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明史 > 列传·卷一百八十三

列传·卷一百八十三

  ◎忠义七
  ○何复(邵宗元等) 张罗俊(弟罗彦等) 金毓峒(韩东明等) 汤文琼(范箴听等) 许琰(曹肃等) 王乔栋 张继孟(陈其赤等) 刘士斗(沈云祚等) 王励精(刘三策等) 尹伸(庄祖诰等) 高其勋(王士杰等) 张耀(吴子骐 曾异撰等) 米寿图 耿廷箓(马乾) 席上珍(孔师程等) 徐道兴(罗国瓛等) 刘廷标(王运开 王运闳)
  何复,字见元,平度人。邵宗元,字景康,砀山人。复,崇祯七年进士。知高县,有却贼功。忤上官,被劾谪戍。后廷臣多论荐,起英山知县,累迁工部主事,进员外郎。十七年二月擢保定知府。宗元,由恩贡生历保定同知,有治行。
  李自成陷山西,遣伪副将军刘方亮由固关东犯,畿辅震动。及真定游击谢嘉福杀巡抚徐标反,遣使迎贼,人情益汹汹。宗元时摄府事,亟集通判王宗周,推官许曰可,清苑知县朱永康,后卫指挥刘忠嗣及乡官张罗彦、尹洗等,议城守。复闻,兼程驰入城,宗元授以印。复曰:“公部署已定,印仍佩之,我相与僇力可也。”乃谒文庙,与诸生讲《见危致命章》,词气激烈。讲毕,登城分守。
  都城陷之次日,贼使投书诱降,宗元手裂之。明日,贼大至,络绎三百里。有数十骑服妇人衣,言:“所过百余城,皆开门远迎,不降即屠。且京师已破,汝为谁守?”城上人闻之,发竖眦裂。贼环攻累日,宗元等守甚坚,贼稍稍引却。
  督师大学士李建泰率残卒数百,辇饷银十余辆,叩城求入。宗元等不许。建泰举敕印示之,宗元等曰:“荷天子厚恩,御门赐剑,酌酒饯别。今不仗钺西征,乃叩关避贼耶?”建泰怒,厉声叱呼,且举尚方剑胁之。或请启门,宗元曰:“脱贼诈为之,若何?”众以御史金毓峒尝监建泰军,识建泰,推出视之信,乃纳之。建泰入,贼攻益厉。建泰倡言曰:“势不支矣,姑与议降。”书牒,迫宗元用印。宗元抵印厉声曰:“我为朝廷守土,义不降,欲降者任为之。”大哭,引刀将自刎,左右急止之,皆雨泣。罗彦前曰:“邪说勿听,速击贼。”复自起巘西洋巨炮,火发,被燎几死。贼攻无遗力,雉堞尽倾。俄贼火箭中城西北楼,复遂焚死。南郭门又焚,守者多散。南城守将王登洲缒城出降,贼蜂拥而上。建泰中军副将郭中杰等为内应,城遂陷。宗元及中官方正化不屈死。建泰率曰可、永康出降。忠嗣分守东城,城将陷,召女弟适杨千户者归,与妻毛、子妇王同处一室,俱以弓弦缢杀之,复登城拒守。城破被执,怒詈,夺贼刀杀二贼。贼麇至,剜目劓鼻支解死。
  一时武臣死事者,守备则张大同与子之坦力战死。指挥则文运昌、刘洪恩、戴世爵、刘元靖、吕九章、吕一照、李一广,中军则杨儒秀,镇抚则管民治,千户则杨仁政、李尚忠、纪动、赵世贵、刘本源、侯继先、张守道,百户则刘朝卿、刘悦、田守正、王好善、强忠武、王尔祉,把总则郝国忠、申锡,皆殉城死。
  有吕应蛟者,保定右卫人,历官密云副总兵,谢事归。贼至,总监正化知其能,延与共守,昼夜戮力。城破,短兵斗杀十余贼而死。
  张罗俊,字元美,清苑人。父纯臣,由武进士历官署参将、神机营左副将。生六子:罗俊、罗彦、罗士、罗善、罗喆、罗辅。
  罗俊娶瞽女,终身不置妾。罗彦,字仲美,举崇祯二年进士。累迁吏部文选郎中。杨嗣昌数借封疆事引用匪人,罗彦多驳正。帝疑吏部行私,厂卒常充庭,曹郎多罹谴者,罗彦独无所染。秩满,迁光禄少卿,被诬落职归。罗俊以十六年秋举进士,罗辅亦以是年举武进士。而罗彦少从父塞上,习兵事。初官行人,奉使旋里,乡郡三被兵,佐当事守御,三著功。给事中时敏奉使过其地,夜半欲入城,罗彦不许。敏劾其擅司锁钥,罗彦疏辩,帝不问。
