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七十

列传·卷七十

  晏殊 庞籍(孙恭孙)王随 章得象 吕夷简(子公绰 公弼 公孺)张士逊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
  明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东封恩,迁光禄寺丞,为集贤校理。丧父,归临川,夺服起之,从祀太清宫。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丧母,求终服,不许。再迁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馆,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岁中,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知制诰,判集贤院。久之,为翰林学士,迁左庶子。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谓东宫旧臣,恩不称,加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进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召拜御史中丞,改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复为枢密副使,未拜,改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太后崩,以礼部尚书罢知亳州,徙陈州,迁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康定初,知枢密院事,遂为枢密使。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殊出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谏官奏留,不许。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颍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徙陈州,又徙许州,稍复礼部、刑部尚书。祀明堂,迁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迁兵部。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既平,复求出守,特留侍经筵,诏五日一与起居,仪从如宰相。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善知人,富弼、杨察,皆其婿也。殊为宰相兼枢密使,而弼为副使,辞所兼,诏不许,其信遇如此。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
  子知止,为朝请大夫。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为黄州司理参军,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调开封府兵曹参军,知府薛奎荐为法曹。迁大理寺丞、知襄邑县。
  预修《天圣编敕》,为刑部详覆官。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枢密院以带甲马借内侍杨怀敏,群牧覆奏,乃赐一马,三日,乃复借之,数日而复罢。枢密掌机命,反覆乃如此。平时,百官奏事上前,不自批章,止送中书、枢密院。近岁玺书内降,浸多于旧,无以防偏请、杜幸门矣。往者,王世融以公主子殴府吏,法当赎金,特停任。近作坊料物库主吏盗官物,辄自逃避。以宫掖之亲,三司遽罢追究。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祥符令检下稍严,胥吏相率空县而去,令坐罢免。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知临江军。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
  景祐三年,为侍御史,改刑部员外郎、知杂事,判大理寺,进天章阁待制。元昊反,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坐令开封府吏冯士元市女口,降知汝州。徒同州,就除陕西都转运使。文彦博鞫黄德和狱,未上,诏籍同案。籍言曰:"德和退怯当诛。刘平力战而没,宜加恤其子孙。"又建言:"频岁灾异,天久不雨。宫中费用奢靡,出纳不严,须索烦多,有司无从钩校虚实。臣窃谓凡乘舆所费,宫中所用,宜务加裁抑,取则先帝,修德弭灾之道也。今宿兵西鄙,将士力战,弗获功赏;而内官、医官、乐官,无功劳,享丰赐,天下指目,谓之‘三官’。愿少裁损,无厚赉予,专励战功,寇不足平也。"
  进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俄兼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明年,改延州观察使,力辞,换左谏议大夫。自元昊陷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砦,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金明西北有浑州川,土沃衍。川尾曰桥子谷,寇出入之隘道。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周美袭取承平砦,王信筑龙安砦,悉复所亡地,筑十一城。及开癿名、平戎道,通永和、乌仁关,更东西阵法为方阵,颇损益兵械。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
  会敌新破泾原城砦,方议修复。使者往返,逾年,又遣贺从勖来,改名曰曩霄,称男不称臣。籍不敢闻,从勖曰:"子事父,犹臣事君也。若得至京师,天子不许,更归议之。"籍送使者阙下,因陈便宜,言:"羌久不通和市,国人愁怨。今辞理浸顺,必有改事中国之心,请遣使者申谕之。"朝廷采用其策。元昊既臣,召籍为枢密副使。籍言:"自陕西用兵,公私俱困,请并省官属,退近塞之兵就食内地。"从之,于是颇省边费。改参知政事,拜工部侍郎、枢密使,迁户部,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籍初入相,且独员,而遽为昭文馆大学士,出殊拜也。
