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宋史 > 列传·卷一百三十四

列传·卷一百三十四

  邓肃 李邴 滕康 张守 富直柔 冯康国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李纲见而奇之,相倡和,为忘年交。居父丧,哀毁逾礼,芝产其庐。入太学,所与游皆天下名士。时东南贡花石纲,肃作诗十一章,言守令搜求扰民,用事者见之,屏出学。
  钦宗嗣位,召对便殿,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僣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
  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人,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若功状已明而赏不行,或功同而赏有轻重先后者,并置之法。"上从之。
  朝臣受伪命者众,肃请分三等定罪。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肃言:"叛臣之上者,其恶有五:诸侍从而为执政者,王时雍、徐秉哲、吴开、吕好问、莫俦、李回是也;诸庶官及宫观而起为侍从者,胡思、朱宗、周懿文、卢襄、李擢、范宗尹是也;撰劝进文与赦书者,颜博文、王绍是也;朝臣之为事务官者,私结十友讲册立邦昌之仪者是也;因张邦昌改名者,何昌言改为善言、其弟昌辰改为知辰是也。乞置之岭外。所谓叛臣之次者,其恶有三:诸执政、侍从、台谏称臣于伪庭,执政冯澥、曹辅是也,侍从者已行遣,独李会尚为中书舍人,台谏中有为金人根括而被杖,一以病得免者,其余无不在伪楚之庭;以庶官而升擢者,不可胜数,乞委留守司按籍考之,则无有遗者;愿为奉使者,黎确、李健、陈戩是也,乞于远小处编管。若夫庶官在位供职不废者,但苟禄而已,乞赦其罪而录其名,不复用为台谏、侍从。"上以为然。
  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
  范讷留守东京,肃言:"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今语人曰:‘留守之说有四,战、守、降、走而已。战无卒,守无粮,不降则走。’且汉得人杰,乃守关中,奔军之将,岂宜与此。"讷遂罢。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开封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若夫先假指挥径徙江湖者,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因入对,言:"外夷之巧在文书简,简故速;中国之患在文书烦,烦故迟。"上曰:"正此讨论,故并三省尽依祖宗法。"及建局讨论祖宗官制,两月不见施行,肃言:"太祖、太宗之时,法严而令速,事简而官清,未尝旁搜曲引以稽赏罚,故能以十万精兵混一六合。自时厥后,群臣无可议者,今日献一策,明日献一言,烦冗琐碎,惟恐不备,此文书所以益烦,而政事所以益缓也。今兵戈未息,岂可揖逊进退,尚循无事之时?欲乞限以旬日,期于必至,庶几法严事简,赏罚之权不至濡滞。"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
  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绍兴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
  李邴,字汉老,济州任城县人。中崇宁五年进士第,累官为起居舍人,试中书舍人。北方用兵,酬功第赏,日数十百,邴辞命无留难。除给事中、同修国史兼直学士院,迁翰林学士。尝与禁中曲宴,徽宗命赋诗,高丽使入贡,邴为馆伴,徽宗遣中使持示,使者请传录以归。未几,坐言者罢,提举南京鸿庆宫。
  钦宗即位,除徽猷阁待制、知越州。久之,再落职,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高宗即位,复徽猷阁待制。逾岁,召为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

