姓皇帝,秦桧冒死争辩,不只因忠于主上,是要讲明两国利害。赵氏自祖宗至嗣君,历一百七十多年。忽因奸臣破坏盟约,与邻国结怨,谋臣失计,误主丧师,导致生灵遭难,京都失守,皇上出城,到军阵前求和。两元帅既已答应议和,布告中外,况且我方正空竭帑藏,搜集各种珍玩,奉于军前,割去两河土地,恭顺地做金国的臣子,今你们变更前面的和议,做臣下的怎能怕死不论呢?
  宋在中原,号令一统,国土万里,德泽加于百姓,前古未有。虽然兴亡之命决定于天,怎可因一城得失决定废立呢?从前,西汉亡于新室,光武中兴;东汉亡于曹氏,刘备称帝于蜀;唐被朱温篡夺,李克用还推算世序而继承它。因为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
  张邦昌在徽宗时,附会权臣,共同害国像对敌人那样恨他。社稷倾危,生民涂炭,固然不是一人所致,也是张邦昌所为。天下人正恨之如敌,若给他土地,让他统治人民,四方豪杰必会一起起事杀他,最终不能做大金的屏障。一定要立张邦昌,京师的百姓可服,天下的百姓则不可服;京师的宗子可灭,天下的宗子不可灭。秦桧不顾斧钺之诛,讲明两朝利害,希望恢复钦宗的帝位以安天下,不只大宋蒙福,也对大金有万世之利。
  金人不久把秦桧弄到军中。三月,金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给金人送书请求放回孙傅、张叔夜及秦桧,金不允许。起初,二帝随金兵北迁,秦桧和孙傅、张叔夜、何..、司马朴跟从到燕山,又转移到韩州。徽宗听说康王即位,写信给粘罕,与他约定和议,让秦桧润色文辞。秦桧用重贿巴结粘罕。恰好金主吴乞买把秦桧赐给他的弟弟挞懒,秦桧为挞懒所用,挞懒攻打山阳,秦桧随军,建炎四年十月甲辰日,秦桧和妻子王氏及仆从一家,从军中取道涟水军水砦经海上返回行在临安。丙午日,秦桧朝见高宗。丁未日,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赏赐给银帛。
  秦桧回来,自称是杀了监视自己的金人,抢了小船才逃回的。朝臣多数认为秦桧与何..、孙傅、司马朴一同被拘留,单只秦桧回来;再者从燕到楚相距二千八百里,跨河越海,怎能没有查问的,又怎能杀看守而逃?就算跟从挞懒,金人放回他,定会以他的妻为人质,他怎能与王氏同回?只有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李回与秦桧友好,尽释群疑,竭力保荐他的忠心。秦桧入对的前一天,皇上命他先与宰执相见。秦桧首倡“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第一次上奏,就是他草拟的与挞懒求和书。皇上说:“秦桧的忠心质朴超过别人,朕得到他高兴得夜不成寐;既听到二帝和母后的消息,又得到一个人才。”范宗尹想把他安排为经筵官,皇上说:“先选一尚书职让他当。”所以有任礼部尚书之命。跟从他的王安道、冯由义、水砦的丁..及参议官都改为京官,船工孙靖也补官为承信郎。开始,朝廷虽多次派使臣,与金也只是且守且和,而专与金人解仇议和,实从秦桧开始。因秦桧在金廷首倡和议,故挞懒放他回来。
