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文名著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名著 > 明史 > 列传·卷九十一

列传·卷九十一

  郑岳 刘玉(子悫) 汪元锡(邢寰) 寇天叙 唐胄 潘珍(族子旦余光) 李中(李楷) 欧阳铎 陶谐(孙大顺 大临) 潘埙(吕经) 欧阳重 朱裳 陈察 孙懋 王仪(子缄 王学夔) 曾钧
  郑岳,字汝华,莆田人。弘治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刑部主事。董天锡偕锦衣千户张福决囚,福坐天锡上,岳言其非体。且言:“纠劾非镇监职,而董让行之。太常本礼部属,而崔志端专之。内外效尤,益无忌惮”。忤旨,系狱。尚书周经、侍郎许进等救,不听。赎杖还职。寻进员外郎。许进督师大同,贵近恶其刚方,议代之。罢职总兵官赵袴谋起用,京军屡出无功。岳言进不可代,袴不可用,京军不可出。朝论韪之。
  迁湖广佥事,归宗藩侵地于民。施州夷民相仇杀者,有司以叛告。岳擒治其魁,余悉纵遣。荆、岳饥,劝富民出粟,驰河泊禁。属县输粮远卫,率二石致一石。岳以其直给卫,而留粟备振,民乃获济。
  正德初,擢广西副使。土官岑猛当徙福建,据田州不肯徙。岳许为奏改近地,猛乃请自效。寻改广东。迁江西按察使,就迁左布政使。宸濠夺民田亿万计,民立砦自保。宸濠欲兵之,岳持不可。会提学副使李梦阳与巡按御史江万实相讦,岳承檄按之。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赇,欲因以胁岳。宸濠因助梦阳奏其事,囚掠澐。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帝遣大理卿燕忠会给事中黎奭按问。忠等奏勘岳子私有迹,而梦阳挟制抚、按,俱宜斥。岳遂夺官为民。宸濠败,中外交荐,起四川布政使。以忧不赴。
  世宗初,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甫两月,召为大理卿。嘉靖元年冬,上言内臣有犯,宜听部院问理,毋从中决,不能从。帝数不豫,岳请遵圣祖寡欲勤治之训,宫寝有制,进御以时,而退朝即御文华,裁决章奏,日暮还宫,以养寿命之源。报闻。出按甘肃乱卒事,总兵官李隆等皆伏罪。还朝,以灾异陈刑狱失平八事。寻迁兵部右侍郎。时“大礼”未定。岳言若以两考为嫌,第称孝宗庙号,毋称伯考,以稍存正统。大学士石珤请从之。帝切责珤,夺岳俸两月。转左侍郎。请罢山海关税,弗许。中官崔文欲用其兄子为副将,岳持不可。宁夏总兵官仲勋行贿京师,御史聂豹以风闻论岳。岳自白,因乞休。归十五年而卒。
  刘玉,字咸栗,万安人。祖广衡,永乐末进士。正统间,以刑部郎中出修浙江荒政,积粟数百万,督治陂塘为旱涝备。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还治院事。福建、浙江盗起,命往督兵捕。议创寿宁县于官台山,以清盗窟。讨平处州贼。已,复巡抚辽东。居官以廉节称。终刑部尚书。父乔,成化初进士。累官湖广左布政使。玉登弘治九年进士,授辉县知县。发粟振饥,奏蠲虚税,复业者千家。擢御史。初,孙伯坚、金琦、王宁皆以传奉得官,已,又以指挥胡震为都指挥,分守通州。玉抗疏言:“传奉不已,继之内批,累圣德,乞皆罢之。”不纳。
  武宗即位,甫四月,灾异迭见,玉陈修省六事。出按京畿,中官吴忠奉命选后妃,肆贪虐。玉奏。不问。刘健、谢迁罢,玉驰疏言:“刘瑾等佞幸小臣,巧戏弄,投陛下一笑。顾谗邪而弃辅臣,此乱危所自起。况今白虹贯日,彗见紫微宫,星摇天王之位。民穷财殚,所在空虚,陛下不改图,天下将殆。乞置瑾等于理,仍留健、迁辅政。”不报。玉遂引疾归。后瑾榜玉奸党,复诬构之。罚输粟塞下者三,最后逮系诏狱,削籍放归。瑾诛,起河南佥事,迁福建副使,皆董学政。正德十五年,累擢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江防。宸濠反,攻安庆,玉以舟师赴援。事定,改抚郧阳。
  世宗即位,召为左佥都御史。论遏乱功,进右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左。历刑部左、右侍郎。初,偕九卿争兴献帝不宜称皇,及帝欲考献帝,又偕廷臣伏阙哭争。六年秋坐李福达狱削籍,卒于家。
  玉所居仅庇风雨。天文、地理、兵制、刑律皆有论著。隆庆初,赠刑部尚书,谥端毅。
