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诗词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全部诗人 > 秋瑾

今日一文 古诗词 清代-秋瑾的画像

秋瑾 [清代]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介绍

秋瑾牺牲后,遗体被草埋于绍兴卧龙山下。后来他哥哥雇人,把灵柩寄存在严家潭。第二年初,她的好友徐白华及吴芝瑛等,将灵柩运至杭州,于2月25日葬在西湖孤山的西泠桥畔,并做了墓碑,写了墓表。这是因为当年秋瑾与友人游西湖,在凭吊岳飞墓时,曾感言自己生后,若能埋于此地,将终身无憾。人们就是为了实现她“愿埋骨西泠”的遗言。

这件事又引起清政府的恐慌,忙勒令把墓迁走。烈士灵柩又被运到绍兴,后又送回湖南湘潭。秋牺牲后,王家将秋遗体,从浙江西湖运回湖南,安葬在王家祖坟之湘潭昭山。别轻看此举,过去习俗,在外面非正常死亡的,是不能葬祖坟山的。何况,秋是革命党,时清朝未亡,王家不怕连累,将秋作自家人对待,是很重情义的。辛亥革命后,浙江才又将秋请回西湖公葬,王家以大局为重,又同意了。

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元旦成立中华民国后,才把秋瑾灵柩由湖南运送到上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然后用火车护送到杭州,重新安葬于西泠桥下。1921年孙中山到杭州,亲自赴秋瑾墓致祭,并题写“巾帼英雄”之匾额。荒唐的是“文革”除“四旧”时,居然又把烈士遗骸当作“四旧”,迁至杭州鸡笼山中。直到1981年,才复葬于原址。在岳飞墓旁,西泠印社前,人们可看到墓址上秋瑾的立像,她凝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定会涌起欣慰的波澜。如今秋瑾墓基座由花岗石砌筑而成,上有汉白玉雕刻秋瑾立像,正面大理石镶嵌孙中山题字“巾帼英雄”。人间百色,也许惟有这纯洁无瑕、缟素如雪的汉白玉石才能配得上她。经过时已是黄昏,湖山之畔,暮色苍茫中,只见秋瑾长裙曳地,持剑沉吟。曾经罗衫裙琚,曾经男装骑服,曾经拈花微笑,曾经弹铗当歌。但无论如何,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热血忠勇是秋瑾最本真的形象。一束鲜花摆放于墓碑前,传达着后人对她,那份犹如西湖不尽碧波的绵长纪念与崇敬。

绍兴解放北路的轩亭口,是秋瑾就义的地方。秋瑾纪念碑于1930年在此落成,碑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写的碑记,碑身镌有张静江的题书“秋瑾烈士纪念碑”。后壁上镌刻“巾帼英雄”四字,系孙中山先生手书。现在纪念碑西面建有“轩亭口”牌坊,东面塑有秋瑾汉白玉塑像。

生平

早年经历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竞雄,华夏杰出女先烈,民族英雄,别署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清光绪二十年,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镇神冲王廷钧为妻。1896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1897年6月生下儿子王沅德。

投身革命光绪二十六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1904年夏,她在丈夫王廷钧的支持下,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并在横滨加入了冯自由等组织的三合会。在日本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

光绪三十一年,秋瑾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1]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从容就义1905年秋,陶成章和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借以召集江南各府会党成员到校,进行军事训练。后来,秋瑾在该校发展了600多名会员。1907年1月14日,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光绪三十三年正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我们的巾帼英雄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介绍

秋家自曾祖起世代为官,父:寿南,官湖南郴州直隶知州。嫡母单氏,萧山望族之后。秋瑾幼年随兄读书家塾,好文史,能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

清光绪二十二年,由父母做主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神冲老铺子富绅子弟王廷钧结婚。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光绪三十年五月,赴日本留学,同年秋,在上海创办《白话报》,倡导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十月间,参加冯自由等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同时结识鲁迅、陶成章等人。三十一年三月回国筹措学费,经陶成章介绍,在上海认识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回绍兴后结识徐锡麟。经陶、徐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次东渡日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学习;八月,在黄兴寓所会晤孙中山,经冯自由介绍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主盟人。

年底,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清国韩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率领同学回国。次年二月,由陶成章等辗转介绍,到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两个月后辞职去上海,与陈伯平、尹锐志等密商,准备组织江浙会党,发动武装起义。八月,在上海试制炸弹,不慎炸伤,险遭逮捕。同年冬,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为策应同盟会发动的萍、浏、醴起义,回浙江联络会党。萍、浏、醴起义失败后,与徐锡麟共谋发动皖浙起义,由徐赴皖活动,自己主持浙江军事。