  绍兴元年(1131)二月,他升为参知政事。七月,范宗尹罢相。原来,范宗尹建议讨论崇宁、大观以来滥赏之事,秦桧极力赞成,见皇上坚决反对,秦桧反而以此为由排挤他。范宗尹被罢,相位久虚。秦桧扬言说:“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有人问他为何不说,秦桧说:“现在没有宰相,不能执行啊。”八月,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九月,吕颐浩再任宰相,秦桧和他共同秉政,秦桧谋夺吕颐浩权,让他的党羽造谣说“:周宣王修内政、攘外敌,故能中兴,今二相应分管内政外政。”吕颐浩就在镇江建都督府。皇上说:“吕颐浩专管军事,秦桧专管政务,像文种、范蠡那样分职也可以。”
  绍兴二年(1132),秦桧奏请设修政局,自为提举,参知政事翟汝文与他同领。不久,秦桧弹劾翟汝文擅自处理堂吏,翟汝文请求离职;谏官方孟卿一再议论这件事,翟汝文竟被罢官。监察御史刘一止,是秦桧的党羽,他说“:宣王修内政,是修其所谓外攘之政。现在簿书狱诉、官吏差除、土木营缮都不是急务。”屯田郎曾统也对秦桧说:“宰相无事不管,何必又设置修政局?”秦桧都不听。不久,有议论废罢修政局动摇秦桧的,刘一止及检讨官林待聘都上疏说不能废。七月,刘一止被免去监察御史,任起居郎,因他说的话自相矛盾,有见识的人讥笑他。
  吕颐浩自江上还朝,谋划赶走秦桧,有人让他引用朱胜非为助。诏命朱胜非为同都督。给事中胡安国上书说朱胜非不可用,朱胜非就任醴泉观使兼侍读。胡安国请求离职,秦桧三次上章挽留他,没有答复。吕颐浩又以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刘蓒为右司谏,是为了赶走秦桧。于是江跻、吴表臣、程王禹、张焘、胡世将、刘一止、林待聘、楼火召都被免职去管理宫观,台省一空,这些人都与秦桧同党。秦桧开始想排挤吕颐浩,于是召用一时名贤如胡安国、张焘、程王禹等布列清要。吕颐浩问席益去掉秦桧的办法,席益说:“把他们看作朋党。现在党魁胡安国是关键,应先除掉他。”因为胡安国曾问游酢谁是人才,游酢答以秦桧,并把他比荀文若。故胡安国极力说秦桧比张浚等人贤能,秦桧也极力推荐胡安国。此时,胡安国等离职,秦桧不久也罢相。秦桧再任宰相害国时,胡安国已死。黄龟年最初弹劾秦桧专主和议,破坏恢复,结党专权,阴险奸诈,不会长久,以至把秦桧比作王莽、董卓。八月,罢秦桧相位,任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前一天,皇上召直学士院綦宗山礼入宫奏对,给他看秦桧所陈二策,想把河北人还金国,中原人还刘豫。皇上说:“秦桧说‘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是北人,将归哪儿?秦桧又说‘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至今也没看到。”綦宗山礼就把皇上的意思写入训辞,布告中外,人们才知秦桧的奸邪。黄龟年等不停地议论秦桧,下诏罢秦桧相位,在朝堂公布,表示不再任用他。绍兴三年(1133),韩肖胄等出使金朝回来,金使李永寿、王翊同来,要求归还所有金朝俘虏,与秦桧先前言论吻合。有见识的人更知道秦桧与金人共谋,国家的耻辱没结束。
