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文·古诗词

当前位置:今日一文 > 古诗词 > 全部诗人 > 滕宗谅

今日一文 古诗词 宋代-滕宗谅的画像

滕宗谅 [宋代]

滕宗谅一般指滕子京。滕宗谅(990年-1047年),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北宋官员,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为世人所知,岳阳楼的双公祠中有范仲淹与滕子京的雕像(右)。在岳州做过太守。他做太守时,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介绍

人物影响

滕子京在西北的甘肃泾州当他的知州。那是个边关阻隔,动乱无常的荒凉之地。西夏大举攻宋,宁夏定川寨一仗,打得昏天黑地,血肉横飞。滕子京镇守城池,手中兵卒无几,“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会范仲淹引番汉兵来援”。之后,他动用公款犒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事隔一年,便有人弹劾滕子京滥用公款,“其间数万贯不明”。于是,“泾州过用公款案”闹得沸沸扬扬。幸得欧阳修、范仲淹从中解释,方未处刑,仅贬官而已。于是就有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来到巴陵岳阳的。

岳阳这地方怎么就成了贬官们的钟爱之地?上自屈原数起,涉足岳阳的各朝名家大都是仕途坎坷,累有贬迹。无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也好;“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也好,只要贬官们踏上岳阳这块土地,总是文思泉涌,佳作叠出。

是洞庭山水抚慰了落魄的人生,还是人生的苦难打磨了岳阳的灵魂?这一拨拨朝廷的弃儿,将热泪抛洒在岳阳楼头的时候,巴陵的山捧着它,洞庭的波含着它,分明就铸成了岳阳城头一块块苦涩的砖石,从屈夫子一直垒砌到今天。

那么,滕子京为岳阳留下了什么呢?

那古楼上写着“不以物喜”。他是不以物喜的。他在岳阳的3年,承前制,重修岳阳楼;崇教化,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拟筑偃虹堤。三年治政,成就三件大事,此君足矣!同朝史学家司马光赞其在岳州“治为天下第一”。滕子京是完全有资本以物喜的,他却不能喜,“负大才,为众所嫉”,他如何喜得!

古楼上还写着“不以己悲”。他又何尝以己悲之?一个负罪的贬官,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要消沉当可消沉,论哀怨亦可悲之,而这位滕公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是不喜不悲,不艾不怨,上任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于治政是如此的投入,于黎民是如此的体恤!此种襟怀,问谁领会得来!当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也只是“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可见其忍辱负重仍然勤于政绩的惨淡心境。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凭栏大恸十数声”是何等的悲怆,何等的壮烈!

岳阳楼是重新耸立起来了。设若没有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何来此大观?没有滕子京修书求记范仲淹,又何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传诸后世?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宣扬者,滕子京何以不是这精神的践行者?

滕子京谪守岳州3年,于庆历七年初调任苏州,离开岳阳3个多月之后不幸病逝于苏州任所,时年56岁。《宋史》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无余财呀!这便是一个受诬贬官的结局。可悲的是,当年弹劾滕子京的那个人,受命“审讯”此案,他的调查结果却是“滕子京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入己”。可怜滕子京们已是遍体鳞伤,欲哭无泪,小人却在一旁暗自窃笑。范相滕公今安在?于是,让我想起了刻在岳阳楼上的那半副楹联:“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生平

滕子京与范仲淹、刘越举同科进士。初授泰州军事判官,范仲淹任西溪盐官时建议泰州知州张纶修筑捍海堤堰,荐举滕子京给张纶当助手。在筑捍海堤堰中滕子京吃苦耐劳,也显示出其才干,备受张纶称赞。后迁当涂、邵武知县。范仲淹升任京官后,赏其有才干,将其召入试学院;天圣中又改任专管审核刑狱案件的大理寺丞。天圣七年六月,京都开封天大雷雨,电光乱掣,规模空前的玉清昭应宫内,竟射入一大火团,四处爆裂,霎时间烈焰腾飞,穿透屋顶,大火烈烈轰轰的烧了一夜,竟将三千六百一十间房屋的一座琳宫玉宇,变成了一片瓦砾荒场,只剩得长生、崇寿两座小殿。执掌朝纲的刘太后闻报,传旨将守宫官吏全部系狱抵罪。枢密副使范雍、中丞王曙、司谏范讽均上谏言,说大火“是天意,与人无关,不当置狱穷治”。刘太后无奈,便借机将多次劝阻她想得皇权礼遇的首相王曾以“兼领玉清昭应宫使管理不严,因而发生大火”为名,罢免了王曾首相,贬为青州知州。灾后,范仲淹、滕子京等诸多高中低级官员分别奏请刘太后放弃垂帘听政,将军国事大权交还给仁宗赵祯,刘太后大怒,将范仲淹等高级官员逐出朝廷任地方官,将中低级官员一一贬逐边远州县。滕子京也于天圣九年由大理寺丞贬至闽北邵武县。这是他二次来邵武,在一年多任职时间内他为民办好事,建学堂,访贫问苦,与当地百姓亲密无间。《闽书》称他“复知邵武军州事,自任好施予,喜建学,为人尚气倜傥,清廉无余财。”