三十三年初,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以大通学堂为立足点,往返沪杭,运动军学两界,同时又到金华、处州等地,联络龙华会、双龙会、平阳党等会党组织。研究整顿光复会组织办法,草拟光复会军制,撰写了《普告同胞檄》、《光复军起义檄》等文告;对聚集在大通学堂的革命志士和会党头目进行军事训练。

在年夏,秋瑾将浙江光复会员与会党群众组成光复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为序,编为八军,推徐锡麟为统领,自任协领,约定安徽、浙江同时举义。安庆起义失败后,谢绝王金发等人要其暂时离开绍兴的劝告。六月初四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仅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7个大字以对。初六凌晨,秋瑾就义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遗骸几经迁葬,后建墓于杭州西泠桥侧。

工诗词,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笔调雄健,豪放悲壮,感情深沉。有《秋瑾集》。

1930年,于绍兴轩亭口建立了秋瑾烈士纪念碑。

精神

秋瑾就义已经一百多年,世事沧桑,当今中国已不再是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首先,她那种忧民忧国,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用鲜血来唤醒民众,就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今我们在发展的征途中,同样充满困难与风险,必须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因此,我们需要弘扬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其次,百年前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黑暗统治是那样顽固。她作为一个生存在封建礼教千年浸淫,备受压迫的女性,敢于打破自己曾经立足生存的腐旧的社会环境,敢于如此冲破自身的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这种敢于把自己从旧思想、旧习惯中解脱出来,是一种大胆革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当今,我们同样仍需不断解放思想。因此我们要学习秋瑾,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三,她面对腐朽没落的社会,满腔热血,一身正气。为求得社会正义而奔走呼号,直至从容就义。她的女侠气概,就是正义的化身。当前,我们同样要把社会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现实社会中,仍存在阳光下的黑暗,有些邪恶势力和腐败现象仍在滋长。我们就应学习秋瑾这种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为弘扬社会正义,勇于斗争,敢于献身。

因此,秋瑾依然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时代光芒。

轶事典故

墓葬后记

秋瑾遇难后,无人敢为其收尸,中国报馆“皆失声”,生前好友吕碧城、吴芝瑛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

1908年,生前好友吴芝瑛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朝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秋瑾看戏

秋瑾在北京最惊世骇俗之举是“上戏园子”。当时的宅门女性都是在家中听“堂会”,不可能抛头露面去戏园子,戏园子也不卖“昆客”的票。秋瑾坐着西式的四轮马车去听戏,开创了上层社会女性进戏院的先河。

夫妻关系

秋瑾出生在福建厦门,生长在浙江绍兴,1895年,19岁的她跟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来到湖南省湘潭县。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见秋瑾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就托媒人送礼给儿子王廷钧提亲。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过去。

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处。她叹息道:“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王廷钧一不好读书,二不务正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当时正值中日战争结束,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秋瑾时常劝丈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要好好读书,为将来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个人的前途着想。”王廷钧却说:“朝廷只能割地赔款,委曲求全,我们这些匹夫有个屁责。”还有一次,他们谈到了谭嗣同,秋瑾赞扬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视死如归,是一位伟大的维新志士。而王廷钧却大骂谭嗣同是中华乱党、士林败类。两人互不相让,差点吵了起来。秋瑾内心十分痛苦,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表达了她对王廷钧的不满。

秋瑾在湘乡荷叶塘和湘潭两地苦度了六七年时光,生下一儿一女。尽管王家生活优裕,但她与周围的人毫无共同语言,内心异常苦闷。在感情方面,她极力排拒王廷钧,对其言行嗤之以鼻。后者屡遭冷落,又无力抗衡,便另寻温柔之乡,流连秦楼楚馆,攀折倡条冶叶。这世界原是非常奇怪的,评议同样一件事,人们所持的却往往是双重标准。王廷钧不是蔡松坡那样伟大的革命家,也不是苏曼殊那样潇洒的名士,他眠花宿柳,风流便成下流。