  十七年二月,贼逼京师,众议守御。罗彦兄弟与同知邵宗元等歃血盟,誓死守。总兵官马岱谒罗彦曰:“贼分两道,一出固关,一趋河间。吾当出屯蠡县扼其冲,先杀妻子而后往,其城守悉属公。”罗彦曰:“诺。”诘旦,岱果杀妻孥十一人,率师去。罗彦等纠乡兵二千分陴守。罗俊守东城,罗彦西北,罗辅为游兵。公廪不足,出私财佐之。贼遣骑呼降,罗俊顾其下曰:“欲降者,取我首去。”后卫指挥刘忠嗣挺剑曰:“有不从张氏兄弟死守者,齿此剑。”怒目,发上指。闻者咸愤厉,守益坚,贼为引却。
  已,闻京师变,众皆哭,北向拜,又罗拜相盟誓。而贼攻益急,城中多异议。罗彦谓宗元曰:“小民无知,非鼓以大义,气不壮。”乃下令人缀崇祯钱一枚于项,以示戴主意。贼谓罗彦主谋,呼其名大诟,且射书说降,罗彦不顾。贼死伤多,攻愈力。李建泰亲军为内应,城遂陷。罗俊犹持刀砍贼,刀脱,两手抱贼啮其耳,血淋漓口吻间。贼至益众,大呼“我进士张罗俊也”,遂遇害。罗彦见贼入,急还家,大书官阶、姓名于壁,投缳死;子晋与罗俊子伸并赴井死。
  罗善,字舜卿,为诸生,佐两兄守城。城将陷,两兄戒勿死,罗善曰:“有死节之臣,不可无死节之士。”妻高携三女投井死,罗善亦投他井死。罗辅多力善射,昼夜乘城,射必杀贼。城破,与罗俊夺围走,罗俊不可,罗辅连射杀数人,矢尽,持短兵杀数人乃死。
  张氏兄弟六人,罗士早卒,其妻高守节十七年,至是自经死。惟罗喆从水门走免,其妻王亦缢死。罗俊伯母李骂贼死。罗彦妻赵、二妾宋、钱及晋妻师,当围急时,并坐井傍以待。贼入,皆先罗彦投井死,独赵不沈,家人出之。罗辅妻白在母家,闻变欲死,侍者止之,绐以汲井,推幼女先入,已从之。罗俊再从子震妻徐,巽妻刘,亦投井死,一门死者凡二十三人。
  金毓峒,字稚鹤,保定卫人。父铨,户部员外郎。毓峒举崇祯七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十四年面陈漕务,称旨,授御史。疏论兵部尚书陈新甲庸才误国,户部尚书李待问积病妨贤。又请涣发德音,自十五年始,蠲除繁苛,与海内更新。因言复社一案,其人尽缝掖,不可以一夫私怨开祸端。帝多采纳。明年出按陕西。孙传庭治兵关中,吏民苦征缮,日夜望出关,天子亦屡诏督趣。毓峒独谓将骄卒悍,未可轻战,抗疏争。帝不纳,师果败。
  十六年冬,期满得代,甫出境,而贼入关。复还至朝邑,核上将吏功罪而后行。明年三月召对,命监李建泰军。驰赴山西,抵保定,贼骑已逼,遂偕邵宗元等共守。毓峒分守西城,散家赀千余金犒士,其妻王亦出簪珥佐之。京师变闻,贼射书说降,众颇懈。毓峒厉声曰:“正当为君父复仇,敢异议者斩!”悬银牌,令击贼者自取。众争奋,毙贼多。城陷,一贼挽毓峒往谒其帅,且骂且行,遇井。推贼仆地,自堕井死。妻闻,即自经。其从子振孙有勇力,以武举佐守城。贼至,众皆散,独立城上,大呼曰:“我金振孙,前日杀数贼魁者,我也。”群贼支解之。振孙兄肖孙、子妇陈与侍儿桂春,亦投井死。肖孙匿毓峒二子,为贼搒掠无完肤,终不言,二孤获免。
  同时守城殉难者,邠州知州韩东明、武进士陈国政赴井死。平凉通判张维纲,举人张尔翚、孙从范,不屈死。举人高经负母避难,遇贼求释母,母获释而经被执,乘间赴水死。贡生郭鸣世寝疾,闻城陷,整衣端坐。贼至,持棒奋击而死。诸生王之珽,先城陷一日,置酒会家人,饮达旦。城破,偕妻齐及三子、二女入井死。诸生韩枫、何一中、杜日芳、王法等二十九人,布衣刘宗向、田仰名、刘自重等二十人,或自经,或溺,或受刃,皆不屈死。妇人尽节者一百十五人。他若都给事中尹洗、举人刘会昌、贡生王联芳,以城陷次日为贼收获,亦不屈死。贼揭其首于竿,书曰:“据城抗节,恶官逆子。”见者饮泣。