  绍兴五年(1135),金主死后,挞懒主政,终成和议。二月,秦桧复官为资政殿学士,仍为提举江州太平观。六月,拜为观文殿学士、知温州。绍兴六年七月,改知绍兴府。不久,任命为醴泉观使兼侍读,充任行宫留守;孟庾同留守,并暂去尚书省、枢密院参决庶事。当时皇上下诏将要巡视,秦桧请求扈从,不许。皇上驻跸平江,召秦桧赴行在,是张浚推荐的。十二月,秦桧以醴泉观兼侍读赴讲筵。绍兴七年正月,何藓出使金国返回,得到了徽宗及宁德后死讯。皇上痛哭,把死讯公布于众,当天命令秦桧为枢密使,恩宠和宰执一样。四月,命令王伦出使金国迎奉梓宫。
  九月,张浚请求离职,皇上问“:谁可代替卿?”张浚不回答。皇上问“:秦桧怎么样?”张浚说:“与他共事,才知他的昏暗。”皇上说“:那就用赵鼎。”赵鼎因而恢复相位。台谏官相继上章议论张浚,张浚被安置到岭表。赵鼎约同僚一起说情,他和张守当面上奏,说了很多,秦桧却一言不发。于是张浚被贬到永州。原先,张浚和赵鼎相处很好,张浚先被重用之后力荐赵鼎。他们曾一起谈论人才,张浚十分推崇秦桧,赵鼎说:“此人得志,我们就将手足无措啦!”张浚不以为然,故而推荐秦桧,他们共事后方知他的昏暗,不再推荐他。秦桧因此不满张浚,反过来对赵鼎说:“皇上想召用你,但张浚却从中作梗。”他是想激怒赵鼎,让赵鼎排挤张浚。秦桧在枢密府中只听命于赵鼎,赵鼎一向讨厌秦桧,由此反而对他深信不疑最终被他所害。赵鼎和张浚以后在闽相遇,谈及这些,才知道都是被秦桧出卖的。
  十一月,奉使朱弁用书信报告说粘罕已死,皇上说:“金人暴虐,不亡还等待何时?”秦桧说:“陛下只要积德,定有中兴时候。”皇上说:“这固然有时候,但也应有所作为,然后才能得志。”
  绍兴八年(1138)三月,任命秦桧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吏部侍郎晏敦又面带忧愁地说“:奸人为相了。”五月,金派乌陵思谋等来议和,与王伦同到。乌陵思谋就是宣和(1119~1125)时首先与宋通好海上的人。决定让吏部侍郎魏石工为馆伴,魏石工推辞说:“过去我任御史,曾说和议不对,现在不能专门陪金使议和。”秦桧问魏石工为什么不主张和议,魏石工详细讲了敌情。秦桧说“:公以智慧料敌,我以真诚待敌。”魏石工说:“只怕敌人不以真诚待相公啊。”秦桧就改命别人为馆伴。六月,乌陵思谋等朝见皇上。皇上愀然对宰相说“:先帝的梓宫,果真归还的日子即使等二三年也行。只是太后年事已高,朕早晚思念,想早相见,故此不怕屈己,希望和议速成。”秦桧说“:屈己议和,这是人主之孝;见主卑屈,心怀不平,这是人臣之忠。”皇上说“:即使这样,有备无患,就是和议能成,边备也不能松弛。”
  十月,宰执朝见皇上,秦桧独自留下,说:“臣僚畏首畏尾,多持两端,不值得和他们决断大事。若陛下决心讲和,请专与臣商议,不要让群臣干预。”皇上说“:朕只托付卿一人来办。”秦桧说“:臣也怕不妥,望陛下再考虑三天,容臣再奏。”过了三天,秦桧又留下奏事,皇上想议和的决心更坚定,秦桧仍认为不行,说“:臣怕另有不妥,想请陛下再考虑三天,容臣再奏,”皇上说:“可以。”又过了三天,秦桧又留下奏事如初,知道皇上议和的决心不可动摇,于是,拿出文字请皇上决定和议,并不许群臣干预。
  赵鼎力请辞职,就让他以少傅的身份出京为知绍兴府。起初,皇上没儿子。建炎(1127~1130)末,范宗尹请立嗣子,于是,命宗室赵令旷挑选太祖后代,得到赵伯琮、赵伯玖,让他们进宫,他们都是太祖七世孙。赵伯琮改名赵瑗,赵伯玖改名赵璩。赵瑗先被立为皇子,封为建国公。皇上命赵鼎专管这事。赵鼎请建资善堂,赵鼎被罢后,攻击他的人就以资善堂为借口。到赵鼎、秦桧再任宰相,皇上出御札,任赵璩为节度使,封为吴国公。执政在一起商议,枢密副使王庶见这种情况,大呼说:“后封的与先封的地位相同,这不行。”