  子悫,南京工部右侍郎。历官亦有声。
  汪元锡,字天启,婺源人。正德六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三迁都给事中。陕西镇守中官廖鸾族子铠,冒功为锦衣千户,随鸾于陕。元锡争之,言铠父鹏已乱中州,勿使铠复乱陕右。乞征还鸾,置铠父子于理。偏头关之捷,录功太滥,偕同官言太监张忠、总兵官刘晖等不宜赏。湖广镇守太监杜甫请巡历所部,帝许之,元锡等据祖制力争。帝幸昌平、宣府、大同,元锡偕同官邢寰累疏谏;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安远侯柳文镇湖广,奏携参随七十余人,元锡乞寝所奏。车驾还京,以应州之捷大赉文武群臣。元锡等言:“是役杀边民无算,六军多伤。今君臣欣喜交贺,而军民系贼庭,南向号哭,臣等何忍受赐?”中旨以纳粟都指挥马昊守备仪真,复遣内官分守潼关、山海关,驾又幸大喜峰口,欲招三卫花当、把儿孙,元锡等皆抗章谏。
  帝欲南幸,舒芬、黄巩切谏得罪,给事御史遂不敢争。及帝将亲征宸濠,元锡复谏沮。宸濠就执,元锡、寰偕六科驰疏请回銮。十五年,帝在南京,元锡等复屡申前请,且言:“供亿繁费,使牒旁午。奸宄冒官校,少女充离宫。陛下不以宗社为重,专事逸游,岂能长保天下。”语甚危切。
  中旨以内官晁进、杨保分守兰州、肃州,元锡等言:“二州逼强寇,不可增官守,累居民。”群小不悦,矫旨责之。诏改团营西官厅为威武团练营,以江彬、许泰等提督之,别择地为团营教场。元锡言:“拓地则扰居民,兴工则费财力,以朝廷自将之军而彬等概加提督,则僣名分。”不从。会帝崩,事已。
  世宗即位,疏言:“都督郤永以附江彬下狱,宜释而用之。锦衣都指挥郭鳌等十人皆彬党,宜下狱治。”咸报可。张铣、许泰系狱,帝忽宥其死。元锡争,不听。屡迁至太仆卿。嘉靖六年,帝以李福达狱下三法司于理。元锡不能平,有后言,闻于张璁,并下狱夺职。后用荐起故官。历户部左、右侍郎,致仕,卒。
  邢寰,黄梅人。正德三年进士。数言事,有直声。
  寇天叙,字子惇,榆次人。由乡举入太学。与崔铣、吕柟善。登正德三年进士,除南京大理评事,进寺副。累迁应天府丞。武宗驻南京,从官卫士十余万,日费金万计,近幸求索倍之。尹齐宗道忧惧卒,天叙摄其事,日青衣皂帽坐堂上。江彬使者至,好语之曰:“民穷官帑乏,无可结欢,丞专待谴耳。”彬使累至皆然,彬亦止。他权幸有求,则曰:“俟若奏即予。”禁军攫民物,天叙与兵部尚书乔宇选拳勇者与搏戏。禁军卒受伤,惭且畏,不敢横。其随事禁制多类此。驾驻九月,南京不大困者,天叙与宇力也。
  嘉靖三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未行,改郧阳。甫二月,又改甘肃。回贼犯山丹,督将士擒其长脱脱木儿。西域贡狮子、犀牛、西狗,天叙请却之,不听。进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寇入固原,击败之,斩首百余。又讨平大盗王居等,累赐银币。织造太监至,有司议奏罢之。天叙曰:“甫至遽请罢,即不罢,焰且益张。”会岁祲,乃请蠲租税,发粟振饥民;因言织造非俭岁所宜设,帝立召还。历兵部右侍郎,卒。家贫,丧事不具。天叙在太学时,尝闻父疾,驰六昼夜抵家,父疾亦廖。
  唐胄,字平侯,琼山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以忧归。刘瑾斥诸服除久不赴官者,坐夺职。瑾诛,召用,以母老不出。嘉靖初,起故官。疏谏内官织造,请为宋死节臣赵与珞追谥立祠。进员外郎,迁广西提学佥事。令土官及瑶、蛮悉遣子入学。擢金腾副使。土酋莽信虐,计擒之。木邦、孟养构兵,胄遣使宣谕,木邦遂献地。屡迁广西左布政使。官军讨古田贼,久无功,胄遣使抚之其魁曰:“是前唐使君令吾子入学者。”即解甲。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移山东。迁南京户部右侍郎。十五年改北部,进左侍郎。帝以安南久不贡,将致讨,郭勋复赞之。诏遣锦衣官问状,中外严兵待发。胄上疏谏曰:
  今日之事,若欲其修贡而已,兵不必用,官亦无容遣。若欲讨之,则有不可者七,请一一陈之:
  古帝王不以中国之治治蛮夷,故安南不征,著在《祖训》。一也。
  太宗既灭黎季筼,求陈氏后不得,始郡县之。后兵连不解,仁庙每以为恨。章皇帝成先志,弃而不守,今日当率循。二也。