奉调入京

明道元年滕子京奉调入京,任掌管皇帝衣食行等事的殿中丞。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这年八月,内宫再次发生火灾,连烧八殿。“火始作,小黄门王守规独先觉,自寝殿至后苑门,皆击其锁”,带着仁宗逃至延福宫。仁宗恼怒,对执政大臣们说“非王守规引朕至此,几与卿等不相见。”诏令追查起火原因。滕子京当是首当其冲的被迫查者。他与秘书丞刘越分别上疏谏,认为宫中屡屡失火原因是规章制度不严,未能防患于未然。但根本原因是太后垂帘,妇人柔弱,朝纲不整,政失其本。“祥符中宫中失火后,先帝常索其类实之法矣,若防患以刑而止,岂有今日之虞哉。”“诚愿修政以禳之,思患以防之。”“倘能如此,需请太后还政”,“庶灾变可销,而福祥来格也。”仁宗听其言,罢诏狱。明道二年三月由垂帘听政到皇帝礼遇,至军国事权一手独揽,专政达十一年之久的刘太后终于一命呜呼。刘太后死去,常劝太后“还政”的人,都有提升,滕子京迁左司谏,秘书丞刘越病故,也赠右司谏衔。未久,有人告滕子京所奏宫中失火原因不实,其本人有不可推脱之责。景佑元年滕子京又被降为尚书祠部员外郎,知信州。后又因与司谏范讽君子之交,心心相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范讽次年因事被贬,株连滕子京,子京被降为监管酒业专卖的池州监酒这次贬逐池州,前后数年可能就在监池州酒任上,邀请范仲淹来池州游玩,两人同登九华山,同游秋浦山水,饱赏贵池、青阳秀丽风光,滕子京流露百年后安卧青阳之心愿。不然滕子京死后,范仲淹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怎会有“君昔有言,爱彼九华书契。”

直集贤院

宝元元年滕子京调江宁府通判,不久徙湖州知州。康定元年九月西夏国王嵬名元昊大举兴兵侵宋。滕子京升官刑部员外郎、职直集贤院、任泾州知州。开始长达四年防御西夏东侵的艰难生涯。庆历二年闰九月,嵬名元昊举兵进犯泾原,谓州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命副都部署葛怀敏率军抗击,葛不听都监赵询的建议,命诸军分四路向定川寨进攻,结果在定川寨被西夏军包围,水源也被切断,葛怀敏等遂战死,近万人被西夏军俘虏。葛怀敏兵败,沿边郡县十分惊忧。西夏军打到渭州时,距滕子京守军泾州只120里。他沉着应战,动员数千百姓共同守城;又招募勇敢之士,侦探敌军之远近及兵力之多少,檄报邻郡使之做好防备。后环庆路马步军都部署、泾略安抚招讨使范仲淹率一万五千人解泾州之危。滕子京张罗供应柴粮,确保了战争所需一切物资,终于将西夏军击退。在保卫泾州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后,滕子京大设牛酒宴,犒劳羌族首领和士兵,又按当时边疆风俗,在佛寺里为在定川战争中死亡的士卒祭神祈祷,并安抚死者亲属,其良苦用心是笼络少数民族民心,借以求得民心安定和边疆的安稳。

庆州知州

在范仲淹举荐下,滕子京提为管理宫廷中藏书的高级文官天章阁待制、任环庆路都部署,接任范仲淹庆州知州职位。庆历三年他调京不久,驻扎在泾州的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泾略安抚招讨使郑戬告发滕子京在泾州滥用官府钱财,监察御史梁坚对其进行弹劾,指控他在泾州费公使钱十六万贯,随即遣中使检视。滕子京恐株连诸多无辜者,将被宴请、安抚者的姓名、职务等材料全部烧光。其实,所谓十六万贯公使钱是诸军月供给费,用在犒劳羌族首领及士官的费用只有三千贯。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及监官欧阳修等都为其辩白,极力救之。后只被官降一级;贬知凤翔府,后又贬虢州。御史中丞王拱辰上奏不放,认为滕子京“盗用公使钱止削一官,所坐太轻”。因而在庆历四年春又贬到岳州巴陵郡。