赵鼎因此问秦桧,秦桧不回答。秦桧又问赵鼎,赵鼎说:“自丙辰(1136)罢相,议者专以这件事为借口,现在应避嫌。”他们约定一起上奏,当面接受御笔,等到皇上跟前,秦桧一言不发。赵鼎说:“现在建国公位在上,虽未正名,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有儿子了。今日礼数不能没区别。”皇上就留下御笔等着商议。第二天,秦桧留下奏事。以后几天,参知政事刘大中奏事。也说到这件事。故而赵鼎和刘大中都被罢。第二年,赵璩终于被任为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赵鼎因此入宫告辞,劝皇上说:“臣走后,一定有用孝悌之说胁制陛下的。”出来看见秦桧,对他一揖就走开了,秦桧也对赵鼎不满。
  赵鼎罢相后,秦桧独自掌权,决意议和。朝中贤士,因议论不合,相继被排挤出去。这时,中书舍人吕本中、礼部侍郎张九成都不附会和议,秦桧借皇帝的名义把他们闲置起来,张九成说:“未有枉己而能正人者。”秦桧对他十分不满。殿中侍御史张戒上疏请留赵鼎,又陈十三件事论和议不对,与秦桧相抵触。王庶和秦桧更是不和,从淮西到枢庭,始终说和议不行,七次上疏,并对秦桧说“:你忘记在东都想保存赵氏时,是怎么被金人抓去的吗?”当时秦桧靠金人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特别恨王庶的话,因此把他赶出朝廷。
  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希望斩秦桧与王伦以谢天下。于是朝中上下议论纷纷。秦桧竟为解脱自己,终把胡铨押送出朝贬到昭州。陈刚中因用书信致贺胡铨,激怒秦桧,被送到吏部处理,差派到赣州做安远知县。赣州有十二县,安远县濒临岭南,地恶瘴深,谚语说:“龙南、安远,一去不转。”说是必然死在这里。陈刚中果然死在安远。不久以胡铨事告诫中外。不久,校书郎许忻、枢密院编修官赵雍同日上疏,仍承继胡铨的思想,力排和议。赵雍又想正宋金兄弟之名,秦桧也不能加罪。曾开见秦桧,说今日当论存亡,不当论安危。秦桧惊愕,就把他驱逐了。司勋员外郎朱松、馆职胡王呈、张扩、凌景夏、常明、范如圭共同上疏说“:金人用一和字在我朝得志十二年,覆我王室,弛我边备,竭我国力,缓和我不共戴天之仇,使我中国讴吟思汉之赤子绝望,以诏谕江南为名,要求陛下行跪拜之礼。自公卿大夫至六军百姓,没有不扼腕愤怒的,怎肯听任陛下对仇敌称臣呢?天下将有仗大义,问相公之罪的人。”过几天,权吏部尚书张焘、吏部侍郎晏敦复、魏石工、户部侍郎李弥逊、梁汝嘉、给事中楼火召、中书舍人苏符、工部侍郎萧振、起居舍人薛徽言同班入奏,极力讲屈己之礼不对。新任礼部侍郎尹火享单独上疏,并致信谴责秦桧,秦桧大怒,因此尹火享坚持不接受新官职。奉礼郎冯时行被召对,说和议不可信,甚至引用汉高祖分羹的故事来加以说明。皇上说“:朕不忍心听。”就颦蹙而起,很不高兴。秦桧就贬冯时行知万州,不久也获罪。中书舍人勾龙如渊对秦桧说:“邪说纷起,为何不择台官击破它们。”秦桧就奏请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勾龙如渊首先弹劾胡铨。