  外夷分争,中国之福。安南自五代至元,更曲、刘、绍、吴、丁、黎、李、陈八姓,迭兴迭废,而岭南外警遂稀。今纷争,正不当问,奈何殃赤子以威小丑,割心腹以补四肢,无益有害。三也。
  若谓中国近境,宜乘乱取之。臣考马援南征,深历浪泊,士卒死亡几半,所立铜柱为汉极界,乃近在今思明府耳。先朝虽尝平之,然屡服屡叛,中国士马物故者以数十万计,竭二十余年之财力,仅得数十郡县之虚名而止。况又有征之不克,如宋太宗、神宗,元宪宗、世祖朝故事乎?此可为殷鉴。四也。
  外邦入贡,乃彼之利。一则奉正朔以威其邻,一则通贸易以足其国。故今虽兵乱,尚累累奉表笺、具方物,款关求入,守臣以姓名不符却之。是彼欲贡不得,非抗不贡也。以此责之,词不顺。五也。
  兴师则需饷。今四川有采木之役,贵州有凯口之师,而两广积储数十万,率耗于田州岑猛之役。又大工频兴,所在军储悉输将作,兴师数十万,何以给之?六也。
  然臣所忧,又不止此。唐之衰也,自明皇南诏之役始。宋之衰也,自神宗伐辽之役始。今北寇日强,据我河套。边卒屡叛,毁我藩篱。北顾方殷,更启南征之议,脱有不测,谁任其咎?七也。
  锦衣武人,暗于大体。倘稍枉是非之实,致彼不服,反足损威。即令按问得情,伐之不可,不伐不可,进退无据,何以为谋?且今严兵待发之诏初下,而征求骚扰之害已形,是忧不在外夷,而在邦域中矣。请停遣勘官,罢一切征调,天下幸甚。
  章下兵部,请从其议。得旨,待勘官还更议。明年四月,帝决计征讨。侍郎潘珍、两广总督潘旦、巡按御史余光相继谏,皆不纳。后遣毛伯温往,卒抚降之。
  郭勋为祖英请配享,胄疏争。帝欲祀献皇帝明堂,配上帝,胄力言不可。帝大怒,下诏狱拷掠,削籍归。遇赦复冠带,卒。隆庆初,赠右都御史。
  胄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为岭南人士之冠。
  潘珍,字玉卿,婺源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正德中,历官山东佥事,分巡衮州。贼刘七等猝至,有备不敢攻,引去,掠曲阜。珍奏徙县治而城之。迁福建副使,湖广左布政使。嘉靖七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累迁兵部左侍郎。时议谏讨安南,珍上疏谏曰:“陈暠、莫登庸皆杀逆之贼,黎宁与其父譓不请封入贡亦二十年,揆以大义,皆所当讨,何独徇宁请为左右?且其地不足郡县置,叛服无与中国。今北敌曰蕃,联帐万里,烽警屡闻,顾释门庭防,远事瘴蛮,非计之得。宜遣大臣有文武才者,声言进讨。檄数登庸罪,赦其胁从,且令黎宁合剿。贼父子不擒则降,何必劳师?”帝责珍挠成命,褫职归。寻以恩诏复官,致仕。珍廉直有行谊,中外十余荐,皆报寝。卒,赠右都御史。
  珍族子旦,字希周。弘治十八年进士。知漳州邵武。三迁浙江左布政使。斥羡金不取。嘉靖八年擢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数平巨寇。累迁刑部右侍郎。十五年冬,以兵部左侍郎提督两广军务。诏起复毛伯温讨安南。旦行过其里,语之曰:“安南非门庭寇。公宜以终丧辞。往来之间,少缓师期。俟其闻命求款,因抚之,可百全也。”旦抵广,适安南使至,驰疏言:“莫登庸之篡黎氏,犹黎氏之篡陈氏也。朝廷将兴问罪师,登庸即有求贡之使,何尝不畏天威?乞容臣等观变,待彼国自定。若登庸奉表献琛,于中国体足矣,岂必穷兵万里哉。”
  章下礼、兵二部。族父珍适以言得罪,尚书严嵩、张瓒绌旦议不用。会伯温人都,见旦疏不悦。言总督任重,宜择知兵者。遂改旦南京兵部,以张经代之。未行,引疾乞休,语侵伯温。帝怒,勒致仕。将还,吏白例支库金为道里费。旦笑曰:“吾不以妄取为例。”卒,赠工部尚书。
  旦上书半岁,广东巡按御史余光亦言:“黎氏鱼肉国君,在陈氏为贼子;抗拒中国,在我朝为乱魁。今失国,或天假手登庸以报之也。自宋以来,丁移于李,李夺于陈,陈篡于黎,今黎又转于莫。欲兴黎氏,势必不能。臣已遣官责其修贡。道里悬远,往复陈请,必失事机。乞令臣便宜从事。”帝以光疏中引五季、六朝事,下之兵部。咎光轻率,夺其俸。无何,光进乡试录。礼部尚书严嵩摘其误,奏之,被逮削籍。光,江宁人。