  汤文琼,字兆鳌,石埭人。授徒京师,见国事日非,数献策阙下,不报。京师陷,慨然语其友曰:“吾虽布衣,独非大明臣子耶?安忍见贼弑君篡国。”乃书其衣衿曰:“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投缳而卒。福王时,给事中熊汝霖上疏曰:“北都之变,臣传询南来者,确知魏藻德为报名入朝之首,梁兆阳、杨观光、何瑞徵为从逆献谋之首,其他皆稽首贼庭,乞怜恐后。而文琼以闾阎匹夫,乃能抗志捐生,争光日月。贼闻其衣带中语,以责陈演,即斩演于市。文琼布衣死节,贼犹重之,不亟表章,何以慰忠魂,励臣节。”乃赠中书舍人,祀旌忠祠。
  时都城以布衣尽节者,又有范箴听、杨铉、李梦禧、张世禧辈。福王建国,丧乱益甚,且见闻不详,未尽表章。
  箴听,端方有义行。高攀龙讲学都下,受业其门。魏国公徐允祯延为馆宾,数进规谏。允祯或倨见他客,箴听至,辄敛容。贼入,置一棺,偃卧其上,绝食七日死。铉,善写真。京师陷,携二子赴井死。梦禧,负志节,与妻杜、二子、二女、一婢俱缢死。世禧,儒士也,亦与二子懋赏、懋官俱缢死。
  又有周姓者,悲愤槌胸,呕血数升而死。而柏乡人郝奇遇,居京师,闻变,谓妻曰:“我欲死难,汝能之乎?”妻曰:“能。”遂先死。奇遇瘗毕,服药死。
  许琰,字玉仲,吴县人。幼有至性,尝刲臂疗父疾。为诸生,磊落不羁。闻京师陷,帝殉社稷,大恸,誓欲举义兵讨贼。走告里荐绅,皆不应。端午日过友人,出酒饮之,琰掷杯大诟曰:“今何日,我辈读圣贤书,尚纵酒如平日耶!”拂衣径去。已,聚哭明伦堂,琰衰杖擗踊,号泣尽哀。御史谒文庙,犹吉服。琰率诸生责以大义,御中惶悚谢罪去。及南都颁监国诏,而哀诏犹未颁。琰益愤恸,趋古庙自经,为人所解,乃步至胥门,投于河。潞王舟至,拯之出,询其故,嗟叹良久。识琰者掖以归,家人旦夕守,不得死,遂绝粒。寻闻哀诏至,即庭中稽首号恸,并不复言,以六月三日卒。乡人私谥曰潜忠先生。南中赠《五经》博士,祀旌忠祠。
  是时诸生殉义者,京师则曹肃、蔺卫卿、周谠、李汝翼,大同则李若葵,金坛则王明灏,丹阳则王介休,鸡泽则殷渊,肥乡则宋汤齐、郭珩、王拱辰。
  肃,曾祖子登,仕为甘肃巡抚。贼入,肃与祖母姜、母张、嫂李及弟持敏、妹持顺、弟妇邓并自缢。卫卿止一幼女,托其友,亦自缢,谠被执,骂贼不屈死。汝翼,布政使本纬子。亦骂贼,被磔死。若蔡与亲属九人皆自缢,题曰一门完节。明灏闻变,日夕恸哭,家人解慰之。托故走二十里外,投水死。介休,不食七日死。
  渊,字仲弘。父大白,官监军副使,为杨嗣昌所杀。渊负奇气。从父兵间,善技击,尝欲报父仇。及贼破鸡泽,谋起兵恢复。俄闻京师陷,即同诸生黄祐等悲号发丧,约山中壮士,诛贼所置官。伪令秦植踉跄走,乃入城,行哭临礼,义声大震。为奸人所乘,被杀,远近悼之。汤齐、珩、拱辰亦起兵讨贼,为贼将张汝行所害。
  王乔栋,雄县人。举进士,授朝邑知县。县人王之寀为魏忠贤党所恶,坐以赃,下乔栋严征。乔栋不忍,封印于库而去。巡抚怒,将劾之。士民拥署号呼,乃止。崇祯初,起顺天教授,累迁湖广参政。楚中大乱,诸道监司多不至,乔栋兼绾数篆。乙酉夏,李自成据武昌,乔栋时驻兴国州。城为贼陷,自经城楼上。
  张继孟,字伯功,扶风人。万历末年进士。知濰县。天启三年擢南京御史,未出都,奏筹边六事,末言己被抑南台,由钱神世界,公道无权,宜严禁馈遗。帝令实指,继孟以风闻对,诏诘责之。左都御史赵南星言:“今天下进士重而举贡轻,京官重而外官轻,在北之科道重而南都轻。乞因继孟言,思偏重之弊。敕下吏部极力挽回,于用人不为无补。”于是忌者咸指目继孟为东林。寻以不建魏忠贤祠,斥为邪党,削夺归。