  金使张通古、萧哲以诏谕江南为名,秦桧怕人们把罪责归咎于己,与萧哲等商量,改江南为宋,诏谕为国信。京、淮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四次上疏力谏,有“金以待刘豫之法待宋”的话,并说在敌人军事力量强的地方,愿率兵抵御,没被准奏。萧哲等已到泗州,要求他们所过州县用臣礼相迎,到临安那天,想让皇上以客礼相待,韩世忠更加愤怒,又上疏说:“金以诏谕为名,暗中却隐含要陛下归顺之义,在这主辱臣死之时,臣愿效力死战以决胜败;若不能克敌,委曲顺从也不晚。”也没准奏。萧哲等已入境,接伴使范同以臣礼拜问金国皇帝的情况,看见的军民往往流泪。金使经过平江,守臣向子芁不去拜迎,请求辞职。萧哲等到淮安,说先归还河南地,并册皇上为帝,其余事慢慢商议。
  秦桧此时想让皇上行屈己之礼,皇上说“:朕承太祖、太宗基业,岂可受金人册封。”恰好三衙统帅杨沂中、解潜、韩世良相继见秦桧说:“军民汹汹,怎么办?”他们退下后,又告诉台谏。于是勾龙如渊、李谊多次会面秦桧商议接受国书之事,勾龙如渊说把金的国书先放在宫中,则不行臣礼而定此事。给事中楼火召也举“天下居丧,三年不言”的事告诉秦桧,于是,决定让秦桧以宰相的身份接受国书。皇上也责备王伦,王伦告诉金使,金使也害怕,同意秦桧代受国书。皇上命秦桧到金使住处与萧哲等相见并受国书。金使想让百官都参加受书仪式,秦桧让省吏身穿朝服为前导,接受国书放入宫中。前一天,诏金使上殿,金答应归还河南、陕西旧地,还回徽宗灵柩及母兄亲族,没有索要什么。因参知政事李光素有威望,让他在和议书上签字以压制信。又降御札给三大将领。
  绍兴九年(1139),金人归还河南、陕西旧地,任用王伦为签书枢密院事,充迎奉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蓝公佐为副使。判大宗正事赵士..、兵部侍郎张焘朝拜八陵。皇上对宰执说“:河南刚恢复,当命守臣安抚遗民,劝课农桑,各自因地而食,因人而守,不能调动东南财富,虚内以事外。”皇上虽听从秦桧议和,但实际上也怀疑金人有诈,故不曾放松边备。
  当时张浚在永州,赶快上奏,极力主张要以石晋、刘豫为戒,又给孙近写信,认为“在秦称帝的祸害,发现晚了祸患更大”。徐俯守上饶,连南夫帅广东,岳飞宣抚淮西,都借贺表进行讽谏。徐俯说:“祸福相倚伏,情况变化多端。”连南夫说“:不守信用也相信,他们说那样就能那样?虽然虞舜的十二州,都归王化;但秦利用商于的六百里土地欺骗了楚国,所以应当考虑被金人欺骗。”岳飞说“:救暂急而解倒悬,议和还可;若为国家长久计,难道也这样吗?”其他人如秘书省正字汪应辰、樊光远、澧州推官韩纟川、临安府司户参军毛叔庆,都说金人居心叵测;迪功郎张行成献上《询荛书》二十篇,大意讲自古讲和,没有始终不变的,并提出要对金人有所防备。秦桧把这些人都罢黜,韩纟川被贬到循州。
  七月,兀术杀金领三省事宗磐及左副元帅挞懒,在中山府拘留了王伦。兀术因归还宋地是他二人的主意,兀术将另有打算。王伦曾把此事密奏于朝,秦桧不做防备,只催王伦去金国。当时韩世忠请求乘敌不备,攻击敌人,秦桧以《春秋》不伐丧为借口,和皇上意见相合,此事也就作罢。
  绍兴十年(1140),金人果真背盟,分四路入侵。兀术攻占东京,葛王赵..取南京,李成取西京,撒离喝奔永兴军。河南各郡相继陷没。皇上大惊,下诏列举兀术罪状。御史中丞王次翁上奏说“:以前的国事,开始无人主议;现在事态稍有变化,就换宰相,后来者未必贤能,却排黜异党,乱纷纷地几个月也不能安定,希望陛下以此为戒。”皇上深信这话。秦桧力排众议,始终以讲和为己任,而王次翁所说的无主议者,是专门替秦桧说话的。因此,秦桧相位得到巩固,据相位达十八年,公议不能摇撼。