译文

  李邴字汉老,济州任城县人。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及第,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当时正值北方同金交战,酬赏功劳,每天数十百起,李邴拟制诏令没有留难。任给事中、同修国史兼直学士院,迁任翰林学士。曾参加宫内曲宴,徽宗令他做诗,高丽派使节入朝进贡,李邴作为陪伴,徽宗派宦官将李邴所做的诗词交给高丽使者观看,高丽使者请求记录下来拿回去。不久,被言者弹劾罢免,提举南京鸿庆宫。
  钦宗即位,李邴任徽猷阁待制、知越州。过了很久,再次被罢免,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高宗即位,复任徽猷阁待制。过了一年,召任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
  苗傅、刘正彦逼迫高宗退位,高宗示意李邴草拟诏令,李邴请求得到高宗亲笔书信然后才敢做。朱胜非请降诏赦免,李邴在都堂草拟。任翰林学士。当初,李邴见到苗傅,当面对他讲明叛逆顺服福祸的道理,并秘密劝说殿前司将领王元率领禁军攻击苗傅,王元唯唯诺诺不敢采纳,李邴即到政事堂向朱胜非报告,正好刘正彦及其党羽王世修也在这里,李邴又用大义责备他,人人都为李邴的安危担心,李邴义无返顾。当时御史中丞郑..又抗疏说高宗不应当改号,于是李邴、郑..被任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李邴和张守分别草拟百官章奏,三奏三答,以及太后手诏和高宗复位赦文,一天之内全部办理完毕。
  四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参知政事。高宗前往江宁,太后六宫前往豫章,命令李邴任资政殿学士、权知行台三省枢密院事。由于同吕颐浩意见不合,请求罢免,于是以本职提举杭州洞霄宫。不满一月,起知平江府。恰逢兄长李邺失守越州,受牵连落职。次年,即引用大赦例复职,又升为资政殿学士。
  绍兴五年(1135),高宗下诏征询治国方略,李邴进呈战阵、守备、措画、绥怀各五件事项。
  作战有利的有五点,就是出轻兵、务远略、储将帅、责成功、重赏格,大概意思是说“:关陕地区是进取之地,淮南地区是保固之地。关陕地区虽有利于进取,但如不在京东地区用兵以牵制分散敌人势力,那么敌人就能集中力量进攻我们。现在大将统率军队的不过数人,都被朝廷依恃作为根本,万一失利,将不能再用。偏将中如牛皋、王进、杨王圭、史康民都是京东地区人士,了解地形的险隘平坦,可各配属部队三五千人,或出淮阳,或出徐、泗,敌人将疲于奔命,这是不动而分散敌人陕西重兵的一种方法。关陕现在虽有两个宣抚,但其权还轻,非派遣大臣前去不可。吕颐浩气节高亮,李纲识见宏远,威名素著,希望在两人中选择一人使用他,必然会有成效以报答陛下。”又说“:陛下即位之初,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三人威名隐然成为大将,现在又有吴..、岳飞等人脱颖而出。希望诏令各大将,在所部中举荐智谋忠勇能够驾驭部众统领军队的各两三人,朝廷登记在册。遇到需要时,使他们各率一部,不隶属于大将,那么各位就会竞相贡献才智,都成为像岳飞、吴..那样的将领了。各大将爵位已经十分崇高,互相之间难以统一,自今以后用兵,只能授以成算,让他们各自为战罢了,切不要派遣重臣节制他们,以削减他们的权力分散他们的功劳。现在正值打退敌军之后,必须论功行赏,希望借此机会诏令有关部门预先制定奖赏的标准,就像所说的得到城池和得到敌军首领之类,从一命至节度使,都给予不同的奖励使同他们所立的功劳相当。”