勤政为民

滕子京到巴陵后,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以国事为重,勤政为民,办了几件好事,如扩建学校、修筑防洪长堤和重修岳阳楼等。这些事受到百姓称赞,结果两年时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治为天下第一”。在重修岳阳楼之后,他写信给好友范仲淹,请他作记,共襄这“一时盛事”。随信还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图》,供仲淹参考,说是“涉毫之际,或有所助。”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小时去太湖玩过,后母亲改嫁,又随继父到洞庭湖畔的澧县和安乡县读书,所以对太湖、洞庭湖的风雨晴晦种种风情非常熟悉。其时,范仲淹因“庆历新政”遭当朝保守派大臣贾昌朝、陈执中、王拱辰等的攻击而失败,已于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贬谪为邓州知州。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范仲淹,借楼写湖,凭湖抒怀,真正的意图是对挚友的婉转规劝,惟恐招来祸患。在《岳阳楼记》中规劝他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可谓苦心孤诣,深知重修岳阳楼要花很多钱,担心有些人再次借此攻击滕子京,所以在文章一开头就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既是对他的政绩的肯定和颂扬,又是为他被贬谪再次辩白;同时告诉他人,他是在干出大成绩后才重修名胜古迹岳阳楼的,又堵塞了攻击者之口。

庆历七年滕子京由于治巴陵郡有功,调任江南重镇苏州知州,上任后不幸卒于任所,终年五十八岁。始葬于苏州,后其子孙按其生前“君昔有言,爱彼九华书契”意愿,迁葬于青阳县城南金龟源。明清两朝敬仰滕子京的青阳人,在九华山云外峰下建造了“滕子京书堂”,供后代子孙瞻仰凭吊,只可惜书堂遗址今已无处寻觅。

仕途坎坷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举进士,两人一见如故,说身世,谈抱负,十分投机。范仲淹举进士后,偕滕子京来青阳长山和九华山游玩。滕子京爱青阳、九华山山水秀美,恋契友范仲淹情深,曾有言“爱彼九华书契”终归于青阳。死后,其诸子遵其志,葬子京于青阳,这是滕子京葬于青阳的原因之一。

滕子京中进士后,曾任大理寺趁丞、左司谏、天章阁待制、礼部员外郎等京官。在任礼部员外郎时曾以审计监察官员身份来池州府督察政事,并游览了池州的山水名胜,写了不少诗文。庆历年间,宋仁宗赵祯任命他为繁华的大州泾州知府,任职期间,由于他“用公使钱无度”,被谪贬到偏僻的小郡巴陵。前后不到两年,因范仲淹的一篇为他歌功颂德的《岳阳楼记》,获得宋仁宗好感,庆历六年秋调他到有小汴京之称的徽州任知府。其时,滕氏家族陆续迁来青阳,父亲年迈在青阳养老。他曾几次来青阳拜望父老乡亲,并在九华山麓建造一座读书堂。庆历七年又调任苏州知府,上任不久便卒于苏州,时年58岁。定居青阳的滕氏族人,将其遗体运回青阳安葬,这是滕子京归葬于青阳的原因之二,可能是滕子京归葬青阳的真正原因。

自宋至清朝中叶的数百年间,滕氏后裔,瓜瓞绵绵,在滕公墓东北几里处形成为名门望族--滕家冲。不知何故,嘉庆以后,滕氏族人陆续外迁,今日滕家冲,只有其名,已无滕姓。

滕子京墓位于青阳县东5里的金龟源,即今新河乡光荣村陇岗村民小组。金龟源得名于一座酷似金龟的小山岗。滕公墓取金龟朝北斗之向。墓东的山岗上有块巨石,状如“金鸡登高”,也称“金鸡岭”;墓西北有一葱翠欲滴的孤山,形同绿色宝珠,名曰:“抱珠墩”。滕公基地周围,山峦起伏,林术蔽岗,景物清丽,是块难寻的风水宝地。滕公墓后半里处,曾耸立巨碑一块,上刻12个径尺阴文:“宋名臣天章阁待制滕公神道”。碑在“文革”中被推倒、砸碎。1981年青阳县政府定滕子京墓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家因紧靠318国道,后来国道拓宽,无法避让,迁葬于国道北侧抱珠墩,重建了墓碑。

滕子京一生仕途坎坷,屡贬屡谪,历经磨难,最高官职只是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不是同一官位层次上人,也称不上文学家,但其为人豪迈自负,是位有才干,有抱负的政治家。北宋诗人苏舜钦称他“忠义平生事,声名夷翟闻。言皆出诸老,勇复冠全军”。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称“庆历史,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宋史》滕子京传曰:“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予,及卒,无余财。所莅州喜建学,而湖州最盛,学者倾江、淮间。”