  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进士。杨一清为吏部,数召中应言官试,不赴。及授工部主事,武宗自称大庆法王,建寺西华门内,用番僧住持,廷臣莫敢言。中拜官三月即抗疏曰:“曩逆瑾窃权,势焰薰灼。陛下既悟,诛之无赦,圣武可谓卓绝矣。今大权未收,储位未建,义子未革,纪纲日驰,风俗日壤,小人日进,君子日退,士气日靡,言路日闭,名器日轻,贿赂日行,礼乐日废,刑罚日滥,民财日殚,军政日弊。瑾既诛矣,而善治一无可举者,由陛下惑异端故也。夫禁掖严邃,岂异教所得杂居?今乃建寺西华门内,延止番僧,日与聚处。异言日沃,忠言日远,用舍颠倒,举错乖方。政务废驰,职此之故。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则所谓振纪纲、励风俗、进君子、退小人诸事,可次第举矣。”帝怒。罪将不测,以大臣救得免。逾日,中旨谪广东通衢丞。王守仁抚赣州,檄中参其军事。预平宸濠。
  世宗践阼,复故官。未任,擢广东佥事。再迁广西提学副使,以身为教。择诸生高等聚五经书院,五日一登堂讲难。三迁广东右布政使。忤总督及巡抚御史,坐以不称职,当罢。霍韬署吏部事,称中素廉节有才望,当留。会政府有不悦者,降四川右参政。十八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岁歉,令民捕蝗者倍予谷,蝗绝而饥者济。擒剧盗关继光,邻境攘其功,中不与辩。进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御史金灿按四川时,尝荐中。中不谢,灿憾之,至是摭他事诬劾。方议调用而中卒。光宗时,追谥庄介。
  中守官廉。自广西归,欲饭客,贷米邻家。米至,又乏薪,将以浴器爨。会日已暮,竟不及饭而别。少学于同里杨珠,既而扩充之,沉潜邃密,学者称谷平先生。门人罗洪先、王龟年、周子恭皆能传其学。中族人楷,又传洪先之学。
  楷,字邦正。由举人授汤溪知县。母艰服阕,补青田。时倭躏东南,楷积谷资守御。青田故无城。倭至,楷御于沙埠,倭不得渡,乃以间筑城。倭又至,登陴守,日杀贼数人,倭遁去。改知昌乐,亦以治行闻。
  欧阳铎,字崇道,泰和人。正德三年进士。授行人。上书极论时政,不报。使蜀府,王厚遗之,不受。历工部郎中,改南兵部。出为延平知府。毁淫祠数十百所,以其材葺学宫。司礼太监萧敬家奴杀人,置之法。调福州,议均徭曰:“郡多士大夫,其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而徭则尽责之民。请分民半役。”士大夫率不便。巡按御史汪珊力持之,议乃行。嘉靖三年擢广东提学副使。累迁南京光禄卿,历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苏、松田不甚相悬。下者亩五升,上者至二十倍。铎令赋最重者减耗米,派轻赍;最轻者征本色,增耗米。阴轻重之,赋乃均。诸推收田,从圩不从户,诡寄无所容。州县荒田四千四百余顷,岁勒民偿赋。铎以所清漏赋及他奇羡补之。议徭役及裁邮置费凡数十百条,民皆称便。迁南京兵部侍郎,进吏部右侍郎。九庙灾,自陈去。
  铎有文学,内行修洁。仕虽通显,家具萧然。卒,赠工部尚书,谥恭简。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译文

  郑岳,字汝华,莆田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官为户部主事,改任刑部主事。董天锡和锦衣千户张福一同判决囚犯,张福坐董天锡上方,郑岳说这样不合体统。并说“:纠察弹劾并不是镇守太监的职责,但董让这样做了。太常寺本属礼部管辖,而崔志端专权独断了。朝廷内外效尤,将更加肆无忌惮。”因而忤逆圣旨,而被拘囚入狱。尚书周经、侍郎许进等为他求救,皇上不听。杖打赎罪后才复职。
  不久进为员外郎。许进在大同督师,皇亲国戚讨厌他的刚正方直,谋议找人代替。被罢职的总兵官赵日永谋求起用,而京军屡次出击但无建树。郑岳说许进不可代,赵日永不可用,京军不可出。朝论认为郑岳是对的。
  迁湖广佥事,归还严宗藩侵占的民地。施州夷民相互仇杀,有司告他们反叛。郑岳整治其头目,其余的人都被释放遣走。荆、岳两地发生饥荒,郑岳劝富民捐出粮食,放松河泊禁令。属县有运粮远方卫所,一般花两石才能运到一石。郑岳用一石的钱给卫所,而留粮以备救济,百姓于是获得救护。
  正德年初期,升为广西副使。土官岑猛应当调往福建,但他据守在田州不肯前往。郑岳答应为他上奏改在近地为官,岑猛于是请求自己效力。不久郑岳改派广东。迁江西按察使,就地调任为左布政使,宁王宸濠强取民田计有亿万,人民建立寨子以求自保。宸濠想出兵攻击,郑岳坚决认为不可。正巧提学副使李梦阳与巡按御史江万实相互攻击,郑岳奉命去调查处理这件事。李梦阳捉拿郑岳的亲信官吏,说郑岳的儿子郑氵云接受贿赂,想以此来要挟郑岳。宸濠因助李梦阳上奏这件事,将郑氵云拷打囚禁。巡抚任汉有顾虑不能做出决断,皇帝派遣大理卿燕忠会同给事中黎..察问。燕忠等上奏郑岳之子的偏私有迹可查,而李梦阳挟制抚、按,都应当受到贬斥。于是郑岳被罢官为民。宸濠衰落后,朝廷内外都推荐郑岳,任郑岳为四川布政使。郑岳因孝事在身而未赴任。