秋瑾嫉恶如仇,平日最看不惯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据冯自由的《革命逸史》所记,当年,湘人陈范家中饶有资财,携二妾湘芬和信芳远赴东瀛,红袖添香读洋书,好不惬意,秋瑾哪能看得惯他这副德性?她认为陈范拥妾而骄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誉,便极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脱离了陈范的掌控,从此人格独立。后来,陈范见利忘义,竟将女儿陈撷芬许配给广东富商廖某为妾,又是秋瑾公开反对,使婚事泡了汤。另据徐自华的《秋瑾轶事》所记,有一次,她们同游上海张园,小憩品茗时,秋瑾见一名留学生挟一名雏妓乘车而来,在这花娇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轻狂放浪之态,她忍无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语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那人还算识相,赶紧灰溜溜地走了。徐自华静观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横加干预是“真杀风景”。秋瑾则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1903年,王家花大钱在北京为王廷钧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官职,秋瑾也随丈夫迁到了北京,住在绳匠胡同。秋瑾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生活也不习惯,常常感叹:“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无聊感慨多。”后来她又搬到南半截胡同居住,在这里认识了王廷钧的同事廉泉的夫人吴芝瑛。廉氏夫妇思想较开明,崇拜孙中山先生,且在文学、书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秋、吴二人很快成为知己。

秋瑾的革命志向与理想,不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训斥:“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两人吵得互不相让。王廷钧知道秋瑾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倔强女子,要说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趁秋瑾不备,偷偷将她的珠宝和首饰及积蓄全部窃走,妄图以此来阻挠她赴日。秋瑾气愤地说:“你可以窃去我的钱财,但你捆不住我出国留学的决心。”秋瑾变卖了仅剩的财产和衣物,加上吴芝瑛等人的资助,于1904年4月只身东渡日本,从此迈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在日本,秋瑾结识了不少进步、探索革命真理的青年,组织起“共爱会”,参加反清秘密团体“三青会”,会晤了孙中山,和黄兴、喻培伦等人一起加入了同盟会,为救国救民而积极奔走。对于这些,王廷钧均有所闻,极力反对,两人思想的距离越来越远。秋瑾在日本三年,两人从无书信来往,夫妻关系名存实亡。1906年冬秋瑾听说王廷钧纳妾的消息,反而高兴,觉得有了与王廷钧脱离关系的理由。于是,她给大哥秋誉章写了一封信,请大哥代她办理离婚。秋誉章几经奔波,由于王廷钧的阻碍,离婚之事未成。

1907年春,秋瑾由日本回国,为联络光复会、洪江会以及策划平礼起义事宜,女扮男装,潜往长沙,住在朋友家里,人们都称其“秋伯伯”。其时,她曾去王廷钧家看望子女。王家人以为她穷途归来,回心转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镜重圆。但又暗中监视,不让她再次出走。秋瑾借口出去看戏,从后门溜出,沿湘江乘船而去。秋瑾此次的湘潭之行,便是她与王家的诀别。

《秋瑾全集》如《将赴沪别寄尘》诗:“临行赠我有新诗,更为君家进一辞:不唱《阳关》非忍者,实因无益漫含悲。……”“题解”说明:1906年5月,秋瑾离开浔溪女学,前赴上海,临行时,徐寄尘和学生们送到江边。临别,秋瑾写了这四首诗,徐寄尘姊妹也写了送别诗。又如七绝《古意》诗:“金屋无人见泪痕,坠欢如梦黯销魂。秋风一夕捐纨扇,雪落人间弃妇恩。”题解说明:1903年夏天以后,秋瑾与其丈夫王廷钧经常冲突,秋瑾曾负气出走。后王廷钧竟想纳妾,秋瑾当然进行了反抗。她内心深处有苦痛,深感遭到了遗弃。此诗借古意表达了她的悲伤感情。

中国女报

1907年,为了有力地宣传妇女解放,发动妇女团结起来参加斗争,她决定创办一份便于普通妇女阅读的杂志――《中国女报》,提出创办的宗旨,是要“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

瑾对此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在这两期上发表了《中国女报发刊词》、《敬告姊妹们》、《看护学教程》、《勉女权》等文章、诗作。她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

“唉!二万万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不想爬上来。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搽抹着。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试问诸位姊妹,为人一世,曾受着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

她痛心于当时广大妇女尚不觉悟,希望妇女们不要安于命运,立志从经济上获得自立的能力,以摆脱奴隶地位,争取女权。据说,许多妇女看到这些文章后,感动得流出眼泪,并开始了深刻的思考。

秋瑾重视妇女们团结起来开展斗争,她努力创办《中国女报》,要把它作为“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她还把争取女权的解放与整个国家、民族的解放紧紧地联结起来,号召妇女们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与男子一起承担责任。她在《勉女权歌》歌中写道:

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

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独立占头等。

愿奴隶根除,知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作为女权运动的先驱者,她号召妇女们“奋然自拔”,参加反清革命斗争,在民族解放事业中建“素手”之功。

《中国女报》在该年3月出版了第二期后,因秋瑾忙于准备武装起义,加之财资困难,不得不中辍。6月17日,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编辑好的第三期杂志“约于此月,必行付印”。然而时至7月13日,秋瑾因武装起义失败被告密而被捕,不久被清廷杀害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1岁。《中国女报》虽然仅出版两期,却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并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评价

对于为推翻满清专制帝制、创立民国而英勇献身的女中豪杰秋瑾,孙中山和宋庆龄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称:“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庆龄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

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年表

1875年11月8日生于福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浙江山阴人。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父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1896年在湖南依父命嫁今双峰县荷叶镇神冲村富绅子弟王廷钧。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1904年7月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秋瑾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创办《白话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秋,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1905年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中国同盟会,会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1906年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绍兴绅士胡道南出卖了秋瑾。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3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故居

绍兴故居秋瑾故居是浙江著名旅游景点,位于绍兴市区塔山西麓和畅堂,清代建筑。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畅堂原为明代大学士朱赓的别业。1891年,秋瑾的祖父秋嘉禾从福建告老还乡,向朱氏后裔典入其别业桂花厅的一部分,为晚年隐居之所。少年时代的秋瑾在此读书习文,练拳舞剑。1906年,她自日本归国,从主持大通堂直到被捕前夕,在这里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从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迹。在绍兴,与鲁迅遥呼相应的人物,窃以为是鉴湖女侠秋瑾。三味书屋西南塔山附近的和畅堂,就是秋瑾故居。和畅堂布局严谨,风格简约无华。黑漆大门没有任何装饰,庄重朴实。

堂前正中有一匾,上书“和畅堂”三字。“和畅”是取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惠风和畅”之意。故居共有房屋5进,青砖白墙乌瓦,穿斗结构,硬山顶。第一进为门厅,门楣上“秋瑾故居”匾额系何香凝手书。笔力遒劲的题书,或许就是一位女革命家对另一个女革命家的欣赏、怀念和惺惺相惜之情的含蓄表达。第二进自西至东分别为会客室、堂前、餐室。正屋的东边有小楼,楼下为秋瑾卧室,均按原状布置,木床、书桌皆为当年原物。至今屋内仍挂有一张男装小照,照片中的秋瑾英姿飒爽,确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侠客仗义之气。卧室里的书桌以及文房四宝等,则显示了秋瑾的另一个身份:文人,或者说,是诗人、词人和散文家。卧室后壁有一夹墙密室,为秋瑾藏放革命文件及武器之处,至今保存完好,弥足珍贵。第三、四两进原为秋母及兄嫂住房,现辟为秋瑾史迹陈列室,展出秋瑾诗词手稿、家书、照片、印章、头巾、文献等文物,更有孙中山、宋庆龄、周恩来等名人评价秋瑾的题词等,反映了秋瑾从事革命的光辉业绩。

双峰故居双峰秋瑾故居为清代建筑,青砖白墙乌瓦,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神冲街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何香凝先生题写的“秋瑾故居”匾额悬挂于此。秋瑾故居遗址已被双峰县政府于2003年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特色古居、青石斜阳、亭台翘檐、青瓦驳墙。秋瑾故居由正厅,左右厢房及天井和杂物间组成。故居陈列物品中有许多是原物,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过王廷钧与秋瑾夫妻的印迹。在秋瑾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里,这座故居却陪伴了她整整七年,生育了一男一女。2007年10月,秋瑾生活过的双峰县被全国妇联正式命名为全国第一个“中华女杰之乡”。双峰是名人故里、湘军摇篮,尤其是在中国的妇女运动史和解放史上,以葛健豪、秋瑾、唐群英、向警予、蔡畅、王灿芝为代表的双峰妇女写下了浓墨重彩、光辉灿烂的一页。

2008年4月,双峰县八女杰雕塑揭幕仪式在县城女杰广场举行。包括葛健豪、秋瑾、唐群英、向警予、蔡畅、王灿芝、曾宪植、曾宝荪八女杰雕像。

湘潭故居湘潭也有秋瑾故居,位于湘潭市雨湖区十八总由义巷4号。湘潭秋瑾故居原是丈夫王廷钧家开设的“义源当铺”,秋瑾嫁给王廷钧后经常往返于双峰、湘潭。

湘潭秋瑾故居是一个小庭院,一栋双层的木质楼房,面积在五十平米左右,院内有天井、柴房等设施。当时的“义源当铺”曾被列为辛亥革命纪念地,后孙中山手书“秋瑾故居”匾额置于大门之上。湘潭秋瑾故居是湘潭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1982年9月2日正式对外公布。