  所谓守备事宜有五项,就是固根本、习舟师、讲遗策、列长戍,大概意思是说:“江、浙地区为当今的根本所在,要保守此地就会失去进取之利,要进取就会伤害到保守根本。古代的名将,在内必实行屯田自给自足,在外必须因粮于敌以补助借给。果真能得到像祖逖那样以功名自任的将领,将淮南地区交付给他,让他自为进取事宜,而不至于虚内以事外。臣听说朝廷下令福建建造海船七百艘,必须按时造成,请求仿效古代制度,建立伏波、下濑、楼船之官,以教练水战,使亲信将领统率,自成一军,专门隶属于朝廷。无事时分散到沿江州郡,紧急时集中使用。臣估计敌人以后入寇,必接受今天失败的教训,先以一部从淮甸南下,进行筑屋耕种的计策,以牵制我军。然后从登州、莱州渡海窥伺吴、越,以出我左翼,以武昌渡江窥伺江、池,以出我右翼,一处不能支撑大事就去了。希望预先讲求左抵右挡的计策。兵形无穷,希望诏令沿江守将,凡是能够设奇误敌的,像吴人设立疑城之类,都预先措置谋划。现在长江天险,连绵数千里,守备不一,如果措施得当,就会用力少而收效大。希望在其中最要害的地方,屯驻军队若干人,由一将领统率,听从当地郡守指挥,次紧要的地方随之减少兵力,有事时由大将兼领。时间一长就会熟悉当地风土民情,紧急时能够使用,与临时派遣的军队不能相提并论。”
  所谓措施谋画的方法有五项,就是亲大阅、补禁卫、讲军制、订使事、降敕榜,大概意思是说:“借秋冬之交,开辟广场,会合众将,选取士卒中才能武艺出众的给予爵赏。建炎以来,禁卫军兵力单薄,于是依赖五军以为重,臣常常感到寒心。希望选择忠实严格稳重的将领担任殿前司军统帅,弥补禁卫军缺额,让它隐然自成一军,那么驾驭众将,就像手臂指使手指一样了。现在各郡厢禁军士兵担任私人差役的,大郡二三千人,小郡也有数百人。臣希望讲求兵制,除了郡守兵将官从禁军中抽人差役外,其余的亻兼从衣粮让他们自己雇人役使。大概减少厢军的三分之二,而以节省的衣粮数目全部用来召募禁军。金朝自用兵南侵以来,没有不以和好为言,这决不能相信。但徽、钦二帝在其手中,不能断然拒绝,姑且用余力同它周旋。臣以为应专命一官员,如古代所谓的行人那样,或让左右司统领,应当派遣使者时,按照成法授予他,才能免除临时斟酌的烦劳,而朝廷得以专心治理军队了。刘豫僭叛,按理必须将他消灭,臣以为应降敕榜,明告刘豫僭逆的罪行,晓谕江北地区民众,这也就是兵家所说的伐谋伐交。”
  所谓绥怀的方略有五项,就是宣德意、先振恤、通关津、选材能、务宽贷,大概意思是说:“山东豪杰结居山寨以自保,现在虽然过了不少年,势必有未被金军攻下的。希望召募有心计才干的人,秘密前往诏谕。淮北地区民众前来归顺,应令淮南州郡分发路引,派船济渡,根据情况派当地有关部门人员护送,不得拦阻。有官职的先注授差遣,没有官职而又贫困的人,命令沿江州郡用官府房舍安置他们,并根据情况给予三两个月的钱米,到他们能够自谋生计时为止。其中有才智可以任用的人,随其才能任用,不要只是给予爵秩就算了。凡是各将用兵入境,有敢于抗拒的,固然应当杀戮。但其中善良、老弱,都应从宽发落赦免,让他们有获得新生的希望。”朝廷没有回答。
  李邴闲居十七年,在泉州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谥号“文敏”。著有《草堂集》一百卷。
  

宋史浏览月榜 宋史全文 >

  1. 列传·卷十三
  2. 志·卷四十六
  3. 列传·卷一百一十九
  4. 本纪·卷二十三
  5. 列传·卷九十五
  6. 列传·卷六十二
  7. 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8. 列传·卷八十
  9. 列传·卷二百零九
  10. 志·卷一百零二

宋史最受喜欢章节 宋史全部章节 >

  1. 列传·卷二百五十五
  2. 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3. 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4. 列传·卷二百五十二
  5. 列传·卷二百五十一
  6. 列传·卷二百五十
  7. 列传·卷二百四十九
  8. 列传·卷二百四十八
  9. 列传·卷二百四十七
  10. 列传·卷二百四十六
  1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五
  12. 列传·卷二百四十四
  13. 列传·卷二百四十三
  14.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
  15. 列传·卷二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的宋史故事 宋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