  世宗初年,郑岳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刚刚二个月,诏封为大理卿。嘉靖元年(1522)冬天,郑岳向皇上献言说宦官犯法者,应当任凭部院审理,不要由宫中判决,皇帝不能听从他的话。皇帝多次生病,郑岳请求皇帝遵循圣祖寡欲勤治的古训,后宫有一定的规制,房事有一定的时间安排,而退朝却去文华殿,裁决章奏,日暮还宫,以养寿命之源。皇帝说知道了。不久到甘肃处理士兵叛乱之事,总兵官李隆等人都伏罪。回到朝廷以后,因灾异发生陈述刑狱失平八事。
  不久迁为兵部右侍郎。当时“大礼”未定。郑岳说如果尊崇两位先考不太合适,就称考宗庙号,不要称伯考,以便稍稍保留些正统之意。大学士石王缶请求皇帝听从郑岳的建议。皇帝深切地责罚了石王缶,夺去郑岳官俸两个月。后转为兵部左侍郎。郑岳请求罢免山海关税,皇帝不准许。中官崔文想用他哥哥的儿子当副将,郑岳认为不可以。宁夏总兵官仲勋到京师行贿,御史聂豹根据风闻揭发郑岳。郑岳自己表白无辜,于是请求退休。回到家乡十五年后死去。
  唐胄,字平侯,琼山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官户部主事。因父丧回家乡。刘瑾指斥诸位服丧期满而不赴任者,因此剥夺他的官职。刘瑾被诛,朝廷召用唐胄,唐胄因母亲老衰而不出任官职。
  嘉靖初年,唐胄以故官起用。他疏谏内官织造事,请求为宋朝死节臣赵与珞追封谥号并为他立祠。进而升为员外郎,迁广西提学佥事。命令土官和瑶、蛮等都送子入学。升为金腾副使。土酋莽信残暴,唐胄用计将他擒获。木邦、孟养交兵,唐胄遣派使者前往宣谕,木邦于是献地归服。唐胄屡次迁为广西左布政使。官军讨伐古田贼寇,久战无功,唐胄派遣使者对贼寇进行安抚,贼寇首领说:“是前唐使君让我的孩子入学的。”于是自动解除了武装。
  他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转到山东。迁为南京户部右侍郎。十五年(1536)改派到北部,升职为左侍郎。
  皇帝因安南久不进贡,准备对它进行讨伐。郭勋又很赞成。皇帝下诏派遣锦衣官询问情况,中外严兵待发。唐胄上疏规劝说:
  “今日之事,若只想他献贡,那么兵不必用,官也不用遣。若想讨伐它,则有七项不可,请允许我一一陈述。
  “古代帝王不用治理中国之法治蛮夷,所以不征讨安南,这已写进《祖训》之中。这是第一点。
  “太宗已经消灭黎季睺,求陈氏后人不得,才不得不设立郡县。后来兵战连续不断,仁庙总是以此为遗憾。章皇帝成先志,弃而不守,今日应当一概遵循。这是第二点。
  “外夷纷争,是中国之福。安南从五代至元朝,更换过曲、刘、绍、吴、丁、黎、李、陈八姓,屡兴屡废,因而岭南对我们无多少威胁。现在它们相互纷争,正可不理睬,如何殃及百姓以威小丑,割心腹以补四肢,有害无益。这是第三点。
  “如果说中国的近境,应当乘其混乱而取之。我考察了马援的南征,深入浪泊,士兵死亡将近一半,所立的铜柱作为汉的边界,乃近在现在的思明府。先朝虽然尝试平定它,但是多次收服又多次叛乱,中国消耗的士、马、物计有数十万,竭尽近二十多年的财力,仅仅只得到数十郡县的虚名。况且还有讨伐而没有攻克的,像宋太宗、神宗、元宪宗、世祖朝就有这样的故事。这可以作为借鉴。这是第四点。
  “外邦向我们进贡,对他们有利。一是向我们进献以威其邻,一是与我们互通贸易以足其国。所以现在他们虽然发生兵乱,还累累进奉表笺,准备地方特产,叩头请求送入,守臣因姓名不符而将其退却。这是他们想进贡而做不到,不是违抗不进贡。因为这件事去责备它,则言不顺。这是第五点。
  “兴师则需要军饷。现在四川有采木工程,贵州有凯口兵事,而两广积储数十万,一概都耗费在田州岑猛战役上。又屡次兴办大工程,所有军储都用在这上面,现在兴师十万,用什么来供给呢?这是第六点。
  “但我所忧虑的,还不止于此。唐朝的衰落,是从明皇征南诏这个战役开始的。宋朝的衰败,是从神宗讨伐辽这个战役开始的。现在北方敌寇逐渐强盛,占据我河套。边关兵卒屡次叛乱,毁坏我藩篱。北方忧患正多,又启南征之议,倘若遇有不测,谁能担任这个罪过呢?这是第七点。