  侬智高反,师数不利,遣狄青为宣抚使。谏官韩绛谓武人不宜专任,帝以问籍。籍曰:"青起行伍,若以文臣副之,则号令不专,不如不遣。"诏岭南诸军,皆受青节度。既而捷书至,帝喜曰:"青破贼,卿之力也。"遂欲以青为枢密使、同平章事,籍力争之,不听。岭南平,二广举人推恩者六百九十一人,论者以为过。
  顷之,齐州学究皇甫渊以捕贼功,法当赏钱,数上书求用。道士赵清贶与籍姊家亲,绐为渊白籍,乃与堂吏共受渊赂。小吏诉之,下开封府,捕清贶,刺配远州,道死。韩绛言籍阴讽府杖杀清贶以灭口,覆之无状。言不已,乃罢知郓州。居数月,加观文殿大学士。拜昭德军节度使、知永兴军,改并州。

译文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为黄州司理参军,知州夏竦认为庞籍有宰相的才能,调任开封府兵曹参军,知府薛奎推荐庞籍为法曹。升任大理寺丞、知襄邑县。
  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庞籍任刑部详覆官。升为群牧判官,于是上言说“: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这是一种重视武装装备的表现。枢密院将带甲马借给内侍杨怀敏,大臣们反复上奏,才被赏赐一匹马,三天后,枢密院又借给杨怀敏一匹马,数日后又停止。枢密院掌机要事务,都是这样反复无常。平时,百官上朝进事,皇帝不自己亲自批阅奏章,只送给中书、枢密院。近年来朝廷诏书不断,逐渐多于过去,这样就不能防止私自请托,杜绝佞幸之徒。以前,王世融身为公主之子殴打府吏,按照法律应当交纳赎金,特地停官任职。近来作坊物料库主管官吏盗窃国家物资,而自己却逃避。凭借着宫亲关系,三司就不再追究。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臣下私下觉得很迷惑。祥符(10081016)年间朝廷命令有司对属下逐渐严格检查,胥吏都相继空县离职而去,县令因此而被罢免。如果这样,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
  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师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下令..门,将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又上奏说“: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希望听取大家的意见,不要由宰相一人决定。”孔道辅对人说“: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摸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是天子的御史。”任开封府判官时,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免除工人市租。庞籍说:“宋朝建国以来,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应当杖打内侍。”诏令有司:“从今以后宫中传命,不要接受。”多次弹劾范讽的犯罪之事,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以祠部员外郎罢免为广东南路转运使。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范讽因此而贬官,庞籍也降为太常博士、知临江军。不久又官复原职,调任福建转运使。
  景祐三年(1036),任侍御史,改任刑部员外郎、知杂事,判大理寺,担任天章阁待制。赵元昊反叛,任陕西体量安抚使。由于令开封府官吏冯士元买卖妇女而犯有过失,被降职为汝州知州。调任同州知州,于是授予陕西都转运使。文彦博审讯黄德和一案,没有上奏,朝廷诏令庞籍与文彦博共同办案。庞籍上言说“:黄德和退却应当诛杀。刘平尽力而战,裹尸疆场,应该抚恤其子孙。”又上言说“:每年发生灾异,天旱不雨。宫中花费奢侈,支出收入不严格,朝廷勒索繁多,有司无法核对虚实。臣下私自认为凡是皇帝出巡乘车的费用,宫中的花费,应该坚决加以裁减抑制,仿效先帝修善德以消灭灾害的办法。如今到处驻兵,将士尽力而战,不能获得奖赏;而内官、医官、乐官,没有功劳,享受丰厚的赏赐,天下人都指着他们,叫作‘三官’。希望稍微进行裁减,不要对宫人给予丰厚赏赐,应专门奖励战功,这样就不用担心敌寇不能平定了。”
  担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不久兼任..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第二年,改任延州观察使,坚决辞谢,改任左谏议大夫。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砦,攻破五龙川,边境之民都被焚烧掠夺尽净,庞籍到任后,逐渐修葺治理。戍兵十万没有坚壁完垒,都分散驻扎在城中,由于畏惧庞籍,没有一人犯法违禁。金明西北边有浑州川,土地肥沃平坦。在浑州川的尽头处有叫桥子谷的地方,这是敌寇出入的狭隘通道。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桥子谷的旁边修筑招安砦,多次招募百姓进行耕种,将收获的粮食来作为军需之用。周美偷袭攻取承平砦,王信修筑龙安砦,将所有失地全部收复,修筑十一座城池。到开通..名、平戎之道,沟通永和、乌仁关,将东西阵法更换为方阵,这样减少了不少兵械。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说前来投诚,庞籍说:“这是欺骗。”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数月后,元昊果然大举进犯定川,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将他遣送走。不久元昊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这时仁宗正厌恶战争,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派遣庞籍回报书信,叫旺荣为太尉。庞籍说“: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使旺荣为太尉,那元昊就不是臣子了,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令’,都是官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朝廷听从了庞籍的建议。