  六月,秦桧上奏说:“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臣原来看挞懒有割地讲和之议,故而赞成陛下取河南故疆。今兀术杀他叔挞懒,蓝公佐归来,和议已变,故而赞成陛下确定讨伐之计。望诏谕江上诸帅同力招讨。”终没实行。闰六月,赵鼎被贬到兴化军,因王次翁受秦桧指使,说赵鼎企图谋划得到任用。上言者纷纷指责王次翁,不久,赵鼎被流放到潮州。
  这时,张俊攻克亳州,王胜攻克海州,岳飞攻克郾城,差点儿活捉兀术。张浚在长安取胜,韩世忠在氵加口镇取胜,诸将所到之处都取胜,而秦桧却力主撤兵。九月,诏岳飞回行在,杨沂中回镇江,刘光世回池州,刘钅奇回太平州。岳飞军听到诏书,士气低落。岳飞十分惊愕。宋撤军后,淮宁、蔡、郑又被金兵占领。在明堂举行仪式,封秦桧为莘国公。绍兴十一年,兀术再次南下,攻占寿春、庐州,宋将邵隆、王德、关师古等连战皆捷。杨沂中在拓皋又取胜。秦桧忽然令杨沂中和张俊立即撤兵。韩世忠听说,驻军濠州不前进;刘钅奇听说,放弃寿春而回。从此不再出兵。
  四月,秦桧想尽收诸将兵权,给事中范同献计,秦桧采纳。秦桧密奏让皇上召三大将论功行赏,韩世忠、张俊同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令宣抚司军隶属枢密院。六月,拜秦桧为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封庆国公。《徽宗实录》修成,又被升为少保,加封冀国公。先前,莫将、韩恕出使金,被拘于涿州。此时,兀术有意求和,把他们放回。秦桧又上奏派刘光远、曹勋使金,又以魏良臣为通问使。不久,魏良臣同金使萧毅等来,商议双方以淮水为界,让宋割唐、邓二州。不久,又派何铸报聘,答应金的条件。
  十月,兴岳飞冤狱。秦桧让谏官万俟..弹劾岳飞,张俊又诬告岳飞部将张宪谋反,于是岳飞及儿子岳云都被送到大理寺,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审问他们。十一月,李光被贬到藤州,范同罢去参知政事。范同虽附会和议,因他独自奏事,遭秦桧忌恨。十二月,杀岳飞。秦桧因岳飞多次说和议失计,并曾奏请立太子,这都和秦桧相悖,故秦桧定要杀他。何铸、周三畏开始审问时,岳飞久不伏罪;万俟..参加审问后,才定案。诬称岳飞曾自言“己与太祖皆三十岁任节度使”这样的话,是谩侮皇上,又有受诏不救淮西之罪,被赐死狱中。他儿子岳云及张宪被杀于都市。天下认为他们冤枉,听到的人都流泪。岳飞之死,张俊也参与其中,这些话在《岳飞传》中。
  绍兴十二年(1142),胡铨又被贬到新州。八月,徽宗及显肃、懿节二灵柩至行在。太后还慈宁宫。九月,加秦桧为太师,进封魏国公。十月,进封秦、魏两国公。秦桧因封两国公与蔡京、童贯相同,请求改封他母亲为秦、魏国夫人。他儿子秦火喜考中进士,馆客何溥赴尚书省,他们都考试第一。秦火喜本是王日奂的庶子,秦桧妻是王日奂妹,无子,王日奂之妻显贵而妒忌,秦桧在金国时,以火喜为秦桧后代。秦桧回来,他家带火喜来见,秦桧很高兴。秦桧庆幸和议又成,更恨先前的异己分子。先是,贬赵鼎于潮州,王庶于道州,胡铨于新州。此时,他们遇赦也永不再用。曾开、李弥逊都被罢。张俊本助和议,但他居位一年多也无离开之意,秦桧就指使江邈弹劾他,罢他官。