  “锦衣武人,对大局不明白。倘若对是非的事实稍有歪曲,将导致安南不服,反而足以损害我们的威严。即便下令按问得到实情,那么讨伐不行,不讨伐也不行,这样进退都无凭借,那么该怎么办呢?而且现在严兵待发的诏令才刚刚下达,但征求骚扰的危害已经显露出来,这个忧虑不在外夷,而在我们邦域之中。请求停遣勘官,罢去一切征调,那么天下幸甚。”
  奏章下到兵部,兵部请求听从他的建议。圣旨说:等勘官回来再重新议论。第二年四月,皇帝决计征讨。侍郎潘珍、两广总督潘旦、巡按御史余光相继阻谏,都没有被采纳。然后派遣毛伯温前往,终于抚降了他们。
  郭勋为祖父郭英请求以功臣身份附祭祖庙,唐胄上疏谏争。皇帝想祭祀献皇帝于明堂,配祀上帝,唐胄极力谏言不可。皇帝大怒,将他下诏狱进行拷问,削去他的官籍后让他回到家乡。后遇赦复官,不久死去。隆庆初年,赠右都御史。
  唐胄忠直有孝义之心,好学多著述,居官有原则,是岭南人士之冠。
  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杨一清做吏部尚书,多次召李中应言官试,李中不到。
  等到李中授官工部主事时,武宗自称为大庆法王,在西华门内建立寺院,用番僧做主持,朝廷群臣都不敢言。李中封官才三个月便抗言上疏说“:以往逆臣刘瑾窃权,势焰嚣张。陛下既已觉悟,诛之无赦,圣武可谓是卓绝的啊。现在大权未收,皇储位未立,义子未革除,纪纲日益松弛,风俗逐渐变坏,小人逐渐升官,君子逐渐引退,士气逐渐委靡,言路逐渐关闭,名器逐渐被轻视,贿赂逐渐流行,礼乐逐渐荒废,刑罚日益泛滥,民财日益殚竭,军政日益增加弊端。刘瑾已经被诛,但善治仍一无可举,是因为陛下受异端蒙惑的缘故。至于禁掖严厉幽深,岂能容得异教与宫人杂居。现在在西华门内建寺,招番容僧居住,每日相与聚处。异言日益繁盛,忠言日益远去,取舍颠倒,举措背离常理。政务废弛,是因此之故。乞望陛下翻然悔悟,摧毁佛寺,逐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杜绝天下的奸邪,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之名,那么所说的振纪纲、励风俗、进君子、退小人诸事项,可以依次举行了。”皇帝大怒。李中将有不测之罪,因大臣营救才得免。过了一日,皇帝下旨将他贬为广东通衢驿丞。王守仁按抚赣州,邀李中参与他的军事。预备讨平宸濠。
  世宗登位,恢复李中原有官职。未上任,升为广东佥事。再迁广西提学副使,以身为教。从诸学生里面选择高等级的集聚在五经书院,五日一次登上学堂讲解疑难。三迁广东右布政使。忤逆了总督和巡抚御史,因而说李中不称职,应当罢去职务。霍韬署吏部事,说李中素有廉节有才望,应当留任。正巧政府有不喜欢李中的,李中被降为四川右参政。
  十八年(1539)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这一年收成不好,下令让农民捕捉蝗虫,政府加倍付给粮食,因此蝗虫灭绝而饥饿的人得到救济。李中擒获恶盗关继光,邻境攘夺李中的功劳,李中不与他争辩。进升为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食储备。御史金灿按抚四川时,曾经推荐过李中。李中不谢他,金灿为此怀恨他,至此他摘取李中的一些事情诬告他。朝廷刚刚议调李中时,李中死去。光宗时,追加谥号为庄介。
  李中守官廉洁。从广西回到家乡,想用米饭招待客人,从邻家借贷粮米。米借到后,又没有柴薪,准备用浴器烧火做饭。客人等到天色暮黑,竟还不能吃到饭而告辞走了。李中少年时跟同乡杨珠学习,既而将杨珠学说扩充,使他的学术沉潜邃密,学者称李中为谷平先生。他的学生罗洪先、王龟年、周子恭都能传承他的学术。李中的同族人李楷,又传承罗洪先的学术。
  欧阳铎,字崇道,泰和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官行人。向皇帝上书极力论讨时政,没有得到批复。出使蜀府,王厚礼赠他,他不接受。历任工部郎中,改派到南京兵部。出任延平知府。捣毁淫祠数十百所,用这些材料修补学宫。司礼太监肖敬的家奴杀人,被他绳之以法。调到福州,讨论均徭法说:“郡府有很多士大夫,这些士大夫又有很多田产。黎民百姓有田产的人没有几个,而劳役则都是由黎民百姓负责。请求分出他们的一半劳役由士大夫负担。”士大夫都不愿意。因巡按御史汪珊极力支持这件事,这项建议才得以实行。