  当时正当敌人刚刚攻破泾原城栅栏,正商议如何修复。使者来来往往,第二年,又派遣贺从勖前来,改名字叫曩霄,称男不称臣。庞籍认为不合礼仪,贺从勖说“:儿子事奉父亲,就像臣下事奉君主一样。如果能到京师,天子不允许,再回去商议。”庞籍送使者到京师,于是利用这个机会,上奏说:“羌人很长时间没有与中原往来,国人都担忧抱怨。如今辞理渐通,一定会有改弦事奉中原之心,请求派遣使者申述告诉他们。”朝廷采用了他的对策。
  元昊臣服后,召庞籍为枢密副使。庞籍说“:从陕西用兵以来,朝廷和百姓都感到负担沉重,请求合并省份减少官员,退掉靠近要塞的士兵让他们在内地谋生。”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这样节省了不少守边的开支。改任参知政事,授职工部侍郎、枢密使,升任户部,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庞籍初任宰相,而且单独一人,立即成为昭文馆大学士,完全是破格特殊的任职。
  侬智高叛乱,朝廷多次出师不利,派遣狄青为宣抚使。谏官韩绛说武人不应当专任,仁宗以此询问庞籍。庞籍说:“狄青起自行伍,如果用文臣来辅佐他,会造成号令不统一,还不如不派遣。”诏令岭南诸军,都接受狄青节度。不久战胜敌人的捷报传到朝廷,仁宗高兴地说:“狄青打败敌人,是庞籍你的力量啊。”于是想以狄青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庞籍为此力争,朝廷不听。岭南平定后,二广举人推恩者达六百九十一人,论者认为过分。
  不久,兖州学究皇甫渊由于捕捉盗贼有功,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奖赏钱,皇甫渊多次上书请求朝廷任用。道士赵清贶与庞籍是姊妹亲家,受欺骗替皇甫渊向庞籍求用,于是与堂吏共同接受了皇甫渊的贿赂。小吏控告他们,庞籍给开封府下达指令,将清贶捕捉,发配到其他边远州县,未到,在路上就死了。韩绛上言说庞籍暗中吩咐府吏杖杀赵清贶来灭口供,朝廷反覆核查没有此事。但上奏不断,于是罢为郓州知州。居留数月,兼观文殿大学士。授职昭德军节度使、知永兴军,改任并州知州。
  仁宗身体不适,庞籍曾暗中上疏,请求选择宗室中的贤俊之士为皇太子,言辞十分恳切。由于擅自听任麟州在白草平修筑堡垒,而州将武戡等被西夏人打败,因此又为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知青州。升任尚书左丞,没授职。调往定州,奉召回到京师,上书朝廷告老还乡,不久以太子太保致仕,封为颍国公。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废朝、临奠都未实现,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追赠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
  庞籍通晓律令,擅长吏事。执法严密,军中有人犯法,或断肢斩首剖腹分裂肢体,或多次抽打致死,因此士兵们都害怕而服帖。治理百姓十分爱惜,到他任宰相时,其声望比在郡县任官时要低。儿子庞元英,朝散大夫。孙子庞恭孙。
  章得象字希言,世代居住在泉州。高祖章仔钧,在闽任建州刺史,于是全家定居在浦城。章得象母亲正怀孕时,做梦登山,遇到神人授予玉象,到章得象降生时,其父又梦见家中填积的笏板像山一样高。章得象长大后好学,体貌优美,为人庄重。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玉山县,升任大理寺丞。
  真宗将要东封泰山,章得象以殿中丞兼领兖州观察判官事、台州知州,任南雄州知州,调任洪州。杨亿认为章得象有辅佐王公之才,向朝廷进行推荐。有人问他,杨亿说:“闽州人轻率气量狭小,而章公庄重深厚,这是他的可贵之处。”章得象曾经与杨亿在李宗谔家进行戏博,一晚上输钱三十万,但章得象照样酣睡自如。又一天戏博获胜,获得李宗谔一奁金,数天后又输了,立即将一奁金交给李宗谔,奁上的封条都没有开启。他的气量宽宏就是如此。
  不久,奉召考试,为直史馆、安抚京东,暂代三司度支判官,多次升任尚书刑部郎中,出使契丹,就以兵部郎中的身份任知制诰。第二天,为翰林学士,升为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为群官之首,升任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接受朝廷诏令兼任侍读学士,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升为户部侍郎,于是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真宗对章得象说“:从前太后执掌朝政,大臣们的奸邪和正直,朕都默默地记在心中。你清廉忠诚不依附任何权贵,而且没有任何私自的要求,如今任用你,就是凭的这一点。”
  陕西用兵,章得象兼任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兼枢密使,辞掉所加官职。第二年,以工部尚书任昭文馆大学士。庆历五年(1045),授职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为郇国公,调往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去世,按以往惯例,致仕官员皇帝不亲自祭奠,仁宗特地前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文宪”。皇..年间(1049~1054),改谥号为“文简”。
  章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献太后执掌朝政,宦官势力正盛,太后每次派遣内侍到学士院,章得象一定脸色严肃接待他们,有时不说一句话。在中书共八年,宗党亲戚,都抑制而不进用。仁宗执意治理天下大事,任用韩琦、范仲淹、富弼,让他们与章得象共同管理策划当世最急需的事务,章得象没有任何建树,御史孙抗多次上奏言说,但章得象仍然若无其事地任官。不久十人上奏请求罢免章得象,仁宗不得已,同意了此事。起初,闽人的歌谣说“:南台江汇合就要出宰相。”到章得象任宰相时,南台江中沙子上冒可以继续渡水。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