  绍兴十三年,庆贺瑞雪,贺雪从秦桧开始。庆贺没出现日食,此后多写不见日食。彗星常出现,选人康倬上书说彗星出现不值得害怕,秦桧大喜,特改他为京官。楚州奏盐城县海水清澈,秦桧请求庆贺,皇上不许。知虔州薛弼说木头内有文字曰“天下太平年”,下诏交付史馆。于是开始粉饰太平,如各地推举贤能、天下百官躬耕之礼等又不断隆重举行,为苟安余杭之计,从此不再巡视江上,而祥瑞的奏报每天都有。
  洪皓从金回国,颇有名节,因他传达金帅室睰的话,直翰苑不到一个月就被逐去。室睰,是粘罕的心腹。最初,粘罕军至淮上,秦桧曾替他草拟檄文,被室睰看见,故趁洪皓归来给他捎信。秦桧以为士大夫没有知道他的所作所为的,听到洪皓的话,深为不满,于是令李文会论奏他。胡舜陟以取笑朝政罪下狱死,张九成以鼓动浮言罪被贬,并牵连僧宗杲,被编配到边远地区,都是因言语冒犯秦桧所致。张邵也因与秦桧说金人有归钦宗及诸王后妃之意而获罪,被责为宫祠官。绍兴十四年(1144),贬黄龟年,因他从前议论过秦桧。闽、浙发生大水灾,右武大夫白锷因说“燮理乖谬”的话,被刺配到万安军。太学生张伯麟曾题壁说:“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的父亲吗?”被杖脊刺配到吉阳军。宿将解潜罢官闲居,辛永宗被调到外郡,都因不附会和议而致,解潜被流放到南安死去,辛永宗被安置在肇庆死去。赵鼎、李光都被再次流放到海岛。对洪皓之罪,白锷加以传播,李光在藤州加以附和并有讽刺秦桧的地方,被守臣告发。
  原先,议定建国公出..之事,吏部尚书吴表臣、礼部尚书苏符等七人论礼与秦桧不合,于是吴表臣等因讨论不详、怀奸附合赵鼎都被罢官。开始,秦桧对皇上说:赵鼎想立皇太子,是认为陛下始终无子,应该等自己有子后再立太子。就怂恿御史中丞詹大方弹劾赵鼎邪谋密计,深不可测,与范冲等都怀异心,以邀功求福。范冲曾任资善祀翊善,因此詹大方诬告他。后来,监察御史王..说皇上没有子嗣,应祭祀媒神以求子,于是下诏在圆丘东筑坛,都是秦桧的主意。
  台州曾..献诗给秦桧,称他为“圣相”,凡投诗献文的人都认为皋、夔、稷、契都不如秦桧,必称“元圣”。秦桧请求禁止野史。又任命秦火喜以秘书少监的身份负责修国史,进献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十二年(1142)《日历》五百九十卷。秦火喜趁太后从金返回之机,亲自歌颂秦桧的功德达二千多字,让著作郎王扬英、周执羔献上,他们二人也因此升官。从秦桧再任宰相后,凡过去罢相以来的诏书章疏稍有涉及秦桧的,基本都更改焚毁,日历、时政丢失很多,此后记录都出自秦火喜,不再有是非公论了。冬十月,右正言何若指责程颐、张载遗书是专讲邪说,力加禁绝,人们不敢说不是。
  绍兴十五年(1145),拜秦火喜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四月,赐秦桧宅第,命用教坊乐为前导,使他迁入新居,赐缗钱金帛不等。六月,皇上到秦桧家,对秦桧的妻子、儿媳、子孙都加恩。秦桧先禁私史,七月,又对皇上说私史害正道。此时司马亻及就说《涑水记闻》不是他曾祖司马光所著,之后,李光家亦把李光所藏的书烧了一万卷。十月,皇上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