  崇祯二年起故官,上言:
  近见冢臣王永光“人言踵至”一疏,语语谬戾。其曰“惠世扬等借题当议”。夫云借者,无其事而借名也。世扬与杨涟、左光斗同事同心,但未同死耳。今杨、左业有定议,世扬方昭揭于天下后世,奈何以借名之,谬一。
  又曰“高捷、史褷发奸已验,特用宜先。”夫捷、褷之纠刘鸿训也,为杨维垣等报仇耳。鸿训辅政,止此一事快人意。其后获罪以纳贿,非以捷、褷劾也。今指护奸者为发奸,谬二。
  又曰“诸臣所拥戴者,钱谦益、李腾芳、孙慎行。”夫谦益本末,陛下近亦洞然。至腾芳、慎行,天下共推服。会推之时,永光身主其议。乃指公论为拥戴,谬三。
  又曰“欲诸臣疏一面网,息天下朋党之局。”信斯言也,则部议漏张文熙等数十人,是为疏网,而陛下严核议罪,反开朋党之局乎?谬四。
  且永光先为御史李应升所纠,今又为御史马孟正、徐尚勋等所论。而推毂永光者先为崔呈秀、徐大化,今则霍维华、杨维垣、张文熙,其贤不肖可知矣。
  后又劾南京兵部尚书胡应台贪污。帝并不纳。永光深疾之,出为广西知府。土酋普名声久乱未靖,继孟设计鸩之,一方遂安。稍迁浙江盐运使,忤视盐内官崔璘,左迁保宁知府。寻进副使,分巡川西。
  十七年八月,张献忠寇成都,与陈其赤、张孔教、郑安民、方尧相等佐巡抚龙文光协守,城陷被执。献忠僣帝号,欲用诸人备百官。继孟等不为屈,乃被杀,妻贾从之。
  其赤,字石文,崇仁人。崇祯元年进士。历兵备副使,辖成都。城陷,投百花潭死,家人同死者四十余人。孔教,字鲁生,会稽人。举于乡。历四川佥事,不屈死。子以衡,奉母孔南窜,匿不使知。逾年母诣以衡书室,见副使周梦尹请孔教恤典疏,陨绝,骂以衡曰:“父死二载,我尚偷生,使我无颜见汝父地下!”遂取刀断喉死。安民,浙江贡生,历蜀府左长史。贼围成都,分守南城,城陷,不屈死。尧相,字绍虞,黄冈人。官成都同知,监纪军事,兵食不足,泣请于蜀王,王不允,自投于池,以救免。次日城陷,被杀于万里桥下。总兵刘佳胤亦尽节。
  刘士斗,字瞻甫,南海人。崇祯四年进士。知太仓州,有政声。忤上官,中许典,谪江西按察司知事,擢成都推官。十六年,御史刘之勃荐为建昌兵备佥事。明年八月,贼将入境,之勃促之行。士斗曰:“安危生死与公共,复何往。”城陷被执,见之勃与张献忠语,大呼曰:“此贼也,公不可少屈!”献忠怒,命捽以上,士斗又返顾之勃,语如前,遂阖门被杀。

译文

  何复,字见元,山东平度州人。邵宗元,字景廉,徐州砀山人。复为崇祯七年(1634)进士,任高县知县时,却敌有功,但违反上官意图而被贬谪戍边。后廷臣多举荐,起任夹山知县,后历升工部主事、员外郎。崇祯十七年二月,升保定知府。宗元则由贡生授保定同知。
  李自成攻克山西,遣副将刘方亮由固关东进,京师震动。真定游击谢嘉福杀巡抚徐标,遣人迎接义军,人心更加惶惶不安。宗元此时代理保定府事,忙召通判王宗周、推官许白可、清苑知县朱永康、后卫指挥刘忠嗣及乡官张罗彦、尹洗等,共商守城。何复闻知,也赶入保定。宗元授他保定府印,复曰:“公部署已定,印还是你佩着,我可以尽力相助。”他们共同参拜文庙,与生员们讲《见危致命章》,词气激昂。讲毕,登城分守。
  都城被攻陷的第二天,义军致书劝宗元等投降,宗元撕毁来信。第二天义军大队人马向保定而来,首尾三百里,声称“:所过百余城,都开门投降,不降即杀,今京师已破,你们为谁守城?”城上人闻之,发竖目裂。义军四面进攻,宗元坚守,数日不下,义军暂退。