  嘉靖三年(1524)升为广东提学副使。累迁南京光禄卿,历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苏、松两地民田相差不太大。最少的一亩负担五升,最多的达到了二十倍。欧阳铎下令让赋最重的农民减少耗米,分派轻资;最轻的求取本色,增加耗米。暗中对赋税减轻或加重,使赋税达到均衡。推收田赋,根据田圩而不根据户,让诡名寄托者无地容纳。州县的荒田有四千四百多顷,年终勒令农民偿赋。欧阳铎用所清理出来的漏赋和其他剩余的零数来弥补。议论徭役及裁邮置费共有数十百条,百姓都称便利。迁南京兵部侍郎,又升为吏部右侍郎。九庙发生火灾,他自己陈请离去。
  欧阳铎有文学素养,内行修洁。做官虽然通显,但家里却很冷清。死后,赠工部尚书,谥号恭简。
  潘埙,字伯和,山阳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官工科给事中。性格刚决,弹劾无所回避。论判诸大僚王鼎、刘机、宁杲、陈天祥等人,多被皇上采纳。
  乾清宫遭火灾,潘埙向皇帝上疏说:“陛下登位九年,治理效果未实现,灾祥迭相出现。我希望皇上不是安全的住宅不居住,不是大道不经由,不是正人君子不亲近,不是儒术不崇尚,不是大阅之礼不观兵,不是执法不成狱,不是骨肉之亲不让干预政事,不是汗马功劳不滥加赏赐。我听说陛下喜好谑戏。臣认为入内廷有琴瑟钟鼓人伦之乐,不必以游离宫外为欢,不必以狎戏众小人为快啊。出到外廷,华裔一统莫不都是您的臣妾,不必收朝廷官员做私人,不必集远人为勇士。听说陛下好佛。臣认为南郊有天地,太庙有祖宗。赐给福礻止迎来福禄,佛能够做什么?番僧可以逐出而度僧也可以制止。听说陛下好勇、好货、好土木。臣认为诛锄奸邪遏止叛乱才是大勇,用不着驰马试剑以自劳为勇。三军六师是大武,用不着边将边军呼拥以为威武。地方物产随时纳贡,皇店做什么用?市井繁盛,内市做什么用?阿房宫壮丽,古人以为是泥土瓦砾碎石,何况养豹呢?金碧辉煌,古代以为是涂膏抹血,何况供佛呢?这些数种爱好都是可以废止而没有废止的啊。”疏章呈入,没有下文。
  正德十一年(1516)正月,向皇帝上书说“:陛下刚刚登位时,血气未定,礼度时有超越。而今年岁正盛,更弦易辙,则正是时候。昔年太甲在桐居住,处于仁而迁于义,不失中兴。汉武帝下轮台的诏书时,年纪已经有七十,犹为贤明之主。况且陛下的过失没有超过太甲,悔悟又比汉武帝早,何错不能改,何功不能建呢?”当时武宗想拆毁西安门外的民居,有所兴建。潘埙和御史熊相、曹雷又深切谏阻,皇帝均不答复。
  三次迁官至兵科给事中。右都督毛伦因为附随刘瑾而被论判处死,剥夺他的世袭荫庇的特权。毛伦曾经对钱宁有恩德,依靠钱宁为内援,毛伦的儿子请求恢复世袭。潘埙等人力争反对,而钱宁从中做主,息止他们的奏请。很快皇帝就下旨将潘埙和吏科给事中吕经各进官一级,从朝廷调出到外地,举朝都感到震惊。给事中邵锡、御史王金等人都上章请求将他们留在朝廷,但没有结果。于是添注潘埙为开州同知。
  嘉靖七年(1528)加官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潞州巨盗陈卿占据青羊山进行叛乱,山西巡抚江潮、常道先后讨伐敌贼但未见成效,于是命令潘埙会剿。潘埙与常道谋划说:“敌贼占守天险,难以阵攻。现在合诸路兵士夹攻,出其不意夺下天险,就可以擒获敌人。”于是将军队分为五哨三路攻入,招募当地人士作为向导。首次攻夺井脑,敌贼全部上来争夺险要。官军奋击,大破敌贼,追赶到莎草岭,烧毁安阳的诸多巢穴。山东副使牛鸾由潞城攻入,攻破敌贼李庄泉。当天晚上,河南副使翟瓒捣毁陈卿巢穴,陈卿败走。翟瓒追赶到栾庄山又打败敌人,又在神河打败敌人。山西佥事陈大纲也多次威迫敌人,先后俘虏敌军二千三百多人。从进兵到搜灭贼巢,共二十九日。捷报传来,皇帝准备大赏,派遣给事中夏言前往核实,尚未报告结果时,河南发生大饥荒,潘埙没有及时救济饥民,但河南知府范..没有等到报告批下来,就开仓发粮,黎民感德而歌颂他。但对潘埙的怨声大起,流言传到宫中。皇帝深切责罚巡抚、巡按隐瞒灾情。潘埙惶恐地承认自己有罪,并且归罪于范..,于是被给事中蔡经等人所弹劾。皇帝下诏罢除潘埙,永不叙用。夏言核实上次平息叛贼的功劳时,潘埙功居首位。桂萼讨厌他,只赐银币。潘埙八十七岁时去世。
  欧阳重,字子重,庐陵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殿试对策,多次诋毁政事的过错。授官刑部主事。刘瑾的哥哥死后,百官前往吊祭,而欧阳重不去。张锐、钱宁掌管厂卫,连续制造..绅案件,欧阳重都与他们力争。张锐等假借其他的事牵连欧阳重入狱,后来赎罪复职,但仍停了他的薪俸。再迁郎中。历任四川、云南提督副使。调任浙江按察使,但未上任。