猜你喜欢的滕宗谅古诗词 更多滕宗谅的诗词>

  • 临江仙

    [宋代] 滕宗谅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芝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全文 注释 赏析 拓展 朗读

滕宗谅的诗词更多滕宗谅诗词 >

  1. 临江仙

诗人 更多诗人 >

  1. 白居易的画像
    白居易
  2. 杜甫的画像
    杜甫
  3. 李白的画像
    李白
  4. 齐己的画像
    齐己
  5. 刘禹锡的画像
    刘禹锡
  6. 李商隐的画像
    李商隐
  7. 元稹的画像
    元稹
  8. 辛弃疾的画像
    辛弃疾
  9. 韦应物的画像
    韦应物
  10. 贯休的画像
    贯休
  11. 皎然的画像
    皎然
  12. 陆龟蒙的画像
    陆龟蒙
  13. 刘长卿的画像
    刘长卿
  14. 许浑的画像
    许浑
  15. 张祜的画像
    张祜
  16. 岑参的画像
    岑参
  17. 杜牧的画像
    杜牧
  18. 姚合的画像
    姚合
  19. 罗隐的画像
    罗隐
  20. 王建的画像
    王建
  21. 张籍的画像
    张籍
  22. 杜荀鹤的画像
    杜荀鹤
  23. 孟郊的画像
    孟郊
  24. 苏轼的画像
    苏轼

朝代 更多诗词 >

  1. 春秋
  2. 战国
  3. 先秦
  4. 两汉
  5. 魏晋
  6. 南北朝
  7. 隋代
  8. 唐代
  9. 五代
  10. 宋代
  11. 元代
  12. 明代
  13. 清代
  14. 近代

唐诗浏览排行榜 唐诗三百首 >

  1. 采薇(节选)
  2.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3. 苏幕遮·燎沉香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宋词浏览排行榜 宋词三百首 >

  1.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2. 苏幕遮·燎沉香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 西河·和王潜斋韵
  5. 忆江南·江南好

小古文浏览排行榜 小古文大全 >

  1. 陋室铭
  2. 离骚
  3. 小儿不畏虎
  4. 前赤壁赋
  5.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经典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名句大全 >

  1.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杜甫《赠卫八处士》
  2.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3.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4. 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 牛希济《临江仙·峭壁参差十二峰》
  5.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吴涛《绝句》
  6.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登快阁》
  7.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8.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9.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李梦阳《汴京元夕》
  10.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古诗词类型 更多诗词 >

  1. 写景
  2. 抒情
  3. 咏物
  4. 婉约
  5. 写人
  6. 抒怀
  7. 送别
  8. 生活
  9. 思念
  10. 写花
  11. 梅花
  12. 菊花
  13. 荷花
  14. 桃花
  15. 桂花
  16. 梨花
  17. 杏花
  18. 莲花
  19. 惜花
  20. 赏花
  21. 春天
  22. 夏天
  23. 秋天
  24. 冬天
  25. 节日
  26. 春节
  27. 元宵节
  28. 寒食节
  29. 清明节
  30. 端午节
  31. 七夕节
  32. 中秋节
  33. 重阳节
  34. 离别
  35. 爱情
  36. 女子
  37. 思乡
  38. 相思
  39. 怀古
  40. 怀人
  41. 爱国
  42. 友情
  43. 讽刺
  44. 赞美
  45. 边塞
  46. 哲理
  47. 叙事
  48. 组诗
  49. 闺怨
  50. 感伤
  51. 孤独
  52. 故事
  53. 豪放
  54. 忧国忧民
  55. 山水
  56. 感慨
  57. 战争
  58. 写雨
  59. 感叹
  60. 怀念
  61. 友人
  62. 柳树
  63. 议论
  64. 田园
  65. 赞颂
  66. 写雪
  67. 妇女
  68. 伤怀
  69. 写山
  70. 月亮
  71. 励志
  72. 寓理
  73. 饮酒
  74. 人生
  75. 羁旅
  76. 写鸟
  77. 追忆
  78. 咏史
  79. 悼亡
  80. 怀才不遇
  81. 伤春
  82. 惜春
  83. 写水
  84. 寓言
  85. 音乐
  86. 地名
  87. 惜别
  88. 宴会
  89. 赠别
  90. 同情
  91. 写风
  92. 寓人
  93. 回忆
  94. 农民
  95. 典故
  96. 宫怨
  97. 言志
  98. 隐居
  99. 西湖
  100. 宴饮
  101. 评论壮志

猜你喜欢的古诗 古诗词大全 >