  督师大学士李建泰率败兵败卒数百,饷银十余车,叩城求入,宗元等不许。建泰举敕印给城上人看。宗元等说“:你蒙天子厚恩,御门赐剑,酌酒饯别,今不领兵西征,到这来是想躲避吗?”建泰大怒,拿出尚方剑来威胁。有人请宗元开城门纳入,宗元说:“倘若上了敌人的当怎么办?”御史金毓峒认识李建泰,大家叫他去看看,果然是建泰,这才放他们入城。
  建泰入城后,义军攻打更烈,建泰提出“:大势已去,姑且议降。”写好了公文,强迫宗元用印。宗元把印一丢,厉声道:“我为朝廷守土,义不降。要投降的随你们便。”大哭,出刀自刎,左右忙劝止。复自己点燃了西洋炮,火发,几被杀死。义军全力进攻,火箭烧燃了西北城楼,何复被烧死。南门又被焚,守将王登州投降,义军蜂拥而上。建泰中军副将为内应,保定终为义军攻下,宗元及中官万正化均死。建泰率许曰可、朱永康投降。
  张罗俊,字元类,保定府清苑县人。父亲张纯臣,由武进士历任署参将、神机营左副将。生六子,即罗俊、罗彦、罗士、罗善、罗吉吉、罗辅。
  罗彦,字仲美,崇祯二年(1629)进士。曾任吏部文选郎中。杨嗣昌多次借边疆有事而用不称职的人,罗彦也多次批驳过。皇帝怀疑吏部徇私舞弊。东厂派了许多人去,吏部许多官员受谴责,只有罗彦一身清廉。在吏部任职期满,调为光禄寺少卿,因被诬陷而落职归家。罗俊于崇祯十六年(1643)秋中进士,罗辅于同年中武进士。罗彦自幼随父在塞上,懂得军事。其初任行人之职,奉令回乡辅助本郡守城,三立功勋。给事中时敏奉使路过其地,夜半想入城休息,罗彦不肯开门。时敏上章弹劾他,皇帝置之不问。
  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大军进逼北京,大家商议如何防守。罗彦兄弟与同知邵宗元等歃血盟誓,共同死守。总兵官马岱去进见罗彦,认为敌军会分两路进攻北京,一出固关,一趋河间,他表示愿率部屯驻蠡县,扼守要冲,将守城任务交与罗彦。罗彦同意了,便组织乡兵二千人分城守御:罗俊守东城,罗彦守西北,罗辅为机动部队。官府钱粮不足,罗氏兄弟拿出私产来补充。义军派人来城下劝罗彦等开门投降。罗俊对城下说:“想投降的人,先取我头再去。”后卫指挥刘忠嗣持剑喊道“:有不服从张氏兄弟死守者,我剑不容情!”闻者都激奋不已,守城更坚,义军暂时退去。
  其后,闻京师失陷,保定军盟誓死守。义军猛烈攻城,城中居民愿开门投降。罗彦对宗元说:“小民无知,非以忠君大义鼓励则气不壮。”于是下令每人颈上挂崇祯钱一枚,以表示忠君之意。义军闻知是罗彦出的主意,在城外指名大骂,并射书入城劝降,罗彦不理。义军攻城愈猛。李建泰亲军为义军内应,攻陷保定城,在巷战中罗俊、罗辅被义军杀死。罗彦回家上吊自杀,罗善投井自尽,罗吉吉从水门逃走。在这次战役中,张氏家族死者二十三人。
  金毓峒,字稚鹤,保定卫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中书舍人。十四年,向皇帝面陈漕务,得到皇帝赞同,授为御史。上疏弹劾兵部尚书陈新甲庸才误国及户部尚书李待问病久而不让贤。又请朝廷颁发恩德,自十五年起,免除苛捐杂税,与海内人士更新政治。还奏称“复社”一案,其成员都是些有才干的人,不可因一人私怨而启祸端。这些意见皇帝都予以采纳。
  崇祯十五年(1642),出京巡按陕西。孙传庭领兵镇守关中,当地吏民苦于征发修理城池,日夜盼望出关,天子也多次诏令他率兵出战。毓峒认为其将骄卒悍,不可轻易出战,上疏劝阻,皇帝不听从,结果被打败。