株洲故居株洲秋瑾故居位于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大冲村,目前正在进行修复完善。此处的秋瑾故居规模宏大,气势壮观,东西长达80余米,约有三进两层房屋13栋,天井10个,亭子3座。故居集当地民居与江浙建筑风格于一体,房屋两侧为吊脚楼,前庭有两面装饰用的墙壁,这种建筑风格在当地极为罕见。

1896年,秋瑾与王廷钧结婚。秋瑾曾居住在位于现在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大冲村的深宅大院。株洲秋瑾故居是王廷钧父亲给秋瑾和王廷钧置办的婚房,是秋瑾所有故居中最大最豪华的,也是他们生前唯一房产。

云霄故居

位于漳州市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紫阳书院”左邻的原“七先生祠”。“七先生祠”原为清代历任邑宰官邸,木石结构,二进一院,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面积350平方米。清光绪四年八月,秋瑾祖父秋嘉禾携眷出任云霄抚民厅同知。翌年十月十一日,孙女秋瑾诞生于此。此官邸后作为奉祀薛凝度、章辅廷、倪惟钦等七先贤之祠,故称七先生祠。更有意思的是秋瑾名字中的“瑾”字跟云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按闽南人对“孩子”的读音来取的。1992年5月云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秋瑾出生地”,列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6年,“七先生祠”连同紫阳书院被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紫阳书院作为秋瑾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猜你喜欢的秋瑾古诗词 更多秋瑾的诗词>

  • 赋柳

    [清代] 秋瑾

    独向东风舞楚腰,为谁颦恨为谁娇?
    灞陵桥畔销魂处,临水傍堤万万条。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清代] 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九日感赋

    [清代] 秋瑾

    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
    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
    良时佳节成辜负,旧日欢场半是苔。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红毛刀歌

    [清代] 秋瑾

    一泓秋水净纤毫,远看不知光如刀。
    直骇玉龙蟠匣内,待乘雷雨腾云霄。
    传闻利器来红毛,大食日本羞同曹。
    濡血便令骨节解,断头不俟锋刃交。
    抽刀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芒骤韬。
    斫地一声海水立,露风三寸阴风号。
    陆专犀象水截蛟,魍魉惊避魑魅逃。
    遭斯刃者凡几辈?骷髅成群血涌涛。
    刀头百万英雄泣,腕底乾坤杀劫操。
    且来挂壁暂不用,夜夜鸣啸声疑鴞。
    英灵渴欲饮战血,也如块磊需酒浇。
    红毛红毛尔休骄,尔器诚利吾宁抛。
    自强在人不在器,区区一刀焉足豪?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赤壁怀古·潼潼水势向

    [清代] 秋瑾

    潼潼水势向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红。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残菊

    [清代] 秋瑾

    岭梅开后晓风寒,几度添衣怕倚栏。
    残菊犹能傲霜雪,休将白眼向人看。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剑歌

    [清代] 秋瑾

    炎帝世系伤中绝,芒芒国恨何时雪?
    世无平权只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
    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
    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
    饥时欲啖仇人头,渴时欲饮匈奴血。
    侠骨棱嶒傲九州,不信太刚刚则折。
    血染斑斑已化碧,汉王诛暴由三尺。
    五胡乱晋南北分,衣冠文弱难辞责。
    君不见剑气棱棱贯斗牛? 胸中了了旧恩仇?
    锋芒未露已惊世,养晦京华几度秋。
    一匣深藏不露锋,知音落落世难逢。
    空山一夜惊风雨,跃跃沉吟欲化龙。
    宝光闪闪惊四座,九天白日暗无色。
    按剑相顾读史书,书中误国多奸贼。
    中原忽化牧羊场,咄咄腥风吹禹域。
    除却干将与莫邪,世界伊谁开暗黑。
    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
    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 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失题·登天骑白龙

    [清代] 秋瑾

    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
    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
    大人处世当与神物游,
    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
    不见项羽酣呼钜鹿战,
    刘秀雷震昆阳鼓,
    年约二十余,而能兴汉楚;
    杀人莫敢当,万世钦英武。
    愧我年二七,于世尚无补。
    空负时局忧,无策驱胡虏。
    所幸在风尘,志气终不腐。
    每闻鼓鼙声,心思辄震怒。
    其奈势力孤,群才不为助。
    因之泛东海,冀得壮士辅。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清代] 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 秋海棠