  嘉靖六年(1527)春天拜官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正逢寻甸土酋安铨、凤朝文造反,朝廷谋议认为欧阳重熟悉滇事,于是改派云南。开始,武定土知府凤诏母子因故被留在云南,凤朝文欺骗他的部众,说凤诏已被杀戮,军官准备全部消灭他的部党,所以诸蛮都跟从凤朝文作乱,围攻会城。欧阳重督兵将他们击败,并且派遣凤诏母子返回故地。他的部党感到惊愕,都回归凤诏。凤朝文无计可施,横渡普渡河逃走。追兵赶到,将他歼灭。安铨逃到寻甸老巢。官军攻破他的堡垒,捉住安铨,叛贼被全部平息。于是解散其党二万人,将寻甸府迁到凤梧山下,又设守御千户所。欧阳重将功劳推给前任抚臣付习,付习因此而提高官员品级,其子也被任命官职。缅甸、木邦、陇川、孟密、孟养诸酋相互仇杀,并各方之间相互攻讦,奏于朝廷,朝廷命令欧阳重等人去勘察核实。遣派参政王汝舟、知府严时泰等人走遍诸蛮,晓谕以祸福。蛮人都返回侵地,向朝廷进贡如常。欧阳重列出善后的数件事,向皇上报告,得到了批准,皇帝赐玺书褒奖。欧阳重于是进行抚恤创残、救济贫乏、减轻徭赋、规划盐铁商税、住宅耕田诸项事务。黎民皆称便利。
  云南每年进贡黄金千两,耗费不可计算。大理太和苍山出产奇石,镇守中官遣军匠采掘攻凿。山崩溃,压死人员无数。欧阳重均上疏请求罢去,无益费用因此大量节省。
  在这个时候,镇守太监杜唐、黔国公沐绍勋相互勾结为奸获利,地方长吏不敢过问,群盗由此而起。欧阳重上疏说,群盗大都是杜唐、绍勋的庄户,请追究主事者。又奏说绍勋任用千户何经广为招诱奸人,抢夺民产;杜唐役使占用官军,每年取得财产数以万计。因而极力言说镇守中官应当革除。皇帝很采纳他的建议,频频下诏书告诫绍勋,下令杜唐回到京城等待勘察。二人既恐惧又愤怒,派遣人巴结张璁,请求罢去欧阳重官职。正巧欧阳重奉命清查军队中冒名顶替弊端,都司很久没有得到结果,供给军饷拖期。杜唐等人于是怂恿六卫军在军队喧哗。巡按御史刘臬听到后,弹劾欧阳重和杜唐、绍勋处置失当。张璁从中做主,解除欧阳重的职务,责罚刘臬结党庇护,调到地方任职,不问杜唐、绍勋之罪。都给事中夏言等人抗章说“:因军士喧哗加罪抚、按,纪纲怎么样?况且欧阳重是奉诏行事并非生事。刘臬说杜唐、绍勋的罪与欧阳重等同,现在的处分失宜,无以服天下。近年来士卒骄悍,互相效法成风,大都以月粮为借口。如甘肃、大同、福州、保定,事变屡次出现。错过今天不治,他日当事之臣用这来作为借口,专门从事姑息宽大,谁肯为陛下效力呢?希望宽恕二臣,以全朝廷的体统。”皇帝恼怒,削去夏言等人的俸禄。
  欧阳重被罢官后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御史王化告他是桂萼的同党,他不胜愤怒,抗疏陈辩,请求任用被“大礼”大狱贬逐的诸臣,而自己乞求革除职务。又说自己得绍勋所派遣百户丁镇的私人信件,知道绍勋行贿张璁,乞求张璁遮盖保护他,张璁奸佞,不应该让他留在皇上的左右。张璁上疏为自己辩护。皇帝因欧阳重失职怨望,贬他为百姓。欧阳重认为刘臬被贬,夏言等人被剥夺俸禄,都是因为他自己牵累他们的,又上疏乞求加重处罚代言官之罪。皇帝更加恼怒,因已经除名,而置之不问。欧阳重回家居住二十多年,言官多次推荐,终于没有再被召用。
  

明史浏览月榜 明史全文 >

  1. 列传·卷四十二
  2. 列传·卷一百零三
  3. 列传·卷一百二十九
  4. 志·卷二十八
  5. 列传·卷一百零九
  6. 志·卷二十四
  7. 志·卷二十三
  8. 列传·卷一百五十七
  9. 本纪·卷二十四
  10. 列传·卷一百六十六

明史最受喜欢章节 明史全部章节 >

  1. 附录·明史表
  2. 列传·卷二百二十
  3. 列传·卷二百一十九
  4. 列传·卷二百一十八
  5. 列传·卷二百一十七
  6. 列传·卷二百一十六
  7. 列传·卷二百一十五
  8. 列传·卷二百一十四
  9. 列传·卷二百一十三
  10. 列传·卷二百一十二
  11. 列传·卷二百一十一
  12. 列传·卷二百一十
  13. 列传·卷二百零九
  14. 列传·卷二百零八
  15. 列传·卷二百零七

猜你喜欢的明史故事 明史故事全本 >

为您推荐的小小说 更多小小说 >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