  崇祯十六年冬,毓峒任期满,有人来接替其职务。他刚出境,农民起义军就入关。毓峒又回到朝邑,考核了将吏的功罪后而再启程。十七年三月,皇帝召见,命他监李建泰军。他忙往山西,行至保定,义军已迎面而来。他便同邵宗元等共守保定。毓峒分守西城,散其家财千余金以犒劳士卒,,妻王氏也拿出首饰。
  李自成攻下京师,围攻保定,射书入城劝降,守臣吏卒斗志松懈。毓峒厉声宣布“:现正是为君父复仇之时,敢有异议者斩!”悬银牌,凡击杀敌人者自己摘取。保定终被攻破,一义军押着毓峒去见守城主帅。毓峒边行边骂。路过一井,他将押送者推倒在地。自己跳井自杀。其妻也自尽而死。
  许琰,字玉仲,苏州府吴县人。年幼即性情纯厚,曾刮自己臂上肉为父治病。为生员时,胸怀坦白,无拘无束。闻京师陷落,崇祯帝殉难,伤心恸哭,誓举义军复仇。他去联络乡绅,都不响应。端午节那天,路过友人家,请他饮酒,他把酒摔在地上大骂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我们读圣贤书,还能像平时那样饮酒作乐!”拂衣而去。御史拜谒文庙时还穿着华丽衣服。琰领着生员对御史责以忠义。御史惶恐万状地认罪而去。福王在南京颁诏建国,颁诏哀悼崇祯皇帝。琰更加义愤恸哭,到古庙自尽,为人所救。又到胥门投河,恰遇潞王的船经过把他救了起来,询问为何投水自尽。琰只是嗟叹不已。认识琰的人,扶他归家,家中人日夜守候。琰不能自尽,便绝食。不久,闻南京朝廷的哀诏至,他立即在庭中叩头痛哭,于六月三日去世。乡人谥曰“潜忠先生”,南京朝廷赠为《五经》博士,祭祀于忠祠。
  张继孟,字伯功,陕西扶风人。万历末年进士,授潍县知县。天启三年(1623)升为南京御史,未出京师,奏陈筹边防六事,奏疏最后说,他之所以被任为南京御史,是因为现在是钱神当道,公道无权,应严禁馈赠贿赂。帝令他指出具体事实,继孟说只是传闻。帝大加谴责。左都御史赵南星奏称“:今天下重进士而轻举贡,重京官而轻外官,重北京之科道官而轻南京之科道官。请朝廷依据继孟的建议,权衡偏重之利弊。令吏部极力改变这种错误倾向,对于用人不无好处。”一些忌妒继孟的人,都说他是东林党人。其后不久,继孟因不建魏忠贤生祠,被斥为邪党,削夺其官职。
  崇祯二年(1629),又启用继孟,官复原职。他上书道:
  “近见宰相王永光之《人言踵至》一疏,句句谬误。其中说:‘惠世杨等借题当议。’所谓借者,本无其事而假借名义的意思。世杨与杨涟、左光斗同事同心,但未同死。今杨、左已有定论,而世杨之事是后来才揭发昭告天下的,哪有什么假借名义之事。其谬误一也。
  “又说:‘高捷、史翲告发奸人,已经证实,应特别优先任用。’捷、翲之弹劾刘鸿训,是为杨维垣等报私仇而已。鸿训辅政,斥阉党杨维垣,仅此一事已大快人心。其后是因受贿而获罪,并非为捷、翲所劾。今指袒护奸党为告发奸党,其谬误二也。
  “又说:‘诸臣所拥戴者,钱谦益、李腾芳、孙慎行。’关于谦益的来龙去脉,陛下近来也十分清楚。至于腾芳、慎行,都是天下人所敬服推崇的人,推荐又是由永光亲自主持的。如今却指公论为拥戴,其谬误三也。
  “又说:‘希望对宦党诸臣网开一面,宽容他们,这样就可平息天下朋党之争。’如果认为这话是正确的,那么部议漏掉张文熙等数十人就是所谓‘疏网’了,而陛下严格审核所定罪行,反倒是开朋党之争吗?其谬误四也。
  “且永光先为御史李应升所弹劾,今又为御史马孟正、徐尚勋所指责,而推荐永光的人,原先是崔呈秀、徐大化,如今是霍维华、杨维垣、张文熙,王永光其人是贤还是不肖,由此可知。”