    [清代] 秋瑾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秋瑾的诗词更多秋瑾诗词 >

  1.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2. 菩萨蛮·寄女伴
  3. 九日感赋
  4. 满江红·小住京华
  5. 失题·登天骑白龙
  6. 去常德州中感赋
  7. 秋海棠
  8. 剑歌
  9. 红毛刀歌
  10. 赋柳

诗人 更多诗人 >

  1. 白居易的画像
    白居易
  2. 杜甫的画像
    杜甫
  3. 李白的画像
    李白
  4. 齐己的画像
    齐己
  5. 刘禹锡的画像
    刘禹锡
  6. 李商隐的画像
    李商隐
  7. 元稹的画像
    元稹
  8. 辛弃疾的画像
    辛弃疾
  9. 韦应物的画像
    韦应物
  10. 贯休的画像
    贯休
  11. 皎然的画像
    皎然
  12. 陆龟蒙的画像
    陆龟蒙
  13. 刘长卿的画像
    刘长卿
  14. 许浑的画像
    许浑
  15. 张祜的画像
    张祜
  16. 岑参的画像
    岑参
  17. 杜牧的画像
    杜牧
  18. 姚合的画像
    姚合
  19. 罗隐的画像
    罗隐
  20. 王建的画像
    王建
  21. 张籍的画像
    张籍
  22. 杜荀鹤的画像
    杜荀鹤
  23. 孟郊的画像
    孟郊
  24. 苏轼的画像
    苏轼

朝代 更多诗词 >

  1. 春秋
  2. 战国
  3. 先秦
  4. 两汉
  5. 魏晋
  6. 南北朝
  7. 隋代
  8. 唐代
  9. 五代
  10. 宋代
  11. 元代
  12. 明代
  13. 清代
  14. 近代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1. 采薇(节选)
  2.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3. 苏幕遮·燎沉香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1.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2. 苏幕遮·燎沉香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 西河·和王潜斋韵
  5. 忆江南·江南好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1. 陋室铭
  2. 离骚
  3. 小儿不畏虎
  4. 前赤壁赋
  5.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1.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2. 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 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3.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4.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陆游《读书》
  5.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6.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7.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8. 昨梦西湖,老扁舟身世。—— 吴文英《拜星月慢·林钟羽姜石帚以盆莲数十置中庭宴客其中》
  9.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杜牧《南陵道中 / 寄远》
  10.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 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1. 写景
  2. 抒情
  3. 咏物
  4. 婉约
  5. 写人
  6. 抒怀
  7. 送别
  8. 生活
  9. 思念
  10. 写花
  11. 梅花
  12. 菊花
  13. 荷花
  14. 桃花
  15. 桂花
  16. 梨花
  17. 杏花
  18. 莲花
  19. 惜花
  20. 赏花
  21. 春天
  22. 夏天
  23. 秋天
  24. 冬天
  25. 节日
  26. 春节
  27. 元宵节
  28. 寒食节
  29. 清明节
  30. 端午节
  31. 七夕节
  32. 中秋节
  33. 重阳节
  34. 离别
  35. 爱情
  36. 女子
  37. 思乡
  38. 相思
  39. 怀古
  40. 怀人
  41. 爱国
  42. 友情
  43. 讽刺
  44. 赞美
  45. 边塞
  46. 哲理
  47. 叙事
  48. 组诗
  49. 闺怨
  50. 感伤
  51. 孤独
  52. 故事
  53. 豪放
  54. 忧国忧民
  55. 山水
  56. 感慨
  57. 战争
  58. 写雨
  59. 感叹
  60. 怀念
  61. 友人
  62. 柳树
  63. 议论
  64. 田园
  65. 赞颂
  66. 写雪
  67. 妇女
  68. 伤怀
  69. 写山
  70. 月亮
  71. 励志
  72. 寓理
  73. 饮酒
  74. 人生
  75. 羁旅
  76. 写鸟
  77. 追忆
  78. 咏史
  79. 悼亡
  80. 怀才不遇
  81. 伤春
  82. 惜春
  83. 写水
  84. 寓言
  85. 音乐
  86. 地名
  87. 惜别
  88. 宴会
  89. 赠别
  90. 同情
  91. 写风
  92. 寓人
  93. 回忆
  94. 农民
  95. 典故
  96. 宫怨
  97. 言志
  98. 隐居
  99. 西湖
  100. 宴饮
  101. 评论壮志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