  其后,继孟又弹劾南京兵部尚书胡应台的贪污行为。但是,崇祯皇帝并不听取他的意见。永光对他深为痛恨,把他调到广西任知府。广西土酋普名声久已在作乱,不能平息,继孟设计用药酒毒死了他,使一方安宁。后调任浙江盐运使,因看不起宦官崔瞞,又调为保宁知府,不久升为副使,分巡川西。
  崇祯十七年(1644)八月,张献忠进攻成都,继孟与陈其赤、张孔教、郑安民、方尧相等共同辅助巡抚龙文光守城。城破,被执。张献忠称皇帝,要用一些人为百官。继孟不从,被杀。
  尹伸,字子求,四川宜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承天府推官。后历任南京兵部郎中、西安知府、陕西提学副使、苏松兵备参政。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不阿谀逢迎,三任皆是弹劾自己而辞官。天启年间,起任原职,分守贵州威清道。贵阳解围后,巡抚王三善要深入进剿义军,尹伸也颇赞同,监军西征。结果三善兵败身亡,尹伸突围而归。因此次失败而夺官,戴罪立功。天启四年(1624),义军围攻普安,伸率兵去解围,并移防普安。义军再度围攻,伸率参将范邦雄击破敌军,追至三岔河。总督蔡复一上报其功,尹伸得以免去前罪,但降官爵一级任用。
  崇祯五年(1632),尹伸任河南右布政使,又因抵御农民军失败而被免职。伸所到之处,总是与当地长官不和,然待人始终如一,讲义气。他工于诗,善书法,每日写楷书五百字,虽寒暑亦不中止。张献忠攻陷叙州,尹伸逃匿于山中,为义军搜得,骂不肯行。把他押解到井研,骂得更厉害,遂将他处死。福王在南京即位,任他为太常寺卿,这时尹伸已死了。
  米寿图,顺天府宛平县人。崇祯年中,由举人授新乡县知县。因其功绩卓著,授南京御史。
  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极力弹劾监军张若骐的罪行。其奏疏说“:若骐本不懂军事,谄媚杨嗣昌,得以由刑部调任职方。督臣洪承畴孤军远出,若骐任意指挥,视边疆如儿戏。虚报大捷,越级提升为光禄卿,冒功欺上,依恃同乡谢升为内援。升是个奸险小人,非与若骐一同处死,何以慰九庙之灵。”当时廷臣也多弹劾若骐。于是论若骐死罪,将谢升革职。原先,杨嗣昌提倡练兵,扰民特甚。寿图疏陈十害。又说“:往时督抚多用京官,令边疆不守。一些人只争着任副职,不肯任督抚。宜严加甄别,京官外官兼用。”又弹劾偏沅巡抚陈睿谟、广西巡抚林贽贪婪渎职。帝听取了他的意见。
  崇祯十七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即位,马士英举荐阮大铖,寿图上章劾奏。七月出京巡按四川。这时四川已为张献忠所据,朝廷命吏部派堪任监司令者与寿图西行。寿图到四川后,与督师王应熊、总督樊一蘅等联络诸将,号召远近地方军民,逐渐收复川南郡县。
  唐王即位,升寿图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清顺治四年(1647),张献忠遣部将孙可望等攻克贵阳,寿图逃往沅州。十一月,沅州陷落,寿图死。
  耿廷箓,临安府河西人。天启四年(1624)中乡举。崇祯年间任耀州知州,有才干。崇祯十五年(1642)夏,上疏论当前政局,其中说:“将多不如将良,兵多不如兵精,饷多不看账簿上的数字,要核实。”又说“:诸臣应当忘记个人的恩怨,要讲廉耻。与其去报小怨,何不去杀那些杀人饮血的元凶;与其去酬谢个人恩惠,何不广泛施恩于那些身体瘦弱面容憔悴的人。”皇帝对他的这些见解大加褒奖,并予以采纳。升他为山西佥事,后改为宣府监军。
  崇祯十七年(1644),北京为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廷 箓逃到南京。十一月,张献忠占领四川,南京朝廷加廷箓太仆少卿,命赴云南监定洲军,由建昌出兵四川。第二年三月,四川巡抚马乾罢官,即拜廷 箓为右佥都御史,代行四川巡抚职务。尚未赴任而定洲人民也树起反明旗帜,蜀地尽为农民军所有,廷箓也不能入川。后李定国占领云南临安府。廷 箓过了河西,闻讯,投水自杀。
  马乾,昆明人。崇祯六年(1633)中乡举,为四川广安知州。夔州告急,巡抚邵捷春命乾代行知府之职。张献忠围攻夔州二十余日,督师杨嗣昌兵至才解围。升乾为川东兵备佥事。成都为农民军攻克,巡抚龙文光战死。蜀人共推马乾代行巡抚事。农民军转攻重庆,留其将刘廷举守成都,为乾所击败,退出成都。督师王应熊弹劾马乾军劫掠平民。被夺职审讯。这时四川已大乱,朝廷诏命不到,乾仍照旧行巡抚事,传令远近州郡合力御敌。廷举军撤走后,农民军刘文秀师数万人进攻成都。乾竭力固守,直到曾英的援兵到才解成都之围。献忠死后,其部将孙可望南下。清兵进至重庆,马乾战败而死。
  徐道兴,河南睢州人。崇祯末年,任云南都司经历,兼管师宗州事,廉洁爱民。农民起义军孙可望部入云南,攻破曲靖。巡按罗国王献刚到该地,与知府焦润生被农民军擒获,可望要他们投降,国王献不从。押至昆明,自焚而死。
  道兴召集士民,告谕说:“我力薄兵寡,不能抵抗,我死是应该的,你们可速速逃走。”百姓请他同行,道兴厉声道:“守边疆之臣死于边疆,我还要到哪里去!”他身边只有一仆,拿出俸金二锭给这个仆人说:“一锭给你,一锭给我买棺材安葬。”仆大哭,要与他同死。道兴劝道“:你死了,谁收我的尸骨?”仆叩头泣别。义军攻入官署,道兴大骂不止,被义军处死。
  刘廷标,字霞起,福建上杭人。王运开,字子郎,四川夹江人。廷标由贡生授永昌府通判。运开由举人授永昌推官。
  云南沙定洲之乱,黔国公沐天波逃到永昌。孙可望等入云南,传谕天波投降。这时运开代行永昌监司事,廷标代行知府事,才发兵守澜沧。而天波准备遣其子去向可望投降,谕令廷标和运开将印交出带去,两人坚持不给。永昌士民泣请运开向义军投降免祸,运开不肯。又请廷标,廷标也不肯,并拿出毒酒来准备自杀。两人互相勉励说“:众人都想投降,我们只有一死以表示对朝廷的忠心。”当晚,运开先自尽。廷标闻知道:“我年纪大,应当先死才是,而运开却先走一步了。”赋诗三章,也自尽。
  

明史浏览月榜 明史全文 >

  1. 列传·卷四十二
  2. 列传·卷一百零三
  3. 列传·卷一百二十九
  4. 志·卷二十八
  5. 列传·卷一百零九
  6. 志·卷二十四
  7. 志·卷二十三
  8. 列传·卷一百五十七
  9. 本纪·卷二十四
  10. 列传·卷一百六十六

明史最受喜欢章节 明史全部章节 >

  1. 附录·明史表
  2. 列传·卷二百二十
  3. 列传·卷二百一十九
  4. 列传·卷二百一十八
  5. 列传·卷二百一十七
  6. 列传·卷二百一十六
  7. 列传·卷二百一十五
  8. 列传·卷二百一十四
  9. 列传·卷二百一十三
  10. 列传·卷二百一十二
  11. 列传·卷二百一十一
  12. 列传·卷二百一十
  13. 列传·卷二百零九
  14. 列传·卷二百零八
  15. 列传·卷二百零七

猜你喜欢的明史故事 明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